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11-10 21: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乾隆帝弘历
1 S+ _; n. L* @9 X3 K 在清朝皇帝中,可以作为英杰人物来论说一番的只有四位皇帝——清太祖天命大汗努尔哈赤、清太宗崇德帝皇太极、清圣祖康熙大帝玄烨和清高宗乾隆大帝弘历。
% z" Y4 _4 P: u& }% d
8 b$ _/ O& O) M Z% _ 乾隆帝,名弘历,属兔。25岁登极,在位60年,太上皇4年,享年89岁。乾隆的祖父康熙实际执政53年,乾隆实际执政63年。 : H+ Y( K; l( c+ {: J8 V7 \( z2 }
4 ~2 V1 f7 ?- B7 Y7 g1 i y# k. r
乾隆是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享年最高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同时,乾隆又是在民间传闻最多、被文艺作品演绎最多和官方文献记载疑点最多的皇帝之一。出生地点之谜清朝12位皇帝中,出生地点不明的只有两位皇帝,这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高宗弘历。努尔哈赤出生时还没有创制满文,他当时也不是什么显赫人物,所以他的出生地没有留下明确的文字记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乾隆不一样,乾隆是雍正帝的第四个儿子,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出生,他的出生地怎么会不确定呢?这里面必定大有蹊跷。 $ n" L# P% h' K2 Q$ g
1 i7 L ~- ?7 [# ~2 U 关于乾隆的出生地,他的父母都没有留下明确的说法,倒是乾隆自己曾经反复说明,这就是关于乾隆出生地的第一种说法——雍和宫说。
8 u5 y# N! X) h9 p0 }1 W, I% Q0 G7 S* m& U3 B
乾隆自己认为:他生在雍和宫。雍和宫坐落在北京城安定门内,是著名的喇嘛庙。在康熙时代,这里原是雍亲王的府邸,也就是雍正做皇子时的王府,当时并不叫雍和宫。乾隆登极后,把他父亲雍正的画像供奉在这座府第里的神御殿,派喇嘛每天诵经,后来这里就改名叫雍和宫。乾隆曾经多次以诗或以诗注的形式,表明自己出生在雍和宫。
4 j; ^1 ?7 [' n9 E- A& H: e
3 z3 J S, {6 x! R% k5 k# J (1)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新春,乾隆在《新正诣雍和宫礼佛即景志感》诗中,有“到斯每忆我生初”的诗句。这说明乾隆本人认定自己出生在雍和宫。
" z: R2 c/ y) F: H6 G7 i% ]' \
(2)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新春,乾隆又一次在《新正雍和宫瞻礼》的诗中说:“斋阁东厢胥熟路,忆亲唯念我初生。”在这里,乾隆不仅认定自己诞生在雍和宫,而且还指出了具体的出生地点,就在雍和宫的东厢房。乾隆自己说自己出生在雍和宫东厢,应当算是比较权威的说法。
9 m/ A' w. C' D: h- a$ l
# Z; x8 K6 u* t6 Z' z- y' r (3)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新春,乾隆再一次到雍和宫礼佛时说:“十二初龄才离此,讶今瞥眼七旬人。”在这首诗下注云:“康熙六十一年始蒙皇祖养育宫中,雍正年间遂永居宫内。”
' {; V: A4 t; M i7 b' z: b/ ?; t( B; X
(4)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正月初七日,乾隆作《人日雍和宫瞻礼》诗注云:“余实康熙辛卯生于是宫也。”康熙辛卯年为康熙五十年(1711年),正月初七过去称作“人日”。据晋朝董勋《答问礼俗说》记载:“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乾隆每年正月初七日都要来到雍和宫瞻礼,平时路过这里也要进去小驻片刻。
9 G6 W7 i7 J5 \" C0 l
6 a( A8 W! D- B Y9 W; ?( k (5)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正月初七日,乾隆又作《新正雍和宫瞻礼》诗云:“岂期莅政忽焉老,尚忆生初于是孩。”其下自注云:“予以康熙辛卯生于是宫,至十二岁始蒙皇祖养育宫中。”
; }9 r( S# z* c; b7 H5 l
; ~" U4 x# Y q3 q- g (6)乾隆还有一次到雍和宫瞻仰礼拜,尔后作了一首诗。据《清高宗御制诗集》记载:“来瞻值人日,吾亦念初生。”乾隆的意思是,在正月初七日(人日)这一天,到雍和宫瞻礼,总是念念不忘当初就是出生在这里。
: r% ?/ J5 R8 C5 O) i% O7 e% C+ E& ]! i1 f- `
从以上六个例子来看,乾隆一贯认为自己就出生在雍和宫。乾隆晚年对自己出生地的流言蜚语可能有所耳闻,他的诗作就是强调自己确实生在雍和宫。 0 `- U X: s* N# v1 R
% B M% k& ]* \( Q# l% m, b" p1 v
但是,乾隆皇帝还在位的时期,就有人对他的出生地发出不同的议论,认为他出生在承德避暑山庄,这就是关于乾隆出生地的第二种说法——避暑山庄说。 ! Y a3 L& V4 C& r1 y9 T
+ I# J6 j* C; ?4 w1 K, Y0 a# `9 g (1)当时朝中有一个官员叫管世铭,江苏武进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进士,后入值军机处,任军机章京,了解很多宫廷掌故与秘闻。他随乾隆一起去避暑山庄,去木兰秋狝(xiǎn),写下《桴希╞ì)秋狝纪事三十四首》(收在《韫山堂诗集》),其中第四首涉及到乾隆皇帝的出生地:
9 I* N9 M6 P/ r; {! h9 z' z
( p. f2 r+ d( q! X4 D 庆善祥开华渚虹,降生犹忆旧时宫。 4 y# y. b; }' ~2 q" `
7 L" Q7 R5 H6 p; i! N2 b5 {4 k 年年讳日行香去,狮子园边感圣衷。
* y+ x) L6 }5 d- J, X, P1 A
