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11-10 21: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嘉庆帝颙琰
& u5 l* b& G# Y# ?* x# x& Y4 G5 c+ q
E. s" Z- `" l 乾隆曾先后立过三个皇太子。第一个皇太子是皇后富察氏所生的皇次子永琏。乾隆认为“永琏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聪明贵重,气宇不凡”。乾隆即位后,亲书密旨,立永琏为皇太子,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但永琏9岁时死去。第二位皇太子是永琮。乾隆在永琏病故后,又立皇九子永琮,但他2岁时又因痘症早殇。第三位皇太子是皇十五子颙琰,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嘉庆的名字本来叫永琰,为什么改“永”作“颙”呢?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清朝皇帝的名讳。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清世祖福临的名字,没有避讳的
* Y+ m' E: d2 R7 N4 D6 a3 y8 _% H; O1 {$ X! `, |3 m- z9 t2 M
规定,只是在《实录》、《玉牒》等特定文献出现的御名上贴黄(就是将名字用黄签盖上)。清帝名字避讳,从康熙帝开始。大致的情况是:康熙名字玄烨的“玄”字,避讳时缺末笔;雍正名字胤禛的“胤”字,避讳时缺末笔,同时命他的兄弟将“胤”字改作“允”字;乾隆名字弘历(当时写作“弘历”)的“弘”字,避讳时缺末笔。“历”字,则改作“暦”字。到嘉庆永琰时,乾隆考虑君主名讳,“永”字为常用字,避讳不便,命将永琰的“永”字,改为不常见的“颙”字。永琰继位之后,就改称为“颙琰”。清朝皇帝的名字,将排辈份的字,改为特别的字,是从嘉庆开始的。 0 a' g* k- E$ ^! A, {& t. r2 m
+ U' L3 X$ V5 b. y) R! k 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日,在太和殿举行乾隆禅位、嘉庆登极大典。乾隆皇帝归政之后,以太上皇名义训政。当时有两个年号:宫内皇历仍用“乾隆”年号,各省改用“嘉庆”年号。嘉庆是清朝第七位皇帝、入关后的第五位皇帝,登极时36岁,在位25年,享年61岁。 . @+ M. P$ x5 P* L0 O5 r
: d* |" E2 ~; q$ Y7 Q7 M
平庸天子
; A; y9 ~- v* w- y
, f6 z; U7 `5 }' l1 j% D3 E& A 乾隆帝退位后,本应住在宁寿宫,让新皇帝住在养心殿,但他不愿迁出,而让嘉庆居毓庆宫,赐名“继德堂”。乾隆经常御殿,受百官朝贺,嘉庆则处于陪侍的地位。朝鲜使臣到北京,目击记载说:嘉庆“侍坐太上皇,上喜则亦喜,笑则亦笑”。又记载:赐宴之时,嘉庆“侍坐上皇之侧,只视上皇之动静,而一不转瞩”。《清史稿·仁宗本纪》也记道:“初逢训政,恭谨无违。” j3 H/ f' {6 l# r' |( D
% y3 m( z- K$ L/ |# @2 ? 与他的父、祖相比,嘉庆皇帝是一位既没有政治胆略又缺乏革新精神,既没有理政才能又缺乏勇于作为品格的平庸天子。“平庸”两个字,是嘉庆皇帝的主要性格特点。嘉庆朝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上承“励精图治、开拓疆宇、四征不庭、揆文奋武”的“康乾盛世”,下启鸦片战争、南京签约、联军入京、帝后出逃的“道咸衰世”。清朝社会的固有矛盾已经积累了180年,嘉庆皇帝扮演了大清帝国由极盛而转为衰败的历史角色。
) a& E$ h0 Z8 N9 V
7 M. W1 j( v' \* V1 ?+ P$ a 嘉庆从乾隆手中接过了权力,也同时接过了盛世外衣下掩藏的一连串的危机,其中最紧迫的是和珅问题。自从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映,以及其他相关题材的影视作品演出之后,和珅就成了荧屏和报刊上的名人,也为广大群众所熟悉。我们就以嘉庆处理和珅事件为例,看嘉庆这位平庸皇帝是怎样解决乾隆遗留下的社会危机,又是怎样陷入更深危机的。 ; ?& k- L9 P8 L0 D" M, T+ B) j
9 \ ?8 E8 d1 b% x 惩治和珅
: j0 ?& \6 l- P9 K: b3 `# z3 {: @8 G8 ]$ ~
