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太祖朱元璋封十六子朱栴为庆王,封地宁夏。但因当时宁夏粮饷不足,朱栴于洪武二十六年(1392年)在韦州城建造庆王宫府,次年入住韦州。1394年又在韦州置宁夏群牧千户所,也称韦州群牧千户所,隶属宁夏卫,有官兵1120名,专为庆王府司牧养羊、马之业,管理庆王府在宁夏各地牧场。后庆王府迁往宁夏镇城,庆王每年春居韦州,秋返镇城,韦州王府成为庆王避暑行宫。庆王于正统三年(1438年)病逝,翌年安葬在同心韦州的罗山。以后,皇帝亲封的9世亲王和庆藩分封的诸王及嫔妃等70多人先后安葬在此,形成了“明庆王陵”。建文三年(1401),庆王奉命迁王府于宁夏,负责庆阳、宁夏、延安、绥德等地军务,直接管理中护卫。庆王府建于宁夏镇城南薰门内(今银川市中山南街西),萧墙高4.33米,周长1.5公里,内有王宫、东宫、西宫、承运殿及逸乐园、宜秋楼等。设仪卫司、长史司、工正所、典膳所、典仪所、广济仓等机构。6 U: \, o; K u) L
, t: p8 c" M1 G9 b+ g9 {" b g2 @ 济南德王府& X( c% r. N" {& q7 j
6 `7 q, G: y* e 明代的时候,泉城济南的城中之城——德王府,可以说是一座“小泉城”。德王是明代第六任皇帝明英宗朱祁镇次子朱见潾,其兄朱见深继位后,德王享受的各种待遇仅次皇帝一等。德王府位于济南城区中央,面积占全城三分之一,府内泉水成群,宫城围绕。朱见潾大兴土木经营他的王府,修了一条玉带河把珍珠泉、溪亭泉、云楼泉等几十处泉水串连起来。水畔花木掩映着楼台殿阁,河里往来画舫,供德王及其嫔妃在水上游乐。
6 ?$ z7 ^. i4 D% l) [0 b s6 o* Q% D$ m9 ^; E
朱见潾常以府第的泉景、城景自负。朱诗《白云亭》称赞这些景致:“印月池头正明,主人曾此濯冠缨。肯夸风景殊人世,却爱源流合圣清。”明代诗人还为它吟咏:“曲池泉上远通湖,百丈珠帘水面铺。云影入波天上下,藓痕经雨岸模糊”(边贡);“白云楼下水溶溶,滴滴泉珠映日红。渊客泣来无觅处,恐随流水入龙宫”(晏璧);“禁城春晓泛晴湖,万象光涵一鉴铺。七十二泉游览遍,独疑今日在蓬壶”(王羽)。
- }$ F$ u; N4 R q* Z. | B" ~* b9 n. B3 E. _. ?8 r4 {4 R! j% I
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清兵攻占济南,德王府大部被焚于火。崇祯十二年正月,清兵入关破济南,德王朱由枢被俘,至崇祯十五年正月死于关外。《聊斋志异.鬼隶》说济南此役“扛尸百万”,但德王府竟有人幸存。明朝重建德藩,至崇祯十七年满清入关,最后一个德王朱由棷降清。! ^, s/ X+ Q* `% L0 z7 V# V7 H* `
1 L( g8 I _# V% b5 r+ m1 ]
康熙五至六年(1666—1667)山东巡抚周以德以德王府中心地带为基础,缩建为巡抚衙门,形成现在的规模。清代的时候,德王府遗址的泉景基本上恢复原状,人称这处胜迹为德藩故宫。后来,德藩故宫的多处景点散落民间,例如,珍珠泉迤西,今有王府池街,街北的王府池,长30米,宽19米,深1.5米;街南的小王府池,长4米,宽2.6米,深1.2。民国时期,这里成为都督府,"七七事变"起,省主席韩复榘南逃时,将省府大部建筑破坏。日本飞机亦曾轰炸此地,遂成废墟。建国后,对珍珠泉大院重新加以修葺,除了修饰遗留的几座明清建筑外,又添了新的建筑物。经年修复,始成现在这一美丽的自然景观。1979年12月,这里成为山东省人大常委会驻地。
$ [. u6 I; e3 g* q2 Z
5 d7 d7 _+ X; v) I 五峰山南观称元都,又名玄都观,是明朝德王府的陵园。陵内原有明德庄王、德懿王、德怀王、德恭王、德定王的六座坟墓,现仍存有“八字墙”、墓门、石碑等。
) t, a/ W1 D* t, U/ T3 r# u# M" a' a! O& X0 S
青州衡王府
, J0 b' B' h/ t. i+ O7 J3 R8 C5 C$ Q& s9 _0 D% s: _- Y" q3 d4 X
