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楼主: 鹣鲽

道符溯源(刘仲宇)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3-22 19:48:24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从功能上说,解除瓶上的符,系为镇鬼去殃咎而制,而早期道符多为给人治病、镇护家室和形神,张角符咒治病就是用符的方法之一。二者貌似不同,其实质却相同。原来道士用符的前提,是认为人身命家宅不宁,出门遇害患,都是邪鬼精怪作祟,在这些方面用符,正是为了将妖邪赶走或者杀死,符起的是压镇的作用,一与解除瓶上之符正一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22 19:48:3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从符与咒、符与印的联结方式看,道符也是直接移用自巫符的,而几巫符中的某些构成部分也为道符所直接继承。道教中符咒往往连称,符和咒常常一起出现。这种形式从阳嘉二年解除瓶 ( 见附图一、二 )_ 上也可看出。其咒末“如律令”的格式尤为后来的道教咒语所通用。至于符印连用,在道符中也属常见。张陵创道时 ( 一说张鲁时 ) 设二十四治,以分管道民,每治设有“都功”,为政教合一组织的首领。阳平治为张陵及嗣天师驻地,都功例由张氏天师兼任。现天师符例盖上此印,其源应当溯至三张时期。符印同时出现,在巫符中也有迹可寻。阳嘉二年解除瓶上解除文提及“封以黄神越章之印”,便是符印合用的先例。同时,黄神越章之印也被道教所继承。在巫符中,有尾鬼合书之例,而且二字皆缺笔。尾鬼合书的方式亦见于道符,《太上洞玄灵宝素灵真符》正有一符中有尾鬼合书,且同样皆缺一笔。此二字缺笔,在汉隶中固然不乏其例,但在后世文字中则不通行,南北朝之后的道符中尾字或缺笔,或不缺笔,但鬼字少一撇则成为通例。道符鬼字缺笔长期沿袭不替,可能还有别的原因,即与书符时的念咒有关。《道法会元》中载书符过程,书及鬼字上半截例作“田”, _ 且念咒“开天门、闭地户、留人门、塞鬼路”。《道法会元》是宋代才结集起来的书,虽不能说完全符合道符初出时之旧,但此咒的内容,却明显与汉代的拭盘有关。汉代占验家 ( 所谓“日者” ) 所用的权盘为方形,中置斗构状的司南以指向,四维以四卦象四门:天门 ( 乾 ) 、地户 ( 坤 ) 、人门 ( 翼 ) 、鬼路 ( 良 ) 。这种占卜的杖盘,唐宋时早已不用,目前能见到的皆为汉代与南北朝文物。《道法会元》的书符咒不可能是宋代新书,而应源于通用拭盘的时代。鬼字上截少一笔作“田”,也正是那一时代的产物。由此可以肯定,道士作符时鬼字和巫符一样例省一撇,这不仅从字形上而且从方法上、观念上皆是汉代社会的产物。  

  第三,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巫符以文字重迭搭配成符字的方法,直接被道教所继承,成为早期道教符字最重要的构字方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22 19:4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在上面引的巫符,其构成中有星图等物,但基本的成分是文字,明确说来,是由多个文字拼合而成的。例如户县曹氏墓解除瓶上第一符为时、日 ( 三个 ) 、月、尾、鬼 ( 均据王育成《东汉道符释例》 ) ,对比巫符的构字方法,我们再去看《太平经复文》,也是由多个文字重迭拼合而成的。 ( 见附图三 ) 它的作用及含义应当与巫符一致,也可以说,它们是直接脱胎于巫符的。《太平经复文》是最早收入道藏的有系统的符书。这也是道符来自不符的证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22 19:5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道符与巫符相比,自身也有很大发展。就符字的容量而言,由于符书能够用连贯的文句丧达一定的宗教内容,因此夕比起散漫于民间的巫师使用的巫符自然字多量大。《太平经复文·序》称其“复文”为:“凡四部,九十五章,二千一百二十八字,皆太平本文。其三百六十章是干君从本文演出,并行于世,以复相辅成教而传授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22 19:5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见由巫符演变成符书,又由符书推演出庞大的经书,是早期道教经典形成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符字的增多,也为符的种类、形式的增加提供了条件。我们现在看到的巫符,只是在解除瓶上,系用于阴事;可以推测用于阳事,如镇阳宅、治病之类的符也应有不少;其中一部分可能已并进道符。但一般说来,民间巫师散漫无统,其术往往相互保密,因此,他们所用的符不会有什么系统。而道符则种类多,归类明确,单就治病符而言,有男女老少之别,寒温症候之异,颇有对症施符的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22 19:52:21 | 显示全部楼层
4 道符溯源(刘仲宇)  

