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0170|回复: 53

《南怀瑾讲述: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完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25 21:25: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部书是关于一系列宗教问题的讲解和对话。南怀瑾先生为修习佛法的人们讲解了《大乘广五蕴论》,并且从《楞严经》中抽出了与五蕴解脱的有关内容加以详尽的讲解。这部著作可以说是南怀瑾先生多年以来研究佛学和修习佛法心得体会的经典之作,也是南先生人生智慧和思想的结晶。





智者不惑 行者无疆

  文/张耀伟 吴文

  引子:英雄能够征服天下,但往往不能征服自己;他不想去征服天下,但却征服了自己。

  一、虔诚的追随者

  很久没有见到这么有力量的老人了。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他的外表,而来自于他的思想。

  南怀瑾,以他九十二岁高龄的身躯,在我们面前树起了一座令人景仰的丰碑。令我们这些拜访者不由地肃然起敬!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黄昏的下午,我们一行三人开车沿着沪青平公路抵达江苏的金泽,然后辗转来到毗邻太湖的庙港,由南怀瑾大师亲自创办的太湖大学堂位于常熟的太湖边上。太湖大学堂是一片占地200余亩的建筑,两边面临太湖,气氛宁静而肃穆。令来访者突然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武陵人误入桃花源的美妙感觉。

  当我们走进大厅,南怀瑾大师正在安静地打坐,时间仿佛在他的身上凝固了一般,那一头银发,更是为他清瞿的脸上增添了一层出尘脱俗的肃穆,那满含着智慧、高贵与坚定的脸上,更是有着常人很少具备的无坚不可摧的信念。

  走近南怀瑾先生,就如走近一段历史,令人肃然起敬!

  作为一代国学大师、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禅宗大师南怀瑾先生半个多世纪以来,从学界到商界、从佛学到国学、从出世到入世,不仅涉及甚广,而且在每一个领域都卓有成效。特殊的人生经历和治学之路,使南大师游刃有余地同时出入于儒、佛、道之间。 并以出世的修养和态度,操持着入世的功业,这种至高至纯至真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对越来越浮燥的现代人,尤其是长期搏杀于工商社会的成功人士给予了很深刻的启发,这也正是许多日理万计的工商界巨子会放下手头繁忙的工作,不辞辛苦不远万里地甘拜为他门下弟子的原因。几年来,海南航空董事长陈锋、北京九汉天成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宋军等众多的企业家,每年都会放下繁忙的公务,花费很长的时间,在这里随南先生研习佛理人生。

  南怀瑾先生的佛学思想随着他的弟子们的传播,已经越传越远,可以说是誉满全球。

  2006年10月30日晚,世界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带领ELIAS项目(Emerging Leaders for Innovation Across Sectors意为“跨国部门创新成长中的领导者”)的人员也来到了太湖大学堂,在这支来自12个国家,由25人组成的团队里,有的是联合国环境、资源、卫生等组织的负责人,也有的是BP、联合利华、巴斯夫(BASF)、日产(NISSAN)等跨国公司的高级主管。ELIAS项目起始于安南对在联合国全球契约计划中开发学习共同体工作的要求,其参与者均要求在单位、组织和部门之外有丰富的人脉关系和同事网络,掌握共同理解并处理复杂问题的先进技巧,还要对推动本地和国际社会的真正可持续健康发展有深刻的个人愿望。南怀瑾先生的讲座是ELIAS“国际创新领导人进修”2006项目的一个环节,为期四天的讲课主要探讨解决全球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平问题,乃至整个人类的生存问题。事实上,自从太湖大学堂建成以来,已经有无数批国际国内的商界领袖、学界精英来此向南怀瑾先生学习请教。

  “王勃有云:人杰地灵。一块地方好,‘人杰’要排在‘地灵’前面。”说此话的正是太湖大学堂的创办人——南怀瑾先生。2000年,南怀瑾先生来到太湖之滨,开始兴建太湖大学堂,六年土木,始有规模,楼宇庄严,芳草萋萋。那么,南怀瑾为何会花费如此巨大的心血,来创办太湖大学堂?那些成功的企业家又为什么会每个月都丢下生意来到这里?

  二、传奇的人生

  南怀瑾先生的五笔型,是传奇而丰富的一生,1918年南怀瑾先生生于浙江乐清,自小接受严格的传统私塾教育。抗战时期,先是投笔从戎,执教于军校,后来辞去教职,遍历名山大川,寻访高僧奇士,后在名寺闭关研修佛学,得多位著名高僧、活佛的传授。1947年,返回故乡乐清,归隐杭州天竺,细细披阅了浙江省立图书馆所藏文渊阁《四库全书》与《古今图书集成》。1949年春,南怀瑾先生去往台湾,相继受聘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执掌教席,并应邀到多所大学、机关、社会团体讲学。面对当时学术界对禅学与道家的诸多误解,南大师著书全面阐释禅宗宗旨与宗派源流,深刻剖析了禅宗对中国文化与社会的深远影响。

[ 本帖最后由 卩灬s丨琉璃 于 2008-9-24 12:18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 +16 收起 理由
瓶子 + 16 ?????????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8-7-25 21:25:5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节:智者不惑 行者无疆(2)


  1969年,南怀瑾先生创立“东西精华协会”,意欲为台湾和香港的工商社会注入中华文化,并加强中西文化交流,使文化服务于社会与大众。接着,他又创立了“老古出版社”,后更名为“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创立了“大乘学舍”,后更名为“十方丛林书院”,出版发行《知见》杂志,并写下一系列传世之作。

  1985年,南怀瑾先生赴美,直至1988年到香港定居。在此期间,先后创办美国维吉尼亚州东西文化学院、加拿大多伦多中国文化书院和香港国际文化基金会等文化教育机构,致力于东西方文化沟通。

  1988年,南怀瑾先生与弟子成立了香港联盈兴业有限公司,参与促成金温铁路的建设开工。与此同时,南怀瑾先生的著作在内地热潮迭起。1993年,南怀瑾先生在福建南普陀寺主持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禅修活动。这也是他首次回到了阔别四十余年的故土。

  从2000年开始,南怀瑾先生花费六年左右时间,在太湖之滨修建了太湖大学堂,继续传道授业解惑。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诚如南怀瑾先生在十年前就已经提到的:“今日的世界,由于西方文化的贡献,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达:如交通的便利,建筑的富丽,生活的舒适,这在表面上来看,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幸福的时代;但是人们为了生存的竞争而忙碌,为了战争的毁灭而惶恐,为了欲海的难填而烦恼,从精神的层面上来看,也可以说是历史上最痛苦的时代。在这物质文明发达和精神生活贫乏的尖锐对比下,人类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危机。”而南怀瑾先生所做所想的,就是希望随缘教化,运用认知科学、生命科学与传统文化结合的研究与传播,挽回人们在这个时代所面临的精神危机。这一切也正是那些诚心而来的社会精英们,愿意追随他研习的原因。

