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楼主: 古月轩

解读历史:《刘绪义读春秋》-新浪读书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2 23:30:1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辑 大国崛起(29)


--------------------------------------------------------------------------------

  此时的鲁国正发生“庆父之难”,楚国也是子元当权。当然这一切,对于周立国以来那种亲亲尊尊的宗法制度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从此以后,晋国不任亲而任军功,建立起尊贤尚功的用人制度。凡有军功者,即可以予以提升或赐封。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晋国的这种做法也为后来的晋国三分埋下了祸根。

  公元前656年,晋国又发生自毁公室的事件。晋献公诸子,除嫡长子申生外,均为戎族诸姬所生。戎俗更重子以母贵,因而最得宠的骊姬,务必立己子为储君。这时申生已立为太子,号称贤明,“君行则守,有守则从,从曰抚军,守曰监国”,但晋献公仍屈从骊姬意向,欲立庶子为太子,迫使申生缢于新城。其弟重耳、夷吾虽同为戎夏混血儿,也被迫流亡国外。直到晋文公即位,晋献公之子唯重耳独存。史称“自是晋无公族”。《左传》昭公三年,叔向云:“晋之公族尽矣,肸闻之,公室将卑,其宗族枝叶先落,则公室从之。肸之宗十一族,唯羊舌氏在而已。”

  曲沃代晋不仅在晋国历史上就是在春秋史上都是一件大事。它标志着晋经历频繁的内乱之后转而势力大为增强。随后在晋献公统治晋国的二十余年时间,晋国大力开拓疆土,先后兼并了今山西中南部多个诸侯国;又向南、向西发展,占据了今晋、陕、豫之间的三角地带,国力迅速上升,很快发展成为中原北方第一强国。《史记?晋世家》写道:“当此时,晋强,西有河西,与秦接境,北边翟,东至河内。”晋国在春秋整个战略格局当中的重要性及其影响力也就显现出来了。

  周襄王元年(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大会诸侯于葵丘,召晋献公与盟。这是有史以来齐桓公第一次邀晋国参加中原盟会,也表明晋国的崛起甚至引起了东方霸主齐桓公的关注。正在病中的晋献公接到邀请之后丝毫不敢怠慢,立刻起程。晋献公走到半路上,遇上了刚从葵丘会上慰问完齐桓公后回返的周襄王使臣宰孔。两人一番长谈之后,晋献公竟然停止脚步,不再赶去葵丘,而是调头返回,这又是为什么呢?

  骊姬之乱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三十五年,晋献公二十六年,刚刚将周襄王扶上天子宝座的齐桓公雄心勃勃广发英雄贴,大会诸侯于葵丘。这是齐桓公完成立威、称霸、攘楚、尊王室之后的又一大重要举措,他欲以此会将自己的势力所及扩张到此前尚未到达的西北高原。如果成功取得晋国的加盟,那么普天之下将无处不被笼罩在齐桓公霸业之下。

  过去的晋国,偏居西北,其影响力根本谈不上,齐桓公也不把它放在眼里。虽然晋献公跟齐桓公有着某些“姻缘”。原来晋献公娶了个贾国的美女,中看不中用,没有生下一男半女,结果呢却和齐姜勾搭成奸。齐姜,只要一看这个名字就是知道来自齐国。齐姜就是齐桓公之宝贝女儿。本来是嫁给晋献公之父晋武公的。但武公为了以小宗取代大宗,长年打仗去了。这就给自己的后院留下了宝贵的空间,让自己的聪明儿子给他戴上了一顶绿帽子。并且还生下了太子申生和秦穆夫人。这种事,齐桓公应该也知道,地球人都知道了嘛,他能不知道?因此,晋献公也是齐桓公事实上的女婿。晋献公即位之时正是齐桓公称霸之日。过去的晋国和过去的齐国都发生了根本变化。此前,齐国的霸业尚在草创阶段,齐桓公无暇染指西北。可今天不同了,在齐桓公的规划中,东方诸侯、中原列国,南方楚国,成周洛邑,这些事都已经做的差不多了,就剩下西北地区了。而此时的晋国也不再是过去那个任人捏拿的柿子了。要实现齐桓公的整个规划,必须收服晋国,因此齐桓公专门召开了此次葵丘论剑,邀请准女婿晋献公前来参加,其意是很明显的。

  接到葵丘论剑的英雄贴,晋献公肯定是非常高兴,就好比今天的一些人接到什么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函一样,丝毫不敢怠慢,竟然不顾自己重病在身,急忙收拾行装起程出发。走到半路上,碰到了刚从葵丘大会返回的周公宰孔。人们要问,这边晋献公才出发,为什么周公宰孔却已经回来了呢?原来,葵丘论剑,得到了新即位的周襄王的格外重视。本来嘛,这位周天子就是齐桓公一手扶上马的,如今恩公要开会,作为周天子的本来发一个祝贺电就行了,可他为了表示慎重,特意派了周公宰孔前去赏赐齐桓公一些祭祀的肉,还特别称齐桓公为“伯舅”,声明他年纪大了,又有功于王室,可以不用行下阶跪拜礼。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2 23:30:1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辑 大国崛起(30)


--------------------------------------------------------------------------------

  《左传》说,齐桓公本来打算下阶行礼,听到天子要求他免礼时,齐桓公不同意,说,我小白岂敢不下阶跪拜?于是下阶跪拜,复又登上台阶接受祭肉。但《史记》的记载却不一样,《齐太公世家》说,这时的齐桓公霸业正隆,听说天子特别允许他站着受赐,便伸手过去拿。站在旁边的管仲马上拉住桓公,示意他不可。齐桓公这才马上反映了过来,回答说:“天威近在咫尺,我如果不行下拜之礼,那就是侮辱了天子。”于是下拜受赐。

