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不败传说——岳家背嵬军 % Z7 Y2 f" `8 n; m
( }' @& c1 B9 X! b- s6 L: I0 I2 P9 v! O& N- G( O9 }
《云麓漫钞》记载:“韩、岳兵尤精,常时于军中角其勇健者,别置亲随军,谓之背嵬,一入背嵬,诸军统制而下,与之亢礼,犒赏异常,勇健无比,凡有坚敌,遣背嵬军,无有不破者。” 5 n* @) Q: v+ c9 ~% J' Q @
+ P5 f1 q: v7 n
4 ?. K9 w6 M5 F5 `5 l Q. D* w( c
南宋中兴四将,岳飞的岳家军是最为强大的,而他手下的“背嵬军”则是精锐中的精锐,毫不夸张的讲,这支部队代表了“岳家军”的精华所在。 ; ~: p& l: z. g" z o1 Y9 X6 ^+ |
3 U# q" M# V4 @+ t
$ y6 o$ F! d. F: K! I$ r“背嵬军”名称的理解颇多:一说嵬本指酒瓶,将帅的酒瓶必亲信拿,故喻为亲信。一说是皮牌。还有一说是大将帐前的骁勇人。又说这是番语,岳飞只是借用了这个词。
3 U; ?4 L& B3 d1 |! n) r; C" ^
" Y/ v3 _ r8 T; G2 h, M4 i0 L" l) F' M2 N' I9 `: @2 Q1 _
岳珂《鄂国金佗编》卷二十二《淮西辨》云:“背嵬之士,先臣之亲军也”,又说“颖昌、朱仙,皆以是军取胜”。
9 g4 L5 g% i( a. f$ R4 I
* i# S3 ^ [$ ^; a7 |; B2 B0 S j3 |0 _; ^
岳飞的岳家军鼎盛时期约有十万人,可分为:前军、后军、左军、右军、中军、游奕军、踏白军、选锋军、胜捷军、破敌军、水军和背嵬军等十二军。其中背嵬军骑兵8000,步兵亦有数千。
" n. d+ U9 x X6 ^% F! @- n" l2 X0 H5 U F+ O/ |3 L, l' `5 ^
) \6 | ]5 N: _在绍十年与金军在颍昌、郾城的一系列战斗中,背嵬军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 T; C+ w$ v( O# n9 B2 ?- G
* R! a: G9 N! ^8 u1 Z
% W3 [1 _) w Z郾城一战,岳飞的背嵬军先以步兵大破金军精锐“拐子马”,再以极少的精锐骑兵猛冲敌阵,终于大败兀术的精骑15000人,兀术叹道:“自海上起兵,皆以此胜,今已矣!”岳飞的奏折称:“杀死贼兵满野”。
3 D- D0 P3 w, r5 S3 t; b; H* g
! P0 z0 P& Q; Y
兀术不甘心失败,集结三万骑兵再攻颖昌,岳云以背嵬军骑兵八百挺前决战,再次大破兀术的金军精骑,直杀得“人为血人、马为血马”,大部队随后跟进,“杀兀术婿夏金吾、副统军粘罕索孛堇,兀术遁去”。
5 q0 w% n c( `2 D
B) I# E" n8 F/ m* M6 _, s
$ n/ f* @3 p$ q/ @+ A/ z# W) r在朱仙镇,500背嵬精兵更是大破十余万金军。(注) & \* G9 ]0 }2 |& r4 ]( {2 n6 n
. H# S! _" z3 Q9 @/ u! w
6 S9 c+ h0 J4 ~8 i4 q# E* C% A: U5 }难怪金人发出“撼山易,憾岳家军难”的感慨。 6 `3 K# k. M+ x j
7 N, H6 a6 K4 t q
* C4 h" D4 A9 Y& I& e+ d+ S& E4 s6 F当时宋军的战斗力已经大幅度提升,与金军作战并不吃亏,而岳飞的背嵬军更是开创“步兵在平原击溃金人精锐骑兵”的经典战例。 6 c% q* p7 m$ e& i- S) s1 U
0 ]" \" R0 q" y& f. A
; Y& C5 X2 n R“辫子军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神话被背嵬军不只一次的打破,或许应该把这句话换换主语:“背嵬军不满万,不满万亦不敌”!
