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南怀瑾讲述: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完结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8-7 22:39:3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1节: 如何修法报化三身(5)


   我们前面介绍的那些男女祖师们,乃至中国一般修禅的,都是真正下过功夫后达到心一境性的境界的。不经过这样的修证功夫而想要证悟成佛,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没有经过这样的功夫,你一生所学都是枉然,没有用。你可能会说,有些人智慧很高,像六祖啊,中国其他的禅宗大祖师啊,包括像有些密宗的大祖师们,他们似乎没有经过这些经历就悟道了,那是因为他们多生累世所积累的戒定慧根基深厚了,在道理上一下就悟道了。注意哦!他们那个空是般若的空,不是空无边处定的那个空;他们的心一境性是大乘的心一境性,比一般的心一境性要高很多,这是我们对心一境性的研究分析。所以我经常讲,一般人都不懂,把显教、密宗跟普通的佛的教理都分开了,其实,显教就是密宗,密宗就是显教,你懂了学理就明白这一点了。

   中国有四个字“好学深思”,要深入研究。叫你证得空性,不是叫你不用大脑。修行证道如果不用头脑,会越来越笨,来生变猪,猪也变不上,都变昆虫了。这是很严重的事,不要搞错了,往畜牲道去修了。正确的修持方法再加上时间,当你达到心一境性的境界时,你的身心,包括气脉,当然要起变化。要达到那种境界,也许要几十年,也许一百年,也许三、五天,这就要看各人的根器,看你前生所种的种子了。像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很多弟子听他说法后,当下就得阿罗汉果。唯识有两句话:“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多生多世修行的种子,生出你现在的情形,你身心的变化也许很快,也许很慢,不是呆定的。身心的变化也许伴随著痛苦,也许伴随著快乐,身体有时候痛苦,有时候是舒服,总之会有各种反复的变化。前面讲的西藏那些修行人身心变化的境界,很令人响往,但也令人望而却步,“哎呀,我怎么受得了那种苦行,我没有那么多功德啊!”

   初禅——离生喜乐

   初禅是“心一境性、离生喜乐”,心一境性我们刚讲过了,那么什么叫“离生喜乐”呢?“离”就是对人世间的厌离心,对人世间有脱离之感,这是初步。然后,慢慢气脉打开了,你可以得喜乐了。这个喜不是普能发了财,或者讨了一个好老婆,或者嫁了一个好男人那种喜,是法喜充满,无比的快乐。到了这个程度,你有分离之感,身心可以分离了。如果身体衰老了,不想留在人世间了,也可以马上走,如果再想来,找一个身体投胎就是了。佛把什么都告诉你了,可是一般研究佛学的人,甚至研究唯识学的人,只知道在嘴巴上讲讲四禅八定,而不经过各种各样的修持,所以永远不能了解佛法的深意。佛法越来越衰没了,也就是这个原因。我们普通人懂了一点佛法的道理,或者有一点体会,也会很高兴快乐。但这只是一种心理上偶然的反应,也是很好的,对现有的生命也会有帮助。但要想修证做功夫,这个是不算数的。你看那些有成就的祖师们,都曾经离开尘世去专修,也许即生成就,也许两生,也许很多生,不一定的。如果走大乘的路线,修菩萨道,一方面有家庭,有事业,一方面还要修持,那需要大智慧,大功德,大气派。修菩萨道要一边入世做事情,一边随时有慈悲心,在大愿,利世利他。这个比出世专修还要难,也许成就比小乘还要快还要大。

   要达到初禅境界就要修持,或者叫行持,在大乘叫行愿。行愿所培养的功德必然会引发身心的变化。在密宗他们是用修气修脉修拙火的方法。如果自己的拙火发动不起来,也可以用修火观的方法。至于说哪种方法更适合你,没有一个呆定的说法。但有一点,不管你是用什么方法,要想有成就都需要修持自身的功德,这个功德包括自己心理行为的转化。功德到了的人,不修气脉,拙火也会发动起来,四加行里面的“煖、顶、忍、世第一法”的境界,也都会来。有些人初步有一点功夫,他的傲慢心就来了,而且脾气瞋恨心就越来越大,越来越讨厌别人,看不起别人,这样就走向外道魔道了。所以说修定是共法,就是这个道理。孟子说:“人之患、好为人师”,不是说不可以为人师,传道是应该的,但是要做到不受人家恭维,不被这些事影响了自己的静修,所以这句话里戒定慧包含了。如果你有功夫以后,更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得到的一切,不过是众生本有的自性功能,因而发起更多的慈悲心、布施心,那就是佛法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8-7 22:39: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2节: 如何修法报化三身(6)


   同样的道理,修密宗的人寻找上师,要对上师很严格的考察,如果一个人吝啬没有慈悲心,就不是一个好的上师。换句话说,上师对弟子也要作严格的考察,看这个人有没有资格作学生。四禅八定加上佛法小乘境界,以及大阿罗汉的灭尽定,都不是究竟,这不过都是法尘影事而已。

