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楼主: 古月轩

《解读明史:大明帝国的黄昏-新浪读书》暂停更新等待作者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5 15: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国本之争(1)


--------------------------------------------------------------------------------

  如果说,万历怠政是把大明帝国的脑袋断了的话,那么,发生在万历十四年(1586年)的国本之争就是断了大明帝国的生殖器。所谓“国本”,就是指皇太子,他的地位能影响到整个王朝的安危。按照中国君主专制时代的规矩,皇帝与皇后生的儿子是嫡子,与其他妃子生的是庶子。嫡长子是当然的皇位继承人,如果没有嫡子,则以庶子中最年长者为皇太子。所谓“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就是这个意思。

  万历十年(1582年),嫡子没有,而一位由宫女生的皇长子出生了。这就是朱常洛,后来被人们称为“一月天子”的泰昌帝。万历十四年(1586年)正月,万历一向宠爱的妃子郑氏也生了一子,取名朱常洵。这位妃子一跃而升为皇贵妃。

  群臣们如果不是傻子,就都能看出万历皇帝背后的意思。没有先封朱常洛的母亲,反而先封朱常洵的母亲。这一年的二月,内阁大臣申时行等请册立太子。

  万历闭着眼睛听了半天,最后说道:“长子年少体弱,况且才四岁,过一段时间再说。”

  申时行不答应,并举例说:“四岁还小吗?看看我们的祖宗,英宗在两岁时就被立为太子,武宗被立为太子时才一岁。”

  万历还是一味地装糊涂。我们说,在万历十四年(1586年),万历就已经在精神上开始吸毒了。他一装糊涂,大臣们就把自己的猜测彻底地加以肯定了。这些大臣认为,万历就是想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其实,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想立谁就立谁,关下面大臣什么事。但明朝的士大夫们就犯着这股劲,你这样,我偏不让你这样;你若这样了,以后我该怎样。

  不久,户科给事中姜应麟、吏部援外沈璟联合上疏道:“郑贵妃虽然贤德,但她所生的孩子是次子,而恭妃(那个宫女)生的是长子,应该主持社稷,为什么反令居下呢?请收回成命,首先进封恭妃,然后再封贵妃。”然后,两位士大夫话题一转,转到了国本问题上来,“皇上应该早立长子为皇太子,以定天下之本”。

  万历开始还在椅子上坐着,待太监们念完了两位士大夫的上疏后,他就坐不住了。转了几个圈后,下旨,贬姜应麟为广昌典史,沈璟调任地方官。然后,他就跟内阁大臣解释说:“我惩罚这二厮,不是因为他们指手画脚地要我册立恭妃,而是,他们居然推己及人地把我想得如此龌龊,天下人都知道,我朝立太子,自有祖宗成法,我怎么敢随便破坏?”

  但他这种解释显然说服不了士大夫们的猜测,刑部主事孙如法上疏,直指郑贵妃。奏疏内容几乎变成了质问:请问,恭妃生长子,已快五年了,您说您按照祖宗成法办事,可为什么不给她们封地?贵妃郑氏一生子,您就加封为皇贵妃,而且又得到了进封,请问,事情在这里明摆着,天下人想不怀疑会遭到天打雷劈的。

  万历笑了,是吗?天打雷劈?好的,据说潮阳那里经常有暴风雨,你去那里做典史吧。孙如法去了潮阳,朝堂之上的士大夫们更加起劲了。御史孙维城、杨绍程又上疏请定太子,万历的对策是,谁的上疏只要和国本与郑贵妃有关,谁就被免职。

  群臣们前仆后继,都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接二连三地责问万历。万历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大臣们越是让他立长子为太子,他越是不立。到了万历十八年(1590年),他已经把大明帝国的脑袋砍掉一半了,廷臣们依旧对着深宫中的他大声叫喊:立太子。

  万历十八年正月初一,他召见大学士申时行等人,申时行乘机再提立长子为皇太子之事,万历还是说,太小,等一等。

  这年的十月,廷臣以储位未定,交章请册立。万历真的是被逼得没有办法了,只好跟群臣们约定,如果在明年春夏之前,没有人再提此事,我就于冬间议行,否则,他只能等到长子十五岁了。

  大臣们见万历终于定出了时间,好不高兴。这阵高兴没有过多久,万历在第二年的春天又说,明年春天再举行。大臣们觉得不过一年时间,那就再等一下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5 15:0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国本之争(2)


