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791|回复: 4

道教名山——天柱山(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9-10 23:4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历史文献中,“司命”一词,最早见诸于《周礼•大宗伯》中:

“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司命与风师、雨师并列,显然是天神。《<尔雅>&#8226;释天第八》之“祭名”条目曰:“春祭曰祠,夏祭曰礿,秋祭曰尝,冬祭曰烝。祭天曰燔柴,祭地曰瘗薶。祭山曰庪县,祭川曰浮沈,祭星曰布,祭风曰磔。”古人用祭天的仪式,虔诚地祭祀昊天上帝;用燃烧干柴的方式来祭祀日月星辰,突出的是“火光”,向上苍表示的意思是:“我们害怕黑暗,请赐予我们光明”;我们的古人,用堆积、燃烧湿柴的方式来祭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突出的是“烟云”,向上苍表示的意思是:“我们缺少雨水,请赐予我们甘霖”,所以又叫做“烟祀”。

据本人考证,《周礼》成书应为“春秋战国”时期。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将“司命”信仰,较理性化地定位在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00年左右的吴、楚、齐、晋等地。

自古以来,天柱山就一山独秀于长江中下游平原,雄立于有着“吴头楚尾”之称的安庆腹地,这一带有着浓烈的“司命”信仰。因此,古人将天柱山的正神,供奉为“九天司命真君”,是非常自然的一件事。

郑玄认为,《周礼&#8226;大宗伯》中的司中、司命,是文昌宫的第五、第四星。

《史记&#8226;天官书》中也说:

“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宫: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禄。”

查阅相关天文历法书籍,我们知道:北斗的斗魁四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之上,有六星组成半月状的文昌宫,而司命、司中、司禄分别是文昌宫的第四、五、六星。

除了文昌宫六星中有司命、司中之外,在斗魁之下还有六颗星两两相对,谓之“三台”(即“三能”),其中也有司命、司中之名:其上台二星称为司命,中台二星称为司中,下台二星称为司禄。据说,司命主寿,司中主宗室,司禄主兵。《大宗伯》郑司农注释认为:司中是三台之一,将司命归于文昌六星之一:“司中,三能三阶也。司命,文昌宫星;风师,箕也;雨师,毕也。”

贾公彦疏(贾疏)在《武陵太守星传》中也主此说:“三台,一名天柱。上台司命为太尉,中台司中为司徒,下台司禄为司空。” [孙诒让《周礼正义》]

据此,徐而缓认为:历史上的天柱山,没有确定为“皖山”、“潜山”、“万岁山”、“霍山”、衡山……而最终被定名为“天柱山”,是因为它是司命真君的洞府,位列三台之“上台”,象征着“太尉”,主司命;而天柱山之西北六十里,有一座名山,号曰“司空山”,则象征着“司禄”,与之对应的是三台之“下台”。

不妨将《读史方舆纪要》之“灊山”、“司空山”条目,罗列如下:

“灊山:县西北二十里。绵亘深远,与六安州霍山县接界,即霍山矣。旧《灊山县志》载:“潜山与皖公、天柱三峰鼎峙,层峦叠嶂,为长淮之捍蔽,说者皆以灊、皖、天柱为三山,其实非也。盖以形言之,则曰灊山,谓远近山势皆灊伏也;以地言之,则曰皖山,谓皖伯所封之国也,或谓之皖公山,亦曰皖伯台;以峰言之,则曰天柱,其峰突出众山之上,峭拔如柱也。名虽有三,实一山耳。或又谓山南为皖,山北为潜,雪山盘其东,霍山屏其西。皆即一山而强为之说耳。《图经》:灊山高七千有二十丈,广二百五十里,周五百里,道家以为第十四洞天,有峰二十二、岭八、崖五、岩十二、原四、洞十、台四、池三,其瑰奇秀丽,不可殚纪。《汉&#8226;郊祀志》:武帝登礼灊之天柱山。又《尔雅》:霍即天柱山,灊水所经。山或以邑名,或以水名,《志》亦谓之灊岳也。”

“司空山:县西北六十里。高耸云表,上平坦可数亩,谓之司空原。旧有寨垒,又有洗马池,虽旱不涸,半山复有清泓,旁有雷洞,甚深邃,旁又有小鸦岭。《志》云:山高七里,周四十里,又西北五里曰雷公岩,削壁万仞,称为奇胜。”

天柱山附近,有一座妙道山。多少年前,我就隐隐约约觉得:“妙道山”与“天柱山”之间,应该有什么关联——究竟是什么?却总是搞不清。

近来读了宋&#8226;徐闳中的《重建真源万寿宫记》,才揣磨出个中原因:

