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11-10 21:24:29
|
显示全部楼层
宣统帝溥仪* n4 L4 V/ O# `6 \
0 l( F- Z! @8 i. E9 T% x
清朝十二帝中最后一位、登极时年龄最小、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是宣统帝溥仪。 L4 `3 p h8 ^6 R' |* J& T
8 D% O' W8 M$ M) f i/ d F 对于光绪帝载湉和同治帝载淳的继承人,慈禧皇太后先后有过两个决策:第一,立溥儁(jùn)为大阿哥,继承同治皇帝,兼祧(tiāo)光绪皇帝;第二,立溥仪承继皇位,继承同治皇帝,兼祧光绪皇帝。从而演绎出同治与光绪之帝统的“立嗣—废储—再立”的戏剧性历史故事。
+ n$ H, c$ |5 {2 _1 M) z
- ^# ^6 h. S9 t; U3 m 立嗣—废储—再立
& k' _( `) v4 d# }6 `* ^
0 }/ P2 O6 |4 T) f1 l& h 立嗣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皇帝。慈禧认为:光绪从4岁进宫,自己费心抚养成人,却不听话,搞戊戌变法。慈禧很伤心,想废掉他。在光绪皇帝即位时,两宫太后曾有一个说法,等将来光绪帝载湉有了儿子,再过继给同治帝载淳为嗣。但光绪无子,同治统绪由谁来继承?废帝后,光绪又怎么处置?慈禧反复思考这两个难题。《崇陵传信录》记载: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上完早朝之后,慈禧单独召见荣禄。慈禧与荣禄有一段对话:
* o- M9 ^3 c3 b8 M+ A" w
- V1 X( p# o* J* M 荣禄问:传闻将有废立事,信乎?
. a# J9 [* w/ h% k6 p |5 Q/ ^0 W0 k! |: d& x; G
慈禧答:无有也。事故可行乎? 7 R9 x* G( E V) K
7 Y- Q9 Y# F# J. t* {' w* F' f 荣禄答:太后行之,谁敢谋其不可者!顾上(光绪)罪不明,外国公使将起而干涉,此不可不慎也。 # C+ }- g0 k, o9 L' m3 ?. f
+ N' w0 L! k" e, L7 r# t& J. {
慈禧问:事且露,奈何? , m& g- P4 g8 A6 r
8 i. J2 F% `$ w' T 荣禄答:无妨也,上(光绪)春秋已盛,无皇子,不如择近宗近支建为大阿哥为上嗣,兼祧穆宗,育之宫中,徐纂大统,则此举为有名矣! 3 H" A% V) R' Z; {; R: |1 U
- h8 U6 }3 r# @, T. ^- [* u 慈禧曰:汝言是也。 7 W7 m9 u8 t0 q1 A7 [/ C
+ A& l k' o& Y 慈禧与荣禄议立大阿哥,作为同治和光绪帝的继承人,逐步取代光绪皇帝。
* _% g& j% O0 {. U6 [# @3 x
8 j. C2 b7 l6 A7 }* N 由谁来做大阿哥呢?慈禧选中了载漪之子溥儁,为什么? ' k0 R6 ?' o: v4 l1 ^9 `7 j# P
* L9 b- J, `7 ]* Y9 t* ]9 ^
端郡王载漪第一,从溥儁的父系来说,溥儁是爱新觉罗的血统。溥儁的曾祖父为嘉庆帝。嘉庆帝第三子敦亲王绵恺没有儿子,以道光(旻宁)第五子奕过继给绵恺为后。奕是溥儁的祖父。奕第二子载漪是溥儁的父亲。载漪又过继给嘉庆帝第四子瑞亲王绵忻之子瑞郡王奕(原名奕约)为后,袭贝勒。后载漪晋封为端郡王(应作瑞郡王,因述旨疏误,错瑞为端,遂因之)。
8 m0 ^! A# L+ P4 Y4 V8 b5 ?0 t$ s7 b9 b% I
第二,从溥儁的母系来说,溥儁有叶赫那拉氏的血统。《清史稿·绵忻传》记载:“载漪福晋,承恩公桂祥女,太后侄也。”就是说,溥儁既是慈禧太后娘家侄女的儿子,又是慈禧婆家堂侄的儿子,真是亲上加亲。近年有学者考证,《清史稿·绵忻传》的上述记载有误,溥儁的母亲不是慈禧的侄女。这个问题有待进一步考证。 * u; m+ {+ u, h5 \/ s
6 k% V, j% i" C2 \ @3 F! k 15岁的溥儁处在爱新觉罗氏与叶赫那拉氏两支血缘的交叉点上,因此被慈禧选作大阿哥。
+ n6 k! }- K* r
( x& m/ G) s4 s3 k0 Y# K5 U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政变后,光绪皇帝被囚,慈禧太后训政。二十五年(1899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慈禧同荣禄作了上述对话后,十二月二十四日,慈禧太后懿旨,溥儁入继穆宗同治为嗣,号“大阿哥”。随后大阿哥在弘德殿读书,师傅为同治帝的岳父、承恩公、尚书崇绮和大学士徐桐。二十六年(1900年)正月初一日,溥儁恭代皇上到大高殿、奉先殿行礼。
- c- y3 Q; w( z( u, R' d4 v1 u$ _. g$ c% K