  而且《左传》和《史记》都记载了两次葵丘之会,周天子赐祭肉是在夏天,同年秋,齐桓公复会诸侯于葵丘,这时,周天子派了宰孔与会,桓公“益有骄色”。

  两种记载有这么大的差别,到底是哪一次葵丘论剑引起了宰孔的不满,导致他在回程途中碰到晋献公,就劝晋献公不要去参加葵丘之盟呢?据《左传》的记载,夏天那次的葵丘之会,周公也参加了,但没有晋国,只有齐、宋、卫、郑、许、曹这么几个国家。晋国为什么没有参加呢,是不是就是这一次晋献公被宰孔说服不去赴会呢?而《史记》却明确说明是秋天这次会盟,因桓公“益有骄色”而引起了周公的不满。据我分析,太史公的记载很有可能有误,至少如果那年秋天真有第二次葵丘之会的话,晋献公也不可能参加了,因为鲁僖公九年的九月,也就是秋天晋献公就已死了。献公死后,晋国国内随即发生了骊姬之乱。

  那么,晋献公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而胆敢忽悠起东方霸主来,不去会盟呢?原因可能就出在周公宰孔对晋献公所说的一番话。

  宰孔与晋献公究竟说了些什么?《史记》、《左传》、《国语》,都有记载。

  《史记》关于宰孔的话记有两种版本,其中《齐太公世家》是这么写的,宰孔说:“齐侯骄矣,弟无行。”而《晋世家》是这么写的,宰孔说:“齐桓公益骄,不务德而务远略,诸侯弗平。君弟毋会,毋如晋何。”后面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齐桓公越发骄横了,不尽力修德而图谋侵略远方,诸侯们都愤愤不。老弟您就不要去凑这个热闹了,他能把晋国怎么样。晋献公就听从了宰孔的话,打道回府了。

  《左传》僖公九年的记载是:“可无会也。齐侯不务德而勤远略,故北伐山戎,南伐楚,西为此会也。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其在乱乎。君务靖乱,无勤于行。”所记与《史记》大同小异。《国语》的记载就要详细得多,而且其中似乎还话里有话。

  《国语》的记载是,宰孔说:“君可无会也。夫齐侯好示,务施与力而不务德,故轻致诸侯而重遣之,使至者劝而叛者慕。怀之以典言,薄其要结而厚德之,以示之信。三属诸侯,存亡国三,以示之施。是以北伐山戎,南伐楚,西为此会也。譬之如室,既镇其甍矣,又何加焉?吾闻之,惠难遍也,施难报也。不遍不报,卒于怨雠。夫齐侯将施惠如出责,是以不果奉,而暇晋是皇,虽后之会,将在东矣。君无惧矣,其有勤也。”

  翻译过来就是:我看你没必要去参加那个会盟了,齐侯好大喜功,喜欢施些小恩小惠,却好武功而不修德。诸侯到他那里只献一些薄礼却能换来满载而归,其目的就是想让诸侯受到感动,又使那些背叛他的诸侯心怀羡慕。而他每次盟会也就是重申一遍原来那些誓言,多给诸侯些好处,以此拉拢他们。他先后主持过三次盟会保住过三个国家,用以显示他的热心助人。他北伐山戎,南攻楚国,现在为了经略西方又发起了这次盟会。打个比方,一间房子,已经在栋梁上加了屋顶,还能再往上加瓦吗?我听说,施恩的人难以遍施天下,受恩的人又难以报答。施恩不普遍、有恩不报答,最终都会结下怨仇。齐桓公施恩就好比放高利贷,目的就是想要别人报答他,这种方法是行不通的。我看他根本没功夫来和你们晋国打交道,东方已经够他忙活了。你也不用害怕他。而且我看你们晋国的危机应该是在国内。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2 23:30:2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辑 大国崛起(31)


--------------------------------------------------------------------------------

  《国语》的记载信息量极大。第一,可以看到,当时就有有识之士看穿了齐桓公施予别人的恩惠的真实用意,道出了齐桓公的野心,也暴露了“尊王攘夷”口号的虚伪性。此前齐桓公对跟随自己的诸侯实现“厚往薄来”,在诸侯遭到狄戎攻击时施以救助,都不是出于真心,仅仅是在笼络他国,为实现自己的霸业服务,他的每一次施予都要求回报。第二,说明了中原诸国虽然不得不暂时团结在齐桓公的旗帜下,但也流露出了一些因为不公平而导致的不满。一般而言,参与盟会的国家之间既有权利又有相应的义务,比如盟主对你提供经济或军事援助,那么你就得付出一定的报酬,这就差等于今天的美国对外援助一般都附带有政治条件。具体的例子就是后来晋国称霸时也规定各会盟国“三岁而聘,五岁而朝,有事而会,不协而盟”,明文规定各国向自己定期定量交纳贡币,借此从别国那里榨取财物。同时,各会盟国还得为盟主国服兵役和劳役,凡盟主有征伐兴修之举,同盟国必须跟从。第三,宰孔的话里还透露出齐桓公之霸权也行将衰落。第四,宰孔还意识到了晋国内部的问题。而且这种问题很快就暴露出来了。

  上述三种可信的先秦文献对此事的记载都指向一点,那就是齐桓公骄,因为骄而引起了人们的不满,故而就有宰孔力劝晋献公莫参加葵丘论剑。应该说,这种情况是有的。但作为堂堂一国之君,就听了人家一席话而打消自己的既定方针,我认为还没有足够的说服力。再说宰孔的能耐也还不足以动摇晋献公的打算。