“我朝自艺祖受命,圣君继祚。太宗皇帝以神功烈,囊括宇内。天心眷顾,有开必先。乃发德音,焕新祠宇,命以灵仙观名之。真宗皇帝,妙道配天,洪灵来格。瞻粹容于密迩,皇皇绪之绵延。于是正其徽称,追严祖道。亲挥奎画,照贲宸居。逮我神考,克遵常宪。易新冠冕,寅奉有格。真诚精祲,灵贶潜符,盖未可以概举也。”

原来,宋真宗是将“妙道山”,许配给了“天柱山”,所以说:天柱山是“圣祖”,是男性化的,是“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是“财公”;而妙道山是“圣祖母”,是女性化的,是“圣祖母元天大圣后”,是“财婆”。

历史上,宋真宗也确实封了“圣祖母”:

“…酌献圣祖母玉册文:“维天禧元年岁次丁巳三月庚子朔六日乙巳,嗣皇帝臣德昌再拜稽首上言曰:“恭以大道无形,为一气之祖;至神毓粹,居二仪之先。洪惟灵懿无方,柔明有赫,总妙本而贵始,启真绪以肇基。顾以冲人,嗣守鸿业,夙持励翼,思致治平。乃者穹昊监观,秘符申锡,祐绵长之祚,勖清净之风。瑞命殊尤,景贶纷属。由是勒封岳岱,展事汾脽。既明察以交修,复祺祥而荐至。仙驭告期于中禁,睟仪来自于太霄,法从俨其音容,谆诲受于清密。谕感祥于大电,聆毓圣于高丘。厚德孚先,浚源长发。猥绍贻谋之庆,敢忘克荷之艰享是休嘉,永怀钦奉。仰惟祖德之盛,爰上丕称;而母仪之尊,未崇显号。斯所以顺稽巨礼,式耀徽章。允罄精衷,肃伸昭报。谨奉玉册、玉宝,恭上徽号曰:“圣祖母元天大圣后”…”                                ——《续资治通鉴》卷二十七
 楼主| 发表于 2008-9-10 23:4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名山——天柱山(2)

(2)天降诏书·赵玄朗即赵公明



通常,皇帝“封禅”,须有大业绩。宋真宗的一生,谈不上什么建树。但他一手策划、导演的“天降诏书”运动,却轰轰烈烈地搞了十四年。

宋真宗大搞了14年的“天降诏书”运动,他搞没搞红大宋王朝的经济,我不知道;但“天降诏书”运动,搞红了1000年前的中国道教,搞红了当年的舒州天柱山,也为今天的天柱山,打好道教牌、打好文化牌,走旅游兴城的发展道路,打下了伏笔,预留了空间。

公元1008年,即大中祥符元年,宋真宗干了两件大事:一件是“以始祖配天”——认赵元朗为始祖,确立了天柱山“九天司命真君”的崇高地位;另一件事是封泰山玉女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这两件事,对于当今中国旅游业,意义深远:直到今天,泰山的香火依然很旺;天柱山的旅游事业,盛况空前。

为了说清楚“九天司命真君即赵玄朗”、“赵玄朗即赵公明”、“赵玄朗即赵玄坛”,我认为,有必要将宋真宗精心谋划的“天降诏书”一事,完整地介绍给大家。这件事得从“舒州民献瑞石”谈起:

“…舒州民有献瑞石《志公记》,其文曰:‘吾观四五朝后次丙子,赵号太平,二十一帝王。’国家启运在五代后,太宗丙子岁即位。四五百年之前,天命在国家久矣。”

             [《宋史》;宋·李攸《宋朝事实》●卷二登极赦 ]

《潜山县志》(民国版)也记载了这件事: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三月,舒州向朝廷献玄石,有文曰:‘丙子年出赵号二十一帝。’朝廷诏令舒州修祠,赐号‘灵仙观’。次年,建殿宇600余间。”

这块“瑞石”,对天柱山、对宋真宗、对大宋王朝的意义,远远超出今天人们的想象。它把宋真宗与宋朝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舒州民献瑞石”,应该是赵宋王朝“降圣开基”的第一事。对老百姓来说,这也许只能算是一件怪异之事;但对已经被定为太宗接班人(太子)、今后将当皇帝的赵恒来说,却是非同小可、意义非常重大的一件事。

因为,他登基继位的那一年,恰恰就是“舒州民献瑞石”上所说的“丙子年”——也就是说,舒州民献上来的那块瑞石,提前很多年就预告了世人:赵恒将与丙子年登基,赵恒是真命天子,他是未来的接班人!