废储慈禧预定庚子年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举行光绪禅位典礼,改年号为“保庆”。但京师内外,议论纷纷。大学士荣禄与庆亲王奕劻(kuāng)以各国公使有异议,各种势力也反对,建议此事停止。不久,义和团事起,载漪笃信义和团,认为义和团是“义民”,不是“乱民”。五月,载漪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日本使馆书记杉山彬、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被杀,义和团围攻东交民巷使馆。七月,八国联军进逼京师,慈禧太后同光绪等一行西逃,载漪、溥儁父子随驾从行。慈禧逃到大同,命载漪为军机大臣。十二月,以载漪为这次事变的祸首,夺爵位,戍新疆。二十七年(1901年),慈禧等回銮。途中,以载漪纵容义和团,获罪祖宗,其子溥儁不宜做“皇储”,宣布废除“大阿哥”名号。溥儁归宗,仍为载漪儿子。另以醇亲王奕第六子载洵为奕后。后来溥儁生活落魄,死得很惨。 8 v# A+ W- u# _8 Z# Y
/ H* A- }+ }# u
这出“大阿哥”的闹剧刚收场,溥仪继位的正剧又开场。 9 Z/ _! i! k Z; I
4 U$ l8 Q7 f, |# L/ b
再立《清德宗实录》记载:光绪皇帝临终前一天,慈禧懿旨由溥仪继承皇位。慈禧皇太后又懿旨:“醇亲王载沣,授为摄政王。”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入承皇位,承继同治皇帝为嗣,兼承光绪皇帝为嗣。后一天,慈禧皇太后叶赫那拉氏崩于西苑仪銮殿。
3 s, j+ Q2 p+ T" g/ @- S: |& v# W+ R' e3 L7 \
慈禧为什么选择溥仪继承皇位?这要从溥仪的家世说起。 6 C) ]; ]4 L8 h* |7 I/ C
7 Z* W* U2 {2 g4 s- S6 j" |$ ~6 R
第一,溥仪的祖父奕的嫡福晋叶赫那拉氏,为慈禧皇太后胞妹。在溥仪的曾祖父道光皇帝的儿子中,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有三个人:第四子奕(咸丰皇帝),第六子奕,第七子奕(光绪父亲、溥仪祖父、咸丰同父异母弟)。溥仪的祖父奕有四位福晋,共生7个儿子。那拉氏,为慈禧皇太后胞妹,生下四子:第二子载湉(光绪帝),其余三子早殇。第一侧福晋颜扎氏,去世早,无子。第二侧福晋刘佳氏,生有三子:第五子载沣、第六子载洵、第七子载涛。第三侧福晋李佳氏,无子。简单地说,奕嫡福晋叶赫那拉氏虽生育四个儿子,实际上只有一个存活,就是光绪皇帝。第一、第三侧福晋没有儿子。第二侧福晋刘佳氏虽生育三个儿子,但过继出去两个,家中只剩下第五子,就是溥仪的父亲载沣。就是说,奕七个儿子中,早殇三位,继承皇位一位(光绪帝),过继出去二位,只留下一位,就是溥仪的父亲载沣。
( J4 d: O, S+ g& k& L; F6 }$ e 第二,溥仪的母亲是慈禧的养女。奕过世时,载沣8岁,因醇亲王“世袭罔替”而承袭为醇亲王。载沣承袭醇亲王后,18岁开始在朝廷上效力,后任阅兵大臣。慈禧懿旨将心腹权臣荣禄之女,又是慈禧认作养女的苏完瓜尔佳氏,指配给载沣为嫡福晋。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溥仪的外祖父荣禄。 : n% V: e ~" ? {3 @
5 c' w# N. D, o3 R! ~0 ^ 荣禄,苏完瓜尔佳氏,满洲正白旗人,是清开国五大臣之一费英东的后裔。荣禄曾因贪
& x2 T+ h6 I, R2 `4 x* R# O" b# Q
9 r1 y7 _7 l/ K5 ?) S+ H& K- J污罪,险些被肃顺处斩。后花银子买了个直隶候补道。同治初,荣禄为慈禧的亲信,任总管内务府大臣。同治帝死,光绪即位。慈禧遇到难题:将来新皇帝的儿子与新皇帝、与同治帝的关系怎样处置?对此,荣禄建言:等嗣皇帝(光绪)有子,承继同治为嗣,兼承光绪之祧。这为慈禧提供了解决上述关系的方案,很讨慈禧喜欢。光绪元年(1875年),荣禄兼步军统领,后擢工部尚书。二十年(1894年),任步军统领。疏荐袁世凯练新军。任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二十四年(1898年),兼直隶总督、军机大臣。在戊戌政变中,袁世凯出卖机密、通过荣禄奏报慈禧太后。当时任步军统领的荣禄,奉懿旨捉拿康有为与梁启超、斩谭嗣同等六君子。慈禧西逃回銮后,加太子太保,转文华殿大学士,即首席大学士。荣禄身兼将相,权倾朝野。《清史稿·荣禄传》记载:“荣禄久直内廷,得太后信仗。眷顾之隆,一时无比。事无巨细,常待一言决焉。”荣禄之女,常入宫中,慈禧喜爱,认作养女。慈禧将她指配给载沣。时载沣的生母刘佳氏已为他定亲,奏告慈禧太后。慈禧坚持给载沣指婚,刘佳氏只有将儿子已订婚之福晋退亲。 " b/ o; U6 n* Y5 z7 k; \$ ~
; s+ Q5 x) v, L3 h3 w' `2 Y6 E% G1 L% M 载沣有两位福晋,共有四子。嫡福晋姓苏完瓜尔佳氏,名幼兰,大学士、军机大臣荣禄之女、慈禧太后之养女,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与载沣完婚,生有两子——长子溥仪,次子溥杰(光绪三十三年即1907年生)。侧福晋邓佳氏,民国二年(1913年)完婚,生有二子:三子溥,早殇;四子溥任,后改名金友之,民国七年(1918年)生。
. d0 v7 m8 B6 `2 y* {6 C, V, Y1 n+ f8 Y3 k* |1 w) @6 l
从上可以看出:慈禧亲手指定的三位皇位继承人——光绪帝载湉是亲胞妹的儿子,大阿哥溥儁是亲侄女的儿子,宣统帝溥仪是养女的儿子。这表明慈禧在爱新觉罗宗室中,挑选同叶赫那拉氏有关系之人,一代大清兴亡,系于懿亲宫闱!
