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官员的等级与服饰3 g4 L( O+ y) o' y' C. c5 x
" @% z1 J# d$ r! c2 k, W1 v; W( _/ o! o- T$ b
清朝顶戴花翎! }/ Z/ T) s2 q) b
4 [7 x* L Z2 p$ k" \* k; a
清代男子的官帽,有礼帽、便帽之别。礼帽俗称“大帽子”,其制有二式:一为冬天所戴,名为暖帽;一为夏天所戴,名为凉帽。暖帽的形制,多为圆型,周围有一道檐边,材料多为皮制,也有用呢制、缎制及布制的,视其天气变化而定。颜色为黑色为多。皮毛之类也有分别。最初,以貂鼠为贵,其次为海獭,再次为狐,其下则无皮不用。由于海獭价格昂贵,后用黄狼皮染黑代替,名为骚鼠,时人争相仿效。康熙年间,一些地方出现一种剪绒暖帽,色黑质细,宛如骚鼠。由于此类价格低廉,一般学士都乐于戴用。暖帽中间还装有红色帽纬,或以丝制等。帽子的最高部分,装有顶珠,材质多以红、兰、白、金等色宝石。。按照清朝礼仪:一品官员顶珠用红宝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六品用砗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阴文镂花金,九品阳文镂花金。顶无珠者,即无品级。如果清朝官员犯法。在革去官职的同时,必须将帽上的顶珠取下,表示已不带官职。
) j& A L e. S' C0 a6 @) f& W9 v& O9 B) E1 Y" C* B
顶珠是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按清礼仪
' n6 ~" k4 _/ e6 `- |: j% J- `; R9 |: t: n% i) L
顶戴 袍饰 补子(文/武), [$ I' B! r6 X) K e
- a; r: _, v8 S一品 红宝石 九蟒四爪 仙鹤 麒麟
2 K3 G; K) q, h! T$ r3 O2 d4 e9 u' p
二品 珊瑚 九蟒四爪 锦鸡 雄狮% J: C/ l; [$ b& U/ e) K
/ w. V5 M! f- b三品 蓝宝石 九蟒四爪 孔雀 悍豹
5 l# k) i6 g0 b+ @ B' ]$ ~, i9 x) j6 y
四品 青金石 八蟒四爪 雪雁 猛虎" f% Y" L7 d0 o. n3 t
; H& d. w z8 A" W
五品 水晶及白色琉璃 八蟒四爪 白鹇 棕熊' _% h' B. B0 y2 m" v& [
! S) q2 v/ L% f5 W" x' w) r六品 砗磲及白色琉璃 八蟒四爪 鸬鹚 彪
% f/ s* c- d$ }/ h; l
( K; J- J# u; O, L) r5 z七品 素金顶 五蟒四爪 紫鸳鸯 犀牛
M5 N" ~) E/ l' F& I' S! @
$ Q8 Y C2 Y' y0 k八品 阴纹缕花金 五蟒四爪 鹌鹑 犀牛# H/ I( X& w0 A9 M+ v& T. n+ D( Y! i
1 F2 S6 k1 e _. V九品 阳纹镂花金 五蟒四爪 练雀 海马
4 G: x" a" E `, [+ _( M
# M! y" m1 [; s% o1 z无顶珠者无官品;二为凉帽,无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后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也有湖色、黄色,上缀红缨顶珠。 v) Y0 O/ c a+ B7 P
! X& o0 n% q5 Q: X
清朝的礼帽,在顶珠下有翎管,质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清翎枝分蓝翎和花翎两种。蓝翎为鹖羽所做,花翎为孔雀羽所做。花翎在清朝是一种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非一般官员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级、赏赐军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随意不戴,如有违反则严行参处;一般降职或革职留任的官员,仍可按其本任品级穿朝服,而被罚拔去花翎则是非同一般的严重处罚。" f; {1 v C& s3 F7 A& S$ @+ }, C
