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646|回复: 4

辽宁凤凰山风土民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10 04: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清初起,即将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定为凤凰山药王庙会,历时4天,游人达数十万众,高潮时达40万人。后来,此庙会又改为山会。每逢凤凰山山会,游者如潮,比肩接踵,笑话连天,真是热闹非凡。

    凤凰山风景名胜区所处的凤城满族自治县,是满族聚居的地区,也是满族生息繁衍的地方。他们的先祖曾在凤城进行狩猎、采集、耕种、放牧、屯兵和守卫等生产及保卫活动,因此,这里至今仍保留着许多本民族的风尚习俗。

    满族的民族服装为旗袍,满语称“衣介”,是长袍的意思;因过去为满州旗人所服,故名旗袍。旗袍的特点是:箭袖、右大襟、四开衩、束带、镶边。箭袖,满语称“瓦哈卡”,袖口上加半圆形袖头,约半尺许,形似马蹄,故又名“马蹄袖”;这种窄袖便于骑射和保暖,天寒出征时,弹下马蹄袖头盖住手背,平时则挽起。妇女的旗袍,平日为舒袖,出征或上朝时也得穿箭袖。旗袍的右大襟和腰带,便于藏干粮、挂刀具和烟荷包等;下摆四开衩,则便于骑马。满族人民还喜欢在旗袍的领口、前襟和袖口镶上花边,满语称“陶罕”。后来,满族渐渐以从事农业为主,旗袍的窄袖就变成了宽袖,四开衩也改为左右开衩,腰部则呈直桶式。以后,又逐渐变为现在的款式,比如女式旗袍:宽松的胸襟,微紧的腰身,稍宽的臀式,略收的下摆——从上至下,贴体合身,衬托出女性身段的自然美,显得亭亭玉立,高雅大方。

    满族人民还喜欢穿马褂,满语称之为“鄂多赫”。它高领对襟,褂长至肚脐,袖短到胳膊肘,四开衩,较肥,骑马上下非常方便;马褂有棉的,也有皮毛的,天冷时可以套在旗袍外面。

    旗鞋则是满族妇女穿的中间带桩的木底鞋,它的底高10厘米或12厘米,形似马蹄或花盆,故名“马蹄底”或“花盆底”,鞋底外面包着一层布,布上绣有花纹;鞋帮用绸缎或绒布制成,上绣云图或八宝纹。当年,这种鞋在满族贵族妇女中十分盛行。

    满族男女非常讲究头饰,特别是女子的头饰,成年以后即蓄发绾髻,盘髻的式样有架子头、叉子头和两把头,还缀以金银簪饰和各色花卉。满族妇女日常戴平顶帽,帽子用绒或皮制成,绣有云头花纹,并留有帽沿,后面拖着大飘带;青年妇女则爱戴扇形冠,冠为黑色,用青绒、素缎或纱制成,也称做“旗头”。满族男子平日戴小帽和毡帽:小帽也称便帽,俗称为“瓜皮帽”,是用六瓣黑缎制成,帽顶缀一丝结或珠子,六瓣合缝,象征着六合一统,有吉祥之意。

    满族人民喜欢吃小米干饭和黄米饽饽,逢年过节,则家家户户都要把独具风味的白肉血肠端上桌。满族的豆面卷子也别有特色。它是一种用麦面和黄豆面做成的面食,人们用炒熟的黄豆压成面,撒在擀成饼的白面中间,卷好后切为小段,吃起来味道香甜,俗称“驴打滚”。以上这些都是满族人民非常喜欢的传统食品,也是他们的待客佳肴。

     满族人的住宅,也有独特之处。以前,他们都住在草顶土墙的“口袋房”里,“屋高至丈余,独东南扉”。东头的一间面南开门,是外屋;西头的两三间房屋为卧室,称里屋。这种“独东南扉”的结构,如口袋形,便于保暖。满族人还喜欢睡火炕。家家户户都是南北大炕,屋子西面沿着山墙还有一溜儿窄炕,把南北炕联了起来,俗称“万字炕”。他们以西炕为尊,南炕为大,北炕为小。南炕居长辈老人,北炕住小辈;西炕则为祖宗神位,墙上供着祖先神板,炕上设摆香案,一般不住人,最忌小辈和妇女坐,只有老人与亲姑爷可以坐。满族房舍的南北西三面,“皆辟大窗户”,且分上下两层,窗棱以万字或工字为格,窗外糊纸,开关朝外,“恐夜间虎来,易于闯入”,居室内没有地桌,只有炕桌,吃饭、写字都用它。此外,房梁上常悬着悠车,用桦木皮(木威)————成长方形或椭圆形,出生的婴儿就放在里面睡觉,母亲边悠车边哼着摇篮曲。所以有民谣说:“东北有三怪: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烟袋,生了孩子吊起来。”
发表于 2009-5-7 19:26:44 | 显示全部楼层
哇哈哈!我家就在凤凰山脚下!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0 19: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了
谢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9 21:58:33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6 09:26:4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真想去玩玩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11-22 23:1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