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楼主: 古月轩

解读历史:《刘绪义读春秋》-新浪读书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2 23:32:2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辑 大国崛起(49)


--------------------------------------------------------------------------------

  熊囏和熊恽兄弟俩都是文王与息妫所生。息妫被虏至此时仅仅四年,所以当时的熊囏年纪最多不超过三岁,弟弟熊恽就更不用说了,这样年纪的一对兄弟怎会杀来杀去?“堵敖欲杀其弟熊恽”的背后其实是楚国内部不同集团之间的相互争斗。哥哥熊囏和弟弟熊恽均代表各自一方的利益。后来,年幼的楚成王即位后,楚国的权柄落入了楚文王的弟弟子元手中。这么说来,有人怀疑,楚文王之死其实是死于自己的亲弟弟子元之手。

  那么子元为什么要谋害哥哥楚文王呢?

  初试锋芒

  楚文王死后,其子熊囏被拥立即位,欲杀熊恽,文王之弟子元携熊恽出逃随国,借助随国的力量杀回郢都,铲除反对派之后再立熊恽为国君,这就是楚成王。

  楚成王享国46年,自幼登基,到最后在中原初试锋芒,也是春秋历史上难得的一代明主。童书业先生在《春秋左传研究》一书中就认为,“是时楚人势力几已席卷中原,为中原事实上之霸主矣”;“不特庄王是霸主,成王亦为霸主也。”只可被他的孙子楚庄王更辉煌的霸业所掩盖,一直被人们忽视了。

  剪除子元,用贤为政。

  子元是杀堵敖、立成王的主要策划者,所以楚成王即位后他就理所当然的当上令尹,执掌国政。子元以王叔自居,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当时的楚国,论势力,最强大的除子元之外还有若敖氏。若敖氏乃楚国国内一大世族,其先祖是两周交替时楚君若敖的直系后裔,是楚王室的分枝。此家以先君之号为氏,故称若敖氏;又因其被封在斗这个地方,所以其后人以斗为姓。若敖氏一族在东周初年可谓人才倍出,比如楚武王手下的一文一武两位名臣:斗伯比和斗廉。此家族为武、文两代楚国的崛起做出了无可争议的巨大贡献,家族势力也日渐炙热,是楚国内一股不可乎视的力量。

  子元贪恋嫂嫂文王夫人息妫的美色,《左传》记载,子元竟在王母宫室旁边建馆舍,振铃铎,跳《万》舞,惑以淫乱。岂料文夫人一听此曲,就伤心地哭泣。她说:“先夫当初奏此乐舞,是用来操练军事的呀。如今令尹不把它用来对付仇敌,却在我这个寡妇面前演奏,岂不让人奇怪吗?”《万舞》是当时的武舞,用于演习军事。《春秋公羊传》中说:《万舞》即“干舞”,是手持干、戚、扬、弓、矢一类武器起舞的,以表示威仪。子元表演《万舞》,其本意是想讨得嫂子的欢心。然而却引起文夫人对其夫深切的思念,弄巧成拙,自讨没趣。但没过多久,子元变本加厉,公然住进王宫,企图挑逗文夫人。若敖氏的斗射师找到子元,痛斥他的无道,结果反被子元囚禁。若敖一族本就对子元的嚣张跋扈隐忍太久,现在子元又做出此等有辱尊卑伦常之事,还囚禁谏阻的斗射师,更是怒不可遏。事已至此,若敖氏当机立断,时任申公的斗班率众闯宫,怒杀子元,平息了持续八年的子元之乱。

  楚成王任用了楚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令尹来辅助自己,他便是一代名相:斗谷于菟。

  斗谷于菟,字子文,故有人惯称其为斗子文。子文是楚国历史上一代名相,其知名度也许不如同时期的管仲,但对熟知春秋史的朋友来说,他的名声一点不比管仲差。

  斗子文是楚武王时的一代名臣斗伯比的儿子,从斗子文的姓氏上大家就能够看出他出自若敖氏,可见子文系出名门。但子文的早年境遇却与他贵族子弟的身份大有区别。子文的祖父若敖(非楚君若敖,乃若敖之后、以若敖为氏的斗伯比之父)娶郧国之女为妻。若敖早死,他的儿子斗伯比曾一度生活在陨国的姑舅家里。伯比在陨国邂逅郧国公主,两人一见钟情,私定终生,郧女未婚先孕,生下了子文。

  未婚先孕,这对于陨国来说是一大见不得人的家丑,所以郧夫人知道后大发雷霆,为保颜面,不顾女儿哀求,断然把尚在襁褓之中的子文丢弃于荒郊野外,希望将这个不光彩的事情隐瞒下来。正巧当时郧公出外田猎,路过子文被遗弃的地方,赫然看见一只老虎的身下躺着一个初生的婴儿,老虎不但没有伤害孩子,反而以乳哺之。郧公大惊,刹是好奇,回家后就把这件事讲给夫人听了。郧夫人同样感到不可思异,认为这孩子必非凡胎,急忙派人把孩子抱了回来,如此子文才得挽回性命。由于这个小孩子曾被老虎喂养,所以得名谷于菟,即老虎哺养之意。后来斗伯比回国辅佐武王成就功业,被老虎养大的子文也就跟着回到了楚国。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2 23:32:2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辑 大国崛起(50)


--------------------------------------------------------------------------------

  子文任相之后,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使国家度过经济难关。为此,子文做了很多实际工作,暂停对外战争,全力恢复生产,使楚国迅速度过了难关。特别是他“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难。”毫不犹豫地“自毁纾难”,将全部家财倾囊捐出,为国效力,成为千古佳话。《说苑?至公》还载子文族人犯法,廷理以其为令尹族人而将其释放,子文则大义刑亲,此事深得民心。国人相与歌曰:“子文之族,犯国法程,廷理释之,子文不听,恤顾怨萌,方正公平。”后世有个狂人嵇康还写了一首《六言诗》,其中便写到:“楚子文善仕,三为令尹不喜”。所以不待几年,楚国的经济状况就发生了很大好转,国力亦迅速恢复和增张。如此,楚国北上争霸计划再次启动。