和珅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官至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文华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他权力很大,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俨然是“二皇帝”。今天人们从荧屏上看到的和珅,是油头滑脑、阿谀逢迎、机关算尽、不学无术又常常被正直大臣捉弄的奸臣形象。有人说,和珅没有什么才能,只会阿谀逢迎,所以他不断遭到像刘墉、纪晓岚这样正直大臣的反对。其实并非如此。
/ a/ d6 U( c+ h: O8 c9 m9 P$ v; F9 Y. E$ z; _
历史上的和珅既没有贵族家庭背景,也没有进士出身学历,史书记载:和珅“少贫无藉,为文生员”。他连个举人都没有考取,是怎样“宠任冠朝列”的呢?这是许多人所关心的问题。和珅的发迹,有以下因素: , F0 [5 D5 E( S1 d
) A6 x& A$ i1 D' C5 J+ D, U. h
第一,出身满洲,聪明机敏。和珅生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比乾隆小35岁,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家原住在北京西直门内驴肉胡同,父亲曾任福建副都统。和珅十来岁时,有幸进咸安宫官学(地点在皇宫咸安宫),学习儒家经典和满、蒙文字,受到良好的教育。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他25岁参加了顺天府乡试,没有考中举人。但和珅因为出身满洲,做了宫廷三等侍卫,开始出入宫廷。这个差事给和珅接近乾隆提供了机会,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起点。 3 x! j1 Z [' O& D
) u+ M8 ?6 I* t6 P, r 乾隆的侍卫很多,为什么会欣赏一个低等侍卫和珅呢?野史笔记中有三段记载: ; b9 R+ {& I) Y. T; [: S4 M, s
( z4 ?" l' k0 I3 |% H (1)薛福成《庸盦(ān)笔记》记载:有一次乾隆要出巡,突然找不到仪仗用的黄伞盖,就问这是谁的责任?很多侍卫吓得不敢吭声,和珅在一旁说:“管此事者,当负此责。”这件事给乾隆留下很深的印象。
- L# U1 e7 ^2 p9 k) F
W, p% V' S* M5 O n+ c& a (2)《清朝野史大观》记载:有一次乾隆在轿子中边行进边背诵《论语》,突然忘了下文,轿旁跟班的和珅脱口而出接上,乾隆由此很喜欢他。
! k* W) T, [# O* I+ m7 T, R- p9 }
; j# a4 n0 j' S! N6 d7 p, ? (3)《归云室见闻杂记》记载:乾隆四十年(1775年),乾隆临幸山东,和珅扈从。乾隆喜欢乘一种骡子驾驭的小车,“行十里,一更换,其快如飞”。有一天,碰巧和珅跟这种小骡车随侍,于是乾隆、和珅君臣二人,有了下面这段交谈: ( a8 Z2 u2 r* [& f$ B
8 s$ W5 M4 ?& ?5 @0 m6 G
上问:是何出身?
& }4 S {5 I5 m/ b5 N# s0 b6 o$ W
5 L- ?4 B$ o. r. L4 j6 S; {. ^9 z 对曰:文员。
7 u2 N. O& T T# I上问:汝下场乎? # E) S! c0 {; D5 L/ |, J
$ I% Q* k* ^0 T0 \5 \ 对曰:庚寅(乾隆三十五年)曾赴举。
' y! j: A: n2 g. U) `: k
) k: l/ Y" k! p. r 上问:何题? 1 m- I3 ]& Y1 E7 R
/ s4 |, K5 c1 d# H4 j1 s" l! y( T/ M
对曰:孟公绰一节。
8 _1 @7 i ^, R- W
4 _/ g# G2 e) c6 n8 W: m 上曰:能背汝文乎?(和珅)随行随背,(qiáo)捷异常。
" {, [( q3 W2 X) w N5 k+ w
, E- S" b% |% n* C1 o 上曰:汝文亦可中得也。 7 \8 @8 c3 l/ O6 ?1 c
* v9 B0 O, B$ u* b* z$ O! E: q# J 这次乾隆同和珅的谈话,成为和珅政治生涯的转折点。和珅聪明伶俐,又干练潇洒,乾隆皇帝越来越器重他。野史和笔记中的这些记载,可能是他进入仕途的一个重要的机缘。从此,和珅得到乾隆赏识,官运亨通,青云直上。
' F- P7 T- m- J/ {) p1 m1 q/ _9 u% [1 w# s0 g# P( C! Z) b
第二,精明干练,笼络同僚。《和珅列传》记载,和珅天资聪颖,思路敏捷,多才多艺,勤奋好学,通晓满、汉、蒙、藏四种语言文字;又亲善热情,办事干练,广结善缘,成绩突出。他不是不学无术之徒,而是既有学问又懂权术的人。 : i1 X# U7 H2 i
' d; L( C7 G8 e
