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腊的传说% s5 V0 t+ s$ p
% j" b8 Q' b. p% |. m5 ?
方腊,浙江青溪(今淳安县)人,是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领袖。他曾利用牟尼教动员、组织广大群众,并明确提出“平等”的口号。宋徽宗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方腊在青溪碣村发难起义,起义队伍很快便发展到数十万人,控制了浙江、安徽和苏南广大地区。方腊起义坚持了近一年之久,最后不幸失败,方腊壮烈就义。
3 ~( V4 ?8 Z- K- v6 g- w
, d! z, L5 S, C3 z0 U3 x! `& s$ _( _花宝石 + I$ A$ |4 M7 B0 P
+ I+ F c {( X3 K- i) Z传说方腊祖籍是在安徽歙县,大约在方腊曾高祖时,歙县闹起了大灾荒,他曾高祖逃荒到浙江,在淳安桐树坞那个山岙岙(浙东方言,即山间平地)里落脚安了家。从此他们祖祖辈辈开山辟地,就靠种植漆树和桐树过活。 % ?9 l; @) L3 R0 y! K& z
: z* {- B3 H- |2 l6 y宋朝宣和年间,朝政腐败,连年兵乱、灾荒,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家破人亡,走投无路,纷纷逃进荒凉、偏僻的深山野岙里去躲避灾难。方腊为人豪爽、讲义气,外地遭了灾难的穷朋友们都三两结群地来到桐树坞。由于方腊广纳苦难弟兄,不久,桐树坞就有四十来户人家了。他们互称兄弟,一同开山辟地,料理漆树和桐树。农闲时节,就在树荫下立拳坛、棒场,练习武艺,真是兄弟之间,不分彼此,一同过着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日子。 # e% S+ p. f5 a8 b% ~
0 Y* c+ N7 p n$ G' `4 _+ {* s有一天,方腊和兄弟们正在东山坡上辟一块新梯地。当这块梯地将要辟好的时候,忽然发现梯地中央有一块光溜溜的大青石,兄弟们挖它挖不开,撬它撬不动,一个个累得满头大汗。方腊是个急性子,怕软不怕硬的好汉,这时,他扛起一把三十来斤重的开山锄,大踏步走上来,大吼一声:“是泰山,也要把你踢进北海!小小一块青石头作得多大的法?”手起锄落,只听“轰、轰、轰”三下,接着一声巨响,大青石在山坡上翻了一个身,轰轰隆隆地滚下山去了。回头看那挖开的青石底下,只见有一块白里透红、寒光闪闪的斗大玉石。方腊一见十分高兴,纵身跳下去抱起玉石。在太阳下,玉石的光一闪一晃,分外夺目。兄弟们都被这块奇怪的玉石吸引住了,大家欢欢喜喜围着看个仔细,还你一句,我一句地不住称赞。后来,不知哪个兄弟象“百事通”一样地说:“听老人们说过,玉石宝贝只有勤劳忠实的人才能领受;做尽坏事的人,即使玉石宝贝到了手里,也会变没的。” 5 m# i' D; ?4 A% E3 J$ _7 W; d
1 f, U4 q! @9 w- ?, b& c& i; H又一个兄弟接过话题说道:“啊!怪不得早晨天空飞五彩,原来我们桐树坞要出福星啦!”
8 C; x/ L7 w: z! ~. s4 ]; v& e3 G9 P s: N& N9 ` Z! Q( s
方腊兄弟们围着花宝石真是越看越高兴,只有机灵鬼方七佛闷声不响。有一个兄弟问道:“七兄弟,大哥得宝,是我们的一件大喜事啊!你怎么不高兴?”。
# i6 G4 Y/ \9 P2 p/ ~- V3 f" U* n, V9 Y* ]+ i' U
方七佛好象心事重重地说:“兄弟,你们年轻,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实福中有祸呀!” 4 r0 g3 D. g& k2 W: h7 c
, y- H" D3 q" J
方腊他们四十多个兄弟中,要算方七佛最聪明,兄弟们都称赞他能知古通今,很听他的话。现在,大家听七佛兄弟这么一说,好象一桶冷水劈头浇下,顿时从脑门凉到脚跟;刚才那股欢乐劲儿全跑光了。大家只是愣愣地看着方七佛。
# r2 u2 s. ]! @) f3 p% m& x+ `1 e; @
) M' D+ v8 |2 h$ b' A+ x1 @方七佛不慌不忙地解释道:“当今皇上十分喜欢奇花异石,贪官污吏们更是乘机大肆搜括。你们想想,那班黑良心的官吏知道以后,还会不流涎水吗?我想,不出一个月,狗官狼吏一定要来闹个鸡犬不宁哪!”
