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745|回复: 4

尊号·谥号·庙号·封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10 08:3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尊号
& {9 z! K- O8 v( O' B
6 V* P4 Q6 E! C0 K. h尊号是中国、朝鲜及日本历史上皇帝、皇太后在世时的称呼。一般用于外交、礼仪、祭祀等。皇帝的尊号不需避讳,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可以叫。4 v& C3 [. X( D0 i' o4 }
* n5 W6 t8 I, _4 W9 n9 s* T2 F
中国的尊号系统皇帝的尊号是根据皇帝年号而变的。如唐玄宗在天宝时代尊号为“圣赐灵府天宝皇帝”,安史之乱后退位为太上皇时的尊号为“太上至道圣皇天帝”,唐玄宗则为其子唐肃宗所上尊号为“光天文武大圣孝感皇帝”。为皇帝上尊号需要举行相关的仪式和庆典。
9 P5 ~- ^& R- m: x1 c3 J
6 ?! p) v: X9 N7 L) u明朝和清朝时代,皇帝多嫌恶前朝有尊号的皇帝荒政失德,因此拒绝为自己上尊号,民间多以年号来作为对皇帝的尊称,如明世宗的年号是嘉靖,民间称之为“嘉靖帝(嘉靖皇帝)”,虏清高宗的年号是乾隆,民间称之为“乾隆帝(乾隆皇帝)”。但是实际上“嘉靖”、“乾隆”都不是皇帝尊号。嘉靖帝曾自称“九天弘教普济生灵掌阴阳功过大道思仁紫极仙翁一阳真人元虚圆应开化伏魔忠孝帝君”和“太上大罗天仙紫极长生圣智昭灵统元证应玉虚总掌五雷大真人元都宝境万寿帝君”,这些称号也均非尊号。
, y) q3 p4 K3 D7 \# e' _; |$ Z$ x$ ]5 _
另一方面,明朝和清朝各位皇帝都为皇太后上尊号,这一做法始于明英宗复辟后为宣宗孙太后所上的“圣烈慈寿皇太后”,此后比较著名的皇太后尊号有明宪宗时期的圣慈仁寿皇太后、明神宗时的慈圣皇太后和仁圣皇太后。清为皇太后上尊号始于顺治康熙年间为孝庄文皇后所上尊号“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此后每代皇帝均为在世的生母和嫡母上尊号,如满酋乾隆生母崇德慈宣康惠敦和裕寿纯禧恭懿安祺宁豫皇太后(孝圣宪皇后),道光帝生母恭慈康豫安成庄惠寿禧崇祺皇太后(孝和睿皇后),同治帝生母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孝钦显皇后,即慈禧太后)及嫡母慈安端康裕庆昭和庄敬皇太后(孝贞显皇后)。
3 S4 z/ l' I6 g. A: D' Q7 f. |. s4 @, W! c8 d
朝鲜的尊号系统李氏朝鲜采用与中国相似的尊号系统,为在世的国王、王妃、王大妃和大王大妃上尊号,例如世宗为太宗元敬王后闵氏上尊号厚德,成宗为睿宗安顺王后上尊号仁惠,宣祖为王妃上尊号章圣等等。英祖在位时尊号为至行纯德英谟毅烈章义弘伦光仁敦禧体天建极圣功神化大成广运开泰基永尧明舜哲干健坤宁主上殿下。哲宗在世时的尊号是熙伦正极粹德纯圣主上殿下,因此朝鲜和中国又称其为“熙伦王”。高宗在位时的尊号为统天隆运肇极敦伦正圣光义明功大德尧峻舜徽禹谟汤敬应命立纪至化神烈主上殿下。
- J2 x3 ?" B3 [2 ]7 r! h* h4 Z4 F
( ?, P" ^7 H1 e日本的尊号系统日本一般称在位的君主为“今上天皇”,尊号多被用于称呼皇太后、皇后和皇太子,如万事皇太子(大正天皇)、英照皇太后(孝明天皇皇后)、昭宪皇后(明治天皇皇后)、贞明皇后(大正天皇皇后)、香淳皇后(昭和天皇皇后)等。需要说明的是,与天皇使用年号作为谥号相似,皇后也多以尊号为谥号。
 楼主| 发表于 2008-7-10 08:31:39 | 显示全部楼层
谥号
+ x) s4 W9 z$ {' F, T" p* F9 l; b- k1 g2 p
谥号为中国古代帝王、诸侯(包括朝鲜、越南、泰国、日本君主)、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根据对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的研究表明,迟至周穆王前后,给地位较高或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谥号的做法已比较多。古代除对帝王可以称呼其“谥号”外,称呼大臣、学者名流的“谥号”也是一种尊重的称呼;有些人的谥号由于经常被后人称呼,几乎成为他们的别名,如岳武穆(岳飞)、陶靖节(陶渊明)等。' }& q, R" _+ m- _* U* S( V$ ?1 K