--------------------------------------------------------------------------------

  可就在万历十九年(1591年)八月,他答应册立东宫的日期已经接近,工部主事张有德上疏要求准备册封的仪物,万历奸笑了。他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先是扣了张有德三个月薪水,然后跟大臣们解释说,大家明明说好了的,在这期间谁也不提国本之事。这可是你们先犯规的,大臣们认为这是万历在耍赖,万历却反复重申那个约定。

  在当时的万历看来,皇后并没有生儿子,朱常洛与朱常洵都不是嫡子,立哪个儿子做太子应该是自己的事。贵为皇帝,想立自己心爱的女人生的儿子做继承人关大臣们什么事。他或许还骂了自己的祖宗,因为祖宗留下来的规矩的确关大臣们的事。

  郑贵妃在万历十九年这一年真是笑容满面,因为在万历的耍赖下,对太子的册立可以延缓了。这不仅仅是延缓,如果万历继续耍赖下去,就很有可能是更改。

  可大臣们却不这样想,他们认为,这件事已经快十年了,兄弟们也倒了不少,自己学富五车,又有这么多兄弟,居然用了十年时间也做不成这样一件事情,日后到了地府,如何跟大明的祖宗交代?

  就在万历二十年(1592年)正月,礼科都事中李献可同六科诸臣联合上疏,要求皇长子应该学习了。从这一点来看,朱常洛在十一岁之前就没有学过什么文化知识。可见万历对他的感情是多么的淡薄。

  万历看到这封奏疏,大怒。其实大臣所谓的学习就是希望万历允许皇长子接受帝王教育。他一怒,就打人。但打了一批,又来了一批,一直到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万历打不动了。此时,他已把断头政治运用自如,只在国本事情上动一动脑袋。可他觉得这样下去,有违自己的断头政治的宗旨,就跟大臣们说,这样吧,既然大家都对这件事这么感兴趣,我也只好按照祖宗成法来办了。祖宗说:“立嫡不立庶”,现在王皇后虽然没有生育,但未必不代表她以后也不生育。如果她生了一个孩子,我就将其册立为太子。那么现在,我就将皇长子封王。

  但同时,他又把三子朱常洵与五子朱常浩封王。消息一传出,大臣们哗然。有大臣跑回家就开始写奏疏,第二天就呈给内阁。大臣们的意思是惊人的一致:您封了三个王,那么,请问三王之间有差别吗?如果没有差别,皇长子的地位何在?

  这种瞒天过海的计策没有取得成效,不得已,这年的二月,万历收回三王并封之命,并跟大臣们保证,如果王皇后在二三年之内还没有生子,那么,就册立皇长子为太子。

  我们不得而知已经十三岁、却没有一点知识的朱常洛到底作何感想。似乎他祖宗们的好勇斗狠的血液并没有遗传给他。如果不是他太懦弱,或许,国本之争也不可能持续了十一年而仍悬而未决要继续下去。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八月,一颗彗星横穿夜空,照亮了大明帝国廷臣们的眼睛,也照亮了当时首辅王锡爵的眼睛。他趁机向万历密奏:“您是天之子,太子是您的儿子。您如今不承认您有儿子,老天发怒了。”

  万历躲在深宫里修炼他的断头大法,是年,皇太后生辰,王首辅又密奏:“皇上不要拖了,请立定国本。”

  万历道:“万一皇后生子,该当如何?”

  王首辅回答:“十年前,您这样讲还可。皇长子已经十三岁了。您听过哪一朝太子到十三岁时还大字不识的吗?”

  万历听了此话似乎有所触动,据史载,他“颇感动”。在这感动之下,他在同年的十一月二日,下令,要皇长子“出阁讲学”。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二月四日,皇长子朱常洛正式出阁讲学。

  大臣们见事情有了转机,马上发动进攻。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二月,礼部上疏,皇长子年近十五,应行冠礼。这其实就是要让万历先立朱常洛为太子,然后以太子冠服行冠礼。

  万历给出的回答是:“知道了。”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无数大臣都提出这样的请求,月月不断,万历给出的回答是:“不报。”大臣们依旧坚持,一直到了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九月,他才册立朱常洛为太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5 15:0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国本之争(3)


--------------------------------------------------------------------------------

  长达十五年的国本之争至此才告一段落,但并没有彻底结束,这是后话。

  万历与朝臣对国本你来我往的争斗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件事:皇帝虽然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这种权力在祖宗成法与传统道德上面还是要受到一定的限制。特别是在废长立幼这种违背封建统治的传统规范面前,万历几乎找不出任何跳出这个层面的理由来加以抗争。他所能做的只是不理,也就是断头政治的另外一种表现。