例一:乾隆帝在平定廓尔喀十五功臣图赞中还有其他诗文当中,对和珅给予充分肯定。他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管理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乾隆曾说,用兵西藏和廓尔喀时,所有的谕旨都是兼用满、汉文下达;颁给达赖喇嘛和廓尔喀的敕书,则兼用藏文和蒙古文。大臣中能懂藏文的非常少,只有和珅能把这些谕旨,用满文、藏文、蒙古文、汉文等各种文字撰写出来,加以翻译,并把事情都办理得很好。
* [0 Q& S- t& k2 p/ s% w0 y, t; @% G) q! O
例二:《和珅列传》中记载了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正月,35岁的和珅接受了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远赴云南查办大学士、云贵总督李侍尧贪污案。和珅一到云南,首先拘审李侍尧的管家,取得实据后,迫使精明强干的李侍尧不得不认罪。和珅从接受这个任务,到乾隆下御旨处治李侍尧,前后只用了两个多月。和珅这次查办李侍尧贪污案子办得很出色,确实表现了他出众的才华和干练的能力。所以和珅在回京途中,就被提升为户部尚书。
& X- k: @$ _5 ]1 |! b# z' W' R5 {8 J" b9 b
例三:和珅依靠乾隆掌握着朝中的大权,又利用手中的大权拉帮结派,扩大自己的势力。他的弟弟和琳几年之内就从一个内阁小官升为四川总督。他又拉拢军机大臣福长安。福长安是乾隆孝贤皇后的亲侄子,他的父亲傅恒和哥哥福康安都曾经任军机大臣等高官,他本人没有什么本事,但对和珅言听计从。和珅门下的吴省钦和吴省兰,以及只会吹嘘拍马的山东巡抚伊江阿等都成了和珅的亲信。
( b) y3 }% F( }1 N( W P/ x* L- U* r0 I: `
例四:和珅对那些正直大臣,加以排挤和打击。如大学士松筠在和珅面前从来不屈服,所以松筠就被久留边远地区任职,“在藏凡五年”。《清史稿》记载:和珅执掌大权愈久,对皇上的心思揣摸得愈透。他就借此来作威作福,凡是不顺从他的人,他就找机会挑拨激怒皇帝,借皇帝的手去整那个人;而向他行贿的,他却尽量帮着掩饰,或者故意把事情拖到皇帝消了气,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5 j! j4 X' y4 n, @) G5 s8 T! l$ \+ q& K9 e% P2 h) k+ B
第三,拦截信息,打击异己。和珅熟谙官场之道,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并不是始终不露痕迹,总有一些人来弹劾他。 ; `7 O6 P! r( u" E, z4 I( V
9 s8 [' I, T$ ]. M7 C
例一:御史曹锡宝想参劾和珅家人刘全,以打开缺口,参奏和珅。但他不慎走漏消息,被人连夜向和珅告密。和珅知道后,在乾隆跟前预先做了铺垫,曹锡宝因此反被革职留用。和珅千方百计堵塞或拦截通向皇帝的信息渠道。 ! \5 N& K2 b" c1 g# S
$ F' @/ Z0 w5 v; t* ~
例二:谢振定,进士、御史,一次在东城巡视,见一辆车在大街上违制乱行。经了解,说是和珅妾弟的车子。谢大加申斥,还命人将和珅的这位亲戚痛打一顿,并放火烧了车子。事后,和珅命人借别的事整治谢振定。谢振定被免官。 0 h, M5 A3 ]$ X5 } f) z. z" D! N
& L: S6 C1 }8 U3 E# L 第四,联姻皇亲,投上所好。乾隆给和珅6岁的儿子赐名丰绅殷德。不久,又将自己最宠爱、时方5岁的小女儿皇十女固伦和孝公主,指配和珅之子丰绅殷德。皇十女固伦和孝公主,生母为受宠的敦妃,出生时乾隆帝已经65岁。按照清朝制度,妃嫔所生之女,应封为和硕公主,但由于十公主深得乾隆宠爱,所以在12岁时被破例册为固伦公主。她长得很像乾隆,乾隆曾对她说:“汝若为皇子,朕必立汝储也!”十公主被乾隆视为掌上明珠,并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下嫁完婚。下嫁时,乾隆赐给大量财物。据朝鲜使臣记载:“宠爱之隆,妆奁之侈,十倍于前驸马福隆安时。自过婚翌日,辇送器玩于主第者,概论其值,殆过数百万金。二十七日,皇女于归,特赐帑银三十万。大官之手奉如意珠贝,拜辞于皇女轿前者,无虑千百。虽以首阁阿桂之年老位尊,亦复不免云。”从此,和珅和乾隆的关系,不仅是主仆关系,也不仅是君臣关系,而且是姻亲关系。乾隆是和珅的亲家翁,是和珅的保护伞。和珅从此更加为所欲为。后和珅被抄家,十公主哭求,丰绅殷德免于一死,独留公主赡养之产。公主48岁死。 : L$ A; ]6 d; ~! k H1 V0 N4 x
