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场法事
明《正统道藏》中威仪类的经书,包括斋仪、忏仪、醮仪等内容。斋,忏、醮都属于法事或称道场的范畴,亦即都是宗教祭祀祈祷活动。由于斋和醮密切关联,斋是指祭祷中必须整洁身心口,醮是指祭祷活动,故斋醺往往连称。又由于道教建醮(作法事)要设坛,经师们在道坛上如仪进行,故建醮又称坛醮。虽然忏重谢罪忏悔,醮重上章祈求,但两者往往合而行之,故道教徒往往把祭祀祈祷活动,概称坛醮。由于种种坛醮的名称不同、内容不同,道书对其仪式程次、宣词上章之文书表章格式,都有规定,故道教又有所谓“法事如式”之仪,简称之为醮仪。
何谓“醮”?《隋书·经籍志》有一段解释:
……又有诸消灾度厄之法,依阴阳五行数术,推人年命书之,如章表之仪,并具贽币,烧香陈读,云奏上天曹,请为除厄,谓之上章。夜中于星辰之下,陈设酒脯饼饵币物,历祀天皇太一,祀五星列宿,为书如上章之仪以奏之,名之为醮。
坛醮的程序,一般为设坛、上供、烧香、升坛、礼师存念如法、高功宣卫灵咒,鸣鼓、发炉、降神、迎驾、奏乐、献茶、散花、步虚、赞颂、宜词、复炉、唱礼、祝神、送神等等。五代杜光庭删定《道门科范大全集》卷五十五《北斗延生清醮仪》中谈对醮仪的要求说:“凡奉事上真,或不能法天象地,随斗杓而建坛,先违道训也,不如不修之为愈。建坛之人,非内境清明,召魂集神,听吾命而造化,形止极以伸恳焉,则不足以昭格物,虽丰而无益也。”述及程次则说:“故以祝香为先,次以叙陈科教,则道俗之伦,不是因缘而信心衰焉,降圣难矣,故以叙事次之。既叙事已,不能纪述天文,对扬元妙,则无知北斗之尊也,故以述圣次之。既述圣已,不陈词则诚不立,故以宣词次之。然其陈情请福禳灾,苟非行道发愿,后己先人,无以契合圣意,故以三上香次之。既上香已,则吾之宿业重罪不可不忏,玄功妙善不可不勉,不如是则罪不灭而福不降矣,故以忏悔次之。既忏悔已,又当思惟七元之德,诚如在焉,乃可以几其佑助,故赞德次之。既赞德已,又当皈依以罄吾之诚愿,庶几神必飨焉,故以七皈依次之。既皈依已,可以浊醪之礼表心,故以三献之。既三献已,威仪既备,恩贶卒获,言功送神,仰空存慕,不可以有加也,故以散坛终焉”。
按道教坛醮,来源于我国古代社会的坛祭。所谓“坛”,即在平坦的地上,用土筑的高台。古代以坛为祭祀天神及远祖之场所。《礼·祭法》:“燔柴于泰坛,祭天也。”《书经》中有所“三坛”,是太王、王季和文王祭天的地方。醮即祭祀,战国楚宋玉《高唐赋》:“醮诸神,礼太一”。《竹书纪年》上:“(黄帝)游于洛水之上,见大鱼,杀五牲以醮之。”《周礼·春官》有祭祀便负责四郊坛庙的祭祀。张道陵开创道教时便已初具坛醮之仪,《魏书·释老志》:“及张陵受道于鹄鸣,因传《天官本章》千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大行,斋祠跪拜,各成法道。”到北魏时,道教的坛醮便已规模很大了。《资治通鉴》卷一百十九《宋纪一》说:
帝(北魏明元帝)欣然,使谒者奉玉帛、牲宰祭嵩岳,迎致谦之弟子在山中者,以祟奉天师,显扬新法,宣布天下。起天师道场于平城之东南,重坛五层,给道士百二十人衣食,每月设厨会数千人。
又《魏书·释老志》亦有记载:
及嵩高道士四十余人至,遂起天师道场于京城之东南,重坛五层,遵其新经(指《图籙真经》)之制。给道士百二十人衣食,斋肃祈请,六时礼拜。