7 P' }7 K' |9 Y* ? q
7 G# }1 R) m0 |* H 虽然两代醇亲王家出了两个皇帝,但两代醇亲王还是谨谨慎慎,乾乾翼翼。溥杰先生在《回忆醇亲王府的生活》中写道:“在慈禧和光绪的多年反目当中,在两派你死我活常年明争暗斗的既复杂又尖锐的政局中,一方面能和慈禧方面的荣禄等人诗酒往还,终于成为亲戚关系;一方面也和光绪方面的翁同龢等人以文会友地保持着相当的关系。这是我的祖父所以能够一生荣显未遭蹉跌的主要原因。”醇亲王载沣继承乃父奕的家风,小心谨慎,明哲保身。他的厅堂挂着楹联:“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表明自己超然政治,读书为乐,只求平安无事。这既有真情的流露,也为做给别人看。他还在团扇上写着:
' m" L1 L2 d& t+ [- e
* N) ]. d9 v7 t# v* V7 i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I: {7 W7 q! X/ g5 L6 p6 l2 \( T
0 e, L$ R. Q3 N0 v a- A 随富随贫且随喜,不开口笑是痴人。
$ w9 u1 t: [2 I
' F' u/ b( a+ s 借布袋和尚的偈诗,表示自己与世无争,超然物外。但这对溥仪似乎没有多少影响。 6 M5 h3 U0 L* A( ~2 ~. o
2 f0 d% o5 r& o
登极—退位—复辟 + ^+ u+ v0 A' K3 B
* v! f, |9 ?: u7 Q# M' F
溥仪短暂的皇帝生涯,经历了“登极—退位—复辟”的曲折复杂过程。这是清朝十二帝中独一无二的。 # Y. t5 c+ i1 `& p
2 Y: n& O0 p# m, R8 v8 L& \
登极 6 Z! ?5 b1 A$ ?2 L* |! L) l
3 Q" |# ^3 P; P* G8 g, a慈禧皇太后于十月二十日懿旨由溥仪继承皇位。醇亲王载沣领受要溥仪入宫的懿旨后,当日傍晚,同军机大臣、内监们回府,将溥仪从醇亲王府北府(今宋庆龄故居)迎入宫中。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当时的情形: 4 z* Y" V- g6 [! W1 W: b5 [" q
7 I% ^# ~# j% M: s3 E+ n3 B' ~/ @- a( V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旧历十月二十日的傍晚,醇王府里发生了一场大混乱。这边老福晋不等听完新就位的摄政王带回来的懿旨,先昏过去了,王府太监和妇差丫头们灌姜汁的灌姜汁,传大夫的传大夫,忙成一团;那边又传过来孩子的哭叫和大人们哄劝声。摄政王手忙脚乱地跑出跑进,一会儿招呼着随他一起来的军机大臣和内监,叫人给孩子穿衣服,这时他忘掉了老福晋正昏迷不醒;一会被叫进去看老福晋,又忘掉了军机大臣还等着送未来的皇帝进宫。这样闹腾好大一阵,老福晋苏醒过来,被扶送到里面去歇了。这里未来的皇帝还在“抗旨”,连哭带打地不让内监过来抱他。内监苦笑着看军机大臣怎么吩咐,军机大臣则束手无策地等摄政王商量办法,可是摄政王只会点头,什么办法也没有。——那一场混乱后来还亏着乳母给结束的。乳母看我哭得可怜,拿出奶来喂我,这才止住了我的哭叫。这个卓越的举动启发了束手无策的老爷们。军机大臣和我父亲商量了一下,决定由乳母抱我一起去,到了中南海,再交内监抱我见慈禧皇太后。
* ^0 E7 l1 u2 C6 ~2 ?
