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3636|回复: 11

太极拳与道教(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7 13:4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拳即是道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武学文化,它与形意拳、八卦掌等内家拳一样,属于道家性命双修的运动之学。

太极拳由“太极”和“拳”组成。“太极”者道也、理也、“拳”者技艺也。就是说以“太极”之理修大道,以 “太极”之理练拳技。修道为了养寿、明理,是体。拳技为了强身、防身,是用。体用结合乃是“大道”。所以有 “拳道同源”、 “拳道合一”之说。

太极拳修炼的完整过程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和“炼虚合道”。炼内注重“精气神”,炼外注重“筋骨皮”。其首要放松入静,凝神聚气。然后炼神修性、炼气安身立命。所以太极拳不仅只练拳艺,更要进行“性命双修”、“内外兼练”、“形神合修”,最后达“性命合一”、“神气合一”而返还到“太极”,“太极”再返还到“无极”。太极拳的上层功夫是“无形无象”,无极虚空与道合真乃大道之修。“ 拳和道合”。故习太极拳必先悟太极之道,穷道家性命双修之理。


二.太极之道

太极拳艺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太极文化是中国古老本土文化的结晶,太极哲理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最高哲理。

“太极”一词最早源于《庄子》:“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而后才有用道家哲理名词解释《易经》的《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而随后道教左慈和葛玄被称为“太极仙翁”、“太极真人”。他们的道学法术,被其孙徒葛洪接受整理承传。最具传奇性的“太极图”跟五代道教高隐之士陈抟有关;他推演出内丹及太极内功的原理,秘授后学,渐致出现宋代“理学”而成一宗新学术。至后来一代高道张三丰集太极道学大成在吸收前人经验基础上,总结太极丹道体系,编创“十三势”,为我们今天的太极拳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础。

太极源于道家,其理取于《易经》和《道德经》。《道德经》四十三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即无极,“一”即太极,“二”即是阴阳。天地未开、至无至极、无形无象是名“无极”;阴阳未判,动静未分,静之始,动之极,无形无象是名太极。



三.太极拳形成与演化

1.形成:

太极拳与我国古代道家道教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太极拳集大成者,公认是得道真人张三丰。

据史料记载,“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以其不修边幅又号张邋遢。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据《三丰全集》记:“大道渊源,始于老子, 一传而尹文始,五传而至三丰先生。虽然,老子之所传亦甚矣,其间杰出者,尹文始、王少阳。支分派别,各有传人。今特就文始言之,文始传麻衣,麻衣传希夷,希夷传火龙,火龙传三丰。或以隐仙派者,文始隐关令、隐太白,麻衣隐石堂、隐黄山,希夷隐太华,火龙隐终南,先生隐武当,此隐派之说也。夫神仙无不能隐,而此派更为高隐。孔子曰:老子其龙乎?言其深隐莫测也,故又称犹龙派云”。张三丰早年在陕西宝鸡,以金台观、银台观、玉台观为基地,在终南山研究《灵宝毕法》,后入武当,由元至明隐形潜修,其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太极丹道体系”,太极拳是其中动功之一。孙禄堂《太极拳学自序》中说:“元顺帝时,张三丰修道于武当,见修丹士兼练拳术者,后天动用之过当,不能得其中和元气,迟到伤丹而损己,故遵前二经之义,用周子太极图之形,取河络之理,先后易之数,顺其理之自然,作太极拳术,阐明养身之妙,此拳在假后天之形,确后天动,一动一静纯任自然,不尚而气,意在练气化神耳。”(《武当三丰太极拳》P59)

由此可见,太极拳不仅出自道门,而且与丹道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当年张三丰祖师创编太极拳术,是为了在修道过程中避免清修出现的弊端,悟太极之理,使其动静相宜,方符阴阳之道。(另有一种说法:据南雷集王征南墓志铭内载:“宋之张三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路梗不得进。夜梦元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 )

2.演化

张三丰太极丹道动功之一的这套功法,文体武用,融养生与武技于一体。其技击、健身功能适合于当时民间御贼保身、健身养生的需要,得以在民间广为流传,三丰祖师后的接承太极拳者,一为陕西王宗。王宗时由宝鸡跟随祖师至武当,学艺功成后,首传浙江温州陈州同,州同之后,代不乏人。有张松溪为其著者,后人称之为太极拳南派,或松溪派。《宁波府志》记述有传递情况,但此派理法已无文字传载。

一为北方太极拳流派,即山西阳县人王宗岳。约在明嘉庆年间,一位武当云游道人传授王宗岳太极拳,道人未留姓名道号,或为三丰祖师,或为三丰祖师之徒子徒孙。。。。。。此事实为道门无为之为,造成史缺,实为太极拳史上一大憾事。幸王宗岳夫子有心于后人,留论著详细阐述三丰祖师创扬太极拳之论证,并分解其姿势套路,写出他作为三丰太极拳继承人的心得体会,方为太极拳自张三丰始而留传和发展之凿凿史记。

