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不韦,姓苏,名字叫“不韦”。苏不韦这个名字有讲究,一看就是学问人起的。# @9 b) v/ G* ?
1 m# Z: v% R3 D) \ 首先可以排除给他起这个名字的人是吕不韦的崇拜者。吕不韦的名声在两汉的时候并不是很好,而且其下场也比较凄惨。就像在今天虽然萨达姆一度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但不会有谁给自己的儿子起名叫张达姆李达姆的。如果这么起了,必定有别的原因。比如说讨个吉利,再比如说显示自己的学问,再比如说寄托自己的美好期望,再比如说找算命先生取的。重庆有个市民,算了命以后想给自己儿子改名叫“欧阳成功奋发图强”,被管户籍的民警拒绝了。顺带插句话,这名字也忒俗了点儿。' q x; Z) _* D8 b+ H! X
$ x! z8 p/ k% h) \' e: Q 苏不韦这个名字,属于寄托美好期望型的。苏,是家传的姓;不,是虚字,没意义。就好象春秋时候的介之推,烛之武,里面夹个虚字,都是没意义的,大约就为凑足三个字。所以“苏不韦”这名字,跟“苏@韦”是一个意义。
3 X! V E1 I6 a/ Q
% p t5 q, k8 u3 h" m0 f# v- ] 韦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很多,比如熟牛皮,大家都很知道的“韦编三绝”的韦就是牛皮条儿的意思;比如通“违”,就是背离的意思;再比如可以做姓。中国有个韦应物,写过“野渡无人舟自横”这样的好句子;印度有个韦驮,是佛教某神将,在中国也属于知名度较高的佛教人物;德国有个韦伯,搞社会学的,与马克思齐名。, O7 Q% I6 g7 S% L) B
, Z U3 G, P+ }4 j6 H
如果苏不韦的妈妈姓韦,那么也许苏不韦的名字就是他父母恩爱的产物了;但遗憾的是中国史书对女人一向不感兴趣,无载。/ Y$ A& i+ u! J4 y6 X v4 V
' h$ b7 N) h1 b8 \( Q6 s 如果苏不韦的“不”字不是虚词,那么他的名字翻译过来就是“苏不违反”,规规矩矩一个名字,也很好。但现在他的名字是“苏违反”,放在现在是个和“杨叛”一样很个性的名字,但在东汉不大可能。9 e8 ]: S& i6 D( o
d4 U7 }# k# S. x/ W 福尔摩斯说过,当一切可能性都排除之后,剩下的不管看来多么不可思议,都是事实。剩下的不可思议的事实是,苏不韦这个很古典气的名字的意思是苏牛皮。而且还是熟的苏牛皮。! j8 Y* e$ j/ E+ G$ o
" U: j6 E! t, ^ A# M 古人的名和字是有关联的。看一看苏不韦字什么?! Z0 Q. I& Z% \4 M) w% z( Q0 Z
2 j4 Y& {9 s, r. M }( J5 u& F- j
《后汉书》说了,苏不韦,字公先。) V. R( P$ L9 @- d1 Y7 C
2 e3 |1 `( G) @3 K
先把“公”字排除掉。这个“公”字放在这里并不是表示苏不韦的性别,也不是表明他的所有权情况。公,在字里面是个美字,没有实际的意义。比如全真七子(还是建安七子?)里面的刘桢,字公干。桢和树木有关系,干是树干,也和树木有关系。公字在这里是没有意义的。同类的字,还有彦、甫,都是好听而没有实用的字眼。, c- l( m4 K1 L3 z
! c1 o. m$ K9 B9 U
那么还剩下一个“先”,“韦”和“先”之间必定有着某种不为人知的神秘联系……
# X0 h1 W# B- s( m. G! d% H
l, }: ~4 |4 W4 t 我把“韦先”两个字输入百度搜索,百度一下。
! F" z3 q6 |4 o/ l
5 j2 h5 l/ y0 u 首先出来的几条信息是莫名其妙的人的名字,不管他,继续。再下来有句古文,出镜率很高——“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把这句话单摘出来,再输入,再百度,问题就清楚了。
# L3 O0 Q0 l1 v5 g ]
' l. y" B1 |* g2 S% W" Z6 S 这句话出自《左传》,讲的是爱国商人弦高犒劳秦师的故事。“乘”,音“剩”,四马拉车的意思。韦,就是熟牛皮。弦高先把一车子熟牛皮送去,再把二十头牛送去。还分两拨送,这是为什么呢?
