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1-28 01:4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女士闭经要注意什么?
在来邮件资讯病情的朋友中,有相当多的比例是女士闭经的问题,让我非常的惊讶,这种情况是如此的普遍。女士闭经很多是因为肝气不舒得的,我刚刚治疗了一个患者,就是刚来北京,四个月,结果就闭经了四个月,其实就是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大,导致的,这和肝气不舒有直接的关系,我开的就是傅青主的益经汤,方子都没有怎么变,其中柴胡的量加到了六克,杜仲加到十五克,傅青主在方子里说,八天就可以通经,这个患者是五天,昨天,月经就来了,量正常,结果很倒霉,昨天又被领导给强烈训斥,据说痛哭一晚,今天来电话说月经又没了。
这非常明显是肝气不舒导致的问题,所以很多女性是在遇到精神压力,或者刺激的时候,或者搬到了新的地方,患的病,这都要自己好好的疏解,不要有精神压力。
另外,早睡觉也是个关键的问题,中医认为夜里是阴气值班的时候,如果不睡觉,过份消耗,则阴气就不足,血属于阴啊,所以很多闭经的女性都有熬夜的习惯,这点也希望各位注意了。千万要早睡,即使睡不着,也要休息,这样才可以养血。
由于问的朋友太多了,我在这里一并回答,各位可以找当地的医生,参考傅青主的方子,根据个人体质,开个方子,相信月经会正常的。益经汤:熟地三十克、白术三十克、山药十五克、当归十五克、白芍九克、生枣仁九克、丹皮六克、沙参九克、柴胡三克(太少了)、杜仲三克(太少了)、人参六克。我临床碰到这个方证的多,但是还有其他很多原因都可能导致闭经,那就需要更多的斟酌了。
日期:2008-10-22 16:01:50
令人炫目的阵法
在古代的医生里,象张景岳这样的人并不多,我是从知识结构来说,人家张景岳对中国古代哲学那是太熟悉了,所以他站的位置比较高,总是在一个综合的角度上看问题,治着阴的时候,人家还一手照顾着阳,治阳的时候,也没把阴忘了。现在基本是把张景岳列入温补学派的医家里的,其实通过他治病的医案来看,人家是两手兼顾的,前面不是写了吗?大黄还一次用二两呢,这说明人家是根据病情来出方的,千万别误会我们的张老师了。
除了知识结构,还有一点是别人比不了的,张景岳他上过战场啊,深通兵法,这是别人都自叹不如的。您该问了,这兵法和治病还有关系?当时给《景岳全书》写序的一个人,“闽浙制使沈阳范时崇”(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范仲淹的后代)在序言里就问过了,说:“有人问了:医,生道也;兵,杀机也。把这两个搅和到一起,不是不伦不类吗?”
当然有了,而且关系还大了,范时崇老师在后面就正面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其实,您仔细想想,还真有关系,这人体就和一个国家是一样的,国家正气足,实力强的时候,敌兵是不敢来犯的,只有当你的内部松懈了,这外敌也就来了,而打仗,也和用药是一样的,用多少药,打到哪里,正邪力量的对比如何?等等的,那简直就是一个道理。
所以,我都可以想见,在张景岳写《景岳全书》的时候,他在落笔之间,在沉吟的片刻,一定是想起了年轻时,那些在战场上渡过的岁月,那些刀光剑影的日子,在那时候,他们这些作战参谋必须随时地分析战场的敌我力量对比,然后计算需要投入的兵力,还要必须考虑采用什么策略,才能歼灭敌人,或者将敌人赶出阵地,在这种瞬息万变的实战中,张景岳锻炼出了必须从战略、战术的角度,全面地看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而其中之道,居然也和给一个患者看病是相通的。
武,并不是原本就凶狠的,而是为了“止”“戈”,为了更加和平;用药,也确实是不得已的,它的目的是让人体更加健康。
想到这些,张景岳的心里越来越清晰了,他在《景岳全书》卷五十的“德”集中,把他曾经创立过的方子都给集合了起来,让它们列成了阵,这就是中医里著名的景岳“新方八阵”,这样张景岳还嫌不够,在新方八阵的开首,还列出了战略,它们分别是:补略、和略、攻略、散略、寒略、热略、固略、因略等,在这些战略中,张景岳谈论了各种治疗方法的使用特点和规律,然后,在后面附上了他的新方八阵,比如在补阵里,他把自己的爱将都给送出了队列,有:大补元煎、左归饮、右归饮、左归丸、右归丸、五福饮、七福饮、一阴煎、加减一阴煎、二阴煎、三阴煎、四阴煎、五阴煎、大营煎、小营煎、补阴益气煎、举元煎、两仪膏、贞元煎、当归地黄饮、济川煎、地黄醴、归肾丸、赞化血余丹、养元粉、玄武豆、蟠桃果、王母桃、休疟饮。
各位学医的朋友一看就知道了,张景岳的这个阵里为中医贡献了多少个名方啊,这可都是宝贝啊,现在有很多养生专家开出了很多方子,其实您只要看看这些古书,就会发现里面都有这些思路了,比如张景岳的养元粉,成份就是糯米一升、炒山药三两、炒芡实三两、莲子肉三两,再加上极少量的川椒(二钱),研成粉末,每次一二两药末熬水加入冰糖喝(估计几次就喝完了,所以我们要多做点儿),这是张景岳用来养脾胃之气的,又比如他的蟠桃果,专治遗精虚弱,滋补脾肾的,就是炒芡实一斤、莲子肉一斤、胶枣肉一斤、熟地一斤、胡桃肉二斤,张景岳是用猪腰子去筋膜,然后和大茴香蒸熟,用这个猪腰子和前面的药末捣烂,做成药饼,每天吃两个药饼,估计味道会很怪,但是效果应该不错(现在开成汤剂也可以)。
可见,现在好多的养生的思路,在古代的这些医家的论述里都有了,各位随便翻翻,都可以找到好多经验的。
在把自己的方子列成了阵势之后,张景岳又把经常用的古方,列成了古方八阵,这样,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如同一个秦军的战阵一样,队列森严,无隙可入,您统帅着这样一支队伍去出征,还能不旗开得胜?
