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不韦,姓苏,名字叫“不韦”。苏不韦这个名字有讲究,一看就是学问人起的。5 _) \& n) q S8 I6 x4 s4 d
( |# s7 o, Y( E; T9 b9 R1 }
首先可以排除给他起这个名字的人是吕不韦的崇拜者。吕不韦的名声在两汉的时候并不是很好,而且其下场也比较凄惨。就像在今天虽然萨达姆一度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但不会有谁给自己的儿子起名叫张达姆李达姆的。如果这么起了,必定有别的原因。比如说讨个吉利,再比如说显示自己的学问,再比如说寄托自己的美好期望,再比如说找算命先生取的。重庆有个市民,算了命以后想给自己儿子改名叫“欧阳成功奋发图强”,被管户籍的民警拒绝了。顺带插句话,这名字也忒俗了点儿。
; ~9 g$ V F1 }' C! Z
' S2 m8 A9 A% P' V( { 苏不韦这个名字,属于寄托美好期望型的。苏,是家传的姓;不,是虚字,没意义。就好象春秋时候的介之推,烛之武,里面夹个虚字,都是没意义的,大约就为凑足三个字。所以“苏不韦”这名字,跟“苏@韦”是一个意义。
H0 N) f, Y/ j3 e, n0 } 8 e6 l0 k- d6 A4 a9 c4 f
韦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很多,比如熟牛皮,大家都很知道的“韦编三绝”的韦就是牛皮条儿的意思;比如通“违”,就是背离的意思;再比如可以做姓。中国有个韦应物,写过“野渡无人舟自横”这样的好句子;印度有个韦驮,是佛教某神将,在中国也属于知名度较高的佛教人物;德国有个韦伯,搞社会学的,与马克思齐名。! Q( v% S: U( Y2 ~: ]2 M5 l
# X0 N9 i4 R$ q: ]
如果苏不韦的妈妈姓韦,那么也许苏不韦的名字就是他父母恩爱的产物了;但遗憾的是中国史书对女人一向不感兴趣,无载。
/ _- q3 h2 t- I2 ]) A# ^, k
/ z. Q! Y1 }, g, U$ Q6 q' V 如果苏不韦的“不”字不是虚词,那么他的名字翻译过来就是“苏不违反”,规规矩矩一个名字,也很好。但现在他的名字是“苏违反”,放在现在是个和“杨叛”一样很个性的名字,但在东汉不大可能。
) Q' Y" O: V% g2 L
9 F; c" g$ v L- _4 z% q 福尔摩斯说过,当一切可能性都排除之后,剩下的不管看来多么不可思议,都是事实。剩下的不可思议的事实是,苏不韦这个很古典气的名字的意思是苏牛皮。而且还是熟的苏牛皮。
5 v+ @+ l' Y5 y& i/ w8 Y
; O& f$ ?) u* N: s: u 古人的名和字是有关联的。看一看苏不韦字什么?
' d- j4 i8 d# o( Y
) {) U6 E4 a8 ]8 j( J. x 《后汉书》说了,苏不韦,字公先。
- s2 e6 V: Q) ^9 O2 t
% N6 L' w5 ~& O8 e6 ^ 先把“公”字排除掉。这个“公”字放在这里并不是表示苏不韦的性别,也不是表明他的所有权情况。公,在字里面是个美字,没有实际的意义。比如全真七子(还是建安七子?)里面的刘桢,字公干。桢和树木有关系,干是树干,也和树木有关系。公字在这里是没有意义的。同类的字,还有彦、甫,都是好听而没有实用的字眼。
$ L n4 W2 u" K+ _) `3 @' n
* e; D. ]/ T$ A 那么还剩下一个“先”,“韦”和“先”之间必定有着某种不为人知的神秘联系……; r/ i [+ R8 D) A; [4 S' ~
' F% X6 L; o3 B* | 我把“韦先”两个字输入百度搜索,百度一下。: i' L8 \4 x9 _2 x" ?$ x8 E- e
& e, X" y4 |$ d7 [
首先出来的几条信息是莫名其妙的人的名字,不管他,继续。再下来有句古文,出镜率很高——“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把这句话单摘出来,再输入,再百度,问题就清楚了。
`! k" ?' R/ r" ~7 U# I, H; W+ K) `
) k+ ]$ ~- P U. ]% ]2 {/ {6 M; }# ]3 B 这句话出自《左传》,讲的是爱国商人弦高犒劳秦师的故事。“乘”,音“剩”,四马拉车的意思。韦,就是熟牛皮。弦高先把一车子熟牛皮送去,再把二十头牛送去。还分两拨送,这是为什么呢?
