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187|回复: 2

席居與正坐:中國古人的優良傳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10 08:2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國古人初始的生活起居狀態是一種平面風格,席地而坐,擇地而臥,身體受力重心不離“地面”,是以謂之“平面”起居方式。這種起居方式也傳給了日本、朝鮮。

      與“平面”相對的,是西方人的“立體”起居方式——即身體重心離地,以椅、凳作為支撐工具。我們今天的中國人早已習慣坐著椅子、伴著高高的桌子生活,其實這本是“西式”的起居方式,西式起居與中國文明結合,博大包容之下或許亦多少有著原生文明的失落。

      自椅子從西方舶來之後,中國人的起居方式,就漸漸由平面變為立體,由席地而坐變為垂足高坐。至於這種變革始於何時,以前令我困惑,有說南北朝,有說唐代,有說宋代。但我注意到比較專業的說法大多指向五代前後。

      漸漸的,我也自認為把這個時間問題基本搞清楚了,中國人從席地而坐到習慣垂足坐椅,其過渡時間在五代至北宋比較可信。因為任何一種舶來品要在全社會普及是需要時間的,尤其對於古代緩慢的社會進程。如果把西式坐具傳到中國的時間當作中國人席地時代的結束,顯然是錯謬。其實在很早的時候,一些異域坐具如胡床、胡凳就曾伴隨著佛教而來到過中國,這最早可追溯到東漢,但這些東西在中國一直屬於另類,未能融進中國的整體社會生活文化之中,對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影響不大。直到後來椅子的舶來和普及,才真正改變了中國人自古以來的席地之風。而大規模使用椅子始於宋朝,這基本成為共識。中國最早的椅子應該來自西亞,唐代應該已經有了這種舶來品。但椅子最初是作為奢侈品存在,僅流行於宮廷和貴族的府上,老百姓一般是享受不到的。在今天看來,說椅子也是奢侈品也許有些不可思議。但只要想一想,那時的人們長期以來在地上生活慣了,對於平民老百姓而言實在沒必要在居室裏增添這麼一個多餘物件,而且也缺乏來源管道。終唐一代,椅凳並沒有影響、改變大部分人的生活習慣。此系古代社會進程緩慢的原因,加上唐朝的社會、經濟模式仍然是趨向封閉、保守的中古風格,也勢必造成上流社會的文化不可能太快地進入下層社會。資料表明,唐代的室內仍以席為主,人們的主流坐姿仍然是席地而坐。

  需要一提的是,席地坐不一定就是跪坐(正坐),還可以盤腿坐,古人稱胡坐。很長時間裏,胡坐被華夏禮儀看作失禮的表現(胡坐,顧名思義即胡人的坐姿),而跪坐才是華夏古人的標準坐姿。五胡亂華以後,北方為少數民族統治,想來胡坐在中原就“堂而皇之”了。不久少數民族接受漢文化,但不知有無接受與傳統漢族禮制緊密相關的跪坐(正坐),至少後來的隋唐由於是漢族政權,應當有所回歸。但隋唐又跟以往的漢族朝代不同,此時中國進入了歷史上最具有文化包容力和相容並蓄的時代,估計已不會象先秦漢魏那樣強烈地排斥胡坐了,而是“胡漢”和睦,只不過跪坐(正坐)仍具有傳統禮法的地位。那時的男士盤腿而坐應當不會被人詬病了,但女子估計還不行。到了五代時期,胡坐就已經相當普遍,雖仍舊是坐“地”,“平面”式起居並無大變,但已為日後在椅子上生活做好了過渡性準備——因為盤腿坐可以看作是居於跪坐和坐椅之間的“折中”形式。

  關鍵的革命發生在宋朝。宋朝社會,隨著市民階層的崛起,中國進入平民時代,市井的活躍,經濟的繁榮,使椅子終於在全社會普及開來,以至上至皇家,下至平民,都坐到了椅子上生活,中國人的起居方式終於發生根本性變化——從“平面”變成了“立體”。這種改革給中國人帶來了深刻的影響,不要小看這個變化,由於不坐地了,所以就用不著脫鞋了,中國人曾跟日韓人一樣的除履席居的習慣就此革除。而由於坐在椅子上比坐在地上高出了許多,所以桌案也必須升高以求適應,桌子高了,一系列的傢俱也隨之升高,相應的,房間窗戶也要升高,進而導致建築結構的變化等等......