   欲界的喜与乐

   现在我们讨论的是真正修证做功夫的事,不是普通的学理,所以需要把显教密宗融会贯通起来研究。如果拉开来讲,这个课题涉及到人体生命科学的很多方面。但简单的归纳起来讲,“喜”是心理方面的境界和现象,“乐”是身体生理方面的反应。喜乐的境界有大有小,我们普通讲的喜乐都是欲界的事。譬如饮食,看到好的菜,心里很高兴,就是喜,吃得很舒服就是乐。但吃饱了以后又生病,不舒服。如果拿男女作比喻就更清楚了,两个人情啊爱啊抱在一起,有了性欲就性交做爱,就会高兴、有快感,喜乐都包含在里面了。男女性高潮的快感只有一刹那的时间,喜乐都过去以后,两人身心都空空洞洞的,严重的甚至有虚脱的情况,因为这是普通的喜乐。一切众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离苦得乐,包括修道成佛也是这个目标。譬如欲界天人也和我们一样,仍有男女饮食的欲望,他们交合还是五欲(色声香味触)之乐。但是与我们人相比,天人的修养层次高一点,他们的福报大一点,喜乐也比我们高一点强一点。欲界天分六层,人道以上的有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忉利天),以及再上面的焰摩天、兜率天、化乐天,和他化自在天。以性这个问题来讲,四大天王和三十三天的喜乐比我们高了,但是和我们人一样,还是从“笑视交抱触”中得喜乐。眼睛要看漂亮的,耳朵要听好听的,像“我爱你”啊、“达令”啊之类的,还要闻气味对不对,还要接吻呀等等,总之身心都要接触在一起。天人境界比我们高,福报比我们大,因为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结构与我们不同,至于说有没有悟道,那完全是另一回事。在三十三天以上的欲界天,就不一定是笑视交抱触了。焰摩天的天人是“执手为乐”,手一握住就达到喜乐的最高境界了。再高一点的天人,连手、身体都不用接触了,笑一笑就达到那个最高境界了。再高一点到化乐天和他化自在天,眼睛一看,甚至连看都不需要看了,意识一沟通就可以了。所以说天人境界比我们高,不像我们,要身心合一才能达到很短暂的一点点喜乐。我们人类的性交需要精气神合一,比我们高一点的天人境界是精交,再高一点的是气交和神交。所以说密宗的欲乐定的修法是欲界天天人的修法,不是佛法中最高最了不起的,但也可以变成最高最了不起的,那就要看你自己的智慧了。

  这是为了要让你们了解禅定之乐而对一般的喜乐作的一个补充,要详细讨论的话,涉及到生理学医学的知识,我们就省略了。

   戴教授:到达初禅境界还有身见吗?

   怀师:到初禅还是有身见。你们要注意,我们现在研究的禅定境界都在讲功夫这一块,而有否身见是思想境界的问题。譬如我们很生气,要跟人家打架,那时你可能忘了自己,暂时忘了身见。五见都属于慧的见解范围,不是功夫的境界,这个逻辑上的差别你们要搞清楚。再譬如你初步得喜乐的时候,都还在身心两个方面,偶然也可以忘记身见。如果你能通过慧的见解真正忘了身见,你的初禅的禅定就会更大一点了。

   李居士:色蕴、受蕴解脱了是不是就可以去掉身见了?

   怀师:不一定,身见的根根在心意识的第七识上面。等于说你可能没有性行为了,但那并不代表你淫根已经断了,因为你心理可能还有性欲。

   轻安的境界的喜乐

   不同天人境界的喜乐,其程度也不同。在佛学中我们只是用喜乐二字来说明那种不同的感受,其实这两个字并不能准确的表达那个境界,所以你们不要执著于这两个字。“轻安”也可以说是一种喜乐,得到轻安境界的人,已经过了拙火发动的境界,但用轻安来描述那种境界,也不是很准确。初禅的喜乐比天人喜乐还要高,其实清净的定境本身就是一种喜乐,而欲界的喜乐有点执著于其中的意思。打坐的喜乐与性交所发出的喜乐不同,打坐时,气脉打通的地方就会有喜乐的感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8-7 22:40:0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3节: 如何修法报化三身(7)


   包卓立:轻安的境界有清凉的感觉,可是拙火发动不是暖的现象吗?

   怀师:暖是轻安的前奏,清凉也是轻安的前奏。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论》里说,你用功打坐时,头顶有清凉之感,这个算轻安了。不过由头顶发起的轻安有时会退掉的,如果清凉从脚底或者海底发起,一直通到上面就不会退掉了。这种都还只能算是小轻安,大轻安就不得了了,身体的气脉拙火都过了,整个身体是轻灵的。所以说轻安有大小程度的不同,真到了广大的轻安的境界是可以得神通的,身体可以飞了。一个月前,一个南普陀的和尚来看我,他在东南亚学了安那般那呼吸法门,和四禅的修行秘诀。据他老师说,身体某部位有觉受是初禅,某部位是二禅,某部位是三禅,某部位是四禅。他说这是南传佛法。

   我听了笑一笑,不好讲他对不对,其实也不能讲对不对,真修安那般那呼吸法门,开始是鼻子呼吸,慢慢功夫深了以后就不用鼻子呼吸了,变成零呼吸了,到达那个程度,你身心的感受也不同了。等呼吸到达住的时候,就更不同了,再达到歇,就又不同了。所以说不能说他不对,但如果说这里是初禅,那里是二禅,那里是三禅,那里就是四禅,那就不对了。这里为大家总结一下初禅境界。要达到初禅喜乐的境界,需要经过很多修持和苦行,但是最重要的还是靠智慧,靠自己行为功德的修持,靠转变贪瞋癡慢疑的心理结使。借用中国古代大禅师的一句话,“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夜迷巢”,理路不通,道理不通,就会像迷巢的飞鸟一样,找不到自己的窝了。有时境界会突然出现,可是要保住那个境界却非常难。