  楚成王初年,大事付诸于令尹。由于其得位不是那么光明正大,不好冒然北上进犯中原,于是采取了与中原诸侯结好的外交政策,暂时停止了北上,而是着力开拓夷越之地,借以巩固后方,静待时机。夷越是杨越的一支,属百越,湖南东北部、湘中、湘南皆为古越族聚居之地。楚成王的开拓夷越,就是着力开拓湘江中下游的越族地区。不仅扩大了楚国的地盘,而且增强了楚国的经济实力,为楚国奠定了一个稳定的大后方。

  公元前659年,楚成王即位第十三年,他乘齐国正忙于存邢救卫,在北边忙活之际,首次挥师北上,进攻中原门户郑国,开始了与中原诸侯争霸之旅。郑国是春秋史上地理位置比较重要的诸侯国,“中国得郑则可以拒楚,楚得郑则可以拒中国”。对于郑国来说,其“附此则此重,附彼则彼重”。郑国的屁股侧向哪一方,哪一方的份量就不由得增重。紧接着,连续三年三次伐郑,并囚郑聃伯,逼迫郑文公几次试图向楚投降。而当时的中原霸主齐桓公为了保住郑国这块战略要地,制止楚国的北进势头,就在楚国三次向郑用兵之际,齐桓公也先后三次会盟诸侯,合谋以救郑。齐桓公采取的谋略是“夺楚援”、“翦楚党”,“孤楚势”。

  地理上的障碍,伐楚必须先经过楚国北面的蔡国。当时蔡国是楚国的属国,无法拉拢。这就意味着攻楚必先攻蔡。可是蔡国没有任何违逆之举,同时它又是姬姓封国,齐桓公“尊王攘夷”也攘不到它的头上,战争理由又从何来呢?为了寻找先伐蔡国的借口,齐桓公使出了一个绝招,一个今人看来都觉得绝得不能再绝得绝招。

  齐桓公爱美人,一生宠幸无数,身边姬妾甚多。话说某日风和日丽,正是湖上泛舟的好日子,齐桓公与娶自蔡国的蔡姬一同在园子里坐船游玩。想必蔡姬也是颇得桓公宠爱的宠妾,平日里的相互调情恐怕也少不了,所以蔡姬和自己这位霸主丈夫在一起时也没什么放不开,毫不拘束,有意晃动船身与桓公打趣嬉戏。船身在水中荡漾,桓公表现的很害怕,叫蔡姬住手,蔡姬全当玩笑,依然如故。霸主丈夫借此发怒,叫她滚蛋,把爱妾一脚踢回了娘家蔡国。

  蔡姬只因与齐桓公嬉闹就被遣送回国,这对蔡国岳父家来说可谓奇耻大辱。自己家的女儿嫁了给你,到你那儿也没任何品行不端的事情发生,你齐桓公竟然找了这么个莫名其妙的理由就把女儿给我踢了回来,你叫你老丈人的脸往哪儿搁啊?蔡侯一怒之下就将蔡姬另嫁他人。

  老丈人觉得脸上挂不住,怒嫁蔡姬于他人,这在我们看来也是情有可原。但不要忘记,蔡姬虽然被齐桓公遣回,可婚姻关系并未解除。何况蔡侯也不想想,如今这天下只有女婿齐桓公欺负他人的事,那有别人敢在自己这位蛮横女婿头上动土的道理?蔡国将尚未与自己解除婚姻关系的蔡姬另嫁他人,齐桓公马上以此为借口,会合诸侯讨伐蔡国。

  公元前656年春,在经充分准备之后,齐桓公亲率齐、鲁、宋、卫、郑、陈、许、曹八国联军约千余辆战车,浩浩荡荡南下伐蔡。八国大军刚刚抵达蔡国境内,蔡崩,军民不战自散。联军随即继续兴师南下问罪于楚,直抵楚国北境。楚国突遭八国联军入侵,也不甘示弱,楚成王和斗子文立刻进行全民动员,楚将屈完率大军北上迎击。齐、楚这两个超级大国第一次真真正正的兵戎相见,双方十数万之众荷枪实弹,对郅于楚国北塞陉山(今河南漯河市东)之下!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2 23:32:3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辑 大国崛起(51)


--------------------------------------------------------------------------------

  楚使到达联军大营后,向齐桓公询问伐楚的理由:“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你齐桓公住在山东(北海),我楚国住湖北(南海),千里之遥,真正是风马牛不相及,你老人家千里迢迢带着这么一大帮人开着战车跑到我的地盘上来,什么意思啊?

  面对楚国的质问,齐国方面当然要给出回答,回答此次伐楚的理由何在,这叫做师出有名。管仲代齐桓公向楚使列出了三大兴兵理由:一、我齐太祖姜尚当年受周天子的特令,“五侯九伯,汝实征之”,也就是说我有尚方宝剑,想征哪里就征哪里,你楚王管不着;二、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二、昭王南征而不复。意思是楚国没有按规定进贡包茅给周王室,害的周王连酿酒的东西都没有了;其次是当年周昭王南征死于汉江,没能安然返回,我现在问你要人。

  其实这三条理由都不成立。第一条,西周开国之初周天子赋予姜太公的特权,那是陈年往事了,现在都什么年代了啊,还翻这个老黄历?再说姜太公有这个特权,又不等于你齐桓公仍有这个特权,无非是显示一下齐国的老资格罢了。第二条,不向周天子纳贡,更是莫明其妙,你齐桓公什么时候也向周天子进贡过呀?再往天下看看这个时候有几个诸侯像以前那样毕恭毕敬地定期向周天子纳贡?第三,昭王南征没有回去,那同样是老黄历了,他到我楚国来,又不是我不让他回去,他自己要掉进水里,谁管得着啊。真正的理由无非两条:一是楚国自尊为王,公然与周天子叫板;二是“汉阳诸姬,楚实尽之”,这是不给我齐桓公这个霸主面子。但是这两条理由却是齐国万万不能说出口的,前者是因为楚国自视蛮夷,俨然独立于中原正统诸国之外,加之之前曾两次称王,当时齐国当时也都装聋作哑,此时也不便提及;后者则是齐楚之间争地盘的缘由,齐也是不好意思讲出来的。只好甩出前面三条理由来,只等楚人接招。

