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801|回复: 2

明朝人物之唐伯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25 11:5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唐寅(1470--1523),字伯虎,又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史,南京解元,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1470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年)。明代著名画家,乃“吴门四家”之一,其它三人是仇英、沈周、文征明。其人作诗别具一格,洒脱自然。为人不拘礼法,性格放浪不羁。; A: b! B1 I; q
   $ B  @+ S- u' R9 }
   唐伯虎是姑苏趋里人,生于明成化6年庚寅年(1470年),故名唐寅,因排行老大,又称唐伯虎。他出身于商人家庭,在当时地位比较低下,在官本位的社会中,在“读书出仕”的思想指引下,这位日后成为“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小顽童刻苦学习文化知识(非旦熟读《四书五经》,还博览《史记》、《昭明文选》等史籍。喜爱绘画,稍长即拜名画家周臣为师,又与文征明同师沈周。),不想11岁就文才极好,并写得一手好字;更不知在16岁时就能中秀才,天大的好消息还在后头呢,这位秀才29岁参加南京应天乡试,获中第一名“解元”。如此一番成绩拿到手后,唐才子恃才傲物,心飘飘然的文人性格就开始暴发出来,一发不可收拾。次年赴京汇考,正当“功名富贵”指日可待之时。正应了一句俗语——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没想到与他同路赶考的江阴大地主徐经(这位爷虽然自己不怎样,但却是徐霞客的曾祖父,想来徐霞客这么灵泛,也能从他这位老祖宗看出一些名堂来。),暗中贿赂了主考官的家僮,事先得到试题。事情败露,唐寅自然也逃不了干系,不仅考试白考了,上京赶考的花费也白花了;而且受牵连下狱,遭受刑拷凌辱,身体极受摧残,想来文人的身体本来单薄,唐才子当时的痛苦可想而知;更要命的是从此科举之路断绝,再与唐才子无缘。自此以后,唐才子的个性由锋芒毕露变成了放浪形骸。- g& z6 n1 z7 F4 h/ k! t: [) R4 \
  
' |' N9 y, o! O) C* g$ G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句话是最合适用在伯虎身上的,伯虎二十五岁那年,一年内父、母、妻、妹相继去世。而今仕途亦因一突发事仟而无望,不能不让我感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了。弘治十一年(1498年),唐伯虎乡试第一,被时人称作“唐解元”,并得到学士程敏政欣赏,一时之间才名远播,伯虎本人亦春风得意、心骄志满,大有问鼎状元郎舍我其谁之态。谁想不过一年,命运会发生如此转折。正所谓“骄妒互会,竟媒祸胎”(顾琳《国宝新编》),又所谓“福兮,祸之所伏”,谁又能知道程敏政遭弹劾以及唐伯虎被黜入狱的真实原因呢?谁又能预知得到上头的欣赏或者说欣赏一个才子会得到这种因果报应?我们只知道这次弹劾使程敏政的仕途玩完了,使伯虎的仕途没的玩了。
- n2 P( h* @9 m, V# y. N9 A1 A   - m8 z( Q9 q/ |  I, ^: O2 B9 M8 G) W# l
   话说回来,唐才子精神和肉体虽然饱受折磨和刺激,但生活还得过,人啊,要不是致命的刺激,总会想到那句话——好死不如赖活。史载:“事露,言者劾敏政,语连寅,下诏狱,谪为吏。寅耻不就,归家益放浪。”唐寅回家后与同乡“狂生”张灵整日玩耍,纵酒而不管生计,后在好友祝允明规劝下,才发奋读书,决心以诗文书画终其一生。后更是远游祝融、匡庐、天台、武夷诸名山,并荡舟于洞庭湖、彭蠢,世人想来,如此旅游,应该很开心才是。然伯虎不一样,最后还是郁郁回到苏州。. q. m6 F! {8 j, ^. e- d; t8 y
  