   二禅 三禅 四禅

   二禅是“定生喜乐”。注意哦,虽然不谈心一境性了,实际上还是心一境性哦。心一境性的境界很多,你可以定在空无边处定,或者识无边处定等等。心一境性了,自然就可以达到离生喜乐的境界,二禅当然还在心一境性的境界上,心本来就是清明的,所以进入二禅后就不提心一境性了,不过这个新的层次和境界又不同了。四禅八定的这个翻译法历代都没有动过,大家都没有异议,只有玄奘法师把“禅”翻译成“静虑”,把四禅译成初静虑,第二静虑,第三静虑和第四静虑。不过不管是静虑也好,定也好,都是从儒家《大学》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来的。这是学理方面,我们不再多讲。定生喜乐,注意这几个字,二禅这个“定”,有定的境界,比初禅大了,所生出来的喜乐也比初禅更进一步了。这个二禅的喜乐连佛菩萨,连那些祖师们也只能讲到这里,没有更好的形容词来解释翻译了。我们只能勉强地说,二禅的喜乐境界比初禅更清净、更伟大。有同学曾经对我说:“我得了这个境界以后,好像过几天就没有了。”我说:“其实你都在那个境界里啊!只是你自己不了解而已。”这好像一个穷人忽然挖到宝,高兴得三天三夜都睡不著觉。慢慢钱越来越多了,他就不会睡不著觉了,这时的烦恼是怕钱少了才睡不著觉。

   喜乐、轻安境界得到了,大家自己不知道。所以我经常用古人的一个比喻,一个人挖井,第一天、第二天……第一个礼拜,嚇,成绩好得很,挖出好多泥巴。等你挖出一丈、两丈深的时候,你就惨了,挖了好几天才一筐泥,其实这个成绩同你刚开始是一样的,而且更深、更细、更难,只是你自己没有感觉而已。喜乐的境界跟这个是一样的道理。所以二禅定生喜乐比初禅更定,喜乐的境界更扩大、更严重了。二禅已是色界天天人的境界,包括三个层次:少光天、无量光天、极净光天,都在光中。讲到这里,要提醒大家研究三界天人表。

   前面讨论的修行人做功夫的报告,尤其是修密宗的人的报告,都是与离生喜乐和定生喜乐的境界有关,禅定的喜乐境界和禅定本身的境界,包括四禅八定以及第九次第定,都是意识状态所造成的。意识与五蕴配合,或者说与色阴、受阴、行阴配合,就会发生这种境相,这个原则首先要把握住。二禅的境界是天人境界,是意识状态和受阴配合所产生的。三禅是离喜妙乐,包括少净天、无量净天、和遍净天的境界。到三禅,已经超过了喜的境界,只有乐的境界。这种乐与欲界天的饮食男女之乐不同。四禅是“舍念清净”,舍掉了烦恼、假想、妄念,这个已经超过了那些喜乐的境界。换句话说,有喜有乐还是受阴的感受,还是念的作用。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如果拿佛学唯心的道理来看,色受想行识都是一念,到了四禅“舍念清净”的境界,这些喜乐感受的念都没有了,完全是清净的境界。注意,清净并不是空哦!这种清净境界已到了色界天的最高层。配合天人境界共有九层,分别是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也称有顶天),不同天的三摩地境界也不同,但都属于舍念清净。普通人以为心境清净了,就是四禅的舍念清净境界,这是完全错误的。须要说明的一点,舍念清净不是空定,不是小乘的空定,更不是般若空的境界。另外,舍念清净还是意识的境界,还没有离开意识的作用。所以说三界都没有跳出意识的范围,你看,意识有这么大。如果意识修持到能舍一切杂念妄想而得清净,那也是很大的功德哦,但还不是佛法。所以说四禅八定是共法,是佛法与一切外道等的共法,道理也就在这里。其实,做到舍念清净已经很难了,一切神能、一切生命的特异功能,都还是从这些禅定出来的。普通人,乃至学佛的人,有几个真修到了这个境界呢?四禅都离不开意识状态,这一点要首先认识。这是四禅,下面我们讨论四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8-11 21:27:1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4节: 如何修法报化三身(8)


   空无边处定

   佛学的很多境界都有很微细的差别,比方佛学讲到,唯识的无心位(这里的心是指意识心)分五种:睡眠、闷绝、无想定、无想天、和灭尽定。无想定是三摩地的境界,无想天是无想定所得的天人果位。再比方密宗红教讲的“大幻化纲境界”,里面提到五、六种中阴境界。人死后到投胎之前的这个阶段是一个中阴,是生死的中阴;从醒到睡眠是另一个中阴;呼吸的出入气之间是一个中阴等等。所以中阴境界也有很多微细的差别。我们研究打坐、学佛、做功夫,就要学习认识自己定的境界。四禅八定里的四定,就是四种三摩地的境界,属于三界天里的无色界,已经超越了色界。无色界,顾名思义,已经超越了物理(色界)、物质(欲界)世界,完全是精神世界的现象。四禅八定里面的四定,就是空无边处定(也叫色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需要了解的一点是,从四禅到四种定,不一定是像楼梯一样,非要一层一层上不可。你可以修空无边处定进入初禅,再由初禅到四禅,或由初禅到三禅、到二禅或任何一个境界,都没有一定的。不过,四种禅定的境界,在功夫修行的层次上不同,有非常微细的差别。那么,空无边处定的“空”是什么呢?给大家作个比方,一个人学佛、打坐用功,有时候会说:“哎呀,我今天念经念咒,都不知道自己的身体了,好像进入了空的境界。”这只是偶然之间忘了色阴和受阴而已,还不是这里讲的空的境界。再比如,有人研究念头之间显现的那个阶段,会说:“刚才好像没有我了”,实际上,一瞬间那个没有我的境界也是受阴,仍然是意识范围之内。所谓空无边处定,确是一种空,硬是做到有个空的境界,当然离不开意识的指导。比方我们坐飞机,当飞到三万公尺以上时,看到天空的那个感受。假想没有坐飞机,而是你就在那个高空,这个空的境界,比较我们坐在这个房间里空的境界,是完全不同的!这是一个物理的空的境界。空的力量很大,这个原理用于武器研究,就能造出毀灭性很大的原子弹。但是空也有生长万物的功能,正如佛早就说过的,“空”包含了地水火风空觉识等七种东西。过去佛学讲到这里,大家都不从物理科学的角度研究,只是一带而过了。
   如果你真想修这个空无边处定,打坐时,两腿一盘,什么都不管,将自己身体丢掉,进入地球外面太空的那个空的境界就可以了。这时你的意识当然还是清楚的。所以佛经翻译时,也会把空无边处定译成色无边处定。这个境界里有光明,可是灰濛濛的,也可以有各种顔色,不一定是亮光,但有个光明的境界。等于我们在高空中看到的那个虚空,虚空也是个东西,但不能叫它物理的或物质的。这就是空无边处定的道理。