2 P2 p0 E5 H6 V
' J: m, a8 z! q. @1 m: L' m 我很喜爱的杨伯峻先生解释说,古时候正规场合送大礼总是“先以轻物为引”,然后再把正礼奉上。这是规矩。所以“韦”是先送的东西,就“先”了。所以苏不韦字公先。可见给他起名的是位特谦虚又特先驱的主。事实上,苏不韦的爸爸叫苏谦,本故事的悲剧人物,也是发案的源头。
( C, U$ E* m4 P. K9 ?7 w! M
8 n- m) \* \2 ?% M1 T2 y. L% t 顺带提一句,和苏不韦字公先同样性质的,还有吕布字奉先。布在古代也是不值钱的东西,所以在送正礼前先奉出来给人家,所以吕布字奉先。
* _ |! \ t* t
- @8 L, E4 t8 x3 i: W' T5 m 再顺带提一句,“韦”,音“违”。我小时候老读成第三声,后来才好不容易改过来。不知道这个错误是不是普遍现象,反正提醒一句总不是坏事儿。
+ K# V L/ @7 k% y0 f/ D, z! r
8 n& h }! h. ]* y8 u& y: T二 苏不韦是东汉人
) W+ A: Y' E! g* c8 |( L0 E# s
- V8 |( u( e2 j; b- z 苏不韦生活在东汉。东汉是中国历史进入封建社会以来的第四个王朝。前三个依次是秦朝、西汉和王莽的新朝,如果把项羽的那个西楚看作是秦汉之交的四年真空期的话。! r$ |/ C$ R. b0 y2 q7 f( g
, ^/ J) G4 l. o 东汉之后是什么朝代呢?三国两晋南北朝十六国,再往后是隋唐,之后又是五代宋夏辽金元,再之后是明清。
* S9 _1 v( X, _- F( Y" {) r1 j- n
! ?( ?2 e2 u, o3 y6 ?. ^) P0 z 在中国的封建王朝里面,苏不韦所生活的这个东汉算是最不讨人喜欢的一个,至少是最不讨历史写手们喜欢的一个。
1 s$ X$ J& B T' F8 p2 `; s8 g
9 J9 a% E: v7 v: m6 w' q+ c 秦朝以前,有潇水的青铜系列;秦朝,有黄易的寻秦记和刚出的曹三的李斯以及无数的影视作品;西汉,东方龙吟的《智圣东方朔》很好看,还有钱莉芳的科幻《天意》,以及电视剧《大汉天子》和《汉武大帝》;三国,不说了;两晋南北朝,最近很火热——火焰塔,赫连勃勃,以及其他著名的非著名的都挤在这里……相对来讲比较冷门一点的算是除清朝以外的外民族政权如辽夏金,以及五代了。但也有人写。中国历史被分割完毕,偏偏东汉成了无人染指的禁脔。; h8 [/ N3 y* n, R$ K& {, F% Q3 D" b, D
2 C! P5 [( O6 T) W" g: F* D; r 如果有人能把刘秀得天下的经历细细道来,那真是历史高手了;再强一点的,把党锢的始末说一说;再强的,把夹在党锢和刘秀之间的历史评点一番,那简直是神人了,要顶礼膜拜的。
4 j( }; |3 ~4 c" e ' V: ~* Q# [# s+ Q
不过也难怪,东汉有什么好说的呢?
2 C' H/ u5 L6 E. p; h# V" H
6 @% a5 p! Y: U0 D2 f 说刘秀打天下吧,近没有秦末楚汉、汉末三国惊心动魄,远不及春秋战国、两晋南北朝荡气回肠,有什么好说的呢?