2 |' C/ b6 J$ x' l
e; o8 C- {# G$ a6 t 我很喜爱的杨伯峻先生解释说,古时候正规场合送大礼总是“先以轻物为引”,然后再把正礼奉上。这是规矩。所以“韦”是先送的东西,就“先”了。所以苏不韦字公先。可见给他起名的是位特谦虚又特先驱的主。事实上,苏不韦的爸爸叫苏谦,本故事的悲剧人物,也是发案的源头。
) o- q1 E% T8 ^* u# v4 L" M
+ l6 e& d4 C0 I# y3 i* @# h 顺带提一句,和苏不韦字公先同样性质的,还有吕布字奉先。布在古代也是不值钱的东西,所以在送正礼前先奉出来给人家,所以吕布字奉先。
+ X. e m8 p. {) Q" k1 A; J% l
$ Y" n' O; u5 I4 l 再顺带提一句,“韦”,音“违”。我小时候老读成第三声,后来才好不容易改过来。不知道这个错误是不是普遍现象,反正提醒一句总不是坏事儿。- |" g: y0 r: g' t: _# m
3 ]! e( z( \ N8 j, P二 苏不韦是东汉人
2 }" z. }2 B( i
: y9 u! f5 A4 v( K5 \0 m 苏不韦生活在东汉。东汉是中国历史进入封建社会以来的第四个王朝。前三个依次是秦朝、西汉和王莽的新朝,如果把项羽的那个西楚看作是秦汉之交的四年真空期的话。& ?+ \' J* p" |" W! ~
- D! a1 R3 N! C, d% h 东汉之后是什么朝代呢?三国两晋南北朝十六国,再往后是隋唐,之后又是五代宋夏辽金元,再之后是明清。
$ S) ~8 [+ p; O; C( e. c$ V: x
; T1 X- A1 W4 `7 d3 C- m 在中国的封建王朝里面,苏不韦所生活的这个东汉算是最不讨人喜欢的一个,至少是最不讨历史写手们喜欢的一个。
O i/ n5 T1 ^- E' D$ H
/ o: E9 c/ {% A6 P$ C; \8 u9 o 秦朝以前,有潇水的青铜系列;秦朝,有黄易的寻秦记和刚出的曹三的李斯以及无数的影视作品;西汉,东方龙吟的《智圣东方朔》很好看,还有钱莉芳的科幻《天意》,以及电视剧《大汉天子》和《汉武大帝》;三国,不说了;两晋南北朝,最近很火热——火焰塔,赫连勃勃,以及其他著名的非著名的都挤在这里……相对来讲比较冷门一点的算是除清朝以外的外民族政权如辽夏金,以及五代了。但也有人写。中国历史被分割完毕,偏偏东汉成了无人染指的禁脔。
9 o# L' M/ u4 X7 ^
* {1 A! Q5 i2 c) O# b8 a 如果有人能把刘秀得天下的经历细细道来,那真是历史高手了;再强一点的,把党锢的始末说一说;再强的,把夹在党锢和刘秀之间的历史评点一番,那简直是神人了,要顶礼膜拜的。; y; a+ p; W. r
# }! ]2 I* A, N" |) d+ x+ s 不过也难怪,东汉有什么好说的呢?
; N) S, G$ j" v, v5 H ; ^4 m* \ B8 |2 H w, r
说刘秀打天下吧,近没有秦末楚汉、汉末三国惊心动魄,远不及春秋战国、两晋南北朝荡气回肠,有什么好说的呢?