  作为两岸最有魅力的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弟子遍布世界各地;他著述颇丰,很多作品曾被译成英、法、荷兰、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韩国、罗马尼亚等八种语言,这些书籍在半个多世纪里影响了无数人,难怪有人断言:当代人不读南怀瑾,就不知道何为中国文化。

  这话虽显偏颇,但仔细思考就会发现这其中的道理。

  南怀瑾先生的一生,最让他自豪的是修了两条路。一条是金温铁路,一条是心灵之路。

  1997年4月,由南怀瑾先生投资建造的浙江金华到温州的铁路全线通车。建造金温铁路的构想最初是由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中提出的,但80年来历经曲折,先后创修了7次,均未成功。南先生从1987年开始参与这件事情,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资金,历经十年终于促成,极大地促进了浙西南乃至整个浙江的经济发展。铁路修好之后,南怀瑾先生还路于民,铁路沿线的一切利益都不染指,干净利落的写下句点。对他而言,参与此事,不过是他人生当中“义所当为”的事情而已。据说,当初金温铁路经过评估,从商业角度上说,绝对不能投资,但南怀瑾先生决心要做这件事情。从开工到全线通车,他写给各方面的信函,竟然有百万字至多。他说:“我一生说出的话,一定做到。我做一件事情,只问它应不应该做,该做的,我一定去做。”金温铁路修成以后,南怀瑾先生提出的对大陆投资,必须具备“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主义的福利,资本主义的管理,中国文化的精神”的理念,被众多工商界人士广而告之。

  曾经有人问:南怀瑾先生仅是一介文人学者,如何能拿出数亿的资金用来修建金温铁路?南先生笑着调侃:“我之所以能拿出钱修铁路,因为我是在台湾的温州人,温州人有与生俱来的商品经济意识。”这只是个笑答,但南先生弄潮商海数载,不仅积累了财富,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的商业经验。他曾对一批经济学博士说:“我说你们的经济学是书本上学来,没有用的,我的经济学是实践得来。我做过生意,还赚过大钱;我也亏过三次,亏到当衣服吃饭的地步。懂了这个才懂得经济学,才懂得做生意。你光有赚钱的经验,没有亏损讨饭的经验,你还懂个屁的经济学啊,不行的。” 商海无常,在实践的基础上,凭借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禅学内涵的深刻的领悟,南怀瑾先生对工商业界的看法和建议,让很多经验丰富的企业家们也深深折服,有很多富商巨贾都曾拜他为师,将他的东方文化思想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之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25 21:26:2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节:智者不惑 行者无疆(3)


  对于商业经济,南怀瑾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在他看来,今天全人类文化,一直围绕着四个方面,它们就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凯恩斯的经济学、马克思的《资本论》的思想。而现在的工商界的人,就是始终在凯恩斯的“消费刺激生产”范围里转,这是最坏的经济思想的观点。

  除了兴巨资修建金温铁路,南怀瑾先生还在内地十余所高等院校设立了教育奖学金,鼎立赞助社会慈善和公益事业。南先生经常会问那些功成名就的弟子:“你发财为了什么?发了财以后,钱究竟做什么用?”金钱固然可以带来富裕的物质生活、一定的社会地位,但是南怀瑾先生一直强调的是功成名就者的社会责任感。南先生曾说:“一个人一生里做的事情,对人类永远有功劳,永远谋利于大家,这个才叫事业,如大禹治水。其他的上到皇帝,下至乞丐,都不是事业,那是职业。”在他看来,现在很多人将工商业做得好,发了大财,或者官做得很大,那都不是事业,只是职业。只有对社会大众、国家民族做了贡献,才是事业的精神所在。

  三、秉持中国文化的大使

  南怀瑾先生的心路恐怕要修一生:那是一条以传统文化疗治精神危机的心路,而这条心路比有形的路更难修。

  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南怀瑾先生,一直苦心孤诣地为重整中国文化断层而奔走。无论是在他的用权著作中,还是在平日的一言一行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这位年近百岁的老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执着与近乎疯狂的热爱。

  出生于世代书香之家的南怀瑾先生,从孩提时候起就接受严格的传统私塾教育。到17岁时,除精研四书五经外,他的涉猎已遍及诸子百家,兼及拳术剑道等多种中国功夫,同时苦心研习文学书法、诗词曲赋、医药卜算、天文历法诸学。极爱读书的南怀瑾先生不仅热爱读书,也热爱藏书,他的收藏堪称收藏宏富的图书馆。而他自己读书也是既多且快。正是因为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南怀瑾先生无论是讲演、上课还是闲聊,他都可以旁引博证。

  南怀瑾先生有一个习惯,就是每次去国外,一定都是穿长袍,拿手杖,朋友们都笑他迂腐。南怀瑾却不这么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基本的东西只有四个字——衣冠文物。我在日本,他们问我和服好看还是长袍好看?我说,你们的和服其实就是三国孙权时候的衣服,你们现在叫它‘和服’,中国人也跟着这样叫,这是错的,那个叫‘吴服’。推翻清朝以后,中国人就没有了自己的衣冠。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曾经有五千年文化,结果到现在,没有自己的衣服、没有自己的文物,非常可悲的。”

  无论是在著作中、讲堂上,还是与学生、友人的言谈里,他都表达着自己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命运的深切关怀。他常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都亡掉了。这就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近年来,南怀瑾先生从事着一项艰巨的文化工程——儿童读经运动。他强调文化重建要从娃娃抓起,提倡年幼的孩子读书、背书,背诵的内容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中的经典,甚至也包括一小部分佛家的书。因为他认为,中国文化的优越性就在于有一批历代流传的经典构成了我们的文化资产。他把希望寄于儿童,寓于未来。在南怀瑾先生的影响和号召下,“儿童读经运动”在全球华人社会得到广泛推广。儿童在潜移默化的中国文化传统的熏陶中,也为优美人格的树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南老师一直叮嘱在力争上游的中国人:“孩子在国外的教育一定要以中文为主,秉持中国文化的延续和培养。” 对于南怀瑾先生而言,如何把文化落实于真实生活之中,才是他念念不忘的大事。