& Q2 Q0 o& k# A7 M3 [; v- a) {赐谥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主要取决于圣裁。据统计,西汉到清朝末期,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473人,而明清代两代就有5935人,占总数的57%左右。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0 C4 F- n8 F& W6 w  W

( u  j5 ?0 I4 X9 b: Q4 j种类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善、恶“谥号”则源自西周共和以后,另外还有“私谥”。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3 A. o' R* r! H- J6 Q+ }

& ~2 B6 H& Q0 d0 X: G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等。 “下谥”之“恶谥”:周厉王是一个贪婪的君,“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并死在那里,“厉”便是对他予以斥责的“恶谥”。 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 私谥,这是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私谥”始于周末,到汉代才盛行起来。* U: _6 P& ]' \3 P* C+ C- M/ z: y

- ?; X) S! j6 J0 n2 g徽号 规则先秦时的谥号以用一个字为常,也有用两三个字的。用一个字的如:秦穆公、晋文公;用两三个字的如魏安簧王、赵孝成王、 卫睿圣武公等。+ f6 O# d0 b, [, D3 @5 o% _

2 x; H3 y- s4 _( L5 \& E# ]/ q, v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议定以“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同时因“谥号”的定夺将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故而废除谥法。嬴政自称为始皇帝,后世则以数计,如二世、三世等等。0 g; S+ a( a8 Q
6 F) p; B. b6 N8 j, ]% ^
汉代时期恢复谥法,而且这一时期谥法制度也日趋严密,朝廷中正式设立“大鸿胪”一职,管理王公列侯的谥法。汉代以后,谥号大多为两个汉字:汉文帝刘恒“谥号”全名为孝文帝,萧何谥为文终侯。" M% U3 [- i; ?% h

1 s  v) k) p0 F8 p4 \  I! z唐宋时期为谥法发展时期。谥法一方面成为封建帝王尊大谥以满足其虚荣心的工具,同时也成为驾驭群臣的褒贬手段。从唐高祖李渊开始,打破了皇帝一、两字谥号的旧例,使用了“神尧大圣大光皇帝”的谥号。武则天时开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更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上尊号谥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着的时候可以被奉上好几次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受尊号为“元圣文神武皇帝”。/ {, T. q% J' A' b1 Z0 o" q

% C1 M2 e: V1 P9 _" `2 h  h皇后之“尊号”即“徽号”。如清代同治皇帝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为“慈禧”。徽号也可每逢庆典累加,那拉氏的徽号最后积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多达16个字,而她的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多达二十五个字(见慈禧条)。宋代皇帝谥号比唐时更加谥美,而且也开后代予大臣谥二字的定例。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实行重文抑武,因此宋代大臣谥号多以“文”字为荣,终宋之世,谥号为“文”者达一百四十多人,为“武”者仅二十人。
3 W6 Z( K- l: F! Y) Q: e4 Z5 A. e& w& ^- {$ }" ^
明朝和清朝时期,谥法内容基本固定下来。首先是各层级人员的谥号字数固定下来。' v; \# d  h5 `' A8 I( D