  倒是极有可能是宰孔想从中破坏葵丘会盟,作为周王室的大臣,宰孔当然不希望天有二日,更看不惯齐桓公一手遮天、为所欲为,于是便想拉拢晋献公借以遏制齐桓公势力的进一步扩张。因为晋国毕竟是周王室的一个重要屏障。但是,宰孔要说服晋献公也并非易事,凑巧的是,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使得宰孔得以说服了晋献公。

  其一是他看到了晋献公身有重病,于此次出行不利;其二是晋献公到了晚年也有了一般雄霸之主固有的通病,即和齐桓公一样的骄气。于是他极力渲染齐桓公的骄横,藉此激起晋献公的不满。其三是宰孔有意透露出了诸侯国对齐桓公的不满,以及齐桓公目前的问题,打消了晋献公的顾虑。所以,抱病在身的晋献公听了宰孔的话,了解了齐桓公远不是他所想象的那样强大,也知道他并没有达到对中原地区牢牢的控制,连东方的问题都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相信他还无力染指西方,这才促使晋献公随即中道返回。

  两次葵丘论剑,晋献公都没有参加,我分析,第一次晋献公没有参加,直接导致了葵丘会盟的失败。天下竟然还有不买齐桓公帐的人,这消息一出,敢问江湖群雄会怎么看?于是齐桓公只好再次在老地方葵丘召集群英会,第二次的葵丘会盟,晋献公也没有参加,那是因为晋献公很快就病死了。

  晋献公回国之后,病情愈发严重,他将奚齐托附给心腹大臣荀息,不久一代英豪晋献公就撒手而逝了。荀息何人?他怎么就成了托孤大臣?

  荀息是晋国两朝元老级大夫,本姓原,晋武公灭荀国后,拿荀国的地来分赏原氏,就改姓荀。晋献公早年雄图大略,荀息是其主要的帮手之一。

  当时,地处黄河南北的虢国(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一带),是晋国向中原发展的首要障碍。晋献公遂下决心灭虢,但灭虢又必须经过南部边境的另一小国虞国(今山西平陆县境内),而虞、虢两国唇齿相依,关系又十分密切,晋献公为此而常常头痛。后来荀息献计,请晋献公用北屈的良马、垂棘的玉壁,献给虞君,假道虞国而伐虢。晋献公舍不得宝马和美玉,荀息劝他说:“若得道于虞,犹外府也。”晋献公担心虞国有贤臣宫之奇,恐怕虞君不会上当。荀息申辩说:“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且少长于君,君昵之,虽谏,将不听。”于是,晋献公决计贿赂虞君,假道灭虢。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2 23:30:2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辑 大国崛起(32)


--------------------------------------------------------------------------------

  晋献公派荀息带着千里马和名贵的玉壁出使虞国,劝说虞君借给晋师道路而伐虢。果然不出荀息所料,贪婪而又目光短浅的虞君,拒绝了宫之奇的切谏,欣然接受了晋献公的礼品,答应借给晋国道路。晋献公十九年(前658年)任命里克、荀息率兵通过虞国,并会同虞军,向虢国挺进,攻下虢国的下阳(今山西平陆县东北)。为了迷惑虞国,这一次没有去动虞国一草一木,取得了虞君的信任。三年后,晋国再次借道虞而伐虢,灭掉虢国,虢公狼狈逃往周地。在荀息的策划之下,晋师于返回晋国的途中,乘虞国毫无戒备,突然发起袭击,轻而易举地灭掉虞国,俘虏了虞君。晋献公从策划出兵,到借道灭亡虢国和虞国,前后用了大约5年时间,留下假道伐虞,唇亡齿寒等著名典故。荀息因灭虢袭虞有功,更为献公所重用,升为太傅。所以当时与骊姬关系密切的优施就说:“荀息以一璧、马,灭虞、虢二国,其智在里克之上,其功亦不在里克之下。”要她把儿子交付给荀息就无忧矣。

  晋献公一死,内乱接踵而至。晋献公还没来得及下葬,献公的托孤大臣荀息也刚刚把奚齐立为国君,早有怨愤的大夫们就联合起来,冲进灵堂杀死了幼君奚齐和骊姬。荀息又立了骊姬妹妹所生的儿子卓子为君,大夫们又冲进去杀死了卓子。荀息眼看无法完成先君嘱托,也悲愤自杀了。晋国陷入了无君局面。

  这什么原因使刚刚从内乱中喘过气来的晋国再一次陷于内乱呢?

  史上都归诸于骊姬之乱。

  骊姬是什么人?骊姬是晋国附近的邻居骊戎首领的女儿。晋献公十五年,出兵击败骊戎,骊戎求和,以国君的两个女儿作为见面礼献给晋献公。长女就叫骊姬,给献公生了个儿子叫奚齐;次女叫少姬,也给献公生了个儿子,叫卓子。天姿国色的骊姬获得了献公的专宠,甚至于到后来,晋献公一天都离不开这骊姬。

  那么她真有那么大的能量可以左右整个晋国甚至是一代雄主晋献公吗?