——这件事在今天看来,一般人也很难解释得清;在那个科学技术欠发达的年代,人们只会认定:赵恒是上天垂命、受命于天的皇帝。

公元998年,即“舒州民献瑞石”的十六年后,宋真宗果然继位当了皇帝。他对“舒州民献瑞石”,上有“丙子年出赵号二十一帝”的事,可以说是记得比谁都清楚。因为,这种“神人相通”、“神天共应”的事,直接关系到赵宋王朝“受命于天”的根本,直接关系到他本人“受命于天”的根本。于是,他紧紧抓住这个机会,一手策划、导演了历史上的“天降诏书事件,做了篇“受命于天”的大文章。

这件事记录在宋·李维《大中祥符降圣记》五十卷,与宋·李攸《宋朝事实》卷二、以及丁谓、李宗谔等编撰的《大中祥符封禅记》五十卷等书中:

北宋景德五年正月初三,即公元1008年2月12日,宋真宗召见文武百官,亲自宣布了一个特大喜讯:“去年11月的一个晚上,朕正准备睡觉,忽然室内大放光彩,联看见一位戴星冠、穿绛衣的神人对我说:‘下个月应该在正殿做一个月的黄箓道场,就会降下天书《大中祥符》三篇。’朕肃然起敬,还没有回答呢,神人已不见踪影。从12月1日开始,朕就在朝元殿斋戒,建道场以求神人保佑。今天,皇城司来报告,发现左承天门南面的鸱尾上挂着一条黄帛。联让太监去看,帛长约两丈,像封着书卷,用青丝绳缠着,隐约看出里面有字,这就是神人所说的降下来的天书啊!”听皇上这么一说,丞相王旦马上率领群臣祝贺。随后宋真宗率领群臣,步行来到承天门,下拜致敬,并派两名太监爬上屋顶,取下天书。由王旦跪进,宋真宗下拜接受天书后,亲自放进轿中,来到道场,授予陈尧叟启封、翻译、宣读,原来天书上写的是:

“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真宗名),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

天书上的内容,类似《尚书·洪范》和《道德经》,赞扬宋真宗能以至孝至道继承帝业,希望他保持清净简俭,希望宋朝的国运昌盛绵长。宋真宗很高兴,跪奉天书,并用丝帛裹住,放入金匮。群臣致贺,宋真宗赐宴款待。随即派专使祭告天地、宗庙、社稷,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大中祥符”。

这件事,在宋·李攸写的《宋朝事实》●卷二中,是这么写的:

“真宗朝咸平元年……大中祥符元年……乾兴元年、景德五年正月三日乙丑,天书降。丙寅,上谓宰相王旦等议降德音,改年号。丁卯,王旦以德音条目上进。上曰:‘朕再思之。奉承天意,当大赦天下。’冯拯进曰:‘适中书、枢密院共议改元,莫若取神人所告大中祥符之言,以为年号。’上悦曰:‘美名也。’先是,景德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夜将半,上方就寝,梦神人星冠绛袍,告上曰:‘宜于正殿建黄箓道场,一月结坛斋戒,当降天书大中祥符三篇。’至是以纪元。大中祥符九年十一月乙卯,诏曰:‘朕以献岁肇春,元辛叶吉,请真君而致洁,奉宝册以陈仪。将伸荐信之辞,式举建元之典。其改来年为天禧元年。’乾兴元年正月一日,御札内外文武臣僚等:‘朕祇荷庆灵,嗣守洪业。顾涉道之犹浅,念守文之惟难。曷尝不未明求衣,既昃忘食,兢兢业业,罔敢怠荒。而天地储休,宗社垂祐,嘉祥屡降,庶政允厘。民俗阜康,边垂靖谧。臻于至治,益用愧怀。……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宋真宗在做完这个“梦”之后,还做了这样一个“梦”:

大中祥符五年十月,宋真宗再次告诉辅臣:他梦见原先降临的那位神人来传玉皇之命:“‘先令汝祖赵某授汝天书,令再见汝,如唐朝恭奉玄元皇帝。’翌日,复梦神传天尊言:‘吾坐西,斜设六位以候。’是日,即于延恩殿设道场。五鼓一筹,睹灵仙仪卫天尊至(请注意这里的“灵仙”二字)。天尊就坐后,命真宗前,语曰:‘吾人皇九人中一人也,是赵之始祖……后唐(923—936年)时,奉玉帝命,七月一日下降,总治下方,主赵氏之族,今已百年。皇帝善为抚育苍生,无怠前志。’言罢,即离坐乘云而去。”

宋真宗讲完后,召宰相王旦等到延恩殿,指示他们参观天尊降临的地方,并布告天下。闰十月,宋真宗遂上圣祖号曰:“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圣母号曰:“圣祖母元天大圣后”。

——这就是历史上宋真宗导演“天降诏书”的全过程。

宋真宗“以始祖配天”的结果,是塑造了一个“赵元朗”(即赵玄朗)。

赵元朗既是赵氏始祖,是“人皇九人中一人”,那么,依照惯例,“玄朗”二字,当然不许再用。宋真宗即诏令天下:

“圣祖名:上曰‘元’(玄),下曰‘朗’,不得斥犯。”

