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规模宏大的宗教,内容十分丰富。它对古代中国及亚洲有深远的影响。道教有大量的经籍文献,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我国的历史与民族文化的特点。史学界与道教界一般都认为它形成于东汉顺帝(公元126--144)年间,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但若追溯到战国时传播神仙方术的“方仙道”与西汉时托黄帝而言神仙之术、托老子而言修道养寿的“黄老道”,则这种宗教信仰在我国流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期以来已成为民间习惯的宗教观念,所以至今在部份群众中仍有一定的影响。
第一节 起 源 与 形 成
道教是在我国传统的宗教和传统的哲学的土壤中产生的。其思想渊源主要源于先秦的鬼神崇拜、神仙信仰和两汉的黄老学说。宗仰黄帝、老子及其学说是它最本质的特征。
我国的鬼神崇拜可以上溯到远古时期,在原始社会就已存在。先民们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岳,皆视为有神主宰,因而产生敬畏感,乃对之顶礼膜拜。殷周以来,人们认为天帝(或称帝、上帝)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主宰。此外,人们还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或成神,或变鬼,鬼神在冥冥之中可以加害于人,也可以庇护于人。与天帝、鬼神观念相联系,我国古代巫术盛行,遇事便由巫祝通过卜筮向上帝请求答案。原始的鬼魂崇拜已发展到以血缘为基础,与宗法关系相结合的祖先崇拜,其祭祖活动定期举行。巫觋被看成能与天帝、鬼神相交通的人,可以决断吉凶、预卜未来。到周代,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祗的一整套鬼神系统。这些,后来都为道教所沿袭继承,这是道教多神崇拜的来源。
战国时期出现了神仙家。秦汉时期的神仙家称为方士。秦始皇时的徐市、韩当、侯公、石生、卢生、汉武帝时的李少君、栾大等,都宣称在渤海湾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上面住着羡门、高誓、安期生等众多神仙。神仙离人不远,曾有人到过那里。神山上的禽兽全是白色的,宫殿楼阁全用黄金白银砌成。没有到达时,望之如云。等到达时,三神山却在水下面。并且风会将船吹走,使人始终不能踏上神山。总之,神仙之地不是随随便便轻而易举可以到达的。但神山上有不死之药。如能得到它而服用,便可长生成仙,飞升云汉。方士们还说,如果听从他们的指导,认真修炼方术,也可以永列仙班,尽情享乐。秦皇汉武以及不少王公大臣都为此着了迷。这是道教信仰神仙,并相信人可“修仙”的来源。
西汉初期,统治者以黄老清静之术治天下,黄老之学大兴。黄老学说中有许多神秘主义的因素,神仙方士便利用这些因素,对它加以宗教性的解释,使黄老之学与神仙方术相结合,向宗教神学的方向发展。有的学者将之称为黄老道,认为是道教教团的前身。
道教的思想,正渊源于上述三个方面。
西汉成帝时,齐人甘忠可在我国传统宗教和传统哲学的基础上著《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十二卷,托言是真人赤精子教他太平之道,在民间秘密流传。东汉末又出现了干吉(或称于吉)的《太平青领书》一百七十卷,张陵的《太平洞极经》一百四十四卷。其实,《太平经》并非一人一时之作,内容很庞杂,言及天地、阴阳、五行、干支、灾异、鬼神以及当时社会情况等,宣扬宗教和封建伦理观念。如宣传说天地的兴衰成坏是循环交替运动的,当天地大坏时,人物也都死灭,那时只有积善者免于难,长为种民。所谓种民,是圣贤长生之类。它又说上清后圣道君诞生的神话,说是上玄虚生之母“梦玄云日月缠其形,六气之电动其神,乃冥感阳道,遂怀胎真人”。因生于李谷,于是后圣道君姓李。
东汉后期,豪强地主兼并土地,宦官、外戚专权,政治腐败,农民生活艰难,大量破产。张角便利用《太平青领书》创立太平道,发动和组织农民,秘密筹划推翻地主阶级的统治。《后汉书·皇甫嵩传》说:
巨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收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为人疗病……十余年间,众徒发展至数十万,连结郡国,自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无不毕应。形成了一个影响广泛、信徒众多、声势浩大的民间宗教集团。
