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701|回复: 1

中国历史上的历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17 22:4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夏历是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称为农历、阴历、殷历、古历、旧历等。夏历属于一种阴阳历,以月球围绕地球运行一周作为一个月,平均月长等于一个朔望月。这一点与阴历原则相同,所以叫作“阴历”。另一方面设置闰月以使每年的平均长度尽可能接近一个回归年,并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至今几乎全世界所有华人以及朝鲜半岛和越南等国家,仍使用夏历来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
! c/ g0 b8 M( x5 [  z% V1 f5 Z) w' [
中国的历法与纪年采用阴阳干支三合历;上古时期,根据不同的农业牧业生产情况需要,分别产生过太阳历法和太阴历法。农历作为传统历法,最早源自何时无从考究,据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典籍多有记载,现时阴阳合一的历法规则一般认为源自殷商时期。
5 z& m0 r+ P7 @$ q, F2 S: l  g% w
从黄帝历法到清朝末期启用西历(公历)始,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过102部历法,这些历法中有的曾经对中国文化与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 . Q8 m7 ^7 c. z
5 Z( j% m$ O, [+ y6 ?
比如夏历、商历、周历、西汉太初历、隋唐大衍历和皇极历等,有的历法虽然没有正式使用过,但对养生、医学、思想学术、天文、数学等起到过重大作用,如西汉末期的三统历和唐朝的皇极历法等。汉朝以前的古代中国历法以366天为一岁,用“闰月”确定四时和确定岁的终始;已经有日、月、旬和时的时间单位,具备了阴阳历的技术;观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运动规律,用“闰月”“减差法”来调整时差;历法实施成为重要大事,主要内容之一是“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和“正闰余”,即确定闰月位置和如何减去多余出来的天数(不是加上缺少的天数),由此来确定年岁的终结和开始。 ( \6 }5 a, e1 y( A4 z
; V4 |1 H3 m, z; B6 R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朝王室衰落,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现多轨制历法,亦即各诸侯和各地部落还有自己的地方历法;秦朝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历法。 $ R  I$ i- y- J$ w

( R  V% V# A* ?* m- R1 ^$ v  \汉朝初期开始历法出现了大转折,全国统一历法,历法也成为了一门较为独立的科学技术。汉武帝责成邓平、唐都、落下闳等人编写了《太初历》,之后刘歆作《三统历》,这两历的重要特点是年岁合一,一年的整数天数是365天,不再之前历法的366天。
- y$ K  R# ^, d* ^, X: L7 m% J, G3 U: O" Q$ D7 c
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年岁周期起始相当固定,用数学计算就能确定闰月,用不着“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至此,阴阳五行基本上退出了历法。之后中国历朝颁布的历法,均与太初历大同小异;中华民国成立后,纪年采用西历或民国纪年并用。 . O. Z: H2 j" A0 x7 J# O2 p

