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2289|回复: 7

佛教故事——百 业 经 白 话 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19 23:56: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百 业 经 白 话 文

梵文: 嘎玛夏嘎达 (Karma Xia Gatha)

藏文: 勒呷巴

汉文: 百业经


--------------------------------------------------------------------------------

(1) 一 只 母 狗

      ——恶口骂僧 累世转狗

 

  一时,佛在印度舍卫城,(古称奢婆提城,位于灵鹫山附近)。有一施主,财富圆满,犹如多闻天子⑴。这位施主也喜欢一些外道宗派,他娶妻后,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不久,其妻有孕,九个月后生下一个相貌端庄的孩子,其身金色,头如宝伞、鼻形妙高等种种相好。施主为孩子举行了隆重的诞生仪式,取了适合其种姓的名字,并用牛奶、酸奶及酥油等各种食品喂养他,这个孩子如海中莲花般地很快成长起来。当他会自己行走玩耍时,施主买了只小母狗给儿子玩。这只小母狗很快乐,也很聪明:对外道不好,对内道欢喜。每次见到外道信徒总是不高兴,跑去咬他们,把他们的衣服咬烂;但见到内道比丘时非常高兴,去舔他们的脚,摇自己的尾巴或是绕转等等作一些恭敬的行为。

  我等大师释迦世尊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Buddha),具有二种智慧、四无畏⑵、七菩提支⑶(Saptabodhyanga)、八解脱⑷、九等持⑸和十力⑹等无量功德,如来狮吼声传遍三界并以大悲心时时刻刻观照一切众生,哪些众生兴盛、哪些众生衰亡;哪些众生具损害性、哪些众生具善根性;哪些众生堕恶趣、哪些众生从中得解脱;哪些众生具七圣财⑺(Saptadhana)等等。如是观察众生的种种因缘,即便是大海离开波浪,佛陀对众生的大悲心刹那也不会离开的。同时,圣者罗汉⑻(Arahan)亦如是。

  当时,世尊大弟子之一棗圣者舍利子⑼(Sariputta)用声闻眼来观察世间,知度化施主的因缘已成熟。一天早上,舍利子身披袈裟(Kasaya),手持钵盂(Patra)到舍卫城化缘去。当走近施主家时,那只母狗远起相迎,一如既往,舔舔舍利子的双足,又摇摇尾巴,然后右绕三匝,作出非常恭敬的样子。施主见此情景,心想:这只狗真是很有善根!它只不过是堕入恶趣的众生之一,却对这位比丘如此的恭敬,此比丘肯定是位大德。一个傍生尚能如此,我毕竟是个人更应对他恭敬承事。便亲自迎请舍利子,祈求到他家应供,尊者默许了。施主心生欢喜,将尊者请入家中,敷高座,并亲手供养饮食,尊者也如理受食,饭食讫,准备洗钵,施主知受供圆满,便祈传法。舍利子以神通观察他的根基、意乐及随眠烦恼,传授了相应的佛法。因闻法的不可思议加持力,施主以智慧金刚摧毁了二十种萨迦耶见⑽(Sakaya-Dithi),得到圣者预流果⑾位(Sotapanna Phala)。舍利子与他交谈良久便回去了。得果后施主生大欢喜广行布施,求施者从四面八方蜂涌而来。其财源如井水般令众生取之不竭。施主也常请舍利子应供,并为母狗祈求传法。舍利子给它传了相应的法,母狗也以恭敬心来听受。这时,施主心想:我现在得到圣果,还是这只母狗的恩德。若不是它去迎接尊者的话,我也不可能供养尊者,更不可能得到圣者的果位。对我来说,母狗的恩德确实很大。从此,他更加善侍这只母狗。

  有一天,母狗生病了,施主请舍利子尊者给它诵经。舍利子尊者对母狗与施主传了:诸行皆无常(Sabbe Sankhara Aniccam),诸行皆痛苦(Sabbe Sankhara Dukkham),诸法皆无我(Sabbe Dhamma Anatta),涅槃即寂灭(Nibbana Nirodha Hoti)。尊者说:“若对我生欢喜心的话,堕入傍生界的众生也能脱离恶道。”说毕,就回去了。不久,母狗去世了。施主前去请问尊者:“我的母狗死了,现在该怎么办?”尊者对施主说:“将母狗的尸体放于静处,它的肉体会腐烂但骨架以后会有很大用处。”施主听后便按照尊者的吩咐将母狗的尸体放在一个非常寂静的地方。

  母狗死后其灵魂又投胎到施主妻子体内,九个月后,施主的妻子生下一个女孩。这个女孩相貌端庄、眉毛黝黑、鼻形妙高、头如伞盖、双臂修长、身色金黄等各种相好。施主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诞生仪式,取了适合种姓的名字,并以牛奶、酸奶、酥油等喂养她。她如海中之莲很快地成长。长大后,舍利子见到她,叫她去听法,但她正值青春年少,性情娇纵,不肯去闻法。这时,舍利子把静处母狗的骨架放到她的面前。突然,她忆起了自己前世的情形。(译者:确实,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大城市的姑娘们,应该把前世的骨架放在她们面前或前世某种的因缘,使她们也能回忆前世该多好啊!)当她忆起前世的一些因缘时,内心生起无比的忧愁。思维:前世是舍利子为她传法,依舍利子的加持,使她离开了傍生界,今得人身,故尊者对我的恩德很大。因此,她对舍利子非常感激,心想:现在我应立刻往尊者面前闻法。她当下就堪能闻法。当时,舍利子观察她的根(Indriya)、界(Dhatu)、意乐、精进(Viriya)及随眠烦恼(Kilesa),然后传与她相应的法,她以智慧金刚摧毁了二十个萨迦耶见。得到预流果位。得果后,她马上将袈裟披在肩上,对尊者舍利子恭敬顶礼,并且如是呈白:“我现在已得圣者果位(Ariya Phala),我愿意在释迦牟尼佛(Sakyamuni Buddha)的教法下出家,行持梵净行(师言:这里是先得圣果后现出家相。按道理是应先皈依受戒后得果。过去的一些公案是这种程序而此处不然。)尊者告诉她说:“出家可以,但要请求你的父母同意。”她得到了父母的同意后,舍利子把她带到众生主母(Maha Prajapradi)前,落发出家,受具足戒,众生主母为她传了相应佛法。后来她自己也精进修学,断尽了三界烦恼,获证罗汉果位(Arahat)。(译者:这样很好,原来是只母狗,后来变成女人,开始不愿学法,后来学法终于证得罗汉果位。)证果后,在她的境界中:黄金与牛粪等同,虚空与手掌无别。并具足种种神变。诸天赞叹她的功德,众天神恭敬她。因以往昔作狗时是舍利子为它传法,而今为人时又是舍利子为她传法。故她对舍利子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师言:小乘的罗汉是如此对上师念恩报恩,那么大乘密宗弟子更应该铭谢上师的大恩。但是现在末法时代的众生,上师无论怎样摄受弟子并传殊胜密法,念恩报恩者又有几人?这也许是末法的一个标志。)经常顶礼尊者,报尊者的恩,也时常对舍利子说:“尊者,您对我的恩德很大,曾经我为傍生,是您把我从傍生界中救出来;今我得圣果,也是您把我从轮回中救度出来。”因她经常对舍利子说这类感激的话,舍利子身旁的比丘们听见了。有一次,比丘们问舍利子:“为什么这位比丘尼(Bhikkhuni)天天说非常感谢您,您使我从傍生界(Tiracchana Dhatu)中得到解脱。尊者问他们:“你们是否还记得,原来我们有位施主,他家的那只母狗吗?”“对,对,是有只母狗(Soni),它对我们很好。”尊者说:“它就是这位比丘尼的前世。当时,我对它传法后它对我生起无比的欢喜心,死后转生为施主的女儿。她现在能回忆前世,所以经常说些感激我的话。”众比丘听后,对因果生起了很大的信心。又往世尊前请问:“世尊,此比丘尼以何业感,转成一狗身?又以何业感转为人身?又是以何因缘而对佛陀与舍利子生大欢喜心,不仅在佛的教法下得出家并且获证罗汉果位?唯愿为说。”

