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396|回复: 3

历史上“草船借箭”并非诸葛亮 而是孙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13 20: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公道在人心,张俭望门投止 ' c# [" s3 U& ]2 y+ G3 n

, w" E5 p0 w0 `% R7 w: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是谭嗣同在临终前留在狱中的绝笔《狱中题壁》。以气势而论,这首诗在中国近现代诗歌史上,可称第一。那么,诗中的“望门投止”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 @4 e; S$ P# h/ p: e2 n# k- Q; I- y$ s, [) W
“望门投止”语见《后汉书·张俭传》: “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说的是东汉时,张俭曾出任山阳东部督邮。宦官侯览专权,他家里的人便依仗权势残害百姓,无恶不作。为此,张俭写信告发了侯览及其家人。但告发信没到皇帝手中就被侯览扣下了,从此侯览和张俭结了仇。 ' ^3 L1 c7 W! L/ m
& Y9 T! l$ ^1 m5 B1 O. E9 d% h
后来,侯览指使人向朝廷告密,说张俭私结党羽,图谋不轨,并下令逮捕张俭。张俭见官府人马来势汹汹,只好匆匆逃亡,看到谁家可以避难,就投在人家门下。因为当地百姓都知道张俭历来很正直,名声很好,都冒着风险收留他。
  K( n5 [; G# G% E5 }
/ f" i/ }- l9 C6 b9 X' B一天,张俭逃到鲁郡,投奔好友孔褒。孔褒不在,孔褒的兄弟孔融只有十六岁,热情地接待了他。张俭走后,官府闻讯赶来,逮捕了孔褒、孔融及他们的老母亲加以审问。孔融一家争着承担责任,闹得官府不知如何处置。由于大家的保护,朝廷始终没有抓到张俭,直到黄巾大起义爆发后,汉灵帝下令解除“党锢”,张俭才得以结束逃亡生活。 ( q  }3 Z% W4 L3 ?

! F. }" Y# S# s" x, x后来,人们便将“望门投止”引为成语,形容在急迫情况下,见有人家就去投宿,求得暂时的存身之处。现在一般用它作暂求安身之意,里边也含有急中生智、临机决断的意思。谭嗣同在诗中用这个典故,是设想逃亡中的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一定会受到人们的救护,而后面的典故“忍死须臾待杜根”,则是自比东汉时要求临朝听政的邓太后还政于皇帝的郎中杜根。
! P+ G; ]) W, `" b3 Y0 u3 H% z) b& J0 X' ]
才思如泉涌,祢衡文不加点 , e/ t1 X; ^* ^. }  c

# @0 d& z. Q* E! p3 X在中国古代文坛上,曾有过诸多有名的才子。他们文思敏捷,写下了很多名篇佳句,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诸多典故。 7 T  j+ E5 D! l1 M' x: C/ q
7 e# M' v: J3 a; k2 v
唐代诗人崔颢留下了著名的《黄鹤楼》一诗,其中有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一千古名句,点出了古代武昌人文景观的一处精华所在———鹦鹉洲。鹦鹉洲处在黄鹤楼下长江岸边,以中国古典文学中十分有名的赋体作品———祢衡的《鹦鹉赋》而知名。
/ F3 q$ ~( L% Q/ e% {- u5 h4 J$ e5 h, m- L5 Y
祢衡(173—198),字正平,是东汉末年少见的才子,性格刚毅傲慢,狂放不羁。因拒绝曹操召见,操怀忿,然曹操又不忍杀之,便罚祢衡做了鼓吏。祢衡则当众裸身击鼓,反以《渔阳三鼓》辱曹操。曹操怒,欲借他人手杀之,便送与荆州牧刘表;仍不合,又被刘表转送与江夏太守黄祖。后因冒犯黄祖,祢衡终被杀。 - r& k$ c0 `, D6 x+ M! R
7 ?% S1 Z3 r1 l
祢衡少有才辩,长于笔札,孔融深为其文采折服。在江夏,黄祖的长子黄射在洲上大会宾客,有人献鹦鹉,他就叫祢衡写赋以娱嘉宾。祢衡揽笔而作,文不加点,辞采甚丽,这便是有名的《鹦鹉赋》。萧统曾这样评价祢衡:“衡因为赋,笔不停缀,文不加点。”从此留下了“文不加点”这一典故。
6 K* ~& A* O3 O/ |, }8 A# Z; n
. _- }' z0 c+ a! j# d) T6 N" M  t所以,成语“文不加点”里的“点”是改动、修改的意思,整个成语是指写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现在很多人望文生义,以为“文不加点”中的点是“标点”之意,实在是可笑。如果知道了“文不加点”这个成语的由来,就不会用错了。更何况,中国古代典籍本来就是没有标点的。
; _' O  u6 w5 i/ s& S, m$ o9 j4 E- @# k6 b9 f
千古痴情,尾生蓝桥抱柱
4 }, y: Y0 f' O& }7 K
6 M% x1 o% W+ }, @7 M翻阅《史记》,见《苏秦传》有语:“孝如曾参,廉如伯夷,信如尾生。”不由得想起两个成语,一是“尾生之信”,一是“尾生抱柱”,都喻指人坚守信用,不违约定之意。那么,尾生到底是什么样一个人,尾生抱柱又是为何呢?
* |, s$ z& h7 `9 K7 X
+ t4 z! C& l8 H0 x庄子曾经用简短的话语概括过这个故事:“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庄子·盗跖》)这是一个凄美的故事,流传的时间久了,便成了传奇。如果把时空倒转一下,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尾生翘首企盼的样子,也许会有些暗自着急,有“我等的人她不来”般的急切,有“我等到花儿也谢了”般的牢骚,但是他还是不肯离开。直到洪水淹没他时,他的眼光所指之处,应当还是那位女子来时需经之径。
1 A4 I& `( H& D  g
) i- {8 W3 v. w; M! e在中国古代,人们非常重视追求人格的圆满。在期待中被洪水淹没的尾生,实在是信守承诺的贤者。尾生所抱的梁柱,也和他一道成为守信的标志。 5 ?) u1 s. |. P1 M) u% o