( ?5 s- e1 ~2 W 紫禁城西六宫溥仪从出生到3岁离开王府前,一直在祖母刘佳氏的抚育下。醇王府的府例,头生孩子过满月后离开生母归祖母抚育,第二个孩子由母亲抚育。所以,溥仪降生满月之后,就在祖母刘佳氏膝下抚育。溥仪回忆录写道:“祖母非常疼爱我的。听乳母说过,祖母每夜都要起来一两次,过来看我。她来的时候连鞋都不穿,怕木底鞋的响声惊动了我,这样看我长到三岁。”慈禧太后让溥仪进宫的懿旨,改变了溥仪一生的命运。
2 w, O5 h) o$ |: c+ W, `/ ~ 溥仪离府进宫,第二天光绪皇帝死。溥仪是三岁的孩童,一会儿到光绪灵前磕头哭祭,一会儿到慈禧病榻前叩头祈福。溥仪面对光绪的遗体,也面对慈禧行将入木的躯体,在惊恐、陌生、寒冷与悲哀的气氛中受着折磨。第三天慈禧太后死。光绪灵柩停在乾清宫,慈禧灵柩停在皇极殿。两丧并祭,一片悲戚。
6 r3 J% y: k8 N3 c( N5 E2 O
/ b& J( R* N! Y7 c8 d 十一月初九日,溥仪登极大典在太和殿举行。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道: ( l6 p) i/ F# x1 D( v
4 a A) E/ y" ?8 ]0 a9 j0 R( [) R
我被他们折腾了半天,加上那天天气奇冷,因此当他们把我抬到太和殿,放到又高又大的宝座上的时候,早超过了我的耐性限度。我父亲单膝侧身跪在宝座下面,双手扶我,不叫我乱动,我却挣扎着哭喊:“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父亲急得满头监国摄政王宝是汗。文武百官的三跪九叩没完没了,我的哭叫也越来越响。我父亲只好哄我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 " @2 s9 `/ r4 h6 ~7 ]1 P9 r( e
% w' B! C; K- a6 ] E) t3 _; x
典礼结束后,文武百官窃窃私议:“怎么可以说‘快完了’呢?”“说‘要回家’可是什么意思呵?”王公大臣们,议论纷纷,垂头丧气,认为这是大清皇朝的不祥之兆。 ! K6 \2 L4 U1 n
4 Q* F% Z% D/ ?, U T, w/ t: f+ O
宣统皇帝溥仪在宫内宫外,共有“三父七母”。“三位父亲”:一位是生身父亲醇亲王载沣,一位是同治皇帝(过继给同治为嗣子),再一位是光绪皇帝(过继给光绪为嗣子)。还有“七位母亲”:第一位是生身母亲瓜尔佳氏,第二位是庶母邓佳氏,第三位是同治帝瑜妃赫舍里氏,第四位是同治帝珣妃阿鲁特氏,第五位是同治帝瑨妃西林觉罗氏,第六位是光绪皇后叶赫那拉氏(隆裕太后),第七位是光绪瑾妃他他拉氏。溥仪进宫后,离开生母,便被隆裕皇太后(光绪皇后)抚养,实际上是乳母王焦氏照料,一直用乳汁喂养溥仪。宣统在母亲众多却没有母爱的环境中长大。 0 v, V3 d1 b8 r, ~& `
5 j9 D; J5 r3 V3 ]
宣统从继位到退位,只有3年。他的年龄,从3岁长到6岁,还是个幼儿。6岁开始在毓庆宫读书,9岁开始写日记。朝廷政务,由摄政王载沣和隆裕太后执掌。这3年时间,朝廷上下,宫廷内外,大事要事,多不胜举。其中影响宣统一生最重大的事情,就是辛亥革命。
$ O6 B! H I8 ~. ^) Y5 u' H5 l
) n' b0 O$ y0 K2 i( t' M( { 清朝饱受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八国联军再侵入北京,一次接一次的失败;《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一次接一次的屈辱——“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人们厌恶帝制、希望共和,厌恶君主、渴望民主。孙中山发动的辛亥革命,顺应了历史的潮流,适应了人们的要求,“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 v) e4 Z/ ?" _% j" {5 {2 {* q! b4 I
?2 i0 _2 c$ r+ `* Q7 f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推举孙中山先生任总理,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
# o5 r8 N% l6 {/ ~2 ]$ c" { S6 K8 m+ l1 [# E0 n: ?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七月,清廷颁诏宣布“仿行宪政”。先是,诸大臣面奏请行宪政,但清廷谕旨:“大权统于朝廷”,“民智未开”,数年之后,再定期限。 ! v+ z9 Z# a( `+ P6 w4 C! c
( {% s7 p# o- [& i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四月,同盟会组织民众在广东黄冈(今饶平)、安徽安庆、浙江绍兴等地起义,均告失败。 ! _6 x' r5 ?( h4 M2 Z& d2 m
- P4 w' S/ E# E/ F$ G+ u 宣统二年(1910年)正月,同盟会发动广东新军起义,失败。 # ?2 |8 m6 I) M( [
6 w% v! P) W8 \) Y. T 宣统三年(1911年)八月十九日,同盟会组织武昌新军起义,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为都督,废除宣统年号。随之,湖南等13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清政府迅速解体。不久,各省代表到南京会议,推选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决议改用公历纪元。本年为辛亥年,史称这年的鼎革之变为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结束了268年的清朝统治,也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 ) L9 `& a' n$ e0 L) R& G
# ]3 Y/ G O- @+ f9 x/ A t' F
宣统三年(1912年)十一月十三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此间,袁世凯与孙中山秘密协商,孙中山许袁世凯继任大总统。
7 p* ?% \1 T1 u. B6 w
0 P" V$ A6 b% M, p' b 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以清廷的名义,颁布了宣统皇帝退位诏书。其文曰:
+ d" i% ?& d7 C% a. _3 n( U/ u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立宪共和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蒙、汉、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zhì)治之告成,岂不懿欤!