  从各种史料看来,万历之所以会认输,并不是群臣们打败了他。当初,他为郑贵妃写过立朱常洵为皇太子的字据,并且让她用金盒密封保存。谁知若干年后打开一看,虫子居然把字都吃光了。他不由得感叹了一句:“这是天意。”另外,就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九月前,他与郑贵妃产生了矛盾。他感情一冲动,就决定册封朱常洛为太子。

  这场矛盾大概只是个误会,当时他得了病,喜欢天天睡觉。每次醒来时都发现是王皇后在自己身边,并且面有愁容。郑贵妃只是偶尔来侍寝,可总是神色如常。我们知道,人一得了病,神经就很脆弱,一点点小事在病人眼里看来都是很大的事。

  郑贵妃从这件事上应该得到一个教训,就是以后在病人面前无论悲伤与否都一定要悲伤。另外,他的母亲李太后曾经问过他,为什么不立朱常洛为太子。万历当时就把自己母亲曾经也是宫女的事忘了,说了一句:他是宫女的儿子。

  李太后闻言大怒,道:你也是!

  这些都是野史所载,至于是否真有其事,我们没必要探究。但从李太后曾与张居正合作过来看,这位肯为大明江山着想的皇太后肯定是站在大臣们与朱常洛一边的。

  国本之争的确是一件万历朝的大事,这种“大”表现在:诸多大臣都不同程度地被惩罚,党争在这期间开始。最为严重的是,朱常洛在没有父亲的关怀下生活了近十五年,又没有受到太子该受的教育,其心理性格早已被严重扭曲,加上没有知识的指导,这一切都促使明朝灭亡的党争如火如荼起来。其责任,就在他父亲万历,是万历怠政的同时也断送着大明的未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5 15:0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梃击案后的惊鸿一现(1)


--------------------------------------------------------------------------------

  朱常洛三十四岁那年的端午节前一天,气候宜人,他在自己的慈庆宫里看外面的宫女准备迎接端午的物品。到傍晚时分,忽然有一名男子手持木棍,冲进了慈庆宫。他顺利地冲过了第一道徽音门,因为门两旁根本就没有人。在冲第二道麟趾门时,他遇到了阻拦。阻拦他的是两个六十多岁的老太监,行动已非常不便,别说拦人,走路都费力。该名男子见状,挥舞棍子将两人打倒在地,直接就冲到了慈庆宫大殿前,正要跨越石阶而上时,一位七十多岁的东宫当日值班太监发现了他。值班太监惊慌失措,他以为这位手使棍子的人是一位武林高手,连闯二门,又奔到了大殿。

  他大声呼喊,从各个角落里冲出了七八个太监,将此人围起来。此人把棍子左挥右舞,太监们发现,他的棍法很潦草,若是会功夫,也是三脚猫,就发声喊,一起冲上去将此人活捉了,并立即送到了东华门守卫指挥那里。

  这件事情发生在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初四傍晚,这一年皇宫的端午节因为这位“十步打一人,百米被活捉”的张差而过得不是很欢快。

  第二天,朱常洛把自己差点挨棍子的事情报告给了万历皇帝,万历皇帝觉得这真有点不可思议,一个人拿着一根棍子就闯进了东宫,武功高强啊。但即使武功再高,东宫也不是随便想闯进就闯进的啊。他下令赶紧查,于是,在七天内,把总管、巡城御史以及刑部等各级官员对张差进行了审讯,得出最终结果:此人是个疯子。因为自己积攒的柴禾被当官的烧了,他就来京城告状。后来遇到了两个男子,说,在这里告状必须要拿一根棍子,并且给他指了进入慈庆宫的路线。于是,他就冲进了慈庆宫。

  试想,一个疯子凭着一根棍子就闯进东宫。东宫虽然谈不上戒备森严,可也不是闲人想来就来的。这样的判决当然不能让很想知道真相的官员满意。在这些人看来,这样的判决简直就是糊弄三岁小孩子嘛。

  一位很想知道真相并且和张差接触过的官员在五月十二日当场宣读了他所查明的真相。在这份他所谓的真相里,主要有两条,第一,他曾拿饭给张差吃,张差能吃能喝,根本就不像疯子,而且他还招出了有人给他饭吃,并且告诉他进东宫见一个打杀一个。第二,张差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从东华门一直冲到慈庆宫,如果不是有人事先安排布置,把张差安排到慈庆宫附近,那么,张差就是神。

  这份记录与分析材料宣读完毕,刑部参与会审的全体官员都默然无语,也没有人诽谤张差是疯子了。他们既然找不到证据证明张差是疯子,那么,索性,这些大臣就把“张差是疯子”当成了证据。