, F8 ^& {1 ?6 m4 Z1 @4 L 管世铭在这首诗的后面有个原注,说:“狮子园为皇上降生之地,常于宪庙忌辰临驻。”这里明确地说:狮子园是乾隆皇帝的诞生地,因此乾隆常在先帝雍正驾崩的忌日,到这里小住几天。
) h4 H, ^) t$ L1 k* Y+ A6 k7 }% F& w$ W$ u; s5 v) Q/ ]
狮子园是承德避暑山庄外的一座园林,因为它的背后有一座形状像狮子的山峰而得名。康熙到热河避暑时,雍正作为皇子经常随驾前往,狮子园便是雍亲王一家当时在热河的住处。管世铭等一些朝野人士认为:避暑山庄狮子园是乾隆的降生地。 ' Z3 i; X: `% {/ O. L
% |& s- ~9 V% f
(2)嘉庆元年(1796年)八月十三日,乾隆帝86岁大寿,以太上皇身份到避暑山庄过生日。嘉庆跟随去了,写下《万万寿节率王公大臣行庆贺礼恭纪》诗庆贺。诗中提到乾隆的出生:“肇建山庄辛卯年,寿同无量庆因缘。”其诗下注云:“康熙辛卯肇建山庄,皇父以是年诞生都福之庭。”嘉庆在诗后注解说,皇祖康熙辛卯年(康熙五十年)题写了“避暑山庄”匾额,皇父乾隆也恰好于这年降生在山庄,这是值得庆贺的福寿无量的因缘!然而,有人认为“都福之庭”是泛指,不一定在避暑山庄。. H# F/ L# `( B8 `( |% k. F1 k
(3)嘉庆二年(1797年),乾隆又到避暑山庄过生日,嘉庆再次写《万万寿节率王公大臣等行庆贺礼恭纪》诗祝寿,在诗文的注释中,嘉庆把皇父乾隆的出生地说得更明确了:“敬惟皇父以辛卯岁,诞生于山庄都福之庭。”嘉庆在这里明白无误地点明皇父乾隆诞生于避暑山庄的都福之庭。 7 A5 z* G' N! p: q2 g0 W
$ Q5 b3 I$ B% j7 g 嘉庆以上两次诗注都表明:皇父乾隆出生在承德避暑山庄。但是,在十几年后,嘉庆却 放弃了皇父乾隆出生在避暑山庄的看法。 _ R: v, p: M2 @9 g" C- D- n: n9 _
x/ L& S$ d( Q3 ~2 U6 S) c2 U, X! D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清朝每一位皇帝登极以后,都要为先帝纂修《实录》(记载一生经历、言行和功业)和《圣训》(皇帝的训谕)。嘉庆十年(1805年),嘉庆帝命朝臣编修乾隆《实录》和《圣训》。嘉庆在审阅呈送稿时,发现《实录》和《圣训》稿都把皇父乾隆的出生地写成了雍和宫。他命编修大臣进行认真核查。这时,翰林出身的文华殿大学士刘凤诰,把乾隆当年写的诗找出来,凡是乾隆自己说出生在雍和宫的地方都夹上黄签,呈送嘉庆审阅。嘉庆面对皇父御制诗及注,感到问题十分严重。嘉庆在皇父出生地的问题上,怎能违背皇父本人的旨意呢!于是,嘉庆放弃了皇父出生在避暑山庄狮子园的说法,改为出生在雍和宫的说法。嘉庆命在《实录》和《圣训》里这样记载乾隆皇帝的出生:“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子时,诞上于雍和宫邸。”
+ l# ^6 a3 K/ C& |" }# G7 e# u" V* ~/ }" M; Q+ a
可是,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二十五日,嘉庆帝突然在避暑山庄驾崩。在当时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等撰写的嘉庆《遗诏》中,采用了乾隆生于避暑山庄说,把乾隆诞生地说成是避暑山庄。 . u: L4 J- b x/ J
0 B; O2 m$ B5 O0 m5 T5 s1 ]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嘉庆帝到塞外木兰秋狝,嘉庆二十五年(1820)七月二十四日,到达避暑山庄,第二天突然死去。在御前大臣、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以嘉庆名义撰写的《遗诏》末有“皇祖降生避暑山庄”一语,就是说乾隆当年就生在滦阳行宫,即避暑山庄。新继位的道光帝发现这一问题后,立即命令以每天600里加急,将已经发往琉球、越南、缅甸等藩属国的嘉庆《遗诏》从路上追回来。改写后的《遗诏》,把原来说乾隆生在避暑山庄,很牵强地说成乾隆的画像挂在避暑山庄。《实录》记载修改后的《遗诏》,原文如下:
1 z( Y1 r2 }: b6 _* o# E: B! j) P2 E4 _! q7 w# E {
古天子终于狩所,盖有之矣。况滦阳行宫,为每岁临幸之地。我祖、考神御在焉,予复何憾! * R' w' w4 j8 }+ r4 Y9 i4 v& R
& b3 F) Y% X1 Q6 |8 V0 `! B/ Z5 ^6 e
道光为把他爷爷乾隆出生在北京雍和宫的说法作为结论确定下来,不得不把他父亲嘉庆当年说乾隆生在山庄的诗及注都改过来!由于嘉庆的诗早已公开流行天下,如果大张旗鼓地修改,结果会欲盖弥彰。所以道光改得不彻底,有一部分没有改的《嘉庆御制诗集》流传下来,从而愈加使天下官员百姓对乾隆出生地疑窦丛生。 ! w1 \* Q/ q" a6 o0 D- Y
+ Z- o$ `3 E2 o# ]6 d# B: E0 L
乾隆帝到底是出生在北京雍和宫,还是出生在承德避暑山庄?至今学术界没有定论,仍然是一个历史的疑案。 % `9 V) T) t; W. O, }
# @( a1 _) h* |1 Z% R8 p
如果是普通百姓,他出生在什么地方,对家庭来说可能算是一回事,但对民族、对国家来说并没有什么影响。然而,乾隆皇帝却不同,乾隆的出生地同他的生母是谁密切关联。大家为什么关心乾隆的生母是谁呢?因为乾隆的母亲“出身名门”或“出身微贱”,会直接影响乾隆的皇位、事业;如果乾隆的母亲是汉人,则又关涉到更为复杂的政治问题。
: k I0 k/ L& c8 z( K9 F
) m3 Z" M2 O3 { 亲生母亲之谜 9 _) L% }8 }, ~! I |
+ I [5 K% l [) n7 ^3 V) _ 乾隆的生母,正史记载为“原任四品典仪官、加封一等承恩公凌柱女”;野史传说则有多种说法,如热河宫女李金桂、内务府包衣女子、傻大姐、“村姑”、海宁陈夫人等。
; W$ c$ r5 g3 `! z! Q( p5 Z5 m) N8 X+ ] u% s* U2 Z6 s
乾隆的生母是谁,的确是一桩历史疑案。皇帝的生母出了疑案,这在清朝十二帝中是仅有的,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1 ` d% m; i9 L
2 e9 m" k$ c* d3 v: O 康熙五十年(1711年)七月二十六日,康熙从北京出发到达避暑山庄,九月二十二日回到北京。其间,乾隆的父亲雍亲王胤禛,七月二十六日赴热河请安,八月十三日,乾隆出生。这中间只有17天。就是说如果乾隆在避暑山庄出生,那么他母亲在临产前17天,大腹便便,行动不便,怎么会到避暑山庄去呢?乾隆的生母或许另有其人?