. Z! p& T7 N; l3 ^1 X  d明代皇帝谥号为17字,亲王1字,大臣2字,例如 明成祖的谥号为:后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清皇帝21字,硕亲王1字,大臣2字,例如 康熙的谥号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咸丰帝的谥号为: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显皇帝 ' B# a; J1 Q$ f" Y9 M4 G  q
8 _! O( }3 n! V0 a
清朝大臣中的谥号规定,只有曾入翰林,或获授大学士者才可用“文”字。如李鸿章谥“文忠”,曾国藩谥“文正”,左宗棠谥“文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10 08:3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庙号% V. H9 J$ t, W1 A, p
' C0 n  z3 s5 |! }2 m
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庙号制度被废止。秦朝连谥号制度也废止了。7 W. F5 n/ q' s, D. D! V
! S7 t8 s: E/ ?5 V  `( y) A
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习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西汉刘邦为太祖高皇帝(孝惠帝刘盈上庙号)、刘恒为太宗(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刘秀上庙号);东汉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刘庄上庙号)、刘庄为显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刘炟上庙号)、刘炟为肃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刘肇上庙号)。另外东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肇为穆宗孝和皇帝、刘祐为恭宗孝安皇帝、刘保为敬宗孝顺皇帝、刘志为威宗孝桓皇帝,不过这一些庙号在孝献帝时被取消。) Q( b7 a3 G8 @2 G$ y

0 D5 e7 L# e( y5 J$ }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
, p+ B7 S& y- c
) r# D$ `7 ~$ O: K- v2 a, O5 c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泛滥,始于曹魏。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1 B5 g( i" a, v$ |! w/ C

: ]9 r6 I4 y8 Z$ I! h& h( e. n( A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L8 r# j$ f$ v- X
4 J. c; ^# s, I  l- ?7 L6 ~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另外,哲宗、兴宗等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业不足,德宗、宁宗过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武宗名褒实贬,穆宗、敬宗功过相当,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国。7 M8 E1 e- |3 K

3 f( e6 l' Y2 E1 U$ w! z汉太宗 文皇帝 刘恒 开国皇帝高祖刘邦庶五子 西汉第五代皇帝
6 W, H& U; t. |+ L/ j1 r
; Y  {. Z5 E/ A$ j* T4 F晋太宗 简文皇帝 司马昱 开国皇帝中宗司马睿少子 东晋第八代皇帝5 V' Z! y1 y. u& K% S
9 t" c0 {% N  u0 J
成汉太宗 武皇帝 李雄 益州牧李特第三子 成汉开国皇帝
1 b7 [. C1 T+ g$ T& Z0 ?& a; C8 c  K9 a9 U9 ?" i) _( t
前凉太宗 成王 张茂 开国国王高祖张寔弟 前凉第二代国王
5 P! \" J8 ^. m/ [7 W* c
" Q8 }2 s* x4 u. y$ T前秦太宗 高皇帝 苻登 世祖苻坚族孙,苻敞子 前秦第六代皇帝
6 w  o$ C- L) u
# p' o4 w- D; e2 u0 X5 x宋太宗 明皇帝 刘彧 开国皇帝高祖刘裕孙,太祖刘义隆第十一子 宋第六代皇帝" u# k, F" a; s

* }% V; O! c  l9 l# H梁太宗 简文皇帝 萧纲 开国皇帝高祖萧衍第三子 梁第二代皇帝2 d2 S, m3 {. k% P, z; q
& q; y- r" f0 I
北魏太宗 明元皇帝 拓跋嗣 开国皇帝太祖拓跋圭长子 北魏第二代皇帝
  \9 \4 E# V4 c0 \. A6 N+ `7 g& b# S3 g7 l8 n$ p% r8 Q
唐太宗 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李世民 开国皇帝高祖李渊次子 唐第二代皇帝, ]" t- ^( ]+ B4 _