  朝廷一时之间因为此案而引起了纷争,大家分成了两派。一派说,张差是疯子;另一派则说,这是有人在背后主使,张差根本就不是疯子。两派斗争的结果只能是,继续查。查的对象当然就是张差。在经过了近十天的审理后,想要知道真相的大臣们终于查到了他们希望要的真相。那就是,此事跟郑贵妃有关。因为据张差说,是郑贵妃宫内的两个太监庞保与刘成派遣他去刺杀太子的,所用的武器是一根棍子。

  万历得知了被查出的事情真相后,大为恼火。他恼火并不是后人所谓的这件事情把郑贵妃牵扯进来,而是因为,他觉得这是自己的家事,何必要弄到这步田地?

  他扣了大臣们的奏疏,但并没有捂住大臣们的嘴。大臣们依旧议论,并且屡屡上疏,要求还太子一个公道。这要求背后其实就是说,您想换太子。万历大怒,在给内阁的谕旨中说道:“张差就是疯子,就是疯子……”第二天,他又给刑部谕旨:“此案的张差是疯子。”

  是啊,你在深宫里可以装精神吸毒犯,难道你就认为外面拿个棍子行刺的人是疯子吗?这即使说给三岁小孩子听都很难让其相信,更何况是一大群士大夫呢。

  郑贵妃在朝臣们的强大压力下不得不站出来了,先是在万历皇帝面前哭,接着是跑到朱常洛面前哭。朱常洛,这个三十四岁、险些就被棍子打死的老爷们在这位妇人的哭诉下妥协了。他跟父亲万历说,我们不要把事情闹大了吧。万历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5 15:0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梃击案后的惊鸿一现(2)


--------------------------------------------------------------------------------

  这一声“好”过后,龟缩在深宫已经二十六年的万历终于上朝了。五月二十八日清晨,是大明帝国的京官们心情最复杂的一天,他们不知道这是皇帝把自己刑满释放了,还是只是放风而已?

  当内阁辅臣、六部五府堂上官以及科道官集结完毕后,身穿白袍头戴白冠的万历在慈宁宫外倚左门柱西向而坐,在他右边站着身穿青袍戴着翼善冠的朱常洛,朱常洛的左边站着自己的儿子和女儿。

  万历随便看了一眼,就说道:“前几日有个疯子闯进东宫伤人,外边多有闲话。这是离间我们父子,很过分。”

  大臣们跪在下面,想看皇上又不敢,不看吧,又有点心不甘。

  万历说完上述的话,就拉过朱常洛的手,“这个孩子孝顺得不得了,我怎会有更换他的意思?”又指着朱常洛的儿子和女儿,“瞧,他们都长这么大了,你们还有什么可胡说的?”

  然后,他就看了一眼朱常洛,朱常洛急忙说道:“你们看,我们父子如此相爱,你们却议论纷纷,造谣生事。你们目无君主,倒让我背上了不孝的罪名。”

  万历就又随便往下看了一眼,“你们还有什么意见吗?”

  没有人出声,万历似乎很满意,就下了对张差案一干人等的判决:“张差是疯子,庞保和刘成也不是什么好鸟,全杀了。完毕。”

  这就是发生在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二十八日早上的情景,五年后,他想出来见群臣已是不可能的了,因为他死在深宫里了。

  梃击案随着张差的被活剐而结束,据说张差临死前很不服。有人告诉他,你这是闯了东宫,即使不拿棍子,也是死罪的。张差仍不服,但还是被杀掉了。

  之所以说万历皇帝这次朝会是惊鸿一现,原因之一就是他实在不想朝会,可涉及了郑贵妃,他又不得不朝会。试想想,一个人在深宫中憋了二十多年,忽然露面在光天化日之下,我们不得而知他看到满朝文武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他的惊鸿一现并没有将梃击案看似已经明朗的疑点解释清楚。

  首先,张差怎么会轻易地拿着一根棍子闯进了东宫?在维护太子一派的大臣那里的解释应该是这样的:是某人蓄意安排的。

  这种解释似乎也不是没有道理,但绝不是完全的有道理。大明帝国到了万历四十年(1612年)前后,由于断头政治的作用,导致了政局的大波动,上下离心,人人愁叹。社会风气日趋变坏。京城一些皇室近侍或掌管某些衙门事务的不法官吏,利用职权或办事之便,大搞营私舞弊、害政利己活动。特别是梃击案发生的前一年,这种情况更为严重。民间社会经常有乱民拉帮结派,喝了鸡血,有苦同吃,有难同当。