  所谓“箭来碑挡,弓开弦断”,齐人怎么锋来,楚人就会怎么撄其锋。楚使回答说:没有按时进贡是我们的过错,我们会立刻补上的。至于昭王为什么没有安然返回,还是请你到河边去打听打听吧。楚使的态度非常明确,承认你齐国有想尚方宝剑,也承认我未向周王进贡有错,但这时问题都不足以你兴师动众,我知错就改还不行啊。同时断然否认了自己与昭王南征不返有任何瓜葛。

  经过此番交涉,齐、楚双方相互打探了对方的虚实,齐国未能给出足够的伐楚理由。迫于楚军全数北上迎战的压力,八国联军暂后撤至召陵(今河南郾城东)驻扎。齐、楚双方一方面在对峙,另一方面也在寻找妥协的办法。经过几番磋商,双方同意订盟媾和。

  楚国派出大将屈完代表楚成王北上召陵联军驻地,与齐桓公举行首脑峰会,商讨会盟事议。

  屈完来到召陵,为了展示军威,齐桓公请屈完与他同车检阅诸侯三军。后来国家元首出访外国,也都搞这个仪式,大概就渊源于这个时候吧。一边检阅军队,齐桓公一边向屈完炫耀道:“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屈完毫不畏惧,哈哈大笑,针锋相对地:“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轻轻一语把齐桓公射来的箭挡了回去。楚国占有南阳盆地之后,曾为了抵御当地的戎患在此地修建了一座成东、北、西三面有规则方形的长城,此城唯有面向楚国本土的南段不修,故称方城。如果齐国率军南下进入湖北境内,其军若欲攻打郢都则必须跨过汉江天险,到时位于河南南阳的方城就将完全处于联军北方。楚国军民自当以汉江天险阻击联军,方城守军南下攻其侧后,联军必将身陷前后夹击。若是联军先攻方城,则方城易守难攻,楚国本土之军亦可北上支援。楚国凭借天陷地理,再加军民同心,齐桓公军队再多,也未必能取胜。这就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你齐国固然势大,高科技装备齐全,但我也可以像伊拉克那样,和你打打巷战或者游击,你尽管人多武器好又有什么用呢?看谁耗得起。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2 23:32:3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辑 大国崛起(52)


--------------------------------------------------------------------------------

  齐桓公权衡得失,最终做出妥协,同意与楚媾和,与屈完签订了盟于召陵,史称齐楚召陵之盟。楚国暂切隐忍,表示不再北上攻打中原诸国。八国联军随即北归。

  召陵之盟,表面上楚国的北进之势暂时受到遏制,实则双方打个平手。但这无疑是春秋历史上的重要一笔。

  此事之后,楚国反而更进一步的认清了未来大势的走向,明确了自己欲要图强就必须首先面对北方新兴强国挑战的事实。楚国在此后更全面完整的制定了自己的北上方案,为日后逐鹿中原进行了积极的准备。相反,召陵之盟也是齐桓公霸业走向衰落的开始,所以,召陵之盟实际上是大国争霸的先声之作,它终结了某一个霸主独霸中原之势,开启了群雄争霸的历史大门。

  泓水之战,与宋争锋

  召陵之盟会,楚成王审时度势,重新部署,决定经略淮域,与齐国迂回争锋。召陵之盟的第二年秋天,齐桓公又会诸侯于首止,以定太子郑之位。这一来触怒了周惠王。这时的周惠王正想废长立幼,想改立王子带为太子。于是周惠王便唆使郑文公叛齐而投楚、晋。郑文公喜得王命,退出了首止之盟。齐国同盟内部出现分裂。楚成王趁此良机,灭掉了弦。给了齐国一个下马威。公元前649年,成王又借口黄国不归楚贡,出兵伐黄。黄国守了三个季度,都没有等来齐国的援军,于第二年夏天被楚所灭。公元前646年,楚国又乘胜灭英。如此三国一灭,打破了齐国的犄解之势,为楚国东进齐国扫清了一条道路。而齐国竟然无力救助,一方面表明齐国己无力与楚国正面交锋,另一方面又使齐国失信于诸侯,造成“诸侯日散,霸业日衰”。公元前645年春,楚成王又深入东夏,起兵伐徐。徐是齐的忠实属国,兼有姻亲关系。楚国拿徐国开刀,就是想杀鸡给猴看。齐国不得己等到楚国与徐国打了两个月之后才有所反应,召集宋卫等国会盟商讨对策。不想诸侯救徐,楚师并不后退。齐桓公又不得不另想办法,伐厉以救徐。厉在徐楚之间,是楚的属国。这种围魏救赵之策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相反,齐军陷入厉国,进退不得。不得己,齐国和各诸侯国只好各自自行撤兵回国。这一仗表明齐国已不敢和楚国正面交锋。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死,齐国发生内乱。齐国联盟也随之作鸟兽散,诸侯转而投靠楚国,郑文公就曾亲自到楚国聘问。于是楚成王掉转锋芒,直指北方中原。这时楚国的矛头就是中原的宋国。

  而这时宋国的宋襄公见齐桓公已死,渐有称霸之心。公元前641年,楚成王示意陈国出面,召集齐鲁陈蔡郑等与楚国关系好的诸侯会盟,意在“无忘齐桓之德,修桓公之好”。此时齐桓公仍是名义上的盟主,其实背后真正的盟主是楚成王。这次会盟的结果就是“自有此盟,然后宋孤”。公元前639年,不甘寂寞的宋襄公也决定大会诸侯。一心想以仁义之名号召天下的宋襄公不听大臣劝告,结果在会盟现场被楚成王伏下甲兵,活捉了。并且要挟着宋襄公,把他绑在战车上前来征讨宋国。无奈宋国国内有备,楚成王未能如愿,只好释放宋襄公,宋襄公也因此威风扫地。图谋报复的宋襄公于第二年借口郑国朝楚而伐郑,楚国派兵相救,宋楚两军于泓水展开大战。泓水之役,宋襄公大败而归,并留下了千古笑话。