  世尊告曰:“诸比丘,此乃她前世业力与今世的因缘。所谓前世的业力:早在贤劫人寿二万岁时,如来、正等觉、人天导师、迦叶佛⑿(Kassapa Buddha)出世。当时在印度鹿野苑(Isipatane Migadaye),有位施主家有一女,相貌庄严。长大后,对迦叶佛生起无比的信心,并在迦叶佛的教法下出家。精通三学、清净戒律(Sila)、具足梵行(Brahmacari)等等殊胜功德,并是传授佛法的一位说法上师。传法后,她得到许多供养,如各种饮食、衣药等,但她自忖:我一个人享受这么多供养,意义不是很大。就发心将所有财物供养僧众。后来,她找了僧尼二众,把她每次所得供养物供养僧众(Bhikkhu Sangha)。这些僧众的生活也是全由她来供养维持。有一次,这位比丘尼遇到急事请求僧众帮忙,但没有一个人愿意帮她。都说:‘我们很忙,要读经不能舍离善法而去帮你。’这位比丘尼顿时生起大嗔恨心,便恶口相骂:‘我平时对你们事事时时关照,供养你们,为你们作那么多事,可我遇到一件急事,你们谁都不肯帮忙,你们一点良心都没有,像母狗一样。’她用‘母狗’来骂僧众,她自己造了很大的恶业(Akusala Karma)。(师言:因果方面的报应,应从中了解。本来这次讲《百业经》希望听法人越多越好,但人就是这样刚强难化。听法的人很少,许多堪布活佛也因种种原因外出,堪布活佛也好,大德高僧也好,如果没听此《百业经》将来可能在取舍因果方面会有些差错。不管什么人若没听此经,以后作事因果自负,希望各位认真地听。今后特别注意,不应用如‘母狗’等恶名来责骂别人。平时讲话必须有礼貌,经常观察自己的语言,不要造恶业。)僧众觉得她如此恶口相骂很不应理,就问她:‘你是什么人?我们又是什么人?’那位比丘尼生气的说:‘你们是出家人,我也是出家人。’僧众们告诉她:‘有点不同,虽然都是出家人,但我们当中有已得果位的圣者,你毕竟是个凡夫,这样恶口骂人造了很大的罪业,会使你在轮回(Samsara)中感受痛苦(Dukkha)的。所以,你应该以最大的后悔心来好好地忏悔你的罪业。’听此话后,这位比丘尼觉得言之有理,便在后半生中更加精进行持净戒,常求忏悔。她临终时发愿:愿我一生中持戒供养的功德使我能生生世世投身富贵之家,相貌庄严,并于释迦牟尼佛出世时,在其教法下得出家身,证罗汉果!同时又发愿:愿我于僧众前恶口骂人之罪业不要成熟!(师言:有些业你不想成熟,但很快成熟。)虽然她临终时如是发愿,可这个恶业最先成熟并且转五百世母狗之身。其它的愿也如理如实地成熟。这是她前世的业力,那么今生的因缘又是什么呢?是她作母狗时对舍利子生欢喜心和信心,以这个信心转为人身,这是她今生的因缘。(师言:在迦叶佛教法下出家持戒的人,在释迦佛时能证得果位;在释迦佛教法下受居士戒以上的人,在弥勒佛(Maitreya Buddha)教法下能证得果位。如果其中破了戒在贤劫千佛中任一佛的教法中能得解脱。我们在释迦佛教法下若不破戒定能在弥勒佛的教法下证得果位。若破了戒,在余九百九十五尊佛的教法下得证果位。)(译者:这些观点是荣素班智达《边法辩》讲义中的教证,所以我们大家应该注意因果,另一方面至少也要受居士戒。要特别注意我们对僧众的态度,作为堪布管家有时会对僧众说些不入耳的话或不好听的比喻,但若自己有很大的忏悔心作忏悔,是否能忏悔清净也很难说!不过上师说过念四十万金刚萨埵心咒能忏净,自己也有点安慰。以上的这个公案对大家启发不小,应从因果取舍方面注意。)


--------------------------------------------------------------------------------

  注:

  ⑴ 多闻天子: 四天王中北方天王,佛教中为护法并恒施福之神。法华义疏云:“恒护如来道场而闻法,故名多闻天子。”

  ⑵ 四无畏:  一切智无所畏、漏尽无所畏、说障道无所畏、说尽苦道无所畏。

  ⑶ 七菩提支: 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念觉支、定觉支、行舍觉支。

  ⑷ 八解脱: 又名八背舍,违背三界之烦恼而舍离其缚缠之八种禅定

  ⑸ 九等持: 四禅、四无色及灭受想定(亦名灭尽定)。

  ⑹ 十力:  知觉处非处智力、知三世业根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诸禅定及八解脱三三昧之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智一切至所道智力、知天眼 无碍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知永断习气智力

  ⑺ 七圣财:信财、戒财、惭财、愧财、闻财、施财、定慧财。

  ⑻ 罗汉:  小乘极悟之位名,一译;杀贼、杀烦恼贼之意;二译;应供,当受人天供养之意;三译;不生,永入涅槃不再受生死果报之意。

  ⑼ 舍利子: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意译为秋露子,被誉为“智慧第一”。

  ⑽萨迦耶见: 译曰身见,为五见之一。执著五蕴假合之体,思为有真实之我,起我与我所之见也。

  ⑾预流果: 又称初果,指断尽三界之见惑,预入圣道法流,以第十六至八无汛圣道(或圣者)之阶位。

   ⑿ 迦叶佛: 於现世界人寿二万岁时出世而成正觉,释迦佛以前之佛也。过去七佛中之第六佛。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9 23:56:41 | 显示全部楼层
百 业 经 白 话 文

梵文: 嘎玛夏嘎达 (Karma Xia Gatha)

藏文: 勒呷巴

汉文: 百业经


--------------------------------------------------------------------------------

(2) 小眼沙弥

      ——责骂圣者 累世狗报

 

  一时,佛在舍卫城,城中有一施主,财富圆满,犹如多闻天子(Vaisravana)。其子成人娶一贤妻,共度幸福美满的生活。不久,其妻有孕,九个月后生下一个非常庄严的孩子。诞生那天,施主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贺生仪式。并取适合种姓的名字。家人用牛奶、油饼、酸奶等喂养他。他长到会独自玩耍时,施主给他买了只小狗。(师言:经中公案多有相同,但不要以为是千篇一律而是共同业力所感。)小孩子非常欢喜经常喂养小狗,(师言:其实小狗不用喂,自己一生下便会吃。)并把它带到路边教它咬人,后来它咬人凿实厉害。

  我等大师释迦世尊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Buddha),具有二种智慧、四无畏、七菩提支(Saptabodhyanga)、八解脱、九等持和十力等无量功德,如来狮吼声传遍三界,并以大悲心时时刻刻观照一切众生,哪些众生兴盛、哪些众生衰亡;哪些众生具损害性、哪些众生具善根性;哪些众生堕恶趣、哪些众生从中得解脱;哪些众生具七圣财(Saptadhana)等等。如是观察众生的种种因缘,即便是大海离开波浪,佛陀对众生的大悲心刹那也不会离开。同时,圣者罗汉(Arahan)也是对众生时时刻刻地观照着。

  当时,圣者舍利子(Sariputta)以声闻眼(Savaka Catu)观照世间众生,知道施主(Pindadayaka)被调化的机缘已成熟。于是,一天清晨,尊者著衣持钵往施主家化缘(Pindapata)。施主远远就看到了舍利子,正准备迎接,但那只久训了的狗猛扑向舍利子狠狠地撕咬,将尊者咬得鲜血直流。施主见此情景立即赶开狗儿,把舍利子请到家中,将伤口清洗干净包扎好后,在舍利子前作了忏悔并请尊者受供。尊者默许了。施主敷垫请尊者入座,亲手供养美味佳肴。饭食已讫,尊者将剩下的食物喂了那只狗,小狗儿很欢喜。施主见尊者受食已准备洗钵,便请传法。尊者观察施主的根基和随眠烦恼(Kilesa),传给他一些相应的法,施主以智慧金刚摧毁了二十座萨迦耶见(Sakya Ditthi)之山,证得预流果(Sotapanna)位。之后,才皈依受戒。他又对舍利子祈求道:“请您接受我们有生之年的饮食供养。”但舍利子说:“在你家也可以,可我还要利益其他众生。”(师言:当时这位施主想请尊者只接受他家的供养,现在有些居士也是这样,“这是我的上师,这个活佛是我们的活佛,不是其他人的上师、活佛”,有些“活佛”呢?也是执着“这个居士是我的施主,故他不能到其他活佛前供养,否则我要与他断绝关系!”)