6 f* M) e1 g) @8 {- x/ P! Y+ b
! D& z* W2 s1 K1 _ 至于其他的,无非就是党锢,就是士人,就是清议,就是宦官,提起来都是文绉绉不带劲的词儿,一翻开书一股子酸腐气息就扑鼻而来,毫无意思。就算有人读东汉,那也顶多是当作三国的前传,信手翻翻而已,算了解个知识背景,也就过去了。# ]. m- F8 O& n! I
1 H7 Q; J% J1 m% z& }# O" ~; q" { 那么,作为苏不韦的故事的语境,我们有必要把东汉梳理一下。有兴趣的自己去看专著,没兴趣的耐着性子就当扫盲。$ ]2 M( P$ O# ]" L! ~
e6 n( s0 p! c1 x$ K$ w
本朝的开国皇帝刘秀,做了这样几件足以深刻影响本朝乃至今后历史走向的大事:- [1 X5 ?1 x: Q3 F
/ i9 n1 a4 [9 Y( p& E, f 第一,严格防范限制功臣和宗室。光武的做法,是把功臣养起来,把宗室防起来。好酒好肉照看着,就是不让参与政事。他未经陆贾的启发便深晓马上得之马下治之的大道理,收敛刀兵而提倡儒学,这就奠定了本朝的基本格调。
! P% n1 v4 s: P7 `/ z, \0 y6 S
% ]9 ^1 K* c; p3 r/ Z+ Y! |) z 第二,建立察举和征召的选拔制度。这与本朝敬奉儒学有关。这样,选拔人才就重德而不重才,可以招到一批敦厚善良的行政官吏。当然这只是本意,任何制度都有空子可钻。此举的缺陷是选拔的权力落入了地方上的世家大族之手。从此,地方上世代为官、“X世X公”的世家大族盘根错节,成为一股重大的势力,直到黄巢起义才彻底消除其影响力。
5 e- O% F4 Y1 @# i- U ) b1 w* M/ Y0 e; i7 t) v
第三,扩大尚书台的权力,实际上相当于把权力收归皇帝一人。% ]3 m0 s8 S8 ]& |9 S2 }( O
6 ?8 I J: Z+ V& F 当然,人算不如天算。光武千算万算,没有算到自己的后裔如此寿年不永。自汉明帝、章帝之后,东汉的好日子就算到了头。即位的汉和帝往后,就几乎再也没有过成年的皇帝。皇帝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谁来代理?皇帝的亲戚。父族这一边,是严加防范的对象,只好找母族,也就是舅家人。这就是外戚。
9 w* R: v. M L) g1 j5 M( H ! ]3 r, L8 l. s5 N; }
外戚越来越嚣张,皇帝也越来越长大。长大的皇帝要夺权,只好依仗最亲近的人——宦官。有的失败了,那么外戚继续专权;也有个把成功了,那么宦官专权。总而言之,权到不了皇帝手里。
7 a: ^2 C7 Z) w' U! r) d # n9 @: Y! V1 K6 Q6 Y$ g, Z
内廷分两派,外边也得表个态。支持宦官吧,丢人。所以读书人基本略倾向于外戚——由于“阶级的局限性”他们是不可能推翻皇帝建立民主制的。读书人虽然没有兵权,但是控制了舆论。他们基本独立于外戚和宦官之外,自成一派。
, f# a; C; p. u( R( [1 e 1 N6 N# ^# t2 m' U& \; D
后来慢慢地宦官势力膨胀,名士派之领袖陈蕃与外戚之首脑窦武走向联合,但失败了。事情发展到这个份上,驻边的军官也渐渐掺和进来。当时最猛的边族是羌,而打羌人最猛的是号称“凉州三明”的一军事组合,段颎字纪明张奂字然明和皇甫规字威明。$ a6 }! L8 ~: J$ P& o
0 S: n* g4 f4 g4 |* N }( L b( g
其中,张奂同情太学生,而段颎则跟宦官走得比较近。这两位,都是当时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超级大腕,也是这个案件幕后的两位大老板。
' [6 W1 ]& i; M4 G7 Q4 I$ q& F( G + I/ Q% [: Z9 v$ V+ a3 I( h
而苏不韦,就大约生活在这段时间,公元二世纪中叶。0 d- t9 _* c% D
: ?% t$ n' v! U* G/ P0 t