于是,为避“赵玄朗”之讳,天下人均以“元”代替“玄”,以“明”代替“朗”,已有书籍中出现“元”、“朗”二字时,必须缺笔。但“玄”、“元”二字,声音相近,又下令改用“真”字代替这两个字。《续资治通鉴》上记录了此事:

“圣祖名,诏中外不得斥犯。遂改玄武、玄冥、玄枵之类并为真字,玄圣文宣王为至圣。”

从此以后,武当山上所供奉的“玄武大帝”,被改名为“真武大帝”。瞧,武当山的正神,因为要避天柱山尊神赵玄朗的讳,也不得不改名字——所以,我要说:天柱山是皇家的山,其地位之高、贵,由此可见一斑。

既然朝庭需要避讳,文武百官需要避讳,老百姓就更要避讳了。

因避讳,“赵玄朗”被拥有大智慧的中国老百姓尊称为“赵公”;

因避讳,“赵玄朗”被老百姓喊成了“赵明”——直呼“赵明”,还是显得不尊重的,便在“明”字前面,加一个“公”字,赵玄朗就变成了“赵公明”。一来显得尊重、尊贵;二来也显得和霭、可亲。

所以,中国古书上的“赵玄朗”与“赵公明”,其实就是一个人。

为行文方便,保证历史公正,本文之后所提到的“赵玄朗”,均指“赵元朗”、“赵明”、“赵公”、“赵公明”、“赵公元帅”、“赵大元帅”、“赵玄坛”……

——正是这个“赵玄朗”,后来被老百姓尊奉为中国“财神”。



那么,赵匡胤(赵玄朗)为什么被简称为“大帝”呢?

刚才我们说到,宋真宗受“舒州民献瑞石”的启发,出于政治上的目的,搞了一系列“天降诏书”活动,做了篇“受命于天”的大文章,成功塑造了“赵氏始祖赵玄朗”,并将赵玄朗尊称为:

“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

——这么长的名字,用在庆典、祭祖等活动中,是可以的;但在日常生活中提起来,就很不方便。因此,宋朝人将“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赵玄朗,简称为“圣祖”,简称为“大帝”。

所以,宋朝朱公绰在《加司命冕服记》中,将赵玄朗简称为“大帝”。

当然,除此之外,人们还将他简称为“司命”、“司命真君”、“九天司命”、“九天司命真君”、“司命保生天尊”、“保生天尊”、“保生大帝”——不一而足。

您大概又要问了——

“赵玄朗即赵公明”——被你考证出来了,但这还不足以让我信服——你能说得清楚:“赵玄朗即赵玄坛”吗?赵玄朗怎么就成了“中国财神”呢?

加上上一节的“问号”,即:“天柱山真源万寿宫为什么要修新旧屋‘三千六百余间’,这个数字有着什么象征意义?”——现在,我们一共有三个问号,我将在下一节里,解决这些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10 23:4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名山——天柱山(3)

(3)财神·赵玄朗即赵玄坛



中国,在封建主义制度下走过了非常漫长的一段岁月。封建王朝最大的利益拥有者,是皇帝。这一点,体现在权力上,也体现在财富上。中国历史上,任何皇帝都不会允许自己的臣子,富可敌国,与自己抗衡。所以说,皇帝,是封建社会真正的“财神爷”。

宋朝以前,人们喜欢把皇帝供奉起来,当作财神。

今日中国,也是这样:请看多少汽车上,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们的像,做成了“平安符”;试看新版一百元、五十元、十元大钞上,哪张上面没有开国领袖毛泽东的图像(或称“图腾”)?!英国、美国、俄罗斯……几乎世界各国,都将各自国家元首的图像,弄上了钞票。这已成为世界文化的共性,成为世界经济文化的一大特色,一个传统。

在“赵玄朗”还没有被供奉成“财神爷”之前,中国历史上,不乏将皇帝供奉为“财神”的先例。宋朝之前的“后周皇帝”周世宗柴荣,就被人们供奉起来,当了财神。

柴荣,即周世宗,后周皇帝,公元954-959年在位,邢州龙岗(河北省邢台)人,郭威养子。他曾改革政治,整顿军事,奖励生产,先后取后蜀阶、成秦等十四州,又北攻契丹等三州,为北宋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因为他支持生产,扩展疆土,使天下太平,让人民五谷丰登,令国家平安无患,使国家经济发展,人们称他能干,擅于生财,所以把他当作“财神”,供奉了起来。

既然周世宗柴荣能够在江山没有一统的情况下,被世人尊为“财神”,那么,令天下一统的赵玄朗(赵匡胤),就更有资格当“财神”了。

历史上,赵玄朗也正是这样才被民间尊为了财神。

虽然史官们根据“断代史”的需要,将柴荣记成了“周世宗”,将赵玄朗(赵匡胤)记成了“宋太祖”——但他们俩,其实是同一个时代的两个大熟人,“拜过把子”,是患难与共的“把兄弟”:赵匡胤称柴荣为“大哥”。昆剧《赶驾》中,赵匡胤的一段唱词,真实地描述了他们之间的这种特殊关系:

“王站立在营门珠泪倾,猛想起当年投山东。

鹞子头吓死郭威命,十万里江山归柴荣。

天不幸我大哥把驾崩,宗训年幼登龙庭。

北汉王三载不朝贡,都检点领兵前去征。

兵行在陈桥有变动,黄袍加身扶孤穷。

高怀德苗训密言奉,改周为宋进汴京。

进京来百姓歌声颂,都检点果算一盘龙。

大宋的江山刚一统,王不该贪恋桃花宫……”

以上戏词中赵匡胤所说的“我大哥”,即柴荣。

柴荣死后,陈桥兵变,赵匡胤皇袍加身,成为“新一任国家领导人”。拥有整个天下的赵匡胤,将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这一回,老百姓就更有理由将他当作“财神”供奉起来了!

赵匡胤有没有被宋趄的老百姓供奉成财神呢?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赵匡胤的孙子宋真宗赵恒,通过一个“梦”,通过一系列的“天降诏书”,将“始祖配天”,让老百姓认可了“赵玄朗即赵姓始祖”。同时,还意外地将“赵玄朗”打造成了日后中国信仰最为广泛的“财神”。

赵玄朗被尊为“财神”,与宋·李攸《神传结坛之法与张守真》的文字有关:

“国初,有神降于盩厔县民张守真家,自言天之尊神,号黑杀大将军,玉帝之辅。帝命乘龙降世,卫护宋朝……神为守真传结坛之法,曰:“结坛有九。上三坛则为国家设之:其上曰顺天兴国坛,凡星位三千六百,为普天大醮,旌旗、鉴剑、弓矢、法物罗列次序,开建门户,具有仪范;其中曰延祚保生坛,凡星位二千四百,为周天大醮,法物仪范,降上坛一等。倘非祷祀,不及备此三坛,亦当精洁辞意,鲜异花果,扣鼓集神,恳祷而告,去地九尺,焚香以奏,亦可感应也。中三坛则为臣僚设之:其上曰黄箓延寿坛,凡星位六百四十;其中曰黄箓臻庆坛,凡星位四百九十;其下曰黄箓去邪坛,凡星位三百六十。此三坛所用法物仪范,各有差降。下三坛则为士庶设之:其上曰续命坛,凡星位二百四十;其中曰集福坛,凡星位一百二十;其下曰却灾坛,凡星位八十一。所用仪范量有等差。此九坛之外,别有应物坛,或六十四位,或四十九位,或二十四位。法物所须,各以差降,士民之类,可量力而为之。如臣庶上为帝王祈祐,当作祈谷福时坛,凡一千二百位。或为父母师尊禳灾祈福,当为醮设坛,随宜增益也。”守真拜而受之。自尔多有征验,不能备记……”

宋·李攸《宋朝事实》·卷七·道释

《宋朝事实》是一部宋朝人李攸写的书。其中提到的“黑杀大将军”,“善结坛”,并且找了个叫“张守真”的人,传授其“结坛之法”。重要的是,其所结之坛,“上三坛”为国家所设,“中三坛”为臣僚所设,“下三坛”为士庶所设,可以说是面面俱到、疏而不漏,不论您是帝王将相、臣庶百官,或平民百姓,只要您心怀景仰之情,结坛祭祀,就可以“顺天兴国”、“延祚保生”,还能“延寿”、“臻庆”、“去邪”、“续命”、“集福”、“却灾”……可以说是满足了天下各种人等的精神需求,使君臣百姓,皆大欢喜,堪称大宋王朝的“三个代表”,“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在老百姓看来,只要筑上九个坛,就可以“顺天兴国”、“延祚保生”、“延寿”、“臻庆”、“去邪”、“续命”、“集福”、“却灾”——这可能吗?老百姓心里肯定会说:这事啊,有点玄!

所以,宋朝人把这个神人“黑杀大将军”结的“坛”,称之为“玄坛”。

——这当然是笑话。

仔细想想,与这位神人“黑杀大将军”所结的“坛”相对应的,其实只有一个“财”字。有了足够的钱财,“顺天兴国”、“延祚保生”、“延寿”、“臻庆”、“去邪”、“续命”、“集福”、“却灾”,就都能成立,否则,都是空谈。

所以,小平同志说:“发展是硬道理”,徐而缓说:“搞钱是真功夫”。

这个故事,经由文人之笔、文人之口,流传到民间,很快就被南宋、元、明三朝的老百姓所接受,并将那个“号黑杀大将军,玉帝之辅,帝命乘龙降世,卫护宋朝”的“天之尊神”,对应到了宋真宗塑造出来的“赵氏始祖赵玄朗”身上,并因宋朝避讳的需要,和他擅长“结坛之法”,而将其改称为:“赵玄坛”、“赵玄坛元帅”。

所以说,赵玄朗即赵玄坛。



说到这儿,想起一个问题:

“天柱山真源万寿宫为什么要修‘三千六百余间’?这个数字有着什么象征意义呢?”