由于寇谦之改革道教,提倡以礼度为主,故坛醮之仪,大为充实。南朝道士陆修静整理道教三洞经书,编制了大量道教仪范,据《茅山志》记载,他曾撰斋戒仪范百余卷,但大都亡佚,今仅存《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及《灵宝道士自修盟真斋立成仪》。五代道士杜光庭、又收集、编纂、删定南北朝以来的各种醮仪,有《太上三五正一盟成阅籙醮仪》一卷、《太上正一阅籙仪》一卷、《洞神三皇七十二君斋方忏仪》、《太上洞神太元河图三元仰谢仪》一卷、《太上三洞传授道德经紫虚籙拜表仪》、《道门科范大全集》八十七卷等多种,他是道教仪范的集大成者。《道门科范大全集》中集录有生日本命仪、忏禳疾病仪、消灾星曜仪、消灾道场仪、灵宝太一祈雨醮仪、祈求雨雪道场仪、文昌注禄拜章道场仪、祈嗣拜章大醮仪、誓火禳灾说戒仪、安宅解犯仪、解禳星运仪、南北二斗同坛延生醮仪、北斗延生清醮仪、北斗延生扞厄仪、北斗延生忏灯仪、北斗延生醮说戒仪、北斗延生道场仪、真武灵应大醮仪、道士修真谢罪仪、上清升化仙度迁神道场仪、东岳济度拜章大醮仪、灵宝崇神大醮仪等。宋末元初道士林灵真据留传之三洞领教诸科及历代前人所作之内文秘典,撰辑为“济度之书一十卷,符章奥旨二卷”,这是最初的《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后经元明道流陆续增补,王明英宗(公元l436──1449年)时已成三百二十一卷1,真可说是卷帙浩繁,集道教醮仪之大成。该书集录修斋奉醮、祈禳炼度所用之各种科仪,包括立坛法度、各种斋醮之节次仪范及所用表章款式、符书云篆、偈赞颂词等,并附有符书图象。全书依品分列为:坛信经例品、修奉节日品、圣真班位品、朝奏次序品、赞诵应用品、科仪立成品、紫英灵书品、炼尸生仙品、上清灭度品、符简轨范品、开度追摄品、炼度品、书篆旨诀品、存思玄妙品、诰命等级品,旛盖陈设品、表榜规制品、文檄发放品、斋醮须知品。还有王契真集《上清灵宝大法》六十六卷,内容包括修忏治灾、传度仪范、修诵旨诀、斋法符篆、炼形行持斋法、章奏门牒请各种神只牒式、杂用牒帖关等文检。金允中编《上清灵宝大法》四十七卷,内容包括斋直禁忌、悔过谢愆、祭炼幽魂、祛妖拯厄、登坛科范、临坛符法、章词表牍、奏申文檄、燃灯破狱、施食普度及炼度诸仪。在我国的封建时代,朝野都十分热衷于斋醮,历代帝王依道法于宫中设坛建醮者,史书累有记载,在民间亦十分流行。唐李贺《诗编》三《赠陈商》:“风雪直斋坛,墨组贯铜绶”。唐彦谦《鹿门集》中《游阳明洞呈王理得诸君》:“北斗斋坛天寂寂,东风仙洞单毵毵”。《文苑英华》四七二唐吴融《上元青词》:“按科仪于金阙,陈斋醮于道场”。
道教坛醮,是教徒宗教活动的主要部分,但对有些道士来说,也是他们的谋生之道。即以从事坛醮为职业,向请他们作法事的人,索取一定的报酬。表面肃穆的坛醮仪式,却也有有著生意经的意味。明代以后,各种坛醮更是五花八门,吸取了相当一部分佛教的法事仪式,以迎合向宗教求取精神安慰者的需要,争取众多的信徒,同时也从而增加宗教收入。