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431|回复: 1

一个民族的痛:割在袁崇焕身上的3543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6 11:4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袁崇焕8 c0 U9 ~% O8 j& y" S% l4 N

, ?, ?* x: X, s) p  上古者
" y0 o1 D, B* A* p% W  H4 W( a4 E0 m. D, e) f; m! G# t$ _2 s% q3 v
  武丁王及其妻妇好(武丁生前,妇好主动参与战事,倾力协助武丁,武丁死后,妇好承继其战功,更加发扬光大,商朝的中兴,其功不可没) 8 @/ U2 e7 P6 \* o

7 B3 I' p$ M0 D% n9 U  中古者
5 C6 E3 @9 ^; V/ p/ ]1 v. ^
# {& d- }( h- ?5 Q  武帝刘彻及卫青、霍去病,摒弃耻辱的和亲政策,前后七征匈奴,使得胡马不敢度阴山、匈奴妇女无颜色,终血汉初以来国耻,确保了后世汉朝四百年基业的安定,祭出空前盛势之中国,“汉族”由此成名。太宗李世民,开疆拓土,战突厥、却吐番,开创华夏盛势景象,至今国人归故里称“汉人”,出海外称“唐人”,以之争逞民族精神。 7 I" _) R: g  s  N, j4 M5 z, j
) V: z. F" W( |' O3 Q& Z& t) j
  北宋抗金名将岳武穆,呼应太行山数十万抗金义军,数破金军,而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虽身死风波亭,其爱国精神却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国人,打造出亿万“武穆”式的民族英雄。 7 D8 `, o3 X( j$ O
0 ?" h3 D* b) ~: J
  近古者! J* z& C& T$ }' ]' D& K1 c
1 y3 Y$ m, ~: \( B/ U
  明成祖朱棣,在朱棣郑和君臣时代,以大明之盛而有七海之航,大明天威远播四海,横扫亚非大陆,声威远在元朝之上,而致无人敢侧目大明远洋海军(一路扫荡东南亚海盗流寇及沿途不臣服之国,绝非现在所宣扬的和平贸易往来,而是实实在在的军事外交之旅)。朱棣以夺嫡之嫌窃居君位,然终其一生中,曾五次亲征北元,最后竟累死于征伐途中,在明朝的沉重打击之下,强大的北元后分裂为瓦拉和鞑靼,最终元气大伤,丧失了威胁华夏中土的能量。此等明主,他不夺嫡,我也会逼他夺嫡。 ! j" Z+ i% A$ o. J4 S; Y& E

1 m/ \& i- G- q1 j8 I  平倭大将戚继光,出身抗倭世家,承武士门风,痛恨明军腐败,遂另起炉灶,招募沿海为倭寇所患之流民,独手创建“戚家军”(其后世子孙亦承其志,终世投身于抗倭斗争中)。广筑海长城,创鸳鸯阵法,外则主动出击倭寇盘据的海外离岛,内则清洗严惩勾结倭寇的奸商,书下“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并留下兵书传之后世。在戚继光及其家门子弟和部将的倾力打击下,为害明朝多年的日本南朝流亡倭寇之乱,最终得以消弥,确保了大明海疆和百姓福祉的安定。 8 G- g( ^1 Y/ Y2 I, V

, R9 a" y/ s& N5 \  辽远总督袁崇焕: Y0 y. _1 c9 c' L7 g( d2 }8 s
5 i/ X6 S$ b: _; }+ c
  从感情上讲,在我心目中,袁崇焕是最值得宣扬的战神,以其文官出身(曾国藩也是,但是属于镇压民众的刽子手,对内镇压是能手,对外抗敌则是软蛋),却韬略激荡而胸藏十万甲兵(北宋范仲淹也曾以文官领军征讨西夏,强悍的西夏军竟不能挡,自视甚高的西夏王元昊称其胸藏十万甲兵、韬略过人,视其为心腹大患,但范仲淹却以其孤傲而备遭排挤,不久即被贬官流放,虽身怀大志却不得伸,不过登楼临水一叹,且把胸中韬略激荡沉寂于眼前死水微澜,只将接天碧波万顷升腾为笔下书愤淋离,只留下《岳阳楼记》余世,终其半生只能是泛舟湖上、终老山林,与袁崇焕的坚忍不拔、隐忍伸志相比,范仲淹的过于孤傲、不和与世,导致其报国之志只能是空谈。
  }$ r( p7 w) J
0 f. u# i+ V* a3 N  须知明朝军队外出作战,向来是太监担任监军随行,基本上讲就是天天在一帮阉党的裤裆下面钻来钻去,凡事都要唯太监马首,要“早请示、晚汇报”,否则动辄就是上纲上线扣帽子杀头贬官,而崇祯皇帝尤其多疑,喜好刚愎自用,满朝的文武大臣不是杀就是贬,没有一个能顺眼的人,基本上换了几波人,以致人人自危、无人敢言,崇祯一生中只相信的就是身边的一帮内待太监,如果没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决死报国的毅力,象范仲淹那般孤傲,袁崇焕绝对坚持不到第二天日出,只能是有头睡觉、没头起床。 , G3 f1 H& G( Q/ T0 o