  四、大隐隐于市

  很多人称南怀瑾先生为大师,而他总是说自己这一生“一无是处,一无所长”。事实上,这位耄耋老人阅尽人间风光。

  “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粮食;佛家是百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俱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南怀瑾先生的学问涵盖儒、释、道,融会诸子百家,但他最鼓励并推崇的,其实一直是儒家积极入世、脚踏实地的作风,先做好一个人,把社会建立好,才是第一重要。他的朋友遍及世界各地,各种政党派系身份的都有,如何才能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进退自如呢?幽默的南怀瑾将自己的立世“秘诀”形象地称为“买票不进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25 21: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4节:智者不惑 行者无疆(4)


  在他看来,中国文化有三“士”。第一个“士”,自己读书,自己站起来的;第二个“仕”,是“士”出来做官,“学而优则仕”;第三个叫“隐士”,隐士在政治上的态度,用西方政治哲学的观念,叫做“不同意主张”,不反对,也不赞成,不过是个人不同意。“我对于各党各派都是朋友,到现在八九十岁,原来大家怀疑我是这一派那一党,我的头上戴的各种帽子头衔多得不得了,结果我到今天,始终还是作一个隐士,我基本走的就是隐士路线。这是因为每一党每一派我都是“买票不进场”。就好像参加一个PARTY,我有门票,但不一定进来听。可是没有门票,我想来看看里面玩什么就没有资格进门了,但有门票我就可以进去看看。可是真进场,就被套进去了,我不去。我就是因为一辈子光买票,不进场,所以现在各方面都变成了朋友。

  南怀瑾先生一生自律,刻意低调,从不主动去宣传自己。但在众人眼中,身材不高,总是一袭青衫、一双布鞋的他,既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学界泰斗,也是淡泊名利、不求闻达、永远宁静超脱且情意醇厚的仁慈长者,他的微笑,象呵护备至的严师慈父。令人过目不忘。

  年轻时,南怀瑾先生辞亲远游,人到中年又去了台湾。“高堂在,不远游。”深受传统文化教育熏陶的他,对于自己一直未能亲自尽孝、母亲离世时也不在身旁一事始终记于心。在他看来,生日为母难日,既然那天是母亲受苦的日子,又庆祝什么呢?所以他一直反对过生日。台湾的刘雨虹女士曾经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端着蛋糕向他说“生日快乐”。岂知,南先生只是抬头看了她一眼,然后不理不睬。一次冷遇过后,刘雨虹女士说自己再也不向老师贺寿了,以免又自讨无趣。其实,每逢母亲生日那天,南怀瑾先生都心有所感。对他来说,对父母的思念和对故土的依恋是统一和谐而不可离分的,久而弥深,老而弥笃。

  为子不能尽孝,为父却要尽责。南怀瑾老师曾经一天忙到晚,除了上课及应邀出外演讲,还有络绎不绝的访客,但在百忙中,他并没有忘记照顾家庭,至少在周末尽量要与妻儿共度。对于孩子,他则要求非常严格。

  或许是因为从小就跟随在父亲身边学习,南怀瑾先生的孩子和其他人一样称呼自己的父亲为“南老师”。长相酷似其父的南一鹏,曾经是美国加州胡桃市历史上第二位华裔市议员。在他的眼中,父亲的确是一位很特别的人。“我四五岁时,最怕父亲回家。因为他每天要求我背诵唐诗和《古文观止》,完不成学习任务还要受罚。父亲对形而上的东西很透彻,对形而下的事务也很了解,所以他处理世事总是很得体,这方面我受他影响很大。”在几个兄弟姐妹中,南国熙曾是唯一陪伴在父亲身边的人,父亲对他的要求也更为严格。也许正是因为此,南国熙做事非常严谨,工作也格外细致,对公司的每件事情他都会做详细了解,就连工作环境的卫生也有高标准的要求。南国熙和南一鹏两兄弟,一个从商,一个从政,奋斗的方向截然不同,但是两人的人生态度却极为相似,深受父亲影响的缘故,两人始终保持着年轻的心态。不过,南怀瑾先生对其他与子女同龄的人倒是如同慈父一般。他以密宗上师身份为弟子们灌顶所收受的供养红包,从来不打开看,遇有来访的小朋友,随手打开抽屉就拿出来送人。

  南怀瑾先生还是个颇具古侠义之风的人。凡是有宾客到家里来访问,无论男女老幼、地位高低,他必定留客人在家里用餐。而且,好酒好菜统统用来招待客人,自己则几十年如一日,午、晚两餐各吃一小碗红薯稀饭,几乎点酒不沾。而南先生每日的工作却异常繁忙,讲学、会客、教拳、礼佛、诵经、参禅、打坐、处理会务及往来信函,夜晚还要巡视全楼,待夜阑人静时,方能坐拥书城,阅读写作,常常是匆匆中又开始新的一天。虽然每日工作紧张而繁忙,南先生依然精神健旺、体力充沛、思维敏捷,其风貌多年如故,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南怀瑾先生常说“我的一生自我评价,八个字:一无所长,一无是处。”豁达大气如此,熟悉他的人却说,南先生其实经常叹气。做名人难,做一个要无时无刻都为人师表,做人楷模的名人更难。南先生结识的人可谓是三教九流,但“曲高和寡”,真正能惺惺相惜的却无几人,这份热闹中的孤独别人怕是不知道,所以那份叹息更是一份无奈。

  目前,受南怀瑾先生委托,上海人民出版社将在2007年新年期间,推出《南怀瑾与彼得?圣吉》和《南怀瑾讲演录》两本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张耀伟先生的叔父张尚德教授是南怀瑾先生的弟子,所以他与南怀瑾先生渊源颇深,故使得此书的出版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于是,我们有了期待的理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25 21:27:3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5节:心灵的回归之路


  心灵的回归之路

  -----有感于《南怀瑾演讲录》和《南怀瑾和彼得.圣吉》

  多少年来,回归一直是一个很赚人眼泪的词语,当我们这些大地的孩子热衷于满世界地乱跑,却最终因跑得太快、太急而迷失了自己的时候,回归就是我们最好的安慰,最好的寄托。

  那么,文化的回归又在哪儿,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所在,是生命中的根,尤其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它所蕴含的天地之精髓,是我们回归之路上一座明亮的灯塔。

  可不幸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文化正在我们的城市中逐渐地消失。

  著名作家张炜早在几年前就竭力呼吁,科技的高速发展已经把我们的文化建设远远地甩在了后面,而科学技术和文化建设好比一个民族的二条腿,这种不平衡的发展反过来又终会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