  这些人可以在大白天就强抢素不相识的人去为自己犯罪的兄弟抵命,苍天无眼之下,皇宫周围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就在梃击案发生前,有人用绳索结成软梯攀登进宫,盗走了宫中许多财宝。还有人在更深夜静之际,利用守卫差役睡觉之时潜入皇城,偷挖乾清宫原被大火烧毁后清理下来的土渣,以便从中淘洗出金子来。有的太监觉得这是一件发财的事,就和外面的人勾结作案。

  从中可以看出,一个如张差这样的人想混进皇宫其实也不难。更重要的是太子所居的慈庆宫与东华门本就离得很近。东华门又是鱼龙混杂之地,即使在没有断头政治的情况下,都很难保证有不法分子,更何况是在非常情况下呢。所以,张差能入东宫的理由,说有人安排说得过去,如果说没有人安排也说得过去。至于张差所提到的郑贵妃的两个太监,在明朝平时诬陷人的事情就有发生,更何况是断头政治时期呢。

  由此说来,此事说是与郑贵妃有关,我们不得不承认,持此说的人做人不是很厚道,而且也不是很聪明。我们把目光移回到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朱常洛被册封为太子时,朱常洛在朝中大臣经过十五年的努力下终于得偿所愿。但只是在太子之名上,至于在现实中,太子之实的确是没有见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5 15:0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梃击案后的惊鸿一现(3)


--------------------------------------------------------------------------------

  如果能进行一次历代最窝囊太子评选的话,朱常洛肯定是名列榜首。他父亲的怠政到了他身上则变成了怠慢。

  在他被立为太子之时,按照祖宗成法,太子之母王恭妃应该进封,但是,万历怠慢了这位王恭妃。直到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十一月,朱常洛有了皇长孙朱由校,在大臣们的努力下,王恭妃才进封为贵妃。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九月,这位皇太子生母死去,按照旧制,应在百日之内举行丧礼。可万历又给怠慢了,直到第二年七月才安葬,尸体臭得一塌糊涂。身为太子的朱常洛本应经常“出阁讲学”以增长见识,为后来做帝王打基础,可万历似乎认为自己可以长生不老,对此事极不重视。朱常洛被立为太子的第二年之后,一遇到天气寒冷或是酷暑,讲学就停止了。自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之后,忽然就没有了。这话可以这样来理解,在万历三十二年,太子讲学的传统抛弃了。对于这种对太子的怠慢,大臣们岂可视之不理?他们可不想以后效忠一个文盲皇帝,在多次请求下,离死还有四年的万历允许在该年八月四日开讲。可只有这一次,就没有了第二次。

  这就是万历怠慢当朝太子的情景,所以说,他的断头政治在太子身上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但在与太子同时被封为福王的朱常洵身上,他却倾注了满腔的热情。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末,为福王举行了隆重的花费了三十万两银子的婚礼。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他命令在福王的封地洛阳为福王建造王府,数年后才竣工,用银二十八万两。做父亲的真是劳苦功高,让儿子有了媳妇,有了房子,如果是当今社会,车肯定也免不了了。

  他除了在物质方面为这个儿子着想之外,还在精神上也加大力度。按照明制,亲王受封之后,即应到封地居住,而且,有严格规定,去了以后,不得再回京城见母亲。郑贵妃对这种规定真是深恶痛绝,她哭,她觉得自己脆弱的身心根本承受不了母子两地分居的痛苦,坚决不肯让儿子去洛阳。万历真的就不让儿子去洛阳了。

  当大臣们向他提示有祖宗规定时,他断头;大臣们哇哇大叫时,他依旧断头,后来放出话来,福王的房子还没有建造完毕,你要他去洛阳难道住大街上?

  好的,那么,就等房子建好,大臣们有的是时间。大臣也太多了,他们虽然在朝堂上可以分派对立,但在这件事上却是抱成团,一起向万历发难。

  万历四十年(1612年),福王府竣工,万历却说,明年春节再说。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四月,已经过了春节,福王还在京城。大臣们火了,作为皇帝你当然可以打我的屁股,但绝不可以侮辱我的算术智商,时间早已经过了,为什么还不履行诺言。

  万历不得已,只好让福王去洛阳,但在福王临走之前,万历却跟内阁说,要拨给福王田四万顷。首辅叶向高几乎要跳起来,这哪里是皇帝,简直就是一个瘪三。太子什么都没有,而这个福王却什么都有。都是你的骨血,待遇问题上凭什么差别就这么大。

  叶首辅上疏,大意是说,您三番五次地违反与臣子们的约定,又横七竖八地给福王待遇,天下的人民该如何想?