& O9 H& X, U# c1 S9 G, ^  袁崇焕投笔从军之时,已是内忧外患之世,明朝的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已是千疮百孔。以其文弱之身,上事自用之昏主,朝野又遍布奸党压制清流,居然能在乱世上崛起,投笔从军而重整山河,收关外流民,铸金城汤池,整老弱之师,引十三门佛朗机巨炮(这是历史上少有的果敢从国外引入新式武器),击一代雄主努尔哈赤于马下(致其不久伤重不治而亡),却皇太极十年徘徊于关外,而不能奈何。数十年间纵横辽东,而无人能敌。以明之积弱,与汉唐之强盛相比,袁崇焕能有如此功绩,远非卫青等人堪比。 % J0 ^2 T  A7 F# c7 I! U# C* r
3 l% h' c5 Z& T+ X9 ^
  虽终陷于范文程反间计得逞,可恨朱由检一小儿昏主,自毁长城、自废武功。自袁崇焕死后,山海关内再无人能堪此大任,终致大明国破族亡。只要范文程阵前一句话:你们只要看看袁崇焕是何等下场?便致诸明军大将下旗称臣,倾刻间三军俯首。 5 s! u# w  M! K/ \' B9 @

! v: a3 A2 s# A$ g  |# L4 F- X1 f  公元1643年,李闯攻入北京,朱由检急命崇焕手下大将吴三桂入京勤王。然吴三桂坐拥八万关宁军(为明军之最精锐武装),却按兵不动,只等明朝灭亡(并非为吴三桂平反)。崇祯皇帝上吊于煤山前,身边只余一名太监陪同。要怪,只能怪崇祯自己。 ; r# n/ G3 R5 H3 ]( u
& D+ T* `- t$ G, I& y8 [
  当年李自成屡战屡败,只余百人而遁入车厢峡中时,四面楚歌、十面埋伏之下,闻陕西、河南大旱,赤地千里、民不聊生,而官吏仍横征暴敛,以“辽饷”为最重(即征讨辽东之军费,实际上根本没有用在征辽上)。于是李闯大喜过望,一拍大腿之下大喊“机会来了”。此后数月,李闯军一路收容饥民扩军,由百人迅速扩充至五十万余,最终成了气候。最终当李闯军攻入北京城,打开崇祯皇帝的银库时,李自成惊呆了,天天在喊穷的崇祯皇帝,根本不穷,征来的“辽饷”都躺在了仓库里,直堆到了天上。 6 \+ f% q9 `" W) J/ j* C4 o

2 i: u( Y/ J: a9 _  “崇祯跌倒,自成吃饱”。如果这些银库里的银子都用在了征辽上,恐怕袁崇焕早就横扫关外,一直打到韩国釜山了。须知袁崇焕是省吃俭用、到处筹措,才积攒了少许银两,跟葡萄牙换来了13门佛郎机巨炮的,如果崇祯扫扫仓库底,恐怕都能让袁崇焕屁股流油了,何必到处去化缘,只需买来百十门佛郎机,管叫不识热兵器厉害的努尔哈赤蛮子全军履没。而正是这13门辽远城墙上的巨炮,让努尔哈赤辛苦一辈子积攒起来的军事家底,几乎全部拼光了。实际上传到皇太极手中的,已经是个烂摊子,重新白手起家的皇太极无奈,最终选择了重用范文程等汉族文官,于是就有了硬的不成软的来,就有了近乎弱智的“反间计”的再度出现。 ' R# p+ I; n% V9 _( Z( i) V7 J