由于当时朝政极其腐败,广大人民负担极重。选定甲子年甲子日,即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一八四年)三月五日张角率太平道徒起义。并提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因起义者均头著黄巾,故称黄巾军和黄巾起义。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皇朝,使它腐朽的统治无法再继续下去了。黄巾军在各地杀官吏、烧官府,攻打豪强地主之田庄,声势十分浩大,京城震动,后被镇压。黄巾起义失败后,太平道为统治者所禁止,一部分太平道徒后来归入五斗米道,仍在民间秘密流传。
与太平道同时,张陵(道徒尊称为张道陵)字辅汉,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东汉顺帝{126—144年}时,闻蜀地多名山,民风淳厚,易于教化,于是携第子入蜀,居住在鹤鸣山(又名鹄名山)修道。精思炼志数年,著作道书二十四篇。感太上亲降,授以《三天正法》、《正一科术要道法》、《正一盟威妙经》、《三业六通之诀》,命为天师。于是,张陵以鹤鸣山为中心设二十四治(即教区中心),传太上正一盟威之道,利用老子的《道德经》和《太平经》在巴蜀创立了道教。因入其道者须交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张陵撰《老子想尔注》对《老子》进行了神学的改造,把老子的哲学慨念“道”改造为神,把养生术改造为神仙方术。五斗米道和太平道同源,教规教义大都相同,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为太上老君,以《道德经》五千文为主要经典。因道徒尊称张陵为天师,故“五斗米道”也称“天师道”。
张陵初创的五斗米道,其主要宗教活动是:(一)诵习《道德经》;(二)有罪首过;(三)符水治病;(四)用章表与鬼神为誓约。
由于太平道与五斗米道和农民起义或农民政权联系在一起,部分教义反映了农民的思想和利益,并且其教理、教义、仪式、组织等各方面还不系统、严密,所以称为早期道教。早期道派五斗米道和太平道的出现,标志着道教的正式形成。
第二节 发 展 与 演 变
黄巾起义的失败不仅使广大农民遭到残酷镇压,也使道教的发展受到挫折。道教由于受到黄巾起义的牵累而遭到禁锢。张陵之孙张鲁以五斗米道雄踞汉中将近三十年,后率众归顺曹操。五斗米道虽不像太平道那样被公开禁止,但也受到限制。如曹操将道士聚集到一起,名为延致人才,实际把他们监视起来。这时,道教陷入低潮。但由于魏晋南北朝几百年间的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不安,道教仍然得到继续流传并缓慢发展。两晋时期,五斗米道一方面在农民中从事秘密活动,一方面在士大夫中传播。这一时期,是门阀士族统治时期。门阀士族在政治上非常腐朽,精神上十分空虚,许多人大讲玄学,追求长生。为了维护门阀士族的统治,一些上层道士从理论上改革民间的早期道教,剔除其中反映农民利益和愿望的内容,将早期道教改造成了贵族道教。道教一旦同统治阶级结合起来,便在教理、教义、仪式、组织等方面都达到了系统化的程度。
创立贵族道教的代表人物是葛洪、寇谦之、陆修静和陶弘景等人。
东晋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公元284--364),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是著名的道士和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葛洪是葛仙公(玄)的后裔,是郑隐的弟子,注重个人修炼,是典型的神仙家。他著有《抱朴子》内篇二十篇,外篇五十篇。主要论述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攘邪却祸等。如第十七卷《登涉》篇专门讲登仙的各种方术。其中一个故事说:
林虑山下有一亭,其中有鬼,每有宿者,或死或病,常夜有数十人,衣色或黄或白或黑,或男或女。后郄伯夷者过之宿,明灯烛而坐诵经,夜半有十余人来,与伯夷对坐,自共樗蒲博戏,伯夷密以镜照之,乃是群犬也。伯夷乃执烛起,佯误以烛烬燕其衣,乃作憔毛气。伯夷怀小刀,因捉一人而剌之,初作人叫,死而成犬,余犬悉走,于是遂绝,乃镜之力也。
这种以明镜辟邪捉鬼的方法,便是一种古老的方术。葛洪系统总结和阐述了战国以来神仙方术的理论,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对后来道教形成金丹(内鼎)一派有较大的影响。他竭力攻击原始道教,并将道教的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结合起来,为官方道教奠定了理论基础。