明万历年间,王宗岳授太极拳予河南温县赵堡镇之蒋发。蒋发学艺功成后将此技法传给赵堡镇邢喜怀和离赵堡镇三五里的陈家沟村陈王庭。此二人各开支派。邢怀喜开赵堡派太极拳,历代代表人物有张楚臣、陈敬柏、张宗禹、陈清萍、和兆元、任长春、和庆喜、郑伯英、郑悟清等。陈清萍首先改变赵保太极拳不出村的陈规,因他文武兼备,才艺高强,很多人拜在他的门下,其中和兆元创和式,武禹襄创武式,武传外甥李亦畲,其后人传郝为真,郝之后人传孙禄堂,创孙式。

陈王庭开陈派,其后人陈长兴传杨露禅,创杨式太极拳。杨露禅再传吴全佑,创吴式。
 楼主| 发表于 2009-5-7 13:4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与道教(转)2

四.太极元素在太极拳中的体现

1、 太极阴阳

太极拳经典理论,王宗岳《太极拳论》开篇就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而《易经系辞》的“易有太极”注文曰:“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混元太一”状态。宋代周敦颐认为,“太极”是“无”中化生而来的,是天地万物的根本。这也就是道家哲学的经典著作《道德经》上所说的“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即“无”生“有”,即“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这与《道德经》上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也是没有多大区别。“道”即“无极”,也就是虚无;“一”即“太极”,根据道家先哲的说法,太极是混元之气,万物之母,是万物化生之伊始,也是万物归之终一;“二”即为阴阳。太极拳理论认为“天地是一大太极,人身是一小太极”,因此当我不动时便浑然一太极,稍动则分阴阳。并且“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太极图说》)也就是《太极拳论》上说的“静之则合”即阴阳统一于太极。

在太极拳整体运动转换过程中必须做到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连绵不断,使全身所有内外组织器官都在进行有机协调的运动。再与呼吸吐纳,神意内守结合,体会太极阴阳之变化,使全体上下,左右,前后,以及手足腰胯旋转运动皆符合太极之理。使自身达到内外合一,神气合一,从而发生纯真中和之内气。

太极拳修练的最终目的就是“太极”即“混元太一”状态。太极拳之所以得名“太极”,其根源在此。太极拳练到至高境界,必以丹道修为作为进阶基础,到此始知拳即是道,太极拳最终与金丹大道相结合,归于大道。此所谓“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习练太极拳,实是以拳阐道,以拳演道,以拳修道,以拳悟道,以拳证道,以拳合道的修行过程。

2、 五行八卦

众所周知,太极拳主要内容是八门五步十三势,即棚、履、挤、按、采、挒、肘、靠和进、退、顾、盼、定。八门五步的雏形就来自道教太极、八卦、九宫(河图洛书)和五行生克之原理,和对北斗七星的崇拜。

“十三势者,棚、捋、挤、按、采、捩、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右顾,左盼,中定,此五行也,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捩、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张三丰)

进棚、进履、进挤、进按、进采、进挒、进肘、进靠、退稝……定棚等这些动势,加上手臂三节,人体膀胯变化和腿部三节的变式,如果随意组合,就演变出很多各式各样的招式,而这些招式是变化多端的随机应变的,没有一个绝对的被对方制死的式子,只是在运用上是否灵活,是否在对方的力量和速下不能再行招法,这又是相对的招法了。这是专指武技攻防而言,而另一种养生内炼之法,只求心意功夫,专注神气而炼意了

“夫太极拳者,呼吸二五之中气,手运八法之灵技,肢踩五行之妙方,上下内外与意合,节节贯串于一身。因而万千之变,无乎不应。此所以根出于一,而化则无穷,太极拳之所寓焉”(拳经)

3、 步罡踏斗

太极拳的招法架式动作是太极文化表达的符号和最终形式。道教的精神、思想观念也正是透过这技术文化的表层表现出来。

太极拳雏形姿势就肇源于道教科仪中,用来迎神送神之法术里----步罡踏斗(亦称踏罡步斗)。在道教举行斋蘸仪式时,高功法师在道场中礼拜星斗,召请神灵。按照在方丈之地上铺设的罡单(罡单是画有象征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二十八宿和九宫八卦组成方位的图像,(后来道场只是殿堂之中假想有此图像,没有明显画出来),脚穿登云鞋,身披云羽裳,手执法器(朝简等物),在罡单上伴随道教音曲沉思九天,按星辰斗宿之方位、九宫八卦之图以步踏之。存想天人合一,即可神驰九霄,启奏上天,对天地神灵表述因果事由,并配有指诀、口诀,存想和念诵之词和咏唱之调。特别是脚下步法的游走,及走时的顺序、步法停缓快慢、前后虚实,以至屏息凝神、站定、行礼等等,都有特定法式、秘传口诀和存思暗想的妙处。