  施主得果后,发心更加广大,常常迎请舍利子来受供。舍利子来的时候那只狗已不再咬他了,也不咬其他人了。(师言:也许因为舍利子喂了它糌粑,不过,印度可能没有糌粑。)倒是每见尊者来就远起相迎,恭敬地看着尊者,舔尊者的双足、右绕三匝等。尊者应供毕又护送尊者远远的一段路程。(师言:大约有学院到洛若乡那么远吧。)有一次,舍利子来施主家应供,那只狗照例远迎又远送,临别时,仍旧舔舔尊者的足、右绕三匝。可返回的路上不幸被一群狗咬死了。它死后,神识转生到施主家,施主的妻子又怀孕了。

  舍利子以神通观知那只狗在回去的路上被群狗咬死,其灵魂已投生到施主妻子的胎中,想前去度化这只狗。便独自一人去施主家了。施主很远就见尊者独自走来,他即高兴又遗憾,心想象尊者这样的大阿罗汉竟然连个侍者也没有。便问道:“尊者,像您这样的大阿罗汉,连侍者也没有吗?”舍利子说:“现在我没有侍者,也没有弟子,你能不能帮我找个侍者或弟子?”当时施主说:“现在我没办法找到,但我的妻子怀孕了,若这孩子生下来是个男孩,长大后就给您作侍者。”(师言:若是女孩也就没办法了。若是女子给一位大阿罗汉作侍者,在戒律(Sila)上是不如法的。)这时,舍利子对施主说:“长者既出此言,那我们就一言为定!”说毕就回去了。过了九个月,施主的妻子生了一个庄严的男孩,可他的眼睛非常小。家人照例为他举行了贺生仪式,取名时,因他眼睛非常小的缘故,就给他取名棗小眼。施主用牛奶、酥油及酸奶喂养小眼。他如海中莲速长成人。年值豆蔻,聪明伶俐,智慧无碍。于文、武、理、术无不通达,并对象、马、天时、地理等八种观察也都精通。舍利子尊者见小眼已长大该出家了,一天早上,著衣持钵又到施主家化缘。施主很高兴地接待了尊者。尊者对施主说:“小眼未出生前,您已答应给我作侍者,像您这样的大长者不会言而无信吧!那么现在能不能将小眼给我?”施主欢喜地叫来小眼,并说:“尊者, 我一定言而有信。”又对小眼说:“在你未出生之前我已答应将你送给尊者作侍者了,现在你应该好好地侍奉尊者。”小眼也高兴地说:“这是您对孩儿最大的恩德,我一定好好地侍奉尊者。”舍利子立即给小眼剃度并将他带回经堂给他传了一些法。小眼也非常精进努力,最后断尽了三界(Tisso Dhatuyo)烦恼,证得了罗汉果位。在他的境界中,黄金与牛粪等同,虚空与手掌无别,远离世间八法⑴(Loka Dharma),诸天赞叹他的功德。这时舍利子是位罗汉,小眼也是位罗汉,但小眼仍是作侍者。一次,小眼给尊者洗脚时,见尊者腿上有个很大的疤痕,就问:“尊者,这么大的伤痕是怎么回事?”尊者说:“请你想一想这个伤痕是怎么来的。”小眼罗汉能知前世后世,所以他当时就观知是自己前世作狗时咬伤了尊者。接着,他观察到前世的前世他还是一只狗,一直连续观到前五百世都是狗。这时他又以宿命通⑵来观察他自己的后世,若不是遇到尊者,他后五百世仍就转狗身。此时他悲喜交集,(师言:依止善知识非常重要,若不是上师的话,我们可能会继续轮回。但若遇到一个大成就者,今后我们当中的许多人是不用再轮回了。小眼也如是,若没遇上舍利子,他仍需五百世作狗。遇到尊者,凭其对尊者生起信敬心之故而获得人身,再也不需作狗了。在我的周围,一些人比较辛苦。一方面较累很可怜;另一方面他们作各种事情也有一定意义。当然,我不是大成就者,但给他们传法也有一定的智慧和清净戒律的功德。另外,在说法上师前即使作芥子许的小事,功德也很大,能摧毁轮回的根本,这是至关重要的。)对舍利子生起了极大的信心与感恩之情。心想:我有生之年不作比丘,仅以沙弥身来恭敬承事尊者,聊报尊者之恩。并对尊者说:“您对我恩深似海,将我从傍生中解救出来,我愿在有生之年不作比丘,仅以沙弥身份来恭敬供养承事您,祈能报尊者之恩。”后来许多比丘劝小眼沙弥:“你应当受具足戒,为什么不受?”他说:“我在舍利子尊者前发愿不受具足戒,只当沙弥。”“为什么在尊者面前这样发愿?”“因为尊者对我恩德很大。”“是怎么样的大恩?”小眼沙弥就原原本本地将经过告诉了众比丘:“我前世为狗,后遇尊者的摄受而得人身,没有尊者的摄受,我还将转狗身五百世。因尊者的恩德所以我发愿今生以沙弥身对尊者承事。”

  众比丘听后,往佛陀前请问:“世尊(Bhagava),以何因缘,小眼沙弥转生成狗?以何因缘,若没遇到舍利子还将转狗五百世?以何因缘,后得人身具大福报?以何因缘,虽得人身眼睛甚小?又以何因缘,他对如来生欢喜心并于佛的教法下得罗汉果位?”世尊告曰:“诸比丘,一切业果皆不会成熟于地(Dhatu)、水(Ab)、火(Tejo)、风(Vayu)之上,所作善恶亦不会成熟于外境之上,而是成熟在自己的五蕴⑶(Panca Khanda)、十二处⑷(Ayatana)、十八界⑸(Dhatu)之上。”即说偈曰:“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师言:对因果(Hetu Phala)要有一定的信解,这是佛教徒起码的标志。若对因果无信心则修什么甚深的法,所得和意义都不大。我们首先应该了知果报是众生的业感。这个业有善有恶;有定业有不定业;有今生受有来世受。来世中,有一百劫后受的,也有十万劫后受的。所以,众生的业感在时间、果报上是各不相同的。现在一些人以为今天造一个善业,今天能得到善报或今天造个恶业,今天就要得到恶报。这是不了解佛法中因果的缘故,若真正了解的话,当知“缘合应时际,其果定成熟。”还有些人说:“我一生念佛、参禅,为积累资粮作了许多布施等善业,但我心里仍是烦恼,家庭不和顺,生意又不好,不知三宝的加持力哪里去了?因果是虚妄的吧!”这都是很大的邪见。释迦教法中也没说造业是即造即成熟而是说“百劫(Kalpa)不毁灭”。既使经过一百个大劫,其业果也是不会毁灭消失的。所以业果是有今生报也有来世报。如以前的瓦蒙格西造论诽谤密法,他与一千多眷属一起活生生地由裂开的地缝堕入地狱(Niraya),这是现世现报。又如今生经常供养上师、僧众,自己今生中许多事业也很顺利圆满,也是现世现报。还有如五无间⑹罪(Panca-Nantariya)是来世成熟的,甚至有历经几大劫、几十劫以后才成熟。)(译者:现在汉地、台湾有这样的现象,如果来了一位上师给别人加持,别人的病马上就好了,那别人就认为这样的上师是有能力的上师,是位高僧大德;若上师加持后病没好转,则认为这位上师至少是没有加持力更不可能是位大德,甚至对三宝也失去了信心(Sadha)。这是一种不懂因果的邪见。当年,法王如意宝(Cinta Mani)去台湾尤其担心诸如此类的事情。总之,有些业报通过上师加持今生能解决;有些业报虽然通过努力,少许今生能解决,但大部分有待来世。因此,我们对因果报应应该长时间来作观察,否则,对因果生邪见,对上师三宝生邪见,唯有造更为严重的恶业而已。目前,世界上相信因果,如理取舍因果的人非常少。若能将此《百业经》成书流传,肯定会广利群生的。法王在此也作了较广的论述与教证,但在此是有侧重地略作些翻译。)