, D. t/ r% Q8 g) T% J1 P9 l! n! @7 }: }; ?6 N2 Q; R
6 j5 |5 O C* F) i5 n
袁甫的《蒙斋集》赞背嵬军道:背嵬军马战无俦,压尽当年几列候,先辈有闻多散佚,后生谁识发潜幽。
, M/ B* L1 y8 p6 G% [9 h3 B# C% W! v, l! j: }8 z: C. s
' s2 c# M1 k1 K
二、李世民的利剑——玄甲军 2 s! c: M8 W2 U' J; F
6 w( `6 D% c8 n) [' A! D- M4 Y5 U
- F: w" `' r. u" B( H. T, E
《资治通鉴》记载:“秦王世民选精锐千馀骑,皆皂衣玄甲,分为左右队,使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翟长孙分将之。每战,世民亲被玄甲帅之为前锋,乘机进击,所向无不摧破,敌人畏之。”
: k& ?8 w6 F+ s9 S7 G3 q; \7 ]+ X5 S- A: Z8 m; H& y
' G( I3 X! J- Q% N, C$ q
李世民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颠峰,他开国的一大利剑就是“玄甲军”。
, E& E7 d, R7 F, D3 k7 }5 F8 `4 r
; W+ T+ b" I5 g, s' }唐夏虎牢之战,李世民率领数千唐军与十几万夏军对峙,其中就包括3500名“玄甲军”。
7 m3 f. g9 ] f2 a: ~7 ?
5 k( y/ k- x# a8 E0 \- `$ F+ ?$ h- F: N: R1 W
李世民曾用1000玄甲精兵大破王世充,斩俘6000余人。在决定天下归属的虎牢关之战中,窦建德率领精锐主力十余万人前来支援王世充,李世民仅用3500名玄甲精兵为前锋增援虎牢关,结果大破窦建德十余万众,窦建德仅率数百骑逃遁,随后,洛阳的王世充也被消灭。天下的局势完全转向了对唐军有利的一面。 : ^( ]% K% N( k. h ]
* e G+ ~" j0 f/ U; C t
`, ]: S7 {7 {有唐一代,武功强盛一时,“天可汗”的称号绝非浪得虚名,李世民依靠他天才的军事能力开创了一个时代,而玄甲军则是他手中最锋利的一把利剑!白居易赞道:“太宗十八举义兵,白旄黄钺定两京。 擒充戮窦四海清,二十有四功业成。”
7 `, l8 x/ I7 _% v+ `2 R5 H# ^9 f9 z- |
9 A0 y* a- S: R7 q9 V! J8 x
它的入选是因为唐朝是当时世界最强的,而玄甲军唐朝最强的军队。
* N- Y2 k, f+ o. y2 U8 s% O4 ?6 }# `3 v; Q
8 ?+ H4 w' P. Y9 q, ]
三、明末真正的精锐——夷丁突骑 , V; B! P- i- g% Q% Q, H( O
" |0 \) J7 U6 O
# f2 B( u+ n( P3 y& W6 q7 B3 Q《明季北略》记载:(吴三桂)部下有精兵四万,辽民七八万,皆耐搏战。而夷丁突骑数千, 尤为雄悍。敌望之辄遁。 + U6 K; K& W6 p& G4 i/ }
/ Y/ O; _# b- L* o, H7 S" z
1 f y9 p7 H" U9 v" K# a0 b" V吴三桂镇守山海关,手中主力为袁崇焕调教出来的“关宁军”,这个集团军是明朝军队的精华所在,也是左右中国政局的主要力量。 # X3 z0 R8 \$ r
% G5 x+ q2 w( y9 G/ O' Q