三 苏不韦住在皇帝的墓边" v, A( ~# X& T3 j8 Z+ \ V8 T
" F2 C7 Z3 d1 a3 M2 L
: Q- W( A: w8 i5 R! E& g$ i
苏不韦是扶风平陵人。平陵是一座坟,西汉昭帝刘弗陵的坟。
' o$ @0 `7 D: L/ h( s4 V; m. p* s g4 {+ S1 }
住在这个坟边,是有身份的体现。扶风挨着长安,是西汉首都的屏障。北边不远是匈奴的地盘。汉朝高祖皇帝开始,就本着强本、防胡的原则对这里多次移民,生生填实了一个城市。到宣帝为止,这一带葬了汉朝五位皇帝,公卿重臣无数,成为汉朝的八宝山。所以,称平陵是坟墓拉来的城市一点不为过。- N6 z% ^: m2 P4 Z3 N6 H5 c5 m
2 b" S& L6 W% g) T2 v要往天子的墓边移民,移民的素质不能太低。所以要想住到这里,比办美国绿卡还要难。住到这里的人,大约可以分为这样几类:
8 O4 x- c9 O8 t8 D Z
1 C% K9 y( K) r& f& |一是二千石以上官吏,二是资百万以上地主富商豪杰。豪杰是什么?就是水浒里边柴进这样的人物。家里有钱,又靠着一点背景纵横不法的主儿。所以当初搬迁的时候,很闹过一些流血案件,比如武帝朝的郭解案。# }+ m# {: M7 Z) p
5 v6 _ f" u( T5 R- x
苏家的远祖苏建,是汉武帝时候的右将军。立了一辈子不大不小的功劳,受封平陵侯,也在迁徙之列,于是一家老小搬到扶风平陵来了。苏建大家不熟悉,可能他儿子知名度要高一点,名叫苏武,是以一位使节的身份而著名的。所以说,苏家是平陵的望族,哪怕在全国,也是有地位的。
5 r* c" y9 i3 C8 _0 O
2 C( C) s0 \( C1 Y# D( g1 a( L& @. Q平陵苏氏,是天下苏氏的老祖宗。这是得到过世界苏氏宗亲会认可的。再过个八九百年,这支苏氏会有个叫苏轼的后人,名垂青史。但现在只生了苏不韦。1 H1 E$ J* l" d
5 s. V& o2 |3 l$ _
苏建往后传了六代,传到苏纯,是个“性强切而持毁誉”的人。人们对这位老爷子情感上很复杂。见了吧,害怕;不见吧,又惦记,跟爸爸似的,于是都管他叫“大人”。在当时,大人是对男性长辈的尊称。2 z e( X" J6 ~" F x$ f
7 r; z' \" [2 q% C
苏大人老在南阳太守的官上,一传两传,传到苏章。苏章公正无私,所以被皇上任了做刺史——搞监察的官儿。那时候的太守见了刺史,跟见了中纪委的官似的。0 x' E9 Y) ~: z- X; x
. n4 ?4 X! L% N2 W8 X8 E
关于苏章,有个段子。他有一位老朋友,做了清河太守,正好在苏章监察范围之内,又正好被苏章监察出问题来了。于是苏章把这位太守叫来,一块儿吃饭。太守吃的是战战兢兢。吃着吃着,发现苏章尽在陈说两人平时的交情,气氛融洽得很。太守大了胆子腆着脸皮说:别人头上都只有一重天,只有我头上有两重天!. y& l$ Q; ?/ J2 U& l: P5 \
$ W: h/ k1 i- G4 G F苏章脸上立马晴转多云,正色道:今天我跟你喝酒,是私交;明天堂上查你的腐败问题,是公事。麻烦你分清楚了。第二天就把这太守给法办了。9 M+ k1 d2 x& }( C- {4 j
6 w8 B/ s' a6 I8 y苏章之大公无私,以至于后世把明朝范守己“虎去山还在,山在虎还来”的段子附会到他头上。明朝一位朱姓诗人,还写了“独有苏章遗轨在,二天未许戴私恩”这样两句诗来歌颂他。当然,这样一位苏铁面在天子脚下执法,难免碰了钉子。最后逆了龙鳞罢免回家,老死在家里。
9 z4 a& @, ^0 `7 q" Z1 g) |- \3 O& y: _+ F3 J' s( a
所以可见,从苏武到苏纯到苏章,苏家人是有梗直不屈的祖传脾气的。所以苏谦也是如此。
; V: G* s+ m* p: S7 @, r2 Z1 N6 A; S3 y6 F o4 N
苏谦是苏章的侄孙,苏不韦的爸爸。, Y2 ?/ X. U0 k5 s) k# I; Q
四 苏不韦的爸爸苏谦