8 c, G1 S2 p, w1 z1 }3 w' a& t7 \3 ?* J
野史记载与民间传说,有多种说法:
9 _2 i% r L7 s( i, z
t* j8 C! C8 N! C' e 第一种传说,乾隆生母是浙江海宁大学士陈世倌(guān)的夫人。海宁在清朝有“陈氏三宰相”——顺治朝大学士陈之遴、康熙朝大学士陈元龙、雍正朝大学士陈世倌,他们都不是靠裙带关系,而是靠自身能力当上大学士的。
J* j( s* g, y, t- t! h* [! l4 e/ o+ p
陈世倌,俗称陈阁老,在康熙年间入朝为官。传说陈世倌与雍亲王一家常有来往,今天陈阁老的旧宅,还保存有一块九龙匾,据说是雍正亲笔书写的。那一年恰好雍亲王的福晋和陈阁老的夫人,同月同日分别生了孩子。雍亲王就让陈家把孩子抱入王府看看。可是,等孩子再送出来时,陈家的男孩竟变成了个女孩。陈阁老意识到此事性命攸关,不敢作声。那换入宫中的男孩,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许啸天《清宫十三朝演义》说乾隆六下江南的目的就是探望亲生父母。他六次南巡竟有四次住在陈阁老家的安澜园,为的就是与生身父母相聚。但据孟森著《海宁陈家》考证,乾隆南巡第一次、第二次都没有到海宁。第三次到海宁,陈世倌已死。可见乾隆下江南为了看望他的生身父母的传说纯粹是捕风捉影,根本没有根据。陈家乾隆古装像的园子叫“隅园”,因位于城的一隅而得名。乾隆第四次南巡住隅园,同浙江海塘工程有关,所以乾隆将“隅园”改名为“安澜园”。当代香港小说家金庸是浙江海宁人,他的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便是围绕乾隆身世之谜展开的。金庸在小说中有声有色地写道:陈世倌的小孩抱进雍亲王府,哪知抱进去的是儿子,抱出来的却是女儿。陈世倌知是皇四子掉的包,大骇之下,一句都不敢泄露出去。这个故事一出笼,乾隆是陈阁老的儿子的传说,便越传越广,越讲越真。关于“调包”的故事,清朝中期就有传说。先说康熙出自陈家,后来这个传说不攻自破,就又移花接木,安在乾隆皇帝的头上。其实,乾隆出生时,雍正的长子、次子虽已幼年早死,但第三子已经8岁,另一个妃子又即将临产。且这时雍正才34岁,正当壮年,他怎么会在已经有一个8岁儿子的情况下,急急忙忙、偷偷摸摸地用自己的女儿去换陈家的儿子?这从情理上也是说不通的。退一步说,其时雍正并不知道自己将来能否登上皇位,又怎么会知道陈家儿子是有大福之人呢?6 Q+ U: w, f* B9 ~7 L
第二种传说,晚清长沙湘潭有一位著名诗人、学者王闿运提出,乾隆的生母虽然是钮祜禄氏,但的确与避暑山庄有关。王闿运是曾国藩的幕友,做过大学士肃顺的西席(家庭教师),也是晚清著名的诗人。他在《湘绮楼文集》里提到乾隆之母: ) l7 [* v F; N3 x! H1 i3 e/ b
( ^' l; w8 V. b$ Z" s; n" s 始在母家,居承德城中,家贫无奴婢,六七岁时父母遣诣市买浆酒粟面,所至店肆大售,市人敬异焉。十三岁时入京师,值中外姐妹当选入宫。……孝圣容体端颀中选,分皇子邸 5 T! W& |# \" h5 }: [+ w
& e `& L' o8 P7 a& q8 b7 y
,得在雍府。
! a% J# t5 a1 z9 t: j" y# U
9 g: Q; G% i5 {9 n8 V 后来雍亲王生病,此女日夜服侍。数月雍亲王病愈,她怀孕生下了乾隆。张采田《清列朝后妃传稿》中转引英和《恩福堂笔记》和王闿运《湘绮楼文集》记载,促发人们更加注意这个疑案。这一说法富于传奇色彩。清遗老金梁等认为:清朝选秀女制度是非常严格的,从清宫《钦定宫中现行则例》中,可以看到当时清宫的一些有关规定。清宫的门卫制度更是森严,怎么可能让承德地方一个女子混进皇宫并入选秀女呢?所以这种传说是靠不住的。 ' F2 w1 E0 F. o3 r2 z! ~# Q
( v% K% z' Y' |1 F) L+ k5 j
第三种传说,曾做过热河都统幕僚的近代作家、学者冒鹤亭说:乾隆生母是热河汉人宫女李佳氏。上海沦陷期间,作家周黎庵写了《清乾隆帝的出生》一文,发表在《古今文史》半月刊上(1944年5月1日),援引冒鹤亭的说法,并添加雍正喝鹿血等情节,增加了故事性:传说雍正在做雍亲王时,一年秋天在热河打猎,射中一只梅花鹿,雍正喝了鹿血。鹿血壮阳,雍正喝后躁急,身边又没有王妃,就随便拉上山庄内一位很丑的李姓汉族宫女幸之。第二年,康熙父子又到山庄,听说这个李家女子怀上了“龙种”,就要临产。康熙发怒,追问:“种玉者何人?”雍正承认是自己做的事。康熙怕家丑外扬,就派人把她带到草棚。丑女在草棚里生下一个男孩,就是后来的乾隆。台湾学者庄练(苏同炳)在《乾隆出生之谜》文中、台湾小说家高阳在《清朝的皇帝》书中,都认同这一说法,甚至于提出李氏名叫金桂,因为她“出身微贱”,而旨令钮祜禄氏收养这个男孩,于是乾隆之母便为钮祜禄氏。尽管乾隆生在草棚的传说流传很广、故事生动、影响也很大,但那毕竟是野史,是靠不住的。 / u4 f, k' _" c) h6 l) U
# Y6 b; {' D4 ?9 {% C- e4 K, R
第四种传说,晚清文人天嘏在《清代外史》中,说乾隆知道自己不是满族人,因此在宫中常常穿汉服,还问身边的宠臣看自己是否像汉人。乾隆的确在宫中经常穿汉服,现在故宫还保存着不少乾隆穿汉服的画像,也许这就是引起传说的原因之一。如果仅根据他穿的衣服而确定乾隆的出身,其结论肯定是荒唐的。 + j7 \( t4 a* G/ K, a( J
5 v# q) ~! h) F1 C. o- k 第五种传说,民国时期曾任国务总理的熊希龄,从“老宫役”口中听得所谓乾隆生母的故事,并对胡适之讲道:“乾隆帝之生母为南方人,浑名‘傻大姐’,随其家人到热河营生。”这种传说因《胡适之日记》而流传甚广。 ' }1 `( }8 _' p- S6 O' z3 v! X
7 I) U0 l m' X7 q1 I5 U
虽然以上传说并不可靠,但是,乾隆的生母,的确存在文献与档案上的疑点: & D6 Q8 B/ W* T8 V
" R( U$ @4 C; N9 P: A6 L4 x 成书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的萧奭(shì)的《永宪录》卷二记载:雍正元年十二月丁卯(二十二日) 7 A. E; U1 k* @$ w: r' S& W