  我认为在这场内乱中,骊姬固然是一个极为关键的角色,但更为关键的因素还在晋献公身上。

  历史上对晋献公其人的评价,也是毁誉、功过参半。他是曲沃代晋后第二代国君,对日后晋国百余年的霸业确实起到了奠基人的作用。他西伐骊戎、北征皋落狄、灭霍、魏、耿、虞、虢,兼并了今山西中、南部多数国家,没有晋献公在军事上的赫赫功业,晋国日后会是怎样的结果,那是人们无法想象的。周惠王甚至还一度想组建周、郑、晋、楚四方联盟。在他执政的二十六年间,无论晋国内部存在多少权力争夺,也不论晋献公杀了多少人,这些事都是上层统治集团内部的问题,于国家整个的发展走向没有多大关系。晋国在此期间在国力上实实在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奠定了大国强国的地位。但是,晋献公为了权力的巩固杀尽亲族;为了废长立幼逼死太子、逼走儿子,这无论是与周季宗法传统还是整个中国的文化传统来说都是背道而驰的,都是犯罪。倘若说完全是为美色所惑的结果也于理不通。那么,深层的原因何在?我分析,晋献公的为人处事,始终只是围绕着他的政治目标,也就是要打破传统的宗法制。因为在晋国这样一个特殊的诸侯国,宗法制确实有不适宜生存的土壤。

  晋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在于汾水流域,非常狭窄,又处在戎狄杂居的边境,但却使其远离中原,尤其是远离齐、楚这两个当时的超级大国。这使得晋国在齐桓公图霸中原的过程中没有受到多少外界力量的影响,可以关起门来一心一意搞建设。晋国的周边大都又是实力弱小的国家,甚至是是经济文化都相当落后的游牧部落,这一点晋国和秦国有着许多相通的地方,北方的游牧民族的存在其实是为边疆国家的壮大所准备的食物,晋国和秦国一样都是靠与这些游牧民族的长年征战过程中发展壮大起来的,逐渐形成了这些诸侯国的虎狼性格,时过境迁,分封之初看似并不理想的地理位置到后来反而成了先天优势。一方面迫使他们走上以武力手段对外扩张的道路;一方面又使得他们为求生存,果断地抛弃传统的包袱,建立起适合自己国情的政策制度。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和戎狄打交道,显然就不能采用西周那种“郁郁乎文哉”的礼制。因此可以说,晋献公的所作所为,也是被环境所逼出来的。当然这并不能掩盖他性格上的缺陷。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2 23:30:3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辑 大国崛起(33)


--------------------------------------------------------------------------------

  前面说过,早先晋献公与他父亲的老婆齐姜通奸,生下了一儿一女,儿子就是申生,女儿后来嫁给了秦穆公,史称秦穆夫人。反过来,后来秦穆公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穆公夫人的兄弟晋文公,“秦晋之好”就是这么来。申生作为嫡长子理当就是太子。

  有了骊姬之后,献公便想立骊姬为夫人。按当时的习惯,要占卜。但占卜的结果是不吉利;不死心,又占筮,占筮的结果却吉利。献公就很高兴,但占卜的人告诉他,占筮常常不灵,而占卜则要灵得多。况且占卜的卜辞说:“专之渝,攘公之羭。一熏一莸,十年尚犹有臭。”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专宠会使人心生不良,很可能会偷走你的公羊。香草和臭草如果放到一起,十年之后还有臭氧。所以这件事万万行不得。献公哪里肯听。骊姬便立为夫人。

  接着,献公又想废掉太子申生,另立奚齐为太子。公元前661年,晋一军扩编为二军,晋献公统领上军,太子申生统领下军。鲁闵公二年(公元前660年),献公派太子申生领兵去攻打东山皋落氏。这时大臣里克便进谏说:“太子是事奉宗庙祭祀的,国君外出就守护国家,如有别人守护就要跟随国君,跟随在外就叫抚军,守护在内就叫监国,这是古制。统兵打仗,战略决策,发号施令那是国君和正卿的事,不是太子的事。太子领兵,如果遇要都要请示,就失去了威严,如果不请示,那就是不孝,所以国君在太子是不能带兵的。”

  晋献公怎么说?他说:“我有好几个儿子,还不知道立谁为嗣君呢。”大家听听,这像是一个国君说的话么?里克只好退了出去。后来,太子申生带兵出征,献公让他穿左右两色不同的衣服,佩上金玦。派狐突做战车司机,派先友做车右。先友傻里傻气,说什么穿国君衣服的一半,掌握着军队的机要,这样可以远离灾祸。而狐突老到,他叹着气说,时令是事物的征兆,衣服是身份的标志,佩饰是心意的象征。如果重视这样的事,应该在半年前就要发布命令,要让这样的事办不成,就给他穿杂色衣服,要想疏远他,让他佩金玦。杂色意味着凉薄,冬天意味着萧杀,金意味着寒冷,玦意味着决绝,况且狄人怎么可能消灭干净呢?因为在中国古代,一直将玉视为国之重器,玉器是身份、地位、权力的象征;同时,玉也是温润之物,是赠送他人表达友善的物品。古代的男子,他们从不会像今人那样在身上带什么金银饰品,因为金银是寒物,无法给人带来温暖,用它们送人就更不可能了。献公不送玉而送他金,这是国君要抛弃太子的迹象啊。由此可见,献公早在这个时候就有另立国君的打算了。他这样做很有可能就是是想借狄人之手去完成自己废长立幼的大计。

  对太子申生更不利的事情还在后头。其实,骊姬这个女人和当年宣姜差不离儿,也是一个靠献媚取怜而实则奸狡诡诈之辈。她早就和中大夫预谋好了,为了把自己的儿子变成储君,决定先在太子申生身上下手。

  但是申生这个人又没有犯什么错误,不是说废就能废的。骊姬第一步是要给申生抹点黑才行。她想了一个理由对献公说太子久居曲沃,您应该多关心关心他呀。你只管说我很想念他把他召来吧,我也想与太子交好,以免将来旦夕有个依靠。献公听她说得如此动听,便召申生。申生应呼而至,先见献公,再入宫参见骊姬,骊姬设飨待之,言语甚欢。

  次日,申生入宫谢宴,骊姬又留饭。可是到了晚上,骊姬就变了,在献公面前流泪不止,献公反复询问,骊姬装做很不情愿的样子说:我本来想结好太子之心,故召他来以礼相待,不想太子无礼。