  万历断头,大臣们又上疏,认为皇帝有点过分了,万历依旧断头。

  拨给福王田四万顷虽然因为后来发生的与郑贵妃有关的妖书案而没有得逞,但万历对待两个亲生儿子的态度可见一斑。

  发生梃击案时,福王已经到洛阳享福去了。这也就是郑贵妃在太子面前哭诉的那样,我儿子都走了,我杀了你,按照祖宗规矩,他也成不了太子啊。

  事实上,福王离开京城,在客观上进一步肯定了朱常洛的太子地位。也就是说,朱常洛的太子之实一直到福王去洛阳后才得以落实。

  梃击案的发生其实就是万历怠慢太子的结果,形而上来讲,就是万历怠政的具体化。无论拿着棍子的张差是不是有人背后主使,当时朝廷上下的想法都是点头肯定,梃击案是有人主使的。而这个人就是郑贵妃,甚至再自信一点讲,还有万历皇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5 15:0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梃击案后的惊鸿一现(4)


--------------------------------------------------------------------------------

  人的思维往往都是这样,你喜欢猫而非常讨厌狗,当狗死了,别人就会以为是你因为喜欢猫而杀死了狗。虽然,狗很有可能是死于狂犬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5 15:03:05 | 显示全部楼层
鞑靼老人的愤怒(1)


--------------------------------------------------------------------------------

  万历二十年(1592年)二月十八日,宁夏总兵张维忠乘着轿子,擦着汗赶往宁夏巡抚衙署,想和已经冲进巡抚衙署的军锋刘东旸谈一下,希望他能放下武器,不要造反。当张维忠走到离衙署还有一段距离的时候,刘东旸的手下就将他的轿子掀翻,把他揪到了衙署里。张总兵一向以“懦弱无能”盛名军中,又见刘东旸早把活捉的巡抚党馨一刀砍了,他立即就跪在了地上,魂不附体。刘东旸很鄙夷地把他揪起来,跟他说,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反吗?

  张总兵不知道,但他还是知道万历十年(1582年)以来,军人似乎都喜欢上叛乱的事情。比如万历十年宁夏灵州土军杨文遇之乱;万历十一年(1583年)山西灵武关军士李现之乱;十六年(1588年)延绥神木军士之乱……

  张总兵很可能按照某种年岁规律猜测出,万历二十年(1592年)的这场军人叛乱是天数。但刘东旸告诉他,跟天数一点关系都没有。我们之所以造反,是因为党馨这个混蛋把该发给士兵的粮食偷吃了。党馨已死,张总兵自然不能问出是否确有此事来。刘东旸似乎也不需要他问,只是告诉他,去把我们造反的事情告诉朝廷,至于原因,可说可不说。

  九天后,叛军攻克了陕西境内的四十七个城堡。三边总督魏学曾招降不成,只好动用武力,把叛军逼在了宁夏城镇内。几天后,朝廷知道了宁夏叛乱。

  万历皇帝不再断头,我们不得而知此人为什么对打仗有这么大的兴趣。他亲自与内阁、兵部商量对策,并且仔细询问了叛乱首领的情况。在各种各样渠道得来的资料会合下,这起军人叛乱事件的经过呈现在了万历皇帝的面前。

  杀死巡抚的刘东旸本是一个蒙古鞑靼部人哱拜的拜把兄弟,哱拜早在嘉靖年间就因为家族争端而投降了明朝,凭着一身蛮力在边境上屡立战功,在万历五年(1577年),他就在朝廷的默许下建立了一支自己的武装。万历十七年(1589年),他以老朽为名,将宁夏副总兵之职交给了儿子哱承恩。父子两人掌握了大量兵力,并且积攒了大量财富。

  事情的直接起因是,被杀掉的巡抚党馨很瞧不起这对鞑靼父子。兵乱爆发一年前,洮河有少数民族骚扰,巡抚党馨向朝廷建议派大将郑洛去处理此事。当郑洛要宁夏方面调兵去甘肃时,党馨派了一个叫土文秀的前去协助。已经告老还乡的哱拜跑到巡抚衙署跟党馨说,土文秀打个小仗还可以,这么大的阵仗,我觉得他不成。我和我儿子去吧。

  当时郑洛也在场,对这个鞑靼人的忠心很感动,立即应允。党馨却不舒服起来,他想的是,这个老家伙已经告老还乡,还在这里唧唧歪歪地干预军事,到底谁是老大?

