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2726|回复: 20

各位高人鄙人问个问题(说错了不要笑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3 22:4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觉得世间道有很多,每种都属于道的范围,就比如一个扫地的在扫地中也能悟出道来,请问是这样吗?
还有个问题道教的和佛教的创始者他们是在某一领域取得成就(入道)之后才有的他们那?
还是他们是有什么人或更高级的存在教会的他们那?
发表于 2009-4-3 23: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起源

大约是公元一世纪的东汉明帝时期,经西域传入我国,以后,佛教逐渐与我国儒家的封建宗法思想合流,在我国广泛传播。隋唐以后,便产生了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等许多流派。佛教供奉的最高偶像是释迦牟尼。相传他是释迦部落的王子,在深山中静坐六年,最后“悟道”、“成佛”,创立了佛教。“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隐修者。释迦牟尼又称如来。《金刚般若经》中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寺院、石窟、佛塔同为佛教的三大建筑。寺院大都是正中路前为山门,门内左右有钟鼓楼,晨敲钟,暮击鼓,按照佛教的说法称为“晨钟暮鼓”,目的为警醒尘愚。此后正面为天王殿,殿内供大肚弥勒佛。大肚弥勒佛又名布袋和尚,是五代时僧人。殿两厢是四大天王,即身白色、拿琵琶的东方“持国天王”;身红色,手盘龙的西方“广目天王”;身绿色、持宝幢的北方“多闻天王”;身青色,持宝剑的南方“增长天王”。四大天王俗称四大金刚。大肚弥勒佛的背面,是护法神韦驮,他面对释迦牟尼,手持金刚宝杵,为四大天王手下三十二将之首。过天王殿,后面便是大雄宝殿。

  “大雄”是对释迦牟尼的尊称,此殿亦因此而得名。殿内供奉迦叶佛、如来佛和弥勒佛,代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又叫“三世佛”。有的殿中供阿弥陀佛(无量寿佛)、如来佛和药师佛。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药师佛是东方“琉璃世界”的教主。如来佛前立着两个弟子:阿难和迦叶。左右两厢为十八罗汉。大雄殿后有七佛殿。“七佛”是如来以前的六代先佛加如来佛的合称。

  此外,还有菩萨殿,内供观音、文殊、普贤、地藏四菩萨。观音菩萨是普陀山教主,她的造像坐莲台,持柳枝,降甘霖,相传能救苦救难,是慈悲的化身。她还常做阿弥陀佛的左胁侍,与右胁侍大势至菩萨一起,合称“西方三圣”。文殊菩萨是五台山教主,其造像多骑青狮,象征着智慧威德,常与普贤一起做释迦牟尼的胁侍。普贤菩萨是峨眉山教主,其造像骑白象,象征功德圆满。地藏王菩萨是九华山教主,相传他原是朝鲜新罗人,苦修而成佛。

  有的庙宇中有五百罗汉堂,据说这五百罗汉是释迦牟尼成佛后教授的弟子中最优秀的五百个,释迦牟尼的许多言论经书都是由他们记录整理的。寺院最后的藏经楼,是存放经书的地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3 23: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起源