太极拳形架与极相似,其间“禹步”之术是我国古老的养生术,即为今天的八卦步、太极圆环步(讲究“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手不惊风,脚不沾尘”,又名粘连步、猫步)雏形。“十三势”最基本的招势,是我们今天还看得到的道教科仪中,高功手执朝简、经常要保持的姿势,其要求和形架与太极拳的招势一样,都有混元一气,抱元守一的意义,高功作法另有一种存想功用,它们相似相联,主要体现在心意功夫和内炼养生上。又如“白鹤亮翅”、“手挥琵琶”等动作,仍保持科仪中高功作朝礼等动作相似的姿势,有些拳架保持了那些高功作法的原始痕迹。如进入心神合一、内气带动、自然而发,甚至会出现“先天拳”的境界。

太极拳架的运行也是在松静的前提下,以相似于“踏罡步的“拜斗”演习,有由此形和法而引借到拳架中的攻防意识的演习,有专注内功,即内经行走、内穴存想观视而培植内力守神练精的演习,而外在表现形式,始终以相似于当代小架类拳式的形架来从事斋坛科仪之术。

五.太极拳的现实意义

人们为生活奔波,“名”“利”之外常感心灵空虚,思从佛道教中寻求慰藉,一面想求得神灵的保佑,更主要想从道术禅功中得到身心解脱。太极拳和其他道教丹道体系,正可给他们真实演绎一个新天地。无论他们有无信仰的外在形式,但总改变不了其对生命的关爱、对健康的渴求;无论他们是否承认,自己有无宗教式终极关怀情愫;但总免不了心灵深处对今生希冀长久,来世平安圆满。简易而速效的太极拳功夫,至少可以给他们信仰生命的真谛,达到身心健康。太极拳比一些秘传神奇的气功要大众化,更便于普及推广;太极拳的健身医学原理早得证明。中国古今养生家和太极拳师都以自身实践,尤其当代不胜枚举的慢性病患者,练好了身体得到好处而交口称赞。国外也从医学临床分析,验证其疗效,得到充分认可而使其风行全世界。事实证明,太极拳对心血管类、消化系统、肢体老化等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加之高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很需要太极拳这种调节剂来滋润身心;各种慢性病、职业病与人们心灵上的自危感、信仰危机,都可从太极拳的锻炼中得到很好的预防、治疗以至安慰和解脱。太极拳本身对人类身体健康是不药之良药。用强健的身体投身到火热生活,健康长寿,享受人间和谐、幸福美满的日子,正与道教追求长生久视,重生贵生思想一致。太极拳典型地体现道教“清静天下正”、“柔弱胜刚强”、“反者道之动”等教理教义,是道教理论思想在拳架形体上的充分反映。道教与太极拳从内涵到形式一脉相承。尝有教界人士言:推广太极拳也是弘扬道教文化,是道教适应社会的有利途径之一。

古老的太极拳越来越受到当今世界人们喜爱。美国有大学设置太极拳课程;德国经理们热衷于早晚练太极拳;英国绅士寻觅中国的太极拳师傅;俄罗斯畅销太极拳书籍。全世界有难以统计的太极拳组织……

钟情太极拳,来源于关注健康关爱生命。现时代科学昌明,经济发达,生活条件改善,人们越发意识到生命和健康的重要。“健康不是一切,但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

太极拳具养生医疗价值、技击护身功用和艺术造型美感,三大功能融为一体,在中国武术宝库中独树一帜。道教“行不言之教”,主张“柔弱不争”;致使“道教的太极拳”在中国古今道教界却无一人大言不惭自封为太极拳的创编者或发明人。他们都师法先贤、祖师,恪守“不敢为天下先”的谦逊美德。即使是集大成者,也是言法言理,不居功创拳。但历史和事实证明:太极拳是古代道家养生的产物,道教直接继承发展传播。太极拳虽非道教专利,但它有道家道教抹不去的烙印。几乎是提及太极拳,就会联想到道教,道教与太极拳有著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因此可以说太极拳是道教文化特别是养生文化的形象体现。
太极拳作为丹道动功,不能让它和道教脱开的。当今提倡利用道教积极进步的因素为社会服务,挖掘道教精华造福人类。时代呼唤全民健身的太极拳。道教与社会相适应,首当其冲就是利用道教的太极拳,在自身优势的仙山福地,开办太极拳学习、研究、推广中心。既给人们一个健康的体魄,又宣讲它追求和谐、平等、自由的人生意义,还教化世人圆融世事,遇事平静心态,柔和不争,修似水善利人之德,如此利用太极拳形象,弘扬道教义理,以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正是相关人士的责任和义务。
太极拳赖以张本的理论土壤是道家道教。道教丰富的贵生思想、重生原理和养生功法,早已给人类提供了生命的指航灯塔。现代西方发达经济和工业文明使人类生活出现质的变化,既重视生活质量又珍惜生命长久,回归自然纯朴的生活情趣追求,成了全人类的新目标。人们因之需要重新审视道教养生文化,了解道教养生进而关注其对生命的态度,这当中太极拳不失为一座桥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7 13:4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与道教(转)3