  似乎是上苍的关照,从上世纪的九十年代起,一个震耳欲聋的名字在中华大地乃至海外被迅速提及,他就是国学大师南怀瑾,南怀瑾大师于1918年诞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县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从孩提时代起就开始接受严格的传统私塾教育。到十七岁的时候,他除了已精读了四书五经外,还涉猎了诸子百家及拳术剑道等多种中国功夫,同时,他苦心研习文学书法、诗词曲赋、医药卜算、天文历法诸学。为了更深入地探究宇宙人生的奥秘,他不畏艰险,跋山涉水访求多位岩穴高隐之士,虚心求教,学到了许多不传的法门和秘学。

  南怀瑾先生在跋山涉水之时有缘结识了袁焕仙老先生,晤谈之下,深有所悟,便结成了忘年之交。袁先生闭关期满,下山到成都成立了维摩精舍,南先生则追随左右,遂拜门墙,成为维摩精舍开山首座弟子,潜心修道参禅。其后,南先生为求深入研究佛法,便悄悄离开成都,奔赴峨嵋山峰的大坪寺闭关修持。

  三年的闭关阅藏期间,南怀瑾先生穿上了僧衣,于青灯古佛旁,斋戒素食,日夜苦读经、律、论三藏十二部五、六千卷佛家经典,以经为法,印证个人修持所得,遂至终生受益无穷。

  1985年盛夏时节,南怀瑾先生乘上赴美班机,抵达华盛顿,成立了“东西学院”,致力于东西方文化的沟通,以宏扬中华文化。旅美期间,南大师几乎每天都有不少客人来拜访,其中有美国人、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亦有日本人、埃及人和美籍华人、旅美侨胞,他们中的多数为学者、教授,也有将军、议员、政要及工商巨子,他们不但学习中国文化和佛学方面的知识,还时常涉及经济、哲学、宗教及国际关系等等,南大师与他们欢坐一堂,妙语迭出,笑声不断,来者无不被南怀瑾先生的学识、修养和无穷的魅力所折服。

  2002年,南怀瑾在太湖之滨建造了一座占二百多亩地的太湖学堂,这片神奇的建筑吸取了天地之灵秀,有一种净化灵魂的便利,是真正的天地之作。2006年10月30日晚,世界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带领ELIAS项目(Emerging Leaders for Innovation Across Sectors意为“跨国部门创新成长中的领导者”)的人员也来到了太湖大学堂,这支来自12个国家,由25人组成的团队里,有的是联合国环境、资源、卫生等组织的负责人,也有的是BP、联合利华、巴斯夫(BASF)、日产(NISSAN)等跨国公司的高级主管。ELIAS项目起始于安南对在联合国全球契约计划中开发学习共同体工作的要求,其参与者均要求在单位、组织和部门之外有丰富的人脉关系和同事网络,掌握共同理解并处理复杂问题的先进技巧,还要对推动本地和国际社会的真正可持续健康发展有深刻的个人愿望。南怀瑾先生的讲座是ELIAS“国际创新领导人进修”2006项目的一个环节,为期四天的讲课主要探讨解决全球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平问题,乃至整个人类的生存问题。事实上,自从太湖大学堂建成以来,已经有无数批国际国内的商界领袖、学界精英来此向南先生学习请教。
如今,南怀瑾先生虽已有九十二岁的高龄,但他以虚怀入谷的胸怀、超越宗教的智慧,穿越时空,接受了时间的洗礼,使其的思想愈显出其经久不衰的文化智慧。近日,上海人民出版社即将出版的《南怀瑾与彼得圣吉》、《南慰瑾讲演录》二本书,忠实地记录了南怀瑾这位国学大师对人生对社会最新的感悟。

  《南慰瑾讲演录》是由南怀瑾先生近年的最新演讲集成,书中涉及了南怀瑾先生对教育、环境、行商、管理、媒体等等社会热点话题的关注。《南怀瑾与彼得圣吉》则忠实地记录了南怀瑾与西方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之间东西方文化的交峰,其中不乏许多关于生命科学的探讨。研读南怀瑾大师的思想精髓,不但能提升我们民族的软实力,还能让我们的心灵找到一片宁静的湖泊。在当今这个浮躁的时代里,还有这样一位众所景仰的大师,奉献心力,继续著孔圣、释迦文佛以来的伟大教化,是这个时代的幸运,也使我们的回家之路走得更为踏实。

  人类的文明最终是要回到故土的,就象风筝,飞得再高,也希望有回归的时候,一旦断了线,风筝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南怀瑾大师的书就是我们手中的线,线不断,风筝就能回归,就能找到心灵的故乡。

  朱慧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25 21:28:0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6节:大乘广五蕴论(1)


  第一章 大乘广五蕴论

   由包卓立发起的这门课,到现在为止,也讲了一、二十天了。现在该做结论了。但要做结论,首先要了解五蕴的道理,因此抽出安慧菩萨的《大乘广五蕴论》来讨论。佛学经典有“经”有“论”,“论”是菩萨们引申、演绎佛的教法所作的著作。最初,世亲菩萨提出《大乘五蕴论》,安慧菩萨将它扩充,写了《大乘广五蕴论》,把五蕴的道理作了仔细的分析。

   修行以五蕴为基础

   佛法最重要的就是五蕴论,我们修行学佛,以及任何佛法以外的旁门左道,乃至魔道,一切的修持都离不开五蕴。根据佛法的归纳,生命就是一个五蕴。不管你是修持大乘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还是小乘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都是以五蕴为基础。在这里先为大家定义几个名词。五蕴就是五个范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六根是根据五蕴分析出来的,指的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识指的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与六根相对应的外在世界是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根对应六尘,中间靠六识起分别作用。六根、六尘、六识加起来一共十八,叫十八界。之所以叫“界”,是因为六根六识六尘各有它们自己的范围与界限。与眼相对的是色,与耳相对的是声,与鼻子相对的是香臭,与舌头相对的是味道,与身体相对应的是饱饥冷暖等,与识相对应的则是各种各样的思想情绪,它样各有各的界限。好比说,耳朵不能看色,鼻子不能听声。所以十八界也就是我们这个肉体生命与外在物质世界发生的作用。六根、六尘合在一起也叫十二根尘。“蕴”是新译,梵名塞建陀,是积集的意思,有蕴藏、含藏在里面的意思。也有人翻译成五阴,是旧译,有盖住的意思。就好像说众生清净光明的佛性被盖住了,不是阳面,而是黑暗、无明这一面。两种翻译都对。浓缩归纳来讲,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的作用都属于五蕴的范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谁都会念,谁都没有办法把五蕴空掉,所以说有般若极难。我们现在研究这个做功夫的课题,会把许多秘密揭穿!因为我们不注重佛教的形式,好像随便就把秘密都跟你们讲了,你们不要因此而不晓得珍重啊!你们没有多大的因缘和福报听到佛法,现在听了,要晓得回报给世界,发心把中、英文都整理出来。不能整理出来,罪过无边啊!这里严重告诉你们,不要轻易听过去。