中国古代盛行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礼记·祭法》说:“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有天下者祭百神”。天神、日神、月神、星辰之神、山神、河神、风神、雷神、户神、灶神等诸神,皆起源甚古,而绵延不绝,形成普遍的民间信仰。上述百神,后来许多被道教所吸收,变成道教的尊神。如天帝演为玉皇大帝,天、地、水三神演为三官,北方七星宿神演为玄武(真武):他如东岳大帝、四海龙王、城隍、土地、门神、灶神,最初都是民间信仰的神灵,后转而成为道俗共祭的偶像。道教对民间信仰中神灵的吸收改造,不仅在早期,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也没有间断,至使这两类神灵混杂交错,很难分得清楚。
 有神,就必须有人和神打交道。古代的“巫祝”,就是专门负责官方或民间宗教祭祀活动,掌管神与人之间的交通,探知神意,用种种手段调动鬼神之力为人求福消灾。甲骨文“巫”字象两手捧玉之形,为事神之状。卜者则专替人决疑难、断吉凶。巫、祝、卜是古代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职业,诸凡降神、解梦、预言、祈雨、医病、占星,都需要他们提供服务。先民以为疾病是恶鬼附体所致,须用巫术加以解除,由此而有符咒驱鬼的法术。古时巫与医不可分。后来道教用符水治病,以及祈禳、禁咒等,皆源于此。
  道教修炼长生以体魄健康为初步功夫,除了上述以巫术治病外,注意吸收古代医药学与养生学的思想营养,而在这个方面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积累。行气导引之术,起源很早。本章开篇提到的彭祖,据传就善于行气导引之术。庄子说他是“导引之士,养形之人”,云其“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这种“导引”之术就是早期的气功。史书记载华佗为仙者,为导引之事。动诸关节,以求难老。《楚辞》、《庄子》分别提到“服气”“辟谷”之事。马王堆汉墓帛书中也有《却谷食气篇》。
 导引行气与辟谷是互相配合的,这些被道教内丹学所吸收,成为积精累气的重要方法。古医经《黄帝内经》:其《素问》之《上古天真》。《四气调神大论》,其《灵枢》之《根结》、《寿夭刚柔》等篇,论饮食起居、调摄精神之道,是道教养生学的来源之一,这将在养生文化章中论述。道教的房中术亦来自世俗的养生学。
  神仙传说可追溯到战国时期,一出自荆楚文化,一出自燕齐文化。《庄子》书中关于神人、至人、真人、圣人的文字,是对神仙形象最初的生动描述。这种神人不食人间烟火,不怕水火侵害,腾云驾雾,来去自由,而且长生不死。《九章》吟道:“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大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后来道教描绘的神仙生活,大体上不离乎此。
 这种神仙生活,自然是多数人所向往的,因此古人不断寻求不死成仙之术。如研究不死之药。《战国策·楚策》记载有人献不死之药于荆王。传说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在渤海中,能见而难至。有至者谓其上有仙人和不死之药。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都曾使人入求此三神山。秦始皇并有天下后,多次东巡沿海,冀有所得,派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干人入海求仙人仙药,又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之,结果用费甚巨而一无所得。
  神仙传说与方术是道教丹鼎派的直接来源,长生成仙说又是整个道教的核心教义,所以它与道教的诞生有最密切的关系。
    依托道家理论
  老庄和秦汉道学家都是一种学术派别,并不是宗教。《老子》、《庄子》书中并不讲符箓和炼丹(但似谈到内丹之导引之术)。道家所崇尚的“道”,是一种宇宙的最高运行法则,而道教进一步扩大“道”的超越性和绝对性,具有无限威力。
  先秦道家宣扬清净无为,以尘世为粃糠,以富贵为物累,一心向往无何有之乡:有强烈的超世情绪。道教以此为出发点,进一步敷衍,遂形成出世的宗教人生论。
  道家重养生,这一点也为道教所采纳。
  巫术与神仙方术依附于道家理论,形成一套独特的道教神学体系以后,使自己一跃而成为与儒、佛并列的大型宗教。老子被尊为道家的创始人,道教在发挥道家的过程中也自然地抬高老子的地位,把它奉为教主和尊神。于是神化老子,奉习《老子》书,便成为早期道教产生的重要标志。
  最初将神道与道家加以糅合的情况,在西汉已经发生。《史记》载汉初楚人司马季主,以卜筮闻名遐迩,他通《易经》,学黄帝、老子,用《易》、《老》融通卜术,为宋忠、贾谊预决吉凶。但是当时的黄老之学主要还是一种学术。东汉河上公《老子章句》,其中神仙家思想明显增多,如说:“人能养神则不死也”。
  至东汉后期,道家转化为神学的倾向加剧。黄老之学演变为黄老崇拜,此风遍及朝廷、民间。如汉桓帝宫中立黄老之祠;张角奉事黄老道。另一方面,出现了神道与道家融合的理论著作。如《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这些理论著作的出现,预示着道教即将诞生。
  道家理论是道教理论的主要来源。除此之外,最初的道教还吸取了儒家和阴阳五行思想作为补充。早期道教神学都把维护礼教作为头等教戒。如《太平经》强调为道要忠君、孝亲、敬长。《老子想尔注》也肯定忠孝仁义。葛洪指出求仙要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寇谦之建新天师道专以礼度为首。在这方面,道教与儒家经学没有差别。所以后来的道教大都采取忠于封建宗法制度的立场,其道德信条中有大量规范与儒家道德一致。
  早期道教经典中也充满着阴阳五行思想。如《太平经》以阴阳观考查自然,谓“天地之性,半阴半阳”。《周易参同契》以卦爻配阴阳五行,借以说明炼丹用药与火候。《黄庭经》以五脏配五行,以阴阳之气益身炼形。阴阳五行学说是道教内外丹学的重要理论根据。

