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盛荣 ) K& f; j' T1 u: s* q. e& M
% l8 ? ~6 j( ]8 \: F6 H4 T
电视剧《大秦帝国》的热播,引来评议无数。作为一个世居秦地的陕西人,笔者对剧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跌宕起伏的剧情故事颇感兴趣,亦赏亦思之间,不觉生出几许感触。 9 I6 J( W4 F; ^& n) K" n$ K
$ O# n3 i( \, x+ b
秦人给后世留下了诸多迷团,它究竟是从何
3 a }6 H: c8 G! N处来?又是如何发展的?蛮荒、落后的秦国为何能够打败远比自己发达的东方诸国、统一天下呢?强大的秦帝国又因何顷刻间土崩瓦解、灰飞烟灭呢?近年来,秦史专家推出了不少有见地的学术成果,如《秦早期发展史》、《秦史稿》等,读之不但能够了解秦国500年的发展史和兴亡的规律,更能从中得到更深层次的启示和收获。
8 g" u* [& i7 X x! O: {' v+ ^ v
# }0 t/ d. g! B; f 据考证,秦人的祖先生活在今甘肃天水地区,属于"戎狄"的范畴,后逐渐东迁,受到华夏民族的影响。公元前771年,周平王因无力抵挡来自西北高原的少数民族的武力侵扰,不得已放弃沣镐故地,把都城迁到远离边疆、诸侯拱卫的洛邑。迁都途中,平王车驾受到敌人的袭扰,幸得秦部落的武装护送才得以安全东迁。为表彰秦人勤王的义举,周王封秦部落的首领为诸侯,封赐以周人龙兴之地,秦人由此立国。然而,秦人还未从获封的喜悦中觉醒过来,就陷入到了前所未有的危险:它成了西北各少数民族部落的"共敌"和眼中钉,处在无以复加的强敌环伺和包围之中,时刻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史载,秦人最初的几代先王都是战死在沙场之上的,可见斗争之残酷。在巨大的危险面前,秦人别无选择地进行战斗,在经过长达200余年艰苦卓绝的战争之后,秦人终于逐一兼并了其他敌对部落,巩固了自己的封地,成为当时主要的诸侯国之一。
/ n3 H5 u: J0 N0 I7 }. I( n
; Z& y1 D5 Q, f4 e ]" v) ~; O 立国后的秦国仍被东方诸侯视为"戎狄之邦",常怀敌视、戒备之心,时有攻伐兼并之意。史载,秦与临近的晋、楚及后来的韩、魏、赵等国发生的战争不下千余次,战国名将吴起任魏国大将时就曾屡次伐秦,夺去秦大片土地,在今陕西的合阳、华阴、大荔一带建立了西河郡。后来秦被迫转向西南发展,灭古蜀国,修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秦国的战略后方和大粮仓,国力逐步强盛,转而对东方诸侯国采取攻势,日削月割,不断扩大领地,直至灭亡六国、统一天下。 : j; o8 a8 p5 G. W
" x6 S, ]6 N1 M
由此可见,秦自被封为诸侯以来,便始终处于极端残酷、复杂的战争环境之中,凭借着手中的剑和矛,才得以从那种"不是战斗而生、就是战斗而死"的简单而原始的战争和杀戮中一路走来。在"春秋无义战"的时代,弱肉强食成了基本法则,秦人消灭敌人求得生存的行为与其说是一种残暴,倒不如说是一种敢于漠视生命的勇猛。在这个过程中,秦人形成了坚毅而果敢的战争意志并不断得到磨砺,极端艰苦的生存条件也使他们无法顾惜自己的生命,于是,在战场上不顾一切地杀敌求胜的秦人,便被与之交战的东方诸侯视作"野蛮"、残暴的代名词。笔者以为,这何尝不是一种精神,一种舍生忘死、奋勇杀敌的战斗精神,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有了这种可以谓为军魂的精神,衣着简陋的秦军在战场上便成了摧枯拉朽、攻城掠地、肆意蹂躏敌人的虎狼之狮。可以说,这种精神是秦国得以在乱世草莽中立足、发展、兴盛的一个重要原因。 / G" s* q; @) }7 F
# \) u" L: j" o) P7 s
在长期的战争中,秦人逐渐形成了一种举国为战的战争机制,其核心便是商鞅变法后形成的军功制。按照秦国的军功制,无论多么卑贱的人都可以参军,只要勇猛杀敌建立军功,就可以从国家手中获得相应的土地和物质奖励,有罪者可以减免,有家属亲眷为奴为婢者可恢复自由。如此以来,参军杀敌建立军功,便成了秦国下层人民谋求生存、改变现状、过上富足生活的唯一和全部的希望。这种战争机制的建立和实施,使得战争在秦人眼里,不再是什么可怕的恶魔,而是一条发家致富、改变命运的捷径。《史记》有载,秦军士兵在战场上,经常是一边将敌人的首级夹在腋下,一边挥舞武器、亢奋地呼喊着扑向另一个敌人。全副武装的敌人在秦军士兵的眼里,完全成了待宰的羔羊,杀红眼的秦军士兵甚至会为争抢一个敌人首级而互相砍杀。这是机制,无休止地逼迫和驱使着秦人、秦军、秦国不断发动战争,不断地屠杀、掠夺,直到最后一个对手倒下,直到六国覆灭了,连化外之地的南越也纳入版图了,战争才会真正结束。笔者不是专业研究人员,对这种战争机制只是一种肤浅的认识,语焉不详之处还须读者多方论证。可以说,这种战争机制是秦国这个魔兽不断战胜强敌、扩大疆域、最终统一天下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 h$ Z% F' J+ b- r1 q$ Q2 ]5 A; V9 j" l0 H% o