   说色蕴

   我们先介绍色蕴。用现代的话来解释,色蕴是物质的、物理的,包括地水火风“四大”。所谓四大也就是四种大类的意思,地是坚固性的,水是温性的,火是热能,风就是气,是动性。两千多年前,科学还不发达,佛就简单的把色蕴归纳为四大。严格来讲,还应该加一个空大,一共是五大,但一般只提四大。整个五大是属于物的方面,四大是物质的,空大已经接近物理的了。注意,我们可以看见的天空的那个空是有相的空,属于色法(色蕴),不是般若的空。我们身体的气、脉、血、热能,乃至拙火,都属于色蕴的范围。讲到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点,一般人以为只有心是不生不灭的,其实物也是不生不灭的!心与物同等的功能!一般人把这一点都忽略了,或者根本就不清楚。诸佛菩萨也没有直接讲这一点,现在我直接明白的告诉你们,物的功能也非常伟大。虽然物的功能很伟大,对修行来讲,注重的还是唯心的一面。但是,这样讲并不是说心与物是对立的,心与物其实是同一个根根,是一体两面,用中国的哲学观念来讲,就是心物一元。但是,世界上的凡夫都困在物这一面,跳不出来,都被物所左右,被物转动了。正如《圆觉经》上说的,“一切众生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所以,不管是大乘佛法还是小乘佛法,第一步都是要解脱物理的困惑,进入心的那一面,然后再用心转物。一般人修行打坐,不管是修持佛法,或者旁门左道,或者魔道,搞了半天,都是在那里玩弄色蕴的变化,没有什么了不起啊!连佛法的边都还没有摸到呢!比如你坐在那里盘腿打坐,不管你是修什么法门,是修显教还是密宗,乃至观想什么东西,反正你是四大这一堆东西堆在那里对不对?你说,我坐起来这里舒服那里舒服,今天有个好境界,很清净,明天境界不好,不清净,这都是在色蕴的范围。所有这些现象都只是说明色蕴在起变化,如果你认为这就是佛法,那是你自己认识不清,自己乱加注解,自我陶醉。一切凡夫之所以不能解脱,首先就是因为被色蕴困在那里。不要说佛法,要跳出三界外,就连你自己身体色蕴的三界你都跳不出来。比如说男女性冲动的问题,就与色蕴有关。不是说性冲动完全就是色蕴的关系,而是说色蕴很厉害,引动你的心理起作用。拿我们身体来讲,从脚到横膈膜这一段属于欲界,男女性关系都是从这里引动的;从横膈膜到眼睛属于色界;从眼睛到虚空则是无色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25 21:32:4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7节:大乘广五蕴论(2)


   色身转化的修行次序

   如何转化色身呢?密宗告诉你先修气,再修脉,第三步修明点与拙火。我们前面研究了那么多报告,都是在这个范围里打转。包卓立找来的那些美国人的资料,更是连拙火的影子都没有,他们把那些修气修脉的色蕴里发生的感受,当作是拙火,那是完全错误的。身体四大很难转变,地大的转化最难,所以首先要修风大(修气),修安那般那;风大转化了以后,再转化水大(修脉),脉包括血管、所有的微细神经,甚至细胞及遗传基因;等风大和水大都转化了,才能引发热能,才开始转化火大,修拙火;等这三样都转化了以后,才能转化地大。地大转化了,才能转化色蕴的空大。所以这种转变是有一定的次序的,而要达到这种转变,达到最后的成就,需要修持各种功德、智慧和加持。这个修行次序,道家讲得很明白,一般人弄不清楚,只是在那里胡闹。道家《诸家气法?元气论》第五十六卷说: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脉,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发,九年易形,从此延数万岁,名曰仙人。第五十八卷说:凡服气断谷者,一旬之时,精气弱微,顔色萎黄;二旬之时,动作瞑眩,肢节怅恨,大便苦难,小便赤黄,或时下痢,前刚后溏;三旬之时,身体消瘦,重难以行;(已前赢弱之候,是专气初胀所致,若以诸药,不至于此也)四旬之时,顔色渐悦,心独安康;五旬之时,五脏调和,精气内养;六旬之时,体复如故,机关调暢;七旬之时,心恶諠烦,志愿高翔;八旬之时,恬淡寂寞,信明术方;九旬之时,荣华润泽,声音洪彰;十旬之时,正气皆至,其效极昌,修之不止,年命延长。三年之后,瘢痕灭除,顔色有光。六年髓填,肠化为筋,预知存亡。经历九年,役使鬼神,玉女侍旁,脑实胁胼,不可复伤,号曰真人也。一旬就是十天。修习服气断谷的人,开始很难,修习到一旬的时候,人的精气会变弱,面色萎黄。修习到二旬的时候,肢节都会难过,都会主硬;大便先是硬的,屙不出来,接著是稀稀水水的。到三旬的时候,身体会变瘦弱了,这是气开始变化所引起的。不要害怕,如果懂得用药物帮忙,就不至于这么严重了。到四旬的时候,面色慢慢好转,思想专一,心里头也没有什么杂念妄想了。如此继续修习,到八旬的时候,智慧打开,喜欢寂静,即使在人世间很繁杂牡胤?也很清净了.到这个时候,各种方术都懂了,小神通也都有了,什么药治什么病也都知道了。到九旬,人就很漂亮了。等到十旬的时候,就能与宇宙之气相通、与天地正气合一了。修到第六年的时候,气充满了,身体比婴儿还要婴儿;肠子里面很干净、变成筋了,不过肠子中间还有洞,还可以排泄。如果这时砍了他的头,流出来的不是血,而是白浆。到达这个程度,自己可以预知生死了,不过要想跳出生死,则还需要继续修行。这样保持戒律清净,修到第九年的时候,鬼神听你指挥,天人伺候左右。如果是男的,女天人、空行女就来了,你就不用讨姨太太了(众笑)。如果是女的,就有男性的天人来伺候你了。这时,气完全充实,不像你们几位练武功的,两胁还软软的,一抓就完了。最后,修道成功,到达真人境界。这个服气断谷的经验,都属于色蕴的范围,是真实不虚的,一般人只把他当成是道家的经验,就忽略不注意了。修行断谷期间,有时会讨厌吃东西,不必担心,在这个过程中间,可以喝水,偶然也可以吃水果、或者一、二口东西,不过吃多了就会变成毒药、障碍修道了。练气有时候会出汗、发痒、长疱、长脓,那是因为风碰到水,散开了,把身体里的湿气都逼了出来。用卦相来表示就是(风水)涣卦。反过来是(水风)井卦,表示身上水分太多了,气调不好,困在身体里面,会出毛病的。修气的时候碰到火,就是(风火)家人卦,像包卓立最近鼻子红红的就是这种情况。反过来就是(火风)鼎卦,所以像丹田发热啊,都是很平常的事,没有什么了不起,那不是拙火。再好比说(风地)观卦,(地风)升卦,气由下面往上升,这只是从字面上简单解释一下,真讲起来内容很多。再比如(风山)渐卦,山就是背,这个卦相代表气在督脉慢慢上升,如果透不出去,说明背部有风,督脉有风赶不出去。反过来就是(山风)蠱卦生虫了,人会很不痛快,闷闷的。这是补充,现在还只是前奏,还没有讲到五蕴本身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25 21:33:0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说五蕴