    《太平经》和太平道
  东汉末年,朝政趋于腐败,外戚宦官干政,民变四起,各种批判思潮纷起。《太平经》应运而生。此书作者现已不可考,但可能和于吉有关。虽然该书对现实多有贬责,不过主要基调还是向统治者献计献策,提出治国安邦之道,是一种政治改良思想。
  “太平”是该书提出的理想社会状态。意思是和平公正的大世界,是一种无灾异、无病疫、无战争,君明臣贤,家富人足,各得其乐的太平世道。为了给这种说法提供依据,该书以天人相通为基础,提出一系列关于天地生成理论、阴阳五行灾异之说、君臣民调和论、神仙世界、“承负(善恶报应)”之说和修道的方法。这些理论的绝大部分被道教采用,因此《太平经》被视为最早的道教著作之一。
  《太平经》称“天者,乃道之真,道之纲,道之信,道之所因缘而行也。地者,乃德之长,德之纪,德之所因缘而止也”。因为天人相通,王者行道,天地则喜悦;否则天地将降灾异。所以信道者当奉天地,顺天意。帝王为天之贵子,尤应顺承天道;顺天地者,其治长久,否则当遭天罚。
  因为天地由“元气”离合而成,而“君导天气而下通,臣导地气而上通,民导中和气而上通”,君、臣、民三者相得,上下相通共成一国。因此君、臣、民三者关系必须调和。
  《太平经》认为,天地之间,寿最为善,积德行善,为长寿升天之要道。人之生命须神、气结合,或精、气、神俱备。如长期保守精神与形体的结合,使神不离身,就可达到长生久视。此方法为“守一”,也就是守神。另外《太平经》还记载有占卜吉凶、符水治病等方术。
  东汉末灵帝时,张角创太平道,奉《太平经》为主要经典。太平道之名,是借用了《太平经》的“太平”概念。太平道以阴阳五行、符箓咒语为根本教法,与《太平经》所谓奉天地、顺阴阳五行而杂以巫术的思想基本吻合。张角自号“大贤良师”,倡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太平”,其所言“大贤”“黄天”等词,以及选甲子为起事之年,皆可在《太平经》中找到根据。《太平经》卷九十载:“治国欲乐安之,不得大贤事之,何以得一旦而理平?”《太平经》以奉天地、顺五行为主旨,按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运序,汉以火德王,汉运衰,代汉而兴者当为土德,土色黄,故张角自称“黄天”,以示将承汉祚而王天下。
  但是,太平道采用的是暴力革命的路线,并不符合《太平经》倡导的忠君孝亲、抑兵恶杀、和平改良的思想。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太平经》为后来上层人士所重视,而太平军则遭到贵族武装联合一致的打击,最终被彻底消灭,太平道也随即中绝,后世再无传者。
    五斗米道与天师道
  太平道在黄河南北活动的同时,五斗米道,也在巴蜀、汉中一带传教。
  按照道教的传统说法,是张陵创立了五斗米道,张陵被称为天师,五斗米道也因此称为“天师道”。不过这个名称是东晋才有的。
  张陵也是沛人(江苏徐州),本来学儒,开始学道。他听说蜀人纯厚易教化,就在汉顺帝时,带领弟子入蜀,据传得到太上老君(老子)授之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并造作道书二十五篇。张陵同张角一样,开始也是以符水为百姓治病,并得到众多拥护。当张角的太平道遭到统治集团的镇压之后,其余绪逐渐融入五斗米道;而五斗米道则因受制于曹操大军而被迫迁出西南,散布天下。
  一般认为,张陵身后,其子张衡掌五斗米道,张衡传其子张鲁。但是到了张鲁这里,一开始并没有获得教权,教权可能在另外一人手里,那就是张修。
  张修的活动年代晚于张陵,与张角同时代,是巴汉一带五斗米道早期的一个领袖。史载他的五斗米道内容与张角的太平道一样,强调磕头思过,用符水治病,但不同的是,他首次把《老子》一书作为教徒必修的经典,道教活动也因此开始和道家理论相结合,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张修的五斗米道的组织和宗教仪式也复杂一些,正规化一些。比如设“祭酒”的职位,祭酒本是古代祭神、享宴仪式的尊者,后来演化为学宫首席和五经博士之首,张修的五斗米道借用它作为一种神职。史载张修要求看病的人“出米五斗”,作为治病的报答,而并非像张陵那样只要受道就要出五斗米。