2 L- C. l4 _  a' e  D. Z2 v夏历、殷历和周历以不同的月份作为一年之始:夏历以寅月为正月、殷历以子月(今农历11月)为正月、周历以丑月(今农历12月)为正月。 # \7 ]2 E) z- x/ V  L" h

( F% ?5 j: t! G; |  W历代之历法:
5 a! h6 C* J. P  y! y古六历
. j6 ]* ~! i! u2 W颛顼历 - 秦朝、西汉(? - 公元前104年)
7 y$ E, {2 i5 l9 d7 o$ P% r) M/ ]太初历(三统历) - 西汉、新朝、东汉(公元前104年 - 84年) 0 }4 Q! N; ~. n. N# P
四分历 - 东汉(85年 - 220年)、曹魏(220年 - 236年)、东吴(222年)、蜀汉(221年 - 263年) - L) h% I0 @8 P( T# Z
干象历 - 东吴(223年 - 280年) - V$ q  @' B, O/ A1 v! E* [5 _! A
景初历 - 曹魏、西晋、东晋、刘宋(237年 - 444年)、北魏(398年 - 451年) ; g# F( d2 w+ B- f, o6 @
元嘉历 - 刘宋、南齐、南梁(445年 - 509年) : x6 O5 K3 {/ A4 I
大明历 - 南梁、南陈(510年 - 589年)
: V5 J4 [% ]/ t0 w& H" E三纪历 - 后秦(384年 - 517年) 4 x+ f5 W! W7 s
玄始历 - 北凉(412年 - 439年)、北魏(452年 - 522年)
- N9 T3 e  ^# S+ b! B% {4 P5 U; v正光历 - 北魏(523年 - 534年)、东魏(535年 - 539年)、西魏(535年 - 556年)、北周(556年 - 565年)
) j# q0 D' \, p! n  F5 K4 I# `兴和历 - 东魏(540年 - 550年)   c4 U& h! ^9 \6 |+ u
天保历 - 北齐(551年 - 577年) " k! }8 C3 m8 L
天和历 - 北周(566年 - 578年)
" o8 i/ _4 a( C7 E" q: T& R大象历 - 北周(579年 - 581年)、隋朝(581年 - 583年)
* r# |) J, i" v1 e. \1 c开皇历 - 隋(584年 - 596年)
) C0 v/ o+ v+ i; j大业历 - 隋(597年 - 618年)
4 ~8 ~/ \6 d& N8 V* J皇极历 3 C, W8 z- j. F8 V0 b6 S: C
戊寅元历 - 唐朝(619年 - 664年) # j& n0 L; e! Z8 q( [1 N1 [
麟徳历 - 唐(665年 - 728年) + C, t7 }: G1 M
大衍历 - 唐(729年 - 761年)
( t0 m0 j5 d, V2 U/ h5 z+ u$ F  S五纪历 - 唐(762年 - 783年) 0 z! i, g! N4 V# a0 e
正元历 - 唐(784年 - 806年) , O* c# \( {% [6 G
观象历 - 唐(807年 - 821年) 3 y1 @& ?& q" ^8 O( x
宣明历 - 唐(822年 - 892年) * f+ X+ s* V  }) F. s5 ^  N
崇玄历 - 唐(893年 - 907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908年 - 955年) 1 a/ |1 J9 ?" ?
九执历
' O: {/ j- B& `" |* v' ?' o符天历 + V! T$ W. }8 w! W( h1 D; c
调元历 - 后晋(939年 - 943年?)、辽朝(961年? - 993年) ) L3 S" s; M% c+ X
大明历 - 辽(994年 - 1125年) % W% x3 i6 q3 S4 e7 [
钦天历 - 后周(956年 - 960年)、北宋(960年 - 963年)
5 l: x$ L& g) ]& R应天历 - 北宋(963年 - 981年) " J" M' r( l+ v
干元历 - 北宋(981年 - 1001年)
* d" D# |. C7 s2 M# w( K仪天历 - 北宋(1001年 - 1023年)   W8 o8 ?: N1 e$ U4 ]' }
崇天历 - 北宋(1024年 - 1065年;1068年 - 1075年) & e8 c3 h9 M" r( e
明天历 - 北宋(1065年 - 1068年)
5 g9 N) y! G( F' p& }' \奉元历 - 北宋(1075年 - 1093年)
$ Y, d+ k7 `  ?- \观天历 - 北宋(1094年 - 1102年) : D  [# S2 }. f. u  Q; i) C' [! h9 F& C$ |
占天历 - 北宋(1103年 - 1105年) & t0 {$ I$ |0 Q& T/ ]! o  Z4 t
纪元历 - 北宋、南宋(1106年 - 1135年) - y. \% _4 F2 c- O) B; R
统元历 - 南宋(1136年 - 1167年)
+ p2 E4 t2 ]  M3 D, t& l: }" m" w干道历 - 南宋(1168年 - 1176年)
* h8 V4 c7 J* ~/ C1 e  N淳熙历 - 南宋(1177年 - 1190年) . u* u/ ]/ p* f5 d0 \5 r# D+ |
会元历 - 南宋(1191年 - 1198年) ! b% |) t; f7 i& Y  t. |4 x
统天历 - 南宋(1199年 - 1207年)
. @. V; J3 }  K( }开禧历 - 南宋(1208年 - 1251年) , n# h# N4 M& k5 l
淳祐历 - 南宋(1252年) % E$ N2 K; V/ n2 H4 K
会天历 - 南宋(1253年 - 1270年) 8 E/ ^& c$ {/ D, K
成天历 - 南宋(1271年 - 1276年)
% T- r9 H* B! }9 D0 r. {, t大明历 - 金朝(1137年 - 1181年)
' s" v4 Q7 j7 @& y9 h/ l重修大明历 - 金、元朝(1182年 - 1280年) # d: U+ N% }2 [9 y1 T5 x
授时历(大统历) - 元、明朝(1281年 - 1644年)
4 s3 }$ P4 K* [3 [, y3 L时宪历 - 清朝(1645年 - 1911年)
发表于 2009-4-23 15:47:39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早之前就开始记历法了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11-23 22:4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