   下面我们看《大乘广五蕴论》的第一段:

   佛说五蕴。谓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云何色蕴。谓四大种及大种所造色。云何四大种。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此复云何。谓地坚性。水湿性。火煖性。风轻动性。界者。能持自性所造色故。

   “云何色蕴。谓四大种及大种所造色。”注意啊,梵文的语法与中文相反,与英文一样,都是倒装句。按中文的语法应该写成“色蕴云何”才对。色蕴是什么呢?色蕴就是四大种,以及通过质量互变,由四大种所变化、所构成的“色”——物质与能量。这个色后面还有解释。“云何四大种。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此复云何。谓地坚性。水湿性。火煖性。风轻动性。界者。能持自性所造色故。”四大种包括地界、水界、火界、风界。这里的“地界”,不是讲地方的界限,而是指“地大”的范围。“水界”是指液体的这个范围。“风界”是指风大的范围。地是属于固体的,具坚固性。水具有湿性,火具有煖性,风具有轻动性。四大各有其范围,各有各的特性和功能。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含藏了地、水、火、风四大种性。比如这个录音机,是人造的化工产品,它有燃烧的功能,所以有火大的种性;温度高了,它可以变成软软的液体,所以它也有水大的种性。依次类推,它还有地大和风大的种性。即便是水果,像西瓜,也可以燃烧,也含有四大的种性。实际上,基因本身就具有地、水、火、风四大种性。这个研究起来很细致很科学的,但科学最终一定要归纳到哲学的高度。所以当今世界的科学很需要与哲学再来一次会合,但现在还没有做到这一点。

   《楞严经》所讲四大

   关于四大,《楞严经》解释得最清楚了,以风为例,《楞严经》讲,“性风真空,性空真风,清净本然,同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也就是说,四大的本体,那个“性”本来就是空的,而只有真正空了,才能生出妙有,空与有是分不开的。四大本来清净、自然清净,它充满法界,无所不在,而你能了知的那个量,取决于你智慧的大小,依赖那股业的力量,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所以物的功能很大,这是《楞严经》秘密的秘密,多少次讲《楞严经》我们都没有讲这些,因为一般人智慧不够,听不懂。他们研究《楞严经》,只注重七处征心,只知道在心性方面一功夫,弄不清楚物的这一面。这里再补充说明一下。什么叫作“应所知量”呢?比方说,你功夫好,定力高,你的功能就强,所知量就大。再比如说,你在那里叫:“哎呀,我的身体好痛啊!”旁边人叫你忍一下,轻点叫,那个旁边的人不晓得你痛的程度,你的所知量知道你自己痛的程度,他的所知量不知道。再比如说,小乘罗汉修到最高成就,可以证到空,可以解脱了。 他认为那就是究竟,这是他的所知量,他只到达这个程度。菩萨境界的所知量就不同了,就超过这个了。真正到了大彻大悟、成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就连“即空即有、非空非有”都是戏论了,那个所知量又不同了。像你们现在听课,听同一个理论,同一句话,每个人理解的深浅也都不同,也是“应所知量”的不同。“宁有方所”,意思是这并不是死板一定的。“循业发现”,各人的业力不同,智慧不同,理解的就不同。气派大的、智慧高的人了解得就多。

   四大所造色

   云何四大所造色。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声香味及触一分。无表色等。造者。因义。根者。最胜自在义。主义。增上义。是为根义。所言主义。与谁为主。谓即眼根与眼识为主。生眼识故。如是乃至身根与身识为主。生身识故。云何眼根。谓以色为境。净色为性。谓于眼中一分净色。如净醍醐。此性有故眼识得生。无即不生。云何耳根。谓以声为境。净色为性。谓于耳中一分净色。此性有故耳识得生。无即不生。云何鼻根。谓以香为境。净色为性。谓于鼻中一分净色。此性有故鼻识得生。无即不生。云何舌根。谓以味为境。净色为性。谓于舌上周遍净色。有说此于舌上有少不遍。如一毛端。此性有故舌识得生。无即不生。云何身根。谓以触为境。净色为性。谓于身中周遍净色。此性有故身识得生。无即不生。四大所造出来的这个东西,在地球上来说,就是这个物质世界,在我们人来说,就是我们这个身体。我们每个人的业报不同,所以我们每个人的身体这个色也不同。云何四大所造色。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声香味及触一分无表色等。“那么对于我们人来讲,四大所造色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眼睛(眼根)、耳朵(耳根)、鼻子(鼻根)、舌头(舌根)、和身体(身根),以及眼睛所看的色、耳朵所听的声、鼻子所闻的香臭味、舌头所尝的味道、以及身体的感触。注意哦,嘴巴属于身根,不是舌根。色声香味触是我们可以感觉、可以知道的,但是还有一个无法表达的那个作用,叫无表色,关于这一点,下面还会讨论到。地、水、火、风四大各有其界限和功能。各自独立,水与火不相融,风跟地不相融,《圆觉经》上说“四大性离”,就是这个意思。但是四大又可以混合在一起,造出我们这个人的身体,造出宇宙间的万物。这初听起来很奇怪、很奇妙,所以叫做不可思议。这个的后面到底是什么在起作用呢?下面接著就解释了。“造者。因义。根者。最胜自在义。主义。增上义。是为根义。”这里翻译的不是很高明,但是也已经很好了。他意思是说四大之所以能造出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五根,和色、声、香、味、及触一分无表色,是因为“最胜自在义、主义、增上义”三个因素。所谓“最胜自在义”就是那个妙不可思议的、最高明的、最伟大的那个力量,是那个最初的第一因的功能。宗教家们无以名之,只好称这股力量为神、上帝、佛菩萨。对一般凡夫,也可以叫它“业力”。它可以自在的变化出所有的东西。“所言主义。与谁为主。谓即眼根与眼识为主。生眼识故。如是乃至身根与身识为主。生身识故。”这个第一因的功能动了以后,还有一个作主的因素叫“主义”。比如一个刚死的人,虽然眼睛还没有冷却,因为眼睛(眼根)损坏,那个眼识也就起不了作用。我们活著的人眼睛能看,是因为眼根完好,眼识才有了别作用,所以说“眼根与眼识为主”。同样的道理,“身根与身识为主”,身体是由地水火风所组成的一团肉,人活著的时候,身识不起作用,身体就会有感觉,人死后,就失去触的感觉了。什么是身识呢?比如说,你睡著了,蚊子叮你,你“啪”一声把它打死了,这时,你的意识不知道,是身识在起作用。再好比说,你们现在听课,专心一致,意识完全集中在老师这里,但是身子还有感觉,这种感觉并没有通过第六意识,这是身识。打坐的时候,身识也会起作用,有人认识不清楚,以为它是魔障、或者菩萨加被、或者特异功能,那都是错误的。“增上义”就是增上缘、助缘,有帮助、另加的意思。好比说,一个人的眼睛漂亮而不近视,就是增上缘好,遗传就属于增上缘的范围。总之,以眼睛为例,眼睛能分别众多形形色色的作用,是那个眼根“最胜自在义”。“主义”的功能,不近视、漂亮是“增上义”的功能。这三个“义”合拢起来“是为根义”,才“造”出眼根的功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26 22: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9节:大乘广五蕴论(4)