六国毕、四海一,秦人失落地环顾四周倒下的敌人,感到无敌的凄凉。没有了战争,秦国500年建立、完善起来的战争机制便失去了用场,随着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而日趋消亡了。战争机制的瓦解,其影响丝毫不下于西周王朝的礼崩乐坏,它对秦帝国的打击是致命的。秦人坚毅的战斗精神也在巨大财富和美色的侵蚀下迅速消弭,秦军的战斗力遽然下降,昔日不可一世、无坚不摧的大军竟然抵挡不住由六国旧贵族和奴隶组成的乌合之众。历史总是在重复前人的覆辙,曾为建立大清帝国立下赫赫战功的八旗军,在入关后的数十年间,也曾因经受不住盛世繁华的考验而逐渐失去了昔日的锋芒,在农民战争的打击下屡遭重创,到天平天国起义时已无力镇压,只能坐看湘军的崛起。
- b6 `+ O6 v: J: J7 J3 ]5 m J
: e3 k2 h% `; v 古人评价秦史时曾说:"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当一个国家失去外部敌对势力的压力时,就会不思进取、贪图享受、骄奢淫逸,逐步走向退化、瓦解。自然,秦帝国二世而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失去敌人之后,面对变化了的新形势措置失当、不知所为,旧的机制失去效力而新的机制未能建立或未能发挥作用,致使形势日趋恶化却无力可制,最终走向覆灭。秦始皇在世之时,尚能凭其余威震慑天下,但其去世之后,六国残余及各地不堪暴政的人民便揭竿而起,因无战争而苦无出路的秦国下层人民也纷份加入浩浩荡荡的倒秦大军,成为覆灭秦帝国的重要力量。
- R* d3 X$ n4 C$ {# n& ~
: U# d( w* [% d6 V 兴于忧患,亡于安逸。抚今忆昔,遥想当年,秦皇扫灭六合、统一华夏,使四海之内,俱为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环顾之下,无不惴惴,当此之时,秦已无外患敌国,却不知内忧已悄然而生矣。在前无古人的丰功伟绩面前,千古一帝秦始皇失去了以往的清醒和睿智,变成了一个自私自大、骄奢淫逸、滥用民力的暴君,其亡国之日不远而不自知矣。 + `- `* }: D9 S7 \4 i0 n5 W
# r8 d# ~, ]3 h8 [4 z# H7 M
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秦帝国兴亡的历史告诉我们,身处盛世须当居安思危,不忘责任、不辱使命,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冷静的思维,深刻洞悉国家和社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明确面临的各项任务和压力,绝不能被歌舞升平所迷惑、被糖衣炮弹所打倒,更不能给国际上心怀不轨、蠢蠢欲动的反动势力以任何可乘之机。历史的教训就在眼前,前事不忘,后世之师。我们爱好和平但绝不惧怕战争,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世纪,我们选择了和平发展,选择了与世界各国和谐共处,但是,我们时时刻刻不能忘记潜在的危险,绝不能对周边和国际上亡我之心不死和频频制造事端的日本法西斯余孽掉以轻心。我们追求和平,集中精力构建和谐社会,我们不要战争,但我们不怕战争,我们时刻准备战争,我们准备战争是为了避免战争。这才是符合中国最大多数人民根本利益的明智之举,也是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共同追求。 : `8 z) A1 Q0 f" @2 J. t
8 E3 ^ U5 S/ Y) |# B% g
秦国兴亡的历史还告诉我们,加强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化解和疏导,使人民看到生活和事业发展的希望与前途,切身感受到变革带来的真正益处,并将一切成功的做法以制度的方式逐步确定下来,对一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特别是对一个社会顺利、平稳地度过转型期,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唐朝是历史上一个鼎盛的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等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高度,值得注意的是,创造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采取的一系列解放和发挥民力作用的措施,发挥了特殊的作用。特别是在前代的基础上,唐朝建立和完善了科举制度,使最下层的老百姓有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可能和向往,使全国有文化有思想的先进阶层都能为李唐王朝所用,这种制度上设定为大唐的长期繁荣奠定了基础。不少学者将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可见其意义之深远。至元代,蒙古贵族废除了科举制度,广大知识分子无用武之地,便走向了倒元的另一面,终元一朝,始终处于剧烈的动荡之中,而少有安定、繁荣时期,与其统治者不知疏导、使人民看不到前途有莫大的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