1 [, ?$ S* r. {+ s( ^7 y 午刻,上御太和殿。遣使册立中宫那拉氏为皇后。诏告天下,恩赦有差。封年氏为贵妃,李氏为齐妃,钱氏为熹妃,宋氏为裕嫔,耿氏为懋嫔。 5 d3 A4 B* g) q
/ P6 s; T! f3 \# `' f+ Z9 [" H
萧奭在这本书中还提出:“齐妃或云即今之崇庆皇太后。俟(sì)考。”就是说,在当时就有人对乾隆的生母是谁提出了怀疑。 / C$ w k% r# f& g- O: |! Y5 Z
2 U6 t) a8 ?9 M- o. ~2 T1 G
高阳先生在《清朝的皇帝》一书中认为:萧奭《永宪录》中,“这‘俟考’二字,是一暗示,是一隐笔兼曲笔的巧妙暗示;齐妃非高宗生母,而故意这样写,是曲笔;齐妃李氏,暗示高宗生母姓李,此为曲笔。”但是,高阳没有看到清宫的档案。 5 B1 S) S- |3 m# @9 b- K! p2 ~+ z3 X
* T. W; T, _1 l4 @( a2 |; p+ d0 c
清朝政府有个规定,皇帝家族生儿育女,每3个月要上报一次,写明出生时间和生母。每隔10年,根据出生和死亡记录的底稿,添写一次皇室族谱,就是《玉牒》。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玉牒》和生卒记录底稿上,都清楚地写着世宗宪皇帝(雍正)第四子高宗纯皇帝(乾隆),于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由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凌柱之女诞生于雍和宫。 ) {9 y5 o1 U1 U7 p4 @$ W) `4 i
- B) s! v; G, H( E 但是,这位钮祜禄氏是何许人? ; u/ u, U8 C; `& S
# `- D; [3 e$ T) R 清宫档案《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雍正元年(1723年)二月十四日记载: & r( S$ C" Q( C
8 w( _% J$ O( ~; ^8 M/ w
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奉上谕:尊太后圣母谕旨:侧福金年氏封为贵妃,侧福金李氏封为齐妃,格格钱氏封为熹妃,格格宋氏封为裕嫔,格格耿氏封为懋嫔。该部知道。
/ u7 c- K9 A- C. p3 }
N9 u0 |1 M, a2 m7 i, \) n6 e8 T 同一件事,《清世宗宪皇帝实录》雍正元年(1723年)二月甲子(十四日)却记载: ( y ~, N8 N+ M9 Q4 L
* x* }! R: d {4 ~. e9 I y 谕礼部:奉皇太后圣母懿旨:侧妃年氏,封为贵妃;侧妃李氏,封为齐妃;格格钮祜鲁氏,封为熹妃;格格宋氏,封为懋嫔;格格耿氏,封为裕嫔。尔部察例具奏。 6 l5 }, T2 j* W r4 W
5 x. R+ C7 `) I5 [. z1 {8 J
这两份记载的差异,可以作如下解释:格格钱氏与格格钮祜鲁氏是一个人。因为她们都是同一天、都是奉皇太后的懿旨受封,所以熹妃只能是一人。雍正元年八月十七日,正式设立秘密立储制,指定弘历为皇太子。他的母亲总要有一个高贵的出身,因此,将熹妃钱氏篡改为钮祜禄氏。是否可能由内大臣“满洲镶黄旗人四品典仪凌柱”将钱氏认作干女儿?如果事实如此,就解决了身份与姓氏的难题。
/ r& s m1 b( f* o4 E, w7 R& E* k在没有其他确凿证据之前,我们只能相信《实录》和《玉牒》的记载。不过,雍正档案与雍正实录关于熹妃钱氏与钮祜禄氏的记载上的矛盾,至今仍不能够完满地解决。所以,乾隆生母问题,仍为历史疑案。不仅如此,连乾隆的皇后和皇妃也有许多可以称为“疑案”的事情。
/ P! a$ ^0 m8 g0 X3 E2 k+ z$ @8 Z! z3 r. O
两后死因之谜 ' ]7 h' n3 {4 H% X
! Q" s4 ?$ b0 x3 J4 C9 l, \, ]& |
乾隆的后妃有名分的:三后、五皇贵妃、五贵妃、七妃、六嫔、三贵人等,总共29人。 5 ~) {6 V1 U' @# D: b
; v0 N; ~, @# Y5 j: U0 M
先说乾隆的三位皇后。
7 X: q4 ^1 [2 G
) h" w* G% z1 o' E/ \; [. M6 m2 I 乾隆的第一位皇后富察氏。雍正五年(1727年),富察氏被册为宝亲王弘历的嫡福晋。这年乾隆17岁,嫡福晋富察氏15岁。乾隆二年(1737年),嫡福晋富察氏被册为皇后。皇后富察氏出身名门,她的曾祖父哈什屯顺治时任议政大臣,祖父米思翰康熙时任内务府总管、户部尚书、议政大臣,父亲李荣保任察哈尔总管,兄马齐任兵部尚书、左都御史、议政大臣、武英殿大学士,“历相三朝”,兄马武任内务府总管、镶白旗蒙古都统、领侍卫内大臣,弟傅恒任户部尚书、军机大臣、保和殿大学士,赐第在东安门内。皇后富察氏,性贤淑,尚节俭,不奢华,孝顺太后,敬爱乾隆。乾隆年轻时,曾患疖,刚愈,太医说:“须养百日,元气可复。”皇后就每晚在乾隆寝宫外面居住,精心奉侍,百日之后,才回寝宫。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皇后富察氏随乾隆帝和皇太后东巡,前往山东曲阜祭孔。三月十一日,在返京途中死于德州船上,年37岁。 * f4 ?9 b& K' b$ i% P/ A
8 J% l& O1 z+ T6 h 关于富察氏之死,野史记载:三月十一日夜,乾隆东巡回銮,驻德州,在舟中宴饮淫乐。皇后激切进谏,乾隆加以诟訾。后羞忿,投水死。蔡东藩《清史演义》说:皇后之嫂(实为皇后弟妹)即傅恒夫人,在皇后千秋节时前来祝寿。酒宴间联诗。乾隆起句道:“坤闱设帨庆良辰”,皇后续道:“奉命开筵宴众宾”,嫂嫂随续道:“臣妾也叨恩泽逮”,乾隆则接道:“两家并作一家春”。酒后乾隆同嫂嫂私通,被皇后察觉。皇后同乾隆从此产生芥蒂。祸不单行,皇后生的儿子永琏,秘密立为皇太子,也因天花病死。乾隆十三年(1748年)出巡,皇后陪同,死于船上。 , f4 B6 p% Y c) q5 p) [; K' `