衡王府是山东,也是北方最后一个遭受灭顶之灾的亲藩。它逃过了明末历次劫难,至顺治元年七月,末代衡王朱由木取降清。顺治三年五月,朱由木取与荆王、潞王等十一位明宗室,以私藏金玉银印,图谋不轨之罪名,遭清政府杀害,衡王府被抄没,方告最后完结。王府石坊坐落在青州城区玲珑山南路,为明朝衡王府遗迹,俗称“午朝门”。石坊造型宏伟,刻工精细,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 M1 d6 C$ I9 ~, ?8 g# e, i: T7 X3 J/ t! i; d
兖州鲁王府
* I9 L; D4 k/ I! S) {+ s4 A( h6 u& I' O0 [! n: |% p4 m
鲁,荒王檀,太祖庶十子。洪武三年封,十八年就藩兖州府。崇祯十五年,清兵再次入关破兖州,鲁王朱以派及诸郡王宗室千余人被害。其弟朱以海南奔浙东,清顺治三年,被张国维等推为监国,清兵入浙,朱以海南下投靠郑成功,后病死于台湾。9 B/ u8 j! e- L7 u" W
" d. _% O( N! J2 G
南昌宁王府
9 K0 w: y* p/ Y5 N0 `- j
: R+ `4 W+ U# k7 o& F1 ~7 g9 ` 宁王府在南昌市星火路。为明宁献王朱权改封南昌后所营建。权系朱元璋第十六子《明史》说是第十七子),原封大宁。朱棣(成祖)约基起兵,夺取建文帝位后,遂被改封南昌,建宁王府。府第规模宏伟,雕梁画栋,十分华美。因年代之远,风雨侵蚀,都已倒毁,仅头门尚存。头门两壁还嵌有明娄妃所写的“屏翰”二大字,高8尺,宽6尺,用青石刻成。为历人宁王居住之所。正德年间(1506—1521)宁王宸濠起宾谋取夺武宗帝位,失败后宁王府废。清代改为藩署。建国前后,南昌市政府、江西省文艺学院后改革者文艺学校)均曾设于此。今为江西省京剧、话剧、歌舞三团团址。
% }( a& Z$ k8 c! T( l+ _: M0 i( y* E) R' s
长沙潭王府/谷王府/襄王府/吉王府! p: K+ m+ l$ e+ R
9 y( F2 l3 T2 F1 U2 V" A& r
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封第八子梓为潭王,在城的正中建潭王府;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徙封弟穗于长沙,建谷王府;明仁宗封子瞻墡为襄王,建襄王府;宪宗成化十四年(1478年)明英宗封第七子见俊为吉王,吉王成年后来长沙就藩,以潭王府故址改建吉王府,这就是后来的皇殿坪。吉王传定王、端王、宣王、由栋。明末,张献忠领兵入长沙,焚烧吉王府,故明诸王府尽毁于火。近侧民舍,亦受池鱼之殃。吉王府有四门,分别为端礼门、体仁门、遵义门、广智门,专门充当仪仗护卫的仪卫司衙门就叫司门口。右面建有藩城堤以保障王府免受湘江洪水的淹浸。现在的八角亭、走马楼、藩正街等地名,都在藩王府内,是吉王出巡、驻足的地方。他为了尽情享乐,在府内营建花园,园内堆有“紫金山”,开浚有万春池,后来民间俗称四方塘。这在当年都是粉白黛绿曼舞轻歌之所。明朝的长沙、善化城图,吉王府确实占了省城的大半,“半城王府”是写实,是足可发千古之长叹的。( m8 R5 D; @, d" e* g/ T
# y$ q! _6 J: W$ p- ?% q8 N/ F 及至农民起义军张献忠挥师攻入湖南,第七代吉王狼狈逃窜,接着清兵铁骑南下,明朝覆亡,存在了167年的长沙吉王府也如秋风扫落叶一样土崩瓦解。当时明朝降将洪承畴不管故主的遗封,首先将藩府拆去,拆得的砖石全部拿去修城墙。只剩下断壁残垣伫立于黄昏中,仿佛还沉浸在繁华的梦忆。
- C( F% q3 b4 z9 X- t) w
0 X( Y% ~% S1 l$ K9 b; q. ] 吉王的后裔遭逢世变,为图隐匿,将“吉”字加“冂”为“周”,潜入民间。其中有一个周达武,本是宁乡石家湾煤矿工人,后投湘军,受知于骆秉章、左宗棠,以军功先后任四川、贵州、甘肃提督,后来周达武买下长沙城北的蜕园以为休憩之所,这是当时省城首屈一指的苏州式园林。民国成立,他的次子周家纯呈上家谱,请求湖南督军府批准复姓,改名朱剑凡。朱剑凡是个醇儒,乐于揽天下之英才而教之,后来将蜕园全部捐赠给周南女中作校舍,至今周南中学中还有剑凡堂。真所谓“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了。