# I+ n6 o8 [7 h8 E4 v D李自成亲率大顺军主力十万进军山海关,在大顺军队猛烈的攻势下,吴三桂的防御体系逐渐崩溃,北翼城是李自成选择的突破口,眼看就要被攻破,幸亏吴三桂亲率“夷丁突骑”支援,才挡住了大顺军的攻势,即使到了最危机的时刻,吴三桂还是依靠自己的这支精兵数百人杀出重围向清军求救。 , x8 h( |9 M3 s/ D
在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这场大战中,吴三桂手下这支“夷丁突骑”数次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这支部队“置签二十支,书领队姓名,插靴筒中。遇信急,受制签呼某,某即领本骑随之,冲突无不利”。
0 r+ d+ m' M0 ?" ^- F8 Y M0 T; m# ~, L- |/ @! y% ~$ f( t
) M8 `/ W1 V1 [7 U: K要知道明朝的辽东兵是集天下精锐于大成的部队,而“夷丁突骑”在早期是吴三桂的亲军,后期他做了一方大员,这支部队也壮大了很多,关宁军的精华就在这里。所以说:关宁军是集天下精锐的大成,夷丁突骑是集关宁军精锐的大成。 % H% ~% t c% a% K0 B& {6 o: ?( }
7 S, M/ x M# S$ i% k2 X2 I4 `
9 ]+ C8 E5 N8 ]* z# o _0 c它的入选是因为袁崇涣一手组建的,足以对抗满清八旗的关宁军的精华就在这里。 7 \* E) F. ?4 }# w2 C; k% Y( k
! }. n& M6 d1 {, T3 @% k, G
1 H7 e5 C7 m" g; Z- f# }四、一代天骄的近卫军——怯薛军 , k5 J. \% K0 g6 d
9 R6 p& j5 b( g j E1 n
9 R" D" x9 Y1 q- v; p$ j《元史·兵志二》:宿卫者,天子之禁兵也。方太祖时,以木华黎、赤老温、博尔忽、博尔术为四怯薛,领怯薛歹分番宿卫。......时号掇里班曲律,犹言四杰也,太祖命其世领怯薛之长。怯薛者,犹言番直宿卫也。 & y3 ], i. m- Z! r( ]
. d$ S" ]' ]: r ~8 t$ S9 h" Q% J7 I: h+ l) l
泰合四年,成吉思汗组建怯薛军,挑选精锐,人数不多。后来又将怯薛军扩充到万余人,主要由贵族、大将等功勋子弟构成,每名普通的怯薛军士兵都有普通战将的薪俸和军衔,它的统帅更是非同小可,有四个人,他们就是元初“四杰”:木华黎、赤老温、博尔忽、博尔术,又被封为“四怯薛”。
, @) K0 b% m, M4 N* e: D- Q9 K
7 `: W( D1 }2 b$ x3 I/ r6 U* I1 D2 Q7 b# {( ^
历史评价:这支怯薛军构建了蒙古帝国的统治基础! * I# ^! A4 C8 l% [3 d
: ?7 n1 \ L1 E# J% x1 G$ |1 f
1 Z: j" C7 j6 C; y+ c
怯薛军作为成吉思汗的掌上明珠,自然不会随意使用,它的作用主要是维护成吉思汗的统治。
% M, {1 A# A L" p) U0 e' x1 z
" P- k% L# ?) K& W& J' k
7 T( _9 O6 ]. L5 E- ?但由于蒙古人,尤其是成吉思汗的武功实在太耀眼、太震古烁今、太令人惊叹,所以精锐部队少了蒙古精兵实在说不过去,而怯薛军毫无疑问是最具代表性的。 + x& {% J3 K1 G
1 I5 n: F+ F$ ?; j6 q
. e: `1 I5 N% z( f" B! O/ l% q1 P
它的入选是由于蒙古铁骑过于强大!