南北朝北魏时期(420—589),嵩山道士寇谦之在魏太武帝支持下,对五斗米道进行了改造。他“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改为“专以礼拜求度为首,而加之服食闭炼。”制订乐章诵诫新法。诵习道经,亦改“直诵”为“乐诵”,即诵经时用音乐伴奏。始光元年(公元四二四年),在宰相崔浩帮助下,于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建天师道场,称新天师道,后人称为北天师道。在统治阶级支持扶植下,道教获得了新的发展,其传播广泛,并一度成为北朝的国教。
宋明帝时(465—472年),道士陆修静奉命广集道经,加以甄别整理,鉴定其中经诫、方药、符图等一千二百二十八卷,分为“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奠定了道藏的初步基础。所撰《三洞经书目录》,为最早的一部道藏书目。又编撰斋戒、仪范的著作多达100余卷,基本上完成了道教的科仪。主要依据封建的宗法思想和制度而建立,“意在王者遵奉”,迎合门阀士族阶级的需要。陆修静以“斋直为求道之本”,倡说“身为杀盗淫动,故役之以礼拜;口有恶言绮妄两舌,故课以诵经;心有贪欲真恚之念,故使之以神思。用此三法,洗心净行”。实质上是以伦理道德为准则,约制人心。陆修静还融合上清、灵宝、三皇诸派,建立了南天师道。
南朝齐梁时(456—536年),道士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君,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市)人。于阴阳、五行、星算、山川、医术、本草等无不通晓。很得最高统治者赏识,梁武帝每遇朝廷大事,都向他请教,时人称为“山中宰相”。他著《真灵位业图》, 建立了较为系统、完善的神仙信仰体系。他还著《真诰》等书,主张儒释道三教合流。由于他自中年隐居修道于茅山,着手弘扬上清经法。使茅山成为上清派的传道基地,于是便形成了茅山宗。
经过改造的贵族道教得到了统治阶级的欣赏,统治阶级把道教、佛教和儒家思想都看成是教化人民思想的得心应手的思想工具。从隋唐起到北宋,道教便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
隋代在尊儒的同时,保护佛、道二教。隋文帝尊道士焦子顺为天师,随炀帝拜茅山道士王远知为师。
唐代皇帝,因为道教崇奉的老子姓李,唐皇室也姓李,所以便尊老子为始祖,自称为老子后裔,修建崇圣观供奉太上老君,特别崇奉道教。唐高宗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下令两京及诸州各建玄元皇帝庙一所,每年依道法斋醮。又画玄元皇帝的像,而以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五像陪祀。还下令“道士、女冠隶宗正寺”,即把道士道姑都作为皇室宗族看待。并设立崇玄学,以《老子》为《道德真经》、《庄子》为《南华真经》、《文子》为《通玄真经》、《列子》为《冲虚真经》,并以此开科取士。唐武宗时信任道士赵归真、邓元起,在唐朝统治者的大力支持下,道教获得了空前的大发展。道教受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如朝廷之崇尊道教,老庄思想之被抬高,促使教理教义及斋醮仪式方面均有较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从道教的角度阐发老庄思想,使道教向义理化发展前进了一步,其次是钟吕金丹道的崛起和唐末五代杜光庭之完成道教斋醮仪式。出现了《阴符经注疏》、《玄纲论》、《坐忘论》、《入药镜》等重要道书及第一部道藏——《开元道藏》。
唐代最著名的道士是司马承祯(公元647---735),他曾师事嵩山道士潘师正,传其符录及辟谷、导引、服饵之术。武后.睿宗.玄宗迭次召见他,武后降手敕以赞美,睿宗曾问以阴阳术数之事;玄宗曾亲受法录,请他居王屋山阳台观,又命他以三体写《老子道德经》。他注重老子无为之道,主张“游心于澹,合气于漠,顺物自然”,“天不言而信,无为而成”;在道教修持方面,主张“收心”,“守静”,对以后道教形成主静说,修持以习静为主,有较大影响。
五代时期(907--960)的53年中,易五姓十三君,其中仍有不少地方王朝崇奉道教。他们尊宠道徒,兴建宫观,收集散失的道书,命道士宣讲道经等,这对道教的维系和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这一时期著名的道士有李浩、谭峭、彭晓、谭紫霞等,他们致力于道教的理论、方术方面的研究和建设,使低潮中的五代道教仍向前迈进。