, L$ D# V1 r2 [) v5 y f6 D9 X \) e: ~
武汉楚王府
- z, t" I- T* p$ [
; G; J; M+ t0 ~. ^* J1 Y; F7 f7 e. t 明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封第六子朱桢为楚王。次年开始在江夏高观山(今蛇山)南侧建王府,历时9年竣工。先后建成宫殿楼阁、亭台水榭等建筑800余间,其城高近10米,壮丽不亚皇城。崇祯十六年(1643)春,张献忠率农民起义军攻破江夏城,缚楚王朱华奎沉入江中,并放火烧毁楚王府。改江夏为天授府,建立"大西"政权,自称"大西王”。# N# U+ B! l/ s- Z8 w
5 r, L1 t/ j2 u, p% m2 ^! p 安阳赵王府
2 H3 U' ~( S! S3 ]; T* Q& a" ]
( ^2 ^8 R# |- t3 }+ S. H& k 明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第三子朱高燧被封为赵简王,于洪熙元年(1425年)将府署改为赵王府。现存高阁寺,为明成化六年(1470年)重建。高阁寺建在梯形的方台上,台高8米,长宽各13米,周围有石板护栏。阁高10米,重檐九脊,琉璃瓦顶。正面设台阶32层。叮登台顶,举日西眺,与文峰塔遥遥相望。阁壁石雕游龙25尾,形象各界,栩栩如生。
1 D; F& Q) a: a+ [! W5 o+ l9 K5 X' {, D3 q* ^7 j& Y
荆州辽王府/惠王府6 d& C& a2 c2 a. E, P! U+ y" X
1 @1 Y& ~8 i# c
辽王本来就藩于辽东广宁。靖难之役后,明世祖迁辽藩于江陵(今荆州)。辽王府的宫殿本来是原来湘王的。隆庆元年(1567),第八代辽王朱宪(火节)因被告发犯有淫虐僭似诸罪,被废藩,自此国除。辽王府先是归了张居正,后来又归了新来的神宗第六子惠王朱常润。崇祯十六年(1643),张献忠攻克荆州,惠王被杀,王府被毁。% m1 [$ b" r6 K
$ D1 w9 R' W, E
4 ^! @0 ], e5 v
* t8 j1 \- E M$ t+ j. T; C1 e4 q
兰州肃王府4 e" L; L+ K$ F/ _4 k; I
9 g# B7 t3 \ z8 X. k5 e+ p; r' @ 明肃王府建于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迄今607年,历经清、民国,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57年,一直是甘肃最高行政权力机构所在地。600余年记录着多少风云往事,刀光剑影、血雨腥风、朱门糜烂、官场案牍、兴盛衰落,皆成历史。今日肃王府故址依然雄姿骄艳,风采不减,正是“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明太祖朱元璋将其庶第十四子朱木英,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由汉王改封为肃王,就藩甘州(今张掖)。明惠帝建文元年,请求内徙,朱木英将肃王府移藩兰州。 肃王朱木英和其他诸王一样,“冕服、车旗、邸第,天下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西拜谒,不敢钧礼。”“岁禄万担”。肃王迁往兰州后,即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室。府址设在今甘肃省人民政府一带,墙高1丈,周垣3里。中部为府署,东、西、南三面均有府门,正门朝门,第二南门为棂星门,后有端礼门,再后有承运殿、存心殿、再后即肃王府宫,分东、西二宫。