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这棵大树,不让寂寞的枝桠生长,无论好事,坏事,香事,还是臭事,只要搭上网络这架车,都能在短时间内整的风生水起。仿佛摩登的女子,即使在清冷的初春也能标榜时尚和出位,衣香鬓影中,一抹酥胸让凉风包裹便足以傲视同侪。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刚进入2009年,被中文译作音频毒品的"I-Doser",在网络上甫一出现,便搅起网络春水,被无数网友搜索下载,传播速度惊人。
音频毒品乃电子鸦片也。发轫于意大利,流布于韩国网站,如今觊觎华夏,媚眼频抛,欲得宠、隆盛于我五千年文明之邦。宣传伎俩高深莫测,颇有包袱,既对毒品的功效毫不忌讳,言必称"可以体验吸入可卡因、海洛因和大麻等毒品后的感觉。点击相应文件,就传出可以使人出现类似吸毒幻觉的10~45分钟频率",但又虚头八脑地表示该音频"细分为消除不安情绪、消除抑郁情绪、类似毒品、镇静剂、促进性欲等十大类别",并非以毒品为主打。其翻云覆雨,欲盖弥彰之诡谲,让人真假莫辨。
看一些网友不惜"以身试毒"后的留言:
从脚尖涌上一股寒气,非常清爽,倦意顿时全无。
听了十几次就感觉头非常疼。
只听到一些类似拉锯声的噪音。
听到"噔噔"的旋律后大脑开始兴奋。
是噪音,听起来没感觉。
乖乖,以后毒贩们要破产了!
听过垃圾的,没有听过这样垃圾的。
那专家是什么意见?
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孙时进表示,从理论上来说,听音乐影响人的情绪,甚至产生幻觉是有可能的。(东方早报《警告“音乐毒品”网上流传致人幻觉》)
为什么由听觉可以产生幻觉呢?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咨询研究中心曾保春做了这样的分析:如果"音频毒品"真的能让人产生幻觉,这更多是听音乐者的一种自我心理暗示,有安慰剂的作用。“他们相信这个音乐能给自己带来幸福的感觉,也就是说期望影响生理反应。”(广州日报《心理暗示作怪 “音频毒品”听着感觉就像吸毒?》)
笔者注意到曾保春在措词中用的是“如果”,似乎还没有被音频毒品"迫害"的例证。在此,我就把相关搜索中看到的一个例子简要地叙述出来。据说有一个叫王先生的,几天前,他上网时无意间发现一个帖子,称韩国某网站推出了音频毒品,于是他在试听后,出现了“感觉自己像上瘾了,一天要听好几遍。”对此,一位没有署名的专家提醒说,音频毒品的副作用尚不明确,最好不要轻易尝试。(京华时报《音频"毒品"现身网络》)
从实践的角度看,一些试听者或觉得"I-Doser"有毒品的功效,或觉得纯属骗人的垃圾;从理论的角度看,专家承认由听觉可以产生幻觉,但有毒无毒"尚不明确",所谓例证,是个性,还是共性?缺乏样本支持。仅从兜售者(韩国某网站发言人)那里得到的"承诺"是:"这些音频毒品都是经过数十次临床试验的产品,非常安全,在海外已经卖到数十美元。通过调节脑电波,可以出现同等于吸毒后的状态,但是时间只有吸毒所持续的十分之一,因此不会中毒。"对此,韩国的专家反击说"这根本没有经过科学验证。"
由于音频毒品的毒性难以界定(截至目前还没有结论),韩国警方对其流布也是束手无策,公开表示:无法加以制裁,很难认为其触犯了现行法律。而发源地意大利,从2008年7月至今,仍未找到合适的打击依据,令韩国人遭罪。
如今,我们的网络上已然有了一些星星点点的试听链接,音频毒品倾销中国的苗头势必出现,相同的问题,在我们国家同样存在,作为网友,应该怎么办?
笔者的建议是:对于音频毒品,不管是真是假,有毒无毒,都贻害无穷。如果真是毒品,自不待言,前车之鉴莫要重蹈;如是假的,耳朵遭罪不说,精神污染不说,还要奉上荷包里的真金白银,心甘情愿的被骗,傻子也不会这样干?所以,当下,在没有理由和办法堵住“I-Doser”登陆的前提下,每一个对国家、社会、民族、家庭以及子孙后代负责任的华夏儿女都应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信之而不心痒,疑之而不手痒”,不做传播者,不做试听者,不做消费者,对音频毒品大声说“不”,遏其市场于萌芽中,正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