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道教坛醮更是畸形发展,模彷佛教搞所谓“大破地狱、血湖”等醮事,又吸取民间迷信及地方戏曲,搞超度缢死者之“金刀断索”,溺毙者之“起伏尸”,死于异乡者之“追魂”,亡于分娩之“游血湖”;还有宣扬幽冥世界的法事,如“解冤结”,五七返魂“望乡台”,临终“开路”,浮厝前“招魂”,柩前“斩煞”,出殡“引丧”等等名目繁多,内容复杂,宗教职业者便藉此敛财。各地宫观、道房、道院,有的专门招揽坛醮,分地区结帮营业。以上海市为例,有宁波帮,常州帮、苏州帮、无锡帮、本(上海)帮、南通帮、江阴帮、绍兴帮、广东帮等,客帮及本帮大小道房、道院有一百多处,各道房、道院又皆有“班首”承接经忏坛醮。据上海市著名道教正一派高功陈莲笙道长统计,当时道教经忏坛醮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
(一)醮事(即坛醮法事)。包括祈晴祷雨、公醮、清醮、雷醮、火醮、瘟醮、监醮等。
(二)清事。包括收告、镇宅、抱患、预禳等。
(三)延生。包括打金籙、受籙、祝圣、阅素、普堂、开光、完愿、庆诞、还受生等。
(四)亡事。包括初丧、追七、周忌、安葬、除灵、禫服、荐祖、冥庆、冥配等。
(五)放戒。包括传戒、受戒。
第二部分:
法事名目繁多,包括清微发递、灵宝发递、全堂发递、扬旛发递、进表、全堂表、抱患告斗、延生告斗、拔亡告斗、供天、亡供天、祭天、解星、王府解星、移星易宿、地司、收坟地司、五方镇宅、翻解、立狱、捉生代替、驱蛇发檄、五雷发檄、召魂发檄、代童度关、抱患度关、受籙、给籙、炼度、进笺炼度、专炼、饯瘟、金刀断索、起伏尸、火司朝、宿启朝、青玄朝、九幽朝、三朝、斋王、款王、传经转案、迎真度魂、生神章、请经、迎鸾接驾、皇坛三宝、群仙会、会诸司、开方、九幽灯、九阳、十回度人灯、升仙灯、三途五苦灯、六洞魔王灯、九霄开化灯、十七光明灯、延生灯、火司灯、寿星灯、大十献、小十献、解冤结,召饭、上供、望乡台、颁赦、度桥、召孤魂、请三宝、开启、寄库给牒、行香放灯、送丧。
第三部分:
(一)小型法事。包括还受生、送鬼、暖材、开路、设召、起灵斩煞、按神、安座、招魂、召七、召三朝、半夜七、接煞、起座、净宅、预告、通七疏。
(二)经忏法事。经忏包括早晚功课、玉皇经忏、雷祖经忏、真武经忏、三官经忏、观音经忏、斗经斗忏、朝天忏、青玄忏、九幽忏等。法事包括上表、供天、炼度、专炼、上供、发递、亡斗、开启、给籙、青玄朝、请圣、召孤魂等。
这些五花八门的所谓法事道场,有很多都已远离道教传统坛醮经忏法事的仪法与规式,当属以经忏为谋生手段的迷信勾当,非道教正常宗教活动,亦非清修道士所愿同流合污之事。在遵守道教仪范的宫观,一般只依仪进行完愿、祝圣、庆诞、追七、荐祖以及早晚功课、三官经忏、玉皇经忏、真武经忏等宗教活动。一般的说,正一派道士偏重坛醮。
道教坛醮是道教活动中最为庞杂的部分,其传统的坛醮仪式,大都载于明《正统道藏》中。其中有着为取悦于神而造作的大量赞颂词章,近人刘师培《读道藏札记》中评论宋太宗、真宗、徽宗所制赞颂说:“虽系道场所讽,然词藻雅丽,于宋诗尚称佳什”。这对于研究文学及音韵学,可能有些价值。又由于坛醮中咏诵词章,皆配有步虚韵调,使用多种乐器伴奏,故坛醮音乐的内容也相当丰富,既留传有古乐,也含有各地方曲调之特色,对于研究我国古乐、地方乐、宗教音乐亦必颇有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