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历是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称为农历、阴历、殷历、古历、旧历等。夏历属于一种阴阳历,以月球围绕地球运行一周作为一个月,平均月长等于一个朔望月。这一点与阴历原则相同,所以叫作“阴历”。另一方面设置闰月以使每年的平均长度尽可能接近一个回归年,并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至今几乎全世界所有华人以及朝鲜半岛和越南等国家,仍使用夏历来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
; Y1 m. A7 J& y3 s# ?% `5 z* Q8 `
1 \: X) E- D% m$ l' ], S0 Z) z( z中国的历法与纪年采用阴阳干支三合历;上古时期,根据不同的农业牧业生产情况需要,分别产生过太阳历法和太阴历法。农历作为传统历法,最早源自何时无从考究,据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典籍多有记载,现时阴阳合一的历法规则一般认为源自殷商时期。 1 C4 n' E$ Y' t8 H; J# S
) ~7 a6 `3 V% d4 z$ k6 ?, `& l; M从黄帝历法到清朝末期启用西历(公历)始,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过102部历法,这些历法中有的曾经对中国文化与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
$ C4 D1 N9 ?, S% ^6 ^9 f: W1 [. J0 X+ l6 u
比如夏历、商历、周历、西汉太初历、隋唐大衍历和皇极历等,有的历法虽然没有正式使用过,但对养生、医学、思想学术、天文、数学等起到过重大作用,如西汉末期的三统历和唐朝的皇极历法等。汉朝以前的古代中国历法以366天为一岁,用“闰月”确定四时和确定岁的终始;已经有日、月、旬和时的时间单位,具备了阴阳历的技术;观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运动规律,用“闰月”“减差法”来调整时差;历法实施成为重要大事,主要内容之一是“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和“正闰余”,即确定闰月位置和如何减去多余出来的天数(不是加上缺少的天数),由此来确定年岁的终结和开始。
; V. A$ p+ Y [/ K' ~ F
% y9 [ z, T- f) X8 k% y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朝王室衰落,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现多轨制历法,亦即各诸侯和各地部落还有自己的地方历法;秦朝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历法。 ( a. M0 P/ A/ a2 _9 I
, D5 H a# q0 m2 K% ?
汉朝初期开始历法出现了大转折,全国统一历法,历法也成为了一门较为独立的科学技术。汉武帝责成邓平、唐都、落下闳等人编写了《太初历》,之后刘歆作《三统历》,这两历的重要特点是年岁合一,一年的整数天数是365天,不再之前历法的366天。 \+ u( t8 V0 ~+ j
: t6 L8 U! f- i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年岁周期起始相当固定,用数学计算就能确定闰月,用不着“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至此,阴阳五行基本上退出了历法。之后中国历朝颁布的历法,均与太初历大同小异;中华民国成立后,纪年采用西历或民国纪年并用。
; B- @; O! Y/ g0 n# b6 R
- i8 y) Q1 G1 n/ T+ M( R$ {夏历、殷历和周历以不同的月份作为一年之始:夏历以寅月为正月、殷历以子月(今农历11月)为正月、周历以丑月(今农历12月)为正月。
0 E6 K9 N6 o+ @
. v; o8 F* S; u, k% F' b历代之历法:
- B2 a, B8 R" s8 x7 i) r1 q7 a, G古六历
9 \4 H7 \# G! t4 _" Z! ~! P颛顼历 - 秦朝、西汉(? - 公元前104年) : w" w; d$ p# K% Z7 Z# f
太初历(三统历) - 西汉、新朝、东汉(公元前104年 - 84年) ( p. \ x1 \, A9 b
四分历 - 东汉(85年 - 220年)、曹魏(220年 - 236年)、东吴(222年)、蜀汉(221年 - 263年)
# x+ J5 ^6 f% \; v; y干象历 - 东吴(223年 - 280年)
7 d9 X/ Y2 r- y景初历 - 曹魏、西晋、东晋、刘宋(237年 - 444年)、北魏(398年 - 451年) 6 ]% r: D% l3 F- ?" v# z
元嘉历 - 刘宋、南齐、南梁(445年 - 509年) 1 H& r* }- V" U/ z! o2 S