  世尊讲毕此偈复言:“诸比丘,曾在贤劫人寿二万岁时,人天导师、如来(Tathagata)、正等觉(Samma Sambuddha)、(Lokavidu)迦叶佛出世。在印度鹿野苑(IsipataneMigadaye),有一施主,财富圆满如同多闻天子。其妻子生下一个相貌庄严的孩子,长大后对迦叶佛的教法生起了无比的信心,便祈求父母同意他出家。出家后他精通三学⑺,具足种种功德,成为一位非常著名的说法上师。这样一来,有许多人供养衣药饮食,其财富非常充裕。可他想:这么多财物一个人用不完,应该供养僧众。他自己又为法师又当管家,培养僧才,也多方联系施主供僧。每次供僧时,他专门安排几个负责人。有一天,他将自己和其他施主的财物一起供僧,但到中午僧众却没吃到饭,也没人负责供斋。便问:“今天由谁负责?”有人告诉说是某某比丘负责。原来这位罗汉比丘因上午为僧众作事,到中午有点儿困,便回房坐禅去了,所以僧众没吃到饭。这位罗汉比丘眼睛很小,于是,这位精通三藏(Ti-petaka)的大管家就在僧众前,眯起眼睛示意大家:‘今天就是像我这样的小眼人负责,让大家没吃到饭。’然后,他又去面骂这位比丘:‘我对僧众经常供养,也联系多方施主来供养僧众,可你呢?自己吃得饱饱的,也不管僧众事,自己去坐禅,简直象狗一样!’(师言:平时不要给他人取绰号、叫恶名。在我们学院这类情况较少,但有少数人喜欢给他人叫什么大鼻子、小眼睛、小个子、大胖子等。或说:“那个大个子不在!”若这样,也许自己后五百世一直转生为大个子,看起来很不庄严,所以往往我们一不小心在生活中造了很多恶业。那位法师大管家恶口骂的是位罗汉,而我们这里有许多是发了大菩提心的菩萨。若对境是大乘菩萨,其恶口相骂的业报将是不可思议的。对此,我们很多人不重视也不知道有这样的因果报应,故从此,在生活中一定要谨小慎微。)那位罗汉比丘觉得他恶口骂人造了很大业,便立即对法师管家说:‘你觉得你是什么人?我又是什么人?你不应该这样吧。’他却回答说:‘你是出家人我也是出家人,这有什么?’罗汉比丘说:‘你是凡夫而我已经证得罗汉果位,你这样说话果报很大,应该好好忏悔。’听了此话大管家自忖不应理。最后,他一生中厉力忏悔罪业且对罗汉比丘常顶礼忏其前愆,对三宝恒时恭敬并广弘佛法。临终时,他发愿:愿我一生中修习梵行(Brahmacari)及恒时供养僧众的功德使我生生世世财富圆满;将来在释迦世尊出世时令佛欢喜,得以出家现证罗汉果位;愿我恶口责骂圣者的果报不要成熟。诸比丘,当时大管家,即今小眼沙弥也。因他恶骂(Pisuna-Navaca)罗汉比丘(Arahan- Bhikkhu)故,五百世转为狗身。若没能遇上舍利子,后五百世仍旧为狗。又以其愿力成熟,他生在财富圆满的施主家,于我教法中出家,后证得罗汉果。这就是小眼沙弥的前后因缘。”(译者:这个公案告诫我们平时不要给他人取恶名更不能用傍生来代叫一个人,其果报是不可思议的。大家要明白铭记这个道理。)

 


--------------------------------------------------------------------------------

  注:

⑴ 世间八法:称、讥、苦、乐、利、衰、毁、誉。

⑵ 宿命通: 谓能了知过去之事。

⑶ 五蕴:色、受、想、行、识

⑷ 十二处: 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及六境(色、声、香、味、触、)。

⑸ 十八界: 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境(色、香、味、触、法)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⑹ 五无间: 八大地狱之第八地狱阿鼻地狱,谓五无间。趣果无间、受苦无间、无间、命无间、形无间。

⑺ 三学: 戒学、定学、慧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9 23:56:56 | 显示全部楼层
百 业 经 白 话 文

梵文: 嘎玛夏嘎达 (Karma Xia Gatha)

藏文: 勒呷巴

汉文: 百业经


--------------------------------------------------------------------------------

(3) 能愿比丘

      ——杀生之报 短命多病

 

  一时,佛在舍卫城,有一施主,财富圆满,犹如多闻天子。其有一子娶妻之后,一同愉快地生活着。但美中不足的是膝下无子,因此他们常常祈祷诸天尊,如帝释天⑴、大梵天⑵、土地神、森林神等。后来,因祈祷和其它因缘的和合,其妻子终于怀孕了。她非常高兴地告诉丈夫:“我身已有孕且右侧偏重,可能会生个男孩。”同时,她发愿:“愿我的孩子将来孝顺父母,行持善法,对整个家族及自己的种姓有大利益。”听到这些,大施主的儿子非常高兴。为了保养妻子的身体使其身心舒畅,他特地在自己的房子上为她盖了一座宫殿,宫内冷暖适宜,设备齐全,还有五味饮食,动听的音乐等,非常舒适。

  我等大师释迦世尊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Buddha),时时刻刻观照着一切众生的苦乐。即便是大海离开波浪,佛陀对众生的大悲心刹那也不会离开。圣者罗汉(Arahan)亦于昼夜六时中观照着世间众生。这时,阿那律⑶(Anuruddha)尊者用声闻眼观知一位最后有⑷者已投胎到施主家中,并且施主家人被调化的因缘已经成熟。尊者同时又观知应该是声闻调 化而且是由他亲自去。这样,尊者阿那律去了施主家,为他们传了相应的佛法。施主一家对尊者生起很大的信心,并皈依(Sarana)了三宝守持居士五戒⑸(Panca Sila)。施主从此作广大的布施,求施者络绎不绝,其财富也是取之不尽。

  一天,阿那律尊者独自一人去施主家。施主惊讶地问:“尊者,您这样的大罗汉怎么会没有侍者呢?”尊者说:“我找不到侍者,你能否替我找一个?”施主马上说:“我家儿媳已怀孕,若生下来是男孩,一定送给尊者作侍者。”尊者说:“长者,既如此发心,那就一言为定。”说毕尊者便走了。

  九个月后,施主的儿媳生下一个很端庄的男孩,具足身色金黄等种种相好,家人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贺生仪式。因为家人祈祷了很久才得以满愿,故为孩子取名“能愿”。家人请了八个姨母以丰富的营养食品来喂养他。孩子如海中之莲很快地成长。长大后,他开始学习各种文学、武术、天文、历算等世间学术,并且无不通达。此时,尊者观察到他出家因缘已成熟,便著衣持钵去施主家化缘。尊者见到这个孩子就问施主:“这就是那个还未生下来就已答应给我作侍者的孩子吧!”施主说:“确实是。”并把他叫到身边,对他说:“孩子,在你还未生下来的时候,我已答应把你交给尊者作侍者了。”这个孩子听了,非常高兴地说:“这是长辈对我最大的恩赐,我会好好地侍奉尊者的。”言毕,阿那律尊者就把能愿带回经堂给他剃度、皈依、授戒、传法。能愿比丘非常精进,前夜后夜都不睡眠而勤于修持。有一次,他得了重病,父母听说后,马上带着药品等来寺中探望他。几天过后,能愿比丘仍旧病情严重,可父母因家务繁忙,不能长时间在寺院里照顾他,为此,他们去请示阿那律尊者:“尊者,我们身为俗家,家事繁忙,寺中久住多有不便,能否开许能愿比丘回家养病呢?”尊者观知能愿比丘回到家中也能证得罗汉果位,于是就开许了。能愿比丘被父母接回家中,遵医嘱多方治疗。渐渐地,能愿比丘对病苦生起了无比的厌烦心,于轮回生起了出离心。他励力精勤,最后,断除了一切烦恼,在家中证得阿罗汉的果位。(译者:也许出家人在家里也可以证悟大圆满,但我本人没神通,不敢开许你们回家,对在家中得证悟有些怀疑。所以,你们请假回去看病,尤其是平时很精进、持戒又清净的出家人向我请假时,我心里很痛,经常不准假,这样许多人没有断传承。虽然当时你们可能对我有点不高兴,可我总觉得出家人回家没多大意义。因为很多僧人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如今社会也比较乱,若清净僧人既便是死在静处,也是很圆满的。)

