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益兰州:在萨彦岭东北处。2 e- C4 U4 d5 J
( U6 f0 q# Y% J3 A/ f( } ?谦谦州:在萨彦岭南部,是五部断事官中最靠近岭北内地的一部。7 \3 q! _9 r4 c! t: E! O
& v" u7 e" V2 g' d4 x% i
吉利吉斯:在萨彦岭以北,该部落原属黠戛斯,后被成吉思汗所降。& f' z- E* y* v8 Q
. k, K& J" C* _/ o4 U$ s
昂可剌:叶尼塞河中下游地区,是岭北行省最北的一处断事官,郭守敬的北海观测站就设在昂可剌以东地区,靠近北纬65度线。" {1 s4 F, ?, K8 k
9 p7 x! m, _, A+ l* O$ n- _; P
撼合纳:在安加拉河地区,郭守敬设的铁勒观测站在此。+ E- [" \* Z- z8 |+ I
1 _9 F9 j- w- O; o$ E+ W北海观测站之所以能设在北极圈一带,正是因为从吉利吉斯到昂可剌之间的这条关键的驿站起了作用。$ B9 ~) m9 L5 f- a( G
. b0 r% Q7 T _: t3 }9 [大汗窝阔台时期,拖雷的妻子睃鲁和帖尼就曾派人到北方地区去探明“北海”的位置,那时贝加尔湖被称为“大泽”,北海因是更远的的一处海洋。 0 q5 I) o& y" b3 G- Q) K
5 H3 Z) [0 D$ d! B3 {
元代领土的最北端到底在哪,很可能是不明确的. 北冰洋总有点太夸张,对于那个年代来说.但有的史书上提到元朝政府曾派人向北类似进行了一次考察,一直到了北极日不落之山(北冰洋岸之普拉脱那山,位于泰梅尔半岛上). 元人耶律铸对此有记载,但是仅凭一次考察就断言元朝北疆到了北冰洋是不实际的, 要是那样的话,每个到南极考察过的国家都可以说南极洲是自己的领土了. 但有一点可能肯定的是元代领土是历朝中向北开拓最远的. ( r7 j! Q! P- O1 _& e: N
, f; O& X: ?+ k7 Z漠北地区:( s4 {9 C% E% d+ o6 d+ H$ v
由于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的对外扩张,到元朝时,蒙古族的居住分布已相当广泛,但主要聚居区还是在大漠南北的广袤草原上。大漠以北"广轮万里",人们通常称之为蒙古本土。元朝在蒙古本土的行政设施可以说是军政合治,双管齐下:
7 I9 {# q a* x, Q9 e' v3 a i7 ?0 p) ?
1、亲王出镇岭北: V& ~+ z+ ~& f F7 {1 P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后,把统治中心迁至哈剌和林(今蒙古国后杭爱省额尔德尼召北)。1235年,窝阔台汗建造以万安宫为中心的和林城。忽必烈在漠南开平城即位后,与其弟阿里布哥经过4年之久的汗位争夺战后,阿里布哥败降,漠北地区尽为忽必烈所有。忽必烈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的基础在漠南汉地,因此不再以和林为都城,而定都于燕京(今北京)。由于政治中心的南移,以和林为中心的蒙古族聚居区则成为中央政府统辖下的一个行政区域。初置和林宣慰司都元帅府,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改和林等处都元帅府。大德十一年(1307年),武宗建和林等处行中书省。皇庆元年(1312年),仁宗将其改为岭北等处行中书省,和林改名和宁,仍为行省治所。2 h% h' k9 z! E% ?