      不光如此,“立體”起居還給中國人造成了心理和精神氣質的變化。我總覺得跪坐(正坐)的姿勢很優雅,是最能體現中國文明端莊、肅穆、寧靜、謙恭等禮儀風範的坐姿。然而由於椅子的到來和普及,這種優美的身體符號沒了。穿著寬大飄逸的漢服,坐在高高的椅子上,依著高高的桌子,仔細想想,是不是少了一點純正的味道?美學是一種組合的學問,我總覺得只有西方人的緊衣窄袖坐在椅子上才好看,可如果穿那樣的服裝跪坐於地,就顯得彆扭。而寬大飄逸的漢服,我也總覺得只有用跪坐的身形才能充分地展示其雍容、端莊、寧靜、謙恭的美韻。

      可惜的是中國人對於“符號文化”的丟棄往往毫不留情(從某種角度看,文明就是一個符號體系)。椅子固然是好東西,但用椅子完全覆蓋掉一直以來的席居文化未免太過粗暴!而原本殘留的一點跪坐禮俗也因席居時代的結束而灰飛湮滅。作為一個文化重要的符號標誌,隨著椅子的舶來,竟然變得如此的可欺,連一席之地也不容存在,非得把它完全消滅不可!只剩下一些漢語用詞還在隱隱地暗示著先人生活的身體姿態:席位、出席、促膝談心、舉案齊眉......
  
      跪坐是一種身心鍛煉,可以有效的提煉人的禮儀氣質。我相信,常常跪坐的人,精神氣質上會產生變化。也正因為在歷史上擯棄了跪坐(正坐)的禮俗,中國人的精神氣質也變了——端正平穩變成了歪斜不定;原本的典雅漸沾市儈、粗俗之氣;人與人原來誠摯地正面相對,變成了坐在椅子上側身相顧,坦誠、信任的品格從此漸失......
  
      跪坐是很能鍛煉人的禮儀修養的。對今天的中國人而言,跪坐是一件痛苦的事。但想想,一個人如果可以習慣跪坐,還怕行走坐臥各種場合的姿態有失禮儀嗎?
      
      這就是為什麼日本人的禮儀氣質強于現代中國人的原因。也許有人把西方人作為反證,但不同文明圈的人有不同的氣質,因此有著不同的美學評判與分析。
 楼主| 发表于 2008-7-10 08:29:01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是從美學感受、精神修煉、禮儀修煉上,闡述跪坐的可取。但這些還不足以使許多人認為跪坐就一定是個好傳統。事實上,跪坐一詞是現代語,古人沒這種稱呼,因為在中國古人那裏,這才是標準意義上的“坐”,不需要再加個什麼跪字,而其他的坐法才應該在坐前加一個字,如胡坐、倚坐、蹲坐。由於現如今坐字的含義早已古今兩義,所以我們只能使用跪坐一詞以符合現代漢語的習慣。不過,好在還有一個更好聽和莊重的詞——正坐。故下面的文字,凡說到正坐一詞的,不加括弧解釋。

  雖然經過了上篇的論述,但也許仍不足以充分令人覺得它真是那麼優秀的傳統,那麼此篇再講講正坐的一些現實上的好處。

  正坐其實是一種利大於弊的坐姿,是一種鍛煉,對身體存在諸般好處,這已有醫學證實。舉我知道的例子,首先,習慣跪坐能減少駝背的發生。第二,膝骨性關節炎的發病率也比較低。此外,跪坐對男性健康的好處更大,能減低陽痿的發生率!現代醫學告戒人們,長時期坐著對身體不利,尤其不利於男性健康。因為男性的生殖器不適宜長時間受到來自下方的托力,久而久之將損傷男性功能,如果還是長時間坐在柔軟的坐具如沙發,則情況更糟。甚至有過這樣的極端例子見諸新聞:某青年因為癡迷上網,長時間坐在電腦前導致睾丸壞死。因為坐椅子把睾丸坐壞死的男子畢竟很少,但這至少告訴我們這樣一個資訊:長時間坐椅對男性生殖健康客觀上存在威脅性。研究表明,常年坐在辦公室的男性,陽痿的發生率比其他職業男性高出幾倍。所以現代醫學建議白領男性,為了自身健康,不要在椅凳上坐得太久,隔一段時間就要起身活動。

  由這裏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啟示,如果是正坐,則會如何?我們會發現,這種隱患就沒有了。因為正坐只是把腳後跟墊在雙股下,生殖器並未受到何種托力,而是懸於股間,因此跪坐雖然是坐,卻幾乎跟站立時一樣使生殖器不受束害,這就很可貴。從這個問題上看,坐椅凳對男士來說反倒不是好習慣。而且比較起來,中國人比西方人更樂於久坐於椅凳上,因為總的說來,國人不及西人好運動,總體喜靜,且最普遍的娛樂是打麻將,這就有些不妙了。