7 D7 u- w9 m9 v+ F) K# T7 [: A- c0 D
/ A1 p) u4 J. {* \5 c+ x5 m7 B2 P有个兄弟愤愤嚷道:“花宝石是大哥得的,又不是那些贪官污吏得的,这和他们屁相干!”。 + C# y0 F' m# T7 O b8 f7 ]' X
: r% ~8 u C3 H+ ?方七佛笑笑说:“贪官污吏要是讲理,天下怕就不会乱了!”
0 d' E& d, F3 b! y- M+ k2 r1 K% {; ~: m+ t3 r& e4 v% I( T: ~
紧接着,又有一个兄弟大声叫道:“大哥得的花宝石谁也别想抢去!要是那些贪官污吏真的来要,我们索性敲碎他的脑袋,给他点辣味尝尝,叫他下次再不敢来!”
1 ^9 P$ h, ?: p. M* C) q: v! y% H
' w- ^6 d: E2 z. W/ J# g( c方七佛的话,顶灵验也没有了。果然在半个月后,县城里来了两个公差,大模大样地叫喊着找方腊。方腊憋住一肚子的怒火回答道:“我就是方腊,你找我干嘛?”
3 P, M2 r: ]" R) h' J4 t8 Z5 [+ i* g: x1 M+ L
公差恶狠狠地喝道:“快快献出县太爷的花宝石!”
% X' ?- _2 [0 E( G# p" T( }4 ~. P8 D# y$ v- t) u0 j4 B
方腊听了哈哈大笑道:“我有一块花宝石,县太爷的我可没见!” 4 X+ V0 E) n" D$ H2 S" @
- P" u6 } n% Z
公差更凶了:“胡说,这花宝石明明是县太爷的!所有花宝石都是县太爷的,快快交出!”
|5 I0 Y) d# W r5 x1 v& p
* g& j( H1 F, B) y( W9 k2 O; ^, t突然,方腊背后有人大吼一声,亮出一把明晃晃的柴刀:“要花宝石的,先留下脑袋!”
4 ^9 z6 w H* r1 b. F* {- r6 B2 d- \& L" x! Z+ O7 {
两个公差一看形势不妙,扭头就跑。方腊兄弟们笑得捶胸拍腿。
9 }3 e+ `. i0 [4 n& j% T9 E% h. |& W. Q. t0 b1 D) F3 `% o
隔了两天,县城里飞来了一队人马。他们嚷着说要去桐树坞取花宝石,又说什么花宝石圣洁,冲不得邪气,必须直路去取,直路运回才行。这队飞扬拔扈的人马,逢民房就拆,遇庄稼就毁,一路横冲直间地奔向桐树坞。沿途的老百姓可遭了殃,个个气得两眼出血。后来,百姓忍无可忍了,不知哪个胆子大的人喊一声“打!”四面八方,男男女女,扛锄头的扛锄头,举铁耙的举铁耙,一下子就把官兵包围住了,只听一声呐喊,锄头飞舞,棍棒并起,一下子就把官兵打得头破血流,走运的留条活命逃回县城,到县太爷面前哭爷叫娘去了。
' K# z1 w9 N" B3 g- U4 W$ U* ?/ C/ O% e
县太爷一听,恼羞成怒,大发雷霆。立即调齐了五百精兵,杀奔桐树坞,口口声声要取方腊的脑袋和花宝石。方腊兄弟早已料定县官的心是越来越狠的,一定有大兵到来。他们背上刀斧、锄头,老早在箭门山外埋伏好了。五百官兵领头的才进桐树坞,连舒舒服服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挣着,只听得晴天霹雳,一声锣响,紧接着喊声震天,方腊兄弟们跳将出来一阵砍杀,五百官兵便头断腿飞,呜乎哀哉了。
. y9 K3 n, Q9 h' E. j6 K8 Y6 ]& ^7 V
方腊兄弟杀掉了官兵,获得了大胜。附近赶来助威的老百姓,都呼喊着,跳跃着,围上前来。方腊看见这么多人聚在一起,是一个说话的好机会,便一跃跳到一块高高突起的一石上,对着成千的人群,举起手臂,高声喊道:“兄弟们,贪官污吏逼得我们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大家看怎么办?”人群中的方七佛晃动着拳头大声回答道:“只要大家一条心,天塌下来也能顶得住。官兵毛毛来多少,我们就杀它多少!”
