|
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我国民间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至今仍保留着不少有趣的民俗。这一天人们或吃粽子,或在家门挂上一束艾蒲,南方一些靠江河的城市还要竞渡龙舟。然而,端午节的起源是怎样的呢?长期以来,众说不一,难成定论。根据不同的史料,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但孰是孰非,一时尚难定论。
纪念屈原说
有人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人们在他去世的这一天,挂艾蒲以招其魂,吃粽子以祭其尸,竞龙舟以拯其体,流传开来便形成了端午节。此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持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的有关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 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北周宗懔在其《荆楚岁时记》中云:“屈原以是日死于汨罗,人伤其死,所以并将舟辑以拯之。今竞渡是其迹。
“恶日”说和龙的节日
有些人认为端午节和“恶日”有关。古代称农历五月为“午月”,五月五日也有称作“端五”、或“午五”的。五月正值夏季,天气趋向炎热,疾病瘟疫极易发生。由于当时人们不能解释气温变化所带来的这些影响,称之为“恶月”,五月五日也俗称“恶日”。王充在其《论衡·四讳篇》中解释说,五月五日生下的孩子会伤害父母,所以古人有“不举五月子”之说。这种“不举五月子”为主要内容的“恶日”,便是民间端午节的由来。至于吃粽子,人们在别的节日,也有吃的;龙舟竞渡的风俗早在屈原以前就存在。但另一些人却认为端午是龙的节日。龙在原始时代是南方人的图腾,所以端午节是南方人民举行对崇拜物祭祀的节日。端午节的几个主要风俗均与龙有关。闻一多先生生前为了说明端午节是吴越一带进行图腾祭的日子,曾查考了有关典籍的百余条记载,并根据古时吴越人的习俗,写了《端午考》一文予以论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