7 s0 [# j6 T6 m
于是,产生诸如福康安的身世之谜的传说与故事,怀疑福康安为乾隆同傅恒夫人所生。高阳认为:福康安的际遇之隆,清三百年,无与伦比。虽“垂髫豢养”,却本传不见记载;虽“多年训诲”,却并未招作额驸(其两兄皆为额驸)。因之,“其中原故,反足深思”。
( Q0 A# s1 h, a7 d, N3 J7 Q
0 Q0 K8 v2 C/ s! e) f! [. g9 e 其实,乾隆帝与皇后的感情还是很好的。《清史稿·后妃传》记载:“十三年,从上东巡,还跸,三月乙未,后崩于德州舟次,年三十七。”乾隆为此悲恸不已,连续九天,每天在皇后灵柩前三次摆上供品。乾隆用富察氏生前所希望的“孝贤”二字,来作为她的谥号。孝贤皇后富察氏的灵柩,安放在裕陵地宫四年多。在这段时间里,乾隆皇帝共为她祭奠100多次,并写下一篇情真意切的《述悲赋》:“《易》何以首乾坤?《诗》何以首关雎?为人伦之伊始,固天俪之与齐。”“悲莫悲兮生别离,失内位兮孰予随?”意思是说,我是多么悲痛啊,这样生死离别,失去贤惠内助,今后谁来陪伴我呢?所以,野史与传说,缺乏历史依据。 " m" z% N( @, h
6 ?% u3 G4 D1 w' B2 W* P 第二位皇后乌拉那拉氏。佐领那尔布之女。乾隆做皇子时,乌拉那拉氏被册为侧福晋。她不仅深得皇帝宠爱,而且颇讨皇太后喜欢。乾隆登极后,封为娴妃。在皇后富察氏死后,她由贵妃晋为皇贵妃,统摄六宫事,再被册为皇后。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初,皇后陪皇太后和乾隆第四次下江南。在途中,皇后刚过48岁生日,就出了问题。
* x' o: @" |( i4 y, x- L& C; x5 U0 x+ Q* ?4 ]
蔡东藩在《清史演义》中,写了“游江南中宫截发”回目。小说中写乾隆在和珅陪伴下游金陵秦淮河,登舟游幸,感叹:“北地胭脂,究不及南朝金粉!”乾隆同和珅在舟中,拥妓酣饮,色迷心醉。后被皇后发现,二人发生口角,“皇后气愤不过,竟把万缕青丝,一齐剪下”。就是说,皇后劝阻皇帝不要出去寻欢作乐,因而惹恼了乾隆皇帝。这种说法可能出自想像,但皇后惹恼了皇帝是肯定的。从此皇后乌拉那拉氏就被打入冷宫。若不是众位大臣苦劝,乾隆皇帝就会重演当年他的曾祖父顺治皇帝废掉皇后的故事。第二年,也就是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七月十四日,皇后乌拉那拉氏终于在冷宫中走完了49岁的人生之路。 % d0 j# ?' L4 }
% k8 k' @ W- ~* c 这件事情,清宫档案记载:闰二月十八日,皇后在行宫吃早饭时,还得到皇帝赏赐。到了晚饭时,皇后却不见了踪影。她的名字被黄签盖上。皇后哪里去了?有人说她发了疯病,在杭州削发当了尼姑;也有人说她被先行遣回了京师。清宫的《上谕档》记载:闰二月十八日,乾隆派额驸福隆安扈从皇后那拉氏,由水路先行回京。那么,皇后为什么被遣送回京?
& k3 A6 i* M$ F4 @
5 f# a$ ^% q1 a9 z3 q& K 《清史稿·后妃传》记载:“(乾隆)三十年(1765年),从上南巡,至杭州,忤上旨,后剪发。上益不怿,令后先还京师。三十一年七月甲午,崩。”满洲有个习俗,亲人故去才“断发成服”。因此,皇后剪发,犯下大忌!皇后死讯传来时,乾隆皇帝正在木兰围场打猎。他并没有停止打猎,命皇后那拉氏的儿子回京办理丧事,并命丧仪照皇贵妃礼办理,也就是说要从皇后降一个等级到皇贵妃。皇后乌拉那拉氏的命运与孝贤皇后富察氏的命运相比,真有天壤之别。: {7 U3 b9 |' ?) d5 b O
还有一位皇后,也附带提一下。 ) j5 H% v6 p: R& B
! o0 O, [: |" k. D4 d* X 第三位皇后魏佳氏,初为贵人,后依次晋为嫔、妃、贵妃,生下皇十五子颙琰(嘉庆),乾隆四十年(1775年)死,年49岁。乾隆六十年,以颙琰为皇太子,令追赠其母为皇后。这位魏佳氏福分不够,没有看见儿子登极,也没有在生前当上皇太后。 % T( R! z, x6 T/ v7 V
# a0 ]0 N3 _: m: u: ?1 I& S 乾隆的皇妃有:皇贵妃五位、贵妃五位、妃七位。其中敦妃、婉妃和容妃值得一提。敦妃汪氏,本来很讨乾隆喜欢,后来可能因失宠而脾气暴躁。一天发火儿,将宫婢笞死。乾隆写了长谕训斥,降为嫔。婉妃陈氏,服侍乾隆于潜邸时,后晋为妃。婉妃高寿,薨年92岁,是清宫后妃中最长寿的一位。容妃,有人说就是“香妃”,《清史稿·后妃传》有简略记载。其经历传说却十分离奇,成为乾隆朝后妃的又一桩历史疑案。 0 b: I" A$ D ^
7 Q0 b+ g$ j% ~3 C! r5 a5 } 香妃身世之谜
3 o8 O9 R) d3 p( n7 [; Z
5 e! B/ z; G; l6 M/ l3 v6 @& ` 香妃,历史上是否有其人?她的身世如何?她是怎么死的?她死后葬在哪里——是新疆喀什,是北京陶然亭,还是遵化清东陵?世间有种种野史、笔记、小说、诗文、戏剧、影视,令人迷惑,无所适从。 . w, F2 W: `9 _
* P, R& R8 d" P# F% v 关于香妃的传说,主要有两个版本: 7 y- ^) Y6 y% g3 h; B. X& q
" g7 Z0 q7 B1 v& u( m! l 第一个版本是香妃喜剧说:香妃天生丽质,身有异香,美貌绝伦。她家世居南疆叶尔羌(今莎车),兄长因不满霍集占虐政,举家搬到伊犁。其兄在反对霍集占之乱中,心向清朝,立下功劳。他们受召,到了京师,后来长住在北京。香妃入宫,受到皇太后的喜爱和乾隆帝的宠幸,生活过得很幸福。香妃死后,乾隆闻讯,悲痛不已,恩准将香妃尸骨运回新疆喀什入葬。1994年,作者去新疆喀什考察,参观了香妃墓及香妃木棺。现在当地维吾尔族流传的是第一个版本的传说。 0 W. ^. X# b; T0 R3 q
6 N5 l' _2 m$ d* e 第二个版本是香妃悲剧说:香妃是乾隆年间平定回部大小和卓木叛乱时,被掳进皇宫的。乾隆因其貌美,且体有异香,而册封为香妃,并对她大加恩宠。但香妃矢志守节,随身怀刃,准备杀帝报仇。皇太后闻讯,召妃入宫,赐死,后葬到清东陵。蔡东藩《清史演义》、《清朝野史大观》以及金庸《书剑恩仇录》等书,所描写的故事大体雷同。戏剧《香妃恨》、《香妃》,以及20世纪50年代上演的《伊伯尔罕》等,也都是按照这个悲剧故事编写的。这个传说没有历史根据,丝毫不足取信,详见孟森的《香妃考实》。
