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地方的岁时风俗,反映着当地人民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宗教信仰和社会生活事象。从这些方面,正足以表现出综合的文化意义。这种文化意义可以从文化要素和文化价值两方面来加以观察;文化要素含有:1、对神明及祖先的祭祀;2、节令的叙情、娱乐和竞技;3、节令中的避忌。文化价值是:(1)景仰先贤的丰功盛德;(2)崇尚固有的民族正气;(3)表达“慎终追远”的思亲之心;(4)发抒乡党联欢和亲友款叙之情。
客家人的岁时习俗大致上包括:全国性的传统信仰,地方性神明和杂审的崇拜,以及传统的岁序节俗。因时间及空间的影响而又有所差异。透过这些民间习俗,可以探索到客家民系文化的渊源,还可以感受到千百年来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惊蛰
惊蛰这天,汀州民间有两种习俗与卫生有关。一是炒豆子、炒麦子,或在热水中煮连毛芋子,认为这样可以消灭多种小虫,叫做“炒虫炒豸,沙虫沙豸”;二是在橱脚、桌脚、柱脚、墙脚等处撒一些生石灰,叫做“溻虫溻豸”。惊蛰是冬眠昆虫开始复苏活动之时,古人主张早期灭虫。现在这种习俗已不多见了。惊蛰当天,人们有做芋子糍或芋子饺吃的。惊蛰节气在一天中何时交,汀州风俗认为可推测粮价贵贱,清晨交,要惊三餐,意即要忧三餐的粮食,米价将贵;上午交,惊两餐,下午交,惊一餐,米价可能下跌。
春社
农村长期以来有在社日祭祀土地神、五谷神的风俗。社日是古人祭祀社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每年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是春社,每年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秋社。古时城乡各坊社用金银珠宝和锦绣妆扮人物故事,鼓乐喧天。迎神在田间游行,祈求丰收。延僧道打醮,俗称“撑[ts‘ah54]社”,认为撑社可保年成丰盈,人畜兴旺。
亲人亡故后三年内,遇到春秋社日要上坟祭祀,焚烧纸钱纸箔,叫做“栏社”。栏社的日期在春社前,秋社后。
入伏
入伏这天,城乡许多人家熬“仙人冻”吃,亲友邻里互相馈赠。据说入伏吃了仙人冻能更好地度过炎热的三伏天。“出伏”那天如果下雨,汀州风俗便认为会反伏。将来的一月中天气更热。
六月食新
所谓食新就是尝新米,具体日期城乡各地不一定相同。一般是小暑过后,逢卯日食新。在乡间,将割下的稻谷碾成米,做好饭先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请帮忙割禾的人一同吃尝新酒。在城关则一般买少许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以新上市蔬菜和酒肉,也谓之吃新。供品主要有苦瓜、丝瓜、茄子。俗谓苦瓜保佑大家,乱绩保佑大细,茄保佑老婆。
十月半
十月十五日是下元节,又叫完冬节。农村田中作物大部分收成完毕后,人们纷做糍粑、米果,包芋子包,做豆腐之类的食品,美餐一番,俗称“做完冬”。有些乡村打醮祀神,延请亲友宴饮玩乐,观看演戏,提傀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