大明历 - 南梁、南陈(510年 - 589年) ! H; o9 h! Z- H9 X. v) K
三纪历 - 后秦(384年 - 517年) . r! {+ ?- v, @7 f6 Y* C
玄始历 - 北凉(412年 - 439年)、北魏(452年 - 522年)
# D4 G _- E4 {1 m正光历 - 北魏(523年 - 534年)、东魏(535年 - 539年)、西魏(535年 - 556年)、北周(556年 - 565年)
1 `+ j; L% B" o4 e3 k兴和历 - 东魏(540年 - 550年) + n O' e% c9 F5 T% L0 C
天保历 - 北齐(551年 - 577年) ' A. D& R3 v7 V
天和历 - 北周(566年 - 578年)
- m. D" ?; q- W8 B ~# ~4 g" h大象历 - 北周(579年 - 581年)、隋朝(581年 - 583年)
- P' a! t. g+ U2 M开皇历 - 隋(584年 - 596年) , G2 f" H1 |" [& H0 O7 N3 X1 s7 `
大业历 - 隋(597年 - 618年) ) x5 P8 e/ U( }, V+ N5 I
皇极历
: _+ ~8 I* M% X' u戊寅元历 - 唐朝(619年 - 664年)
4 E9 Q9 ?/ d' b0 |# J4 u- [麟徳历 - 唐(665年 - 728年)
$ k: Z1 f9 ^5 K% b7 b; d% L大衍历 - 唐(729年 - 761年) # r* M7 h8 g: C( g8 Z
五纪历 - 唐(762年 - 783年)
L, z, n [9 p+ c正元历 - 唐(784年 - 806年)
: E Q E0 C1 q* [% W7 ` o观象历 - 唐(807年 - 821年)
8 S4 b3 A8 S9 G+ Z. O1 z( ]9 l/ T; x宣明历 - 唐(822年 - 892年) - B5 W$ Y& c5 b+ Z3 S
崇玄历 - 唐(893年 - 907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908年 - 955年)
$ W @- j0 }& j/ ^, {7 E" _7 d九执历 ; N: G, N0 z4 K S
符天历
) q4 g2 H* Z4 ]! z7 M2 S- Z. ]调元历 - 后晋(939年 - 943年?)、辽朝(961年? - 993年) A, d: w7 K* |* x6 `1 A |
大明历 - 辽(994年 - 1125年) . k1 w. x3 w) j5 x) Q
钦天历 - 后周(956年 - 960年)、北宋(960年 - 963年) ' {5 D7 c5 t% l$ g2 \# Z! \7 G3 ~1 l) a
应天历 - 北宋(963年 - 981年)
# ?8 ]! z7 F- Q6 v! E O0 ~/ X干元历 - 北宋(981年 - 1001年)
; }& d ~5 H$ b8 V8 U仪天历 - 北宋(1001年 - 1023年)
$ A+ K& A' P( f. q' K- V崇天历 - 北宋(1024年 - 1065年;1068年 - 1075年) - q- f; W- O! r3 ~: r* S
明天历 - 北宋(1065年 - 1068年)
" S: T( S$ y+ i( C% ~6 M奉元历 - 北宋(1075年 - 1093年)
& p& y$ c4 E S观天历 - 北宋(1094年 - 1102年) # o! |+ L2 j' `. l$ V- {4 t
占天历 - 北宋(1103年 - 1105年) , i' {9 d! _+ }+ u* }+ u3 e: N
纪元历 - 北宋、南宋(1106年 - 1135年) 2 u$ r: Z+ i* }! K+ X/ L) w. B
统元历 - 南宋(1136年 - 1167年) / l& O6 Y0 L$ D# x) C( _$ H
干道历 - 南宋(1168年 - 1176年) ) y: V9 b- f: G+ p
淳熙历 - 南宋(1177年 - 1190年)
$ v) n ?. S* `. k$ }& }会元历 - 南宋(1191年 - 1198年)
8 a+ A& h/ Z& H$ ?3 j: u统天历 - 南宋(1199年 - 1207年)
* Z3 h( |0 ?* s5 H开禧历 - 南宋(1208年 - 1251年) ) O, J- y7 @1 J* o# [7 s% Z" }( i4 n
淳祐历 - 南宋(1252年)
4 _! V! M; C0 y会天历 - 南宋(1253年 - 1270年)
& J/ e4 M Q$ G9 a成天历 - 南宋(1271年 - 1276年) 2 I: D+ [* N3 b- w* y: T5 D+ b
大明历 - 金朝(1137年 - 1181年) # D+ ]# a& y/ A( Q* G; S
重修大明历 - 金、元朝(1182年 - 1280年)
5 a3 ^6 R: Z2 i! ]: ^授时历(大统历) - 元、明朝(1281年 - 1644年)
" V8 ^& s D0 i2 w" k* ?时宪历 - 清朝(1645年 - 1911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