( E) q' F/ g& p; e, i' d; ]2 ?2 ~; O( ~# o$ @5 C
紧接着,人群中又有人喊道:“快把缴来的刀枪分给我们,让我们一块儿痛痛快快地去杀狗贪官!” 5 g/ c, \& d2 S; F* F8 g% w: Z
4 ^' K, e' Q m6 Z8 K) r
不知多少人异口同声地喊道:“对呀!快分给我们刀枪!” ; X/ q0 x: A% {8 u
: Y _: r/ S2 [: Z" R4 F
立刻,人群轰动了,那些分到刀枪的人,一个个舞枪弄刀;那些来迟了一步,没分到刀枪的人,一个个挥动着斧头,锄头……他们都咬牙切齿,恨不得一下子冲进县城,除掉那个狗县官才快活呢!。
6 a1 ]: L- `/ c. Q0 b5 t9 ?( ?
' r# a3 \: i4 |' p; \8 u' `- _- y: L- `开 库 分 粮
- ]" P: F: `7 u- ]0 S$ M* U5 ~' ~ q0 Q5 C0 i9 m
有一年七月,天上有两个月光景没有下雨。晒得地裂叶枯,遍地焦黄,稻谷颗粒不收。大家用树皮草根还填不饱肚子,官府却连连上门讨税,把大家从山地里收起来的几颗杂粮,也搜括得一干二净。 $ n* N6 N* d8 F F3 S g
8 D- j- ]5 ?6 _# |) B8 D8 M& N' ?
那日子真难过呵!方腊和穷兄弟们,自己肚皮饿得精瘪,一家人老的摇头叹气,小的哭叫要吃,可是粮食却一车一车的,不断往县城路上拉,把县里的粮库装得满满的。大家心里真气极了,都想把粮库里的粮食弄出来。 2 b& O$ y2 {: D# A7 F
- P% B9 U! @. {- L& E
有些性子比较急的人,看到被逼得走投无路,心头火起,三三五五会在一起,摩拳擦掌,打算动武去抢。方腊听了这个消息,连忙对大家说:“硬打容易吃亏,要想个灵巧的办法才是!”大家都相信方腊是最会想办法的,都齐声催他:“你快点想个办法吧,日子没法过啊!” 7 i, J3 U; t, W8 A
; _* n* ^. Q' P) V/ y
其实方腊肚里早盘算好几天了。他见大家很齐心,便到私塾里去找老先生,问问他过去官府散粮是咋个散法的。这个老先生也是穷苦人,心肠蛮好的。他听方腊问起散粮,就叹口气说:“散粮要有官府的告示才行;现在的官府,他们哪里会散粮啊!”
1 ]( f3 a5 o' a
1 c& S) v8 @, V' u方腊想了想,心里一动,就问;“有了告示,他们就肯散粮么?”
$ y/ ~! P- B6 r: |0 _
& P) N/ @4 z, o7 l7 ~( H v老先生回答:“那当然!官府有了告示,谁敢阻挡?”
' K, c# Z) e) I& n- Q; P8 c8 C' B7 e `9 R ?
方腊又问:“告示怎样写法的?”