! D3 I* ]0 V; ]宋太宗 至仁应运神功圣德睿烈大明广孝皇帝 赵光义 开国皇帝太祖赵匡胤弟,赵弘殷次子 北宋第二代皇帝% [/ K$ I4 l0 k& P5 J
. o% b+ i* A& g* O# b# ?
辽太宗 孝武惠文皇帝 耶律德光 开国皇帝太祖耶律阿保机第二子 辽第二代皇帝
- w7 T3 N2 ?7 g0 O: T% D& ^$ y8 W$ f% T: Z$ \
金太宗 体元应运世德昭功哲惠仁圣文烈皇帝 完颜吴乞买(完颜晟) 开国皇帝太祖完颜阿骨打弟,完颜劾里本第四子 金第二代皇帝, y# b- P- d0 h2 J5 V

8 v+ \- p) Y. a$ ^明太宗 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朱棣 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第四子 明第三代皇帝+ L* h. v/ h( j0 }5 T% l4 L- t
5 j/ i$ d, z8 m$ z1 {
清太宗 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爱新觉罗皇太极 开国皇帝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 虏清第二代皇帝1 [/ J4 M+ P; h) k7 [8 a% A2 s8 n9 ?
* F9 ?) w: c% d, S% R# _
汉世宗 武帝 刘彻6 {& Q/ r, r* I0 g3 \7 p
; \8 _  T" q0 B+ ?7 V% r/ w, |
魏世祖 文帝 曹丕
' j$ u' R) m0 Q8 d- T3 h' c; R& `( t* R4 Z. Y, @
晋世祖 武帝 司马炎, q+ a/ L% y# ]$ p- {4 ~7 p# K* l
1 Y8 d% Z$ E( k0 n  @
前凉世祖 文王 张骏
5 f$ @$ d* k: M1 q7 @5 J7 d' I* Y. x5 V+ _) p5 ~, D2 X% N" _
前凉世宗 桓王 张重华! s5 ^% i$ [+ d& d0 [! k
6 z  {+ }' W4 ^" r5 V4 L
前秦世宗 景明帝 苻健/ u6 ], X% c1 z/ O! p, z

0 o# ]+ k" p. Y8 K% e& o9 j前秦世祖 宣昭帝 苻坚2 c  [8 W6 @7 v* D
/ g8 j# q2 F: N
后燕世祖 成武帝 慕容垂8 T1 {( \0 g5 ?  S
1 u% G" Z4 n8 _" _' A$ k! A. ]1 ^
南燕世宗 献武帝 慕容德
/ ~. q- c3 m5 I* s( n8 H
6 U( c; a" c+ o2 y0 `4 _夏世祖 武烈帝 赫连勃勃
/ d& g, h- k' X. a- H1 [# g; o! \% \
  i$ b. z" d& y" N宋世祖 孝武帝 刘骏
/ N" f& S% q& T0 g( F4 `
, m) ~4 q, E5 E. c! `齐世祖 武帝 萧赜
* V, Y5 }9 @9 `( a1 N2 j0 X# V- U  h9 y, ^7 o; G0 n& W
梁世宗 元帝 萧绎2 {% x; `9 p8 X* _. k" Z0 J+ R
+ W$ {7 E# x7 [7 P' l3 ~
陈世祖 文帝 陈茜( R9 i; l5 V6 u3 Y* y
! L( T7 }* c- ^9 C/ Q( L2 u$ \
北魏世祖 太武帝 拓跋焘8 U$ A/ M+ N  K5 J3 t. W
4 t+ g" L9 p2 o: T9 M/ V! U
北魏世宗 宣武帝 元恪. @* E* x) L; N9 ~% r. Q9 F) \
& u& o: ?! V; s
北齐世祖 武成帝 高湛; L8 c5 O0 F2 _% ?" O; ~1 p
* t3 {; \1 J1 e
北周世宗 明帝 宇文毓
2 P( x/ c3 Y. _, c( I* @$ {1 K+ i0 A; k4 O' n% }0 I1 c
隋世祖 明皇帝 杨广(唐谥炀皇帝)
* I* h% D* S) u* j0 M
+ t& Q5 w. Z. p7 M后周世宗 睿武孝文皇帝 柴荣(郭荣)
: ?; E4 O8 L- s! B8 I: h& w5 c- i3 }& K* u8 `
吴越世宗 文穆王 钱元瓘
* r# \# V9 {' `) i* Z/ R3 l$ n
- y. }1 s8 V4 p北汉世祖 神武皇帝 刘旻5 @! o" {. [- W5 @# s, [; M

