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教文化认为,人生的最高价值就是得道成真。所以,在个人的生活准则上,它强调要尊道贵德,惟道是求。为了求道,必须保持恬淡无欲、清静素朴的思想,教人"抑情养性","贵生养生",不追求外在的功名利禄和荣华富贵,不为个人的私欲而心神不安,始终保持一种"安时而处顺"、"知足常乐"的高尚情操,养成一种开朗旷达的胸怀,"遇人无忤,与物无争",以崇尚节俭为荣,以攀比奢侈豪华为耻,明确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29和"去甚、去奢、去泰"30。此与西方文化影响下的那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普遍泛滥的社会风气是极不相容的。在个人生活的准则上,西方文化所倡导的是追求个人物质利益,鼓励人们为了满足个人物质利益而拚命竞争,相互之间比奢侈、比豪华,尔虞我诈,金钱第一。为了金钱和享受,可以不顾一切,包括出卖自己的良心和人格,终于导致整个社会的道德沦丧,歪风邪气蔓延滋长。相反,如果人人都能信守道教文化所倡导的个人生活准则,做到"是道则进,非道则退"31,整个社会风气就可以大大好转,人们的思想素质也会大大提高,并把人们从金钱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摆脱个人名利的精神枷锁,更好地发展个人的聪明才智,体现人的真正价值,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
五、道教文化的宽广能容思想道教奉行《道德经》里"知常容,容乃公"32的准则,这集中体现在文化方面的兼收并蓄态度,主张宽广能容,善于向不同的文化学习,认为应像海纳百川一样地融摄百家之长以不断地丰富自己,既没有西方文化那种自以为是的"精神优越感",也没有家那种视自己为正统别人为异端邪说的排他性。西方文化总认为"只有他们自己的文明才是唯一具有世界性的文明","所以觉得理所当然地应该把他们自己的思想意识和传统习惯都强加于人",而"对于其他人民的社会文化思想和传统却一无所知"33。儒家孔子虽然视"宽"为五德之一34,其弟子子张讲过"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35《中庸》也讲"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36。但孔子同时又提出"攻乎异端,斯害也已。"37孟子更是认为"圣人之徒",应以"辟杨墨"为己任,视杨墨为无父无君的禽兽;董仲舒则鼓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走向宽容的反面。所以,宽容意识始终未能构成儒家的根本特色。而道家道教则不然,它一贯主张兼容并包,正如司马谈所说:"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故能"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38这种文化心理的发扬,形成了中华民族开阔的文化胸怀,容易吸收各种先进文化以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使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能够经常自我更新,充满勃勃生机,不但可以经久不衰,而且愈来愈繁荣昌盛。在新世纪里,一定能适应时代的变化,融摄西方文化的精华,演变为具有时代精神的民族文化,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综上可知,道教文化并不是一种远离尘世、与世隔绝、和现代生活没有关系的文化,恰恰相反,它的许多思想对当前的现实生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的甚至还可以说是一种匡救时弊的救世良方,对社会主义的两个文明建设也很有参考价值。所以加强对道教文化的研究,即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我们弘扬中华文化当中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任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