3 f$ B7 A* `$ d " G3 F+ o; h" W* {& J# O
至于其他的,无非就是党锢,就是士人,就是清议,就是宦官,提起来都是文绉绉不带劲的词儿,一翻开书一股子酸腐气息就扑鼻而来,毫无意思。就算有人读东汉,那也顶多是当作三国的前传,信手翻翻而已,算了解个知识背景,也就过去了。
/ A Z! r4 G/ T# W+ M; t w
4 a |1 U, ~6 c- F, z) e/ _$ p- j 那么,作为苏不韦的故事的语境,我们有必要把东汉梳理一下。有兴趣的自己去看专著,没兴趣的耐着性子就当扫盲。0 f& Z1 a4 e$ w/ B
1 C) w( l @. l5 y
本朝的开国皇帝刘秀,做了这样几件足以深刻影响本朝乃至今后历史走向的大事:
% h: Q' m$ ?* a! D) D0 W ' W: L. |! y% i! y6 p9 F
第一,严格防范限制功臣和宗室。光武的做法,是把功臣养起来,把宗室防起来。好酒好肉照看着,就是不让参与政事。他未经陆贾的启发便深晓马上得之马下治之的大道理,收敛刀兵而提倡儒学,这就奠定了本朝的基本格调。4 T$ t2 s8 a! \/ o' A
) s* g& m! N8 ~8 K$ p! J5 g1 k
第二,建立察举和征召的选拔制度。这与本朝敬奉儒学有关。这样,选拔人才就重德而不重才,可以招到一批敦厚善良的行政官吏。当然这只是本意,任何制度都有空子可钻。此举的缺陷是选拔的权力落入了地方上的世家大族之手。从此,地方上世代为官、“X世X公”的世家大族盘根错节,成为一股重大的势力,直到黄巢起义才彻底消除其影响力。1 t- e3 b9 B3 y& P% `" h* K
. D/ Z: m% C$ x( Q 第三,扩大尚书台的权力,实际上相当于把权力收归皇帝一人。; |" v5 N9 v" f+ W" V7 T
7 J5 C- s" X+ T; p% t 当然,人算不如天算。光武千算万算,没有算到自己的后裔如此寿年不永。自汉明帝、章帝之后,东汉的好日子就算到了头。即位的汉和帝往后,就几乎再也没有过成年的皇帝。皇帝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谁来代理?皇帝的亲戚。父族这一边,是严加防范的对象,只好找母族,也就是舅家人。这就是外戚。
- h+ c& u+ h: i% s/ H0 t3 ?: A
* O1 Q+ {6 l o/ C1 ]8 D+ F 外戚越来越嚣张,皇帝也越来越长大。长大的皇帝要夺权,只好依仗最亲近的人——宦官。有的失败了,那么外戚继续专权;也有个把成功了,那么宦官专权。总而言之,权到不了皇帝手里。- L9 Q+ x: X6 U, x |
: F9 S2 }& [4 V) a7 E
内廷分两派,外边也得表个态。支持宦官吧,丢人。所以读书人基本略倾向于外戚——由于“阶级的局限性”他们是不可能推翻皇帝建立民主制的。读书人虽然没有兵权,但是控制了舆论。他们基本独立于外戚和宦官之外,自成一派。
% R# t3 `, V& ]3 d0 H # F' X" m0 o8 q, z" B/ M! b- i- t! j
后来慢慢地宦官势力膨胀,名士派之领袖陈蕃与外戚之首脑窦武走向联合,但失败了。事情发展到这个份上,驻边的军官也渐渐掺和进来。当时最猛的边族是羌,而打羌人最猛的是号称“凉州三明”的一军事组合,段颎字纪明张奂字然明和皇甫规字威明。
( z E6 {2 n9 M/ ?: R 1 C, q1 E- Y9 z0 f/ K! E! A
其中,张奂同情太学生,而段颎则跟宦官走得比较近。这两位,都是当时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超级大腕,也是这个案件幕后的两位大老板。, L- ^$ m9 b* n4 ^" f
% C) l5 M% ?: b2 f+ v0 O6 a, a 而苏不韦,就大约生活在这段时间,公元二世纪中叶。. A4 N, Y k. F' H
! {3 c! p+ L) X0 T' U/ Z4 e
三 苏不韦住在皇帝的墓边
. Z' \0 z# M+ V