这里有纪念“黑杀大将军”擅于“结坛”的因素。因为这个所谓的“黑杀大将军”,其实就是后来被民间尊为“赵玄坛”的“赵公元帅赵大财神赵匡胤”——他即是“玉帝之辅”,又是奉玉帝之命,“乘龙降世,卫护宋朝”的“天之尊神”。

细心的读者会留意到:“神为守真传结坛之法”,分“上中下”三坛,共九坛。其第一坛名叫“顺天兴国坛”。天柱山“真源万寿宫”之所以修新旧房屋“三千六百余间”,对应的正是“顺天兴国坛”的三千六百个星位。其目的很虔诚、很明显——在于祈祝“顺天兴国”。

这个数字,与赵玄朗为天上人间的“总真仙”的身份正好相符,因为“总真仙”是天上星宿的“总书记、总领导人”。

您也许要说了:你为什么要将“黑杀大将军”说成是“赵玄朗”、“赵玄坛”呢?符合“黑杀大将军”形象的神灵,可以是“钟馗”呀!

请注意,钟馗不是“玉帝之辅”,而是“阎王之辅”,此其一;其二,钟馗与“结坛”、“卫护宋朝”的说法,相去甚远。

历史地看待“黑杀大将”、“玉帝之辅”、“善结坛之法”、“卫护宋朝”这些词,它们均精确地指向一个人:赵姓始祖赵玄朗——只有他才真正符合这些特征。

首先,民间流传的“黑杀大将军”,使“赵玄朗”演变成“赵玄坛”,成为可能;

其二,宋朝需避“元、朗”二字,将“赵玄朗”避讳成“赵玄坛”,既避了“赵姓始祖赵玄朗”的讳,又表述了赵公元帅擅结坛、护佑大宋朝的目的。可谓一箭双雕。

其三,中国民间造神,均有一定的地方特色。赵玄朗也是这样。据元·无名氏《三教搜神大全》卷三中说:赵玄朗是秦时人,因避秦乱而到终南山精修方术。功成之后,奉玉帝旨诏,任神霄副帅。因为他是终南山人,属于陕西,所以,陕西人赋予赵玄朗秦腔中的“铜锤花脸”形象,具有鲜明的陕西特色:面黑色,头戴铁冠、手持钢鞭,骑黑虎、飘长须,可以说是威风凛凛,既有男人味,又有神人味,具有一定的镇慑力——这种形象,与李攸所记的“黑杀大将军”的形象,如出一辙。

——需要指出的是:《三教搜神大全》卷三中所说的“赵玄坛是秦时人,因避秦乱而到终南山精修方术”一说,实不能成立。因为,遍查史书,秦朝并无“赵玄朗”这个人。透过历史看现象,穿过时空看本质。我们知道,《三教搜神大全》是元朝“无名氏”编的,很明显,为了免于被刚刚建立的元朝政府所伤害,这个“胆小”的无名氏,只好将原本特指“宋朝”赵匡胤(赵玄朗)身上发生的事,改编到了所谓“秦朝”的“赵玄坛”身上。中国历史上,“焚书坑儒”的事,实在太多、太多,这个生活在元朝的“无名氏”,编了书,为什么连名字也不敢留下来?——今天的我们,完全能够理解他的苦衷。但这个“无名氏”又是大胆的、可敬的,他为我考证出“赵玄坛”即“赵玄朗”,留下了最宝贵的一笔、留下了历史上很难得的一条小尾巴,即“赵玄坛讳朗,字公明,乃日之精也。”——这儿,他明确指出:“赵玄坛讳朗”——明眼人一眼即能看出:“赵玄坛=赵朗”,“赵朗=赵匡胤”。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三教搜神大全》应该是一本由宋的遗民编的书,而且,这个“无名氏”,还是一个名副其实、“铁杆子”的“赵宋王朝的粉丝”——他宁愿不留姓名,也要把赵家的神灵,写进“中国神统”。

最后,“黑杀大将军”所传“结坛”,可以代代相传、令赵宋江山永固。所以,这个“黑杀大将军”,应为“九天司命真君”所化,因其擅长结坛,最后被民间附会成了“赵玄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10 23:4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名山——天柱山(4)

传说,财神赵玄朗的生日为每年的正月初五——所以,想发财的人,都在这一天祭祀他。

在民间,赵玄朗(赵公明)的形象很多,如神霄玉府大都督、五万巡察使、九州社令大提点、三界大都督、应元昭烈侯等等。有人说,赵玄朗(赵公明)是回族,是《三国演义》中赵子龙的兄弟。