  献公问,怎么回事?骊姬说:太子竟然调戏我,还动手动脚。你若不信,他还约我明天同游花园,你到时候来看。第二天,骊姬召申生同游花园,骊姬预先用蜂蜜涂在头发上,远近的蜂蝶果然都聚集到她头上,骊姬便要太子为她驱蜂。老实的申生就从她后面挥舞蹈长袖驱赶蜜蜂。这边献公望见,就以为申生真的是在调戏骊姬,他自然不愿意自己当年的“往事”再一次重现,于是心中大怒,当即要杀申生。骊姬立即跪下求情,说我召太子来反而要杀太子,别人会怎么看?算了吧算了吧,姑忍之。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2 23:30:3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辑 大国崛起(34)


--------------------------------------------------------------------------------

  第一招已然凑效,不久,骊姬故伎重演。她派人送信给太子,说你父亲梦见了你母亲齐姜,你得赶快祭祀一下你母亲才是。太子在曲沃祭祀母亲,按规定,要把祭祀用的酒肉分给自己的亲人。于是申生便把祭酒和祭肉送给父亲一份。这时献公恰好外出打猎去了。六天后献公才回来。献公看到酒就要喝,骊姬马上制止,说外面来的东西怎么能随便吃呢?于是把酒往地上一洒,地上马上突起成坟堆状,把一块祭肉扔给狗吃,狗立马就死掉了,给一个宫人吃,宫人也死了。骊姬便哭天喊地,大叫阴谋阴谋啊,太子要杀我,我还不如自己死了好。献公明白这酒和肉都是太子申生送来的,便劝好骊姬,对太子申生起了杀心。也有好心人密报太子,太子只好逃亡到新城,献公便杀了他的保傅。

  有人劝太子到父亲那里去解释一番,父亲一定能弄清楚。太子申生说:我父亲一天没有骊姬,就寝食不安,坐卧不宁,我如果去解释,骊姬必定获罪。父亲年纪老了,假如因为没有骊姬而不好过,我的心也怎么能高兴起来?那人就说,那你赶快逃跑吧。太子申生又说,父亲还没有查清我的罪过,我就带着这样的罪名出逃,有谁会接纳我呢?于是,太子申生自杀。

  申生死后,骊姬仍然不放过。她说还有重耳和夷吾两个公子也参与这样的阴谋。重耳这就是后来的一代霸主晋文公,他的母亲是犬戎人,当年献公伐戎时,收编了犬戎的两个女人,大戎子狐姬生了重耳,小戎子允姬生了夷吾。所以好色的晋献公娶的差不多都是些“楼兰新娘”。

  于是重耳吓得逃到蒲城,夷吾逃到屈城。蒲城和屈城都是献公早先为他们两个准备的城池。实际上是献公为了另立新储君而有意把这些非侯选人外放,于是他使赵夙为太子城曲沃,比旧益加高广,谓之新城。派太子申生驻守曲沃,派公子重耳守蒲(今山西隰县西北),公子夷吾守屈(今山西吉县)。等于是把他驱逐出政治权力中心。当时士蔿(就是那个帮助晋献公杀尽公族的人)监筑蒲、屈二城,士蔿聚薪筑土,草草完事。有人说:“这样草率恐怕不坚固。”士蔿笑曰:“数年之后,此为仇敌,何以固为?狐裘尨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今天果然应验了。献公得知后便派大内高手寺人披攻打蒲城,重耳的舅舅狐偃受其父狐突之命连夜赶来帮助,只好中跳墙逃跑,在逃跑之际,还是被寺人披砍断了一只袖子,好险,最后还是逃出来到了翟国。从此这位二公子开始了多年的流亡生涯。

  流浪公子

  话说晋献公病死,太子奚齐即位。大臣里克和邳郑在吊孝时把十一岁的奚齐杀了,拥立奚齐的大臣荀息为报答献公的知遇之恩,又立卓子为国君,里克又杀了卓子和荀息。至此,骊姬的一番心血完全付诸东流,她在彻底的绝望中选择了自杀。

  晋献公的五个儿子,死了三个,跑了两个,晋国成了一个没有国君也没人管的国家。

  但国不可一日无君。里克大集百官于朝堂,商议推举公子重耳为国君。丕郑父曰:“此事非狐老大夫(突)出面不可。”可是狐突不答应曰:“老夫二子从亡。若与迎,是同弑也。突老矣,惟诸大夫之命是听。”里克遂执笔先书己名,次丕郑父,派人奉表前往重耳浪亡的翟国,准备奉迎公子重耳。重耳见表上没有狐突的签名,就起疑心。魏犨曰:“迎而不往,欲长为客乎?”人家来接你,你不去,是不是打算在这里长住?重耳曰:“你不知道啊,我的兄弟中还有人在,况且二孺子新诛,其党未尽,入而求出,何可得也?天若祚我,岂患无国?”确实,重耳被血腥的亲族残杀吓怕了,他最担心的就是进得了晋国,万一到时要想再出来,就难上加难了。其实,颇有心机的重耳看到他最信任的人狐突没有出面,就担心里面有阴谋。而狐突的儿子狐偃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便以乘丧因乱,皆非美名,劝重耳莫回国。乃谢使者曰:“重耳得罪于父,逃死四方,生既不得展问安侍膳之诚,死又不得尽视含哭位之礼,何敢乘乱而贪国?大夫其更立他子,重耳不敢违。”却说里克等人听到重耳不愿意回国,不得已,只好派人去接公子夷吾。因为里克曾经说过夷吾的坏话:“夷吾贪而忍,贪则无信,忍则无亲,不如重耳。”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2 23:30:4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辑 大国崛起(35)