   识无边处定

   识无边处定,这个名词在佛经上只是提了一下,不管是显教还是密宗,均没有作详细的解释,好像忽略了,但是它很重要。识无边处定是意识境界,连带包括第七识及阿赖耶识的作用。这个识不是我们平常所指的:思想能感觉,耳朵能听,嘴巴能说,眼睛能看等等意识相互配合的作用。识无边处定的这个“识”,是精神境界的范围,不是“空”的了。换句话说,空无边处定是个“空”的境界,有个空,是虚空的境界;而识无边处定是个“有”的境界。我们不用去观,不用去观想一个什么佛像、空之类,而只是把我们的精神意识合于物质的作用,把它放到无量无边的伟大境界里头,这个就是识无边处定。换句话说,我们的身心都没起作用,可是有个知性,知道一切,在虚空中有个虚空的知觉,都知道。这个是识无边处定。宋朝理学家程明道(颢)有两句诗讲:“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这位理学家也是讲究静坐的,也有其伟大的境界。这个境界接近识无边处定,也可以说就是识无边处定的境界,有思,但不是不是想。这是“有”的这一面,不落在空无边处定的“空”的那一面。这个境界没有喜乐,什么气脉也都不在话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8-11 21:27:4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5节: 如何修法报化三身(9)


   无所有处定

   无所有处定,中国古代的大善知识们,花了很大的功夫才找到这个翻译。从表面意思来看,“无所有”不就是空吗?不是已经有一个空无边处定了吗?无所有,什么都没有了,对不对?这个无所有同“无想定”又有什么差别呢?无所有不是什么思想都没有吗?由此我们想起明末清初的大哲学家顾亭林的一个比喻。顾亭林也曾研究过佛学,他的理解是佛学没什么好研究的,它就是两个桶,一个桶空的,一个桶有水,佛学就是把那桶水倒过来倒过去,倒来倒去还是那么一桶水。乍一听好像满有道理,智慧高的人听完只是一笑,你说倒来倒去还是一桶水,但到底还是两个桶啊,一个是空一个是有,可见你不懂,还是个笨桶。

   要修无想定,硬是需要用意识修练,把它变成无想、没有思想,等于是把思想包住了、压住了。修到无想还是外道,不过修到无想也不容易,无想定是色界天高层的天人境界呢。无所有处定比无想定还要高一点,是无色界的境界。无所有处定等于《庄子》第一篇《逍遥?#91;》里描写的一个境界,其中讲到,北冥有条鱼化为鸟,从北极飞到南极。《庄子》这里是比喻气脉,讲的是物理的变化,大家以为他只是比喻而已,其实,他是比喻又不是比喻。《逍遥?#91;》的最后两句是:“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什么都没有了。用佛法的四禅八定来讲,这个讲法就是无想的,无所有处定了。《庄子》这句话很妙,很有学问。“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无边的虚空,无边际的空,这个地方什么都没有,初看起来和空无边处定差不多,其实很不同。无所有处定是意识自然达到的境界。用言语只能表达到这里了,需要大智慧才能了解。无想定是把思想排斥掉而达到无想,人的身心如木石,但有知性,知道自己这个时候是无想。在这个无想定的境界,这个知也是无想。得到无所有处定的境界也是很伟大、很了不起的。这都是三界天人的境界,当然已经超过物理现象的色界了。

   这里我们顺便补充一个文学典故。一个人修到“无何有之乡”的境界,连大沙漠都没有了,当然还有自己,那个情景一定如唐朝大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所写的: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中文字没有那么多的词汇,所以只能用无想定、无所有处定等等,来描述这些不同的境界。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家,第一个学的就是无想定,以他的聪明和能力,修了三年才修到。然后他说这个不是道,就抛弃了。你说你不学这个,你学得到吗?要达到这个境界不容易啊,这个境界的果报是无想天,那是无色界的高层呢!

   非想非非想处定

   再来就是“非想非非想处定”。非想,不是一般的思想,没有了思想,不知道了。非非想,并不是不知道。

   这个定境是什么?与识无边处定有什么差别呢?非想就是说不用很强烈的分别意识思想,但是它有知,有知性、知觉。非非想,这个没有空,也不谈有,是这么一个境界。严格讲,这个同独影境差不多。比如当我们睡下,将睡非睡的时候,或者走路时,一件事情忘记了,脑子里忽然显现出另外一个思想,不是用心来的,这个就是独影显现出来的意识境界,跟非想非非想有类同之处。再好比说,你很疲劳了,回家就靠在沙发上,说你没有睡,其实你睡著了;说你睡著了,你又知道,叫你时你还会回答:“我没有睡呀!”这也类似非想非非想这个境界。再举例说,假设你观想一个菩萨或一个佛,修到身心皆忘,但又不是很清明的时候,没有用心,又好像知道这么一个境界。所以观想时也会产生非想非非想的境界。我们有时候修行作观想,作曼陀罗,认为到达了观想成就,其实是落入这个境界里,自己还搞不清楚。实际上观想与识无边处定是相通的。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家,先修了三年的无想定,修成后,讲了四个字:“知非即舍”,知道这个不是道,只是一种功夫,用心理作成的功夫,它修得成就坏得了。因此他走了,找到更高明的老师,修这个非想非非想处定,又花了三年。修成后又是四个字:“知非即舍”,这个也不是道,还是心理造成的一种状况,没有离开意识思想。因此他又离开,去修其它的外道。接著他修了六年苦行,二、三十岁的人饿得像七、八十岁的老头子,但苦行仍不是道。直到最后,抛掉所有这一切,证得菩提,那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我们这里暂时不讲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8-14 22:38:0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6节: 如何修法报化三身(10)


