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201|回复: 1

祈求福运升腾的象征物—经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6 01: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除旧岁,迎新年,每逢藏历新年,拉萨人把古城精心地打扮一番,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年。那民居的墙壁粉刷得雪白耀眼,崭新的祥布短皱帘和黑亮的新涂条框把门窗装扮得漂漂亮亮。家家楼顶上鲜艳的五彩经幡在风中舞动,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走在大街上。眼前的古城顿时变得年轻了,变得生机盎然,春风吹醒的大地,万物复苏。又如婷婷玉立的妙龄少女,充满了青春的魅力。

  生活在古城拉萨的人们,新年每年要过,每逢新年都要做那些既烦琐,又破费,而且一点也不能简化,样样都不能减的年前工作。不过谁也没有埋怨,大家十分乐意地做了那些事,而且一年接着一年,一代接着一代就这样做下去了,久而久之,成为一种共同的行为,自愿的参与。兴许民风民俗就是这样形成的吧!当然作为参与者来讲,我们大家并不是完全明白了自己行为的功利目的后才这么做下去的,也不仅仅是为了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对于经常发生在我们生活当中,我们却把它当作司空见惯的东西而被忽略的现象,如果用民俗学的眼光来看待,作为民俗文化来探讨,会找出很好的、令人满意的答案。有些民俗现象的文化价值不亚于在地底下隐藏了几千年而偶然被人挖掘发现视为珍品陈列在博物馆中的稀世文物。藏民族历史悠久,民风民俗浩如大海,作为沧海一粟的经幡现象是本文说明的主要问题,因为经幡既有久远的历史,也有丰富的内涵,同时具备了鲜明的特征。

  经幡就其外在形式来讲,我们可以大致归纳为三种:一种是印有佛陀教言和鸟兽图案的蓝白红绿黄五色方块布一块紧接一块地缝在长绳上,悬挂在两个山头之间,这种经幡常见于人烟稀少的高山上。第二种经幡是一条三五米长的狭长布条,其颜色是单一的,或白或红。上面印有佛陀教言,布条的一侧缝接在一根粗长的经杆上,插立在庭院前,这种经幡多半见于工布林区地带。拉萨大昭寺广场上插立的经杆就是这一种,只是做得更加精巧罢了。第三种经幡是五块蓝白红绿黄色的星火无字幡条和一块单色镶边的主幡方块布,上面印有佛陀教言和鸟兽图案,这些幡条布分别系挂在柳树枝杆上,成为经幡。这种经幡在古城拉萨的民居楼顶上随处可见。

  经幡作为福运升腾的象征物每年都要换新。换新的日子不能随意选择,它是根据藏族历算,选择在藏历新年初一过后某一个良辰吉日。这一天早上,全院的人都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在楼顶上,举行一次隆重而欢乐的插经幡仪式,藏语里这个仪式称为“托随”,意为祭神祈福仪式。