6 m+ a7 S2 E$ J" | 和珅在朝20多年间,重要的升官和封爵就达50次之多。其原因之一,是和珅对乾隆能揣摩其旨意,迎合其所好,满足其欲求,博得其欢心。 @; G2 S7 V/ N) P
2 x) L7 {3 D" | (1)和珅与乾隆和诗。乾隆一生喜爱作诗,和珅为了迎合乾隆皇帝,下功夫学诗、写诗,并造诣很深。他的诗收在《嘉乐堂诗集》中,流露真情,比较感人。和珅还经常与乾隆和诗,历史档案中至今保存着当年和珅与乾隆和诗的文档。
" r5 r4 F. L6 A& V* n9 X8 @( x6 e2 e. ]! B- Q+ g) I- h
(2)和珅仿乾隆书法。乾隆爱书法,和珅就刻意摹仿乾隆的书法,他写的字酷似乾隆的御笔。乾隆后期有些诗匾题字,干脆交由和珅代笔。我们现在看到的北京故宫重华宫内屏风上的诗文是乾隆书写,而挂在故宫崇敬殿的御制诗匾,据考证就是由和珅代笔的。从中可以看出和珅书法之造诣。4 y3 z2 F2 e6 I% r- q9 G( s; F
(3)和珅同乾隆共同“修持密宗”。乾隆崇奉喇嘛教,对佛教经典颇有研究。他曾主持翻译并刻印了《满文大藏经》。和珅也学佛经,有的书说和珅同乾隆一起“修持密宗”。总之,和珅同乾隆有着一种极为特殊的、难以言明的密切关系。 : v* \9 z7 k6 b4 E) C
' t: J4 i; H6 A; [
(4)和珅体贴侍奉乾隆。乾隆是老人,喜欢别人奉承、照顾,和珅就陪伴在乾隆左右,对皇上服侍照顾,体贴周到。从朝鲜《李朝实录》中可以看到:和珅虽贵为大学士、军机大
`0 H, m) E6 O5 i2 ` Z* X9 M" Y/ Y* n8 I& s- A) _& h
臣,但每当皇帝咳嗽吐痰的时候,他就马上端个痰盂去接。
4 ^0 l/ N/ i; {. C9 n5 J) ^& q2 Z* s; V. i0 q7 f/ n
(5)和珅满足乾隆侈欲。乾隆晚年生活奢华、大兴土木,为自己建造了宁寿宫及花园(乾隆花园),以作退闲颐养天年之所。他六次南巡,沿途建造了30座行宫,花费巨大。乾隆80岁大寿,举行万寿大典和千叟宴。和珅总管这件事,需要大量银子,当时国库拮据,银子从哪里来呢?和珅用各种手段聚敛钱财,比如侵吞、贿赂、索要、放债、开店、收税、盘剥盐
6 j, r- M- \. F/ Y7 F' I% i" }! Q) ~5 s4 l' m
商等。他命令外省三品以上大员都要进献,在京各衙门长官要捐出俸银,两淮盐商要捐银400万两。和珅很快满足了乾隆80大寿花费的需要。和珅还用“议罪银”,就是让有过失的官员,以交纳罚银代替处分,少则数千两,多的几十万两。这些“议罪银”不入国库,交到内务府,入乾隆私囊。内阁学士尹壮图上奏皇帝表示反对,结果差点丢了性命。昭梿在《啸亭杂录》中说,和珅多方搜刮勒索,使得原来入不敷出、需要户部补贴的内务府,没有几年就扭亏为盈。乾隆能够随意享乐,当然对和珅就更加依赖。同时,和珅也中饱私囊,凡是外省进贡皇上的礼物,都要过和珅这一关,他从中截取,以致他所藏珍珠手串,比皇宫的还多还大。和珅有一部分珠宝就藏在住宅的夹墙里。
8 |7 k7 _& f. L% I& V# c: p( W! j0 h
乾隆年龄愈来愈老,执政时间愈来愈长,宫女、妃嫔、太监都没有文化,不能同他交谈诗文、书画、佛经,也不能帮他处理军国大事、进行多种语言文字交流。所以,和珅对老年乾隆来说,是没有一个人可以替代的。由于乾隆的宠信,和珅的官职扶摇直上,在清朝近300年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和珅的官,武职——镶蓝旗满洲都统、正白旗满洲都统、镶黄旗满洲都统、步军统领;文职——内务府大臣、御前大臣、议政大臣、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军机大臣、领班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兼办理藩院尚书事;学职——殿试读卷官、日讲起居注官、《四库全书》馆正总裁、石经馆正总裁、国史馆正总裁、翰林院掌院学士;钱官——崇文门税务监督;内职——兼管太医院、御药房事务;爵位——太子太保、伯爵、公爵。 / |' N0 N! X& N5 f, O" a! l
% k' F/ ], u) ? h7 u/ \! k4 U 和珅升官的同时,也在为自己挖掘坟墓。和珅靠乾隆宠信发迹,也必然随乾隆升天而自毙。 ( l+ k' t3 F+ S& q. n
' {" Y- T w. M6 M5 S 嘉庆早在做皇子嘉亲王时,就对和珅不满。嘉庆继位后,乾隆还在,他投鼠忌器,而没敢动手。
! i p; Q' O s% Y3 N; M; u# s1 Z- z- Z" b% m5 c% Z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日,乾隆崩于紫禁城养心殿。嘉庆帝颙琰在乾隆死日亲政。嘉庆在办理大行皇帝乾隆大丧期间,采取断然措施,惩治权相和珅,举朝上下,大为震惊。 - b7 j. Y7 J: _6 h) Z6 O9 z' B- N- ?