现在的中医教材《方剂学》里面,除了张仲景的方子之外,收录得最多的就是张景岳的方子了。
《景岳全书》是中医历史上一部非常难得的书籍,它不是简单的收集和整理,这本书里包含了张景岳的许多创见,《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的基础,可是,如果您在上述基础之上,再仔细地研读一遍《景岳全书》的话,您的中医水平绝对是可以上一个台阶的,这本书的份量就是这么重,清朝时个别温病学家很偏激,认为用温热药会耽误事儿,所以痛诋张景岳,现在很多刚学中医的人也不明就里,跟着嚷嚷,这都是所谓的“耳食之学”啊,您自己但凡读几页张景岳的书,就不这么嚷嚷了,都是一页都没看的,看到别人说,也跟着说,其实清朝的温病学家何尝不学习张景岳呢?叶天士人家那是真正的大家,虽然人家创出了温病学派,但是人家是不偏不倚,各种方法心中都有数,叶天士对张景岳的方法那是非常的欣赏的,没少学,在《临证指南医案里》就用了许多张景岳的方子的思路,刚学习中医一定要多看书,少跟着嚷嚷。
在回到家乡后,张景岳一直非常地忙碌,写书的任务已经很是艰巨了,但是看病也是少不了的,所以您说到会稽山的鹅池去逛逛?欣赏一些空山修竹?对不起,真的没有时间。
一个纸灯,一个药箱子、一把伞,这是张景岳每天放在门旁的桌子上的三样东西,乡亲们有病了,但凡有人捎来个信,张景岳二话不说,无论多么远的路,他都亲自前去救治。
当时的人形容张景岳看病的情景,说他“为人治病,沉思病源,单方重剂,莫不应手霍然”,可见他此时治病已经进入了自如的状态,对病源药性已经是了如指掌,这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境界了。
文献记载张景岳救活的人的数量,说“浙东西何止活万人”。
各位可以想象张景岳忙碌的程度了。但是您可要知道,他诊病回来,晚上还要点起油灯,铺开纸墨,为我们写他著名的《景岳全书》啊,一百万字,研磨,然后提笔,一个字一个字地写。
要说有人一生纯粹是为了拯救他人而活着的,我信,因为眼前的张景岳就是其中的一个。
其实,张景岳的故事写到这里就差不多结束了,在他把《景岳全书》刚刚写完不久,他就去世了。他的生活实际上很是简单,就是看病、写书而已,似乎让人感觉没有什么好写的。那么,我们就用两个他看病的医案来做为结尾吧。
这位患者是一个老爷子,身体一直不好,所以张景岳的用词是“衰翁”(估计在香港不能这么用词),实际上是说他身体不好,他年龄都七十多岁了,古代这已经是超水平发挥了,正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啊,但是他却突然患了伤寒,就是外感病,发病以后,家里人知道不好,这处理不当就会过去了,就立刻请来了张景岳,张景岳一诊断,好嘛,这位身体也太弱了,无力托邪外出啊,于是就用了温补的药,来辅助他的正气(各位记住了,张景岳此处必然有他的诊断依据,只是没有写而已),就这样,调理了十天,这个时候,正气就开始足了,有把邪气往外顶的意思,中医的术语叫“正气将复”,那么这种情况下应该是什么反应呢?就是“忽而作战”,就是突然开始打寒战了,这是正气在做托邪外出的努力呢,这寒战打的,打了一早晨,也没有出汗。
按照一般的规律,那是先打寒战,然后出一身的汗,这邪气就随着汗被排出去了,可这位,打了一早晨的寒战,也没出汗,而且还冷得厉害,于是连忙请来了张景岳,张景岳一看,甭问啊,这是正气仍然不足,来,我给你们开了六味回阳饮,用人参一两,姜附各三钱,各位,这个六味回阳饮也是张景岳的方子,是新方八阵里热阵中的第二个方子,组成是:人参、附子、炮干姜、炙甘草、熟地、当归身,方子是张仲景的理中汤打的底子,但是张景岳高明的地方就是不但补阳,人家还照顾到阴,所以用了熟地,不但照顾到气,人家还看到了血,所以加上了补血的当归身,这就是发展,对于此时无汗可出的人,这个方子简直是太适合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