禹步是道士在祷神仪礼中常用的一种步法动作。传为夏禹所创,故称禹步。因其步法依北斗七星排列的位置而行步转折,宛如踏在罡星斗宿之上,又称“步罡踏斗”。道教崇拜日月星辰,尤重北斗七星,认为以此步态祷神,可遣神召灵,获七星之神气,驱邪迎真。道士行气或入山林,亦多用之以聚气、驱邪。
禹步之名,来源较古。《尸子》云:“古时龙门未辟,吕梁未凿,……禹于是疏河决江,十年未阚(《太平御览·皇王部》引作“窥”——引者注)其家,手不爪,胚不毛,生偏枯之疾,步不相过,人曰禹步。”①西汉扬雄《法言》卷七《重黎》云:“巫步多禹”。李轨注曰:“姒氏禹也,治水土,涉山川,病足,故行跛也。……而俗巫多效禹步。”②表明禹步最早为巫祝采用。道教承袭此术,作《洞神八帝元变经·禹步致灵》以申明之,曰:“禹步者,盖是夏禹所为术,召役神灵之行步,以为万术之根源,玄机之要旨。昔大禹治水,……届南海之滨,见鸟禁咒,能令大石翻动。此鸟禁时,常作是步。禹遂模写其行,令之入术。自兹以还,术无不验。因禹制作,故曰禹步。”③称此术为夏禹所创,自是依托,无非为了托之古远以神其术而已。
葛洪《抱朴子内篇·登涉》引《遁甲中经》曰:“往山林中,当以左手取青龙上草,折半置逢星下,历明堂入太阴中,禹步而行”,可辟“百邪虎狼”。“又禹步法:正立,右足在前,左足在后,次复前右足,以左足从右足并,是一步也。次复前右足,次前左足,以右足从左足并,是二步也。次复前右足,以左足从右足并,是三步也。如此,禹步之道毕矣。”④其《仙药》篇又记禹步法曰:“前举左,右过左,左就右。次举右,左过右,右就左。次举右,右过左,左就右。如此三步,当满二丈一尺,后有九迹。”⑤《云笈七籤》卷六十一《服五方灵气法》记服气时所行之禹步,云:“诸步纲起于三步九迹,是谓禹步。……其法先举左,一跬一步,一前一后,一阴一阳,初与终同步,置脚横直,互相承如丁字,所以象阴阳之会也。⑥《太上除三尸九虫保生经》又记以禹步配合服气灭三尸,其法为:闭气,先前左足,次前右足,以左足并右足,为三步。⑦据《洞神八帝元变经·禹步致灵》说,自夏禹创禹步以来,后人“推演百端”,“触类长之,便成九十余条种,举足不同,咒颂各异。”⑧南宋后诸符箓派多以内炼配合符法,施行禹步时,亦强调配合内气。路时中《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十九《三五步罡品》云:“夫步罡者,飞天之精,蹑地之灵,运人之真,使三才合德,九气齐并,……九步象九灵万罡之祖也。”“凡步星之际,先运出三元五行之神,然后蹑履也。”⑨1.谓跛行。相传夏禹治水积劳成疾,身病偏枯,行走艰难,故称。《尸子.君治》:"禹于是疏河决江,十年未阚其家,手不爪,胫不毛,生偏枯之疾,步不相过,人曰禹步。"《法言.重黎》"巫步多禹"晋李轨注:"﹝禹﹞治水土,涉山川,病足,故行跛也……而俗巫多效禹步。"故亦称巫师﹑道士作法的步法为禹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7 14: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多??看不懂?不过喜欢太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7 15:0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阴阳转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7 18:3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多没人顶下啊!!郁闷!我找了N久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8 11: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啊~太极拳太慢啦~我对八极拳感兴趣~(~:laiba:~)
恩~等我七老八十啦再研究太极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8 11:3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联系很紧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8 18:29:09 | 显示全部楼层
请2楼的注意,太极与太极拳是两个定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8 19: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过太极吗?没学过就别装.
好帖

[ 本帖最后由 甲马 于 2009-5-8 19:15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11-24 01:3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