  如果张修与张陵之子张衡是同一个人,那么事情就简单得多了。
  后来,张修和张陵之孙张鲁一起攻打流中太守苏固。之后,张鲁袭杀了张修,取得了五斗米道的教权。
  张鲁对五斗米道发展的贡献很大。他据巴、汉之后,除了继续实行早期五斗米道传统的宗教活动外,又特别新设义舍,给流离失所的人提供食品,又自号“师君”,集政教大权于一身,用宗教推行道德教化,去鄙俗,正民风。因此,在战乱不息的汉末年代里,巴汉一带30多年间,却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社会局面。张鲁降曹操后,曹操把他带回内地,不久张鲁死去,五斗米道陷入组织涣散状态。
  第一部以道教立场注解《老子》的《老子想尔注》,也是在张鲁时期出现的。据有学者认为是张鲁编写的。《想尔注》开创了道教系统利用道家著作的传统,是老学与长生成仙及民间道术结合的早期代表作,因此在道教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
  《老子想尔注》对《老子》原书的阐释,为我所用地发展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抬高“道”的地位,认为道凌驾于人之上,是一种可以主宰支配人间的“神”。二是强调成仙思想。三是肯定仁义忠孝(当时的《老子》版本和今传《老子》一样,有轻仁义的思想。)
  从《想尔注》以后,道教注释道家的著作,大都采用了这种以宗教思想解释的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23:26:5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世间道有很多,每种都属于道的范围,就比如一个扫地的在扫地中也能悟出道来,请问是这样吗?
怎么没人回这句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4 09:30: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扫地的就是扫地的.正道只有一条,再怎么悟也只有一条,要是有一天有个人对你说他悟道了,悟的是他的道,那只能说是他把谷道给悟出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4 09:5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陌路同归
         还有道是个悟的阶段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5 14:3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哦原来如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6 12: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有很 多种范围,不 是单单只的 一种道,,,
武道。很多人以武术入道,大成之后也可称之为一种道
食道。。。。。。。。。
很多种,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 一种修行方式方法
但他们始终都离不开   道  的 根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3 08: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可以不可以以阴入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3 09:34: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切只在个“悟”字,世间万物皆虚幻,皆有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11-24 03:5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