4 P5 i4 M ~- T
* c. z3 i. q0 D/ s/ Q. X e- e老先生又把告示怎样怎样写,告诉了方腊。 7 y, s$ V# b$ a+ Y2 F
, D: G0 t! }: Y+ w
方腊听完这些话,心里的主意也打定了,就说:“老先生请你写张告示,我们拿了告示,去向粮库要粮去!”
0 e; U. ]( p) w* F* c
6 k1 N# O7 ]; D6 g# V老先生摇摇头说:“告示我会写,告示上要盖官印,哪来这颗印呢?” " z. |1 M8 @: V( H
; ]: Y. I# Z7 J/ o6 g2 X
方腊一听要官印,皱起了眉头。可是再一想,又觉得官印也没什么了不起,那不过是木头刻刻用来吓人的,难道我们自己就不好动手来刻么?想到这里,方腊便对老先生说:“你只要把告示写好。官印包在我身上好了。” : b5 Z2 Q4 ]! g, C
, k& m+ R/ O2 O& [& Q2 s原来方腊想好了一个妙计:用豆腐干来刻官印。这个办法真是好极了,豆腐干切成同官印一样大小,又是松松软软的,一刻就刻成了。 5 a2 g& {& c) \1 V& Q- _
7 i" k+ M, M$ _" _. D
等老先生写好了假告示,方腊也搞好了豆腐干做的假官印,往告示上一按,正同真的官印一模一样,不差分毫。老先生看了告示上的官印,也连连点头佩服。
' p- ^8 }& R5 o
# V, P4 s( z" ^( O9 ?1 S {/ j6 [方腊拿了这张告示,就领着全村的穷兄弟,到县城里去。到了粮库附近,方腊叫大家先在旁边小弄里等着,自己带了一个顶机灵的小伙子,朝粮库走去。走到粮库门边,方腊把假告示交给这个小伙子,对他说;“你在门边站着,看到我在里面把手一举,你就马上把告示贴在墙上,再去把大家叫来。”说完,就放大步子,直向粮库走去。
Z: s5 v: R' p# K/ Y3 b$ R+ z) l& d, d0 a% ]6 r8 o
刚进粮库大门,衙役就在过道上用刀拦住了他。衙役喝问方腊;“干什么的?” * B7 e$ v9 R3 L! [/ B' r
4 o: X5 e3 d9 M5 Z- l“领赈灾粮!”方腊拿起手里的米袋回答。 7 J8 r u( {& a7 D4 T
' j/ X. v1 g# h2 y“县太爷没有告示,不能领!” ! m' w0 j9 K r+ b4 o
7 N6 q' a5 f$ T. I% r- u/ o! x方腊说:“有告示怎么办?” % `: O: r/ Z N8 p5 S: q( D
4 {. k3 l4 w% J& A0 K
“有告示马上开库散粮,没告示就抓你去坐牢!”
$ k; T+ k: S( P2 D' v0 U3 a# R
* @# s7 \: ]/ ^方腊一看机会已到,就把手一举说:“好,一言为定!”便拉了衙役到门外来看告示。 - }8 O) e4 V$ y7 U+ b' X
( F$ c0 R- L) h+ X8 S& [
那个衙役朝墙上一看,果然是一张告示:端正的字体,朱红的方印,明明是县太爷出的告示么!他一时摸不着头脑,呆在那里了。这时,后面一大堆人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叫;“县太爷告示到处都贴了,为什么还不散粮!”方腊对衙役说:“刚才你说的,有告示马上开库散粮。现在告示有了,快点开库;要不,我们自己动手了。”
2 D1 i8 e3 C) Q, f9 @3 \. l& b0 q( r9 G# c* q
衙役被弄得毫无办法,又怕人多手乱,闹起来不得了,只好放大家进粮库去。
5 u3 B2 @% E) h# \# A! A! [6 @* ?- h9 i( U& ^! O* N1 @
方腊和大家进了粮库,一面搬粮,一面守住大门,不让衙役走漏消息。等到都把担子装满了,大家才高高兴兴地扬长而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