--------------------------------------------------------------------------------

  公子夷吾在梁,梁国国君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生一子,名曰圉。夷吾安居于梁,日夜盼望国中有变,乘机求入,闻听父亲献公已死,就派吕饴甥袭了屈城据为己有。荀息因为国中多事,亦顾不得过问。及闻奚齐、卓子被杀,诸大夫往迎重耳,吕饴甥立即把这一机要情报告知夷吾,夷吾与虢射、郄芮商议,就打算效法当年齐桓公小白与公子纠长跑争位的故事。正在这时,忽然听说国内己派梁繇靡等来迎接,不由得以手加额曰:“天夺国于重耳,以授我也。”喜形于色。

  不过,夷吾身边也不乏高参,其中有郄芮就劝道:重耳并非讨厌做国君啊,他不回国必定有缘故,公子切勿轻信。呵呵,到了这个时候,两公子及其身边的人都疑心重重,完全不似当年公子小白与纠。可见,晋献公所做的一切太让人刻骨铭心、不寒而粟了。郄芮还说,国内的人到国外来接新君,都有大欲啊。目前晋国大臣理事,以里克、丕郑二人为首,你还是先厚赂他们为好,即使如此,只怕还有危险。就好比深入虎穴者,必操利器。你要是想回国,非借强国之力为助不可。邻晋之国,惟秦最强,不如打发人去请求秦国,秦国如答应帮我们,那么就可以回国了。

  夷吾相信这位十九年的患难之交的话,先是派人承诺里克,一旦做了国君,就把汾阳之田百万赏赐给他,承诺丕郑父负葵之田七十万,并都立下字据封起来送给他们二人。同时打发人去秦国,送上自己的手书,把晋国诸大夫奉迎之意写明,希望得到秦国的支持。

  此时秦国的国君正是秦穆公,其夫人是太子申生的妹妹,她恐怕父母之邦灭亡,就天天催促秦穆公帮助晋国快立新君。秦穆公极有心计,他想试探夷吾和重耳哪一个更合适,就派公子絷去向这两位公子吊唁。公子絷先去狄国慰问重耳,对他说:“现在晋国无君,你应赶快回去即位,去晚了就被夷吾抢去了。”重耳流着泪说:“父亲去世了,做人子的悲伤还来不及,哪能丢先人的脸呢?”他谢绝了秦国的好意。公子絷又去见夷吾,夷吾没有流泪,而是对公子絷说:“敝国的大臣里克和邳郑答应帮助我,事成后我分别给他们上等田一百万亩和七十万亩。贵国如果能帮助我,我愿将河外的五座城当做谢礼。”公子絷回去对秦穆公描述了这番状况,大家一致认为重耳贤良,如立夷吾为君,他一定会把国家弄糟,秦国可从中捞到油水。这油水便是秦国几代人都梦寐以求想得到的通往中原的战略要地。

  恰巧夷吾也派使者来秦,同时也得知重耳不愿意回国,就打算支持夷吾。

  这时东方的齐国闻晋国有乱,也打算联合诸侯谋之,乃亲至高梁之地,又闻秦师已出,周惠王亦遣大夫王子党率师至晋,乃遣公孙隰朋会周、秦之师,同纳夷吾,吕饴甥亦自屈城来会。里克、丕郑父请出国舅狐突做主,率群臣迎夷吾于晋界。夷吾即位,他就是晋惠公。

  国人素慕重耳之贤,欲得为君,这回见回来的不是重耳而是夷吾,乃大失所望。

  惠公即位,遂立子圉为世子,以狐突、虢射为上大夫,吕饴甥、郄芮俱为中大夫,屠岸夷为下大夫,其余在国诸臣,一从其旧。使梁繇靡从王子党如周,韩简从隰朋如齐,各拜谢纳国之恩。惟公孙枝要求惠公兑现当时的承诺,索取河西五城之地,晋惠公舍不得。群臣中有的说国君即位,秦有大功,应该兑现承诺,把河西五城割让给秦,以免失信于诸侯。有的则反对,因为割去五城等于割去了半个晋国矣,况且这五个城是先君百战经营,苦心孤诣才得到的,怎么能轻易送人呢?退一万步,秦国即使想派兵强行索取,也不至于把五个城全部抢走。面对两派不同意见,晋惠公心里这时又开始打起小九九来,他说,不给秦以五城则失信,如给其五城则自弱,可不可以打个折,给他一两座城呢?呵呵,当时为了国君宝座,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如今得了宝座,才知道这位子实在是坐如针毡。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2 23:30:4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辑 大国崛起(36)


--------------------------------------------------------------------------------

  但是这个打折措施也遭到了群臣的反对,理由是既不是全信,也依然自弱。于是,晋惠公只好听从大家最后的意见,派使者入秦说明不能兑现承诺的原因。派谁去呢?丕郑父。

  其实丕郑父心里也有气,原来惠公回国前曾白纸黑字答应赏赐他和里克的土地,等到惠公回国即位后,早就舍不得了。丕郑父到了秦国,说明原由,秦穆公恨惠公自食其言,一怒之下要杀丕郑父。吓得秦穆公手下大臣急忙喊慢。穆公恨恨不己,必报此仇不可。丕郑父就道出了晋国不给五城的奥妙,都因吕饴甥、郄芮阻止,便与秦穆公阴议要先除此二人。

  却说郄芮因为里克等人劝说要兑现秦国承诺,反诬他私心为己。里克心里不得意,流于形色,被郄芮看出,便告穆公说,此人原本就向着重耳,后又见国君不肯给他许诺之汾阳的田,心怀怨望,必有所图,如今之计最好是除之以绝后患。2