# z& l9 O3 J* ~( u0 m C; @& y6 h& V
/ k- n( l% y n苏不韦是扶风平陵人。平陵是一座坟,西汉昭帝刘弗陵的坟。2 ?4 _8 ?( X# \) ~
6 V8 ?, K) l6 F [" e4 s住在这个坟边,是有身份的体现。扶风挨着长安,是西汉首都的屏障。北边不远是匈奴的地盘。汉朝高祖皇帝开始,就本着强本、防胡的原则对这里多次移民,生生填实了一个城市。到宣帝为止,这一带葬了汉朝五位皇帝,公卿重臣无数,成为汉朝的八宝山。所以,称平陵是坟墓拉来的城市一点不为过。/ c9 E; \: f0 c8 n& I* _
2 u! N$ f3 _+ I要往天子的墓边移民,移民的素质不能太低。所以要想住到这里,比办美国绿卡还要难。住到这里的人,大约可以分为这样几类:3 K. u5 l$ Y: P# T
) q6 _9 {9 W7 R
一是二千石以上官吏,二是资百万以上地主富商豪杰。豪杰是什么?就是水浒里边柴进这样的人物。家里有钱,又靠着一点背景纵横不法的主儿。所以当初搬迁的时候,很闹过一些流血案件,比如武帝朝的郭解案。4 Z- Y- R9 I7 m. _
" k" _4 {8 D! K! ^4 t
苏家的远祖苏建,是汉武帝时候的右将军。立了一辈子不大不小的功劳,受封平陵侯,也在迁徙之列,于是一家老小搬到扶风平陵来了。苏建大家不熟悉,可能他儿子知名度要高一点,名叫苏武,是以一位使节的身份而著名的。所以说,苏家是平陵的望族,哪怕在全国,也是有地位的。
: Z( X, K% F( }3 R! C- C9 b: m* f' w! M+ Z6 g* `5 w
平陵苏氏,是天下苏氏的老祖宗。这是得到过世界苏氏宗亲会认可的。再过个八九百年,这支苏氏会有个叫苏轼的后人,名垂青史。但现在只生了苏不韦。
% N" n* U* I$ E, V+ z; u8 x! O6 w! G3 L4 p1 a, A9 J0 K# @* F
苏建往后传了六代,传到苏纯,是个“性强切而持毁誉”的人。人们对这位老爷子情感上很复杂。见了吧,害怕;不见吧,又惦记,跟爸爸似的,于是都管他叫“大人”。在当时,大人是对男性长辈的尊称。
Q* Q8 e! E) Q# E3 z* q5 W. k0 |
0 o$ o8 \3 f) [" e苏大人老在南阳太守的官上,一传两传,传到苏章。苏章公正无私,所以被皇上任了做刺史——搞监察的官儿。那时候的太守见了刺史,跟见了中纪委的官似的。% y. G5 k7 ~( \' [
( Y3 ~; X5 e7 ]- @
关于苏章,有个段子。他有一位老朋友,做了清河太守,正好在苏章监察范围之内,又正好被苏章监察出问题来了。于是苏章把这位太守叫来,一块儿吃饭。太守吃的是战战兢兢。吃着吃着,发现苏章尽在陈说两人平时的交情,气氛融洽得很。太守大了胆子腆着脸皮说:别人头上都只有一重天,只有我头上有两重天!& [# z3 S- x7 G! | p
. y. E: g' Q2 X- _" X8 Z+ r2 h苏章脸上立马晴转多云,正色道:今天我跟你喝酒,是私交;明天堂上查你的腐败问题,是公事。麻烦你分清楚了。第二天就把这太守给法办了。% r) Q/ h8 [3 ?0 e
* e& p4 Q& F4 [& q苏章之大公无私,以至于后世把明朝范守己“虎去山还在,山在虎还来”的段子附会到他头上。明朝一位朱姓诗人,还写了“独有苏章遗轨在,二天未许戴私恩”这样两句诗来歌颂他。当然,这样一位苏铁面在天子脚下执法,难免碰了钉子。最后逆了龙鳞罢免回家,老死在家里。$ e, X# e6 j' b0 I; v% q5 Z7 _
$ s% k: d2 ?7 |4 b5 C; B0 c) @' p6 u
所以可见,从苏武到苏纯到苏章,苏家人是有梗直不屈的祖传脾气的。所以苏谦也是如此。0 P( L8 N2 e8 j* y* x
/ R! R/ U) r1 ]8 }苏谦是苏章的侄孙,苏不韦的爸爸。+ X; `1 Q8 d; M+ f
四 苏不韦的爸爸苏谦2 [/ V o1 U) s
* P$ d. u6 i. _! b! E$ K 2 z' P! |1 P4 N5 w' ^