) x" f# F5 ]- ]! H6 v' s+ [" i2 M$ m) h# V8 A: P
上述诏文,由张謇幕僚杨廷栋捉刀。廷栋,清末举人,留学日本。归国后,以其知识渊博,思维敏捷,文笔流畅,而为张謇器重。廷栋受命起草诏文后,经张謇润色,袁世凯审阅,隆裕太后发布。《退位诏书》最后说:“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一代皇朝之终结,中华两千年帝制之终结,说得如此之轻松,如此之清雅,极致文思,颇为得体,可谓大格局,亦为大手笔!
8 S, [2 a, ?4 K2 D, i: j同日,颁布《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优待皇室条件》。《清宣统政纪》记载其主要内容是: 4 o6 A: c# @; f
, v1 A' w* E' _" U" P# B
甲、关于大清皇帝宣布赞成共和国体,中华民国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如左: & R2 j$ C X1 ?4 h
; \1 W) Y5 a9 m2 F: V 一、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
- W# o, l* \: y$ y: n- m* I1 `1 B' [# v% z1 t
二、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岁用四百万两,俟改铸新币后,改为四百万元。此款由中华民国拨用。 8 @' a {0 E- h* L. W
0 }0 l* [! k) T5 z' I# A
三、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 b( ?; e+ Y) e6 @8 U+ ]9 y2 e
) w/ E8 M& o# |* g
四、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中华民国酌设卫兵,妥慎保护。 4 g: O. H8 q& n
* T9 K8 Q* A- `! | 五、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均由中华民国支出。
. U' U7 g6 K# e- Z. ~; S4 w( [
六、以前宫内所用各项执事人员,可照常留用,惟以后不得再招阉人。
7 @. C: u7 h) |2 ~9 S
; v N" K2 Y6 p& C7 j2 w 七、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原有之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 9 r7 J [; `5 d* u& x! I$ ]0 Q
! ]: |) R- I, d, G 八、原有之禁卫军,归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额数俸饷,仍如其旧。 D: y" `7 _6 G; Y! p+ f* F* G
- n- E% A9 W4 m1 r/ D( W ?0 l% ] 乙、关于清族待遇之条件: 8 c N$ A' `$ W
$ F+ _7 m! f7 l" u 一、清王公世爵,概仍其旧。
1 B3 P( k# K2 @/ c' ]1 I* v5 m7 w2 B( F' A0 C
二、清皇族对于中华民国国家之公权及私权,与国民同等。 2 x, R9 `/ L5 \1 I9 _8 ?3 ]6 a, m1 ^
( L; {% I% v' I/ s6 c- [! l" g
三、清皇族私产,一体保护。 ) D( i9 s. h( ?! H
: f$ b6 a* y, J# U( ^
四、清皇族免当兵之义务。 4 {! Z% l, U+ _6 g
X P) |8 e8 i& h& v
设在太和殿的隆裕太后灵堂
. n# }; V4 G& `2 _5 d0 Y d" T8 j( W+ A, d! S5 x- Z
丙、关于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条件:
% G |/ g! f0 a, ]0 ~1 o7 o/ t, ^* Q/ U6 D3 G
今因满、蒙、回、藏各民族赞同共和,中华民国所以待遇者如左:
4 M) w, e# M* R& G
5 e+ w7 `0 P9 Z* s 一、与汉人平等。
! E# E- Y5 \4 s5 r/ d$ O; `: s
2 B9 Z0 P! y( A A( T( q# V 二、保护其原有之私产。
& C; L n/ A8 P$ ~5 O+ |. Q# m( `0 D& o* @4 z4 W {
三、王公世爵,概仍其旧。 % @! o" z h. `& y* R. i/ u: @
2 z* T: V$ l+ Y" x/ P$ P' v 四、王公中有生计过艰者,设法代筹生计。
0 U1 B+ n) D% j+ K2 Z
8 M+ C6 i* Q3 @3 r6 k1 b4 o. ~ 五、先筹八旗生计,于未筹定之前,八旗兵弁(biàn)俸饷,仍旧支放。
2 e. t, z |4 q9 B& h+ d& J! F- L( x: X
六、从前营业、居住等限制,一律蠲除,各州县听其自由入籍。 # P. h X, W) L- v
