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12-12 23: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辑 乱自上作(6)
--------------------------------------------------------------------------------
后来,孔子与《春秋》之间的联系就逐渐断了,自然人们就不重《春秋》了。那么《左传》的地位为什么又上升了呢?其中一个原因是“古学遂明”。也就是说在西汉,今文经学占统治地位,但后来今文经学衰落了,古文经学大兴。《左传》在汉代是用先秦时文字写成的,属古文。另一个原因是,人们又认为《左传》的作者是孔子。这样,孔子与《春秋》联系逐渐割断,而与《左传》的联系倒紧密了。《左传》的地位到了什么程度呢?“工侔造化,思涉鬼神,著述罕闻,古今卓绝”。这是唐代刘知几的话,刘知几是把《春秋》和《左传》都当成史的。
那么《左传》的作者又是谁呢?这又是历史上一个千古疑案。
大概说来,有四种不同的说法。分别是左丘明说、子夏说、吴起说、刘歆说。
其中影响最大的说法是“左丘明说”。这是司马迁《史记》中的说法。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云:“……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这个说法言辞肯定。此说也有几个证据:一是这是最早指出《左传》作者其人的。二是司马迁本人的影响;三是有旁证。《严氏春秋》引《观周篇》云:“孔子将修《春秋》,与左丘明乘如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丘明为之传,共为表里。”《严氏春秋》作者严彭祖略早于司马迁;所引《观周篇》见于西汉本《孔子家语》。四是左丘明本身是一史官。
左丘明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论语》里。“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从语气中看得出孔子将左丘明引为同道。这与严彭祖所说孔子与他一起西观书于周室的说法可以互相印证。新近发现的孔府档案新资料《左传精舍志》称左丘明“世为鲁左史官”。司马迁还说过“左丘失明”,似乎他也符合古代制度中的瞽史身份。
但是这个说法到了唐代中期以后就有人提出质疑。如有人认为左丘明要早于孔子,他们虽然无法证明《左传》是孔子所作,但却主张不是左丘明所作。到宋元之时,有人认为《左传》成书在战国,这又进一步说明《左传》既不是左丘明也不是孔子所作。明末顾炎武认为《左传》不是一时一人之作;清代康有为等人认为是刘歆伪造;清代同时还有人认为是孔子所作。
那么《左传》至于是何人何时所作呢?为什么会引起如此多的争讼呢?上述说法哪一个更可靠?
首先要知道引起这千古疑案的根源何在。
前面讲过,《春秋》记事为242年,《公羊》、《谷梁》二传所载时间与《春秋》同,独《左传》的记事推延到了哀公十六年“孔子卒”。鲁哀公二十七年之后,又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晋国知伯被杀之事。也就是说《左传》记事的时间要多出了13年。《左传》还“预言”了战国初年的史实。
其二,孔子有“不语怪力乱神”之说,但《左传》则“曰天道、曰鬼神、曰灾祥、曰卜筮、曰梦”。多与孔子思想不合,故“其失也巫”。
其三,据《史记》,《春秋》“感麟而作”,“当一王之法”;“绝笔于获麟”,“讲义法,重名分”。而《左传》续至“获麟”之后,不在乎获麟不获麟;也不重名分,如《左传》记吴国楚国之国君都自称为王,《春秋》始终坚称为子,而《左传》王、子混称,没有区别。
这些显着的差别,正是引起人们对其作者怀疑的重要因素。这样一来,司马迁所说《左传》作者是左丘明的观点也似乎难以令人信服。因而,现代人更相信《左传》成书于战国中期,非一时一人所作。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