  這不禁使我產生一種奇想,當然也僅是一種奇思妙談——難怪中國古代的文人,從外在形象到心靈狀態,直到唐代還有一種健康、剛毅的氣質,入宋以後,則漸成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形象,柔弱萎靡,心靈漸趨病態,陽剛之氣大不如前。原來宋以後的文人,長時間坐在椅子上,擠壓陽物,實際上就是戕害自己的男性功能,也就等於損害自己的陽剛性,即使沒有坐成生理陽痿,也多少使自己精神氣質上有些陽痿了。而整個民族的男人們,都是以這種慢性戕害男性功能的方式坐著,因此整個民族的陽剛之氣也就下降,所以自宋以降,中國在外族面前屢受屈辱,不復當年華夏之雄偉。當然這純屬笑談,但我也曾試過正坐,在那端正筆直的姿態中,我確實可以感覺到身上仿佛在醞釀著一股剛毅正大之氣,更能對比感覺出那種大大咧咧靠在椅子上的慵懶散漫之氣。有人可能覺得正坐的樣子刻板,豈知那正是一種剛性的符號,那端端正正一動不動的姿勢,其實內含著一股爆發力!中國人性格最果敢剛健的時代,也正是那個普遍“跪”著的時代。而席居生活,實為一種“大起大落”的生活——坐臥得低,突然站起便顯得高,因為中間落差的距離很大。這種“大起大落”天生就是“四平八穩”的反義詞,容易形成一種果敢、銳利和具爆發力的性格。而當中國人普遍都在高桌高椅高床上生活了以後,由於坐臥站立的距離落差小了,“大起大落”的感覺便沒有了。奇妙的是,這時候中國人的性格也走向了四平八穩,並且用“中庸”來解釋自己四平八穩的合理性,把古人的哲學概念也拖進庸俗的境地。

  其實正坐的優處還不只如此,它真正的意義是吻合中國古人的哲學思維和對待天地的態度。坐於地,表達了對大自然的親近,而採取跪坐,則表達了對大自然的敬畏,這正是華夏文明的原道精神;與之相對的是西方人“淩空而起”的“立體”起居,象徵著疏遠自然、不敬天地,故西方人熱中改造自然。

  同樣是坐地,正坐與胡坐相差很大。胡坐以卑賤不恭的臀部著地,把“不潔”的足部正面示人,無論對自然還是對他人的恭敬都大打折扣。故中國古人鄙夷胡坐,並非僅僅因為胡坐容易“走光”。

  現在,已經有人在醫學的角度上發覺正坐對中國古人思維的影響。醫學上的專業描述我說不好,也記不太清,只明白個大意,權且以我通俗的語言描述一下。前頭說了,席居時代是“大起大落”的生活,使民族個性不至於變得四平八穩,而“大起大落”在醫理上的好處是刺激思維。不少人可能都有過這樣的體會:冥思苦想的時候,突然站起來走動,這時候,腦中靈光一閃......

  醫學上的解釋大意是從地上跪坐的狀態突然站起,由於距離落差大,體內“氣血”(不知此詞恰當否)上沖,刺激腦部神經,使大腦思維功能瞬間加強,這種情況下更容易誘發靈感的迸發。古代文人在思考、寫作的時候,由於思緒翻飛,難免會圍繞著案幾站站坐坐(沒有椅凳羈絆,站站坐坐很容易),多少哲思的火花,便在那許多次站起後的瞬間閃現。我不敢武斷地說這種“站站坐坐”就等於在提高智力,但古人一會兒貼著地面思考,一會兒又淩空思考,這種大落差的轉換或許會帶來心理上的變化體驗,從而影響到思想的性格特點,以至影響、形成一個民族具有自身特色的思想和文化心理。中國文明最大部分的智慧成果也正是產生在那個席地跪坐的時代,尤其在正坐習俗最盛的周、秦、漢、魏、晉時代,是中國人最具靈性的時代,全面固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性格特徵。