1 W( I* ]/ q' \# C! F
" A9 c3 ~% c& v6 ~2 j! Y+ n5 ?, O
# {. l5 f# E, `6 \6 F0 F# }五、东晋门阀的雇佣兵——北府兵 & [7 Y3 p4 N, K5 t U& V$ H3 ^$ C
, i% r# f' b# k1 h: w7 N
' X2 _( l+ v4 ]+ O
《晋书·刘牢之传》:“太元初,谢玄北镇广陵。时苻坚方盛,玄多募劲勇,牢之与东海何谦、琅邪诸葛侃、乐安高衡、东平刘轨、西河田洛及晋陵孙无终等以骁猛应选。玄以牢之为参军,领精锐为前锋,百战百胜,号为北府兵。” # U6 z7 R8 y6 A% w! a$ Q& _1 [. F
/ T# k# c* c+ r( `0 \
+ r; c; ~3 W0 o8 Z$ y x5 ?《资质通鉴》:“玄募骁勇之士,得彭城刘牢之等数人,以刘牢之为参军,常领精锐为前锋,战无不捷,时号北府兵。” ! Y7 w% e6 L& O t2 Y
2 v+ A4 z! U+ l6 C- _% C
; j! S) k$ F" {
东晋大门阀谢家,把北方流民、流氓、以及原驻军的精锐整合,组建了一支拱卫京师、足以对抗北方骑兵、间接听命于大门阀的军队——北府兵。
2 h( ~! c, p# u B. `8 t$ H
4 \+ G' K; ]1 ]% k
3 S5 ]% I$ o+ I+ O+ k谢家对于北府兵的整合,对自己的家族、东晋政治、乃至中国政局都产生很大影响。
B4 u: g% f& v9 S) j2 B/ J6 n( N0 B4 F7 r) E' o. z
& V. T" J0 |4 h5 K1 e公元383年8月,前秦符坚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羽林郎3万,共90万大军从长安南下,符坚宣称:“以我百万大军,即使将马鞭扔到长江中,也足以让长江断流。” $ @/ r8 s* R, R1 h1 k+ z
* F! Z& V& W3 L, z
) ` H4 @! @; t4 J$ U7 J; B& g谢玄派谴刘牢之率5000北府军精锐奔袭洛涧,大破前秦军5万,杀敌15000,北府兵初战告捷。淝水决战,谢玄的8000北府骑兵趁符坚军队后撤,过淝水猛攻前秦军阵,前秦军顷刻崩溃,符坚的弟弟苻融战死,符坚本人中箭,落荒逃走。
# M# n6 a: G7 f5 i& T
/ W# z4 V$ B3 \, b2 I9 X: O( k( W
淝水一战,8000北府兵大破秦军主力,历史记载:杀散、歼灭前秦军70万人!符坚的王朝也因此崩溃。 * m9 K! ?! B! d: J
S7 g4 Y ?9 t0 N( _, Y" z% `8 @6 X9 {( T5 N/ E( N
后来,北府兵收拾桓玄,直到2000北府精兵跟随刘裕杀到建康称帝,北府兵影响了中国几十年。 , g+ v) \3 D. s8 s& v
8 U6 k* m& V" Y) `. t- _! W* x- l2 X, e% [8 e; u' s9 g
虽然严格意义上讲“北府兵”有几个时期,但总的来说,从谢家整合开始,北府兵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精锐部队,这支部队的著名将领如刘牢之、刘裕等人也成了举足轻重的人物,哪个门阀能控制北府兵,他就控制了江南汉人政权。
, @; }0 d' a c! x& P( d! A" \9 V9 H- {2 f! D" z7 F
* d+ E" j0 T* a北府兵从谢玄整合开始,就成了大门阀的雇佣兵,东晋朝廷对它的指挥都不灵。
0 {! L! d& c7 i' V( Q/ @; z1 f7 O4 Y5 y- U
- k! ~7 ?! t o6 D$ b北府兵的入选是因为他同时具备强大战斗力和对政局的强大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