北宋统治者也想仿效唐朝,高攀一位神仙为祖。于是另外虚构了一个宋皇室祖赵玄朗,尊为圣祖上灵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又给他配了一位夫人,尊为元天大皇后。并编造说这二人是道教的尊神,以此把崇奉道教和巩固自己的统治联系起来。宋真宗在崇信道教的大臣王钦若、丁谓等协助下,大搞迎降天书的宗教活动。伪造的缄封天书的黄帛上写着:“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意思是说赵氏皇朝永远不倒。为了崇信道教,宋真宗令各地普建道观,各道观均由朝廷赐田十顷、五顷不等,并且免交粮税。宋徽宗更过之,道观赐田数千顷,并定道阶,置道官,发俸禄。他自称教主道君皇帝。道教与最高统治者的结合,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北宋时期内丹学术已广泛传播开来。宋初的陈抟和神宗时的张伯端等著名道士,远承魏伯阳《周易参同契》的“修丹与天地造化同途”的修炼理论,近继刘古知、崔希范、钟离权、吕洞宾、施肩吾、彭晓的内丹修炼术,进一步“推天道以明人事”,阐发和推进道教的炼养理论和内丹道。
陈抟一生致力于养生之道,他对道教炼养理论与方法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他创作的一系列图式中,在道教中影响最大,便是他曾刻于华山石壁的《无极图》。五代(公元907—960年)以后,哲学思想界出现了以图解析《易》理的图学,其首创者便是陈抟。《无极图》有“顺”、“逆”两种解释,“顺”即“顺以生人”,指宇宙万物之源起,即宇宙生成论。陈抟以“无极”为宇宙本原,宇宙万物之生成,历经了五个过程,模式的从上到下:(一)无极而太极;(二)阴静而阳动;(三)五气顺布;(四)顺以生人;(五)化生万物。“逆”即“逆以成丹”,讲的是炼养内丹的方法,陈抟分之为五个阶段,从下向上:(一)得窍;(二)炼己;(三)和合;(四)得药;(五)脱胎还虚。其要旨在于掌握火水;作到“心肾相交,水火既济”。所谓“逆”,—是指逆反自然过程,从下向上;二是指火性本炎上,水性本润下;但现在要将火使之向下,逆其火性,使火不燥烈,温养和燠于肾阴,将水使之向上,逆其水性,使水不卑温,上升而滋养心阳。这样“滋养之至接续而不已,温养之至坚固而不败”,便算是得法了。
陈抟的宇宙生成论及炼养理论,渊源于四个方面:(一)从《易》理中吸取宇宙生成论;(二)吸取老子“复归于无极”及“归根曰静,静曰复命”的思想;(三)继承了魏伯阳《参同契》模拟自然的丹道理论;(四)继承了钟吕金丹道的内丹炼养方术。
张伯端生于雍熙四年(公元987年),住世九十五岁。幼年涉猎三教经书,以至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张伯端的代表作是《悟真篇》,是道教炼养内丹的主要著作,与号称“丹经王”的《参同契》齐名。此书采用诗、词、曲等体载。正文诗词九十三首,七言四韵十六首,以表二八之数;绝句六十四首,按《周易》诸卦;五言一首以象太—之奇;续添《西江月》十二首,以周岁律。卷末附录有歌颂诗曲杂言三十二首。正文系张伯端“真人”所传“金液还丹火候之诀”阐发内丹丹法,讲的是“养命固形之术”,即丹法起手功夫----“命功”。也就是说,以人身的精、气、神(称“上药三品,或三宝”),经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而结“金丹”。张伯端以为“命功”有成就,若不能进而修“性功”,则不能“回超三界”,归于空寂之本源。总之“万卷仙经语总同,金丹只此是根宗”。什么是修“性”修“命”呢?一般谓“性”即理性,修性即修心,亦指炼灵性为“性”;所谓“命”即生机,修命即求术,亦指炼精气为“命”。张伯端的丹道理论及方法,虽说是来源于钟离权、吕洞宾、陈抟、刘海蟾,但他的《悟真篇》却另具特色,也可以说是丹道理论及方法的发展。
宋元间,在江西西山玉隆万寿宫,有净明忠孝道(简称净明道)的兴起。净明道虽仍以神仙信仰为核心,但与天师道、茅山道、楼观道却有所不同。它虽然也注重符、禁咒驱邪御瘟等道术,也从事服炼斋醮、修仙度人,但只不过作为修道的次要之术;其教义中最主要、最突出的内容,则是强调修道须忠君孝亲。
净明道渊源于东晋的许逊,据《许真君仙传》说,许逊生于东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南昌人,字敬之。早年栖托西山金氏之宅修道,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举孝廉,任旌阳县令。故又名许旌阳。预感晋室将乱,辞官东归,返西山修道,并济世度人。晋孝武帝宁康二年(公元374年)“合宅飞升”。真君云:净明大教是正心修身之学,非区区世俗所谓修炼精气之说也。净明道“贵在忠孝立本,方寸净明,四美(孝悌忠信)俱备。神渐通灵,不用修炼,自然成道”。
在金元之际,北方先后出现了太一道、真大道、全真道等新道派。