( q3 O" R/ I+ x( i0 p/ c( z ) z* i3 H! U6 S
# a9 {; Q+ R( e* z
苏谦,早年任郡督邮。
+ ? t/ k6 h1 B& R( p# Z
" h7 d+ c! C1 x2 o$ i 国人对督邮这官儿,大抵不很喜欢。原因很简单,有个被张飞怒鞭的督邮,便是个坏东西。# d5 B4 Q( F: F! s
, `3 u4 ?0 Y1 g3 U4 m 督邮是干什么的呢?从字面上看,像邮递员。事实上,最早还真是这么回事儿。! F5 F/ _ h+ Y
- Q! D% D' w/ P& l
督邮,最早是郡里面负责督送邮书的官吏。那个时候,郡里的官员怎么监督行县的官员呢?两个办法。一是年度述职报告,二是郡守巡行诸县。2 e+ i2 t% \; q; G. p8 j
0 x$ Q+ {6 O( A5 a3 {% N2 ?$ Q
每年的述职报告,又叫“上计”,是秦朝开创的制度,本朝沿袭。但本朝的上计,搞得很有问题。宣帝时候下过一份诏书,责备“上计”只是做做表面文章,实际上却是下面的官员在弄虚作假。$ F8 d. T2 x' K" _* F8 J" P9 K
) T9 A, n" _- B( o6 E
为了弥补上计之不足,郡守便常常要到下面转转。但是也有问题。第一,郡守下来转了,先发个公文,下面开始准备。把草染绿了,把墙刷白了,只等郡守下来。郡守下来了,前呼后拥,该看的地方都看了,不该看的地方都没看着,还感觉治下欣欣向荣形势一片大好。
6 a; D& G2 x% R1 T" ?& j2 @
7 C. R2 K" R) M. M. H/ I7 p 再说,郡守之巡行,只在春季。古时候做事情都有讲究。好事都在春季,坏事多在秋冬。因为春滋万物,秋掌刑杀。所以哪怕郡守搞突击,也只需要在春天提心吊胆一下就可以了,过了春天就外甥打灯笼——照旧。; ~# s, E( B5 E/ Q9 M1 R1 b' j
! D+ c" X: k; u) e( k
所以为了弥补以上两项之缺失——也或许最早是因为个把郡守偷懒,就让督送邮书的督邮在送信的时候顺便把各地的情况给督了。以后渐成制度,而督邮的本职倒不为人知了。8 m2 c) |4 O) S# _
1 S9 _3 O3 G; s" T, {
所以说,督邮基本上也是个搞监察的官儿,有时候郡里事务繁忙的时候也顺带帮郡守捉捉盗贼管管治安啥的。两汉做督邮的基本都是好人,比如党人里的偶像派人物张俭。* N% U2 [/ U; w p+ {% a; g
, O L2 B3 I f4 _, i$ o 督邮位不高,权很重,号称“郡之极位”。所以坐在这个位子上的多为文武兼备有胆有识的人物。刘备遇到的那个督邮,已经是汉末纲纪败坏时候的人物了,孝廉都不知书,一个督邮自然好不到哪里去。但现在离汉末还有六七十年的光景,虽然内囊都渐渐上来了,但外面的架子还不倒。
% r7 X2 j5 m- u, c 2 B7 \; p2 e! e
苏谦这样祖传的倔脾气,做督邮真是再合适不过。而他在任上查办了一个案子——美阳令李暠贪污案。; r. T! {* F1 D( p2 J; r0 j0 h
+ U( ?8 L j% w1 F' t五 李暠刑讯杀人案始末
! u4 U; \( K V' K% m0 J
- `6 q6 V" c& i" j9 q( j6 j7 \1 v' T1 t: E3 L: Y7 M
李暠是本案的被害人。当然,他如果不害人的话未必会成为被害人。3 k- g- l* k. |# a3 `
0 E4 u* k; _9 C7 P! i
苏谦任扶风郡督邮的时候,李暠正在做美阳令。美阳是扶风下面一个县,所以自然受苏谦的监察。
: V! A" ?/ n, W, G% Y* O% p% A+ j0 x( K8 c: e: t* F
扶风挨着长安,所谓“左冯翊右扶风”是也。而长安、洛阳这一块,同属司隶校尉部辖制,天子脚下自然人事关系比较复杂。李暠又不像苏谦世代在此为官。李暠是魏郡人。一个外乡人要想在此立足,必须找个靠山。李暠找到了具瑗。
) n' E8 T5 T; k0 C