  公元前633年,楚国又联合陈蔡郑许四国联军伐宋。十二月,楚成王大会诸侯于宋。到此时,“春秋列国,陈蔡郑许以地近而从楚,宋以先伐之后,至此不得不从楚。”诸侯俱拱手南向。

  楚成王初露锋芒,至此一帆风顺。然而,公元前632年,晋楚之间爆发了著名的城濮之战,当时晋君就是曾经逃难时受到楚成王款待而不杀的重耳,重耳为报楚成王,退避三舍,以激怒楚国的大将子玉,子玉因为骄兵轻敌而大败。但是楚国虽然战败,但于大局无碍,元气未损。

  公元前628年,阳处父率晋师伐蔡,楚成王派令尹子上率楚师救蔡,两军夹滴水而阵,晋军不能前进,又惧怕楚军,不敢渡河,阳处父想退兵,但怕人家笑他害怕楚军。就派人对斗勃说:“来者不惧,惧者不来。你要是想与我开仗,我就退三十里,让你们过河来布阵,我与你决一死战。如果你不敢过河,就请你们退三十里我过河去与你决战。”斗勃大怒说:“晋军欺我不敢过河?”就想渡河决战,成大心说:“晋军说退三十里,是诱我渡河中时,乘机袭击。不如我们退三十里,让晋军渡河,我们必胜。”斗勃醒悟了,就退军三十里。阳处父对将士说:“楚军怕我们,已经跑了,现在已是秋末,天气又寒冷,暂时回去,以后再来打他们。”就班师回晋国了。斗勃过了两天才知道,也只好班师回国。于是各自引退,太子商臣对成王说,子上是受了晋人贿赂才退兵的,这本是商臣有意进谗言,成王未能觉察。商臣是楚成王的长子。原来,楚成王打算立商臣为太子,便去征询子上的意见,子上对此持异议,子上说:“君王的年纪还不大,而且内宠又多,如果立了商臣又加以废黜势必带来祸乱。楚国立太子常常选择年青的。而且商臣这个人,眼睛像胡蜂,声音像豺狼,个性残忍,不适合做太子。”楚成王不听,商臣为此而衔恨。果然立了以后,又想废而另立王子职。商臣知道了这个情报,但还不敢肯定。于是就去问他的老师潘崇如何才能弄清楚真相。潘崇便给他出了主意,你可以设宴招待江芈,故意表示不尊敬就行了。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2 23:32:4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辑 大国崛起(53)


--------------------------------------------------------------------------------

  江芈是什么人呢?她是成王宠妾的妹妹,也就是商臣的姑母。

  商臣设宴接待她,中途故意对她不礼貌。江芈果然发怒道:“你这个畜生,难怪君王要杀掉你另立职为太子了。”

  商臣告诉潘崇,事情弄清了。潘崇对他说,你可以事奉公子职吗?商臣回答:不能。潘崇又问,你能逃亡吗?商臣说:不能。那么你能办大事吗?潘崇再问。这时商臣回答:能!

  要办大事,先得除掉令尹子上。这时,正好令尹子上出征晋国无故退兵,引起了成王的疑问,商臣趁机离间。此时的成王头脑己不如当年清楚,宁愿相信自己的儿子商臣,不经查证,便处死了子上。

  公元前626年,鲁文公元年。楚成王废掉了商臣的太子之位。十月,商臣率领东宫的甲士包围了王宫,逼成王自尽。成王请求死之前煮一只熊掌吃,有人说成王生前好吃熊掌,有人说熊掌难熟,成王意在拖延时间等候救援。但不管怎样,商臣不许,成王终于被迫自缢而死。

  一代明主楚成王死后,商臣给他上谥号为“灵”,楚成王死不闭眼;改谥为“成”,才闭上眼睛。成王的一生,假如置个人的荣辱不计,专论国家的盛衰,可以说楚国的霸业无疑是在成王时奠基的。后世有学者认为,楚成王应是一个真正的霸主。

  问鼎中原

  商臣逼杀楚成王之残忍与情节之恶劣在楚国乃至春秋史上写下了令人厌恶的一页,但是

  丝毫不影响楚国的内部稳定和图霸中原的既定方针。商臣即位,他就是楚穆王。

  楚穆王在位十二年(前625—前614年),公元前617年(楚穆王九年),穆王镇压了企图谋杀自己的楚大夫斗宜申(子西)与仲归(子家)后,国内形势基本稳定。

  这个时候,国际形势却发生了新的变化。

  主要变化就发生在曾与楚国争霸的晋国。公元前621年(楚穆王五年),晋襄公卒,晋卿争立新君,相互攻杀。第二年,晋襄公之子继位,是为晋灵公。晋灵公年幼,无志图霸,实力已不如前。但河西之秦国却已渐渐崛起,秦穆公亦力图插足中原。早在公元前628年(楚成王四十四年),晋文公死后,秦穆公即命孟明视等袭郑,次年灭滑(姬姓,今河南偃师东南)而还。晋与姜戎在殽(山名,今河南灵洛、灵宝间)截击秦军,秦全军复没。秦原有恩于晋,从此原来的“秦晋之好”开始转变成世仇,相互攻伐不止。楚、秦则因为利害相同,两国结为姻亲之国。据秦《诅楚文》载:“昔我先穆公及楚成王,是僇力同心,两邦相壹。绊以婚姻,蕝以斋盟。”楚成王与秦穆公建立的两国友好关系,有助于楚国的继续争霸。齐国自齐桓公死后,国势不盛,对楚国扩张,不形成障碍。楚穆王就是在这种有利的国内外形势下,继续向北、向东进取的。

  公元前624年(楚穆王二年)初,晋联合宋、鲁、陈、卫、郑等攻打楚之附属国沈(今安徽沈丘东南),沈败溃。四月,秦军渡河攻晋,至殽,埋葬秦晋殽之役中阵亡的秦军尸骨而还。秋,楚军出兵围攻江国(嬴姓,今河南息县西南),晋亦即举兵攻楚救江。第二年,秦又攻晋,楚乘机灭江。江既是晋的盟国,又是秦的同姓国,楚穆王乘秦、晋交战之机,迅速攻灭,也显示了楚穆王的果断。