  于是晋惠公便以里克弑二君之名,杀了里克。丕郑父从秦归来,听说里克被杀,心中惊疑,便与狐突等人谋议欲另立重耳为君。郄芮早派屠岸夷打入丕郑父他们中间,佯作歃血为盟,却暗地里把盟书交给了郄芮。结果第二天早朝,晋惠公按书索人,丕郑父等人都一一伏诛。

  晋惠公先杀了里克,继而一朝又杀了九大夫,仍然认为在外的重耳总是一个心腹大患,就派上次刺杀重耳的寺人披再次前去刺杀重耳。

  重耳在狄国一住就是十二年,晋国一些较为有才能的人也跟他跑到了狄国,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狐毛、狐偃、赵衰、胥臣、魏犨、狐射姑、先轸、介子推、颠颉等人,他们大都在狄国娶妻生子,打算长期住下去。

  一天,重耳接到情报,为了躲避追杀,重耳令人拾掇东西,准备逃走。重耳对他的妻子季隗说:“如果过二十五年我不来接你,你就改嫁吧。”季隗说:“好男儿志在四方,你就走吧。我现在已经二十五岁了,再过二十五年就是五十岁的老太婆,想嫁也没人要。你不必担心,尽管走吧,我等着你。”不想重耳还没来及启程,追杀令就到了。惊慌失措的重耳来不及等行李跟上,慌忙逃走,从此害得重耳一行人狼狈不堪,不得不到处行乞活命。

  重耳听说齐桓公的宰相管仲去世了,决定去齐国,希望得到齐国的帮助和保护。但去齐国必须先经过卫国。卫国当初造楚丘时晋国没有帮忙,卫君心中怒愤,况且重耳是个落难公子,何必帮忙,卫君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2 23:31:0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辑 大国崛起(37)


--------------------------------------------------------------------------------

  此时曹国国君是曹共伯,只让他住了一夜,而且很不客气,还戏弄他们,曹共公听说重耳的肋骨连成一片,很好奇,所以乘重耳洗澡的时候,偷看了他的裸体。重耳得知曹共公对他如此无理,就不由得颇有怨恨之心。唯有曹国大夫僖负羁见重耳手下人才众多,日后必成大事,就暗暗地施以饭食,赠以白璧接济他。

  前638年,楚国打败宋襄公军队不久以后,重耳到了宋国。刚打了败仗的宋襄公仍然款待了他,并送他二十辆马车,但是没有能力帮助重耳回国。后来重耳到了郑国,郑文公拒绝接待他。他们就来到了楚国,楚成王把重耳当贵宾款待,重耳对楚成王也十分尊敬,两人成了好友。

  一次,楚成王设宴接待他,楚王开玩笑说:“公子将来回到晋国,不知拿什么来报答我?”重耳说:“玉石、绸缎、美女你们很多,名贵的象牙、珍奇的禽鸟就出产在您的国土上,流落到晋国去的不过是剩余物资,真不知拿什么来报答您。如果托您的福能回到晋国,万一有一天两国军队不幸相遇,我将后退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来报答您。如果那时还得不到您的谅解,我就只好驱兵与您周旋了。”“退避三舍”这个成语就出典在这里。

  楚国大夫子玉建议楚成王马上杀死重耳,以免给自己留下后患,但是楚成王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不久,秦穆公派人去请重耳到秦国,说是要送他回国即位。原来,晋惠公对秦国多次忘恩负义,秦穆公当初打算立个坏国君以便自己可从中弄点好处,结果事与愿违。

  晋惠公即位不久即发兵攻打秦国,秦国兵强势大,打败了晋国,并俘虏了晋惠公,后来秦穆公还是将晋惠公放了回去,但让他把儿子公子圉送到秦国当人质。秦穆公善待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后来秦灭梁国,梁是公子圉的外公家,他怕自己失去靠山无法即位,于是在父亲病重时偷偷跑回晋国当了国君,秦穆公十分生气,决定送重耳回国即位。

  重耳到了秦国,秦穆公热烈接待他,并把五个女子许配给他,其中就有秦穆公的亲生女儿怀嬴。怀嬴就是过去曾嫁给公子圉的那个,等于是重耳娶了自己的侄媳妇。春秋时期两性关系还是比较自由的,家庭中同辈男女可以再娶再嫁,也可超越辈分嫁娶。子侄弟可以上娶父伯叔兄之妻妾,甚至孙辈也可上娶非直系的祖母。鲁文公十六年,公子鲍美而艳,襄夫人欲通之,而不可,乃助之施。昭公无道,国人奉公子鲍以因夫人。这就是孙辈娶祖母。鲁宣公三年,文公报郑子之妃曰陈妫,生子华、子臧。鲁哀公十年,卫大叔疾出奔宋。卫人立遗,使室孔姞。公公娶儿媳、儿子娶后母的情况也很普遍,更不用说堂伯父娶侄媳了,况且重耳一行人都极想跟秦国交好,就答应了这门亲事。于是秦穆公举行宴会,赵衰在宴会上朗诵了《诗经?黍苗》,表达对穆公的感谢:

  芄芄黍苗,阴雨膏之;

  悠悠南行,召伯劳之。

  重耳朗诵了《诗经?沔水》,表达了他急于回国的心愿:

  沔彼流水,朝宗于海;

  (穴鸟)彼飞隼,载飞载止。

  秦穆公则朗诵了《诗经?六月》,表达了对这些流浪人的同情:

  六月凄凄,戎车既饬;