) T, m4 e* _; y: X
4 R3 G% f0 ~5 @' K8 r 香妃的传说,在国外也有影响。美国人豪比·当彼写了一本《圆明园及其住在那里皇帝的历史》,书中介绍了香妃的故事。 ! E6 } [+ T' i- O5 Y8 O
) C! k' o2 Z0 h
有学者认为,香妃就是容妃。历史文献与考古发掘都有关于容妃的史实。 ' d4 @( w: _& L1 l% w
, _7 ~% K* B% S% f$ O, j0 V5 M" e/ J/ o
《清史稿·后妃传》记载:“容妃,和卓氏,回部台吉和札赉(lài)女。初入宫,号贵人。累进为妃。薨。”据学者考证:容妃(1734~1788年),霍卓氏,又作和卓氏,生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九月十五日,比乾隆小23岁。容妃进宫时间说法不一:一说是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春入宫,年27岁。初为贵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册封为容嫔,年29岁。册文说:“尔霍卓氏,秉心克慎,奉职惟勤,壸(kǔn)范端庄,礼容愉惋。”每年例银300两(相当于知县的五倍)。她的哥哥也被封为辅国公。乾隆三十年(1765年)南巡,容嫔随驾,到过扬州、苏州、江宁(南京)、杭州。乾隆特意按回部习俗,赏她羊肚片、炖羊肉等食物。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册封为容妃。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春,容妃随皇太后、乾隆东巡,游览泰山、祭拜孔庙,路上受赏回回饽饽等食品。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容妃随乾隆到盛京,在塞外中秋之夜,受赏“奶子月饼”。到达木兰围场,乾隆猎获野猪和狍子,赏众妃野猪肉,而赏容妃狍子肉。乾隆为容妃安排了回族厨师,为她做回俗清真饭菜如羊肉馄饨等。
5 k* e1 L2 ^) ~: e _0 ?
+ f% U% Y( F2 n7 h5 L" p$ @ 乾隆帝还为容妃修建宝月楼。宝月楼就是今中南海新华门门楼。这里明朝为南台,没有大的营建。清顺治、康熙年间两度扩修,为避暑之处:东为春明楼,西为湛虚楼,南为迎薰亭,北为香(jǐ)殿、涵元殿、翔鸾阁,加上殿阁两旁的翼楼,都属于瀛台的范围。清末光绪被幽禁在瀛台。民国初年,清室尚以优待条件居住在大内,外朝则先归民国政府。民国间先改皇城正中之门名为中华门。中华门在明朝称大明门,清朝称大清门,民国呢?有人献议:“大内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今国为中华民国,而正朝之门通当东华、西华之间,天然一中华门也!”语既巧合,遂为定议。不久以西苑为总统府,府门与正朝门相并,必距长安街以辟宝月楼为府门,位置适合。今之新华门,就是往昔清朝宝月楼下所开辟之门。
: q% w) m7 ?. u3 {8 `& N3 H; R+ w& k* W0 c5 s1 _
清朝在乾隆以前,没有回族妃嫔的先例。容妃以回部女子至清朝,乾隆不把她安置在后宫,特营建西苑宝月楼,作为金屋藏娇之所。楼南隔街建“回子营”,修礼拜寺。乾隆御制诗中,有关宝月楼的诗很多。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夏月,诗云:“轻舟遮莫岸边维,衣染荷香坐片时;叶屿花台云锦错,广寒乍拟是瑶池。”此以嫦娥比拟容妃。二十八年(1763年)新年又作诗云:“冬冰俯北沼,春阁出南城。宝月昔时记,韶年今日迎。屏文新茀禄,镜影大光明。鳞次居回部,安西系远情。”乾隆自注:“楼近倚皇城南墙。墙外西长安街,内属回人衡宇相望,人称‘回子营’。新建礼拜寺,正与楼对。”1 A2 [5 z1 r- B' r5 m8 X
当时,八旗以外的所有百姓都住外城。唯独回子营近在咫尺,依靠九重。这是乾隆爱屋及乌。乾隆为容妃兴建宝月楼的原因是:
& x' t, y. P& T; _, s$ k- I: Q! S6 z9 m0 f! p; ^5 ]+ X
第一,言语文化不同。容妃讲维语,不便与诸妃嫔住在一起交流,特隔于南海最南之地,其地又距外朝之外垣。这里同皇宫既联系又分割,环境优雅,湖水涟漪。乾隆会维吾尔语,可以同容妃用维语直接交谈。
4 l% p( t L# s# u$ a; N0 l, `; C7 W; R; F
第二,饮食习惯不同。皇后的正宫坤宁宫兼作萨满祭祀的场所。坤宁宫每日进猪两口,在神案上宰猪,在大锅里煮猪肉,祭祀敬神。元旦祀神,皇帝、皇后行礼;春、秋两大祭,皇后亦到,妃嫔自当侍从。而最尴尬者,则为后妃受胙(zuò),是一种猪肉米饭,这是回教徒所万万不能忍受之事。将容妃单独安置在另一个生活区域,生活上很是方便。
- o) Q% P% p) Q" \# L) S/ h6 E, T9 f" z; i- l; k
第三,生活风俗不同。维族的衣服、装饰,同皇宫的后妃、宫女都不同。皇宫除御花园外,别无游观之处。乾隆筑宝月楼于瀛台之南,则随时可以驾幸西苑,而不必如临圆明园,路途既远,又烦出驾。容妃在这里则可免去其他妃嫔争宠之扰。
: Y1 I% v5 `) H, P/ t/ U& E6 \ T; e3 u- Z& L3 p/ c" i) G: ? K/ W
第四,宗教信仰不同。满族的宗教是萨满教,乾隆又崇奉喇嘛教。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要做礼拜。容妃所居之地,隔长安街而对回子营,建回教礼拜堂及民舍,并使内附之回民居住,屋舍皆沿袭回风。容妃站在楼上,可以望见对面的“回子营”,遥望瞻礼,以解思念之情。 o$ e: l" F3 g2 O; |