岭北行省的辖境东越哈喇温山(今大兴安岭),至嫩江和松花江流域,与辽阳行省相接界;南临大戈壁;西达阿尔泰山西麓。东部从斡难河(今鄂嫩河)、克鲁伦河中游以东,为成吉思汗诸弟合撒儿、合赤温、铁木歌、别勒古台东道诸王的封地;西北至鄂毕河上游直至额尔齐斯河的巴阿邻部领主管辖地,居住着帖良古、客失迪迷等"林木中百姓",其南为窝阔台后王的阳翟王封地;驻在唐麓岭北益兰州的五部断事官管辖着叶尼塞河和安加拉河流域的奇尔吉思、撼合纳、谦州、益兰州、乌斯诸部;北至北海(今西伯利亚北部之地),凡附属元朝的各森林部落均归其统辖;东北则包括贝加尔湖周围的豁里图麻惕、布里牙惕、巴尔虎诸部以及石勒喀河至额尔古纳河一带。色楞格河流域为逊都思千户驻地。八河流域为斡亦剌部驻地。克鲁伦河上游为成吉思汗大斡尔朵(行宫)所在地。
R$ ?. ?. M7 W/ u- L2 D& k 岭北地区是元朝"祖宗根本之地",是原蒙古国的中心区域,诸王所部星罗棋布,各拥有自己的属民和军队。忽必烈定都燕京后,它虽然降为元朝的一个边区,但有元一代(尤其是在元朝的前期),它在政治上仍占有重要地位。
- j- {: m( E% l6 Z 忽必烈即位以后,"忽里勒台"(贵族大会)选汗制度逐渐失去其原有的作用,但蒙古诸王对皇位仍在窥视。阿里布哥在汗位的争夺中失败,分布在岭北各地的蒙哥和阿里布哥的后裔仍无时不想取得皇位继承的权利。蒙哥之子昔里吉之乱(爆发于1276年)就是证明。据有阿尔泰山以西广阔地区的窝阔台兀鲁思的海都,虎视眈眈,始终把夺取岭北地区和故都和林作为实现恢复其先人大汗之位的主要目标。凡此诸种原因,促使忽必烈十分重视巩固其对岭北地区的统治,把它视为朝廷的藩屏。
+ B4 x$ k6 X. r& c) T: I" N: A 至元三年(1260年),忽必烈封第四子那木罕为北平王。出镇北方,统领诸王的军队。七年,忽必烈特派燕王真金到称海巡边抚军。次年,忽必烈命那木罕率领岭北诸王的军队进驻阿力麻里(今新疆霍城县永定镇西北),加强对海都的进攻(《元史》卷134《昔班传》)。十三年冬,从军诸王昔里吉、脱脱木儿、明里铁木儿等反叛,忽必烈急遣伯颜丞相统领蒙古、汉军北征,打退了叛王的进攻,随即以侍卫诸军戍守和林、称海等地,屯田实边(元明善《元文类》卷24;《丞相淮安忠武王碑》)。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那木罕改封北安王,仍命出镇岭北;二十四年(1287年),置王傅,"凡军需及本位诸事并以王傅领之"(《元史》卷14《世祖纪》十一)。在此前后,忽必烈又派真金长子甘麻剌到北边镇防。
! l% |/ N8 C R# r/ m 二十六年(1289年),海都乘战败甘麻剌之机,占据和林,忽必烈统兵亲征,收复和林,命伯颜以知枢密院事之职镇守和林。
2 Z: T2 W' {: N2 j0 W: U 二十九年(1292年),忽必烈改封甘麻剌为晋王,复命出镇岭北,统领成吉思汗四大斡尔朵及北方诸军和蒙古本土。全部蒙古本土及其以北地域内的诸王、贵戚、勋臣所部军民,均受晋王节制。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忽必烈遣其孙铁穆耳抚军北边,以真金皇太子宝授之,使具有统率诸王、诸军的权力,为诸军最高统帅,以便统一指挥。元朝除岭北诸王之军队,还有安西王阿难答所部军、诸卫亲军和汪古部等军,与诸王阿只吉、出伯所部防守西边的军队连为一线。同年,忽必烈病逝,铁穆耳回朝即位,是为成宗,以其叔宁远王阔阔出代总边军。 2 N0 Z: Z) L% o! l
大德三年(1299年)。元成宗遣皇侄怀宁王海山赴北边统军,亦授真金皇太子之宝,"诸亲王、诸军,莫不听命"。
- Q) B$ y. s+ b' k( b 大德六年(1302年),海山乘窝阔台汗国衰微之机,进兵阿尔泰山西,封地在也儿的石河(今额尔齐斯河)的窝阔台后王图满归降,其地并入元朝,至此漠北得以安宁。大德十一年(1307年),海山即位,是为元武宗。诏命设立和林行省以总领岭北地区的军政事务,而不再另派亲王到北方统兵。4 H7 S# E+ y$ V3 D$ k