  純粹的華夏哲學精神就是跪於天地之間思考,這是典型的東方思維修煉,講究的是頓悟,是靈光的閃現,是一瞬間就使思維達到終點。與之對應的西方人思維,反倒是一種四平八穩的思維,它不講究頓悟,不需要太靈光,重視的是過程,重視老老實實地推論,所以西方人的邏輯演繹能力強于中國人。這兩種思維各有優長,由於文化背景各異,很難兼而優之,但要俱失之卻並不難。也許是巧合,自中國人普遍地從地上站起坐到椅子上去以後,中國人的思維從此走向僵化,曾經有過先秦的深邃、魏晉的靈睿、盛唐的飛揚,而自宋以後,則漸趨僵死、老邁、枯燥、壓抑。中國人一貫擅長的東方思維能力亦步亦趨地下降,只有在禪學中還得到了幾許繼承,而邏輯思維更是自古以來的弱項,從此以後,中華文化呈萎縮不前之勢,蓋因中國人的優勢思維正在減弱,而劣勢思維也未能增強之故。當中國人全部習慣坐椅子的時候,這時的日本人突然又模仿起中國古人的跪坐了(注:日本自唐朝學去了跪坐,但在國內推廣卻是十二世紀以後的事。另外,朝鮮人更習慣盤腿坐)。

  綜於以上所述,正坐作為一種日常生活符號,是古代華夏文明的精華之一,體現了先人深邃的智慧,對身心體都有各種益處。但有人會說對身體也不是絕對有益——即跪坐會提高羅圈腿的病發率。但比起如前所述正坐的諸般好處來,這個缺點卻可以被大大抵消掉。而且羅圈腿的病因不止是跪坐,還有騎馬、踢足球等運動都容易形成羅圈腿,是不是這些運動都該廢除?羅圈腿通常因於童年長骨骼的時候,身體姿勢不當所致。就象兒童坐在桌前寫字,如果不注意坐姿將可能導致脊椎發育彎曲,但好象沒有人說坐在桌邊寫字是致人駝背的禍首。對於正坐,如果一定還要追求完美,即控制羅圈腿的病發率也不是不可,只要不讓兒童跪坐太久或者不讓兒童跪坐,那麼連唯一一個缺點都不存在了。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正坐是一種有益無害的修養身心的方式。

  當中國人的坐姿從席地正坐變為騰空高坐的時候,當中國民族終於從地上站起來的時候,具有諷刺意義的是,這時的中國文明卻地走向了下坡路。當中國民族看似驕傲地高高坐到椅子上去的時候,內心與精神卻頗為奇怪地走向了自卑,這個站立起來的民族竟走進了一段屢受外侮的歷史,宋朝人坐是坐起來了,外交地位和民族精神卻是跪下去了。後世國人不明白這種華夏原道精神的奧妙——當你跪坐於地的時候,你不是婢膝於他人腳下,恰當地說這是一種親於地、仰乎天的生活符號象徵和精神體現,是自卑於天地。跪坐修養就是與天地合一的修煉,有利於心之純正,人格之獨傲。在“平面”席居時代,你拜見自己的上級或長輩,對方會端端正正、腰杆筆直地正坐著等候你上前問候,你會感到那比坐在椅子上更具有一種凜然不可侵犯之氣,而且這種凜然氣質的內涵是豐富的,它同時也是“不亢不卑”的精練表達,使你鮮明地感受到今天許多達官貴人歪歪扭扭坐著,翹著二郎腿待客是多麼地淺薄,有什麼尊嚴可言。

  在很長的歲月裏,中國人就是這樣一絲不苟地,以這種剛直、恭敬、典雅的姿態創造了輝煌的歷史和文化。先秦人就是這樣面對面跪坐著產生了豐富的哲學理論,漢唐人就是這樣跪坐著傲視天下。而近古以來的中國人,坐是坐得越來越高,精神卻是越脆弱。卻不知道當你的身體願意矮一節表達對天地的恭敬時,你的靈魂卻能得以在天空騰飛。

  本文雖然論述了正坐習俗深厚的文化內涵及好處,那麼是不是提倡恢復這種古代禮俗呢?其實也不能這麼說,許多早已逝去的事物,要想完全拾回是不可能也不現實的。因為正坐不是一個單一的文化符號,它在形式文化體系中具有連鎖性,它會牽涉到現代中國人諸多的生活習慣及外在文化的問題。首先它是席居時代的產物,如果復古,就不得不牽連至居室文化的復古,牽涉到生活用具的問題、中國人起居習慣的問題、社會禮俗的問題等等。可說成本極高,困難很大。本文固然表達了對這一古傳統的推崇與神往,但不席居,不正坐也不會使民族完蛋,西方人不混得很好嗎?而中國人放棄席居後的歷史文化也並非一無是處。本文旨在闡述正坐的文化內涵和優點,論述正坐確實對人的身心有好處,值得推廣,感興趣者自可一試。在批判中國文化的時候,不要誤把精華當糟粕,中國傳統文化糟粕不少,但“正坐”作為曾長期存在于古人生活中的禮俗,還真不是糟粕,而是精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10 18:36:04 | 显示全部楼层
坐有坐相  站有站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1-22 23:5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