苏谦,早年任郡督邮。! P' F- J* H; v5 _2 d5 n
: j: k& O/ J8 [4 A( y4 W1 L 国人对督邮这官儿,大抵不很喜欢。原因很简单,有个被张飞怒鞭的督邮,便是个坏东西。4 X! Z1 Z0 E1 i8 h$ |$ l
# x0 s. @1 r8 G/ i8 {5 R! ~. ]
督邮是干什么的呢?从字面上看,像邮递员。事实上,最早还真是这么回事儿。) h5 }, i- a, y2 c p" O0 V+ R" M8 h
+ ?* S/ i, N) L. [/ T. U 督邮,最早是郡里面负责督送邮书的官吏。那个时候,郡里的官员怎么监督行县的官员呢?两个办法。一是年度述职报告,二是郡守巡行诸县。. f5 c; `: ?& X' R4 n% _4 g
; A+ J& c0 G2 t" p s) y j 每年的述职报告,又叫“上计”,是秦朝开创的制度,本朝沿袭。但本朝的上计,搞得很有问题。宣帝时候下过一份诏书,责备“上计”只是做做表面文章,实际上却是下面的官员在弄虚作假。+ x- S! H' Y* q3 }# p
4 M! D* n' O9 s: J/ L) }) n 为了弥补上计之不足,郡守便常常要到下面转转。但是也有问题。第一,郡守下来转了,先发个公文,下面开始准备。把草染绿了,把墙刷白了,只等郡守下来。郡守下来了,前呼后拥,该看的地方都看了,不该看的地方都没看着,还感觉治下欣欣向荣形势一片大好。
* R& y$ x4 a/ f4 Z: i* P+ q4 i+ M3 U 2 B4 z7 K% U* G9 p6 {$ b4 X- z
再说,郡守之巡行,只在春季。古时候做事情都有讲究。好事都在春季,坏事多在秋冬。因为春滋万物,秋掌刑杀。所以哪怕郡守搞突击,也只需要在春天提心吊胆一下就可以了,过了春天就外甥打灯笼——照旧。: U: H! I* s) W- l
1 j& n7 e' M' y! V* B
所以为了弥补以上两项之缺失——也或许最早是因为个把郡守偷懒,就让督送邮书的督邮在送信的时候顺便把各地的情况给督了。以后渐成制度,而督邮的本职倒不为人知了。
4 ^, T) K* }. g6 T' l: V # ~" x- O: T6 v, z9 \, N
所以说,督邮基本上也是个搞监察的官儿,有时候郡里事务繁忙的时候也顺带帮郡守捉捉盗贼管管治安啥的。两汉做督邮的基本都是好人,比如党人里的偶像派人物张俭。
) G. X" k) }: t7 {
0 h2 ] y1 v6 [& ~0 e5 | 督邮位不高,权很重,号称“郡之极位”。所以坐在这个位子上的多为文武兼备有胆有识的人物。刘备遇到的那个督邮,已经是汉末纲纪败坏时候的人物了,孝廉都不知书,一个督邮自然好不到哪里去。但现在离汉末还有六七十年的光景,虽然内囊都渐渐上来了,但外面的架子还不倒。
7 Z5 C( z0 T- p4 E1 J! X% M, d
1 b( p1 n# I6 h0 e7 o. \+ W I 苏谦这样祖传的倔脾气,做督邮真是再合适不过。而他在任上查办了一个案子——美阳令李暠贪污案。6 F& |" X/ w/ h# x+ T. N6 p L9 r
h% S: }0 { E* x* d2 P. n
五 李暠刑讯杀人案始末
, A0 M2 k+ s% S' H) L+ V" l- T- {. w: u3 ]
/ a$ }5 V. b7 A+ t- {" z' r0 A# U9 Q李暠是本案的被害人。当然,他如果不害人的话未必会成为被害人。
9 z8 w3 ?! p# K1 y7 @, a9 t r: {/ J2 R4 P4 s1 @7 w
苏谦任扶风郡督邮的时候,李暠正在做美阳令。美阳是扶风下面一个县,所以自然受苏谦的监察。
1 ^) d0 ~% M& W% D7 O" r8 h* R1 ]1 I
扶风挨着长安,所谓“左冯翊右扶风”是也。而长安、洛阳这一块,同属司隶校尉部辖制,天子脚下自然人事关系比较复杂。李暠又不像苏谦世代在此为官。李暠是魏郡人。一个外乡人要想在此立足,必须找个靠山。李暠找到了具瑗。$ u5 u( ?; O; K8 ^* h) c7 P) B
- A6 n4 G: [& V: V9 _