- w: c9 o- h) d6 }, g1 V
七、满、蒙、回、藏原有之宗教,听其自由信仰。 & X" ^9 T. q `$ D; ~2 s* f
% d X+ b. \7 t" @
以上条件,列为公文,由两方代表照会各国驻北京公使,转达各国政府。不过,宣统皇帝退位以后,还在寻找机会,进行复辟。
8 z5 b. o, n) V5 R/ G: ]8 O+ T& e; @+ B% ~) s; t6 H
复辟溥仪退出皇位后,上演了一出张勋兵变、宣统复辟的闹剧。
" ~1 A. L( m$ i3 [, E W3 a6 u3 U5 ]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为大总统,段祺瑞为内阁总理。黎、段意见不合,时有冲突,称“府院之争”。黎元洪召张勋率军入京相助。张勋,少孤贫,后投军。曾参加了中法之战,升至参将。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参加袁世凯天津小站练兵,后升副将。三十四年(1908年),升云南提督。宣统三年(1911年),任江南提督。武昌起义时,张勋镇守南京,与起义新军激战于雨花台,战败后退守徐州。清廷任张勋为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袁世凯当大总统后,张勋任长江巡阅使、安徽督军。宣统退位,张勋禁止部下剪辫,以示忠于清室,被称为“辫帅”,其兵被称为“辫子军”。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于民国六年(1917年)五月,带3000辫子兵入京。五月十二日(6月30日)夜,张勋等潜入故宫,与陈宝琛等会议,将复辟事告知前清宗室。五月十三日(7月1日)凌晨,张勋穿纱袍马褂,戴红顶花翎,率康有为、北京政府参谋总长兼陆军总长王士珍等50余人进入宫中。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道:到养心殿,召见张勋。张勋说:“共和不合咱的国情,只有皇上复位,万民才能得救。”溥仪说:“我年龄小,当不了如此大任。”张勋给溥仪讲了康熙8岁做皇帝的故事。溥仪说:“既然如此,我就勉为其难吧!”溥仪将当天改为宣统九年五月十三日(7月1日)。溥仪连发九道上谕封官授爵:封黎元洪为一等公;授七位内阁议政大臣,他们是张勋、王士珍、陈宝琛、梁敦彦、刘廷琛、袁大化、张镇芳;授各部尚书:梁敦彦为外务部尚书、张镇芳为度支部尚书、王士珍为参谋部大臣、雷震春为陆军部尚书、朱家宝为民政部尚书;授徐世昌、康有为为弼德院正副院长;授赵尔巽等为顾问大臣;授原各省督军为总督、巡抚;授张勋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仍留北京;冯国璋为两江总督、南洋大臣等。十四日(7月2日),授瞿鸿等为大学士,补授沈曾植为学部尚书、萨镇冰为海军部尚书、劳乃宣为法部尚书、李盛铎为农工商部尚书、詹天佑为邮传部尚书、贡桑诺尔布为理藩部尚书。要求全国“遵用正朔,悬挂龙旗”。当天,北京街上出现大门挂龙旗的现象。
) V9 W6 W& W7 S3 v& T0 L# m: o" J. S
张勋率兵入京,溥仪第二次登极当皇帝,是为溥仪复辟或宣统复辟。这年为丁巳年,史称“丁巳复辟”。但是,历史教科书及论著文章称作“张勋复辟”,这很值得商榷。“复辟”二字:“复”,《史记·平原君列传》:“三去相,三复位。”其意思是恢复;“辟”,《尔雅·释诂》:“辟,君也。”其意思是君位。“复”与“辟”两个字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恢复君位或恢复帝位。这次宣统复辟,是由张勋统兵进京,扶持溥仪重新恢复皇位。张勋何许人也?张勋仅是一个长江巡阅使、安徽督军,相当于省军区司令。许多书文称“张勋复辟”,其有何“辟”之可“复”?实际上是张勋兵变,溥仪复辟或宣统复辟,而不是张勋复辟。
8 _: o/ E. ~# |6 ?( }6 t' O: N0 H: J9 J' g
然而,黎元洪拒不受命,避居日本公使馆,电令各省出师讨伐;电请冯国璋代行大总统,重新任命段祺瑞为国务总理。湖南等省督军通电反对复辟。十五日(3日),段祺瑞组织讨逆军,自任总司令,讨伐张勋。十八日(6日),冯国璋在南京就任代理大总统,任命段祺瑞为国务总理。十九日(7日),南苑航空学校派飞机向宫中投下三枚炸弹。太妃们有的钻到桌子底下,有的吓得惊叫,太监们更为惊慌,宫里乱成一团。同日,讨逆军败张勋军于廊坊。二十一日(9日),北京公使团照会清室,劝告其解除张勋武装。二十四日(12日),讨逆军进入北京,勋兵与战,兵寡失败。张勋逃到东交民巷荷兰公使馆内。溥仪的师傅和父亲替他拟好批准张勋辞职的谕旨和退位诏书。这是溥仪的第二个退位诏书,溥仪看了放声大哭。这年溥仪14岁。历时12天的张勋兵变、溥仪复辟的闹剧结束。- w$ e- @9 g9 ^$ d* T8 q, n; f
溥仪复辟的闹剧刚闭幕,溥仪出宫的悲剧又开场。 ) T# c+ C7 T4 l/ t, ^
+ L/ O8 l1 j3 b
国民—战犯—公民
9 [7 z+ Q7 ~0 ]2 T+ D
8 z* D$ p- g4 F# j6 o" F# v1 S 溥仪复辟的一个后果是:许多人觉得“宣统太不安分了”!留溥仪在宫中,就等于给中华民国还留着一条辫子。旧皇宫成为复辟势力的大本营。于是,引出北京政变。
8 `* o* V, l5 q! g" J