  王于出征,以匡王国。

  这时,公子圉已即位,他觉得自己最大的敌人就是流浪在外的伯父重耳,于是下了一道命令,让重耳及其随从的家属写信召他们回来,三月不归,都有死罪。狐偃、狐毛的父亲狐突因不愿写信被杀害了。公子圉还在国内屠杀大臣,弄得人心离散。秦穆公知道这一情况后非常生气,又见时机已到,就决定派兵护送重耳回国。

  公元前636年,秦国大军到了秦晋交界的黄河。过河的时候,重耳掌管行李的人把过去落难时用的物品全搬到了船上,重耳见了,就让他扔到河里。狐偃一见,心里咯噔了一下,赶忙跪下说:“现在公子外有秦军,内有大臣,我们放心了。我们这帮老臣就不必回去了,就像您刚才扔掉旧衣服旧鞋子一样,让我们留在黄河这边吧!”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2 23:31:1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辑 大国崛起(38)


--------------------------------------------------------------------------------

  重耳一听,恍然大悟,立刻让人把破衣服、鞋子、瓦盆等搬上船去,并把玉环扔到河里行过祭祀河神之礼后发誓说:“我重耳一定暖不忘寒、饱不忘饥,不忘过去的一帮旧臣。”这样,狐偃等人才跟随他过了河。

  过黄河后随即攻下几座城池,由于公子圉已众叛亲离,晋国的大臣们就不再抵抗,迎立重耳,是为晋文公。

  晋文公四十三岁逃往狄国,五十五岁到了齐国,六十一岁到了秦国,即位时已六十二岁了。他在外流浪了十九年,虽说也有过一段安定的生活,但总的来说过的是寄人篱下、颠沛流离的日子,受尽了人情冷暖之苦,尝尽了世间的酸甜苦辣,见识了各国的政治风俗,锻炼了各方面的才能,到这时,他已成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了。晋国经过近二十年的折腾,到了这时人心思定,晋献公的五个儿子中也只剩重耳这一个了,加上重耳的好名声,所以,重耳即位确是理所当然,人心所向。

  雄霸北方

  有道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六十二岁即位的晋文公凭借着多年的政治经验和多年的流亡生涯,即位后就先烧了三把火。

  第一把火首先是安定人心,晋惠公的旧臣吕省和郄芮害怕遭到晋文公的报复,就想谋杀他。他们计划放火烧他的宫室。寺人披听到了他们的阴谋,想预告晋文公,但是文公拒绝让他觐见,因为他有曾经两次刺杀文公的案底在。寺人披并不认为自己有罪,他说,当年他要刺杀文公,完全是奉命行事,忠于主上。并提醒他,过去齐桓公没有记恨管仲的一箭之仇。晋文公听了,便宽恕了他。寺人披就揭露了吕省和郄芮的阴谋。

  这样,吕省和郄芮得知机事不官,就只好逃走,不久就被秦穆公俘获并毫不留情地杀死了。

  至此,晋文公下了一道命令,说惠公、怀公时的乱党头子全已清除,其余概不追究。但原来支持过惠公、怀公的大臣们还是不敢相信,外面谣言很盛。文公正为此事发愁,那个曾经挟带他行李逃跑的管家来见他了。文公当然很生气,见面就骂。但管家却说:“像我这样的人来见您,自然有我的道理。现在外面谣言四起,说您不肯赦免以前有罪的人,如果您能用我做车夫,在街上走几圈,大家看到像我这样的人尚且能蒙您原谅,那就不会担心了。”重耳觉得有道理,照他的话去做,果然平息了谣言,安定了人心。

  重耳烧的第二把火是大封功臣。他从狄国接回季隗,从齐国接回齐姜,从秦国接回文赢(即怀嬴,因为她原是晋怀公即公子圉之妻,故称怀嬴;后改嫁重耳,做了晋文公之妻,故称文嬴),跟他逃难的那帮大臣各表功绩,论功封赏。“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封爵。”赏赐的标准则是“导我以仁义,防我以德惠,此受上赏;辅我以行,卒以成立,此受次赏。矢石之难,汗马之劳,此复受次赏。以力事我而无补吾缺者,此受次赏。”

  百余年后,晋国贤大夫叔向与上卿韩起谈起文公流亡十九年却能成功夺位的传奇故事时,曾经做过一番精辟的论述。

  叔向说:“我先君文公……好学而不贰,生十七年,有士五人。有先大夫子余(赵衰)、子犯(狐偃)以为腹心,有魏犨、贾佗以为股肱,有齐、宋、秦、楚以为外主,有栾、郄、狐、先以为内主。”意思是说,晋文公的成功,首先有赖赵衰、狐偃、魏犨、贾佗这般亲信随从的悉力辅佐,流亡在外又得到了齐、宋、秦、楚等国的帮助,更关键的是在国内还有栾、郄、狐、先等大家族作为内应。

  这些人都是功臣啊。

  其中文公的舅舅狐偃、连襟赵衰、以及魏武子(魏犨)三人的功劳最大,史学家公认。  《史记》把先轸也称为“五贤士”之一,此人后来成为晋楚大战中晋军的三军元帅,声名显赫。但是,典籍中都没有先轸伴随文公出亡后的记载。只有“栾、郄、狐、先以为内主”的说法,《水经注》引《古本竹书纪年》还说:“秦穆公率师送公子重耳……狐毛与先轸御秦……退舍(三十里)。”可见,狐氏家族(不算狐偃)和先氏家族实际可能是晋文公在晋国内部的内应,秦穆公率军送文公回国时,先轸还率军阻击秦军,结果却不战先退三十里,加入了文公阵营。狐毛虽有随文公出亡的记录,但史书却也没有提起他在文公身边有过什么言行,反倒也有率军御秦的说法。史载上的矛盾,很可能是史家弄错了。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11-13 22:5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