太一道为卫州(今河南汲县)萧抱珍(?…1166)于金初创立。主张以老子之学修身,以巫祝之术御世,颇与天师道教义接近。该派重符录斋醮,规定道士必须出家,七传以后逐渐与正一道相融合。
真大道亦创建于金初,创始人为沧州乐陵人刘德仁(1120~1180)。该派以《道德经》为教旨,不尚炼丹飞仙之事,而颇重默祷召劾为人治病,主张“避俗出家,绝去嗜欲,屏弃酒肉,勤力耕作,自给衣食,耐艰难辛苦,补俭慈悯,志在利物,戒行严洁”。要求教徒“守本分,不务化缘,日用衣食,自力耕桑赡足之”。其教义除了以“苦节危行”为要之外,对于道教只主张“守气养神”。炼养工夫只是“见素抱朴,少思寡欲,虚心实腹,守气养神”。元以后,逐渐衰落并消失,或已合并于全真道。
全真道,是金代兴起的北方三大新道派中最大的和最重要的派别,创建于金大定(1161~1189)年间,创立者为王重阳。该派主张三教合一,以《道德经》、《孝经》、《心经》教其信徒。在修行方法上注重内丹修炼,不尚符录与黄白之术,规定道士必须出家住宫观,不娶妻子,持斋茹素,并制定了严格的清规戒律。
全真道的创始人王重阳传有七徒,是为“全真七子”,他们都对北方全真道的传播和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其中以丘处机最为突出。丘处机(1148~1227年),字通密,号长春子,山东登州栖霞人。19岁出家入道,次年于山东宁海全真堂拜王重阳为师。当丘处机嗣教时,正值金元之际。金兴定三年(1219),宋宁宗遣使召请,不应。元太祖闻其名,自乃蛮(今蒙古境内)遣臣持诏召请,丘处机以73岁高龄率十八位弟子,从莱卅出发,跋涉万里,历尽艰辛,历时两年多到达西域大雪山与成吉思汗相会。“太祖时方西征,日事攻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及问为治国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问长生久视之道,则告以清心寡欲为要”。太祖深契其言,礼遇甚隆,尊为神仙,命他掌管天下出家人,并敕免全真道士的赋税。这就为全真道的鼎盛奠定了基础。丘处机于1224年返大都(今北京),住太极宫(今北京白云观),此处即成为全真道的活动中心。丘处机在此演教,立龙门之宗。在他的努力下,全真道的宫观数量和道教徒人数都迅速扩充,全真道进入鼎盛时期。
明代,道教最有名的道士是张三丰,其人生卒年代不详,曾在湖北武当山修道,后离武当山隐居。太祖、成祖均曾遣使寻觅,不遇,乃营修武当宫观。明英宗天顺三年(1459),张三丰被封为“通微显化真人”。
清朝,道教最著名的道士为全真龙门派第七代律师王常月(?~1680年),号昆阳子,山西潞安府长治县人。生于明季之乱世,慨然出家,师事全真龙门六祖赵复阳。清顺治十三年(1656)奉旨在北京白云观主讲道法,前后受赐紫衣三次。并在江浙和湖北武当山传“初真”、“中极”、“天仙”大戒,即“三堂大戒”。(经过王常月律师所制定的“三堂大戒”一直沿用至今)。他倡导修道以持戒为首要功行,撰有讲稿《心法正言》,后由唐清善演而为《龙门心法》。这是一部清代以后道教影响最深的道书,使全真教风大振。王常月律师曾使全真龙门派一度兴盛起来,因而被誉为“中兴之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道教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政府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道教徒的信仰得到尊重和保护。宫观中旧有的封建性规制被废除,成立了民主管理机构,道士们也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1957年,经过一年的等备,中国道教协会在北京白云观正式成立,岳崇岱为第一任会长。1961年中国道教协会在北京召开了第二届全国代表会,选举陈撄宁为会长。
“文革”中,道教同全国各行各业一样受到极左路线的严重冲击,宫观被封闭,道教活动被停止,中国道教协会也被迫停止了工作。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重新落实,中国道教协会也恢复了工作。1980年、1986年、1992年、1998年,先后召开了三届、四届、五届、六届全国代表会议。全国各地的主要道教宫观也陆续修复开放,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有21座为全国重点宫观。1990年,中国道教学院成立,为培养道教接班人。1989年,中断数十年的全真派传戒活动恢复了,第一次传戒活动在北京白云观举行。1995年,第二次传戒在四川青城山举行,2002年,第三次传戒活动在千山五龙宫举行。1995年,中断多年的正一派授录活动在江西龙虎山举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