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11-5 15: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下满天恶(2)
--------------------------------------------------------------------------------
魏忠贤发现适得其反了,以后就再也没有给朱由校讲过水浒传的故事。
魏忠贤在行动上的第一步就是将掌权的东林党人和东林党支持者赶出内阁、六部和都察院等重要部门,然后补缺、安插上自己的亲信。我们来看一下当时东林党以及东林党支持者在朝中的分布情况。内阁有叶向高、朱国桢,六部中吏部尚书赵南星、刑部尚书盛以弘、兵部侍郎李邦华、都察院左都御史高攀龙。
这些人在朝中所起到的作用非同小可,可以这样说,如果这几个人同时请假,那么朝廷就会瘫痪。魏忠贤的第一步就是要他们滚蛋,先是鼓动朱由校扣住叶向高的奏折不发,叶向高觉得许多事情如果没有皇帝的签字,他这个内阁首辅就是空的,于是,他请辞。魏忠贤高兴地当即让朱由校允许。叶向高的走让魏忠贤有机会向内阁里塞自己的人,天启三年(1623年)的年末,内阁几成为魏忠贤的内阁了。也就在同时,天启皇帝一面做着木匠活,一面把东厂的大权交到了魏忠贤的手上。这说明了一个问题:魏忠贤已经可以向任何人开刀了。
天启四年(1624年)六月一日,左副都御史杨涟上了影响很大但却没有起到一点实效的《二十四罪疏》,对魏忠贤进行了愤怒的弹劾。最后,杨涟跟天启帝说,知道外面是什么情况吗?老百姓只知道有个魏忠贤而不知有您了。
他这封上疏虽然以事实为根据,但最后一句话却说得不疼不痒。难道他在朝堂之上呆了四年还不知道皇帝的秉性吗?皇帝根本不在乎百姓对自己知道与否,也就是说,他是个低调的皇帝,是个脱离了低级声誉趣味的皇帝。
况且,这一奏疏根本就没有到天启帝那里,而是被内阁扣了下来。据说,当有人给魏忠贤读完,魏忠贤差点没晕过去。有人说这是他害怕了,但这样一个混蛋怎么会知道害怕?就在一年前,他骑着马在皇宫前见到皇帝反而不下马施礼,当天启帝发威,将他的坐骑射翻在地时,他一点都不害怕,还是在别人的“请求”之下去向天启帝道歉了事。
这个连皇帝都不怕的人还怕一个杨涟?他之所以想晕过去,是发现自己才四年时间居然做了这么多坏事,自己都感到吃惊。
但他又不能不按规定办事,也就是大臣的上疏必须要先念给皇帝听,然后再交由内阁处置。魏忠贤叫人念的时候特意删繁就简,总之,能不念的都不要念。可杨涟的上疏中就没有一句对他有利的话,念的人也只好把一些看似在皇帝那里并不是很重要的念了出来。
魏忠贤赶紧去皇帝面前大哭,并请求辞职。客氏也帮忙,当时,皇帝正忙着雕刻一件对他来讲,已经精美到极致的艺术品,听完了奏疏后,特别是最后一句,又看到魏忠贤那么大岁数的人了还哭哭啼啼的,心就软了。客氏也在旁边说些为魏忠贤讨好的话,天启帝觉得,这有什么呢?算了。
他说算了。魏忠贤却不可能算了,他那么大岁数的人跪在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脚下哭了半天,这个耻辱,对于当时拥有非同一般的地位与名声的他来讲,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他要报仇。
这件事情的发生也正好加快了他第一步的进程,在叶向高之后,吏部尚书赵南星与左都御史高攀龙同一天被免职,而接替这二人职位的理所当然是魏忠贤的人。排挤走了内阁、六部中的东林党人之后,魏忠贤把枪口对准了杨涟。和杨涟一起的左光斗、魏大中、袁化中、周朝瑞、顾大章六个人身受酷刑,最后以受贿罪或杀或流放。此次事件被称为“六君子事件”,被影响到的朝中臣子达三百余人,或是被革职或是被杀。聪明一点的就只好告老还乡,虽然,从生理年龄上来讲,他们一点都不老。
那么,很显然的一件事就是,这些空出来的官职的继任者都是魏忠贤一伙的。我们之所以说,魏忠贤时代,彻底地将大明帝国的文官集团推翻,意即在此。他所安排在各个职位上的人,倘若都是愚蠢如猪还算大明的幸运,比如左都督田尔耕的心腹杨衰、御史李蕃、给事中李鲁生和猪手做得非常好吃的左都御史周应秋这些人,都是一群饭桶,这样的人即使作恶也是小恶,可毕竟他们只是少数。阉党里也有诸多能人,特别是锦衣卫都指挥佥事许显纯、内阁首辅顾秉谦和魏广微。顾秉谦掌拟旨批答,朝廷有一举动,则归美魏忠贤。魏广微呈寄魏忠贤书札,称“内阁家报”,当时人叫他“外魏公”。这些聪明人作起恶来可就不是一般的恶可以比拟了,也正因此,当崇祯清剿魏忠贤余党并将这些人清出朝廷时,才发现朝堂虽然还有无数的官员,但真正有才能的却不多了。这大概和崇祯感叹“臣皆亡国之臣”有很大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