7 d* F4 C1 a4 X. T具瑗是中常侍。常侍原本是郎官,掌策问应对。武帝朝的幽默大师东方朔就干过常侍郎。中常侍之名出现于西汉晚期,而本朝则多以宦官任此职。安帝时候邓太后执政,就干脆以宦官作为任中常侍的准入门槛。
- t! |$ _, n( W; w& j' A) ?8 L6 j2 V
具瑗不是普通的中常侍,他是中常侍里的佼佼者。他在今上桓帝的授意下,与其他四个宦官界的巨头一起,把当时最牛的人称“跋扈将军”的大外戚梁冀给扳倒了。因为这件功劳,这五个宦官都被封侯,人称“五侯”。五侯爪牙遍地势大滔天,比起他们的晚辈汉末的十常侍来犹有过之。( p/ ?& s Q8 }8 N7 p: E
8 e$ D. e2 d- X9 i7 Y' P李暠巴结具瑗的时候,他有没有扳倒梁冀不得而知。但至少,李暠看准了他是一只潜力股,便有心背靠大树好乘凉。
9 F9 D) H% E3 u7 }: I! R* B$ u8 \+ {$ e6 v
有了具瑗罩着,李暠便在地方上既贪又暴纵横不法,老百姓苦不堪言。前前后后好几位监察官都晓得他的背景,而不敢动他。直到硬骨头苏谦来了。
- m, _# t/ X8 G% y3 e
; f4 ~3 ]- W6 y. L0 \: I! D苏谦觉得案情很清楚,问题很简单,美阳令李暠贪污不法,判撤职、“输左校”。
8 B& U) B. p: f# a3 n3 v
3 m0 A1 k8 J9 n# b+ n1 N左校是将作大匠的下属机构,将作大匠的职责是负责营建大型公共工程。输左校是本朝新创的徒刑,即让犯官到建筑工地上干活儿。这是以徭役刑代替身体刑,在劳动力奇缺的古代是个好法子。
1 H# ]% y# Z# \; I6 w( R7 c! f
! w& B! ^" C- ~+ M! a/ `" b4 ]3 Y苏谦觉得事实认定清楚,法律适用正确,量刑也适当,没有什么问题了,就进行了存档。美阳令李暠贪污案到此就算了结。苏谦又继续奔赴下一个行县,兢兢业业地奋斗在纠察的第一线上,直到累功官拜金城太守。
3 F: `/ o( Y6 _2 H" V+ D/ M6 v% p; r* y9 |6 l8 V; {
具瑗那边似乎也没有大动作,只怕是他徒子徒孙太多懒得为李暠出头吧?但具瑗多多少少还是照应了李暠的,证据是当苏谦从金城太守的位子上退下来的时候,李暠已经做到司隶校尉,品秩犹在苏谦之上。一个犯官,要通过正常升迁渠道做到这一步,恐怕不可能。
. Y# Z) w6 [; @! x1 f0 y( @' |& h: S: Q! ~8 b
司隶校尉,创设于武帝朝,本是负责京师及周边地区的监察工作的。以后权力日益扩大,到了本朝,已经是总管京师七郡的行政、治安、监察一把手了。在外戚、宦官互掐的大背景下,更是成了两派势力拉拢的香饽饽,难怪后来的董卓呼之为“雄职”。4 k) `. P! m# h: j' x
# k8 m3 G" q/ W# n9 R然而,现在坐在这雄职之上的,却是有前科的坏人李暠。不过好在金城是凉州的郡,并不受司隶校尉辖制。所以李暠尽管恨苏谦恨得牙龈出血,但也没有什么办法。机会就像公交车,只要你等,它总会来的。李暠终于等到了机会——苏谦退职来京师。/ y; E7 _3 C/ h7 e
3 o: M3 d; C$ [- [0 S. j* `( V" o5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就是形容君子忘性好而小人记性好的绝妙写照。大约当年孔子便常吃小人的亏而以此语自嘲。总之,坦荡荡的苏谦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去职而入洛阳的时候,早已恭候于此的常戚戚的李暠便把他铐走了——本朝的法令,免罢的地方长官,不接到皇上的征召严禁擅自入京师。+ @' a8 X, m1 }7 n. ^8 w! R2 p" @
e [7 e/ W8 y/ z' x/ s# ?, E苏谦在牢里受到了严刑拷问,这大约是他所不能理解的:我苏谦擅入京师,我又不是不承认,该判什么罪就判什么罪,拷问什么呢?就这样,不知道李暠想问出什么来的硬骨头苏谦被拷打至死。李暠仍不解恨,又对他尸体用刑以报夙仇。6 g2 D; i! V& u5 i6 u