! Y5 L6 u+ M- z/ k5 A7 v8 [2 h 乾隆做了四年太上皇,仍紧紧地把持着实权。这时的和珅依然受宠,但是毕竟形势发生了变化。和珅在乾隆与嘉庆间采取“四手”:第一手是紧紧依靠太上皇乾隆,第二手是讨好嘉庆皇帝,第三手是限制嘉庆皇帝的权势,第四手是防止嘉庆日后对自己进行惩处。所以他在乾隆和嘉庆之间、在嘉庆面前和背后,都表现了“两面派”。
- o$ s* s, G* Z2 ^" Y5 t( N$ S" ]/ G) R& J% b; G/ J6 e
和珅竭尽全力限制嘉庆,培植任用自己的亲信。嘉庆即位时,他的老师朱珪当时任广东巡抚,向朝廷上了封表示庆贺的奏章。和珅就到乾隆面前告朱珪的状,不过乾隆未予理睬。嘉庆元年(1796年),乾隆准备召朱珪回京,升任大学士,嘉庆写诗向老师表示祝贺。和珅又到乾隆那里告状,说嘉庆皇帝笼络人心,把太上皇对朱珪的恩典,算到自己身上。这一次,乾隆生气了。他问军机大臣董诰:“这该怎么办?”董诰跪下劝谏乾隆说:“圣主无过言。”乾隆才作罢。不久,和珅还是找了个借口,怂恿乾隆将朱珪从两广总督降为安徽巡抚。和珅还将他的门下吴省兰派到嘉庆身边,名义上是帮助整理诗稿,实际上是监视嘉庆的言行。嘉庆二年(1797年),领班军机大臣阿桂病故。和珅只知进、不知退,便成为领班军机大臣。这时的乾隆,已年老体衰,记忆力很差,昨天的事,今天就忘,早上做的事,晚上就不明白了。和珅真正成了乾隆的代言人,也就更加为所欲为。
/ `0 d) _7 E% F* S3 U1 z& c, g! {) P5 K' r8 x
和珅自作聪明,作茧自缚,自坏其事。颙琰当皇子时,被定为储君。和珅密知此事,于乾隆公布嘉庆为皇太子的前一天,送给颙琰一柄如意,暗示自己对嘉庆继位有拥戴之功。嘉庆笑在脸上,恨在心里。但因和珅是乾隆的宠臣,老奸巨滑,朝廷上下,各种关系,盘根错节,不便动手。嘉庆在乾隆死后短短的15天里,就把一个被先帝恩宠30年的“二皇帝”加以惩治,举措得体,干净利落,取得胜利。嘉庆采取的办法是:
& a7 x a8 U1 E. K4 v0 j6 w
6 I3 v5 J$ s5 p0 o/ K 第一,欲擒故纵。嘉庆继位后,太上皇还健在。他面对一个老谋深算,并深受太上皇宠爱的和珅,采取了欲擒故纵的策略。和珅的一举一动,他看在眼里,不动声色。有些大臣在他面前批评和珅,嘉庆说:“我还准备让和珅帮我治理国家呢!”嘉庆向太上皇奏报的一些军国大事,也经常让和珅去代奏、转奏,以此表示信任,稳住了和珅。
- N! F% d, q! r5 V/ U( w第二,调虎离山。乾隆驾崩,和珅失去靠山,死期已经逼近。当天,嘉庆一方面任命和珅与睿亲王等一起总理国丧大事,一方面传谕他的老师署安徽巡抚朱珪来京供职。初四日,嘉庆发出上谕:谴责在四川前线镇压白莲教起义的将帅玩嬉冒功,并借此解除和珅死党福长安的军机处大臣职务。嘉庆命和珅与福长安昼夜守灵,不得擅离,切断他们与外界的联系。这实际上削夺了和珅的首辅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步军统领、九门提督的军政大权。
6 c% ?1 m% F! W. F$ ~# N9 f/ h! a! E# ?# |
第三,突然出击。正月初五日,给事中王念孙等官员上疏,弹劾和珅弄权舞弊,犯下大罪。初八日,嘉庆宣布将和珅革职,逮捕入狱,在朝野掀起政治大波。嘉庆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调整。如初八日,嘉庆命令从即日起,所有上奏的文件,都要直接向皇上奏报,军机处不得再抄录副本,各部院大臣也不得将上奏的内容事先告诉军机大臣。并命宗室睿亲王淳颖、定亲王绵恩、仪亲王永璇、庆郡王永璘等分别掌握军政大权。 * d' ]% H7 f$ B$ ?9 U* E" H
. {9 H0 k+ F* S9 \5 P 第四,制造舆论。嘉庆命各直省和在京大员,就和珅事向朝廷表态。直隶总督胡季堂首先表态,他在奏折中指责和珅丧心病狂、目无君上、蠹国病民、贪黩放荡,真是一个无耻小人,请求将其“凌迟处死”。“凌迟”就是千刀万剐。嘉庆立即批示,在京三品以上官员讨论这个意见,若有不同意见,也可以自行向皇帝上奏。实际上,就是以胡季堂的意见定下基调,并通报各省督、抚,要他们都表明态度。
/ z) C, i1 Y: D# ^
6 D2 c0 Q+ ~/ B 第五,惩办和珅。初九日,在公布乾隆遗诏的同时,将和珅、福长安的职务革除,下刑部大狱。命仪亲王永璇、成亲王永瑆等,负责查抄和珅家产,并会同审讯。初十日,嘉庆御批“实力查办以副委任”,全面清查和珅大案。十一日,在初步查抄、审讯后,嘉庆宣布和珅二十大罪状:主要有欺骗皇帝、扣压军报、任用亲信、违反祖制、贪污敛财等。十八日,在京文武大臣会议,奏请将和珅凌迟处死,将同案的福长安斩首。嘉庆四年正月《上谕档》中记载:嘉庆谕示“和珅罪有应得”,就是说怎么严惩和珅都不过分,但考虑到他曾任领班军机大臣,为了朝廷体面,赐他自裁。据说和珅在狱中,自知生命不久,对着窗外元宵明月,感慨赋诗道:“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在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有这样的镜头:和珅得到嘉庆皇帝赐给他的三尺白绫,在狱中自尽。福长安以阿附和珅,令其到和珅死所跪视和珅自裁,并革去军机大臣、户部尚书职,逮下狱,籍其家。 ( m, @7 c1 v) E/ ~7 t1 K5 {. R
3 H" u( P3 ? R