& C$ s: Q. P( ?" y5 W5 L  公元1644年,清军大举入关,华夏山河再遭劫难,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尸横如山之下,没有人记得袁崇焕。直到清帝三世后,乾隆皇帝再度翻开明史,感慨其报国之忠、功业之伟、身世之悲,遂公开此间内幕。世人方知崇焕乃华夏民族真英雄也。
2 U$ T/ K: V9 C% Y. L
( N1 b$ A# e8 G9 ?8 i  史传:明朝法度严明,有“轻其轻罪、重其重罪”一说。明太祖朱元璋感觉重罪的刑罚不够重,比如“凌迟”一刑。古之法度,凌迟有六六三十六刀及360刀两种,多以简单取36刀结果性命,即六六三十六个洞之说。。而要刮360刀,则需要用渔网网住人,取刀一片片的将从渔网鼓出来的人肉割去,直至360刀人断气为止。而朱元璋仍感觉不够,觉得至少要刮3600刀才够解恨,但当时的刽子手,没有一个能做到,因为刮不到那个数,人就已经死了。后来擂场比武,终于有一个最优秀的刽子手,整整刮了3543刀后,离3600刀还差57刀的时候,这个骂声不止的犯人终于断气了,创造了当时的大明律最高纪录,于是《大明律》后来有了新规定:凌迟最重之刑,要刮3543刀,而这个纪录,后来再无人能打破。
) G! E. B5 B0 l
7 @6 S" X/ W; F. D1 o7 y$ r6 L" t  明史载:崇焕行经法场前,刽子手一刀一刀的割下其肉,沿途百姓极痛恨辽东靼子,而更恨汉奸行径,于是有钱的捧钱场,富户们大把扔钱向刽子手行贿,竞价争买崇焕之肉“生”食之,没钱的捧人场,穷人们争相从刽子手手中抢来崇焕之肉生食之,一块肉往往又被争抢撕扯成数块,整个场面直比一场“人肉大拍卖”。至法场时,崇焕已气绝,骨肉无存,只余一首(头颅),崇祯皇帝命将其首传视九边(长城上的九个边防关口),以此震慑边将,以禁效尤。
  s8 H4 [0 W% T- M; i$ U
! D+ f* O" ~, v# p) B4 m" w- y  _( C) Z# [1 b

3 U* Z5 f0 k: _! \! g9 n: d  袁崇焕被整整刮了3543刀,大万人空巷盛况空前之下,大约有近万人抢到了崇焕之肉而生食之,并以此炫耀为能事。 4 J9 L+ w4 a* j7 e' f

' F* \2 j6 p8 J' r  在中国几千年的谋略兵法中,“空城计最无奈,反间计则最可耻,也最弱智”,但恰恰反间计却屡屡得逞。在反间计得逞后的一年多里,崇祯皇帝命厂卫严审袁崇焕,但是前后查了一年多,在明朝刑罚手段空前发达的条件下,虽百般重刑之下,各种刑罚手段用尽,袁崇焕却矢口不认其罪,东厂的一帮狗子们拿他也没有办法,上报皇帝定夺,崇祯到了还是一个“凌迟处死莫须有”。袁崇焕只余下的的头颅传到山海关,吴三桂、祖大寿、洪承畴等袁之部将都看到了。
5 i3 l4 t- g5 {; X  D7 @4 }4 t4 r7 f& a1 g/ A
  在诸多明军中,袁崇焕身后留下的辽远边军,是最有战斗力的一支,此点从吴三桂的关宁军从辽东一直打到缅甸即可见证。当年八万关宁军从辽东打到云南时,只余下了四万人,南明皇室逃入缅甸寻求庇护,清廷交涉但缅王不从,在清廷的一再催促下,吴三桂最终亲率四万关宁军,穿越茫茫缅北原始丛林,沿途疾病、饥饿、蛇虫鼠蚁之下,只余衣衫不整的两万人最终走出了原始丛林。 / P, N0 R( u. A! R

