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5-7 13:4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与道教(转)2
四.太极元素在太极拳中的体现
1、 太极阴阳
太极拳经典理论,王宗岳《太极拳论》开篇就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而《易经系辞》的“易有太极”注文曰:“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混元太一”状态。宋代周敦颐认为,“太极”是“无”中化生而来的,是天地万物的根本。这也就是道家哲学的经典著作《道德经》上所说的“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即“无”生“有”,即“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这与《道德经》上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也是没有多大区别。“道”即“无极”,也就是虚无;“一”即“太极”,根据道家先哲的说法,太极是混元之气,万物之母,是万物化生之伊始,也是万物归之终一;“二”即为阴阳。太极拳理论认为“天地是一大太极,人身是一小太极”,因此当我不动时便浑然一太极,稍动则分阴阳。并且“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太极图说》)也就是《太极拳论》上说的“静之则合”即阴阳统一于太极。
在太极拳整体运动转换过程中必须做到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连绵不断,使全身所有内外组织器官都在进行有机协调的运动。再与呼吸吐纳,神意内守结合,体会太极阴阳之变化,使全体上下,左右,前后,以及手足腰胯旋转运动皆符合太极之理。使自身达到内外合一,神气合一,从而发生纯真中和之内气。
太极拳修练的最终目的就是“太极”即“混元太一”状态。太极拳之所以得名“太极”,其根源在此。太极拳练到至高境界,必以丹道修为作为进阶基础,到此始知拳即是道,太极拳最终与金丹大道相结合,归于大道。此所谓“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习练太极拳,实是以拳阐道,以拳演道,以拳修道,以拳悟道,以拳证道,以拳合道的修行过程。
2、 五行八卦
众所周知,太极拳主要内容是八门五步十三势,即棚、履、挤、按、采、挒、肘、靠和进、退、顾、盼、定。八门五步的雏形就来自道教太极、八卦、九宫(河图洛书)和五行生克之原理,和对北斗七星的崇拜。
“十三势者,棚、捋、挤、按、采、捩、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右顾,左盼,中定,此五行也,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捩、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张三丰)
进棚、进履、进挤、进按、进采、进挒、进肘、进靠、退稝……定棚等这些动势,加上手臂三节,人体膀胯变化和腿部三节的变式,如果随意组合,就演变出很多各式各样的招式,而这些招式是变化多端的随机应变的,没有一个绝对的被对方制死的式子,只是在运用上是否灵活,是否在对方的力量和速下不能再行招法,这又是相对的招法了。这是专指武技攻防而言,而另一种养生内炼之法,只求心意功夫,专注神气而炼意了
“夫太极拳者,呼吸二五之中气,手运八法之灵技,肢踩五行之妙方,上下内外与意合,节节贯串于一身。因而万千之变,无乎不应。此所以根出于一,而化则无穷,太极拳之所寓焉”(拳经)
3、 步罡踏斗
太极拳的招法架式动作是太极文化表达的符号和最终形式。道教的精神、思想观念也正是透过这技术文化的表层表现出来。
太极拳雏形姿势就肇源于道教科仪中,用来迎神送神之法术里----步罡踏斗(亦称踏罡步斗)。在道教举行斋蘸仪式时,高功法师在道场中礼拜星斗,召请神灵。按照在方丈之地上铺设的罡单(罡单是画有象征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二十八宿和九宫八卦组成方位的图像,(后来道场只是殿堂之中假想有此图像,没有明显画出来),脚穿登云鞋,身披云羽裳,手执法器(朝简等物),在罡单上伴随道教音曲沉思九天,按星辰斗宿之方位、九宫八卦之图以步踏之。存想天人合一,即可神驰九霄,启奏上天,对天地神灵表述因果事由,并配有指诀、口诀,存想和念诵之词和咏唱之调。特别是脚下步法的游走,及走时的顺序、步法停缓快慢、前后虚实,以至屏息凝神、站定、行礼等等,都有特定法式、秘传口诀和存思暗想的妙处。
