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佬人虽在大区域内与汉、苗、彝、壮、布依、土家等各簇错居杂处,但在小范围内则是聚族而居。大多是本民族同住一村寨内。寨大小不等,多者百余户,少者七八户。全寨同为一姓者很少,大部分是以一姓为主,杂有其它姓氏。
婚姻
婚姻缔结,一般有提亲、订亲、接亲三个阶段。
提亲
除少数地区规定在农历七月或逢双月内进行外,大都无固定时间。男家托媒提亲,要请媒人带去一壶酒,或加上几个大糯米粑作为礼物。女家一看来人所带之物,便知是提亲说媒约,招呼客人入座。主客双方对坐闲谈,闭口不言亲事。到告辞时,媒人说:“你煮着酒,等我二人来喝。”表示下次还来。相隔一段时间,直到媒人带上同样礼物第三次去女方家。这次妇方父母如仍不接收礼物,则表示不同意这门亲事,男家从此作罢。假如收下礼物,在告辞时对媒人说:“慢慢来,我会有酒给你喝的。”则暗示同意考虑这门亲事,算是提亲任务已完成。
订婚
当提亲获得妇方父母允诺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一般在半年至一年之间),男方的父亲(有的是姑父或叔父)备办酒2斤、面条2斤、新布2尺、白布包新衣2件(有的提酒一壶、雄鸡一只或雄雌鸡各一只),在媒人陪同下,打着红伞一把到女方家,将包袱及伞挂于堂屋左壁中柱上,其余礼物交给妇方的父母。妇方请来家族中的老辈作陪,并杀鸡煮酒,热情款待,表示已最后认定这门亲事。若未杀鸡待客,则表示妇方父母对此亲事尚在犹豫中,须待来年再商定。酒筵席上,宾主双方频频举杯畅饮畅谈。吃去鸡肉,留下鸡腿骨看封卜吉凶。
接亲
缔结婚姻的最后一道程序,接亲多在农闲季节,因为这段时间,亲友们有时间来帮忙并参加婚礼,也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备办婚礼用品。结婚之前,同寨姊妹们要聚集新娘家看望、祝贺新娘,有的地区则是新娘唱哭嫁歌,一一向至亲好友道别。婚期临近,新郎家请来男女若干组成接亲队,其中须有能歌善饮的歌手提名,在媒人带领下,背、抬着聘礼前往接亲。新娘家组织一批男女青年于寨外途中守候。见接亲队伍来到,蜂拥而上向接亲者敬酒三杯。接亲的人们假如不喝敬酒便会遭到女方亲友们用刺条、活麻、柴块的戳、打,还要用锅灰抹花脸。这时接亲的人们尽量躲闪,逃避,不得还手、反抗或斥骂,如以笑闹追奔至寨口,又停下,敬酒、对歌、笑闹至家门前。
仡佬族婚礼,普遍是“男不亲迎”,仅请媒人及至亲前往迎娶。新娘接来时,新郎及其父母大多作暂时回避。新婚夫妇不行拜堂礼,保持着“女归夫家”,“女夫惭,逃避径间方出”的古代遗风。
服饰
仡佬族无论男女皆穿桶裙。裙料以染色羊毛线编织,或将一幅料横向连缀两端而成或用两幅横联而就。裙腰无褶皱,穿时以裙自头上贯通而下,故又名为“通裙”。男子穿短上衣,居住高寒山区者常外披毛毡一幅。妇女的衣服一般是长衣短裙,制作更为讲究、美观。不同支系所穿服色不同,人们依其服色而分别称之为红仡佬、白仡佬、青仡佬、花仡佬。如在衣领、衣袖、裙边绣以红花的被称为红仡佬。花仡佬所绣花边则为五彩色,且周身还缀以蚕茧为饰,累累如贯珠。有一部分仡佬人衣长仅尺余,在上衣外再套袍一件。袍无领无袖,有如布袋,于袋底中部及左右各开一孔,穿时头及手从孔中伸出,前胸短、后背长,袍上缀海巴(贝)为饰物,下仍着五色羊毛桶裙。他们被称为“披袍仡佬”。“剪头仡佬”则有女孩额上间发剪短,仅留一寸长,作为未婚标志的习俗。“打牙仡佬”有在姑娘出嫁前将两枚门牙打掉的习俗。清末民初以来,因仡佬族人口急剧减少,居住区域迅速缩小,大部分呈点状分布,各地仡佬族内部联系削弱以致消失,在汉文化广泛影响下,大部分改从汉装。
丧葬
仡佬族当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老人谢世,活着的人深感哀痛,总要虔诚、隆重地举办丧事,以寄托哀思,从而形成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丧事礼仪及墓葬文化。
丧事礼仪纷繁复杂。
一般有为之亡人洗身、换衣、装殓、开路、跷棺、择地、安葬等仪式。仡佬人认为父母的亡灵有三重意向,一是要去与先祖相会聚在另一个世界里,继续过群体生活,其生活方式要与先祖桢;二是要像在世一样生产、生活;三是会惦记儿孙,不时要回来关注。因此,孝子在为老人举办丧事时,根据亡灵的意向作出相应安排。洗面沐身、梳头(或剃头)、换上新衣裤(或裙)为的是让亡者干干净净、穿着整洁美观、有如过节走亲访友一样去会先祖。 仡佬族墓葬为朝向非凡。古代有头向天,脚站地为葬式,即“竖而埋之”的竖葬。又有脚向着墓地所在山坡顶峰的倒置,这一葬式即民间所谓“横苗倒仡佬”。无论竖葬还是倒埋,都是让亡灵升天或从山顶上天的意思。仡佬族在清代以前不立墓碑,清代以后,渐有仿效汉族立石碑的。有的在坟前垒三块石头为标志。有的在坟顶栽一长方石,露出坟顶为一尺。死者为男性,栽石于坟顶左侧,若为女性则栽石于右侧。有的装一壶甜酒放在坟的顶部,上用石块盖口,称为“万年壶”。
仡佬族的人民是山的儿女,生生死死不离大山,所以历史上仡佬人死后地埋葬地也离不开山洞、石框、悬岩,从而形成了非凡的民族墓葬结构。
山洞是老祖宗最早的栖息之处,尽管人们早已走出了洞穴,生活在广阔的天地里,但老人亡故将其安放洞中与先祖同在是理所当然之事。棺木放入洞穴称为“岩穴葬”。早期仅放棺木于洞中,清代渐有垒坟于洞中者。天然洞穴有限,亡人无穷,这就有了在绝壁上开凿洞穴安置棺木的葬式。
在溪河之滨的悬岩绝壁上,打孔钉木桩一排,桩上搁放棺木,横贴着绝壁,称为“悬棺葬”。元《云南志略·诸麦风俗》载:“人死则以棺木盛之,置于千仞巅崖之上,以先坠者为吉”。
仡佬族丧葬装殓或埋葬,均不避铜铁等金属。许多棺木是用粗铁链悬吊于岩洞里、石板墓、生基墓内。大多数岩穴、石墓、生基墓中的棺木是用石鼓或砖块厚瓦垫着下部四角。将棺木悬吊或他物垫棺,都是不让棺木直接接触地面,其实这都是绝壁悬棺的遗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