+ E; Y6 X# S# _7 V  而正是这仅存的两万人,面对缅甸举国动员的几十万大军,面对从未见过的象军,关宁军一击之下即全歼缅军,迫使缅甸臣服并交出南明皇室,吴三桂报仇心切,随即用弓弦绞死了南明最后一个皇帝。而数个世纪后的抗日战争,十万中国远征军再度进军缅甸,来回两次穿越缅北原始丛林后,十万人只余下两万人,且大部辗转撤到了印度。但是正是袁崇焕身后的这支军队,后来却成为了满清入关的前驱之师。
# X, U- |' f( q9 M+ V' d* w4 N& R; J& T4 V+ d
  李闯包围北京,崇祯命三桂入京勤王,吴三桂回旨也答应了,但是实际动作十分消极,直到北京城破,关宁军还在路上散步,此后的历史人人皆知,吴三桂反反复复,先归大顺朝,后降满清,数十年后又掀起“三藩之乱”。后来野史戏说,认为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是“冲冠一怒为红颜”,我不是想为吴翻案。换了谁是吴三桂,看到其主帅忠君报国一生,却遭凌迟处死后余下的头颅,都会有想法:明朝,该亡了。 ' b) {* i5 J! |" G/ ^- o
$ j8 y/ `  W" J; t- c8 h
  吴三桂纵容绥靖李闯攻陷北京,坐视崇祯自生自灭,情理之中,也应该;后来引清军入关,则不应该,是卖国汉奸行为,但是这两者前后还是有历史因果关系的。前者,吴三桂为其主帅的冤死抱不平,坐视不理,属人之性情;但袁崇焕的反面典型,碰到吴三桂顾虑自身利益狭隘自??会象袁崇焕一样忠君爱国到任人宰割,顾及到自身利益,必然会降清投敌,而且大顺军及李闯王的失误,也是导致吴三桂降清的直??,将八万关宁军精锐拱手送给了满清。 * p0 u2 ]1 |2 ]5 y" E1 f- g
; T* Q+ a% S! Q. H/ v8 R5 d$ U- x3 g
  吴三桂是狼,但袁崇焕用人心切,自是十分赏识重用其才。从某种程度上讲,袁崇焕死后,真正能与满清抗衡的,也只有吴三桂,只有他的关宁军能与满清决死一战。袁崇焕生前,把吴三桂用在了报国忠君上,充分发挥了他的卓越才能,关宁军的声威大振要归功于袁崇焕的识人之才;而在其死后,已有前车之鉴,丧失了主帅导引正途、压制狼性欲动之下,吴三桂犹犹豫豫中在寻找机会,只是顾忌家人被崇祯全部扣在京中而不敢有所动作,但在他体内狼的本性逐渐开始显现,在抵御满清的动作上日渐消极,此点被范文臣尽收眼底,范文程明白;吴三桂绝对不会甘愿成为袁崇焕第二。 , I4 c- i. }; u

- t. f) Y& f. b& K; `; d" p( t  与皇太极相比,多尔衮只是坐享其成。皇太极吸取了努尔哈赤不重视汉族文官谋略的教训,大胆起用了范文臣等一大批汉奸文士,可以讲皇太极用对了一个人(范文臣),之后又害倒了一个人(死对头袁崇焕),同时也为日后策反拉拢吴三桂等明军将领埋下了伏笔。皇太极死后的明清对抗态势,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完全倒向了满清,作为皇兄的多尔衮只是坐享其成、顺手牵羊而已。
) O! a$ l: @  L. s) h* S
# [/ {, G3 F) F; ?4 U( e  在袁崇焕诸多能征惯战的部将中,最终两极分化,少数人未降清而坚持效忠明室,但大多数最终选择了投靠满清,成为了满清后来入关的前驱走狗。但是在辽远军中,无论降清与否,没有人愿意相信他们爱戴的主帅--袁崇焕是汉奸。在其未降清的部将中,有一人后来为袁崇焕修建了衣冠墓,并世代相传为之守陵,起到今天,已是十几代人之后,其后人依旧在为袁崇焕守陵。袁崇焕的衣冠墓而今已隐没于市井小巷之内,香火廖落车马稀,少有人知道。 & {4 u0 [& V, z8 {7 a/ U- a