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命诸王彻彻图总兵北边,达17年之久。泰定四年(1327年),泰定帝命第四子允丹藏卜出镇岭北。致和元年(1328年),泰定帝之太子阿剌吉八的上都集团被拥戴文宗的军队杀害,从此晋王甘麻剌这一家失去了统领岭北蒙古军民的地位。
B% K3 r8 u- E6 A9 Z) S
# m# g" o' a% c4 j3 S& ~" d 2、岭北行省的建置2 A8 t: [! g8 `
忽必烈即位以前,岭北地区的军民行政由大蒙古国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元史·地理志》载:太祖十五年(1220年)建都哈剌和林,"初立元昌路,后改转运和林使司,前后五朝焉。世祖中统元年,迁都大兴,和林置宣慰司都元帅府"。这一年,成吉思汗正在西域攻打花剌子模,没有随从征伐的皇后、诸妃等家眷均留居本土,1221年丘处机前往西域途中,亲眼见到了他们所居的斡尔朵(亦即"奥鲁"),车帐千百,"车舆亭帐,望之俨然,古之大单于未有若是之盛也"(《长春真人西游记》)。《元史》所谓"太祖建都和林"的说法当由此而来。其地在今鄂尔浑河上游之西、杭爱山北麓,当时这一带地方泛称哈剌和林(突厥语"黑圆石")。实际上当时还未建城郭,只是成吉思汗的大斡尔朵之一。后来窝阔台汗所建的和林城也不在太祖斡尔朵原地。4 F3 w8 g' M1 R/ D8 J! J) j+ {
至元九年(1272年),和林转运司设立。大约在至元十九年,改置和林宣慰司都元帅府,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管理政府所属军民和城郭、工局、仓库、屯田、驿站等事务。" o9 [7 Z# G3 O' O9 y: ?' S N2 p$ N
岭北地区西北部的吉尔吉思、谦谦州(今叶尼塞河上游以南)等处是托雷长妻唆鲁禾帖尼的封地。唆鲁禾帖尼死后,其封地由幼子阿里布哥一家继承。至元七年(1270年),忽必烈派汉人刘好礼担任益兰州等五部断事官,往治其地,将该地区纳入朝廷直接管辖下,以限制阿里布哥家族的势力。五部指益兰州(突厥语,意为蛇,地在今叶尼塞河上游乌鲁克木河南)、吉尔吉思、谦谦州、乌斯(今叶尼塞河上游乌斯河地区)和撼合纳。此外,昂可剌部(今叶尼塞河与安加拉河合流点以北地区)附属于吉尔吉思,亦在五部断事官辖境之内。刘好礼设治于益州(治所在今俄罗斯图瓦自治州境内,乌鲁克木河支流帖列克特河旁,当地称登帖列克。前苏联考古学家曾在此作过考古发掘工作),建城郭、置官署。五部断事官下设经历、知事等官员。后诸王脱脱木儿等反叛,据谦谦州、吉尔吉思之地,至元十七年(1280年),刘好礼被迫逃回朝中。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忽必烈改封甘麻剌为晋王,命出镇岭北,统领成吉思汗四大斡尔朵及北方诸军和蒙古本土。晋王驻守克鲁伦河上游成吉思汗大斡尔朵之地,置内史府,秩从二品,设内史、中尉、司马、断事官等官属,并在大都置分司;原北安王王府并转属晋王(《元史》卷17《世祖纪》)。至元三十年(1293年),元军越唐麓岭(今唐努山脉),渡谦河,收复吉尔吉思等五部之地,屯兵戍守。元朝政府曾将吉尔吉思、乌思、撼合纳等部人民迁于辽阳行省、大都附近和山东等地,但不可能将他们全部迁离故土,据《元史·地理志》载,谦谦州有"居民数千家,悉蒙古、回纥人。有工局数局,盖国初所徙汉人也"。谦谦州有兵器局,是元朝武备寺下属机构,秩从五品,按规定其所辖工匠应有1千户以上。至元三十年收复吉尔吉思等五部之地后,亦复设了行政管理机构。 * H7 K! |& X' `
不在五部之列的有斡亦剌部(活动地区是色楞格河支流德勒格尔河北)。斡亦剌作为蒙古大汗的世戚,是独立的领地。忽必烈即汗位后,为了拉拢这一贵族集团,选用忽都合的后人供职元朝。元朝又以公主嫁斡亦剌首领耶布甘,分别封为延安公主和延安王,在元朝北疆担负起"藩翰屏垣之寄"(《元史》卷109《公主表·延安公主位》)的重任。4 x7 x& f. ~+ n
