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7-4-7 13:59:5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十五章
“我们去苗疆吧。”易士奇以目光相询道。
“好,我们一起陪你走一趟大苗山。”岩坎老爹呵呵笑道。
“我要把金蚕、青铜镜和那本书还给春花婆婆,那镜子没有带在身上。”易士奇怅然道。
“是这个吗?小华姑娘让我带来给你的。”母亲自包里取出那面青铜镜说道。
“正是它。”易士奇心里由衷地赞赏小华的细心。
易士奇吩咐大家做准备,自己则来到了镇派出所,找到了赵局长。
“山阴村的案子已经明了,原来是二十多年前数百个被这七名医护人员杀死的女婴的怨灵所为,这是小华留下的信。”易士奇将信交给了赵局长。
赵局长惊讶的接过信,边看边张大了嘴,最后竟说不出话来。
“匪夷所思!怎么可能?立即传讯李西华的妹妹!”半晌,赵局长发出指令。
“她已经走了。”易士奇说道。
“去哪儿了?”赵局长依旧沉浸在惊愕之中。
“遥远的大雪山。”易士奇喃喃道。
当赵局长联系上了云南哀牢山地区的警察和深圳警方,终于核实了陈圆之死和黄主任死亡情况后,初步证实了小华信中的部分内容,但是要他们相信和承认目前科学发展水平以外的的东西,毕竟还是不太可能的。
易士奇和母亲再加上岩坎父女一行四人,于当天下午乘上了开往湘西凤凰城的长途客车。
湘西的凤凰古城,位于沱江之畔,群山环抱,关隘雄奇,碧绿的江水从古老的城墙下蜿蜒而过,叠翠的南华山麓倒映江心。江中渔船数点,山间暮鼓晨钟兼鸣,悬崖上的吊脚楼轻烟袅袅,码头边的浣纱姑笑声朗朗,这里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
凤凰城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古代城楼、明清古院,古老的沱江静静地流淌,唐代的黄丝桥古城,举世瞩目的南方长城。沈从文先生的故居以及墓葬就在这里,这里也是怀化、吉首、贵州铜仁三地之间的必经之路。
易士奇等人下了车,天上下起了毛毛细雨,他们走在古城石砌的岩板街上,细细的雨雾中,耳边传来进香客的牛皮钉鞋敲击街面时“叮叮”的响声,仿佛时间倒退了若干年,令人顿生隔世之感。
“距离残月之夜还有数日,我们就在这里暂住休息几天。”易士奇解释道。
他们见不远的前面有家“古城东门客栈”,便近前打听,赤着双脚的老板娘咚咚咚的带他们上了二楼,房间很好,窗下便是汨汨流淌着的沱江。
易士奇要了两间房,母亲同伊水住,他和岩坎老爹住在紧靠江边的一间。
望着烟雨苍茫的沱江,易士奇和岩坎老爹默默地抽起了烟。
“这么说,那只骨碗竟是如此大有来历啊。”岩坎听罢易士奇叙述完以后,不由得感叹道。
“是啊,现在郑隐骨碗回到了拜尸教之手,恐终是祸害呢。”易士奇忧心道。
“客官,郑什么的骨碗啊,本小店就有哇,你们要不要?”老板娘提着水壶走进来,刚刚好听到易士奇话说到“郑隐骨碗”处。
“你说什么?你店中有……骨碗?”易士奇惊愕道。
“客官,我这就拿上来。”老板娘是土家人,性格直爽,风风火火。
不一会儿,她就捧上来一叠碗。碗呈黄白色,略深,光滑发亮,且大小规格齐全。翻过碗底,竟刻有字迹,上面写的是:正德年制。
“老板娘,这碗明明是仿大明正德年间而制,你看这样光滑的内外壁,如此圆的口,都是一个模子出来的,你这是用骨粉混合环氧树脂压铸成型的假货啊。”易士奇揭露道。
“切,古董能卖五块钱一只?也不想想。”老板娘不满意的嘟囔着下楼去了。
“大概是些猪骨牛骨做的。”老爹说。
晚饭是在街上的小摊上吃的,易士奇点了当地有名的血耙鸭子、苗家酸菜豆腐汤、大苗山酸鱼、蕨菜炒腊肉和野葱社饭。
易士奇想起了在大苗山上吃鳝鱼的那晚,他摇了摇头,此地苗人竟有如此古怪的习俗。
这几日,老爹有意撮合易士奇和伊水两人,便请易士奇带伊水四处走走,让第一次离开哀牢山的伊水长长见识。
他们最先到的是古城内的沈从文故居。沈从文是我国著名乡土文学家,誉为世界乡土文学之父,他那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文章,曾经是易士奇的最爱。
故居始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系木结构四合院建筑,占地约一亩,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诞生在这里,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1988年病逝于北京,骨灰葬于凤凰县听涛山下。这是一栋已有百余年历史的清朝晚期建筑,分为前后两进,中间一个小天井,左右配以古色古香的厢房,给人一种精巧秀丽的感觉。飞檐矗立的屋架和灰色牢实的墙体结结实实的融为一体,显得十分和谐,那苍老陈旧的板壁和剥蚀脱落的门窗,显示房屋的陈旧与古老。
据传,当年沈从文的祖父辞官回归故里,买下了这块地皮,修建了这座四合院式的楼房。从沈从文的祖父到沈从文这一代,前后经历了三代,风雨沧桑几十年,也曾显赫一时。时过境迁,昔日的辉煌与荣耀,已成过眼烟云。如今已是人去楼空,睹物思人,不禁心下黯然。
易士奇一路讲解着边询问沈从文墓所在。经人指点,他与伊水乘小舟于沱江之上,水清而浅,伊水以手抚摸长达数米的水草,感到十分惊奇。舟从草上过,草似飘带抚摸船帮,飘逸之极。船至官渡口,弃舟上岸。旧时水路乘舟都由此上下岸,自然形成埠头,繁华一时,商贾往来、迎官送客均于此,故称官渡口。但现在没落了,成了冷落小巷。
沿石板小巷上行拾级而上,见到一方形石碑,上书“沈从文墓地”五个遒劲大字,右边岩石上有黎元洪题壁的“兴废周知”四字。再向前可见一座五尺石碑,这是著名画家黄永玉及夫人为纪念沈从文而立的,碑文是:一个战士不是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易士奇口中念叨着这句话,唏嘘不已。
前面狭长的草坪上有一块高近2尺的天然五彩石,状如云菇,正面刻有一行小字,文曰: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沈从文。
这便是沈从文的墓碑,这字是集沈先生手迹而成的。他的骨灰就埋于碑下。墓碑背面,刻有其姨妹张充和女士的撰联:“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易士奇举目四顾,见墓地倚山临江,清幽超尘,紫气霭霭,竟也暗合要领。此地据说是沈从文生前亲自选定的,他的骨灰一部分葬此,一部分洒在沱水中。墓地所在的山名为听涛山,安眠山腰,日夜听涛,长观世事沧桑,静思天地真谛。
易士奇再观这块简陋的石碑,心中不由得感叹道:“真乃奇人也,沈先生不愧为中国一代大儒。”
“小兄弟难道不是奇人么?别来无恙否?”身后有人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