第六,讲求策略。嘉庆说,和珅得罪的是先皇,所以要在皇父大丧期间,处治这个先皇的罪臣。和珅被诛后,其党羽皆惶恐不安。有的朝臣上疏,力主穷追其余党。嘉庆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在除掉和珅后,马上收兵。对和珅的亲信,除伊江阿、吴省兰、吴省钦等人给予处分外(和琳已死),其他由和珅保举升官者或给和珅送贿者,概不追究。嘉庆宣谕:“凡为和珅荐举及奔走其门者,悉不深究。勉其悛(quān)改,咸与自新。”此谕一下,人心始安,政局稳定。 $ K; J0 I: }' t8 ~8 G% @+ x
, q- L4 @7 a# Y/ \ 嘉庆对和珅的惩治,动作迅速,干净利索,宽严适当,十分成功。这是嘉庆皇帝一生处理重大政治事件中最为精彩的一笔,也是他作为政治家的惟一杰作。但是,嘉庆定和珅的第一大罪是:在宣布皇太子前一天,和珅向他送如意以示拥戴之功。这表示和珅要投靠新主,其心不能算恶,既不叛君主,也不反社稷,此条构不成杀头之罪。嘉庆将此定为和珅第一大罪状,表明嘉庆胸中没有大格局,掌上没有大手笔。这是嘉庆亲政之后,平庸性格的一次表露。 3 A! `% q8 r2 { A7 o3 K
5 [9 q# a- R" F0 U3 u. c
嘉庆为什么杀和珅? - ^3 _+ r. y, j4 s8 W2 O
' {# |' `% Y8 V Y
(1)有人说是因为和珅“富可敌国”,扳倒和珅,可以缓解嘉庆面临的财政压力。所谓“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就是这个意思。和珅被抄家时,抄出藏金32000多两,地窖藏银200余万两,取租地1266顷,其他还有取租房屋1001间半、各处当铺银号以及各种珠宝、衣物等,其总家产折合白银,有的说约1000万两,有的说2000万两,有的说达到了8亿两。当时清政府财政年总收入约7000万两。还有违制的珍珠、大珠、手串、大宝石等,实际数字已经无法考据。大量的财富使和珅过着帝王般奢华的生活,娶出宫女子为妾,仅巡捕营在和宅供役者就达1000余人。他在承德丽正门外、北京北长街会计司胡同等处,都建有住所。和珅在北京什刹海畔,建造起豪华宅第,也就是恭王府的前身。府内甚至仿乾隆皇帝宁寿宫,建起楠木房,称为锡晋斋。还有违制修建的垂花门和皇宫用的宫灯、多宝阁等。和珅还在北京海淀建有宏大秀美的淑春园,是今北京大学校园的一部分。和珅不仅享受着姬妾成群、锦衣玉食的生活,还梦想着死后像皇帝一样风光气派。他在河北蓟州(今蓟县)修建了巨大的坟墓,规格超过亲王,民间称之为“和陵”。 ; h" z7 B9 [& T7 Y$ F
! Z8 R) s: t$ n v
(2)有人说是为缓解官民之间的矛盾。嘉庆元年(1796年),发生白莲教民变,清军连连失利。嘉庆三年,清军抓住四川农民军首领王三槐,王三槐的口供说“官逼民反”。嘉庆意识到,正是因为地方官吏皆如和珅似的贪暴,所以屡屡激起民变。嘉庆帝总结说:“层层朘(juān)削,皆为和珅一人。”又说:“朕所以重治和珅之罪者,实为其贻误军国重务。”所以,嘉庆杀和珅,以谢天下。
* `- ^: o. _7 {2 g. G3 H1 } j# f9 E & s2 d, Y5 r5 R$ F0 P
(3)有人说是为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和珅“权高震主”。嘉庆说:“朕若不除和珅,天下人只知有和珅而不知有朕。”他甚至怀疑和珅蓄意谋反,所以要杀掉和珅。当相权威胁到君权的时候,君主必然采取行动。从嘉庆的先祖来看,皇太极继位之后,幽禁了二大贝勒阿敏、三大贝勒莽古尔泰,大贝勒代善屈从,皇太极得以从四大贝勒“并肩共坐”到“南面独坐”;顺治亲政后,追罪死后的摄政睿亲王多尔衮;康熙亲政后,擒拿辅臣鳌拜;雍正登极后,杀了隆科多和年羹尧;乾隆继位后,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所以,嘉庆执掌朝纲,
" ?. q4 ]; ~9 m% w; ?% u! C
& k. E& a, ^, e9 A% q2 j t- C% B6 G必然惩办权相和珅。
" o3 Z, J2 e8 y4 E, c1 g8 e# i" m# `4 n. J9 _$ K* Z
不过,嘉庆对和珅的功绩和才能还是肯定的。嘉庆十九年(1814年),在和珅被杀15年之后,清国史馆将编修的《和珅列传》(稿本)送呈嘉庆审阅。嘉庆见记载简略,只记录了和珅的一堆官阶履历,很不满意。他朱批道:“和珅并非一无是处”,他“精明敏捷”,任职30年,还是做了很多的事。只是和珅贪鄙成性、怙势营私、狂妄专擅、贪婪专权,才不得不加以重罚。
. N: P7 N, T& R) \( C+ s( h
2 Q9 u" R+ O" H$ H, ]* ^$ O" s' _ 《清史稿·和珅传》记载:“仁宗(嘉庆)尝论唐代宗杀李辅国,谓:‘代宗为太子,不为辅国所谗者几希。及即帝位,正其罪而诛之,一狱吏已办。’盖即为和珅发也!”这说的是唐代宗诛宰相李辅国的史事。《旧唐书·李辅国传》记载:李辅国,出身卑贱,年少被阉,相貌丑陋,粗通文字。在太子东宫是一个喂马的太监。安史之乱中,他力劝太子即帝位。肃宗即位后,升为太子管家。后来官运亨通——任开府仪同三司、郕(chéng)国公、兵部尚书、博陆郡王。肃宗死后,代宗即位,尊为尚父、司空兼中书令。《新唐书·李辅国传》也记载:代宗既嗣位,不愿大张旗鼓地杀李辅国,只差遣侠者,深夜将其刺杀之,割下头颅扔到溷厕中。但代宗仍对此事保密,刻木代其首以葬。嘉庆对和珅的处理,很像唐代宗对李辅国的处理,就是不愿深究、不想把事情搞大,而是作为个案处理。