   现在我们研究这个四禅八定的境界,初禅、二禅、甚至三禅,都还未离开生理的色阴和受范围,离不开气脉的感觉状态。到了四禅定的境界,已经不谈气脉了,气脉已经通了。但是,达到这个境界是否就是成佛得道了?还不是。所以佛在《楞严经》上告诉阿难:“现前纵得九次第定,犹是法尘分别影事。”意思是说,现在,你就是修到九次第定,也还不过是意识的境界。“法尘”,与第六意识相对的叫法,包括一切思维、知觉、和感觉;尘,外面的灰尘,还不是本身。“分别影事”,心意识的分别所产生的,由思想功能变化而来的,还只是道的影子,不是道的体。释迦牟尼佛当时对阿难讲:你不追寻生命功能的本体,只在这些功夫境界上转,距离道还呢!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讲,一切贤圣、阿罗汉,一切菩萨,他们的功夫都到达一定的境界了。当然有些禅宗祖师们,不走功夫的路线,直取无上菩提也是有的,这里不谈这个路线。但到底他们只是了解了最好的,最清净、美丽的,真善美的一面。相反的,不是真善美的那一面你还没有去见,没有走完全程。要走过全程,必须要渐修四禅八定,任何一程都要走到,直到菩提,这才是了不起的事。

   阿罗汉的灭尽定

   我们把四禅八定给大家作了一个简单的介绍,下面为大家讲解一下小乘阿罗汉境界的灭尽定。

   罗汉进入涅槃时,会跳到虚空现十八变给你看,完了以后,自己用三昧真火,在空中引起定中的火大,把自己化掉,不用汽油或瓦斯。罗汉成就最后走的时候有四句话: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我所有的生命,到这一生已达到尽头,该做的事已经做了,人世间欠的帐该还的已经还了,不再回来了,证得灭尽定,一切智慧都不用了。灭尽定是证得涅槃境界的一种现象,而涅槃是道体。以大乘菩萨、佛的境界来讲,罗汉境界是“有余涅槃”,并非佛菩萨境界的无余涅槃。所以,罗汉进入灭尽定涅槃境界,八万四千劫后非出定不可,出来以后重新修行,回心向大,走大乘路线,最后成佛,得无余涅槃。得了灭尽定还没有跳出三界外,以禅宗来讲,得了灭尽定是“担板汉”,走到了“空”的一边,还不能起妙有。换句话说,这个境界只能让你避开八万四千劫,最后出定,重新走大乘路线才究竟。得到灭尽定的人,气脉当然已经通了,所以他可以调兵遣将一样,随意调动自己的四大,要想调动火大当然可以做到。罗汉分两种,一种兼修神通,一种不兼修神通,所以罗汉不一定有神通。由此再回转来看那些密宗祖师们,大部分都是走四禅八定小乘的路线,最后,充其量不住灭尽定的涅槃,往生他方佛菩萨的国度去了。对于这个苦难的娑婆世界,都有点逃避的味道,因此都被禅宗祖师们列入半吊子的范围里了。

   四禅八定与四加行

   四禅八定是共法,既然是共法,你要学佛求证形而上道这个本体,自然也离不开这个共法,你不要认为是共法就看不起。不管是显教还是密宗,都是从我们的根本老师释迦牟尼佛那儿来的。释迦牟尼佛本身的修证,就是从共法开始的,这是第一点要了解的。释迦牟尼佛以后的那些密宗大祖师们,不管是红教、白教、黄教、还是花教,都曾经过严格的禅定修持。他们记录下来的那些境界,都属于禅定的范围,都离不开气脉的变化。修气脉修拙火充其量都是在初禅、二禅,最高不过三禅的境界,但这样说并不代表做到这点很容易。这是第二点总结。前面讲到很多人的入定经验,像有名的憨山大师山上入家和在弟子家入定,慧持法师入定好几百年,以及现代的广钦老和尚入定的经验。他们入定后身心皆忘,甚至不知道入定有多少天,都是靠引磬才出定的。什么都不知道的定境也有很多差别,一种是无想定,一种是无所有处定,一种是昏沉,不包括空无边处定。空无边处定还有空的境界。其实昏沉不是定,把它算作定境的一种是我讲话的方便。那么这些案例都是什么定呢?是无想定还是无所有处定?还是昏沉定?现在一般人学佛打坐第一个困扰是思想停不了,好像每个人都想入定,其实你问他入定是什么意思,他也不清楚。是不是什么都不知道叫作定呢?难道佛法的目标就是什么都不知道吗?如果这就是佛法,那我还何必学呢?吃安眠药就可以了,再不然学成木头石头一样,那不是比我们讲的那些定的境界还厉害吗?山门外的那对狮子在那里一千多年了,那是成佛得道了吗?所以“定”是一个大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8-14 22:38:2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7节: 如何修法报化三身(11)


   我提出这些问题是叫你们参究,要大家懂得教理。光知道呆板的打坐而不通教理,就是外道,就是魔道。所谓外道就是“心外求法”,到本心以外去找佛法。所谓魔道就是被迷糊住了,被魔闷住了,自己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再其次,像憨山大师、广钦和尚那样证到什么都不知道,一入定就是好多天也很难啊!他们的气脉总应该有点通了,否则,一个身体有障碍不舒服的人,别说入定好几天,就是让他连睡三、四十个种头他也做不到。打坐不一定是“定”,打坐是练习进入一种定的姿势。“定”的境界在佛法中也叫三摩地,旧译中简称三昧。三摩地有很多种,所以佛讲有“百千三昧”。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可以进入对应某一种烦恼的三摩地。因为烦恼不是有意修持来的,所以烦恼不叫三摩地,只有修持的成果才叫三摩地。比如作水观的人,把身心都融化为水的现象现前,那是水观的三摩地;作火观的人整个身心进入很深的定境,别人只能看见一团火光,火光里面还有身体的形象,这是火观的三摩地。