  和煦的阳光刚刚洒向大地,楼顶的香炉中燃烧着松柏枝叶,青青的雾向空中升腾,平顶的藏式民居楼顶上大家忙碌着。有些人打坐垫,有些人搬运着藏式方桌。有些人提着切玛盒、(一种藏历新年间必不可少的吉祥物)、青稞酒壶、酥油茶壶、油炸果、糖果等。经过一阵忙碌,坐垫打好了,饮食摆好了,穿上节日盛装,戴上金银珠宝首饰左邻右舍的男女老少陆陆续续地来到楼顶上,按照年龄大小,长者在上,晚辈在下,依次坐在坐垫上,早上10点左右,“托随”仪式揭幕了。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首先一位喇嘛或者一位长者念诵祭神赐福的经文。念完经后,坐位上一个年轻人站起来向在坐的各位敬酒敬茶一巡,大家喝完茶酒站起来,围着桑烟冉冉升腾的香炉,每人手中捏一把糌粑,齐声高喊“愿诸神得胜”的祈诵词三遍后,把手中的糌粑撒向空中,祈愿四面八方神灵在新的一年中保佑众生,消灾灭殃,福运亨通。吉祥的祭神“托随”仪式就算结束了,大家不会就此散去,各自重新回到自己原来的坐位上,相互敬酒,唱歌、谈天儿。小伙子们趁着这么一个好兴致,拿出掷骰子高高兴兴地玩起来,姑娘们在亲切的交谈中不时地留意着对方的衣着首饰。老人们听着古老的藏戏,喝着美味佳酿,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中。节日的气氛使孩子们兴奋起来,他们高兴得一刻也坐不住,在楼顶上跑来跑去,过新年最高兴的还是孩子们。“托随”仪式原本是因祭祀神灵而全院的邻居们相聚在一起,但实际上它的意义超出了本来的范围。热情善良的人们永远企盼着和睦亲善的邻居关系。藏族民间有这样一个口头弹,“远方亲人再亲毕竟隔着山水;眼前邻居再次危急时刻还是它管用”一年三百六十天相处在一起,邻居间哪能不发生一些磕磕碰碰的事情,大家不愿意把它带到新的一年中去,于是新年当中的“托随”仪式象一轮金色的太阳把往日沉在心中的不愉快的冰川融化了。笑脸迎新年,和睦相处倒成了“托随”仪式的实际意义了。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托随”活动中,人们把插在楼顶墙角上的破旧退色的经幡拿下来,换上一杆崭新的、色彩鲜艳的、系上吉祥哈达的经幡,象征着新的日子又开始了。

  新年里古城拉萨民居楼顶上的经幡全部换成新的了,这时候我们登高远望,古城恰似一艘将要远航的巨轮一样充满了朝气与希望。当我们插立新幡的时候,老人们连朝向都十分讲究。不敢有半点的疏忽,可见祈求神灵赐福的心地是多么虔诚啊!“托随”活动是欢度藏历新年中的重要内容。“托随”结束以后,楼顶上留下一杆五彩经幡,它作为一个美好的祝愿将同我们度过一轮新的春夏秋冬。

  山顶上、楼顶上、庭院前、广场上插立着、悬挂着各种各样的经幡、经杆。这是广大藏区的一个风俗习惯,也是唯独在藏区才能见到的一个独特的民俗文化现象。一种民俗文化现象的形成绝非是一朝一夕,经幡现象也不例外。那么经幡究竟有多少年的历史?它的颜色、图案以及这种形式又表达了什么样的内涵?这些问题是人们关心的重要内容。我们不妨看看藏族著名学者根敦群培先生是怎样看待的。根敦群培先生在他的著作《白史》中对经幡是这样论述的。“……大部分臣民皆牧区也,每户的门上立一根长矛,这是藏民族独有的习俗。此举最早表现为军威,以后演变成为佛教行为。上至与印度毗邻的藏区和下至汉地城镇中居住的藏民,哪怕是一户也要在门上立一根经幡,这种习俗一直保持到现在。”根敦群培先生的这段话给我们说明了两点:一,经幡产生于吐蕃时期。二,经幡从形式到内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经幡的前身是军械长矛,最初生在门前表示武装力量的威慑,随着历史的变迁,经幡从长矛变成具有浓厚佛教色彩的祈求福运升腾的象征物。我认为先生的这种观点是合乎藏族历史发展过程的。大家知道,吐蕃从雅垄沟里崛起,借助它强大的军事力量,经历了残酷的战争以后终于统一了青藏高原,建立了吐蕃王朝,烽火连绵的战争年代,为了鼓舞军队斗志,选择一种武器来宣扬战斗精神,这是合乎情理的,于是每家门上插立一根长矛是不难理解的。后来藏史中称为吐蕃先王三祖的时期,大兴佛法。著佛书、立佛门,佛教代替藏族原始宗教苯教成为占政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经历了一千多年。藏传佛教的传播与深入影响了藏民族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乃至无处不反映出佛教思想的烙印。经幡从形式到内容的变化是这一历史沿革的有力佐证。随着藏传佛教的深入,最早体现军威插在每家门前的长矛逐渐演变成祈求神灵消灾灭殃意义的经幡。这种变化究竟从什么年代开始的,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只可惜无法在文字记载的史书中找到,因为诸如经幡之类区区小事与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相比较,简直如同大海与一滴露珠,大山与一粒沙子一样,不可能引起史记家们的关注。不过我们可以按照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来推断,经幡的变化不可能是在一个短时期内完成的,也不可能在全藏区中一次性地发生如此根本的转变。应该说它的变化与佛教传播的深入、广泛程度等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佛教的全面传播就是经幡的彻底变更,更确切地说,经幡是佛教思想深入传播的产物。这一观点我们可以从经幡幡条的颜色,幡条上刻印的文字、图案可以得到证明。