成宗末年,岭北地区的形势发生了变化。窝阔台汗国并入察合台汗国后,元朝势力扩展到按台山以西;原窝阔台后王所领众中,有的被元军俘虏,有的归附朝廷,大批地迁入岭北,达百万口(刘敏中《丞相顺德忠献王碑》)。这就需要设置更高一级的行政机构进行管理。大德十一年(1307年),武宗即位后,即罢和林宣慰司,置和林等处行中书省,治和林。同时置和林路总管府,管理和林城及其周围地区;置称海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分治岭北地区西部。太师月赤察尔,被任命为和林行省右丞相,封淇阳王,有诏命宗藩、将领皆听其指挥;以中书右丞相哈剌哈孙出任行省左丞相。在岭北地区设立行省,总军领民,授与行省丞相以节制诸王的大权。这是对元朝中央集权制度的重大发展。仁宗皇庆元年(1312年),改和林行省为岭北行省,和林路改名和宁路。
9 u: }. s) s. o _ 岭北行省统有蒙古本土及其以北地域。其辖境大体是:东至哈剌温山(今大兴安岭),接辽阳行省;西至也儿的石河(今额尔齐斯河),接钦察汗国和察合台汗国;南隔大漠与中书省和甘肃行省辖境接界;北至北海(今西伯利亚北部)之地,凡附属元朝的各森林部落均归其统辖。辖境大体上和晋王所统之地相同。1 ]& e4 B* [9 S1 M3 M: p8 d6 l# S
按照分封制度,岭北是晋王分藩之地,如同安西王分藩于秦蜀,西平王分藩于吐蕃的情况一样。按照行政建制,岭北行省作为元朝中央政府分治北边的地方最高机构,统辖这一方面所有地区,因此省丞相常以勋旧重臣担任(朱思本《贞一斋诗文稿》卷1《和宁释》)。自设立行省后,晋王的权力相对削弱了,王府直接管辖的范围实际上只限于本位下。行省官员对诸王的无理索要和干预予以拒绝;行省不能决定的事务,则报告中书省议决(虞集《岭北左右司郎中苏公墓碑》;韩儒林主编《元朝史》下册)。 / P8 ~5 ?- R; i, W' _5 [$ U& t
岭北行省境内各行政区和管辖机构,包括以下几类:
! z2 ]1 \6 x4 E/ I% j: ?- V/ B- ^9 A- t (1)和林路、称海宣慰司和谦谦州地区诸城郭、戍军、屯田、仓库、工局等,皆由朝廷命官管理。路之下不置州县。原因是当时岭北蒙古人民仍是按千户、百户的组织作为地方行政单位。元朝政府又先后在和林地区多处屯田,并建立了和林、孔古烈、扎浑、昔宝赤等大仓库。这些都直属于政府,隶于和宁路总管府,由朝廷派官管理。还设置了掌管地方治安工作的和林兵马司(张思明《和林兵马刘公去思碑》)。
! a# z) j. B, H ~: k ? 称海宣慰司治所在称海城。称海又译镇海(Cingqai),本是13世纪蒙古国大臣的名字。1219年,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命他留守后方,总领所俘汉民万人,辟地屯田,筑城阿布罕山北,此城因而得名镇海城(蒙古语作镇海八剌哈孙,今蒙古科布多之东)。由于其地近阿尔泰山,处在东西通路的要冲位置,后来成为元朝防守阿尔泰山沿边一线的军事重镇(真金、铁穆耳、海山都曾在此巡抚或长期镇守)。至治三年(1323年),曾置宣慰司,改置称海屯田总管府,其后又恢复了宣慰司的建置(陈得芝《元称海城考》)。
n3 A- A4 F0 b# H0 L5 i% l* m" D7 _# k (2)诸王"爱马"(指蒙古诸王、贵族的领民和领地),诸王公地是岭北行省境内的一类特殊政区。每个王领有分属于他的一部分民事和牧地,称为"爱马",元代汉译为部,或称位下(也作投下)。) N/ V f: ~- n& F. ] L