  能愿比丘得果后,观察父母及家人的根基,给他们传了相应的法,他们用智慧金刚摧毁了萨迦耶见(Sakaya Ditthi),得证预流果(Sotapanna)位。能愿比丘再观察自己的前世时,知道自己前世是人,前世的前世也是人,但每次得人身都是短命多病。(译者:这个公案主要说明杀生的果报是短命多病,相信会对大家有益。若对因果有更进一步的认识,相信大家今后在如理取舍因果方面会有很大的进步。)由于能愿比丘在生生世世感受这样的报应,故他对自己的肉身生起厌烦心,就显示身体放光、出水、出火及闪电等各种神变,最后即趣入无余涅槃⑹(Maha Parinibbana)。涅槃后,他的父母用白、黄、红、蓝四色布包裹其遗体,准备抬到尸陀林去,但众人无论如何都抬不动遗体。便到阿那律尊者前请示。尊者觉得也许是能愿比丘前世的愿力所致,便往世尊前白言:“世尊,能愿比丘在家中圆寂了,但大家都抬不动他的遗体。”世尊告诸比丘言:“罗汉比丘已在家中圆寂了,所有比丘应该去供养他的遗体,我也同去。”世尊便率众比丘一同前往。众生主母(Maha Prajapradi)听到此事后,也带着五百比丘尼一同前往。同时,给孤独长者⑺也带许多优婆塞(Upasaka)和优婆夷(Upasika)前去。这样,佛与四众弟子(Catu Parisa)都集聚在能愿比丘家。优婆塞们请求世尊由他们将能愿比丘的遗体抬到尸陀林去,世尊答应了。他们就将遗体抬到尸陀林后,四众弟子(Catu Parisa)在遗体前发愿,并以各种花香等作供养。最后,将遗体火化(Sarira Nissanda),并为能愿比丘造了遗塔(Cetiya)。(师言:现在修塔很多都不如法,按规矩:佛有佛的遗塔,菩萨有菩萨的遗塔,罗汉有罗汉的遗塔。现在很多人不管是什么上师、师父,一旦圆寂了就造塔子。有些寺院有很多塔,“这个是某某方丈的塔”,“那个是某某当家师的塔。”在《大圆满前行》中讲过,如上师是佛的化身,应按佛的遗塔来造;如是凡夫则不能造佛塔。你们最好翻查历史。)(译者:你们以后作金刚上师、方丈、大和尚、阿阇黎时,应告诉弟子最好不要为自己修遗塔,既使修了也没多大用处。若是位圣者,不修塔也可以;若是个凡夫,修了遗塔或许对其转生有很大的危害。)当下,世尊为四众弟子(Catu Parisa)传无上甚深妙法。待传法圆满后,诸比丘请问:“世尊能愿比丘往昔造了什么业,今生在富贵之家却受短命多病的业报?”世尊言:“诸比丘,能愿比丘前世所造的业,无论是善是恶,其业果都不会成熟于外境的地(Dhatu)、水(Ab)、火(Tejo)、风(Vayu)上面;一定成熟在自己的界(Dhatu)、蕴(Khanda)上。如偈云:‘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众比丘,曾在贤劫人寿四万岁时有位国王。在国王的聚乐王宫前,住了一位大臣,大臣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因对轮回中众生的生、老、病、死生起厌离心,就去森林里静修三十七道品(Bodhi-Paksika)等妙法,尔后证得无上正等觉(Samma Sambuddha)。于众生转十二大法轮,他就是贤劫中的第一尊佛棗俱留逊佛⑻(Krakucchandha Buddha)。小儿子从小行为放荡,喜欢杀生邪淫等恶行,尤其是喜欢打猎,曾伤害了成千上万条生命。后来,俱留逊佛回宫传法,他的弟弟也被教化皈依佛门,受了居士戒。之后,他发心修一些经堂、供养僧众,并发愿:愿我生生世世财富圆满,愿我生生世世令如来欢喜,并在如来教法下出家,证得罗汉果位!后来,他因杀生的果报成熟,无论投生哪一道都是短命多病。又因他供养僧众及修建经堂的功德,使他生生世世财富圆满,得受如来教言,又在我教法下出家证得罗汉果位。”众比丘复次请问:“世尊,以何因缘,能愿比丘的遗体众人抬不动?”世尊复言:“在贤劫人寿两万岁时,人天导师(Satta Deva Manusanam)、如来(Tathagata)、正等觉(Samma Sambuddha)、应供(Lokavidu)、迦叶佛(Kassapa Buddha)出世,印度鹿野苑(Isipatane Migadaye) 有一施主生了个孩子。这孩子出家后得罗汉果趣入涅槃(Nibbana)。(这孩子的上师就是现在的能愿比丘)。涅槃后,罗汉的上师把遗体供养起来,并发愿:愿我将来在释迦佛教法下得罗汉果,入涅槃时,佛与四众弟子(Catu Parisa)也供养我的遗体。因此愿力成熟,故今日我与四众弟子(Catu Parisa)去供养那具抬不动的遗体。”世尊如是说。(译者:这个公案主要讲杀生的报应。这是从人寿四万岁一直到人寿八十岁之间,一个漫长的因果报应的过程。正如世尊言:“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大家要牢记在心间。)

 


--------------------------------------------------------------------------------

  注:

⑴ 帝释天: 音译释迦提桓因陀罗,略称释提桓因。本为印度教之神,入佛教后称为帝释天。为佛教之护法神,乃十二天之一,为忉利天(三十三天(Tavatinsa))之主。

⑵ 大梵天: 位于色界初禅天之第三天。又称梵天王、世主天。大梵天以自主独存,谓己为众生之父,乃自然而有,无人能造之,后世一切众生皆其化生,并谓已尽知诸典义理,统领大千世界,以最富贵尊豪自居。

⑶ 阿那律: 乃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於佛传法时酣睡而被佛呵责,便立誓不眠而罹眼疾,至於失明,然以修行益进,心眼渐开,终成佛弟子中天眼第一。

⑷ 最后有:谓生死界中最后之身。阿罗汉及缘觉菩萨之身也。

⑸ 居士五戒:指五种制戒。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种制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及不饮酒。

⑹ 无余涅槃:  即烦恼断尽,所余之五蕴亦灭,众苦永寂。

⑺ 给孤独长者: 他是舍卫城之商主,后买下祇陀太子之园林供给僧众。

⑻ 俱留逊佛: 乃过去七佛中之第四佛。现在贤劫四佛之第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9 23:57:10 | 显示全部楼层
百 业 经 白 话 文

梵文: 嘎玛夏嘎达 (Karma Xia Gatha)

藏文: 勒呷巴

汉文: 百业经


--------------------------------------------------------------------------------

(4) 驼背人

      ——无意害兄 受驼背报

 

  一时,佛在舍卫城。有一施主,财富圆满,犹如多闻天子。(译者:当时印度很富裕,每位大施主都富如多闻天子,但现在很贫穷。这是不同时期众生所感的依报不同。)其有一子娶妻后,共度幸福美满的生活。其儿媳怀胎九月,生下一个庄严的男孩。全家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贺生仪式,并给他取了一个适合种姓的名字,以各种饮食精心喂养。这孩子长大后,学习各种文学、天文、地理,观察象、马、珍宝等世间学术,无不精通。