  我们平常看到的经幡,无论是悬挂在山头上的或者是插立在房顶上的都是五颜六色的,乍看起来它的组合好象随意性很强。其实不然,经幡的各种颜色是固定的,不能随便创新。其次每块颜色的排列顺序是严格规定的,不能有任何差错。因为经幡的意义很明确,不是为了美化环境,而是祈求福运隆昌,消灾灭殃。且说房顶上插立的经幡是柳树树枝和几块带色的幡条组成,听说在西藏边远地区柳树树枝上系上几朵绵羊羊毛作为经幡,其意义相同。经杆上端的枝条上有繁茂的星火条,它是由五种颜色不同的小幡条构成一组。一般一个经幡上,根据枝条多少来确定有两组至三组星火条。这五块幡条的颜色排列及它们所象征的意义是这样的。最顶端为蓝色幡条,它象征蓝天;蓝色幡条下面是白色幡条,象征白云;白色幡条下面是红色幡条,象征火焰;红色幡条下面是绿色幡条在征绿水;最下面的幡条是黄色,象征黄土,或者大地。五种颜色的排列形式正是客观大自然物质存在的立体排列形式,因此,象大自然中天地不容颠倒一样,这五种颜色也不容错位。

  五种颜色象征自然界的五种现象,这种现象是生命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当自然界天平地安、风调雨顺的时候,人间便是太平祥和幸福康乐;当自然界出现灾害的时候,人间灾害重重、不得安宁。世世代代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对大自然的变化更为敏感。企盼人间太平幸福首先应该希望大自然无灾无祸,于是用经幡上五种不同颜色的幡条来表示这种心理依托,真是绝妙无比。

  星火幡条的下面是一块大型方块幡巾,它是体现整个经幡内容的主要部位、主幡颜色有五种,蓝、白、红、黄、绿。当其中的任意一种出现在主格上的时候,其象征意义不再是星火幡的象征意义了。主幡颜色的象征意义是藏族历算中经常出现的某个人的生辰年号,铁、土、木、火、水五种。主幡颜色的确定是根据一个家庭或者一个院子中最受人尊敬的一位长者的生辰年号。假如长者的生辰年号是铁年,主幡颜色确定为白色,以此类推,生辰年号是土年,主幡颜色是黄色;生辰年号是木年,主幡颜色是绿色;生辰年号是火年,主幡颜色是红色,生辰年号是水年,主幡颜色是蓝色。根据长者的生辰年号来确定主幡颜色。制作经幡插立在房顶上,祝愿长者在新的一年里健康长寿,充分体现了藏民族尊敬长辈的美德。