6 ?5 \( u; m$ g) H; i. e+ y& G9 ?5 m
若干天后,从扶风接到官方通知来认领尸体的,是一位红眼睛的少年。志得意满的李暠与他对望了一眼,不禁打了个寒战:他的眼睛不是哭红的,而是生来就是红的。
" e8 x1 y. Z: ^2 [, c* U
& v2 w4 O1 Q R& e8 ?4 A! d/ k少年默默地领了尸体还乡。他叫苏不韦,今年十八岁。0 L$ t4 `: c, A9 N: ^5 c
六 苏不韦不肯葬父
" |$ c' _1 a$ F J: V: Q3 j# c2 @3 m; Y! P* T
1 N6 y. |% X& D8 y0 E, a苏不韦十八岁的时候,爹爹非正常死亡。; a: \) \* _9 K& E1 W
~( T- L0 [) t" t) Y十八岁,在今天算刚成年,具有了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在那时候,已经交了三个年头的“算赋”了。算赋是本朝成年人的人头税,未成年人的叫口赋,相对少交一点。/ U& N, o; k5 T% l
6 K. C# b$ u1 e; t/ l) y3 m& f苏不韦十八岁,正是开始准备干事业的时候。出生在官宦世家的他,自然有着特殊的机会。事实上,他已经于不久前接到朝廷上的征召,“征诣公车”。
$ f, a1 L$ o+ j! N7 n3 S: R- A! X- a& l6 P/ | `! x* v: @
所谓公车,是京师的北门公车门。以前的西京老长安也有,如今的洛阳城也有。此门由公车司马令(了不起的发明家张衡就做过这官儿)掌守,所以又叫司马门。这个门,一般平头老百姓不能出入,出入者须有“门籍”登记。
. v% w+ _3 c1 A$ Z$ V8 N
& H6 q6 a7 K g1 P# B* F另外,这门除了皇上以外,任何人不得驱车出入。有两个案例,文帝朝的时候,当时还是太子的刘启就坐了车入公车门,被铁面无私的公车令张释之好生教训;后来曹植也曾驱车入公车门,而引起曹操的不满。
5 _) e% B* [. t+ b( x3 D. C/ y
3 c1 X4 I' M$ o, ~/ d公车之用,在于让百官吏民上书言事。武帝朝的时候,穷士人东方朔在此待诏一个月也难得睹圣颜。本朝察举制大兴,应征孝廉成为公车门外新的常见人群。他们一般坐官方专用的“传车”上京面圣,也是很体面的事情。而到了后来,传车渐废不用,举子们也再难有这样优厚的待遇,只不过发点车马费了事。然而“公车”之名却保存不废,成为后世举子们的代称。到一千七百年后,有一群举人闹出了“公车上书”的大事,这公车二字即从此而来。2 y: G& J; E# C) g0 q
+ @; ?1 J! H: J [7 g9 u- x5 g
总而言之,苏不韦能在十八岁被征诣公车,前途一片光明。然而这个时候,他领回了父亲伤痕累累的尸体。# `: Z9 n& C3 [. F
1 j; a' B$ k F, Y+ [) o2 S公车门是去不了了。按照本朝的礼制,父母死须守孝三年。但苏不韦是非常人。他把父亲的尸体“瘗而不葬”。所谓瘗,即是随意浅埋,这是平民也不可能干的事情,再穷的老百姓至少也会以草席一张裹了尸体入土。真正葬不起的,官府也会发给一定的丧葬费。, D, n$ {2 r) ]# H0 L ]6 F% z
# I2 Z6 ?9 f2 p: Z/ j0 X1 Y- w! R
本朝墓制,士大夫之死,须专门建砖室墓,以陶制冥器(时称“明器”)随葬。墓室中,仅须盛尸以棺。先秦至西汉,须要棺椁两重,本朝以墓室为椁,称之为“砖椁”。
' H4 {% j& v; z% }
; W" a2 g8 F% @2 I* L% i/ A在地表,还须封树:积土为封,标墓以树。后来汉末魏晋尚简略,才多有贵族不树不封之墓。% l+ [2 R& B, B( n j1 x) M
; g" `$ `4 v# U( @& n/ X7 H
然而,苏不韦既不封也不树,甚至连套象样的棺木也不用,便将父亲浅浅埋了。做完这一切,他终于仰天长叹一声:世界上难道只有一个为父报仇的伍子胥吗?