  一天,孩子突然生病了,背上长出个大疱,腰也佝偻弯曲,成了个驼背人。家人多方求医,花了许多钱治病也无济于事。最后,他们决定请当时著名的大德们来为孩子医治驼背的病。印度当时的外道六大本师如弗兰利、迦叶子、弗利子等是非常的出名。(师言:释迦世尊居兜率(Tusita)天时,外道很兴盛,故世尊发愿降临南瞻部洲救度被迷惑的众生。)于是,施主供养外道六大本师财物、饮食等并作礼祈求:“你们是当今出名的大德,于过去、现在、未来世间的一切无不通达。现在,我的孩子重病在身,求你们医好他。”当时,六本师们用一些药物、咒语等用心地医治,仍不见效。施主一友是佛教徒,提醒他说:“您不要皈依那些外道本师,应该皈依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世尊是能仁遍知(Sabba-Vidu),无所不能的!”施主听后,欢喜无比,便前往拜谒世尊,世尊为他传授了一些法要。尔后,施主又祈求世尊率眷属于次日到家中应供,世尊默许了。施主非常高兴,回到家中作了很好地准备。第二天,他又亲自去迎请世尊及众弟子。世尊披上袈裟,手持钵盂,率众弟子前往施主家。驼背孩子看见远处走来的世尊,尤其见到佛的三十二相好⑴(Devatimsa Maha Purisa Lakkhanani),心中数数欢喜,安乐无比,胜过了十二年的禅悦(Samapatti)。竟然激动得在床上跳了起来。这么一跳,他的背立即直了,恢复如常人一样。便对世尊生起了无比的信心,马上到世尊前恭敬、顶礼、供养赞叹。见此,施主是喜于心而乐于形,虽然,他没明说请佛陀来给孩子治病,但如今未经治疗而痊愈了。他们对世尊恭敬顶礼,敷起高座,请世尊及僧众分别入座,以最上品的饮食作供养。圆满后复请世尊传法。传相应的法毕,他们都以智慧金刚摧毁了二十种萨迦耶见,得到了预流果位。(师言:世尊在世时人人修法都能立即证果,善恶也是现世受报,而现在呢?我们修法不能很快得果,业报也不会很快成熟。很多人有这样的邪见。我们应了知:释迦世尊住世时即是果期,修法者马上证果,尤其是证小乘果位非常快;现在是教期末后,修法是不会马上证果,但业力的本性是不变的,所谓‘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将来一定会证果的。)当时,痊愈了的驼背人心想:世尊治好了我的病,断除我的痛苦,使我获得了安乐,为报佛恩,我应该生生世世出家。他经父母同意后,到世尊前合掌顶礼、随佛出家受近圆戒⑵(Upasamapada)。(师言:佛陀传戒不同于现在,当时是通过语句传戒,不需很长时间。)出家后,佛陀给他传法。他精勤修持,不久,断尽了三界烦恼,获证罗汉果位。在他的境界中:黄金与牛粪等同;虚空与手掌无别,具足无量功德,诸天齐赞他的功德。

  时诸比丘请问:“世尊,此人以何善业得生富贵之家?以何恶业弯腰驼背?以何因缘得佛亲自加持而恢复如常?为何于您教法下断尽烦恼证得罗汉果位,请为吾等演说?”世尊告曰:“诸比丘,早在贤劫人寿二万岁时,人天导师(Lokavidu)、如来(Tathagata)、正等觉(Samma Sambuddha)、迦叶佛(Kassapa?/FONT>Buddha)出世,鹿野苑有一施主,他的儿媳生了双胞胎,家人兴庆,作了贺生,给双胞胎取了适合种姓的名字,并用丰美的食品喂养他们。长大后他俩对迦叶佛深有信心,经父母同意后得以出家受戒。他俩认为迦叶佛教法中闻思修是得道的根本。故请问迦叶佛:‘世尊,我们应该先闻思还是先修行呢?’世尊告诉他们:‘先闻思然后再修行。’(师言:在迦叶佛出世时也是闻思修很重要。以前,世亲菩萨也说过,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最着重于闻思修,若无闻思修仅形式而已。)(译者:前年一位活佛在某学院住了两年后回本寺院,抵达寺院后便立即召集了所有僧众说:“咱们寺院内没有闻思修,只不过是个形式而已。”可那位修建寺院的老喇嘛听后怒气冲天,负气欲走,活佛急忙好言相劝:“修寺院是闻思修的助缘,别无它意。”又经多方劝解才平息下来。从此,活佛在寺院中再也不敢对僧众提闻思修了。由此可见,现在的人不懂闻思修的重要性,往往仅耽求形式上的造作,却忽略了闻思修行。)这样,他俩白天闻思,但每到夜晚休息时,那个顽皮的哥哥就去耍弄他那温和稳重的弟弟,经常压在他身上。日久弟弟很生气,开始起烦恼。一天,他拿了个大砖石裹在他自己的衣服里,这时哥哥又故计重施耍弄他,结果哥哥的腰搁在砖石上,把腰椎折断了,从此再也直不起来,成了个驼背子。弟弟心里很难过:哥哥虽然不应该对我无理,可我却使他残废了。带着后悔的心,他请了许多医生给哥哥治疗,渴望哥哥能早日康复。不久,哥哥终于恢复如前。因为生病,哥哥对轮回生起了无比的厌离之心,更加精进修持,终于证得了罗汉果位。(师言:生病的好处是能对上师三宝生信心,对轮回生出离心;不病的好处是能积累资粮。无著菩萨也如此说。)(译者:这里弟弟无意间伤害了哥哥,当时的哥哥是位凡夫,可见,即使对凡夫作一点损害,其果报也很大。)弟弟非常高兴,便经常恭敬承事罗汉哥哥。弟弟在临终时发愿:我一生中出家持戒,愿以此功德,能生生世世转生富贵家,并能在释迦佛出世时出家,证得罗汉果,愿我害哥哥的恶业不要成熟,若因果无欺定要成熟,则愿释迦佛亲来消除我的痛苦。当时,他害哥哥的业果成熟,而感今生的驼背,因发善愿成熟故,我今天亲自来消除他的痛苦,使他能立即恢复正常,(译者:如此的发愿是一个很好的忏悔方法。我们也该如此发愿,愿我们往昔所造诸恶业,最好不要成熟,但若果报成熟也愿在弥勒佛出世时,蒙佛陀慈悲能亲自遣除我的一切痛苦,或者愿其他任何一尊佛,甚至祈愿法王如意宝(Cinta Mani)成等正觉时,由上师老人家慈悲来遣除我的痛苦。)今生于富贵之家,并在我教法下出家获证罗汉果位。”

 


--------------------------------------------------------------------------------

  注:

⑴三十二种相好: 系转轮圣王及佛之应化身所具足之三十二种殊胜容貌与微妙形相。依大智度论卷四所载即,1)足下安平立相2)足下二轮相3)长指相4)足跟广平相5)手足指缦网相6)手足柔软相7)足趺高满相8)?如鹿王相9)正立手摩膝相10)阴藏相11)身广长等相12)毛上向相13)一一孔一毛生相14)金色相15)大光相16)细薄皮相17)七处隆满相18)两腋下隆满相19)上身如狮子相20)身广洪直相21)肩圆好相22)四十齿相23)齿齐相24)牙白相25)狮子颊相26)味中得上味相27)大舌相 28)梵音相29)目绀青相30)牛眼睫相31)顶髻相32)白毫相

⑵近圆戒: 略称具足戒,指比丘、比丘尼所应受持之戒律。一般而言,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9 23:57:22 | 显示全部楼层
百 业 经 白 话 文

梵文: 嘎玛夏嘎达 (Karma Xia Gatha)

藏文: 勒呷巴

汉文: 百业经


--------------------------------------------------------------------------------

(5) 春乾摩比丘尼

      ——两世驼背 等流果报

 