  当军队出征时,哱拜气得鼻子都歪了。党馨发给他的马匹不但不能骑,恐怕还得调出几百名士兵照顾这群病马。宁夏镇多余的军马没有巡抚命令,谁也调动不了。党馨自然就没有下这样的命令,哱拜和他儿子只好带领自己的士兵去甘肃。

  可这一次西援甘肃,让他对明朝军队有了新的认识。一路上,他发现自己的军队虽然牵着马,但一遇到战斗,明显就看出来其他各镇的明军战斗力和自己的士兵相差太远,他有些奇怪:一个如此庞大的帝国,士兵怎么就这么饭桶。支撑这庞大帝国的士兵都如此饭桶,我的士兵如此精干,为什么,我还要为饭桶效力?

  当然,他这只是不解,如果在这个时候,他有一定认识的话,无非是:老子以后不为饭桶效力了。而让“不但不为饭桶效力,还要让饭桶滚蛋”的思想成熟的却是下面几件事。

  第一件:土文秀与哱拜的义子哱云总觉得自己是做大将的材料,但巡抚党馨却一点也没有看出来,所以不给升职,这是第一股怨气;第二件:哱拜的儿子哱承恩在没有征得一位女子的爹的同意下把这名女子娶回了家,党馨得知后打了这位军人的屁股,这是第二股怨气;第三件事:哱拜从甘肃回到宁夏后,党馨不但不为他表功,还抱怨他与他的士兵吃了太多的粮食,以至于现在没有粮食发给下面士兵,哱拜气得死去活来,这是第三股怨气;第四件事:冬天来的时候,党馨似乎忘了士兵该穿厚点了,棉袄没有发下来,士兵们大怒,这是第四股怨气,也是最为严重的一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5 15:03:25 | 显示全部楼层
鞑靼老人的愤怒(2)


--------------------------------------------------------------------------------

  于是,他让自己从前的手下兼跟自己喝过鸡血的兄弟刘东旸造反。并且,很快得到了成功。当万历皇帝和大臣们在北京商量对策的时候,刘东旸已经成了总兵,被打了屁股的哱承恩也荣登副总兵之位,屡屡得不到升迁的哱云、土文秀也得到了升迁,这些人把自己封了一个很满意的职位后,就共奉哱拜为一把手。可以说,哱拜愤怒了,他要和明朝分庭抗礼。

  万历看完了这些资料,大为不解。他问,这几个造反不怕死也就罢了,难道下面的士兵也不怕死?只不过是几件棉袄,为了几件棉袄就不要命了!

  有大臣心里说,皇帝您天天在深宫里哪里知道,咱们大明朝边防军士兵的待遇和欠饷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了,从您祖宗正德开始到现在,几乎平均每一年都有兵变。只不过这次比较严重罢了。

  万历皇帝见没有人回答他,想了想说,这个党馨是个好官,值得表扬。但这个三边总督魏学曾不怎么样,撤了他。

  有大臣立即说,皇上,人家把叛军阻遏在了宁夏城,功不可没。

  万历皇帝想了想,道:这个小子居然要招降人家,简直是胡闹,你们赶紧拿主意,平定这个鞑靼老头。

  金口玉言,大臣们马上揪着胡子想对策。经过几天的整理,万历皇帝看到了这场仗应该如何打的几种方略。

  兵部尚书石星在经过知己知彼的认识后,向万历皇帝说,哱拜此时的力量已经非同小可,一时很难荡平,还是用水攻。因为宁夏镇城要比黄河水位低,只要布置得当,效果显著。万历皇帝觉得这有点残忍,就看第二种方略。

  第二种方略是浙江道御史梅国桢提出来的,他说,想要平叛老头哱拜,只能起用原总兵李成梁。因为向朝廷放眼一望,会打仗的找不出来了。

  第三种方略是甘肃巡抚叶梦熊提出来的,他似乎是针对梅国桢而发的,他自己就是朝廷命官,愿亲自率兵征讨宁夏叛乱军。

  万历皇帝大喜,觉得满朝人才济济,立即让李成梁走马上任,又准备让叶梦熊与魏学曾会合。万历皇帝在那段时间容光焕发,下旨,谁若能捉住哱拜老头,封伯爵世袭,赏银万两。

  但是,过了很久,明朝士兵们连哱拜老头的影儿都没见到。万历大惑不解,魏学曾跟他解释说,实在没有办法,哱拜这老头和边境外的蒙古勾结,我一进攻,蒙古的骑兵就骚扰我们后方,我们真是顾头就顾不了尾啊。

  万历恼火,纯粹跟我捣乱!于是又立刻命宣府、大同兵马助战。兵部尚书石星又建言,可让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松率领。

  万历皇帝的调兵遣将并没有让局势好转,哱拜老人命人进攻陕西,陕西方面哭着向万历皇帝求援。这年的六月,万历皇帝跟大臣们说,我当初就说魏学曾这人是个废物,你们看,都四个多月了,他在宁夏干什么呢?