   佛法真正的修定修止观之路,与四禅八定有什么关系呢?每一个禅定过程都有四加行的暖顶忍世第一法,因此弥勒菩萨特别讲了一部《现观庄严论》,讲解四加行的重要。四禅八定里面的四个定境,用现代的话来说,属于精神状态,跟生理有关联但又不同。实际上四禅八定都没有离开第六意识的范围。笼统来讲,可以说修气脉、得初禅、二禅、三禅比较偏重于生理的色阴、受阴区域。四定修好了,你的气脉一定也有一点通了,否则你无法得定。四加行是这些定的前奏,没有四加行的基础你无法得定。其实,暖顶忍世第一法,也在那个定境里面,就好像我们今天晚上喝的汤里面放了酱油、盐、白糖、辣椒,你觉得很好喝,你也不会去管里面是酱油还是盐,或者别的什么东西,其实那个汤包括了所有这些成分。

   四禅与四定没有什么固定的搭配,四定其实也是一个方法,可用在四禅的任何一禅里面。

   憨山大师在五台山入定,出定后好像忘记了一切,虚云老和尚在终南山入定几十天,也有类似的情况。根据我个人的经验,有时候出定后连人都不认识了,你们没有真实修持经验,不懂。但是严格来讲,这种定不是正定,属于唯识讲的昏沉的无心,等于一种睡眠和闷绝。憨山大师是明朝的大师,我不好公开讲,你们文字上最好不要记载,记载了很多人要骂我的。我倒不怕骂,祖师自己也知道那不是清明的定境界。所以,你们不管是学密也好,学显教也好,都要把般若中观唯识三样搞清楚。但是很可惜,一般人都把唯识当成哲学研究了,其实唯识是一个非常严重的讲修证用的书。

   红教六种中有

   我们有的同学修过红教,红教里面讲六种“中有”(生死中有、梦境中有、妊娠中有、禅定中有、法性究竟期、转生中有)。比如说,我们人从死后到重新投胎是一段中有,这段的中有身也叫中阴身,死后灵魂重新投胎,变成胎儿出来。我们活著的这一段也是中有,从白天醒著到夜里睡著了,这个中间又是一个中有。所以我常常问一般参禅用功的人,你知道自己是怎么睡著的吗?注意啊,当你靠有枕头上要睡著的那一刹那是什么样,你知道吗?一般人听了我的话就去注意了,结果又睡不著了。不注意呢,就又昏沉了,一般人就是这样。

   我们的念头在梦与醒之间也是一段中有。一个念头过去了,后一个念头还没有生起,有时候好像楞住一样,这一段也是中有。我们呼吸一进一出之间也是中有,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里告诉我们,有个“中间息”,指的就是这个。修安那般那修止息,我所以常常骂你们修数息观都在乱修,不是叫你光数呼吸啊!又不是学会计!中有认识清楚之后,你就可以把握昏沉与散乱中间是什么了。如果拿本体来讲,散乱不是定,昏沉也不是定,散乱与昏沉都是本体来的,就好像黑暗与光明都是一个东西所变的。不过我们现在是讲功夫,不管你本体不本体,黑暗就是黑暗,光明就是光明。那么在黑暗与光明中间是不是也有一段中有呢?那个好像亮又好像不亮的东西是什么?认识清楚这个,你就懂得用功了,上起路来就快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8-25 16:04:0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8节: 如何修法报化三身(12)


   铁牛定禅师公案

   现在我用禅宗的方法,叫你们参一个公案,注意,不是参话头。我特别把《大事因缘》这本书印了,希望你们大家注意。书中有这么一个公案,有一位叫铁牛持定的禅师,很用功,已经参禅很久了。有一天,大家在禅堂打坐,都很严肃,他老兄却躺下来睡觉了。这可不得了,按禅堂的规矩,这样做是犯规矩的,要打棒子,不是打屁股,是打背。严重的时候,一个香板打下来膀子就脱掉了。不过师父都有本事,马上就可以给你重新把膀子接起来。如果没有这个本事的话,千万不要随便拿香板打人啊!他师父晓得他已经领悟了,把他叫起来问他:“怎么可以犯规矩呢?你说,你的心在那里?”铁牛持定就作了一个偈子:

   铁牛无力懒耕田,带索荷犁和雪眠,大地白银都盖覆,德山无处下金鞭。

   他说,我好像一条牛在耕地那么辛苦,带著身上的绳索和犁地的铁犁,倒在雪地里就睡了,整个世间都被一片白色覆盖,德山师父向那里打我呢?嘿!大悟了,不处罚了,你们参参这个公案。

   凡夫定与顽空定

   刚才有同学问到,如果有人入定十几天,醒来以后所有的事都记得,这算不算一种定?答案是,不一定。不过要了解这一点,需要看五蕴解脱的道理,这个我们马上就要讲到,现在只作一个初步的说明。佛在显教的经典里讲到:“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制心一处就是一种定的初步,凡夫也可以做得到。佛有一次作过一个试验,叫国王找一位被判死刑的犯人来,令犯人头上摆一盆洗脸水,手里拿两盏灯,如果犯人能三天三夜不动,油灯不熄,就恕犯人无罪。如果犯人头动了,洗脸盆倒下来,油灯就会熄,犯人就失去了这次免罪的机会,就要被处死。这个犯人很感谢,结果三天三夜没有动。所以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也是一种定境,是凡夫的定境,也是一种功夫,不过不是般若,不是修道的禅定。所以,我常常说,任何功夫,不管是练武功也好、气功也好,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假以时日,自会成功。