  一时,佛在舍卫城,有大比丘尼⑴(Bhikkhuni),名曰春乾摩,她有众多眷属和尼众经堂。所居附近有许多戒学较高的比丘尼,她们具足种种神变,经常以各自的神通力到北俱卢洲⑵(Vttara-Kuru)、西牛贺洲⑶(Apara-Godaniya)、东胜神洲⑷(Purva-Videha)、三十三天(Tavatinsa)⑸(Trayastrimsat-Deve)及人间富贵的地方去,带回各种珍宝与美食。见此,春乾摩比丘尼十分羡慕。心想:我若能象她们那样该多好呀!她一直琢摩:要学习神通,可是到哪里学呢?又跟谁学呢?去跟那些比丘尼学吧,她们的嫉妒心强,怕不一定会教我,(师言:释迦佛时代的女性也是有不共的烦恼,尤其是嫉妒心,无论出家或在家都一样,故女众应该认识自己的烦恼,并对症下药。)若跟比丘学吧,男女众说话都遮止,更不要说想学窍诀了。(译者:男女僧众不许说话,在《百业经》中也有如此教证,并非有人擅自所定。)她天天苦思冥想,终于,她想到了寺院外的六群比丘(Cha-Bagiyabhikkhu)。春乾摩这时暗自高兴,觉得:这些恶行比丘即不受寺管辖,又不受戒律束缚,谁也管不了,我可以去跟他们学神通。于是,她就借口供斋与他们联系。她亲手作许多美味饮食好好地供养了六群比丘。然后,她说:“我有一个请求,希望你们传授我一个神变。”六群比丘对她说:“教,倒是可以。可你要知道,窍诀可不是随便教人的。按规矩:教窍诀,对方要么有大的供养、要么以学术交换、要么一生中不传任何人。不过,你吗?如果三个月内天天以饮食供养我们,再供养每人六种资具,我们可以发心教你一个神通。”听此言后,春乾摩比丘尼信以为真,便欣然答应了。三个月当中她按要求供养了六群比丘。三个月过后,她对六群比丘祈求:“我的供养圆满了,该教我神通了吧!”他们很爽快地说:“可以。不过,学神通首先要锻炼好身体,身体越强壮,神通越容易修出来。”她赶忙问:“那,我该怎样锻炼呢?”他们漫不经心地说:“第一天,先站在一个凳子上跳下来,依此类推,到第七天从第七个凳子向下跳。这样,身体锻炼得很好了,接下来,第一天从一层楼上跳下来,第二天从二层楼跳下来,直辖到第七层楼上跳下来,一直坚持下去。这样,身体越来越好,神变也越来越大,以后,在空中飞来飞去肯定没多大问题。”然后,春乾摩比丘尼真的去按这个所谓的“教言”去作了,一天、两天、三天……结果到了第七天,她从第七个凳子上摔了下来,把腰椎骨给摔断了,成了驼背。她痛苦地对六群比丘说:“你们给我教的是什么神变?怎么把我的身体‘锻炼’成这个样子!”但,六群比丘神态自若,蛮不讲理地回答说:“这,我们就不管了,该教你的都教了。”听到这番话春乾摩比丘尼生起大嗔恨心。无论在经堂里还是在道路旁,逢人便说六群比丘是如何如何地作骗,使她成了驼背。(译者:现在有些居士也是先供养,然后说被骗了。所以,首先观察供养之境,极其重要。)众比丘听说此事后,前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六群比丘作骗于春乾摩比丘尼,现在六群比丘骗了她,往昔也曾骗过她。那是很久以前,印度鹿野苑有位梵施国王,准备兴建王宫,请了许多木匠。这些木匠每天在那些弯曲粗硬的木料上,画线凿锯将木料作得端直平滑,手艺非凡。一位看国库的驼背妇女见此情景,心想:这些木匠技艺如此高超,能否把我的身体也作直了?那些木料弯曲不直又粗又硬;而我的身体是比较柔软光滑的,应该更容易作直吧。几经思考后,她就去对木匠说:‘您们的手艺很不错,能不能把我的身体作得象木料那样端直?’这些木匠说:‘按道理是可以。但有个条件,如果三个月内每天供养我们食物,我们就愿意。’听毕此言,这个驼背妇女欣然应允。三个月过后,她对木匠们说:‘已经供养你们三个月了,现在可以把我的身体作直了吧?’这些木匠一本正经地说:‘是,现在可以了。不过,我们作木料是先在上面画线,再用斧子砍、锯子锯,这样木料就作得端直了。同样,也让我们在你身上画线,再用斧子砍、锯子锯,……’听到这话,那个驼背妇女毛骨悚然,很害怕地说:‘怎么?用斧子砍?那不就把我砍死了吗?’木匠们满不在乎地说:‘那又有什么办法?除了斧子砍、锯子锯,我们别无它法。’当时,驼背妇女很伤心,但又不敢向任何人言及此事。诸比丘,当时的驼背妇女就是现在的春乾摩比丘尼,木匠们就是现在的六群比丘。往昔他们骗了她,没满其愿,今世她继续受骗。”(师言:这是同行等流果⑹。就是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亲怨若今生不了,则一直生生世世报下去。所以,我们平时对一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眼觉得很好或讨厌,这都是前世的因缘,大家要明白这个道理。)

 


--------------------------------------------------------------------------------

  注:

⑴比丘尼: 意译乞士女。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女性。

⑵北俱卢洲: 意译胜处、胜生、高上,以其地胜于其他三洲而得名。地形方正。

⑶西牛贺洲: 以牛行贸易而得名。地形如满月。

⑷东胜神洲: 以其身形殊胜故称胜身,地形如半月,人面亦如半月。

⑸三十三天(Tavatinsa): 六欲天之一。又作忉利天。於佛教之宇宙观中,此天位居欲界第二天之须弥山顶上,四面各八万由旬。

⑹ 同行等流果: 一切由善因所生之善果,或从恶因所生之恶果,均与因同一性质,故称同行         等流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9 23:57:41 | 显示全部楼层
百 业 经 白 话 文

梵文: 嘎玛夏嘎达 (Karma Xia Gatha)

藏文: 勒呷巴

汉文: 百业经


--------------------------------------------------------------------------------

(6) 恰嘎国王

      ——轻慢尊者 王位复得

 

一时,佛在舍卫城,有位布德作拉巴?多扎的人。他依佛陀的加持力遣除了三界(Tisso Dhatu)轮回的痛苦,获证了圣者罗汉的果位。尊者觉得世尊恩深似海,为报佛恩,他决定度化无边的众生。依所化众生的时、处、因缘等观察,他观知南方果贤巴(印度六大城市之一,汉译萨弥城)的众生与他有缘,且度化的时机已成熟。他便披上袈裟、手持钵盂往果贤巴城化缘。果然,城里一位著名的大施主和其他眷属经常供养他。尊者观察他们的根基意乐,给他们传授了相应的佛法。有的人得暖位⑴(Usma Gata)、顶位⑵(Murdhana)、忍位⑶(Khanti)、圣法位⑷(Lokikagra Dharma);有的得预流果(Sotapanna Phala)、一来果⑸(Sikitagami Phala)、不来果⑹(Anagami Phala)、罗汉果⑺(Arahat);有的得金轮王、梵天、帝释天;缘觉⑻的果位,有的种下了如来正等觉的种子,更多的人对三宝(Ti-Ratana)生起了不共的信心。(译者:一些汉人在我们学院住了一段时间后,为报答法王如意宝(Cinta Mani)的无比恩德,在汉地兴起广度众生的宏伟事业,其弟子肯定也有不同的证悟吧,所以,我们也有这样的缘起。)已得果的众弟子对尊者祈求:“尊者,您对我们的恩德很大,把我们从三恶趣中解救出来,从此,再也不堕入轮回(Samsara)中。我们度过了生死海,越过了骨架山。所以,我们诚祈尊者在有生之年能接受果贤巴信徒们的供养。”尊者和善地说:“在这里也可以,但我还要饶益其他有情。”在场的信徒们都对尊者广度众生的大悲心赞叹不已。祈请者们礼毕尊者后各自回去了,可四面八方朝拜者纷沓而来。