按照传统的分配财产习惯,成吉思汗将一部分蒙古民户分封给其弟、子,各得一份儿(忽必)。后来又划分了诸弟和诸子的封地。弟搠只哈撒儿封地在额尔古纳河、海拉尔河和阔连海子(今内蒙古呼伦湖)地区,后裔为长者封齐王;合赤温封地在兀鲁灰河(今内蒙古乌珠穆沁旗乌拉根果勒)南北,后裔为长者封济南王;铁木哥斡赤斤封地在哈勒哈河以东;别里古台封地在克鲁伦河(今鄂嫩河和克鲁伦河)中游,后裔为长者封广宁王。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封地在阿尔泰山以西,总称西道诸王。7 B) g( i9 ]6 h" y5 l' ^6 x
托雷系诸王所部分布在阿尔泰山以东至克鲁伦河上游。托雷诸子袭领蒙古本土和绝大多数蒙古千户。其中阿里布哥诸子的分地在阿尔泰山至吉尔吉思等处;蒙哥之子玉龙答失的分地在札布罕河;忽必烈之孙晋王甘麻剌的分地在克鲁伦河上游祖先故地。窝阔台后王图满分地照旧是阿尔泰山以西至额尔齐斯河,封阳翟王。其余诸王的分地所在多不明。3 U" D) e( U1 v
东道诸王分地除斡赤斤和术赤、察合台领地外,其他诸子、弟领地都应包括在岭北行省境内。
( M! A5 ^8 F; O6 a% M3 i (3)贵戚、功臣的"爱马",按照成吉思汗的分封,逊都思部千户锁尔罕史拉世袭领有色楞格河原篾里奇部;八邻部万户豁儿赤世袭领有也儿的石河中游以东的森林地带;活动地域在吉尔吉思、谦谦州以西,额尔齐斯河以东的脱额列思部,元时仍属八邻部万户管辖;活动地域在额尔齐斯河以东的田列克部,亦受八邻部的豁儿赤管辖;斡亦剌部驸马(封延安王)世袭管领本部4千户,仍居故土(今色楞格河上游以北至华克穆河一带)。
! M, K+ r' N7 f A7 v0 E (4)其他直属朝廷的部落,如岭北行省北境的"大泽"(今贝加尔湖)东西的八剌忽、豁里、图麻、布里牙惕等部。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将这个地区称为"巴儿忽地面",并谓其境广袤达40日程,该地区的部落隶属于大汗政府。其属火里、图麻两地盛产良马,元朝在这里设置火里图麻麻牧场,属太仆寺所领全国十四道国家牧场之一(《元史》卷100《兵志·马政》)。
9 Z% C2 z+ J9 H) A e: A 诸王分民和封地均由受封宗王世代承袭,管辖分民的千户那颜即成为所属宗王的家臣。诸王视其地位高低、属民多寡,各置王傅府或断事官、府慰、司马等官,管理本部百姓的政刑财赋。管理所领军民,并可以成立自己的切薛(近卫军),形成许多不同层次、大小不等的藩领,然而,他们均统属于大汗(皇帝),王位的承袭、官属的设置,都必须得到皇帝的诏准。
) x: e, m5 p9 I8 \" z1 } 岭北行省境内的基层地方行政单位,是由千户、百户、十户(也称牌甲)十进制所组成,他们在指定的牧地范围内游牧居住,属各级那颜(官人)管辖,上下级之间有着严格的领属关系。由于按十进制的组织编户,因而不置州县。至大四年(1311年)罢诸王所置断事官,蒙古人犯盗诈者由本管千户鞫问。设立行省制,使得漠北诸王的势力大为减弱。
0 k h6 m3 J5 {. S- l (5)斡尔朵的管理机构,斡尔朵是突厥语和蒙古语的音译,意为宫帐、后宫、宫室。辽、元时除指宫帐外,又指皇室成员占有和继承财产、私属人口的一种组织形式。蒙、元(汗)皇帝和皇后的斡尔朵各有资产、私属人户,死后由亲族继承,领取岁赐,并有五户丝、江南户钞等收入。成吉思汗有四大斡尔朵,后由幼子托雷的家族继承。元朝建立后,在成吉思汗四大斡尔朵先后设置了四所总管府和一所都总管府,下辖提举司、长官司和各种造作匠局等20来个机构,私属工匠、打捕户遍布大都、上都、保定、东平、彰德、泰安、河间等地。元朝政府历次封宗王甘麻剌和他的子孙为晋王,镇守漠北,统领成吉思汗四大斡尔朵,称为"守宫"。至元二十九年,北安王那木罕死,忽必烈改封甘麻剌为晋王,复命出镇岭北,统领成吉思汗四大斡尔朵,他驻守克鲁伦河上游成吉思汗大斡尔朵之地,置内史府,秩从二品,设内史、中尉、司马、断事官等官属,并在大都置分司,原北安王王府并转属晋王。
; h! ~ y. o7 m&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