* L6 ?7 h; [* R; k  前年中央台曾报道过袁崇焕部将的后代,为其世代守陵的故事,至今其家族传承,到了目前的一代人,已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然仍坚持不懈,经常为其扫墓敬香。看到这一幕,我不禁感慨泪下。正是这个华夏民族的英雄,使得他的死对头,满清皇帝乾隆在看到其史实后,也不禁为之感慨,最终下旨为其平反,这段尘封百年的历史才得以重见天日,一幕千古冤案才得平反。 $ B4 E# m4 W& b( L, s$ ~7 z! Y

1 r2 I* s2 C0 w/ ?% K  在睿智的历史老人面前,我们显得是那么的无知天真。在明末那个动荡的年代,在那个内忧外患的时代,袁崇焕一个区区的辽远边将,以其孤弱之躯,为国家安宁和百姓福祉而粉身碎骨,终身立志报国忠君却横遭血冤。
7 {9 U& j( [# M: W1 r- s- E+ Q2 G+ s' u* e% V- y& G4 N/ b5 d
  商王武丁也好,卫青、霍去病也罢,换成了袁崇焕所生的年代,未必能做出那般伟业。岳飞也曾遭受千古奇冤,但岳飞死时,所有中国人都知道他是冤屈的,至少他不会入地狱了,遭骂名的是秦桧。而袁崇焕却沉冤百年,只到统治者良心发现,否则便要沉冤万世了。 % k: b+ D9 E! @2 l* L

7 E. j( c/ t# j( i* u5 @  华夏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积淀,是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怀念武帝刘彻、李世民、朱棣这些强势君王时,我们也应记住卫青、霍去病这些彪炳千秋的一代名将,同时我们更应记住袁崇焕这样人文悲剧。不要只记住那吊死在煤山歪脖子树上的崇祯小儿,不要只记住“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更要记住那3543刀之痛。 # a# ^7 u6 F2 r. w' a/ j* j4 \
1 @) h) _/ |  X3 y* O
  华夏民族本是一个极其坚忍的民族,坚忍的民族心性之下乃是遇强则强的无限潜力,每当这个民族陷入危机之时,便有无数仁人志士挺立而出,怀抱“我不入地狱、谁人入地狱”的精神,振臂一呼而应者云集,力挽狂澜于既倒而砥柱中流,使得华夏文明能够生生不息而传承至今。但正是一个反间计之下,无数的自毁长城、自废武功的历史悲剧周而复始的重复上演。
) @4 o) s# t2 E2 o
6 E" |# B* p. s7 L% d  h% G+ N  袁崇焕,一个不是战神的“神”,那刮在身上的3543刀,乃是一个民族的千古之痛。
: Q8 r% u! A; z! z9 x
7 z# T. X) ]! C) P6 y+ b  `) ]  袁崇焕说:我不入地狱,谁人入地狱。最终他下了地狱,一下就是直入十八层地狱,而且一下就是百年,百年中被亿万国人骂为汉奸,似乎要被打入十八层地狱而永世不得超生。
/ R7 T" f& Z& ~" m' g6 L. B* ^( Q1 q! _& p+ x
  希望每一个中国人都能记住那刮在身上的3543刀之痛。那3543刀之痛,乃是一个民族的千古之痛,犹如阴魂不散一般久久不能散去,至今仍能听到它从地狱深处传来。
$ }$ F5 N8 e! x( `# W6 Z# g1 _$ M
, b  w1 Y: \/ Z: V& |4 h* n4 _  吾粤崎岖岭表,数千年来,与中原之关系甚浅薄。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
/ L- C1 ~$ k; M2 b& P) L
- a& Z1 o* V; B2 Y* k, {! X5 f  ——梁启超《袁督师传》 1 `5 C5 J' h. m3 i1 i

% U7 n, N" M- n0 b, V: t7 z  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庙,死重泰山,当时乃蒙大难;闻鼙鼓思东辽将帅,一夫当关,隐若敌国,何处更得先生。
, Y! u( G. ?1 }+ Q! p! h& L  V
8 a7 Y# g; T' e6 o& y2 n! r  ——康有为《袁督师庙题联》
*/嘘...低调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2-4-23 13: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上一楼的观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12-22 20:0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