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用5年时间从头发入手,利用现代技术检测得出结论,杀害光绪凶手尚待论证
s. ]9 o5 F& ^# B/ B0 s/ x1 @ Y
9 L: d3 R) i. U1 b* V6 H
7 G6 w6 w$ b$ m: v! W2 V& |来源:南方都市报( d/ D- `, `$ E2 _ j5 b4 M9 b
# j* J) `- R4 N
0 m# C' X+ T k# Q6 a- L4 f: g 昨日从此间召开的“清光绪皇帝死因”研究报告会上获悉,颇多争议的光绪死因疑案,在百年后通过一系列现代专业技术手段得以确证:光绪帝突然“驾崩”系急性胃肠性砒霜中毒所致。
9 v$ r) f/ V+ Q) d' J, W0 q8 k- k/ \
0 y* {9 e8 z- Y
“光绪之死”是上世纪初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名为清朝皇帝实际上却被囚禁在瀛台的38岁的光绪帝和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之久的慈禧太后几乎同时死去。这预示着长达两千多年中国专制帝制的崩塌,影响了中国历史后来的走向。但关于光绪的死因,近百年来却众说纷纭,正常死亡抑或被害而死的说法也一直争论不休,成为近代史上的一桩谜案。
7 T( v ^9 }7 k- {# [: b% ?( q; B2 C# t) E7 T
/ n/ P( m- f D' W" m4 P
据清西陵文物管理处负责人介绍,光绪帝坟墓(清西陵的崇陵)曾被打开,后来清理封闭,留下若干头发、遗骨和衣服等由该处妥善保存。为解开“光绪之死”这一历史谜案,从2003年开始,中央电视台、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组成了“清光绪帝死因”专题研究课题组。同时,这一研究也被国家清史编篡委员会纳入《国家清史篡修工程重大学术问题研究专项课题》。
: i) d) v3 z$ L7 f6 W
2 j+ G9 B8 C `- V `
" G- D% N) ~8 x4 K x% \ 据介绍,在不能开棺直验且时隔久远、检材条件很差等不利因素下,专家们历时五年,由光绪帝发砷入手,利用“中子活化”、“X射线荧光分析”“原子荧光光度”等一系列现代专业技术手段,通过开展对比、模拟实验、双向图例等工作,对清西陵文物管理处提供的光绪遗体的头发、遗骨、衣服以及墓内外环境样品进行了反复的检测、研究和缜密的分析。经科学测算,光绪的头发截段和衣物上含有剧毒的三氧化二砷即砒霜,而其腐败尸体仅沾染在部分衣物和头发上的砒霜总量就已高达约201毫克。
' b, e2 \* g3 t/ _+ Y/ R
2 C! I9 R: b& }+ ~
% j) K" Z" s7 J" V) T 由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教授等十三位专家联合撰写的《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告》称,根据相关研究,常人口服砒霜60至200毫克就会中毒身亡。光绪帝摄入体内的砒霜总量明显大于致死量。其胃腹部衣物上的砷是其含毒尸体腐败后直接侵蚀遗留所致,而其衣领部位及头发上的大量砷,则由其腐败尸体溢流侵蚀所致。
' n' J: a& T2 q* [ f& o* m
+ m, `" N8 ?4 q% _4 L/ z) i; R8 S! D% b
中央电视台主任编辑钟里满则以光绪帝临终前参与诊治的医生亲笔回忆录及搜集到的军机大臣的日记等为依据,进一步确定了光绪帝属急性胃肠性砒霜中毒而亡这一结论。5 Z; s- h0 N' }" O: m. J/ j7 q4 c
( d, t. i. q( E3 a5 p: b X$ x
) r; U! M6 k- f0 T; F6 n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专家王珂表示,此次光绪死因的确证,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侦查思维解决历史疑难问题的成功尝试,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并肩合作的范例,开辟了学术文化研究的新路径。该研究结果也会对中国史学界产生重大影响。% f; Z2 ?) @2 ~- _. H" d+ c
* S1 M' y) p6 P
) W1 E( V& J- \0 r" S$ `: F
据悉,2008年11月14日是光绪帝去世一百周年,“光绪死因”在此时得以确证,别具历史意义。但关于毒死光绪的凶手,还尚待进一步研究论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