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爷,是明清时代地方官署中的主管官吏(主官)聘请的帮助自己处理刑名、钱谷、文牍等事务的无官职的佐理人员。师爷靠自己具有的刑名律例(法律)、钱粮会计(财会)、文书案牍等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才能辅佐主官,称为作幕、佐治或佐幕。+ e9 j0 a/ D" {( v; K5 Y4 y
% H4 ^+ U3 B1 C/ d' Y; g R 师爷又称为幕友、幕宾、幕客、幕僚、馆宾、宾师、西宾、西席、老夫子、幕府朋友等。其中幕友、幕宾、幕客的称谓均见于法令文献。师爷,是社会上对幕友的俗称,也是最普通、最流行的一个称谓。师爷还自称庸书、庸笔。师爷班子,称为幕府。聘请师爷的主官,称为幕主。7 |9 \! [# O, q
. m0 v# k& l5 e" R! n8 j! W 师爷肇始于明代中晚期,兴盛于清朝一代,没落、衰亡于清末民初,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活跃了大约300年的时间。
6 z+ a5 ?2 E( d
( W* `" h" y4 e. o1 q# ^ 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浙江绍兴籍的师爷遍布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衙门。清代有句俗谚说:“无绍不成衙。”“绍”,指绍兴籍的师爷和书吏,其中又特别强调绍兴籍师爷。! c; A- y: y9 D- D8 I# f. B- i1 L( w
1 \0 q" A8 `- J! L* ]% k0 r7 Z
由于绍兴人当师爷的极多,且遍布全国,名声极大,故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专门的称谓——“绍兴师爷”。“绍兴师爷”一称除了指绍兴籍师爷以外,又经辗转流传,成为一般师爷的统称。绍兴为什么出师爷呢?为什么绍兴人当师爷的特别多呢?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种。' P1 |/ s- N* W. {) P+ t8 ] v
x E5 Z! [& ]1 B; T a.绍兴自古以来就是个文风炽盛的地方,文人倍出,读书人甚多,从事举业的人比其他地方为多。明代地理学家王士性在《广志绎》中说:“宁(波)绍(兴)盛科名逢掖。”因此,绍兴一地的科举竞争相当激烈。绍兴民谚云:“一百秀才莫欢喜,七个贡生三个举,四十五个平平过,四十五个穷到底。”这是说绍兴读书人要想在科举中出人头地非常不易。在这种情况下,科场不顺的绍兴读书人为数极多。这些人中的许多人就选择了当师爷这条路。
+ Q% ^; ~- r( @& r5 U+ b4 c
. g- t- i8 W4 P' a3 f3 {" l3 F" S b.绍兴出师爷,与当地人多地少的经济状况和绍兴人不恋乡土的乡风有很大关系。明代以来,由于人口的增长,绍兴成了一个地狭人稠的地区。清代,绍兴人多地少的状况与明代相同,因此大批绍兴人不得不外出谋生,除了仍有许多人“入都为胥办”以外,更有很多绍兴人当了师爷,游幕四方。绍兴人是水乡之民,富于冒险性,乐于迁徙,安土重迁的观念比较淡薄,这些都与当师爷需要奔走各地的职业特点相契合。
% t$ o' r" g- z/ d0 @+ {; U
' l9 g$ S- `. D3 p c.绍兴出师爷,又与绍兴人一向具有精细谨严、善于谋划的特点有关。精细谨严、善于谋划是当师爷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比如当刑名师爷,面对重叠纷繁的法令案例和复杂的案情,必须用心精细谨严,否则案牍字句如有出入,就可能产生严重后果。所以,当师爷者必须是精细谨严之人。绍兴人正是具有这种素质的人。清代有一首竹枝词道:“部办班分未入流,绍兴善为一身谋。”(《燕台口号一百首》)说的是中央六部书吏(书办)皆绍兴人,虽然未入流,但却很善于谋划。绍兴书吏善于谋划,绍兴师爷就更驾而上之了。正是由于绍兴人具有精细谨严、善于谋划的特点,适于当师爷,所以,当师爷的绍兴人特别多,而且容易当得出色。
3 [/ S& @8 @) @9 |0 i+ ` p
. |) R5 u4 y( b6 I d.幕学的授受一般都在亲友故旧中进行,而亲友故旧多是本地人。绍兴人当师爷的本来就多,而如果一个绍兴籍幕师教授多人学幕,那么自然会使绍兴籍师爷成倍增长。这也是绍兴出大批师爷的重要原因。( I" V2 n2 O) c/ U E2 S( @
( C4 V5 ?( L1 h% B: V e.明人谢肇?说:“今户部十三司,胥算皆绍兴人。”(引自顾炎武《日知录·吏胥》)可知明代户部中多绍兴人。明代中叶以后,地方官为了与户部掌握重权的绍兴人通声气,以求得关照,不得不用绍兴人为师爷。这也是绍兴籍师爷多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