  按符字的形式而言,目前见到的道符,除类似巫符以隶字的拼合、变形构成外,还有用篆体和虫书鸟迹般的古文构成的符字,后者渐成主流。这种变化,在东汉末即已开始,其主要代表为古灵宝经的《五芽真文》和《三皇文》。《太平经复文》虽托于神授夕但授于当代 ( 就汉代一言 ) ,自不妨用当时流行的隶字。而《五芽真文》托于五帝,《三皇文》明说出自天地人三皇,字体不得不模仿古体。《五芽真文》字作篆体,《天仙金母大法》、《灵宝济度金书》在篆字下注出音读,但按之字书,与相应音读的篆字不同,应当是造经者依据篆字笔意自创之文。《三皇文》符字则是由篆体、和多字重迭而构成,类似于《太平经复文》,如九个“天”、九个“道”字分三层重迭, ( 见附图四、五 )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22 19:52:35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芽真文》和《三皇文》的符字,道教中称做“天篆云书”,又称“云篆”。因为在道教的观念中,此类符书原来是源于上天的,故称天篆。同时又说系云气自然结成,天上的神仙也不过是加以摹写,以后再传入人间,故称“云书”、“云篆”。其字体多仿篆体及虫书鸟迹的古文,为突出“云书”的特征,笔画故作曲折盘纤如云气缭绕之象,“天篆云书”的观念被道教内部普遍接受后,即使画复文式的符,也尽量使之笔画扭曲夕于是这点成了道符的一般特点。如我们上面所述,这一特点,并非如蒙文通当年所断言的那样,是来自西南少数民族的文字,而是古代汉字的变形和组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22 19:5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平经复文》、《五芽真文》、《三皇文》,或直接脱胎于巫符,或在其基础上另创新体,这代表了东汉末至三国时符字的主要形式,以后的道教符字,几乎都是它们的变体。关于复文式的字,下文再作分析。篆体的符字,除普遍使用云篆之外,宋代雷法盛行,又创雷篆,大抵是在云篆中夹入雷霆的象形。虫书鸟迹式的古文,南北朝后的龙篆 ( 为篆体,但笔画盘曲如龙 ) 凤字 ( 笔画寓凤飞鸳鸣之意 ) 以及《五色狮子符》中笔画作狮子形的篆字等皆是沿着同一脉络衍生而成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22 19:53: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神秘主义思维的轨迹  

  上面分析的道符和巫符,其构成主要有文字、星象等,有些符还有神像,但基本是一文字。可以说,道符的主干,是汉字和汉字的变形,所以按其原初状态说,是可读的。  

  陆修静曾指出:“凡一切符文皆有文字,但人不解读之。若解读符字者可以录召万灵,役使百鬼,无所不通也。” ( 《太上洞玄灵宝素灵真符》卷上 ) 他还举了一幅《都匠符》为例,说它是由“合明天常日”五字构成的,只是作符时重迭一遍罢了 ( 图六 ) 。从这五字来看,形态都比通常字体略有变化,尤其是“明”字,以四个日字合成,与通常写法不同。而且这种变化带有一定随意性,四个日字的“明”字,亦可由两个日字拼成,由都匠符半截构成的茅山《镇心符》 ( 宋代元符年间皇帝所赐 ) 即作此形。《都匠符》的构成尚是比较简单的,文字变形厉害的符,便更难解读了。据葛洪说,“一昔吴世有介象者,能读符文夕知误之与否。有人试取治百病杂符及诸厌劫符,去其签题以示象,皆一一据名之。其有误者,便为人定之。自是以来,莫有能知者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22 19:53:13 | 显示全部楼层
  ( 《抱朴子内篇·遐览》 ) 从各种迹象看来,东汉道符多数比较质朴,熟悉旧符的尚能解读。但像《灵宝五符》那种似玺印,似虫书,勾心斗角屈曲盘纤的符,除了构符者亲口密授外,恐怕再难读出声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11-22 04:4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