* f" ]3 z/ [4 Q$ h, O x- M 驱逐溥仪出宫的鹿钟麟国民民国十三年(1924年)10月23日,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改所部为国民军,任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11月4日,民国政府国务会议讨论并通过冯玉祥关于驱逐溥仪出宫的议案。5日,正式下令将溥仪等驱逐出宫,废除帝号。溥仪等成为国民。 ; {& Z) e- c0 R: G
! m' r4 a+ w1 q0 z, t
溥仪被逼出宫,事情来得突然。北京警备总司令鹿钟麟,限溥仪等要在2小时内全部搬离紫禁城。溥仪觉得太匆忙,来不及准备。他想找庄士敦、找醇亲王商量,但电话已被切断。这时隆裕太后已死,敬懿(同治妃)、荣惠(同治妃)两位太妃死活不肯走。载沣进宫,也没有主意。鹿钟麟极力催促,声言时限已到,如果逾时不搬,外面就要开炮。王公大臣要求宽限时间,以便入告,尽快决定。鹿钟麟对军警说:“赶快去!告诉外边部队,暂勿开炮,再限二十分钟!”内务府大臣绍英入告溥仪,限20分钟,否则要开炮。溥仪在修正优待条件上签了字,决定出宫,去醇亲王府北府。溥仪交出“皇帝之宝”和“宣统之宝”两颗宝玺。当日下午4时10分,从故宫开出五辆汽车——北京警备总司令鹿钟麟乘第一辆,溥仪乘第二辆,婉容、文绣及其他亲属、随侍人员乘第三辆、第四辆,警察总监张璧乘第五辆,首尾相连地直奔溥仪当年的出生地——醇亲王府北府。这真是应了在宣统登极时说的那句话:“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现在溥仪回家了! 4 s) C8 ?2 f) @6 E5 \0 T
: u4 e6 x" X* B% S0 F$ c
战犯1925年溥仪移居天津,先后住在张园、静园。1931年到东北,1932年任伪满洲国“执政”,1934年3月改称“满洲帝国皇帝”。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苏军俘虏,在伯力(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收容所。1950年8月被移交中国政府,后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溥仪前后共度过15年的监狱生活。
8 }2 s) P! S* k' L( p% j- y4 B6 |, B( N4 E; R5 T6 c- Q& B
公民1959年溥仪得到特赦。1964年任全国政协委员。1967年10月17日,因患肾癌病故,终年61岁。溥仪死后,爱新觉罗家族商量,决定将溥仪的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公墓骨灰堂。尔后,将溥仪骨灰重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在这里补充一下。溥仪3岁登极后,清室曾考虑为其选择“万年吉地”。此事有两说:一说溥仪登极后选“吉壤”在清西陵崇陵旁旺隆村,并于宣统二年(1910年)破土动工;另一说1915年溥仪10岁时选定“吉壤”,也在旺隆村。溥仪生前是否建陵,毓嶦(溥仪之侄)先生与笔者函中说:“梁鼎芬为(崇)陵工大臣,岂能同时为溥仪建陵?”所以,溥仪在位时,并没有建陵。1994年,香港人张世义出资,在清西陵崇陵(光绪陵)西北辟建“华龙陵园”。张世义同溥仪遗孀李淑贤商量后,李淑贤于1995年1月26日,将溥仪骨灰迁葬于华龙陵园内。李淑贤生前遗嘱,据毓君固《末代皇帝的二十年——爱新觉罗·毓嶦回忆录》记载:“我的骨灰坚决不要和溥仪葬在一起,我要去八宝山人民公墓。”所以,李淑贤的骨灰没有在“华龙陵园”内同溥仪的骨灰合葬。
# H. L: e" h( @9 D0 e/ p2 `2 _0 m \" q8 L" _/ y: I$ G2 U0 k4 \
溥仪的家庭,他的父母、兄弟,前面已经叙述。溥仪先后共有5位妻子:
/ F: J8 B% d; y3 h& C' G5 ~2 [" i) H
(1)“皇后”郭博勒氏(又作郭布罗氏),名婉容,达斡尔族。民国十一年(1922年),溥仪18岁时同婉容结婚。婉容结婚前住在北京东城鼓楼南帽儿胡同今35、37号院。溥仪在退位后结婚,但根据《优待条件》,其尊号仍不废。故其结婚仍称“大婚”,婉容仍称“皇后”。而实际上此时溥仪已经不是皇帝,郭布罗·婉容也就不成其为皇后。 , l. d5 q7 f$ B. j5 U4 p3 |
$ e) u, ?0 Q2 v8 t
(2)“淑妃”额尔德特·文绣,与婉容同日和溥仪结婚。后来文绣在天津与溥仪离婚。
; a& s$ D; T1 h& u+ Y b l4 d5 B: a" d& r: y8 \( G2 r( u, }# M
(3)“祥贵人”他他拉氏,后改姓谭,名玉龄,与溥仪在长春结婚。谭于1942年死。 . ]" [2 p0 P/ g }
, q; j# }) C. g: A' ^% Z (4)“福贵人”李玉琴,1943年与溥仪在长春结婚,1957年离异。李于2001年病逝。
8 f6 m8 s" R& i2 k% f+ t" T: o! q/ D7 J w# I
(5)夫人李淑贤,1924年生,于1962年“五一”同溥仪结婚,则属平民婚姻。李于1997年病死。
; m5 w8 X4 I, {( I$ |: w" [3 g, z7 g0 u# L0 M* y