  公元前622年(楚穆王四年),秦军攻打从楚之鄀(今河南淅川西南),楚穆王未予理会,不久,让鄀君南迁建新都,史称上鄀(今湖北宜城东南)。楚国西境息宁,即移兵东向,同年秋,楚穆王遣成大心(子玉的儿子)、仲归(子家)率军灭叛楚即东夷的六国(偃氏,今安徽六安北)。冬,楚公子燮又率军灭蓼(姬姓,今河南固始东北)。

  这一年是楚穆王攻城夺地的丰收年。他在一年的时间里就在淮河流域灭掉了两个国家。

  公元前621年(楚穆王五年),秦穆公、晋襄公相继卒,晋又争立新君,秦、晋交战不断,第二年,晋国由赵盾大夫主持国政,与齐、宋、卫、陈、郑、许、曹之君会盟于扈(郑地,今河南原阳西),自此开始由大夫主盟诸侯。《左传?文公九年》载,针对这样一个有利形势,楚大夫范山就对楚穆王说:“晋君少,不在诸侯,北方可图也。”公元前618年(楚穆王八年)春,楚穆王听从了这一意见,即挥师北上,驻于狼渊(郑地,今河南许昌西),攻打郑国,囚禁了郑公子坚、公子龙和乐耳。郑国被迫与楚国媾和,等到晋国来救,楚军已还。夏,楚国又攻打陈国,以惩罚陈之附晋,占领了陈的壶丘(今河南新蔡东南)。秋,楚息公子朱自东夷伐陈,为陈所败,公子筏被俘。陈以小胜大,反而惧怕而请和。冬,楚穆王遣越椒访问鲁国,以示亲善。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2 23:32:4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辑 大国崛起(54)


--------------------------------------------------------------------------------

  公元前617年(楚穆王九年)夏,楚穆王杀斗宜西、仲归,消除了内患,于这年冬,会陈、郑、蔡等国国君驻军于厥貉(今河南项城境),策划攻打宋国。宋昭公被迫请求归服,并亲自引导楚穆王狩猎于孟诸(今河南商丘东北)(《左传?文公十年》谓宋昭公“遂道以田孟诸”。)宋、郑、陈等中原国家转而附楚。麇(今湖北西北部)君本从楚伐宋,中途却逃归,楚穆王于次年即兴兵伐麇,败麇军于防渚(今湖北房县),兵锋直抵锡穴(麇都,今陕西白河东南)。

  厥貉之会和“田孟诸”,是楚国城濮败北后霸业复盛的表现,说明楚国仍是左右中原局势的主要强国。

  公元前615年(楚穆王十一年),《左传?文公十二年》记载:“群舒叛楚,夏,子孔执舒子平及宗子,遂围巢。”“群舒”按杜预所说就是东夷的一个血族相同、居地相近的群体。包括舒鸠、舒蓼、舒庸、舒鲍、宗、巢等偃姓部落和小国,其地望约在今安徽六安市东北地带。令尹成嘉(子孔)率军镇压,执舒君,进而攻打巢国,楚国势力进一步向江淮地区发展。

  公元前614年(楚穆王十二年),穆王卒。子旅即位,他的即位,标志着从此,楚国历史上乃到春秋历史上一位最有为的国君开始了登上了政治舞台。这就是楚庄王。

  要认识这个人,我们先来讲两个故事。

  一是“问鼎中原”。

  鲁宣公三年,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领兵至洛水,在周天子脚下耀武扬兵,检阅部队。刚刚即位的周定王不知道这个向来不顺从的楚子到底要干什么,于是派王孙满去慰问楚军,实际上是探探楚国的虚实。王孙满就是崤之战以前在成周北门之上观秦国之兵,并认为秦军无礼,判定秦军必败的那个童子。楚成王风光了一阵子,还觉得不过瘾,正好天子派人来了,于是就想趁机向周天子挑衅一下。

  在闲谈之际,楚庄王装做不懂而好奇,向王孙满询问周天子的那个宝贝九鼎到底有多轻多重多大多小。

  鼎是青铜器中最重要的一种,最先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一般来说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有一种成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为一列,称为列鼎,列鼎的数目在周朝时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和等级。列鼎通常为单数。有的学者根据文献及考古发现九鼎应为诸侯之制,七、五鼎为卿大夫,三、一鼎为士级,天子之制为十二鼎,是双数,但至今未见周天子之陵墓,故这个记载是否正确还有待证实。但也有学者认为,在周代,就有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数量的规定。随着这种等级、身份、地位标志的逐渐演化,鼎逐渐成为了王权的象征、国家的重宝。统治者往往以举国之力,来铸造大鼎。《周易》中有“鼎卦”,象征革故鼎新,卦象十分吉祥,亨通。《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九鼎的来历,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岛,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因而“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庆典之际,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区赠送“民族团结宝鼎”,矗立于拉萨人民会堂广场。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2 23:32: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辑 大国崛起(55)


--------------------------------------------------------------------------------

  既然九鼎是天子的神器,作为诸侯的自应不能心有邪念。如果说一般人问问倒也罢了,但是楚庄王来问,就有了另外的含义。最明显的就是周天子是王,你楚子也称王,本身就是一个僭号,此时再来问鼎,岂不有取而代之之心?