   眼耳鼻舌身

   广义的心与物包括范围很广,五蕴论把这个范围缩小,主要讨论人的生理与心理的关系。为了便于大家理解,首先向大家介绍佛学唯识学的一个名词净色根。净,就是干净到极点的意思,净色根就是色法的那个根根。我们很难找到另一个辞汇来解释它的意思。当年翻译这些经典的时候,玄奘法师带领千余人,费了吃奶的力气才找到这个辞。现代科学进步了,我们把生命不断的细分,发现基因可以决定我们的遗传,是生命的根本。等到将来,科学进一步发展,人类还可以找出比基因更细的那个生命的根根。目前来讲,你们可以暂且把基因假认为净色根,这样比较容易理解。你们要注意,密宗里讲的红白菩提也还不是净色根。“云何眼根。谓以色为境。净色为性。谓于眼中一分净色。如净醍醐。此性有故眼识得生。无即不生。云何耳根。谓以声为境。净色为性。谓于耳中一分净色。此性有故耳识得生。无即不生。云何鼻根。谓以香为境。净色为性。谓于鼻中一分净色。此性有故鼻识得生。无即不生。云何舌根。谓以味为境。净色为性。谓于舌上周遍净色。有说此于舌上有少不遍。如一毛端。此性有故舌识得生。无即不生。云何身根。谓以触为境。净色为性。谓于身中周遍净色。此性有故身识得生。无即不生。”我们的眼睛这个生理组织所对应的外在境界是色相,它的体性是“净色”。净色很难解释、很难形容,在古代,没有别的物质可以比喻,把它比喻为净醍醐,就好像把牛奶提炼所得到的那个牛奶精华一样。因为有净色这个体性、这个功能,所以眼睛可以配合眼识看东西。你们可以勉强把眼之净色理解为眼神经,如果眼神经、或者组成眼神经的那个细胞坏了,眼识就生不起作用了,眼睛就不能看东西了。所以说,“此性有故眼识得生,无即不生。”如果眼睛瞎了,眼根坏了,眼识还是存在的。这一点《楞严经》讲得很清楚,佛问阿难:眼睛瞎了的人能不能看见啊?阿难回答说:眼睛瞎了的人,眼是不会看的。佛回答说:你错了,瞎子也会看,只不过他看到的是黑洞洞的,那是眼识的作用,眼识还存在。依此类推,耳鼻舌身意也是一样的。好比说,有人得一种病,吃东西一点味道都没有,这就说明他舌头上的净色有问题了。再比如说,年龄大又有病的人,身体的一部分净色死掉了,身体感觉就不会那灵敏了。给你们讲这些,是因为这与你们打坐、做功夫很有关系,只有了解了这些,打坐中出现各种境界时,你才能晓得到底是那一部分出了毛病。很多人讲自己气脉动了,有这样那样的境界,其实那只是身识所起的作用,还不是真功夫、真般若。这里主要告诉你,做功夫时有些是生理、物理的变化,有些是心理变化。许多人打坐这些都不懂,都分不清楚,把假的当成真的,那就成了魔障、魔境界。《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也有这层意思,只是讲得比较简略而已。

色声香味触

   云何色。谓眼之境。显色。形色。及表色等。显色有四种。谓青黄赤白。形色谓长短等。云何声。谓耳之境。执受大种因声。非执受大种因声。俱大种因声。诸心心法。是能执受。蠢动之类。是所执受。执受大种因声者。如手相击语言等声。非执受大种因声者。如风林驶水等声。俱大种因声者。如手击鼓等。云何香。谓鼻之境。好香。恶香。平等香。好香者。谓与鼻合时于蕴相续有所顺益。恶香者。谓与鼻合时于蕴相续有所违损。平等香者。谓与鼻合时无所损益。云何味。谓舌之境。甘。醋。咸。辛。苦。淡等。云何触一分。谓身之境。除大种。谓滑性。涩性。重性。轻性。冷饥渴等。滑谓细软。涩谓粗强。重谓可称。轻谓反是。煖欲为冷。触是冷因。此即于因立其果称。如说诸佛出世乐。演说正法乐。众僧和合乐。同修精进乐。精进勤苦虽是乐因。即说为乐。此亦如是。欲食为饥。欲饮为渴。说亦如是。已说七种造触及前四大十一种等。“云何色。谓眼之境。显色。形色。及表色等。显色有四种。谓青黄赤白。形色谓长短等。”这里“云何色”的色,不是四大色法的色,是眼可见的境界,它指的是各种颜色(显色)、长短方圆(形色)和有色相可表的“表色”。唯识中还有一个叫“法处所摄色”,也就是意识里面所生的色。比如说,你打坐或做梦,自己意识深处呈现出五颜六色,其实外面并没有那些颜色。再比如说,你入定的时候,觉得自己没有动心,但可以看到山光水色与红花绿叶,那就是法处所摄色。人死后到中阴灵魂境界,那个意识也可以看到五颜六色,那也是法处所摄色,这是更深一层的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26 22: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0节:大乘广五蕴论(5)