# o; ~- {" x' O* ~' r. s( n# I# N7 A( Z" F3 x8 ?
但是,和珅的问题已不仅仅是个案,而是成了社会现象,可以叫做“和珅现象”。和珅这样一个出身“少贫无藉”、乡试不中的生员,由普通的宫廷侍卫,32岁成为军机大臣。以后更是青云直上,富贵常葆,登峰造极。这个问题值得研究。“和珅现象”的出现是老年帝王专制的必然。乾隆自诩“十全老人”、“十全武功”,意骄志满,倦怠朝政。他喜欢阿谀逢迎,那就必然滋生和珅这样的人。高阳先生认为,和珅的问题“高宗至少要负一半的责任”。这话说得还不够。严格说来,“和珅现象”的责任在乾隆皇帝,和珅是乾隆朝君主专制腐败机体上的一个毒瘤。当时,乾隆皇帝身边有四种人——后妃、太监、皇子、朝臣,后妃不能代他处理军政要务,太监不能陪他和诗品画,皇子太近怕其“觊(jì)觎(yú)大位”,大多朝臣又不会像和珅那样曲意逢迎。因此,和珅有着后妃、太监、皇子、直臣既不能取代,也不可或缺的独特作用。乾隆皇帝对他既喜爱又依赖,自然遇事会替他撑腰。当时,大学士阿桂同和珅不合,状元出身的王杰,也不买和珅的账。陈启元《庸闲斋笔记》记载:一天,和珅在军机处拿着一幅石墨画轴,王杰说:“贪墨之风,以至于此。”和珅指着王杰的手说:“状元宰相手果然好。”王杰说:“这手只会做状元宰相,不会要钱,有甚么好处?”后王杰告老还陕西韩城乡里,嘉庆送他的诗有“清风两袖送韩城”句。但是因为乾隆的缘故,嘉庆《平苗图》他们拿和珅没有办法。和珅在朝20余年,未尝一被弹劾。他稍见端倪,必设计除之。前面讲的曹锡宝弹劾不成反遭谴责就是一例。
- a% [9 L' l7 q% p* _, H
, o& R1 {3 m) n# W4 b 嘉庆惩治和珅案没有株连,也没有扩大化,这是嘉庆的聪明之处;但他只把和珅当作个案处理,而没有把“和珅现象”当作制度性的弊端去解决,进行制度性的改革,这是嘉庆的平庸之处。
* U: N1 ?* q5 }' E! a2 x( y6 I
& p2 D3 h/ |( i! G7 w' k 危机四伏
: B( W' h( \8 ^) Y4 Y9 M" _! V, r& J" _# }' V. ^* I: L" O. x
嘉庆处理完和珅事件后,又面临着一系列的社会危机:如南方的白莲教,京畿的天理教,东南海上的骚动,采矿的封禁,钱粮的亏空,八旗的生计,鸦片的流入,河漕的难题等等。但是嘉庆都把上述问题作为个案看待,他没有也不可能从制度上去加以解决。比如,平定白莲教之后,嘉庆曾作诗道: $ X9 {8 [$ H# }
7 r# l$ O( U4 a8 Y) _* v2 ]2 y
内外诸臣尽紫袍,何人肯与朕分劳? $ N# g' [! V# V7 F. L
F, e: ?7 e5 y; X3 S$ Z7 b 玉杯饮尽千家血,银烛烧残百姓膏。 " T/ k1 A, V$ r
( V. [* x. X, u# ? 天泪落时人泪落,歌声高处哭声高。
: A( `7 H( K2 ~" k
) _) u5 H" M+ l) Z/ Z/ Q 平时漫说君恩重,辜负君恩是尔曹!