  所谓言为心声,王孙满何等聪明的人物,一眼就看穿了楚成王的用心。但碍于面子身份又兼楚王势大,不敢发作。但他直截了当地告诉楚庄王:“在德不在鼎”。这五个字也可谓一言九鼎。因为春秋时期尽管周德已微,但名义上仍然是诸侯之主,人们普遍认为,国家的强大在于施德政,而不是某种器物。然后他又历数了九鼎的光辉历史。他说夏禹实施德政,各地诸侯都把自己那里的奇异之物绘制图,献给朝廷,九州岛的长官也把金属制品上贡。于是夏禹就把这些金属品做成九鼎,上面铸出各种奇异之物的形状。这样,百姓在山川林泽就不会碰到妖怪,不会遇到不顺利的事。因此上下和睦,都可以受到上天的赐福。夏桀昏乱,九鼎就迁到商朝。商纣暴虐,九鼎又迁到周朝。有美德的时候,鼎小也是很重的;背离德行的时候,鼎大也是很轻的。而且上天保佑有德行的人也是有限。成王定鼎于郏(辱耳)之时曾经占卜,结果说可以传三十代,历七百年。于今”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成王听他上了这一大段政治理论教育课,也无话可说。大道理都讲到这个份上了,再说他也并不是真正想灭掉周王室,再看王孙满也不是个孬种,天子身边还是有能人的,凭自己眼下的势力还无法跟周天子争天下,况且天下还有那么多的诸侯虎视眈眈着呢?于是收兵而去。

  这就是著名的问鼎中国。这个典故给楚庄王添了不少的名气。后世把诸侯争霸,群雄逐鹿就称之为问鼎中原。

  二是一鸣惊人的故事。

  楚庄王刚即位之时,晋国见楚国忙于办丧事,便趁机又重新会盟诸侯,将楚国拉过去的陈、郑等国又收编到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这一举动激怒了楚国的贵族大臣们,他们都要求与晋国决战。但是,楚庄王仍无动于衷。三年过去了,楚庄王依然整天打猎、喝酒,不理政事,还在宫门口挂起块大牌子,上边写着:“进谏者,杀毋赦!”这一天,大夫伍举进见楚王。楚庄王手中端着酒杯,口中嚼着鹿肉,醉醺醺地在观赏歌舞。他眯着眼睛问道:“大夫来此,是想喝酒呢,还是要看歌舞?”伍举话中有话地说:“有人让我猜一个谜语,我怎么也猜不出,特此来向您请教。”楚庄王一面喝酒,一边问:“什么谜语,这么难猜?你说说看。”伍举说:“我听说‘楚京有大鸟,栖上在朝堂,历时三年整,不鸣亦不翔。令人好难解,到底为哪桩?'我猜了好久都猜不出来,心中犯疑,不鸣也不翔,这究竟是只什么鸟?”楚庄王听了,心中明白伍举的意思,笑着说:“我猜着了。它可不是只普通的乌。这只鸟啊,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等着瞧吧。”伍举明白了楚庄王的意思,便高兴地退了出来。

  然而,过了几个月,大臣们并没有等来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大鸟。倒是楚庄王这只大鸟依然故我,既不”鸣”,也不”飞”,照旧打猎。喝酒欣赏歌舞。大夫苏从忍受不住了,便来见庄王。他才进宫门,便大哭起来。楚庄王惊问:“先生,何事这么伤心啊?”苏从回答道:“我为自己就要死了伤心,还为楚国即将灭亡伤心。”楚庄王很吃惊;便问:“你怎么能死呢?楚国又怎么能灭亡呢?”苏从说:“我想劝告您,您一定听不进去,肯定要杀死我。您整天观赏歌舞;游玩打猎,不管朝政,楚国的灭亡不是在眼前了吗?”楚庄王听完大怒,斥责苏从:“你是想死吗?我早已说过,谁来劝谏,我便杀死谁。如今你明知故犯,真是傻极了!”苏从十分痛切地说:“我是傻,可您比我还傻。倘若您将我杀了,我死后将得到忠臣的美名;您若是再这样下去,楚国早晚是要灭亡的,您就当了亡国之君,您不是比我还傻吗?我的话说完了,您要杀便杀吧。”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2 23:32:5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辑 大国崛起(56)


--------------------------------------------------------------------------------

  楚庄王忽然站起来。动情地说:“大夫的话都是忠言,我必定照你说的办。”随即,他便传令解散了乐队,打发了舞女,决心要大干一番事业。楚庄王首先整顿内政,起用有才能的人,将伍举、苏从提拔到关键的职位上去。当时楚国的令尹和斗越椒野心勃勃,想要篡位。楚庄王便任命了三个大臣去分担令尹工作,削弱了他的权力,防止了斗越椒作乱。

  这就是著名的成语“一鸣惊人”的出典。

  《史记?楚世家》记有此事,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同是《史记》,司马迁又在《滑稽列传》中把这一故事写到了齐威王与淳于髡身上。同一个故事怎么可能发生在两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人身上呢?这就是司马迁的不察了。后人一般都倾向于此事发生在齐威王身上。但我不这么认为,司马迁之前韩非子在其书中《喻老》篇就记载有此事,主人公是楚庄王。从故事本身来看,发生在楚国的可能性要比发生在齐国的可能性大得多。

  从这两个故事大致可以看出楚庄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第一,他有敢于问鼎的气魄,第二,他沉得住气,又有一鸣惊人的大志。

  周定王二年,也就是楚庄王问鼎之后回来的次年,趁楚庄王不在国内,原来被削职的斗越椒公然造反。庄王知道硬拼于己于国都不利,便首先稳住他,说:“斗氏一家于楚有大功,宁肯使越椒负我,我决不负越椒。”接着派苏从去讲和。斗氏以为庄王怕他,愈发骄横。庄王假意退兵。暗中于途中河边设下埋伏,同时又派一队士兵在附近活动以作诱饵,单等斗氏来追。斗氏果然来追,待过了河,遇上伏兵,方觉上当,正要退回,河上的桥己被人拆了。慌不择路的斗氏只好涉水过河,就在此时,岸上庄王的士兵早已箭如雨下。其中一位神箭手叫养由基的,一箭就把斗越椒射死。斗氏之乱平息。

  斗氏之乱平息后,楚庄王召开庆祝会。六年没有喝酒,六年没有听钟鼓之音的楚庄王高兴之至,把自己最爱的许姬叫来,让她为大臣们献舞敬酒。突然,一阵风把殿上的蜡烛都吹灭了。黑暗中,有人拉住了许姬的袖子,捏她的手。许姬非常生气,顺手把那人帽子上的缨揪了下来,许姬拿着帽缨来到楚庄王跟前,悄悄说了几句。楚庄王一听,立即吩咐正在点蜡烛的佣人停下来,大声对群臣说,今晚难得高兴,君臣之间也不必拘束那么多礼节,大家把帽子及帽缨都摘下来,痛痛快快一醉方休。大臣们都莫明其妙地照其吩咐把帽子摘了下来。因此,大家都不知道到底是谁在黑暗中对许姬非礼这件事了。许姬怪他,楚庄王呵呵一笑,大家都喝醉了,见了你这美人儿,哪个不动心呢?非要查出来,也就没有意思了。