应该说,中国财神走了一条亲民路线:他和霭可亲,与老百姓没有一点距离;他没有高高在上,而是来到你家,成为挂在你们家墙壁上的一尊“财神”;他想你之所想,为老百姓主持公道;他牵挂着你的健康,为你保病禳灾;他和气生财,让天下商贾买卖得利;他强大有力、驱魔捉鬼、扫除妖孽、打抱不平,替弱者伸张正义……人人都可以喊赵玄朗为“赵公”、“赵公明”、“赵公元帅”,人人都可以喊他老婆为“赵婆”、“财神婆”、“财婆”,就像他们是自己家人一样——就这样,“财公”、“财婆”走入了寻常百姓家。“赵玄朗”、“赵公明”的名字传遍了中国。

中国财神,经过漫长的中华文明史,一步步进化、定型成今天的形象:一手举着钢鞭,一手托着金元宝,旁边围绕着许许多多的奇珍异宝。“举钢鞭”表示供奉赵玄朗可以避邪挡灾、保平安,有“保生大帝”的意味;“托金元宝”表示供奉赵玄朗可以诚信互利、招财增福。

  

综上所述:

赵玄朗 = 赵玄坛 = 赵公明 = 张天师的护法大元帅 = 玄坛元帅

赵玄朗 = 司命 = 九天司命 = 九天司命真君 =中国财神 =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而“司命”在中国古天文学上属于“三台”之“上台”,又名天柱。所以,赵玄朗又可以被称为“天柱”,“天柱山”暗含着“赵玄朗山”、“皇山”的意思。

“三台”又称“三能”,包括司命、司中、司禄。其中,“司命”地位最高,所以“三台”又简称“司命”。

历史上,“司命”是广义的,包括了“司中”与“司禄”,还主管着“福禄寿”诸星,所以,中国财神赵玄朗,也涵盖了“福禄寿喜财”五大神灵,号为“灵仙”。

  

“赵公明”三字,最早见于晋·干宝的《搜神记》,和梁·陶弘景的《真诰》中。《搜神记·卷五》中有这些文字:

“初有妖书云:‘上帝以三将军赵公明、钟士季,各督数鬼下取人。’”这是历史文献上第一次出现“赵公明”三个字。

综合《搜神记》、《真诰》、《三教搜神大全》三本书上有关“三将军赵公明”、“秋瘟赵公明”、“赵玄坛讳朗”这三条记录,我们可以发现,

“赵公明”三字,早于“赵玄朗”三字。

也就是说,是宋真宗将自己的祖先,依附上了道教历史上的神人“赵公明”,并将之最终发展、定位成了信仰最为广泛的“中国财神”。

  

有些典籍上说:“赵公明即赵玄坛,全称正一玄坛赵公明赵大元帅”;  

有些典籍上说:“赵公元帅姓赵名朗、玄朗,字公明,终南山人”……

归根结底一句话:赵元朗一人多名。

——赵玄朗究竟有多少种称谓呢?据不完全统计,赵玄朗的称呼,超过40种,如:

“司命、大司命、少司命、天柱、三台、三能、司中、司禄、日精、瘟神、司命真君、九天司命真君、赵姓鼻祖、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上帝、九天司命保生天尊、保生天尊、保生大帝、储福之命、长生保命、赵元朗、赵玄朗、赵玄坛、赵明、赵公明、赵公元帅、玄坛元帅、赵大元帅、财神、财神爷、武财神、五路财神、五方财神、上演正一玄坛飞虎金轮执法赵元帅、金龙如意正乙龙虎玄坛真君”等,此外,民间赵公明的称呼还有很多,如:黑杀大将军、神霄玉府大都督、五方巡察使、九州社令大提点、三界大都督、应元昭烈侯”……等等。

“赵玄朗”的这些称谓,与我国历史上为先人避讳、尊称、官号、道号等,有着直接的关系。

用宋真宗的话说,从供奉“九天司命真君”赵玄朗以来,赵宋王朝是“天地储休,宗社垂祐,嘉祥屡降,庶政允厘。民俗阜康,边垂靖谧”(宋真宗之圣旨),堪称国富民强,国运昌盛,非常灵验。

历史上,赵玄朗(赵匡胤)的天下,是靠他自己打拼来的,用戏词说是:

“扫除人间不平事,全凭蟠龙棍一条。”

既然赵玄朗是行伍出身,那么,由他演变来的财神,自然也是一位神通广大的“武财神”。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定义“赵公明”、“赵玄朗”:

