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11-20 00:02: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远远的望见了龙虎山的山麓,张子洛抹了一把汗,心中轻松了不少。回头看看如痴似呆的本愿坊耎磬,不禁摇了摇头,又叹了口气。
在南京一个奇遇,本愿坊耎磬被异物附体,险些危及生命。后来虽然获救,可是精神上似乎受了极大的刺激,总有些神神叨叨,一时正常一时疯狂,好像同时有两个人在他体内。典型的精神分裂!
本愿坊耎磬是日本来的和尚,在中国没有什么亲戚朋友,无奈之下,张子洛只能将他带上了回龙虎山的路。
本来张子洛在外游历多时,也一直想要回家看看,他知道本愿坊耎磬会变成这样很可能就是那个叫依莲的女人可能还有一部分的魂魄残留在耎磬的体内,如果想要让耎磬恢复就必须把这外来的魂魄清除出去。张子洛自问还没有这样的力量,所以他脑子中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的父亲,第六十四代张天师!
如果连他父亲都做不到的事,放眼天下也就没有第二个人能够做到了。
幸运的是,本愿坊耎磬生活还能自理,只是偶尔的发发癫,发癫时也就是哭喊两声,然后呆呆的坐一会儿。不然张子洛还真不知道该怎样收拾才是呢。
天师府就在龙虎山的山脚下,上清古镇西头,是历代张天师饮食起居的地方,上清古镇是一个具有 千年历史的古镇。位于上清宫景区内,距鹰潭市区25公里,镇上的街道弄巷至今依然保留着古代建筑的格局,上清镇历经千年,地名也曾几易。唐、五代时,这里叫雄石镇。近两里长的街道叫沂阳市,因唐末倪亚曾在雄石镇任过镇遏使而得名。宋元时期称上清镇,明初称沂阳市,明末又改称上清镇。
古镇上名胜古迹很多,长约2公里的上清古街上有长庆坊、留候家庙、天师府、留候第、天源德药栈、天主教堂等景点。沿河栉比鳞次的吊脚楼和船埠头更让小镇显现出江南水乡的风格。镇东面有上清宫、东岳宫,泸溪河对岸有明朝宰相夏言的故里——桂洲村以及当年红十一军和中央红军会师之处。
镇上的居民见到张子洛,无不打着招呼:“哎呀,小洛你回来了!好久不见好久不见。”张子洛忙着点头微笑,时不时的招招手,显然在本地人缘非常的好。
本愿坊耎磬自进入龙虎山地界以来,显得特别的安静,只是默默地赶路,也不像一般初来此地的游人一样东张西望。即便在张子洛把他介绍给别人认识时,也是木然的站着,好像跟他毫无关系的样子,让张子洛非常的尴尬。幸亏大家都见怪不怪,知道天师府时常是会有一些怪事发生,也没放在心上。
突然人群中飞出一拳向张子洛后心袭来,拳风凌厉,疾若闪电,竟是下的杀手。张子洛不及防备,却见他身子猛的往前一冲,堪堪脱出这一拳的攻击范围。尚未转身,旁边一声不吭的本愿坊耎磬飞起一脚,便往拳头来处踢去。
来者拳头回手,身子稍稍偏侧,轻而易举的挡住了耎磬的踢脚,旋即也起一腿,踢向耎磬的支撑的右腿后膝处。耎磬不及回腿抵挡,危急间整个人向前倒去,双拳擂向那人的面门。看上去是两败俱伤的招数,其实身子向前倒,右腿也向前弯曲,正好避过那一脚。
那人叫一声:“好!”也不收腿,径直向前迈出去,身子滴溜溜一转,让过了耎磬的双拳,竟是绕到了耎磬的身后。
这时张子洛回过身来,揉身直扑向这个莫名的攻击者。
耎磬左脚落地猛撑,拧腰转身一拳击向那个人的后心。那人正被张子洛抱住,无暇顾及耎磬的攻击,破绽全露,难逃这一劫。
这一拳却被张子洛用手掌接住了。
耎磬一愣,张子洛连忙笑着解释:“没事没事,这是我的堂兄,开玩笑来的。”耎磬想了想,这才收手。
就见这人约莫二十七八岁的年纪,眉清目秀,眉宇间有三分和张子洛相似,穿一件青色道袍,洗的发白了,脚下白色布袜黑色布鞋,甚是简朴干净。看他用左手搂住张子洛问长问短,右边的袖子却空荡荡的,竟是独臂。
“子洛,你这个朋友本事可是真不错啊,”他对张子洛道:“我居然看不出他的门派来,这可是从未有过的事!”
“哈哈,说你孤陋寡闻你还不服气!”张子洛笑道:“我给你介绍,这位是日本比叡山密宗修行的高僧,法号本愿坊耎磬!”又指着这个独臂的怪人道:“这是我的堂兄张子阳,也是天师派和我同辈中修为最深的人。”
“啊!原来是日本的僧人,难怪看不出来!”张子阳上下打量了耎磬两眼,单手竖在胸前微一揖手,算作打招呼。耎磬也忙合十还礼。
张子阳还手一拍张子洛的肩膀,笑道:“怎么想到回来看看了?不怕你爹罗嗦吗?还是你已经觉得修行完满,准备继承天师道统了吗?”
张子洛回头看了看耎磬,笑道:“回去再说,回去再说!”眼睛挤了挤,张子阳立刻明白有些事不好当着耎磬的面谈,马上岔开话题道:“还是你有福气啊,我这一辈子从来就没出过远门,哎,你这一路上有什么新鲜事儿,快跟我说说!”
两人一路说说笑笑,耎磬跟在后面。他本来就是比较沉默寡言,心思不外露的人,若是话不投机,便眼睛一白,随你说笑怒骂,再也不理你。有时张子洛和他一天都说不上两句话,把个张子洛急得三尸神爆跳,却也拿他没办法。
上清镇不大,转眼间便到了街尾。一重阁宇飞檐傲视苍穹,门口一副对联“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正是嗣汉天师府!
唐代天宝七年(748年),封张道陵第十五代孙为师,并赐田敕免租税。从此,教门兴旺,前后建有十大道宫、八十一座道观、三十六座道院,称“真仙观”。宋崇宁四年(1105年),迁建于上清关门口上,道观始称“天师府”。元延佑六后(1319年)迁移上清长庆坊,即今天的上清镇西头。
天师府经各朝维修、重建,房舍达五百余间,占地五万多平方米,整个府第由府门大堂、后堂、私堂、书屋、花园、万法宗坊等部分组成,天师住房和养生殿等,面积900余平方米。内分大门、仪门、大庭院、三省堂等。它既保留了中国传统的府第规格,又兼有封建衙署的某些特点,在布局上保持了鲜明的道教正一派风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