6 i& ?, t; m. E9 b2 e+ b% T% H% @5 b% K6 G6 g- M, c
这首诗,中间两联——“玉杯饮尽千家血,银烛烧残百姓膏。天泪落时人泪落,歌声高处哭声高”,表现了嘉庆儒家仁爱的理念。仁者爱人,嘉庆作为一位“仁君”来说是够格的,作为一位皇帝来说是可贵的。嘉庆有很好的儒学修养,他的文学、诗歌、书法、文章都是可以的。这一点比明朝的正德、嘉靖、万历、天启等皇帝都好。举两个小例子: `! Z$ `# V8 o( m5 L% k! b4 q
) x" |7 O" f; m (1)大理寺卿杨怿会受召对。时值盛暑,掀帘见嘉庆摇扇挥汗;进入,跪拜。嘉庆把扇子放在一边,不复用。询问甚详。良久热甚,“上汗出如雨,卒不用扇”。
: B! O* G: A8 W4 ~+ f3 Y8 n. M, Z
% e9 t& C' N( R6 z5 n; a (2)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普免天下钱粮,各省欢腾。安徽民欠银300万两,巡抚姚祖同怀疑上报数字不实,令府道州县削减十分之四。各地苦之。上闻,朱批云:“损上益下,朕之愿也。存心刻薄,有伤政体。”姚大惭,以原册600里加急报京。
# \- E% T) l2 \- |
+ Y1 w ~ Q* x8 I7 U" D% W
, X; M0 p4 p; ?明朝的皇帝说不出这样的话,也做不出这样的诗。清朝皇帝不同于明朝皇帝,没有昏君,没有顽君,也没有暴君。嘉庆皇帝更不是贪暴之君、昏庸之君。但是,嘉庆皇帝胸中没有大格局,掌上没有大手笔。嘉庆不可能认识、也不可能改革社会存在的根本性的弊病,特别是制度性的弊病。 $ }( [! T& f# [1 L# d
( I6 I4 q6 v8 I- j6 J. v0 o0 Z
嘉庆的悲剧在于:认为天下的问题都是由于和珅不好、百官不好造成的,而没有从自身
+ m% i, h' y6 E- [+ f( x H7 N% W$ q+ r: k# p) J1 O$ q' v
找责任,也没有从制度挖根源。其结果是,滋生百官腐败、和珅现象的制度土壤没有被铲除,因而这种现象也就无法根除。嘉庆在25年的皇帝生涯中,虽一件一件地解决乾隆盛世留下的危 0 `1 W+ B& w- z" M0 I
9 E4 B; ~3 b/ N& L$ A, P! [
机,却又一步一步地陷入更深的危机。乾隆朝盛世下的危机,到嘉庆朝更加深重。到他的接班人道光皇帝时,则陷入内外交困、四面楚歌的境地! 4 P9 @: b: L$ s6 X* ]
- g: Z) ]* [( O, r
+ Q1 z0 @4 v; P5 u, Q* |
' |3 Y, C9 H7 Y) l5 r0 J8 s
1 L3 a {* J7 _0 ? M. r/ l7 L) b7 a $ Y$ H' z7 X; b
/ j5 A" U0 F1 B' d4 a( Y
& }5 h" j c* D+ C* i6 \
/ Y7 Z* K! ~6 s" N) K1 S
# s/ D0 J) ? [4 D) z& T: t- f& l0 a! H. N s: v
% t( G+ l" s$ x% R6 R( H
颙琰个人小档案
; l) t: l/ V6 Y0 j1 x1 h. E8 t& [. U2 w. t+ d- B
姓名:爱新觉罗·颙琰出生: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月初六日 0 H% s8 {% v( G
. }& n; v9 [3 ~1 E
属相:龙卒年: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
% z( o; R7 O: n" c# R' d! B3 i7 X; f
享年:61岁谥号:睿皇帝 # ^9 ^- ]! f- C; _6 `
, P, C: d& ~8 e
庙号:仁宗陵寝:昌陵(清西陵)
" n& y. T/ f2 `( E/ }8 c
5 w% P v% E+ Q 父亲:弘历(乾隆)母亲:魏佳氏,后尊为孝仪纯皇后
1 N* X$ C0 D" M7 y6 H
8 b n2 A/ _8 f' @' R: S9 q 初婚:15岁结婚,配偶喜塔拉氏,配偶:15人,皇后喜塔拉氏 # k( A! R: X& ?8 ]/ V
- k) S7 W2 @9 {/ U) T3 l 为嫡福晋 4 |- q5 }1 o% j- |. ?- n5 O
1 l! j. X3 J. A. {- U X" a 子女:5子、9女继位人:旻宁(道光) + d4 H) y4 D) Q0 _7 L6 B; i( n6 T D
, k/ R8 I" E) _
最得意:惩治和珅最失意:大内遇刺
; P% l0 e6 H1 R }! i
7 [ s& \) v* `* n8 L 最不幸:突然暴死最痛心:教民攻入紫禁城
1 U; C! [0 k k( _/ Q
- {/ S$ O P- f/ _* i 最擅长:书法
# G' }; S& ?& x. h. G8 O% Z( O& h0 A' P. [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 d$ A( Y c; ^* H8 z9 f$ T
* B2 s. p9 ?: A( p( |% T+ Y: { (1)阎崇年:《清朝皇帝列传·嘉庆皇帝》,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 1 J4 }& q' X4 h
7 N( R9 `' [8 g4 B (2)关文发:《嘉庆帝》,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
2 d3 W, A3 p9 b; ^7 s
7 ]. w2 E( B( A$ B/ e; a (3)张玉芬主编:《清朝通史·嘉庆朝》,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