7 }4 m4 \5 ]* f
+ a0 r) \: b- \. V3 t5 K# }苏不韦要学伍子胥。伍子胥的对手是楚王,他的对手是司隶校尉。伍子胥生逢乱世,他生在太平盛世。伍子胥的对手在南蛮之地,他的对手在天子脚下。
p d6 D4 S4 x七 苏不韦招募剑客) d5 \" C4 y: i$ W6 u" d0 @
" m8 O6 j/ C: r8 [* Q7 `
( v5 ~" V" U0 ]$ S# d
苏不韦的第一次行动是行刺。2 _* u! Z. A& S6 }9 H& m" Y
) D- H- M( I3 f8 B' P. b' c
按照本朝的规矩,如果父母丧亡,须服丧三个月。这服丧的时间和方式,都是有讲究的。《三字经》里面有这样几句:斩齐衰,大小功,至缌麻,五服终。这讲的就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亲等。所谓斩衰,“斩”是指衣边不缝制,衰音催,是生麻布。父母是斩衰之亲,父母丧亡,须穿个麻袋似的衣服,在父母坟墓边建一小棚子,叫做“庐墓”,睡草堆吃粗米,终日以泪洗面,手持“哭杖”而行。原则上讲,须守孝三年(二十七个月)。这三年之中,不得参加工作。当然,这都是原则上。事实上历朝都有一套简易程序,不守满二十七个月也未必受人谴责。但如果在服丧期胡作非为,那肯定就不行了。( q# t0 P" d& z8 Y, R+ I3 r5 D# L
! M% y: \( l9 ~: x4 }& t) r
以上说的是正常情况下。现在遇到了非正常情况,苏不韦的爸爸是被人害死的,怎么办?
J' B5 ]8 B$ {: s9 `7 j, r R- ~9 M
这也另外有一套办法。本朝崇尚儒学,而儒家所谓复仇三原则: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好朋友之仇,除非仇人出国了,否则必须杀(当然,那时候的国比现在小得多,也就一个郡或县的样子);亲兄弟的仇,必须随时身上带着兵器,见仇人就杀;父母的仇,就不共戴天了,决不能与仇人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上——那时候还没有技术手段上天,所以是必须杀仇人的。
3 }. c- `) ~( _% N' ?. }+ ]2 ^( n! E8 ^$ ~( j& {
在国家法律机器难以发挥作用的情况下,个人进行复仇乃是当时法律所许可、舆论所提倡的事情,所以春秋战国才会有豫让、伍子胥这样可歌可泣的人物。
) U, ]! w' [9 l5 k; l. [9 U3 b! o6 u& f& G1 A1 g
但是,自始皇帝一统天下以来,复仇遭禁绝。秦尚法家,法家以为,惩处罪恶的事情自有国家来办,如果小民私自去行之,你杀我我再杀你,成何体统?所以韩非把私下复仇之“侠”列为危害社会的五大蛀虫之一。
" T! d1 W: O! k7 |+ u# Q
2 a: c; B" G5 l秦朝毕竟不曾长久,而后继之西汉其实相当程度上秉承了先秦之遗风,并不是成熟的封建王朝,因此并不禁止复仇。到了本朝,才渐渐又提出要将这生杀予夺之权收归国有。7 U7 ~' r: L+ [% |
8 @8 ]$ Y& W7 N7 y( |
光武朝的时候,桓谭上书请禁复仇。后虽一度颁行轻侮法准许有条件复仇,但也早在和帝朝就废止了。所以从严格的法律意义上讲,除了告官别无出路。' a: ?* K9 i6 t% X0 y" v7 [
! z5 N& a& B8 N( t7 i1 T当然,法有例外。就在四五十年前,缑氏女玉杀仇人替父报仇,就为当时才十五岁的申屠蟠求情赦免了。如今申屠蟠老头子依旧健在,是了不起的学问家和出了名的怪脾气。
" H7 V* Y. A5 t# F$ N0 Z
+ F7 R) L% `' b' l0 V总的来讲,本朝法律严禁复仇。不过苏不韦不管这些,他并不在乎负刑事责任。但既然禁止复仇,就不能像古之游侠一般明目张胆快意恩仇了。想到这里,苏不韦不仅轻叹口气。他忽然有些不明白,到底是乱世好,还是眼下这个太平得乏味的世界更好。
H2 d# ^4 S" ^. y+ E
5 \& m6 I" G- @9 a苏不韦把母亲藏进山里,以免她老人家担心或受害。免了后顾之忧,苏不韦把寄托着父亲深切期望的名字改了,到黑市上招募志同道合的剑客,以助一臂之力。4 |2 T8 Z+ M0 M$ f
2 V4 I i7 f2 B$ W& n2 q$ @- V& C4 v, k太平日久,剑客不好招了。天下怎么还不乱?苏不韦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