具瑗是中常侍。常侍原本是郎官,掌策问应对。武帝朝的幽默大师东方朔就干过常侍郎。中常侍之名出现于西汉晚期,而本朝则多以宦官任此职。安帝时候邓太后执政,就干脆以宦官作为任中常侍的准入门槛。
/ ]. _- ~/ \* {; E6 @8 h' Z9 q
4 M$ g5 o8 a+ y& p% d6 x' O具瑗不是普通的中常侍,他是中常侍里的佼佼者。他在今上桓帝的授意下,与其他四个宦官界的巨头一起,把当时最牛的人称“跋扈将军”的大外戚梁冀给扳倒了。因为这件功劳,这五个宦官都被封侯,人称“五侯”。五侯爪牙遍地势大滔天,比起他们的晚辈汉末的十常侍来犹有过之。. Z7 Z! p( Q7 _
1 k1 e3 `( V( ^0 T% U; i0 I
李暠巴结具瑗的时候,他有没有扳倒梁冀不得而知。但至少,李暠看准了他是一只潜力股,便有心背靠大树好乘凉。
: |( F6 C; k2 }0 u% d6 S3 [/ { P. A3 c& H2 `5 }! O: n) h. f3 ]
有了具瑗罩着,李暠便在地方上既贪又暴纵横不法,老百姓苦不堪言。前前后后好几位监察官都晓得他的背景,而不敢动他。直到硬骨头苏谦来了。
3 @8 c" q1 r3 U; \5 p7 q2 T8 N2 P' b3 {8 G5 S }2 I" _: `3 J* @7 p8 t9 H
苏谦觉得案情很清楚,问题很简单,美阳令李暠贪污不法,判撤职、“输左校”。
* D: _0 u. m8 i& o% _2 @9 R+ \8 n, |. ]9 y8 Z/ F+ t* T, ]4 ]) h
左校是将作大匠的下属机构,将作大匠的职责是负责营建大型公共工程。输左校是本朝新创的徒刑,即让犯官到建筑工地上干活儿。这是以徭役刑代替身体刑,在劳动力奇缺的古代是个好法子。
4 R" ~) l1 D9 K" m" z! e: C8 }* J4 ~* l
苏谦觉得事实认定清楚,法律适用正确,量刑也适当,没有什么问题了,就进行了存档。美阳令李暠贪污案到此就算了结。苏谦又继续奔赴下一个行县,兢兢业业地奋斗在纠察的第一线上,直到累功官拜金城太守。
, Q: ^3 ~' B! y! F% {) Z% q
+ t& ]: W- N" G/ |8 O具瑗那边似乎也没有大动作,只怕是他徒子徒孙太多懒得为李暠出头吧?但具瑗多多少少还是照应了李暠的,证据是当苏谦从金城太守的位子上退下来的时候,李暠已经做到司隶校尉,品秩犹在苏谦之上。一个犯官,要通过正常升迁渠道做到这一步,恐怕不可能。6 G, O F, Z7 ~! g5 Z
8 C5 M8 e# W$ F7 F! i5 b司隶校尉,创设于武帝朝,本是负责京师及周边地区的监察工作的。以后权力日益扩大,到了本朝,已经是总管京师七郡的行政、治安、监察一把手了。在外戚、宦官互掐的大背景下,更是成了两派势力拉拢的香饽饽,难怪后来的董卓呼之为“雄职”。7 V$ Y c8 v* A0 N
z; Q& q: ^3 g
然而,现在坐在这雄职之上的,却是有前科的坏人李暠。不过好在金城是凉州的郡,并不受司隶校尉辖制。所以李暠尽管恨苏谦恨得牙龈出血,但也没有什么办法。机会就像公交车,只要你等,它总会来的。李暠终于等到了机会——苏谦退职来京师。
7 V5 K1 B( ?0 I, O6 m0 \1 ~' p0 [
4 C, v6 \9 o0 d;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就是形容君子忘性好而小人记性好的绝妙写照。大约当年孔子便常吃小人的亏而以此语自嘲。总之,坦荡荡的苏谦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去职而入洛阳的时候,早已恭候于此的常戚戚的李暠便把他铐走了——本朝的法令,免罢的地方长官,不接到皇上的征召严禁擅自入京师。
) w2 a; a. v6 m' q1 ~( a0 a! l* e* Y! y
苏谦在牢里受到了严刑拷问,这大约是他所不能理解的:我苏谦擅入京师,我又不是不承认,该判什么罪就判什么罪,拷问什么呢?就这样,不知道李暠想问出什么来的硬骨头苏谦被拷打至死。李暠仍不解恨,又对他尸体用刑以报夙仇。+ C2 k! w6 r7 s5 k4 K