  7年后,楚庄王伐郑。一名战将主动率领部下先行开路。这员战将所到之处拼力死战,大败敌军,直杀到郑国国都。战后楚庄王论功行赏,才知其名叫唐狡。他表示不要赏赐,坦承7年前宴会上无礼之人就是自己,今日此举全为报7年前不究之恩。楚庄王大为感叹,便把许姬赐给了他。这桩灭烛绝缨的典故,有力地表明了楚庄王的气度与风范。

  问鼎中国,吹响了楚庄王北进的号角,加上内乱平息,楚国这时全力向北。公元前598年,楚国收降了陈国,把陈国变成了楚国的一个县,当时陈侯还在晋国作国事访问吧;周定王十年,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发兵攻郑。这年6月,晋国赶来救郑,随之晋楚双方在河南荥阳一带的邲展开了一场恶战。史称晋楚邲之战。

  邲之战,晋景公派出中军将荀林父为帅,先谷副之,士会领上军,郄克辅之,赵朔领下军,栾书辅之,赵括、赵婴齐任中军大夫,巩朔、韩穿任上军大夫,荀首、赵同任下军大夫,韩厥任司马,兵车六百乘。而楚国这边是楚庄王亲率大军,沈尹领中军,子重领左军,子反领右军。当晋国前来救郑之时,其实郑国早投降,楚军深入他的大路上,郑伯脱了衣服,露出上身,牵着羊迎接楚庄王,表示郑国已服楚国,如果要把郑国变成楚国的一个县也好,继续保持郑国的宗祀也好,都听楚王发落。楚庄王看到郑伯能够自下于人,应该会取信于他的百姓,就答应退兵三十里,与郑国讲和。荀林父本来刚刚执政,见楚国收兵,也就打算收兵回国,但副将先谷不同意。他说:“晋所以霸,师武臣力也。今失诸侯,不可谓力。有敌而不从,不可谓武。由我失霸,不如死。且成师以出,闻敌强而退,非夫也。命为军师,而卒以非夫,唯群子能,我弗为也。”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2 23:33:0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辑 大国崛起(57)


--------------------------------------------------------------------------------

  先谷是说晋国之所以能领袖诸侯,是因为军队勇敢,臣下尽力。现在有了敌人却不敢迎战,不能说勇敢;看到敌人强大而退却,这不是大丈夫。于是他自率本部人马渡过了黄河。

  楚庄王本来伐郑得胜,已经打算回去了。这时听说晋国过了黄河,庄王大约还记得当年的城濮之败,一开始也不想与晋军正面交战。他和群臣商议,伍参和叔孙敖围绕打还是不打争了起来。叔孙敖不想打,他调戏伍参说:“去年攻进陈国,今年攻进郑国,战事已经不少了(言下之意就是说楚国不愁没有仗可打)。如果打起来不能得胜,你伍参的肉足够让大伙吃吗?”伍参想打,他一听这么说,也反唇相击:“如果打赢了,那就是你叔孙敖没有谋略。如果打不赢,伍参的肉就到了晋国人手里了,你哪里吃得上?”楚国的令尹听到他们两人斗嘴,已经把兵车朝南,倒转旌旗,准备回国了。伍参又向楚庄王进言:“晋国参战的主帅是新人,不能行使命令。而他的副手先谷却为人刚愎自用,不肯听从主帅的命令。他们的三个统帅,想要专权行事又无法办到。想要听从命令,却没有上级。这一次晋军一定失败。况且国君逃避臣下,楚国怎么能受此耻辱呢?”意思是晋国派的是臣子,你楚王作为国君怎么能避而不战呢?难道国君怕臣下不成?故庄王听了自然不舒服,当即命令令尹再把车头和旌旗掉头向北。

  实际上伍参的分析非常有道理。晋军方面,中军主帅荀林父不想打的原因,《左传》也有记载。他说:“没有赶到郑国而劳动百姓,出兵又有什么用呢?楚归而动,不后。”就是说他的使命是来救郑的,现在救也迟了。等到楚军退兵时趁他动起来时再打不迟。老将士会也赞成他,说:“我听说用兵之道,观察敌人的空隙而动,德刑政事典礼都不违背常道,就不好对付了。不能攻打这样的敌人。楚军讨伐郑国,是因为愤恨他有二心,但又哀其卑下,顺服了就赦免了他。恩德和刑罚都达到了目的。去年楚攻陈,今年又伐郑,楚国百姓并不疲劳,国君也没有受到怨恨,政令合乎常道。各行各业都不废时令,百姓和睦。蔿敖做令尹,能够实行好的法典,军队出动,右军跟随主帅的车辕,左军替他打草准备休息之所,前军旄旌开路以防意外,中军斟酌谋划,后军精兵押阵,军事政令不必等待命令就已完备。楚王选拔人才,同姓中择其亲支,异姓中选其世旧,举贤不遗漏有德之人,赏赐不忽视有功之人,对老者加恩,对旅客有赏赐,君子和小人各有各的衣服颜色。对尊者示以礼节,对贱民示以威严,可谓政和礼顺。德行确立,刑罚施行,政事成就,事务合时,典则执行,礼节顺当,这样的国家怎么可以匹敌呢?见可而进,知难而退,这就是治军之道。兼并暗弱攻伐昏庸,这是用兵之道。大帅估且整顿军备,筹划兵略,何必一定要与楚国争斗呢?”