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贵;所谓“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状的圆,一个圆圈就算做一眼。蓝翎是与花翎性质相同的一种冠饰,又称为“染蓝翎”,以染成兰色的鹖鸟羽毛所作,无眼。赐予六品以下、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享戴,也可以赏赐建有军功的低级军官。鹖鸟生性好勇斗狠,至死不却,武士冠上插鹖翎,能够显示武士的英勇,到也贴切。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员中爵位低于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固伦额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为镇国公或辅国公的亲贵、和硕额附(即妃嫔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内大臣、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参领(担任这些职务的人必须是满洲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这上三旗出身),有资格享戴单眼花翎,而外任文臣无赐花翎者。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贵族特有的冠饰,而即使在宗藩内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滥用;有资格享戴花翎的亲贵们要在十岁时,经过必要的骑、射两项考试,合格后才能戴用。但后来花翎赏赐渐多,就不一定经过考试了。
: V& B7 u6 E% H. H! y2 R* ]; E _1 ]* g) h
花翎如此高贵,故此在清朝特别被人重视、向往。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在降清后被赐籍汉军镶黄旗,平台后力辞靖海侯而恳求照前此在内大臣之列赐戴花翎,康熙特旨许之;后乾隆帝下明诏,不但上述亲贵大臣可以戴用,如有显赫军功者也可以戴用。皇帝赐给臣下花翎是非常审慎的,乾隆至清末被赐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七人,被赐双眼花翎的约二十余人,这在当时是千古犹荣的恩宠。( i7 C2 y6 h9 L e6 X) W
; v* \: j/ a& e
清朝爵位中最为显贵的亲王、郡王、贝勒,按清初的规定是不戴花翎的;但乾隆年间,许多人以兼任内大臣等职务为由乞翎,因此之后亲王、郡王、贝勒开始佩戴三眼花翎。得到花翎的也有特例,如道光帝得知擒获在新疆叛乱的张格尔后,即赏报捷音者戴花翎、军机处行走;道光后期,花翎的赏赐范围渐大,各方面对国家有功之人均可赏戴花翎;而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因国库空虚,竟有了捐翎的例制,花翎为7000两实银,蓝翎为5000两实银!( F( W; [" `4 X
! J7 T. |9 B9 ]. D8 C3 E6 l
清代亲王的朝服一般都是龙袍,而贝勒是蟒袍。关于蟒、龙的区别,历来没有明确的答案。一般根据《野获编》“蟒衣为象龙之服,与至尊(即皇帝)所御(龙)袍相肖,但减一爪”及《大清会典》中“凡五爪龙缎立龙缎团补服 ......官民不得穿用。若颁赐五爪龙缎立龙缎,应挑去一爪穿用”的禁例,得出五爪为龙,四爪为蟒的结论。亲王的朝服的颜色只能用土黄或者暗黄,不能是明黄,而龙必须是盘龙或者降龙,不能是升龙或者正龙。亲王朝服的下摆也绣有“海水江涯”。
: ?% L5 d, ^* i5 M
$ R: W" z6 e: C& x+ s& {- r亲王补服图案:身前身后五爪正龙各一团,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 F3 O% p$ N; j$ u
% N! {& b8 s9 _! l. q/ l5 s郡王补服图案:身前身后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 A; I' v) T* y9 B: f7 @1 H, K9 m
5 ^8 j% u1 N1 i6 d. o$ H6 m
贝勒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正蟒各一团
5 S: t7 @+ ^( D# \
+ _) l* c7 z5 T$ W" Q贝子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行蟒各一团
( n0 H1 ~, m: S5 X* ?! h7 }( T; H
2 ^) t7 _# ?9 t& C+ V3 A' t9 `1 f镇国公、辅国公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正蟒各一方% \8 w, ^4 i& x7 e/ }
% y+ \- @5 ?" x# e3 r# d, q$ m
公爵、侯爵、伯爵补服图案:身前身后绣九蟒% T1 w: H' C) z( U
% S3 r% ^- f# u7 z( c9 S3 ]
另外,御史与谏官均为獬豸。
( G+ x' C# D# _5 N! M% ^# S. n
3 u3 y9 [7 c# K" X2 V5 T, P' K+ J补子上除了有飞禽走兽外,还绣有海水和岩石的图案,寓意“海水江崖,江山永固”的意思。补服均是由南京、苏州、杭州即江南三织造订做进贡的,用料讲究,做工精良,尺寸、图案都有严格规定,官员不能私自改变身上与其品级相对应的官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