赵公明:男,为人系赵姓始祖,即:赵玄朗、赵元朗、赵玄坛,讳朗(或明),字匡胤,系宋朝开国皇帝;为神系被世人尊称为“赵公”、“赵公明”,道教将其演绎为“金龙如意正乙龙虎玄坛真君”,俗称“赵玄坛”、“赵公元帅”、“九天司命保生天尊”,系中国财神。本为“司命”、“司命之神”,其洞府为中国道教第十四洞天,即今安徽天柱山。俗称为“司命、司命真君、九天司命真君、霍山神、灵仙”,被宋真宗尊为“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简称“司命真君保生天尊”、“大帝”。赵公明个性强悍而急(《封神榜》),办事效率特别快,加上他手下有四名招财进宝使者,即“招财使者”陈九公、“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利市仙官”姚少司,可谓是兵强马壮,托他们“办事”,效率特别高,致富速度特别快。所以,民间有“赵公明催快财”的说法,适宜做生意或渴望立马改善经济环境的人士奉祀。民间供奉的赵武财神像造型很多,而今已基本定型为黑面浓须、粗眉大眼、头戴盔冠、身披甲袍、脚穿长靴、右手执鞭、左手捧聚宝盆盛载元宝、宝珠、珊瑚等奇珍财宝,端坐于虎背上的威武形象,有着驱邪斩妖、除瘟剪疟、催财进宝等功能,掌管着人生寿命长短、尊卑贵贱、财富幸福。

天柱山拥有的正是这样一位财神。所以说,天柱山是一座“财神山”。

中国财神崇拜,走过了大中华漫漫五千年历史,才一步步进化、定型成今天的形象。

历史上的“司命真君”,是如何一步步演变成为“中国财神”的呢?这还得从“司命”谈起。

            (4)司命·天柱山与妙道山

  

“大司命”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青铜器“齐侯壶”上。

王国维是最早注意到《齐侯壶》(或称《齐侯罍》)铭文中涉及到“大司命之祭”的人,他将“大司命”与《左传》、《周礼》相关记载联系在一起进行考证:

“归安吴氏所藏‘齐侯壶’之铭文中有云‘誓于大司命’,然则司命即《左传》之‘司盟’,亦即《周礼》之‘明神’也。” [王国维:《东山杂记》卷一,《王国维学术随笔》,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8页]

    其后,郭沫若、杨树达、于省吾、孙作云等学者均对其字词做过考释,郭沫若将其改题为《洹子孟姜壶》[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P212。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中华书局,1997年,P35-37。孙作云:《九歌司命神考》。于省吾:《泽螺居楚辞新证》之《九歌·大司命》条,中华书局,2003年,P171]。

    当年,王国维、郭沫若等众多先贤、学者,受出土文物不足的影响,只能单纯地从齐侯壶的出土处、归属地,来看待、研究齐侯壶。随着时间的推移、出土文物的增多,特别是大量楚、吴卜筮祭祷简的重见天日,让我们有机会比较立体地、全面地看待这件青铜器,重新定位该件青铜器对当今文化的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柱山,为皖文化注入更多的文化元素。齐侯壶铭文如下:

“齐侯雷聿丧其簋(舅)。齐侯命大子乘遽来句(敂)宗伯,听命于天子。曰:“期则尔期。余不其事(使)女(汝)受刺,遄传淄(祇)御,尔其跻受御。”齐侯拜嘉命。于二天子,用璧、玉備(佩)一司(笥)[14];于大無(巫)、司折(慎)于(与)大司命,用璧、两壶、八鼎;于南宫子,用璧二、備(佩)玉二司(笥)、鼓钟一肆。齐侯既济洹子孟姜丧,其人民都邑堇(谨)宴無(舞),用从(纵)尔大乐,用铸尔羞铜,用御天子之事。洹子孟姜用乞嘉命,用祈眉寿,万年无疆,用御尔事。”

在后来出土的“新蔡简”中,有向二天子贡献佩玉的记录,如:“归佩玉于二天子,各二……(甲三81、182-1)”、“归佩玉于二天子,各二璧(甲一4)”……

    所以,“二天子”是实指,不是王国维、郭沫若们所说的“上天子”之误;

    齐侯壶铭文中有“于大無(巫)、司折(慎)于(与)大司命,用璧、两壶、八鼎”一句。前贤多将“折”读为“誓”,所以他们解释不清这句话到底是何意思。现在,我们知道“楚祭祷简”中有“司慎”之神,我们就知道:这儿的“司折于大司命”,应读为“司慎与大司命”,“于”“与”互通。因此,齐侯壶中的“大巫、司慎、大司命”,是三个并列的神祇,所以楚人对他们所用之祭品,如璧、两壶和八鼎,也是并列的,一一对应的。

    齐侯壶铭文中共祷五神,王国维、郭沫若等人对“南宫子”弄不清楚,其实,南宫子是相对北斗星之“北宫子”而言的,指“南斗星”(详见后面《“九天司命”统领“福禄寿”三星》一节)——这儿的“宫”,与《天柱山志》的作者乌以风先生解释《尔雅·释山》中的“大山宫小山”的“宫”一样,都是“围绕”的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28 17:3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山有名无人津,闲静难得空自赏

路过,支持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11-23 09:3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