府署东、西、北三面为王府宫苑。东苑花园称凝熙,是肃王及妃嫔游憩之地,园内“垒石为山,因泉为池,山下洞壑幽幽远,逶迤数里”,亭台水榭,树木葱郁,北滨黄河,景色优美,俗称大、小山字石。假山下有洞,洞有塑像。云洞下可通至城西雷坛,窥之黝然而深黑,莫敢入者。洞北有斗母宫,层楼高耸,可以远眺。府署后北就城墙建拂云阁,与北山对峙。明肃王自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封藩以来,至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破兰州,历经252年,共9世,11王。 0 r! Q" D: ~4 }) b( ~ k0 F& y9 M
$ s, }% m5 h, G3 d8 S! ?4 f% A
明肃王府至清初为巡抚府,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改为总督府。《甘肃新通志》载:“总督府方广二里,中为大堂,堂前东西为官厅,为巡捕厅,后为二堂,堂东为大书院,为‘集益轩’,又后三堂,最后为内宅,为花园。大堂为宜门,门外为立中居正坊,坊东为土地祠,西为集房,东为大门,又南辕门,辕门外旗杆各二,署东为箭道(新设督练公所于内),署西为笔帖式二署。晚清衙门前有3个牌坊,正面牌坊高大,上有“宪纲文武”。东西两牌坊稍低,东曰“控制三边”,西曰“威震西域”。清嘉庆、道光年间,总督那彦成对明“凝熙园”数加修葺。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林则徐赴新疆伊犁,途经兰州,在日记中写道:“其署中后园甚宽整,连及北城,之上有楼曰‘拂云楼’,登楼望北岸诸山,俯瞰黄河,眼界颇佳。其下有小碑林,镌刻(怀)素、米(芾)董(其昌)诸帖于壁,皆那文毅公(即那彦成)所留物也。” 光绪年间,总督左宗棠重修“凝熙园”,称“节园”。园北有阁曰“澄清”,引黄河水经其前汇为二池,东行北折。砌外垣如雉蝶状,曰:三受降城。河水复南引绕“瑞谷亭”之东,以东南出园。有巨石矗立,左宗棠题之曰:“砥柱”。出园外南复为池,名曰“饮和”。砥柱之西有土山,左宗棠题曰“太华夜月”。山之西有亭曰“一去”。其南为贞烈遗阡,阡上有亭。澄清阁西有“烈妃祠”,旧为“延禄亭”。“太华夜月”之前旧有屋,曰:“环碧山庄”,左宗棠改为忠义祠。祀肃藩、僚属及总督杨岳斌(同治三年(1864年)授,次年任,湖南善化人。)从之死难者。其东有碑洞,原为那颜成所修。园西墙外亦有池,名曰“挹清”。挹清、饮和池之水,与民共之,汲取者时属于途。园北,登则至“拂云楼”。左宗棠在节园,曾留有不少楹联、诗文。澄清阁联“万山不隔中秋月;千年复见黄河清。”拂云楼联:“积石导流归大海;崆峒倚剑上重霄。”节园槎亭联:“八月槎横天上落;连畦菜长故园春。”饮和池联:“空潭泻春,若其天成;明漪绝底,饮之太和。” 自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建立总督府于肃王府,至宣统三年(1911年),历经145年。" T. ] Q" A# |; b
# y$ e% l3 _: T- F3 u! y 民国甘肃省政府1911年辛亥革命后,甘肃省都督、将军、督军署、甘肃省政府的办公所在地仍为明肃王府故址。府内建筑基本保持原貌。抗战时期,大堂改为中山堂。中山堂的楹联为“惟公揭平等自由独立解放之旗,唤起四百兆同胞,有如春风来临,瞻仰遗容思报国;此地乃金城王塞古杰时贤所在,继承五千年历史,好挟黄河东下,誓除倭寇出重洋。”节园民国时期为省府后花园。民国八年(1919年),督军张广建于澄清阁西,烈女祠东建一亭,曰“来鹤”。又改筑一去亭曰“船亭”。民国十二年(1923年),督军陆洪涛凿池船亭之南,遍植以莲芡;又筑室园西北隅名曰“柳庄”。民国十五年(1926年)改为中山东园。陆洪涛为柳庄作楹联:“躬耕乐道追莘野,抱膝长吟忆草庐。”1936年4月,庄泽宣《西北视察记》记载:“省府后花园原为节园,面积甚大,有亭榭花木之胜,余初至时梨花盛开,自青(海)归来,则牡丹已含苞欲放。”