   “云何声。谓耳之境。执受大种因声。非执受大种因声。俱大种因声。诸心心法。是能执受。蠢动之类。是所执受。执受大种因声者。如手相击语言等声。非执受大种因声者。如风林驶水等声。俱大种因声者。如手击鼓等。”现在讲到声音了,什么是声呢?声是与耳根相对应的外境。这里要特别注意执受两个字,执受就是我们那个什么都抓住的习气。比如说,耳朵听到声音,意识马上就有分别了,马上就执著了,而且抓得很牢。年轻人谈恋爱,情人的一声哥哥啊(妹妹啊)能让你心波荡漾。再比如说,有的人对父母感情很好,自己已经是老头子了,有时候还是会想他*的那个声音,哎呀,我妈妈当时是这么吩咐我的。虽然声音是抓不住了,但是众生在意识上都很执著,这就叫做执受。那么,那个能执受的是什么呢?“诸心心法,是能执受。”第一个心字,是意识的根根,第七识,心法是第六意识。这里是说,你的意识有执受的功能。那个所执受的又是什么呢?“蠢动之类,是所执受。”什么叫蠢动之类呢?就是那些含灵的、会动的,包括各种虫,包括我们人。有灵性、有生命的众生,听了声音意识就会抓住,是所执受。他这里讲得很仔细,把声分成三大类:执受大种因声,就是有执受功能的众生所发出的声音,好比说拍巴掌、语言之类;非执受大种因声,就是没有执受功能的物质所发出的声音,好比说风刮起来,树林的声音;俱大种因声,就是有执受功能的众生和没有执受功能的物质共同发出的声音,好比说手敲鼓的声音。“云何香。谓鼻之境。好香。恶香。平等香。好香者。谓与鼻合时于蕴相续有所顺益。恶香者。谓与鼻合时于蕴相续有所违损。平等香者。谓与鼻合时无所损益。”香(气味)是与鼻子相对应的境界,分为三类:闻起来感觉舒服的叫好香;闻起来生理和心理都感觉不舒服的叫坏香(恶香),好比说臭味;闻起来于五蕴相续既无损害又无利益的叫平等香。“云何味。谓舌之境。甘。醋。咸。辛。苦。淡等。”味道是与舌头相对应的境界,好比说甜酸苦辣等。“云何触一分。谓身之境。除大种。谓滑性。涩性。重性。轻性。冷饥渴等。滑谓细软。涩谓粗强。重谓可称。轻谓反是。煖欲为冷。触是冷因。此即于因立其果称。如说诸佛出世乐。演说正法乐。众僧和合乐。同修精进乐。精进勤苦虽是乐因。即说为乐。此亦如是。欲食为饥。欲饮为渴。说亦如是。已说七种造触及前四大十一种等。”触所包含的范围很广,这里排除四大,只讲触的一部分,叫触一分。除了四大以外,触还包括滑涩重轻冷渴等许多方面。当身体感觉很热的时候,我们就想要凉快点;感觉很饿的时候,我们就想吃饭;感觉渴的时候,我们就想要喝水。凉快了、吃饱了、喝过水了,人就快活舒服了。这是从因与果的角度讨论触这个概念。这样,我们一共讲了“触一分”的七种(滑涩重轻冷饥渴),再加上四大种,一共是十一种。再好比说,诸佛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演说正法,最高兴的事情就是众僧道友们相处融洽,修法精进,这些是诸佛的乐因,诸佛以此境界为乐。

   什么是无表色

   云何无表色等。谓有表业。三摩地所生无见无对色等。有表业者。谓身语表。此通善不善无记性。所生色者。谓即从彼善不善表所生之色。此不可显示。故名无表。三摩地所生色者。谓四静虑所生色等。此无表色。是所造性。名善律仪不善律仪等。亦名业。亦名种子。如是诸色略为三种。一者可见有对。二者不可见有对。三者不可见无对。是中可见有对者。谓显色等。不可见有对者。谓眼根等。不可见无对者。谓无表色等。前面讲过了表色,现在回过头来讲无表色。这里提醒大家注意,色法在佛经中有两个意思,一是色相,好比说男女爱漂亮,叫作好色,色相的色。色法的另一意思是物理的、物质的,在我们人来讲,我们这个四大(或者说五大)所构成的有形身体,就属于色法的范围。你们读佛学书碰到这两个字的时候,自己要注意分辨它的意思。“云何无表色等。谓有表业。三摩地所生无见无对色等。有表业者。谓身语表。此通善不善无记性。所生色者。谓即从彼善不善表所生之色。此不可显示。故名无表。”这里把无表色分为两类:有表业所生色、三摩地所生色。“有表业者,谓身语表”,所谓有表业,就是身体动作、语言可以表示出来的那个业,那种力量。它有善、不善、及中性三种。我们之所以有某种语言动作,都是有原因的,都与我们以前所造的业有关系,都受那个业的驱动。而我们的语言动作又会造出新的因、新的业,因因果果,永远不停。刚才我叫我们的翻译官说话慢一点,她笑笑说:这是我的业力。这句话没错,其实,我们一个人的寿命长短、健康与否等等,都是我们过去、现在所有业力的表达。这个有表业可以产生出无相可表的色,叫有表业所生无表色。注意!虽然我们的语言动作是由第六意识发动的,我们每时每刻都会有思想有脑海中飘过,但没有付诸行为的思想只属于意念的范围,不属于这个可表色的范围。我们这里有的朋友喜欢看看相啊,算算命啊,其实命和相也都是可以改的,所以中国人看相有一个大原则:“有心无相,相逐心生;有相无心,相逐心灭。”比如说一个人相很好,碰到什么问题,忽然心中恨恨的,想要杀人,这时,他身上的细胞,他的脸相都会变了。再好比说,一个人生得一副大富大贵的相,但有相无心,道德行为很差,他的相也会慢慢随心而变的。这是从色、相、业力所引出来的一段话。“三摩地所生色者。谓四静虑所生色等。”这里所谓三摩地所生色,是指得定以后,在定的境界里所生出来的色相。修道学佛打坐练气功,常常会有些奇妙的境界,一般人不懂教理,认为很神奇,其实这些境界都是生命本来就有的,生命、宇宙本来就是这样的玄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11-15 12:2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