7 h1 x8 v; m1 E: i7 ?$ s+ x
若干天后,从扶风接到官方通知来认领尸体的,是一位红眼睛的少年。志得意满的李暠与他对望了一眼,不禁打了个寒战:他的眼睛不是哭红的,而是生来就是红的。
8 v' l; [+ P% `' Y" j& ^
/ _; E1 P) T6 q7 O! N. y8 Y3 f, C少年默默地领了尸体还乡。他叫苏不韦,今年十八岁。
! i1 a% G# T9 q$ f六 苏不韦不肯葬父 k y. v" P7 J) t. i" J: B( ?( a
& V4 @3 T5 J' K2 ~
4 S8 V2 ~0 x1 |4 P8 Q% b7 [苏不韦十八岁的时候,爹爹非正常死亡。( e. X% _- L3 v1 h
! w' d' G& |' ~0 j; Z- _1 p
十八岁,在今天算刚成年,具有了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在那时候,已经交了三个年头的“算赋”了。算赋是本朝成年人的人头税,未成年人的叫口赋,相对少交一点。% d( P; Q- ~2 d' G" P9 Y
" A0 u1 C- a7 s b1 Z! g9 f
苏不韦十八岁,正是开始准备干事业的时候。出生在官宦世家的他,自然有着特殊的机会。事实上,他已经于不久前接到朝廷上的征召,“征诣公车”。
( F, h; W+ c6 q/ ?6 n% H" s7 l2 j# k; z
所谓公车,是京师的北门公车门。以前的西京老长安也有,如今的洛阳城也有。此门由公车司马令(了不起的发明家张衡就做过这官儿)掌守,所以又叫司马门。这个门,一般平头老百姓不能出入,出入者须有“门籍”登记。
3 z/ D9 G' z# @
m9 i I1 V/ f C2 b7 u另外,这门除了皇上以外,任何人不得驱车出入。有两个案例,文帝朝的时候,当时还是太子的刘启就坐了车入公车门,被铁面无私的公车令张释之好生教训;后来曹植也曾驱车入公车门,而引起曹操的不满。. j% s L1 W# y- H" l5 a$ C6 P
- N$ M8 o) l& T% Y- s8 y
公车之用,在于让百官吏民上书言事。武帝朝的时候,穷士人东方朔在此待诏一个月也难得睹圣颜。本朝察举制大兴,应征孝廉成为公车门外新的常见人群。他们一般坐官方专用的“传车”上京面圣,也是很体面的事情。而到了后来,传车渐废不用,举子们也再难有这样优厚的待遇,只不过发点车马费了事。然而“公车”之名却保存不废,成为后世举子们的代称。到一千七百年后,有一群举人闹出了“公车上书”的大事,这公车二字即从此而来。! g: ^% J6 ?5 ?9 f5 p
8 Z4 e7 a5 z- a
总而言之,苏不韦能在十八岁被征诣公车,前途一片光明。然而这个时候,他领回了父亲伤痕累累的尸体。
0 c) f! d$ u$ v, o; [! C, ^" S/ Y, m5 V8 d6 y
公车门是去不了了。按照本朝的礼制,父母死须守孝三年。但苏不韦是非常人。他把父亲的尸体“瘗而不葬”。所谓瘗,即是随意浅埋,这是平民也不可能干的事情,再穷的老百姓至少也会以草席一张裹了尸体入土。真正葬不起的,官府也会发给一定的丧葬费。9 P0 e& ` _5 H9 g6 |! l* W+ H
# P7 y- S; a1 z& [- i) u
本朝墓制,士大夫之死,须专门建砖室墓,以陶制冥器(时称“明器”)随葬。墓室中,仅须盛尸以棺。先秦至西汉,须要棺椁两重,本朝以墓室为椁,称之为“砖椁”。0 f7 G; r5 F1 q" G" D9 ^2 j
+ w1 D( j! O; V. ]6 P2 K
在地表,还须封树:积土为封,标墓以树。后来汉末魏晋尚简略,才多有贵族不树不封之墓。
+ I/ \( ]0 w% Y
1 `: }7 H; Q% G然而,苏不韦既不封也不树,甚至连套象样的棺木也不用,便将父亲浅浅埋了。做完这一切,他终于仰天长叹一声:世界上难道只有一个为父报仇的伍子胥吗?8 @. O% [0 G G0 V1 f5 L' ?- ?