太极拳形架与极相似,其间“禹步”之术是我国古老的养生术,即为今天的八卦步、太极圆环步(讲究“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手不惊风,脚不沾尘”,又名粘连步、猫步)雏形。“十三势”最基本的招势,是我们今天还看得到的道教科仪中,高功手执朝简、经常要保持的姿势,其要求和形架与太极拳的招势一样,都有混元一气,抱元守一的意义,高功作法另有一种存想功用,它们相似相联,主要体现在心意功夫和内炼养生上。又如“白鹤亮翅”、“手挥琵琶”等动作,仍保持科仪中高功作朝礼等动作相似的姿势,有些拳架保持了那些高功作法的原始痕迹。如进入心神合一、内气带动、自然而发,甚至会出现“先天拳”的境界。
太极拳架的运行也是在松静的前提下,以相似于“踏罡步的“拜斗”演习,有由此形和法而引借到拳架中的攻防意识的演习,有专注内功,即内经行走、内穴存想观视而培植内力守神练精的演习,而外在表现形式,始终以相似于当代小架类拳式的形架来从事斋坛科仪之术。
五.太极拳的现实意义
人们为生活奔波,“名”“利”之外常感心灵空虚,思从佛道教中寻求慰藉,一面想求得神灵的保佑,更主要想从道术禅功中得到身心解脱。太极拳和其他道教丹道体系,正可给他们真实演绎一个新天地。无论他们有无信仰的外在形式,但总改变不了其对生命的关爱、对健康的渴求;无论他们是否承认,自己有无宗教式终极关怀情愫;但总免不了心灵深处对今生希冀长久,来世平安圆满。简易而速效的太极拳功夫,至少可以给他们信仰生命的真谛,达到身心健康。太极拳比一些秘传神奇的气功要大众化,更便于普及推广;太极拳的健身医学原理早得证明。中国古今养生家和太极拳师都以自身实践,尤其当代不胜枚举的慢性病患者,练好了身体得到好处而交口称赞。国外也从医学临床分析,验证其疗效,得到充分认可而使其风行全世界。事实证明,太极拳对心血管类、消化系统、肢体老化等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加之高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很需要太极拳这种调节剂来滋润身心;各种慢性病、职业病与人们心灵上的自危感、信仰危机,都可从太极拳的锻炼中得到很好的预防、治疗以至安慰和解脱。太极拳本身对人类身体健康是不药之良药。用强健的身体投身到火热生活,健康长寿,享受人间和谐、幸福美满的日子,正与道教追求长生久视,重生贵生思想一致。太极拳典型地体现道教“清静天下正”、“柔弱胜刚强”、“反者道之动”等教理教义,是道教理论思想在拳架形体上的充分反映。道教与太极拳从内涵到形式一脉相承。尝有教界人士言:推广太极拳也是弘扬道教文化,是道教适应社会的有利途径之一。
古老的太极拳越来越受到当今世界人们喜爱。美国有大学设置太极拳课程;德国经理们热衷于早晚练太极拳;英国绅士寻觅中国的太极拳师傅;俄罗斯畅销太极拳书籍。全世界有难以统计的太极拳组织……
钟情太极拳,来源于关注健康关爱生命。现时代科学昌明,经济发达,生活条件改善,人们越发意识到生命和健康的重要。“健康不是一切,但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
太极拳具养生医疗价值、技击护身功用和艺术造型美感,三大功能融为一体,在中国武术宝库中独树一帜。道教“行不言之教”,主张“柔弱不争”;致使“道教的太极拳”在中国古今道教界却无一人大言不惭自封为太极拳的创编者或发明人。他们都师法先贤、祖师,恪守“不敢为天下先”的谦逊美德。即使是集大成者,也是言法言理,不居功创拳。但历史和事实证明:太极拳是古代道家养生的产物,道教直接继承发展传播。太极拳虽非道教专利,但它有道家道教抹不去的烙印。几乎是提及太极拳,就会联想到道教,道教与太极拳有著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因此可以说太极拳是道教文化特别是养生文化的形象体现。
太极拳作为丹道动功,不能让它和道教脱开的。当今提倡利用道教积极进步的因素为社会服务,挖掘道教精华造福人类。时代呼唤全民健身的太极拳。道教与社会相适应,首当其冲就是利用道教的太极拳,在自身优势的仙山福地,开办太极拳学习、研究、推广中心。既给人们一个健康的体魄,又宣讲它追求和谐、平等、自由的人生意义,还教化世人圆融世事,遇事平静心态,柔和不争,修似水善利人之德,如此利用太极拳形象,弘扬道教义理,以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正是相关人士的责任和义务。
太极拳赖以张本的理论土壤是道家道教。道教丰富的贵生思想、重生原理和养生功法,早已给人类提供了生命的指航灯塔。现代西方发达经济和工业文明使人类生活出现质的变化,既重视生活质量又珍惜生命长久,回归自然纯朴的生活情趣追求,成了全人类的新目标。人们因之需要重新审视道教养生文化,了解道教养生进而关注其对生命的态度,这当中太极拳不失为一座桥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