正当此时,恰嘎国王率领着四大军队打猎。经过此施主门前时,(师言:印度的国王总是爱好打猎,殊不知打猎是下劣种姓所为,非国王所应为,可他们无聊,赖以打猎虚度时日。)国王见施主院内济济满堂,便问手下大臣:“这个院里怎么这么多人?”大臣说:“听说有位布德作拉巴?多扎的人在这里,所以,有很多人来朝拜他。”国王听了尊者的名字,知道他是邻国一位国王的太子,出家后证得了罗汉果,而且与他尊者的父亲是故友挚交。“哦!原来是那个人,我应该去看看他。”于是,国王等来到了院内。尊者没出外迎接,也没起身,依然坐在法座上。国王顿时不悦,但还是勉强礼拜了尊者。之后,国王生气地说:“他毕竟是在我的国土上,居然敢对我不恭!”大臣们也议论纷纷,对尊者说些失礼的话。国王更是火上加油,怒气横生。打猎返回时,国王说:“我们再去,若那位尊者仍是那副姿态的话,我就砍断他的头。”“对,我们应该如此。”众大臣也随声附和着。尊者知道国王发了恶愿,便向前跨了六步去迎接国王。因劳尊者亲自迎接,国王身上原有的光立即消失了,大地瞬间裂开。见此,国王非常害怕,他知道是尊者迎接他的缘故,便马上跪下来向尊者顶礼并祈求:“寡人愚昧无知,愿一心一意求忏悔。”尊者悲颜,慈眼看着他说:“这对我倒没什么,只是您既然知道错了,好好忏悔就可以了。”国王再三祈问:“我心发恶愿,身造恶业,惊动了尊者,这样,对我的王位有没有影响?对我的生命有没有危害?”尊者安慰道:“不用担心,对您的生命没有危害。但因我前迈六步迎接您的缘故,您将于六个月中失去王位,因您忏悔的缘故,王位会失而复得。若您对我生欢喜心,则身上的光可立即恢复,裂开的大地也无害于您。”

 

注:⑴ 暖位: 此位可烧除烦恼,接近见道无漏慧而生有漏之善根,并以此位观欲界、色界、无

色界之四谛及修十六行相,而生有漏之观慧。修至此位即使是退欲而断根造恶业,

乃至堕入恶趣,然而终必能得圣道而入涅槃。

⑵ 顶位:   于动摇不安定之善根(动善根)中,生最上善根之绝顶位,乃不进则退之境界。

于此 修四谛、十六行相。修至此位即使退堕地狱也不至于断善根。

⑶ 忍位:  为确认四谛之理,善根已定,不再动摇(不动善根)之位,不再堕入恶趣。分上

忍位、中忍位及下忍位。

⑷ 圣法位: 为有漏世间法中能生最上善根之位,观修欲界苦谛之一行相。于次一刹那入见道

   位而成为圣者。

⑸ 一来果: 即四圣果中之第二果。指断除欲界九品修惑中之前六品而证得圣者果位并以来返

    人天一次而得名。

⑹ 不来果: 略称那含,意译不还、不来,乃声闻四果中第三果之圣者。彼等已断尽欲界九品

    之惑,不再还来欲界受生。

⑺ 罗汉果: 即第四果又作极果,无学果。指已断尽色界,无色界之一切见惑、修惑而永入涅槃

     之圣者。

⑻ 缘觉: 又作独觉,因缘觉。指独自悟道之修行者,即于现在身中,不禀佛教,无师独悟、

    性乐寂静而不事说法教化之圣者。

 

国王立即生起欢喜心,当下,身光复原,地缝闭合。国王对尊者作礼便回宫了。

时过不久,恰嘎国王又带着四大军队去森林中狩猎,捕杀了不少野兽。当时,国王自己向一方追捕,后来脱离了自己的眷属,在森林中迷失了方向。他心中很着急,四处狂奔,得见一牧童家便冲进去了。但牧童不知道他是国王,只是暂时让他安住下来一起生活。国王因害怕、着急及委屈,而神志不清,迷迷糊糊,以至疯狂。太子、大臣等在森林中四处寻觅,却不见国王身影,他们只好作罢回宫。六个月过后的一天,国王手下的一位大臣忽然又想起了丢失的国王,与众大臣商量:“我们再去寻找国王吧,若能找回来,就最好;若是找不回来,则另立太子为国君。”议毕,太子与大臣共同外出寻找国王。同时,国王的神志已清醒。牧童也认出了他是国王,准备把他送回宫去。正巧在路上与寻找国王的大臣们邂逅。太子异常兴奋地问:“父王六个月来是如何度日的?”国王便将六个月中如何如何详细述说于太子。在他详述时,聪慧的太子就回想起尊者,当时对父王的授记。便禀白父王事情的前前后后,是应验了尊者的授记。国王听毕,也觉得此事不可思议,顿时,对尊者增上了信心对太子说:“父王暂不回宫,先礼尊者去。”他们直奔果贤巴城的施主家去拜见尊者,国王一见尊者便立即上前恭敬顶礼,祈请传法,尊者给他传了相应的法。之后国王请求:“尊者,您能否接受我在七天中的供养?”尊者默许了。国王心悦神怡,在七天中,以各种上好饮食供养尊者。受供圆满后,尊者又给他们传了相应的法,他们赞叹尊者的传法功德后,返回宫中。时世尊与眷属也莅临果贤巴城住到施主家。恰嘎国王得知后立即去拜见世尊,世尊也对他传了法。国王请求:“世尊,您能否在三个月中接受我的供养?”世尊默然应允。在三个月的广大供养中,国王总是对尊者另眼相待,其余比丘众心怀不解,便问尊者:“为什么国王总是特殊对待您?”尊着就将国王对待他的前前后后告诉了众比丘,众比丘听毕,往世尊前请问:“世尊,以何因缘,国王先对尊者生嗔心导致身失光色,后生信心使身光恢复?唯愿为说。”世尊告诸比丘:“此乃前世因缘。久远以前,在追培城里有位宁布国王,他在位期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富裕祥和。宁布国王部下的一位小国王家降生了位小太子。太子长大后,精通了经诗史学等十八明,这位颖慧的太子观察到他的父王时尔利于民众,时尔害于民众,及人生的苦乐悲欢截然不同而深有感触。经过日久的观察,太子生起了一个猛厉的出离心,便舍弃王位到寂静的森林中修行。他修得四禅八定⑼、五种神通⑽(Pancabhinna),成了一位著名的仙人。之后,他回宫传法,当时,对他恭敬供养者多不胜数。那位宁布国王打猎路过见到众多人群,就问大臣:‘怎么有那么多人会集?’臣曰:‘是您部下的一位小王子修证成仙人,回宫

 

 

注:⑼ 四禅八定: 四禅又作四静虑,即色界天之四禅。八定谓色界天之四禅与无色界天之四无色

    定,合之而成八定。(应知八定包含四禅)

⑽ 五种神通: 指修四根本静虑所得五种神通。即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及宿命通。

传法,所以众人济济。’听此言,国王心想:以前我们彼此颇为友好,现应该去看看他。(师言:今世的果报与前世的果报在细节上也几乎相同。佛陀曾在经中说:”今生作何业,来世亦受如是果。如今生对某人生嗔心,后来化解合好,肯定在前世也有同样的过程,这就是同行等流果。经中佛说:‘造业受报五百世’的喻意即此也。)宁布国王来拜见仙人时,仙人也是没起身相迎,当下国王顿起嗔心,想要杀掉他。正动念之时,国王身光消失,大地裂开,他害怕极了,立刻到仙人前求忏悔。仙人慈悲地说:‘这对我没什么,但您要从因果方面考虑考虑。’国王再三祈求:‘我对您发了恶心,将来对我的王位会不会有影响?对我的来有什么报应?’仙人安慰他说:‘您的王位不会有影响,如果您对我生起信心与欢喜心,身光会恢复如故。’国王立刻对仙人生起了欢喜心,眼前的地裂也合闭了,身光也恢复了。众比丘,当时的仙人,即今布德作拉巴?多扎的尊者也;时宁布国王者,即今的恰嘎国王也。因果如是毫厘不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9 23:59:29 | 显示全部楼层
  《百业经》是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公案,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妓女、猎人等人物,形象地阐明了善恶之因必感善恶之果的真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20 10:3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很好
楼主辛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4-22 21:45

灵隐岛灵异社区

© Since 20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