3 }. C8 m% f$ b& J3 j* [+ _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四月十九日,容妃因病去世,年55岁,葬清东陵。至于“香妃”之名,不知何时而起。今新疆喀什有香妃遗棺,当地传说是从北京运回去的。容妃应是民间传说的香妃。香妃与容妃是一人还是两人,学界看法尚不一致。 0 U' F- y- \, c
, f0 r' n* \( b. O 近年研究香妃的著作很多。一本书名就叫《香妃》,作者于善浦、董乃强是清东陵的文物专家。他们在书中说,1979年10月,一个偶然的机会,清东陵乾隆裕陵的妃嫔园寝中,有两座妃嫔墓穴因漏雨而塌陷。文物工作者在清理墓穴时,发现许多珍贵实物,从而揭开了香妃之谜。在查证史料及清宫档案之后,对乾隆41位后妃中惟一的维吾尔族的女子,有了新的认识。作者认为,这位当是容妃,也就是传说的香妃。另一本书名叫《香妃考证研究》(正、续集),是台湾姜龙昭先生所著。作者对戏剧小说中所写的香妃和史学家所讨论的香妃,都有说明、讨论、考证和判定。作者原来为了编写香妃的电视剧而做研究工作,自费到北京、河北、新疆考察,汇集资料,编为书籍。 & e) g- r# I- S, p: ~9 U
4 z: g8 P4 \2 z% F3 d4 ?* O
乾隆皇帝的家庭生活可说者很多,许多文学艺术作品对此加以渲染,演绎出不少曲折动人的故事。同时,乾隆是一代有为之君,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但各种矛盾也不断积聚,盛世的外衣下面却潜伏危机。 8 V0 V: J2 t' R8 s/ k% n
+ R7 t" _* f9 O3 \ 盛世下的危机 & U, l2 ]2 {2 [1 d0 J& N! V
0 S3 M$ Y4 S% K
前几年,海外某大学的一位历史系主任、著名清史教授计划同笔者合作一个《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康乾盛世”》的课题,如果批准,可以拿到一笔可观的课题费,但要得到一个基金会的评审委员会通过。后来这位教授告诉我:课题没有被通过。因为基金会成员主要是西方学者,他们认为中国的康熙—乾隆时代,不是黄金时代,而是专制黑暗时代。这件事情对我的触动是:人们在用两只眼睛看乾隆。
W. k# t9 `5 q3 v- `/ j
! p. [% a- _% x( l# k1 F 乾隆皇帝弘历在位60年,做的事情太多,光记载他言行的《清高宗实录》就达1500卷,据笔者统计,共有13580136字,还未计标点符号。乾隆皇帝所做出的主要功绩归纳起来,有八件事: 6 {# C. [" C( B9 ]+ Z
" G1 e% |5 h/ s% ^/ p3 u& N/ X
第一件是编修文化典籍。北京内城南面东为“崇文门”,标榜皇帝“崇文”。明清28位皇帝,真正称得上“崇文”的,只有两位,就是康熙和乾隆。康熙前面已经叙述,是一位学习型皇帝,雍正是一位改革型皇帝,乾隆则是一位文化型皇帝。乾隆在文治方面做的事情很多,主要有: 9 ^6 A/ P# y, M8 B! N7 \: N5 r- g
, n+ v- p0 R0 g" \1 n. G8 R (1)主持纂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第一份告成,共收书3461种、79309卷。随后继续进行,到五十二年(1787年)六月,又告成6份,已历时15年。后再查核、校误和补遗,直到五十八年(1793年)才告结束,参与者前后4186人,时间长达20年。乾隆编纂《四库全书》,是对中国文化的一大贡献:其一,保存珍贵遗产。集中全国的力量,对各地图书典籍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地清理,选择重要的刻本、抄本,缮录采入《四库全书》,使大量书籍虽经天灾人祸而被保存下来。其二,方便学人利用。北到关外,南到江浙,禁城之内,皇家御苑,士林学子,阅览抄录,嘉惠读者。其三,有利文化传承。1983年将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影印出版,化身千百,流传世界。其四,便于分类检索。“以类求书,因书治学”。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再分44类,又分66目,条理井然,易于查检。但是,乾隆在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也删了不少书、改了不少书、禁了不少书、毁了不少书。有人据《办理四库全书档案》、《禁书总目》等资料统计,毁书约3000余种、六七万部。可见,乾隆编纂《四库全书》的负面影响同样不可忽视。总之,要给予客观的、公正的评价。
. d! G# u+ q: F0 l4 z+ I; }3 E% e* |
乾隆佛装像(2)编修《满文大藏经》。乾隆命将汉文、蒙古文《大藏经》译成满文,由章嘉呼图克图总其事,“每得一卷,即行进呈,以候裁定”。后用朱文刻印的《满文大藏经》,是一项巨大的文化工程。又刻印《大藏经》(也称“龙藏”)。
$ }6 W5 u6 ?+ A. @+ w0 |/ S% @4 x(3)整理《无圈点老档》。《无圈点老档》(又称《满文老档》、《老满文原档》、《旧满洲档》)是以无圈点老满文为主书写的,现存最为原始、系统、详尽、珍贵的清太祖、太宗时期编年体史料长编。该档形成于清入关前,到乾隆中期已经百余年,以老满文书写,文字难以辨识,纸张年久糟旧,字迹漫漶不清。乾隆命对《无圈点老档》进行整理,用无圈点老满文和加圈点新满文分别重抄——先抄出草本各一部,再抄出正本存内阁各一部,另抄出副本存沈阳崇谟阁各一部,并抄出存上书房一部。总计共抄录七份:《无圈点字档》(草
& D/ n9 ?- r5 u: N$ T; n) ^$ e" A/ }5 K; b' H3 I3 a. {3 T4 s
本)、《加圈点字档》(草本),《无圈点字档》(内阁本)、《加圈点字档》(内阁本),《无圈点字档》(崇谟阁本)、《加圈点字档》(崇谟阁本),还有《加圈点字档》(上书房本)。《无圈点老档》原本40册,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9 `. f' s; G _# X* ?
