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古代的医生 作者:罗大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8 06: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估计这帖子没人会把他看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8 06:5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梵天V姠咗 于 2009-1-28 06:12 发表
我估计这帖子没人会把他看完

你错了,你真的错了,而且错的很离谱
这是天涯上的一篇热帖
不但很多人看完了,而且还在催作者赶紧继续写

知道井底之蛙这个成语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8 07: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格子 于 2009-1-28 05:45 发表
【章节:李东恒】

   大自然中随着季节变化出现的六种气——风、寒、热、湿、燥、火我们称之为六气,人患病的主要原因是人体状态失常或者天气反常而引起六气中其中一气特别虚弱,人体与大自然紧密相连,所以看病的 ...

【章节:李东恒】

   大自然中随着季节变化出现的六种气——风、寒、热、湿、燥、火我们称之为六气,人患病的主要原因是人体状态失常或者天气反常而引起

六气中其中一气特别虚弱,人体与大自然紧密相连,所以看病的时候要想到什么样的季节患什么样的病,哪种气偏徐或者偏盛,人体为何不适

应,不能单单只看患病部位。
  李东泽很重视脾胃的健康,认为脾胃的阳气不足,身体就没有了补给的能力,脾胃的元气与人体息息相关。如果脾胃受伤,人通常会开始怕

风寒,身体出现忽冷忽热的症状,同时伴有四肢无力,慵懒,气短等各种症状。(以后要好好爱护我可怜的胃)此时需要用甘温之药补其中气

,用甘寒之药泻其火。

  另外还知道中医有个攻邪的方法,但是一定要患者正气充足的时候才能进行,否则人的正气很虚弱的时候,邪气就攻过来,人是受不了的。

  咳咳,还有一个问题:风、寒、热、湿、燥、火我们称之为六气,是指人体六气呢,还是大自然的六气?我们常说的气虚是什么?
————————————————————————————————————————————————————————————


答案:六气无所不在,我们身体里有自己的六气,而自然界则有自然界的六气,也就是说,我们在吃东西,看东西,喝东西时,六气就在变

化了。
当然,这些变化有的小,有的大,我们注意其调节它,关注它,观察它的变化,合理进食和休息,就是养生之道。
关于这个,黄帝内经中对四季划分的很清楚,四季分别代表生、长、收、藏。以四季的规律配合六气的规律不但可以不生病,用到极致时还可以调节自然界中的六气。
气虚指元气、宗气、卫气的虚损,造成你身体的抵抗力低下,身体虚弱等诸多病症。宗气就是你膻中的那股和呼吸相关的气,卫气是你血脉中的保护你血脉的气,元气就是你的生命力,分别由你身体里的阴气阳气聚集而成,也就是你父母赐你的那些精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8 08: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井之蛙么,那是天涯论坛,这是灵隐
你搞清楚两者的差别,不是有心人,没人会去看完你的发的东西,更别说回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8 20:5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梵天V姠咗 于 2009-1-28 08:16 发表
井之蛙么,那是天涯论坛,这是灵隐
你搞清楚两者的差别,不是有心人,没人会去看完你的发的东西,更别说回帖,



不都是论坛么,大家看了心里明白就好啊,干嘛老顾忌回帖不回帖的呢
要是都为了回帖,那么还有什么意义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9 09:4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好观众
我看帖回帖了
(⊙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9 14:5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梵天V姠咗 于 2009-1-28 08:16 发表
井之蛙么,那是天涯论坛,这是灵隐
你搞清楚两者的差别,不是有心人,没人会去看完你的发的东西,更别说回帖,

你的意思是这里没有有心人?你这话说得未免太傲慢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9 23:41:47 | 显示全部楼层
血痢:病因是热毒蕴结于肠中,现代中医理解出现这种症状的患者往往是气血双亏。主要出现的症状为面色萎黄,消受,贫血,乏力肢软,心慌气短,口淡无味,腹部胀满,下痢赤血,脱肛下坠。舌苔白或无,脉沉细无力。此时应当用黄连、阿胶等药来调治,详情颗参考【现代中医肿瘤学】。

翻胃证:翻胃成于噎膈,病而致于翻胃,则已危矣。或朝食而暮吐,或暮食而朝吐,其吐必尽所食,日日如此,不变易者是也。至于吐无时者,呕吐也。空哕而无所出者,虚呕也。大抵此病由血槁不能荣润肠胃,故上不得纳,下不得便,如肠结若羊粪者死。然血虚者,则脉数而无力;气虚者,则脉缓而无力;气血两虚者,口中多出沫,但沫大出者必死。亦有热甚者,则脉数而有力;有痰阻者,则脉滑而有力;因气滞者,其脉沉而伏,因寒郁者,其脉沉而迟,皆非血气衰竭,故可治。(摘抄自名医指掌)
有关医治的方法文章里写的是半夏泻心汤加减的方子,仔细点的我再去找找。。。

有问题——我是不是要先认了中药懂得分辨药的成色先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30 00: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认药 懂药性是为了将来知道怎么配方下药

配药还要看人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等等因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30 16:5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天圆地方 于 2009-1-30 00:20 发表
认药 懂药性是为了将来知道怎么配方下药

配药还要看人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等等因素

废话
望闻问切已经包含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2-1 13:0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