   现在给你们讲一个我个人的经验。我二十多岁的时候,有一个阶段,自己试验顽空定的境界,这个境界不是无想定,不是空无边处定,就是拿一个空的观念,把其他都丢掉。结果,三个月以后,拿起笔来一个字也不会写,所有写过的书,看过的东西,也都忘记了。嘿!这个境界太可怕了。慢慢的,通过思想回忆,五天以后都恢复了。这个也说明记忆这个东西是非断非常,你若想把它断了,则什么都没有了,你要把它提起来,则什么都有了。这些都是实际求证的经验。总而言之,不要以为进入定境就是什么都不知道了,常入这种定,死后来生的果报是畜牲道,变猪,这点要特别搞清楚。换句话说,你为什么智商主低呢?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这与脑有关,左脑的某一部分,如果长期不用,会达到白癡的境界,活著是白癡,死后变畜牲,这样的修行不如不修。

   另外,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论》里也再三提到这一点,大家要特别注意。但是你们不要听了就不敢打坐,不敢入顽空定了。哎呀,我拜托你,你能入顽空定我还向你顶礼呢,你们是连顽空也顽空不了啊,尤其像那些脑筋时时刻刻活动的人,能做一天白癡也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8-25 16:04:2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9节:五蕴解脱 修证次第(1)


第四章 五蕴解脱 修证次第

   前面讲了五蕴以及四禅八定,现在我们讲五蕴解脱和修证次第。我把《楞严经》的重点和秘密抽出来,取个名字<增补楞严法要串珠修证次第>。你们许多人虽然都读过这个经典,但是怕都没有注意到这些重点,因此就拿原文,带领你们读书。《楞严经》讲五十种魔境,就是说修持走岔路的境界有五十种。现在人不知道,实际上,像国内气功、特异功能,包括印度、尼泊尔欧美那些莫名其妙的修法,这些魔境,佛当年都已经讲过了。大家看不懂,因为翻译用的是古文。其实佛说的都是有科学根据的。 如果把五十种魔境配合现代科学,详细作个说明,对人类的贡献应该很大,但是没有时间去做,这个世界人太多,让他疯一下也不错。

   色阴解脱与楞严大定

   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当住此处,入三摩地。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暗,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楞严经》卷九——一七九页。)

   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道场两个字翻译得很有趣。四十年前,一位中国教授在美国史丹福大学教禅学,他翻译了很多禅宗典故寄到台湾,要我给他修改。我看了就头大。修改还不如自己写!他是位老先生,怎么给他改呢?当时我有个学生,年纪比我大,要是现在还活着,已经超过一百岁了。我这位学生曾留学加拿大,我说,你看英文,看完后告诉我内容。他看了就笑:“老师啊,他把禅宗祖师讲的道场译成了坟场。”我说:“他没有错啊。”他是没有错,他小的时候在中国大陆,一定看到过和尚给死人念经,送到坟上,叫做“作道场”。所以他把道场翻译成坟场了。他当然是错了,什么是道场呢?道场就是修道的场合,密宗叫曼陀罗或坛城。你今天在这个位置上两腿一盘,或者打坐,或者念佛,这里就是你的道场。也不一定讲打坐不打坐,所以佛告诉你,行住坐卧都行。不过,静坐是求证道业方法里面最重要的一个姿势,尤其是盘腿跏趺坐,是过去、现在、未来诸佛采用的。所以这里讲,你坐在道场。你注意啊,他中文翻译得太美了,很容易一下就读过去了,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很聪明,不肯用心。“销落诸念”,一切杂念自己不起了,注意不是你把它压下去了。“销落”等于下雪时雪飘下来自己化了,杂念都掉下来,杂念自己清净了。“其念若尽”如果你所有的杂念都干净了,清清楚楚了,注意,我把念都解释成杂念了,到下一句就清楚了。“则诸离念一切精明”那么你就内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可不是杂念,不是妄想,很自然的,中间一个杂念都不上来,道家有一句话,“烦恼无由更上心”,此时,外界对你没有任何影响,即使是一把枪顶在你头上,你都没有生气和烦恼,来吧,打死就打死吧!比如参禅、念佛、或念咒,开始时杂念非常多,等你制心一处,专心到某个程度的时候,慢慢杂念没有了,就连念咒这一念也没有了,一切离念,离开妄想。“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当住此处,如三摩地。” 一动一静之间,都一直保持杂念自然清净的境界,没有变动。一动一静是讲生活的形态,尤其是在家人,还要去办公室工作,还要做事,在动中也要保持这种境界。或者赶快去办公室一两个钟头,处理完事情回来,再进入这种状态。“忆忘如一”,不管你是用心去保持这个境界或者不用心去保持都一样。这里的“忆忘”两个字,一个代表用心加上保持,一个不需要用心保持,它反正在这个境界中。“当住此处,入三摩地”,应该这样入三摩地,这是定境。如果盘起腿打起坐来只是在禅堂有定境,放掉腿就什么都没有了,那不是修定,那是修腿。你们应该提问题啊,你们不提,那好,我帮你们提。世尊,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求得制心一处呢?您老人家告诉我,达到这个境界气脉是否通呢?答案是:不用方法。这个《楞严经》所讲的“楞严大定”,等于《华严经》里面讲的“法界自性”。以我们中国话来讲,要“体任天然”任是一切放下,连放下也不要,很自然就达到那个境界,这里其实也是讲专一,不过这个专一不像小乘,要加一个什么方法或者念一句佛、咒子或者作一个菩萨本尊的观想等。这里是自然就达到的。体任自然,销落诸念,在智慧里,这就叫做“法界体性自性智”。当然你也可以走小乘的路线,那是别的法门了。从现代生理科学的立场告诉你,在这个境界上,气脉一定宁静,气住就达到止息的境界,呼吸几乎没有了,但是还有一点,心脉也快要打开了,所以讲心与物是互相影响的,气脉不调和,色身四大没有调好,杂念思想就不会停下来,气就宁静不下来,注意,佛对这个一点没有明说,这是我加进来的,很值钱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8-28 22:43:1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40节:五蕴解脱 修证次第(2)