溥仪对清朝历史,因为年幼而没有独立政治责任。对宣统皇帝的历史是非功过,用不着加以评论。溥仪只是作为一个清朝末帝的历史符号,而存在于历史典册。至于溥仪出宫以后的历史,不属于“清十二帝”的叙述范围,则不必赘言。 , B! O% f2 H: p
. }& U0 `" J$ x 清朝皇帝有两个巧合的历史现象: ! ]+ G' f/ o! S( {# n j0 ^
; e& w9 t3 Q K3 B$ S
第一,清朝太祖高皇帝兴起于今抚顺市所属新宾赫图阿拉,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又监押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抚顺——既是清朝首位皇帝兴起的地方,又是清朝末位皇帝被囚禁的地方。这是历史的巧合。
% \2 X/ U. l% G; A. ?7 m* X
# J, ^1 G4 W( O6 v4 l 第二,清朝兴起时的皇后是叶赫那拉氏,清朝覆亡时的太后也是叶赫那拉氏。蔡东藩《清史演义》第二回有一段话说:努尔哈赤建祭天之所堂子时,掘出一块石碑,上书六个大字;“灭建州者叶赫”!后果然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隆裕太后时清亡。这是小说家言,属附会之词。可以肯定地说:所有满文、汉文、朝文史料,没有关于这块石碑的记载。 & B4 @/ q& z6 A' B, U, a6 F1 C
! J! W' E5 U* p4 n" j9 } 宣统冲龄登极,成为大清末帝。中国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称皇帝以降,到1912年宣统皇帝退位,历经2132年,有492位皇帝。溥仪不仅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而且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溥仪退位,既是大清皇朝的终结,又是中华帝制的终结。辛亥革命与宣统退位是中华历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从此,共和代替帝制,民主代替君主。/ j Z: b8 r# p, T* `5 t
" {( R9 S) E( o& L4 m
3 e' ]+ D" k( {0 Y( G, L
, r, b2 ^" y3 B3 ]( u溥仪个人小档案 ; E4 v( ~# m( [5 S. r
7 b5 J' f; z+ X, \2 t& D 姓名:爱新觉罗·溥仪出生: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正月十四日
$ Q, D2 V% g" P1 _) R
# V. y$ u$ P! j+ K: X+ @ 属相:马卒年:1967年 , Y |/ M9 {, r+ G, |
# P" u& Y: r" T0 [3 q
享年:62岁谥号:无 + J5 n% |1 t' q. j, A7 K1 w1 N# B
5 [0 q# Z8 G9 Z& t: s1 e# X 庙号:无陵寝:先葬八宝山公墓,后移葬清西陵华龙陵园
$ N) D8 M3 A3 s
: z2 \/ a7 @& p 父亲:载沣(醇亲王)母亲:苏完瓜尔佳氏 ( h, j) A* s+ ?' s4 d4 }
6 f: q+ |0 m( \, ?8 j+ l2 ^# D9 | 初婚:18岁结婚,配偶郭布罗·婉容配偶:5人
) l+ k3 ]2 o7 K* r7 F; [
$ E/ T; @9 T/ B2 [ 子女:无最得意:在紫禁城骑自行车
! z3 T2 h# m, F: u' B6 l
: i; Q" X2 d! d+ z1 b+ W$ X 最失意:仓促离开紫禁城最不幸:坐监狱15年 1 d2 J) W, v S
$ m1 R6 M* L# r1 a( n 最痛心:无子女最擅长:照相
6 n3 N6 R- I0 r! G, p$ Z) Q9 `: f4 m1 z( L# A! A6 T: k! K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 f: z) U2 |6 P5 ]/ b9 x
6 f# q X' A9 Y4 @7 ^
(1)阎崇年:《清朝皇帝列传·宣统皇帝》,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 & y- W1 P6 \& I
7 l# G) l: W# q" o' D6 y (2)溥仪:《我的前半生》,群众出版社,1964年 % z. g( D' M3 \1 K
/ g& I! Q; b. m. `3 B
(3)溥仪:《爱新觉罗·溥仪日记》,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 5 C h$ K# b( A) ]( }
+ f3 H) v. \, R; q" C/ e (4)王庆祥:《溥仪的后半生》,东方出版社,1999年 - z; o9 @" y$ L) m
- J! y/ [1 P% U" o% c* s3 p
(5)孙喆:《爱新觉罗·溥仪传》,华文出版社,1990年 : F% Y& B, _- z7 f3 H
# Y# J. ^0 r# J2 n% k; G+ s8 d8 q (6)毓赡:《末代皇帝的二十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