  如果我们细心观察的话就会发现,主幡的幡中是被一种与它颜色不同的布条来镶边的。这绝对不是为了美化主幡,有其它专门的用意。主幡与边镶布条颜色搭配是根据藏族历算关于母子生克学说中相生的原理来决定的。如果主幡的颜色是绿色,边镶布条的颜色应该是蓝色,木水相生。主幡的颜色是红色,边镶布的颜色是绿色。主幡的颜色是黄色,边镶布的颜色是红色。主幡的颜色是白色,边镶布的颜色是黄色。主幡的颜色是蓝色,边镶布的颜色是白色。从上论述的仅仅是经幡星火幡和主幡颜色传达出来的诸多象征意义,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经幡是表现人们美好精神愿望的载体,它的制作是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按照严格规定的要求来进行的,它是融情感和理性为一体的产物。当然我们平常看到的那些经幡,不一定都做得合乎要求,往往会出现一些阴差阳错的现象,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经幡现象是一种民间行为,是大众共同参与的活动形式,是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代代相传下来的,并不是经过严格受训后的行为结果。不过表达制作者主观美好心愿不会因其制作上的差错而受到任何损害。

  经幡除了颜色的象征意义外,还有文字和图案主幡上密密麻麻的藏文字母和栩栩如生的鸟兽图案是木刻板印刷的,藏文一看便可知道是佛说经教。文字部分是直接传达意义的,不象颜色和线条,所以把文字念下来就能知道它的内容。既然是佛说经教肯定离不了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主旨。文字以外,四个角上的鹏龙狮虎图和中央的骏马驮宝图究竟象征着什么意义一时很难说清楚,于是翻阅了不少资料,国内外的藏学家在他们的论著中对此有些阐释,不过讲的最全面、最详尽的还是意大利藏学家南喀诺布先生,这位藏学家在他的论著《南喀诺布选集》(藏文版?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关于风旗一节中对这些图像作了这样的阐释。(隆达、风旗)一词中,(隆)在土、水、火、风、天五大种中表示天。这个字的本意指大、全部、所有,若与别的字连在一起构成名词,比方说,。(森林)、(大江)从这些名词的词根意义上可以看得出有大、全部、所有的含意。

  (隆达)一词中,(达)就是马。古时候,马是旅行的重要交通工具。而骑上骏马就能够迅速到达到目的地。骏马形象是神速的象征。祈愿受五种(自然界)制约的(世间)一切事物,对立转向和睦,坏转向好,恶转向善,凶兆转向吉兆,厄运转向幸运,不仅能够转变,而且转变得迅速。这就是骏马图形象的象征意义。

  “平常我们见到的风旗上有这样的图案。风旗中央画的是一匹骏马驮着宝瓶,四角画的是虎、狮、鹏、龙四兽形象。这些动物图案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呢?有人说是象征四缘圆满(法、财、欲、果。世间皆称四缘圆满。佛教伦说。译者注。)此论固然不假,但是它的真正象征意义应该是六种的(自然界。译者注)老虎栖息在森林中,画老虎的形象象征着木或风;狮子居于山上,画狮子的形象象征着土;鹏飞翔在天空,双角喷发出火焰,这种形象象征着火;龙生活在大海中,鱼龙的形象象征着水。风无处不在,风即天。在这里没有把森林、大山、天空、大海作为六种的象征宜接画上去,而把这些环境中生活的动物形象画出来,可见它不是仅仅表现六种,而是把表现六种,作用作为主要内容。同样,风旗中央骏马图的象征意义是转变一切恶为善,并且象骏马奔驰一样迅速。(转变迅速译者注)而马背上画的那个宝瓶就是促成实现在人心愿的如意宝瓶。这些就是风旗的真正意义。后来(隆达)一词写成了,带有风马的意思。也许风旗被风带向空中而得此名,这也难说。

  风旗祭祖的神祗有哪些?对这些神怎么祭,它们有哪些本事。等等这些问题都写在《祭祀天地神祗妙善具赐》这么一本经书中。……”

  这篇文章的最后,先生把《祭祀天地神祗妙善具赐》经文全部抄录,我没有把它翻译过来,写到这里有关经幡的内容都算写完了,不知道说清楚了没有。经幡现象是有趣的民俗文化现象,正因为这一点产生了我写这篇文章的动机,探索民俗奥秘同样令人感到兴奋。
发表于 2009-2-6 02:53:07 | 显示全部楼层
··
厉害```
半夜发这深奥的贴子~
顶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1-24 14:5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