. {: b% l8 v) h# d' r9 c' V4 H" A: x
(4)乾隆敕编《八旗通志》、《满洲源流考》、《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满文本、汉文本)等。 T V# e) R5 D( f7 ?! \) v" w
6 O& I8 G, E9 z) s (5)《御制五体清文鉴》则是多民族文化的一个硕果。 7 z! Q! X' H& |. n: [5 {# q3 @
& k u. y1 W3 A7 a
(6)乾隆重视京师文化,体现在:一是编绘《京城全图》;二是于敏中等奉敕撰《日下旧闻考》,共160卷,为北京历史文献集大成之作;三是编修《国朝宫史》,对宫廷的历史、建筑、文化、典制等做了载述。
R& x( D8 ]6 f4 Y# S9 I. v4 C* G- \1 g; `4 r |
第二件是维护、兴建皇家园林。乾隆在北京及京畿保护、维修、兴建的皇家宫殿园林,如皇宫的宁寿宫及其花园、天坛祈年殿(换成蓝色琉璃瓦)、清漪园(颐和园)、圆明园三园、静宜园(香山)、静明园(玉泉山)、避暑山庄暨外八庙和木兰围场等,其中清漪园改瓮山为万寿山,上建大报恩延寿寺(排云殿),又建佛香阁。这些皇家园林,无不体现着清代园林文化的辉煌,是园林艺术史上的一串串璀璨的明珠。除圆明园被焚毁外,多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 ~( x" N7 I: C. d* U
/ p2 u6 H5 `) K 第三件是贡献诗文才华。乾隆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擅书画,兼长诗文,是一位非凡的文学家、语言学家、书法家、诗人和学者。他不仅精通新满文,而且熟知老满文;不仅对汉语汉文十分精通,还懂蒙、藏、维等多种语言文字。乾隆喜爱书法,造诣精深。他长期痴于书法,至老不倦。自内廷到御苑,从塞北到江南,园林胜景,名山古迹,所到之处,挥毫题字,墨迹之多,罕与伦比。乾隆撰写了大量文章,仅编成文集的就有《御制文初集》、《御制文二集》、《御制文三集》、《御制文余集》,共1350余篇,还有《清高宗圣训》300卷。乾隆尤喜爱作诗。他的御制诗集,登极前有《乐善堂全集》,禅位后有《御制诗余集》,凡750首。在位期间的《御制诗集》共有5集,434卷,有人统计,其初集4166首,二集8484首,三集11519首,四集9902首,五集7792首,共计41863首。他的诗总计42613首。而《全唐诗》所收有唐一代2200多位诗人的作品,才48000多首。乾隆帝是个业余诗人,以一人之力,其诗作数量竟与留传下来的全唐诗相仿佛,其数量之多,创作之勤,令人敬佩(当然,其中有一些诗为他人代笔)。可以说,乾隆诗作之多,有史以来,首屈一指。他说:“几务之暇,无他可娱,往往作诗。”又说:“每天余时,或作书,或作画,而作诗最为常事,每天必作数首。” : u& Q; k; N- m/ t- T
0 Y! ^! S/ A4 {8 ?) M
第四件是蠲(juān)免天下钱粮。御史赫泰曾上疏:“国家经费,有备无患,今当无事之时,不应蠲免一年钱粮。”乾隆认为:百姓富足,君孰与不足?朝廷恩泽,不施及于百姓,那将施于何处!所以,乾隆断然下令蠲免全国钱粮。据统计,乾隆十年、三十五年、四十三年、五十五年和嘉庆元年,先后五次普免全国一年的钱粮,三次免除江南漕粮(其中一次为400万石〔dàn〕米),累计蠲免赋银2万万两,约相当于5年全国财赋的总收入。蠲免全国钱粮,收到社会效益:“诏下之日,万方忭舞。”这话虽有夸饰,但说明此举确实受到欢迎。乾隆蠲免全国钱粮,其次数之多,地域之广,数量之大,效果之好,在封建王朝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 I) Q" X# W1 u
0 y$ y# q2 t2 a0 C2 P1 b
第五件是统一整个新疆。北京内城南面西为“宣武门”,标榜皇帝“宣武”。明清28位皇帝,真正称得上“宣武”的,明朝有洪武、永乐,清朝则有太祖、太宗、康熙、乾隆。乾隆不仅“崇文”,而且“宣武”。他的武功之一是用兵西陲,巩固新疆。在北疆,两次平准噶尔,使土尔扈特部回归,基本上解决了北疆的问题。
2 |( D" \+ I/ ~" X8 v
. b% }0 v g, h4 z 南疆,主要指天山以南的维吾尔族地域,清代称“回部”。准噶尔部强大时,回部受准噶尔贵族的欺凌与侵逼。但是,清军平定北疆后,回部贵族试图摆脱清朝,自长一方。为此,清军同回部军在库车、叶尔羌(莎车)等几座南疆重镇进行了激战,最终获胜,重新统一南疆。乾隆在南疆实行因俗而治,设立阿奇木伯克制,由清廷任命。并设参赞大臣(驻叶尔羌)等官,分驻各城,加强统辖。制订《回部善后事宜》,对南疆管理体制做出改革。乾隆在新疆设伊犁将军,实行军府制,修筑城堡,驻扎军队,设置卡伦,巡查边界,移民实边,进行屯垦,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管辖。
6 U. b6 x' } z6 m O5 O( M) m6 k a" `9 j6 q
乾隆平准定回诸役,统一了准、回各部,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统辖,铲除了准噶尔东犯喀尔喀、威胁京师及大西北的祸根,保持了西北、漠北及青海、西藏的社会安定。 U6 B) C8 E! A+ G3 I2 C* a
第六件是完善治理西藏。乾隆两次派兵打败廓尔喀(今尼泊尔)的侵犯,制定《钦定西藏章程》。规定:设驻藏大臣督办藏内事务;在西藏驻军,分驻前藏、后藏;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等圆寂后,在驻藏大臣亲监下,灵童转世设立金奔巴瓶制,用金奔巴瓶掣签决定继承人,这是乾隆的一个创造;西藏对邻国贸易必须进行登记;西藏货币一律用白银铸造,正面铸“乾隆宝藏”四个字;等等。《钦定西藏章程》是西藏历史上重要的文献,标志着清朝对西藏进行全面有效的管辖。在雍和宫的“金奔巴瓶”已成历史文物,在大昭寺内的“金
7 B( d/ M; X: L/ l V( i# ~+ j w6 h. a; P
奔巴瓶”制沿袭至今。
, l$ [$ N2 \, f! ^ I
9 t) ?$ f/ ]0 {+ w4 g- a8 A5 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