0 Y& |) b& ?3 [. n历代文人对尾生多有褒扬之语。三国时嵇康在《琴赋》中写道:“比干以之忠,尾生以之信。”如《玉台新咏·古诗八首》中:“朝登津梁上,褰裳望所思。安得抱柱信,皎日以为期?”更有李白在《长干行》中慨叹:“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汤显祖在《牡丹亭》中有语:“尾生般抱柱正题桥,做倒地文星佳兆。” 2 C' D4 T/ j$ U. r
# f/ ~, n, u* R4 w( R% I1 y
后世有人考证,尾生所抱之桥位于陕西蓝田县的兰峪水上,称为“蓝桥”。自此,有了“魂断蓝桥”一说。只不过,看到如今新潮人士对感情的儿戏态度,比照尾生,倒叫人生出不少感慨。
( w7 @, ]/ M- Y8 L: n- g0 `: e
  B0 m' K& p: C# Y6 T至今讹传,孔明草船借箭
! _8 p1 g, x6 T( ~
. `( G$ U6 H1 G5 @7 V% T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人们一提到他,便想起了《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七擒七纵”等故事。然而“草船借箭”之人并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 8 y$ c' N" d: o$ S% C& X, {
1 b" P" Q: o$ [1 N9 R* ]4 C
作为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对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描写是极其生动的。小说中,诸葛亮借着满天大雾,把二十只战船开到曹军寨前擂鼓呐喊,曹操怕有埋伏不敢妄动,便派弓弩手放箭。结果,诸葛亮轻易地得到了十万多支箭,不仅挫败了周瑜的谋害,又直接削弱了曹操的军事力量。
3 M  O: w- i+ [2 o
0 \. q1 g5 ?! c: t& _' M《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小说,虽然突出了诸葛亮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过于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 3 n9 v" n+ Y, g' W1 P% i

+ T6 L7 B6 |! l6 k据史料记载,“草船借箭”的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孙权与曹操两军相持一个多月没分胜负。一天,为了观察曹军动静,“权乘大船来观军,公(曹操)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孙权起初料不到船身会中这么多箭,弄得船要倾覆,他只是急中生智,设法让船身得到平衡。! X2 E+ d; a5 L; p
) b! V5 T4 a& e, Q+ E5 m
罗贯中把“草船借箭”这件事从孙权移到诸葛亮身上,目的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谋而已。自从有了《三国演义》之后,人们就以它作为衡量、品评三国人物的标准,而且平民百姓家只知有《三国演义》而不知有《三国志》,是故“草船借箭”的主角便成了诸葛亮。
发表于 2009-5-13 21: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啊??原来还有这样的内幕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3 21: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次了啊,老帖.
& _$ p- f& r$ y8 H, g% a+ _& S历史是什么没人能说清,现在的人不读书.读书两本书就以为自己发现惊天秘密了.可悲.可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13 01: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是可以时空穿梭就好了,就知道真实的历史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2-24 04:5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