“园之中央有槎亭,高形阜上,其形如槎,为同治十二年(1873年)左宗棠所建,颜曰:“一系”,现为省府会议厅宴会宾客处。槎亭前后牡丹颇多,盛开时每株开花一二百朵,每朵大可三四寸,丰腴艳丽,为各地所无。东数武为贞烈遗阡及忠义冢,东北隅长廊曲折,旁有翎毛鸡、狗熊等奇禽异兽数种,围以铁丝;再北有碑洞,壁间嵌怀素、米海岳、董重光诸光贤手迹。过北山一门,古长城也,相传为秦蒙恬督军所筑。城上有楼,旧城源远楼,创建时代已不可考,今称拂云楼。朱绍良在任时,加以修葺,窗扇栋宇,轮奂一新。楼高二层,北临黄河,铁桥横亘于上,翻水车轮远挂城边,南望兰垣了如指掌。” 除了中山东园外,又有中山西园,在甘肃省政府民政厅后,旧名望园,又名鸣鹤园。清道光年间布政使和德润修之,更名“若已有园”。自旧藩署“乐寿亭东入门”,有亭曰“四照亭”。东偏有小池,池北有小楼曰“夕佳楼”。前有潭水,水自西关外引阿干河入城,经官沟沿以入园,自园之西南而东流以汇于潭。四照亭北有桥跨水上。过桥至园之北垣有巨室五楹,曰“蔬香馆”。馆西有游廊,通西北隅有亭,曰“天香”。迤南为“花神庙”,又南为“月波亭”。西南有小山,山之东有楼,曰“拱辰”。东有小圃架石门,曰“昆仑之墟”,由是稍东复至四照亭。民国十二年(1923年)以此园为兰州公园,后改为中山西园。 从1912年3月到1949年8月,将近38年,甘肃省督军、将军、民政长、督都、主席共20任(不含马鸿逵、王治岐)。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兰州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旧政权,标志着国民党在甘肃的统治结束。 甘肃省人民政府 1950年1月8日,甘肃省人民政府成立。省人民政府仍设在明肃王府所在地———中央广场1号。民国时期省政府后花园(即中山公园)已为中共兰州市委、兰州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后市人民政府迁址)。原后花园的一切建筑设施,包括古城墙、拂云楼、望河楼等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皆已拆除。明、清、民国时期的原肃王府,现保存的只有省人民政府内的大门、中山堂(原大堂)。中山堂经过修缮,更加金碧辉煌。屋顶绿瓦、脊兽、套兽、狮、虎、麒麟、窗户透雕。檐下椽檀,有装饰彩绘、四时风景、人物花卉,以红色、深黄色(俗称酱色)为基本色调,八根红柱,耀眼夺目,中山堂面对大门,道路两旁植有国槐、青松、鲜花、柏树。中山堂正门原为喷泉,2005年从江南购运了一座高大的整体太湖嶙石,显得古朴清秀,傲然屹立。省人民政府办公大楼于1953年8月开工,为三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为4849平方米,立面整个底层作为大楼的基座处理,并以粗糙的凿假石饰面,二三层光平的磨砖贴面形成协调面强烈的对比,加以绿色琉璃瓦大屋顶,具有鲜明的民族建筑风格,屋顶有脊兽、套兽、工程由省建工局设计公司设计,省建工局工程公司二工区施工,1954年6月建成。50年后,2004年省人民政府办公大楼又重新拆掉重建,有地下室,地面建筑为框架式四层,约8000多平方米,也是琉璃瓦大屋顶,具有更加鲜明的民族风格,高大宏伟,富丽堂皇。可以想象,大楼建成后可以与昔日的拂云楼相比美,远眺南北两山,俯视滚滚黄河,更可观古城兰州的更大变化,蓝天白云,悠然自得。 2004年,对原省人民政府大门进行了新的设计修建,将原一个大门,改为一座正门,东西两座偏门,东门为进口,西门为出口,中间正门一般不行车、行人,但平时不关门。从三座大门可以直接看到洁净、幽雅的政府大院。而且三座大门都是民族式的大屋顶,雕梁画栋,再现昔日肃王府的辉煌。远远望去办公楼、中山堂、大门浑然一体,实为兰州一大景色。
. [6 Q, F4 a3 L& ]9 s' C* P" H& d, w6 Z5 P6 @3 `
感觉肃王府最可惜了,到解放前都是保持了原来布局和园林建筑。可惜给毁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