  但是荀林父不能制约他的副手,只得听任他自领本部人马单打独斗去了。荀首叹息:这一支部队危险了。根据卦象看,先谷必有大难。韩厥对荀林父说:倘若先谷失败,您作为中军主帅的责任就大了。军队不听命令,这是谁的罪过?不如干脆进军。战,如果不能得胜,责任还可以大家分担,与其让你一个人担当责任,还不如六个人一起分担好了。在这种情况下,晋军全部渡过了黄河。

  这时,郑国派人来到晋军,解释郑国之所以顺从楚国的原因仅仅是为了保国,对晋国并没有二心。如今楚军出师在久己久,得胜而骄,历久气衰,没有设防,如果晋国攻击他们,我们郑国作为后援,楚师必败。先谷听了,跃跃欲试。但下军副帅栾书不同意。他说:楚自克庸以来,对于百姓,楚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祸至无日,戒惧他们不可懈怠。对于军队,无日不讨军实而申儆他们胜利不可能长久,商纣打了一百次胜仗,但没有好结果。又用楚之先祖若敖、蚡冒等革命先烈筚路蓝缕,开山辟林的感人事迹来教育国人。使楚人永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样怎么能称得上骄傲呢?我国先大夫子犯说过,出兵打仗,理直就会气壮,理曲就会气衰,楚军并没有进攻我们,而我们主动去找人家麻烦,我们已经不合于道德了,又结怨于楚,是我们理曲而楚人理直,怎么说他们气衰呢?子良是郑国的精英,师叔是楚国的名人,师叔入郑与盟,子良入楚为质,他们两国关系亲近得很哪,现在反而来劝我出战,如果我们打赢了,他们就来归服;如果我们打输了,他们就会奔楚。这是好比利用我们来占卜一样。郑国的话不可信。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2 23:33:1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辑 大国崛起(58)


--------------------------------------------------------------------------------

  但是赵括和赵同都说:我们领兵以来,就是为了寻找敌人,战胜敌人而得到属国,还等待什么呢?一定要听郑国的,和楚军拼一下。

  荀首说:你们两个人的主意,是取祸之道啊。

  就在晋国内部争执不休的时候,楚军君臣同心,已打定决心和晋国一搏。战前,楚庄王先后三次派人到晋军中挑战,旨在激怒晋军,扰乱他们的阵脚。第一次派少宰去,说,楚王年轻,不善于辞令,听说诸位先生来训斥郑国,希望你们不要在这呆得太久。士会回答说,以前平王命令我们的先君和郑国一起辅佐周天子,现在郑国不听天子的命令,晋侯派我们来质问郑国,岂敢劳动您的大驾。中军副帅听了,很生气,认为这样的回答是在奉承楚国,就派赵括去更正,说,你这样说不妥,国君命令我们来是要把楚国的足迹挪出郑国,要求我们不要躲避敌人,我们不敢违抗命令。

  第二次,楚王再派使者到晋军中求和,晋军答应了,约好了谈和的日子。然而,楚王却又另派人去晋国中挑战。担任挑战任务的是许伯和乐伯。许伯对乐伯说,我听说单车挑战,驾车疾驰而使旌旗偃倒,迫近敌营然后回来。乐伯说,我听说单车挑战,车左用利箭射敌,代替司机执掌马缰,司机下车,整齐马匹,然后回来。摄叔说:我听说单车挑战,车右进入敌营,杀死敌人折取左耳,抓住俘虏,然后回来。这三个人都按照自己所说的做了。晋军追赶他们,乐伯左边射马,右边射人,使晋军不敢前进。箭只剩下一支了,有只麋出现在面前,乐伯一箭射中麋的背部。晋国的鲍癸正跟在后面,乐伯就让摄叔拿着麋献给他。鲍癸只好阻止部下追赶。

  晋国一个叫魏锜的曾经要求做公族大夫,晋侯不答应。此时他想报复晋侯,便故意想让晋军失败,于是要求单车挑战,但也没有批准,于是要求出使,这回同意了。魏锜到楚军中请战后回来的路上,楚国人的潘党追赶他,魏锜也射了一只麋献给他。还有一个叫赵旃的曾经请求做卿而没有批准,也很生气,要求领兵出战,没有同意,要求去召楚人来和谈,同意了。郄克说,这两个心怀不满的人去了,一定要加以防备才是。先谷说,领兵没有固定的策略,要防备做什么?士会说,还是防备一下为好。士会就派人埋伏在山前,所以这支部队后来没有失败。

  赵旃在夜里到达楚军那里,铺开席子坐在军门之外,派遣他的部下先进楚营。后来,楚庄王乘坐左广的指挥车追赶赵旃,赵旃丢掉车子跑进树林里,晋国人害怕他激怒楚军,就让战车去接他,潘党远望飞起来的尘土,派战车去通报楚王,说晋国的战车来了。楚人也担心楚王孤军进入晋军,也出阵迎战。孙叔敖就命令楚人前进,说,宁可我们迫近敌人,也不能让敌人迫近我们。抢在敌人前面可以夺敌人的斗志。于是,楚军战车飞驰,士卒奔跑,一路掩袭晋军。荀林父不知道出了什么事,大声宣布,先渡河的有赏。于是中军、下军争相渡河,先了上船的用刀砍那些攀在船舷上的手,“舟中之指可掬也”,船中的断指多得可以用手捧起来,那可都是晋军弟兄们的手啊。

  到了黄昏,晋国剩余的士兵都溃不成军了。有人建议乘胜追击,楚庄王不肯,他说,这一次大胜,足以洗刷过去的耻辱,晋楚都是大国,迟早会议和的,何苦多杀人呢?于是放晋军逃回。晋国人有战车陷在坑里不能前进,楚人教他们抽去车前横木;晋军有马盘旋不前,楚人又教他们拔掉大旗,扔掉车轭,这样才逃了出去。晋军还有人回过头来调戏楚人说,我们不像大国那样习惯于逃跑,很有经验。邲之战,楚军大获全胜,为楚国问鼎中原廓清了道路。

  随后,楚国又降服了宋国,晋国有心想救,但骇于楚军威力不敢相救。此后,中原大多数国家都对楚纳贡称臣,楚国势力所及,东达吴越、齐鲁边境,北至鲁卫郑宋腹地,西至秦邦,南达洞庭,威震中原。楚庄王成就一代霸主,雄霸中原长达23年。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1-27 12:3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