   色阴区宇

   “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佛他老人家真是很慈悲,又为你作了一个比喻。他说,到了这个境界,就好像是一个眼睛好好的,没有瞎,没有近视,也没有老花的人,被关在一个黑暗的房子里,先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被关到一个极其黑暗的房子里的经验?(有人答:“有,停电的时候。”师答:“关那么一下下不算数。”)密宗有一个方法,叫“闭黑关”只准七天,房间不大,可以通风,里面有床铺,有洗澡的地方,可能还摆一张桌子和椅子,当然还有佛像,你一个人裸体在里面打坐,一点光都没有,这是修眼通,也可以说是修天眼用的。处在黑暗久了,慢慢会有亮光了,那个亮光不是太阳光,不是月亮光,也不是灯光,是真实能看见的光哦!至于这种亮光在物理上叫什么,我现在不告诉你们,要参考现在的物理学、光学的理论。佛是说你上面的这个境界,就好比是有眼睛的人处于黑暗里,我给它加上裤子啊衣服啊,根据自己的经验,把它形容得更仔细,你们不要被我的话骗住了。所以现在学佛不懂科学就免谈了,佛都知道这些道理,不过,他老人家生活在两千多年前,不是现在,如果现在他老人家再来说法,就会加上科学了。黑暗中那个隐隐的光是有相的光,不是自性的光明,不过于宇宙自性和你自性也有关联。在黑暗的房子里,什么都看不见,可你心里特别清楚。像我们原来带兵的时候,最好的处罚就是关禁闭,不是正式坐牢,而是把你关在暗室里,一点亮光也没有,一点声音也听不见,普通人在这种情况下会怕哦,当然,如果把我关进去,那我正得其所哉,正好打坐。这时你的心孤零零的,只有个精性,心里头自己思想都很清楚,可是自性的智慧光明还没有发出来。“心未发光”是说还没有发智慧的光芒,无相的,心里头还没有透亮,没有大彻大悟的那种境界。“如明眼人,处大幽暗”那个黑暗里的亮光是有相的光,是物理的作用。心光不是物理的作用,但是文字只能用光字来形容、来代表。

   现在很多学密宗的人,动不动就把“心光”的光看成有相的光,都错了,有个电影里演中阴境界时,也用那么一团光,我告诉大家,这样理解中阴光,人就更难得度了。你以为中阴时还真有一片光明来接你啊,有是有,是“心光”,不是有相的光。像我们常说:这件事情我没有想通,突然灵光一现,我想出答案来了,这也是心光。佛说到了这个境界叫“色阴区宇”。色阴是身体四大(地水火风)加空大所变化作用范围,还不是道,憨山大师在盘山顶上经行时,看到整个的海天和世界,在一片光明之中,那是生理变化,也是在色阴区宇。下面佛会讲十种魔境,讲修行过程中的岔路,十种还只是讲原则而已,许多练气功的人,也有一点心得,有时也会有清净的心境,但很容易从这里走到岔路上去,很容易入魔。魔者磨也,就是自己迷糊了。你说没有外魔吗?也有啊!外魔内魔一起来的。这也是在色阴区宇。如果能把十种阴魔配合现代医理和物理讲出来,是很大的贡献。这里补充两点,要修一个闭黑关的关房很难,需要双重墙壁,不能透一点光,但是空气要流通。这是一。第二,其实,我们现在闭眼打坐就是“如明目人。处大幽暗”啊!不过不是在房里头,而是在爸爸妈妈借给你的这个身体的房间里打坐。这都是在生理、唯物的范围内转哦,都还是色阴区宇的范围。

   色阴解脱 超越劫浊

   “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暗,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佛接着打比方说:如果像白天张开眼睛看东西一样,一切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看到天空,看到空灵的境界了,这才叫色阴尽。在生理方面,现在气脉完全通了,跳出了生理的范围,这叫色阴尽。这段色阴的讨论是讲生理的,物理的,不盖在无明中,发生光明了。到达这个境界的人,不再受这个物理世界及社会环进境的影响了,但是还没有成佛证得菩提。为什么呢?因为这还在妄想境界,心念想念还在。但是,也就是靠这个坚固妄想,才能达到这个境界。你若思想不坚定,学学就退道,那你还达不到这个境界呢?虽然这个不是道,不是菩提,可是功夫能做到这一点,那已经不得了啦!通过定的境界再加上般若的开发,你可以到达色阴尽了,不过这里不用什么方法,只是讲销落诸念,一切杂念都放下,一切都销融掉,进入动静不移,忆忘如一,这是修大乘菩萨的境界。在这种三摩地的定境里,自然包含了四禅,至于说用那一个定,到这时,连四定这个念都要放下,四禅八定已经微不足道了。但是四禅定的经历就在里面了。所以大可以包小,但小不能包大。从欲界到无色界的三界,四禅八定,乃至小乘的灭尽定,都没有离开第六意识的范围。注意第六意识并不是什么坏东西,转了就变成妙观察智,还是那个第六意识,重要的是看你怎么用。《楞严经》里面讲的十种仙,寿可达万岁,长生不死也都是靠这个坚固妄想,所以从作用的角度来讲,坚固妄想作用很大。当然这还不是菩提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11-15 12:2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