  这个问题还真把朝廷中的大臣们问住了,有大臣就说,是不是他的权力不够大啊。您想,几路兵马聚合在一起,将领之间肯定有怄气的时候。万历皇帝皱了皱眉,那好,我再赐他尚方宝剑,如果将帅有不听他号令的,立即砍脑袋。

  魏学曾拿着尚方宝剑,激动得直哆嗦。手下也直哆嗦,可就是攻不下宁夏城,也遏止不了自己的后方被蒙古骑兵骚扰。原因只有一个:他就是一个饭桶!

  魏学曾不知是大脑进水了还是实在不喜欢打仗,他居然给万历皇帝写信说,还是招安吧。万历皇帝生气了,这一气真是非同小可。气得直骂。在此期间,各路大军都赶到了宁夏城,李如松率领宣大兵团抵达宁夏城南,从而切断了哱拜老头与蒙古骑兵的联络。更狠的是叶梦熊,调了神炮器四百车到达了宁夏城不远的灵州。一个月后,魏学曾被万历皇帝召回京城,扔进了监狱,并任叶梦熊为总指挥官。

  万历觉得国库有点支撑不住了,希望叶梦熊能速战速决。而叶梦熊经过几天的观察后发现了几个问题,第一,军令不严;第二,军饷不发;第三,监军太监太不是东西。万历得知此事后,下令:有敢违抗叶长官军令者斩,重赏军卒,把监军太监调回京城,扔进监狱。命梅国桢为监军。看着国库一天一天空虚下去,万历皇帝给叶梦熊捎话,必要时可放黄河之水灌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5 15:03:45 | 显示全部楼层
鞑靼老人的愤怒(3)


--------------------------------------------------------------------------------

  叶梦熊果然听话,先是在宁夏城四周筑堤,这样做的目的是不让河水外溢。到七月十七日,一千七百多丈的长堤筑成。宁夏城里的哱拜老人看见明朝士兵在城周围修东西,不明白他们在干什么,等到大堤一成,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时候,他傻了。到了八月初一,宁夏城外水深已达八尺;黄河之水冲刷着城墙,东城很快坍塌百余丈。明军虽然没有从这个大口子冲进来,但哱拜老头着实吓出了一身冷汗。

  八月十二日,叶梦熊派人向哱拜老头投了一封信,让他在三日内开门迎接自己进城。哱拜老头觉得叶梦熊有毛病,断然拒绝了。他之所以觉得叶梦熊有毛病,是因为在边境线上,还有他的兄弟——河套部的骑兵。

  但一切都是梦,当八月二十一日,这些骑兵准备向宁夏城外的明军进攻时,李如松一鼓作气把这群骑马的家伙赶出了塞外。九月,叶梦熊发动了对宁夏城的总攻,经过三日激战,攻下了南城,剩下孤零零的大城。哱拜老头依旧不投降,在这个鞑靼看来,投降就是对自己和自己祖宗的侮辱。

  这时,梅国桢使用了一反间计,彻底地离间了哱承恩和土文秀与哱拜的义子哱云还有刘东旸之间的关系,使得几人自相残杀,大城很快被攻破,叶梦熊斩草除根,杀了哱拜全家。

  万历皇帝知道后大喜,十一月,叶梦熊班师回朝。在浩荡的凯旋之师扬尘舞蹈之时,大明的国库已经见了底。

  有人说,平定哱拜之乱,大明在西北边境大振了国威,使得沿边的蒙古各部慑于威势而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不敢轻易入塞骚扰。但另一方面,张居正推行改革所缓和的严重的财政危机在此征讨后又加剧,社会秩序动荡不安。据统计,平定鞑靼老人哱拜之乱的战争花去了二百多万两白银。

  当然,这位鞑靼人的叛乱根本就没有招安的可能,所以只能用战争手段来解决。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在深宫中的万历皇帝显然是在炫耀自己的帝国,要不然,为什么在其他事情上他实施断头政治,而在战争上,却不断头?

  他平定鞑靼人的叛乱完全是出于炫耀之心,他可以在帝国的其他方面放任自流,但在战争上,却从不马虎。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这位躲在深宫里的皇帝有一种阴暗心理:既然我不能文治,那么,我就炫耀我的武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11-15 10:5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