0 V, n. n7 N( u9 F, C
苏不韦要学伍子胥。伍子胥的对手是楚王,他的对手是司隶校尉。伍子胥生逢乱世,他生在太平盛世。伍子胥的对手在南蛮之地,他的对手在天子脚下。
$ J, |/ ^. J: K1 f2 R七 苏不韦招募剑客& V% `+ A, c& i; K' Y4 _! o
9 }% d' g% @, S- a9 L; y& I8 Z! I) `; W
苏不韦的第一次行动是行刺。
; `5 r X5 @& B l; e$ o4 M9 n! t" q% v# L' S$ j4 M
按照本朝的规矩,如果父母丧亡,须服丧三个月。这服丧的时间和方式,都是有讲究的。《三字经》里面有这样几句:斩齐衰,大小功,至缌麻,五服终。这讲的就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亲等。所谓斩衰,“斩”是指衣边不缝制,衰音催,是生麻布。父母是斩衰之亲,父母丧亡,须穿个麻袋似的衣服,在父母坟墓边建一小棚子,叫做“庐墓”,睡草堆吃粗米,终日以泪洗面,手持“哭杖”而行。原则上讲,须守孝三年(二十七个月)。这三年之中,不得参加工作。当然,这都是原则上。事实上历朝都有一套简易程序,不守满二十七个月也未必受人谴责。但如果在服丧期胡作非为,那肯定就不行了。. v6 {( k4 Z' ]! f0 o/ K$ \$ q' h
" ]6 C4 w# r0 \$ f$ I3 v) r
以上说的是正常情况下。现在遇到了非正常情况,苏不韦的爸爸是被人害死的,怎么办?
& {0 F2 w- p. X) o( B! M3 y( N
* ]0 H9 a& l! [; x! g这也另外有一套办法。本朝崇尚儒学,而儒家所谓复仇三原则: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好朋友之仇,除非仇人出国了,否则必须杀(当然,那时候的国比现在小得多,也就一个郡或县的样子);亲兄弟的仇,必须随时身上带着兵器,见仇人就杀;父母的仇,就不共戴天了,决不能与仇人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上——那时候还没有技术手段上天,所以是必须杀仇人的。
0 R$ Y L4 a% n, p$ [4 A. K6 K
. ?: ]$ O1 i" q5 P4 l s8 a在国家法律机器难以发挥作用的情况下,个人进行复仇乃是当时法律所许可、舆论所提倡的事情,所以春秋战国才会有豫让、伍子胥这样可歌可泣的人物。
: O" y5 v2 v6 j2 ^+ l4 m% v- U1 f* ^+ _4 ~+ n
但是,自始皇帝一统天下以来,复仇遭禁绝。秦尚法家,法家以为,惩处罪恶的事情自有国家来办,如果小民私自去行之,你杀我我再杀你,成何体统?所以韩非把私下复仇之“侠”列为危害社会的五大蛀虫之一。
- S# j8 c: ^6 t9 k2 m; I7 p
( t3 Y6 e& w# Z/ n" G! D秦朝毕竟不曾长久,而后继之西汉其实相当程度上秉承了先秦之遗风,并不是成熟的封建王朝,因此并不禁止复仇。到了本朝,才渐渐又提出要将这生杀予夺之权收归国有。 Y- v% b& W* q9 N5 ^: i1 G
8 b) E7 K. V$ ~5 D
光武朝的时候,桓谭上书请禁复仇。后虽一度颁行轻侮法准许有条件复仇,但也早在和帝朝就废止了。所以从严格的法律意义上讲,除了告官别无出路。" {" u7 _% ?; I h
3 }( G2 d! K4 |; N8 W$ x当然,法有例外。就在四五十年前,缑氏女玉杀仇人替父报仇,就为当时才十五岁的申屠蟠求情赦免了。如今申屠蟠老头子依旧健在,是了不起的学问家和出了名的怪脾气。
. r( Q$ ~2 A9 |7 p+ X6 E
8 A4 S4 B3 B- o: {总的来讲,本朝法律严禁复仇。不过苏不韦不管这些,他并不在乎负刑事责任。但既然禁止复仇,就不能像古之游侠一般明目张胆快意恩仇了。想到这里,苏不韦不仅轻叹口气。他忽然有些不明白,到底是乱世好,还是眼下这个太平得乏味的世界更好。
! w, K2 T/ K4 x8 c
, Y/ ?8 i* _+ H# @1 P0 e苏不韦把母亲藏进山里,以免她老人家担心或受害。免了后顾之忧,苏不韦把寄托着父亲深切期望的名字改了,到黑市上招募志同道合的剑客,以助一臂之力。: a5 j; Q3 [ E. e8 H2 `9 s V
! w+ k! g( v# _ _; X# l太平日久,剑客不好招了。天下怎么还不乱?苏不韦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