% G6 [$ U+ Z: G/ W3 a  ~- h辽世宗 孝和庄宪皇帝 耶律阮/ H; a" K5 g0 W' u  x6 e
8 [, E  B( \# G3 n) G7 y! l4 T
金世宗 光天兴运文德武功圣明仁孝皇帝 完颜雍
/ ]" t) G6 Z  A
: x8 ?3 [% R& o  e, e# Y$ t元世祖 圣德神功文武皇帝 奇渥温忽必烈 (薛禅可汗)6 H; M8 s, F1 r0 R) r; W. j2 x

1 d- N9 j* L, F0 h$ J明世宗 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朱厚熜. L3 e) n9 J) u+ Z9 K8 m
* o" w2 I! p! B) e  f4 \/ m9 l- _& x
清世祖 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爱新觉罗福临
* |3 }) h. u2 R( i* V; Y: @  b5 L, H) Y3 W6 F6 J' m& L( V
清世宗 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爱新觉罗胤禛! T2 z& w$ `. n' y3 d$ \$ k

; @3 ~7 |! p/ J# V. V除了中国以外,王氏高丽、李氏朝鲜,以及越南的越南李朝、越南陈朝、后黎朝、莫朝、阮朝帝王也有庙号。但是日本没有采用庙号制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10 08:3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封号0 a8 r6 i! k' p
7 ~# g6 i& Y3 E
封号是帝王、君主加封、赐予的称号。在中国,封号最迟自周朝开始,直至清王朝伴随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始终;在欧洲,封号自封建时代开始到现在的君主立宪国家一直存在;“封号”与“分封”一样,很大一部分体现在“爵位”的赐封。
2 ]( d. q, s' j5 D8 p6 z
5 M( f7 f4 }& r& n  k中国封号的历史汉语“封号”与“封建”一词密切相关。“封”最初含义不是后来组成固定词汇“封建”(其原意即“帝王以土地、人民、爵位、名号赐人”之意), “封”字开始与“丰”同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状如“植树于土堆”之形,而植树在此是为了划界,“封”即表示“起土界”、“疆界”或者说“田界”的意思。许慎《说文·土部》所训∶“封,爵诸侯之土也”只是引申义,而非本义;《说文》说“封”字“从之,从土,从寸,守其制度也。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则受战国之后人民追述的影响。
, {5 I4 T8 r& ]# z2 O+ A7 S% V* W3 V1 u
据出土的商朝甲骨文考证,中原地区至少自武丁即已存在许多封国。武丁加封有功的武将,封地被称为“侯×”,如封在“雀”地的被称为“侯雀”;封出去的儿子则被称为“子×”,如封于“郑”地的称为“子郑”,封于“宋”地的被称为“子宋”,那时还有分封出去的夫人,也都相应地依所封地叫“妇庞”、“妇邢”等;对一些承认商朝的宗主权的邻国,武丁也依其原有的国名给一个封号,如周国受封为“周侯”,还有“井伯”、“虎侯”等。“侯”、“伯”是他所颁的爵位,“妇”、“子”本属其家庭关系,也就当作了爵位。史学家认为中国商朝后期已经有了很完备的封建制和随之产生的“封号”制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10 17:47:36 | 显示全部楼层
了解下很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1-27 12:3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