. H# e! n  O+ q* L1 Z9 @& t! V   话说伯虎在愁闷中回到老家,郁闷总得排解,想排解就得找人,一个人的话,越想排解郁闷,郁闷就更上一层楼。伯虎找到了张灵,这位爷颇有魏晋名士风范,藐视科举,科举都不屑,就知道仕途在他心中的地位了,整日里惟纵酒吟诗。好家伙,唐才子既然不能再参加科举,若与锐意于科举之人交,少有英雄大志之伯虎必悲从中来。于是乎,于郁闷中遇到的这个狂生就成了伯虎的好朋友了。能与唐才子相交肯定不是等闲之辈,并非一狂生就能概括,所以先简单介绍一下张灵:张灵,字梦晋,名灵。伯虎老乡。明代黄星周《九烟先生遗集补张灵崔莹合传》记载,张灵姿容俊爽,才调无双,工诗善画,性风流豪放,不可一世,家故赤贫,而灵性蚤慧。少时心性孤高,不愿入仕。日纵酒高吟,不肯妄交人,人亦不敢轻交与。惟与唐伯虎作忘年交。灵既长,不娶。或诘之,则曰:吾唯不才,然自谪仙而外,似不敢多让。扬言非绝代佳人不娶。后邂逅绝色美女崔莹,二人一见倾心。奈何因崔莹国色,引无数无赖相缠,甚至被帝召入宫,幸有战事而获回乡。而张灵因思念崔莹已亡命矣。崔莹遂自缢以殉情。唐伯虎感其情深,乃将二人合葬,植碑题字云:明才子张梦晋、佳人崔素琼合葬之墓。我不知道写言情小说的人是否写过张灵的爱情故事,这种又美丽又悲壮的爱情故事写出来肯定大受人们欢迎。据传,才子唐伯虎与张灵一日相聚豪饮,皆大醉;二人做成一谐音联,妙趣横生:
- z, h* ]5 J. X3 I, ^  贾岛醉来非假倒;3 A0 H+ a$ `: u0 w
  刘伶饮尽不留零。) o* a* i' E* B4 E
  贾岛是唐代诗人,刘伶是西晋文人,皆能饮。“假倒”、“留零”谐音便生出妙趣来。民间流传着许许多多唐伯虎醉酒的故事:他经常与好友祝允明、张灵等人装扮成乞丐,在雨雪中边击节唱曲边向人乞讨,讨得银两后,他们就沽酒买肉到荒郊野寺痛饮,而且自觉这是人间一大乐事。有一天,唐伯虎与朋友外出吃酒,酒尽而兴未阑,大家兜里的钱都用光了。于是,大家典当了衣服权当酒资,继续豪饮一通,竟一晚上未回家,不知道伯虎老婆怎么想?唐伯虎乘醉涂抹山水数幅,晨起换钱若干,才赎回衣服而未丢乖现丑。想来唐张二位不是老人的中年人交往起来必是很多趣味,伯虎的心情亦会因此好很多,不至于苦闷到像今日那些自杀的人那样结果自己的生命。. _5 a; f( g" O% q; L: D
  1 _$ u, l2 U9 ?8 q2 b: N! R
   苏州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明朝嘉靖年间,有一个姓张的秀才,父亲曾经做过吏部待郎,因为直谏触犯了皇帝,被关进了天牢,不久忧郁而死,家道也随之中落。张秀才三岁的时候,父母作主给他攀了一门亲,是一个同乡京官的女儿。那时候两家门当户对,往来频繁,但在他家发生变故以后,关系就越来越疏远了。十八岁那年,他到了岳父家里,提出了及时完婚的要求,谁知势利眼的岳父不但不承认这桩亲事,还把他一顿臭骂赶出了大门,扬言说,要是他再敢纠缠,定要送官严办。张秀才回到家里以后,又气又恨,彻夜难眠。那一天正是中秋佳节,一轮皓月悬在空中,月光如水,从窗格子里泻进书房,直照到他的脸上。想起那些有钱人家,这会儿正夫妻团圆,把盏邀月,张秀才不由得长吁短叹。他起了床,在书房里踱着步,为了解闷,轻声吟哦起苏东坡的《赤壁赋》:5 ?1 W2 J. t5 r( A& ?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缈缈兮予怀,望美人今天一方……”
4 t0 K1 [2 Z+ [  “咯咯咯”,突然,从堂屋里传来一串银铃似的笑声。咦!张秀才吃了一惊:是谁呢?笑声这么陌生?他急步走到堂屋,可堂屋里连个人影也没有。啊,大概是我想念妻子产生了错觉。张秀才这么想到,又回到书房。可是,他的脚刚跨进书房门,那一串银铃似的笑声又响了,而且隐隐约约还有衣裙的摆动声。不!不是错觉,堂屋里确实有人!张秀才又急步走到堂屋,可是,找遍了四个角落,还是连个人影也没有。啊,真是见了鬼啦!张秀才琢磨着。这一次,他没有走回书房,却躲在堂屋的门口屏声静气地等着。过了一会儿,只听堂屋里又有了动静。是衣裙曳地的声响,接着,“沙沙沙”的脚步声越来越近。“哼!这回看你往哪儿跑!”张秀才猛地冲进堂屋。“呀”的一声,不远处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一闪,又倏地不见了。张秀才冲到少女隐身的地方,只见墙壁上挂着的一幅画在微微动荡。难道是这幅画在作怪吗?他久久地望着画狐疑着。
0 T# _: h" f% P  
0 T4 @; U, u& q6 a   这是一幅祖传的唐伯虎画的仕女图,画面上,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东着高高的发髻,穿着曳地的长裙,衣带飘拂,神采盈盈,模样儿和刚才见到的少女毫无两样。张秀才不由得想道,常听人说,唐伯虎的画是活的,他画的花能按季开放,画的月能按时盈亏,画的鸟能飞出啄食,难道是真的?想到这里,他抖抖袖子向画恭恭敬敬作了一个揖:“画上大姐听着,小生有礼了!倘若你真有灵性、望走下画面一会,小生断不敢有非礼之为。”说完,目不转睛地盯住画面上的少女看着。画面晃动了,随着一阵衣裙曳地的声响,画面上的少女果真活了,她悠悠而出,象一片花办飘落似的轻轻落下地,向张秀才行了“万福”之礼,“张郎请了,小女子这厢有礼!”# H9 F+ {( u2 J; F" V) ~& d& ~
   张秀才惊得目瞪口呆,一时不知说什么好,过了好一会才结结巴巴地问:“大姐你……你是人还是神?”9 J: b: [7 j7 `3 a# L2 o
    “我不是神,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女子。”
# Y" p% U! R3 R! N    “那你叫什么名字?”
7 d2 A/ S  ~* L5 a2 o+ Y    “你猜呢?”少女嫣然一笑,向画面上唠了唠嘴。张秀才的目光跟着落到画面上。画面上的少女已经不见,但题款还留着。“啊!你是徐素素!”张秀才惊讶地说。少女点了点头,“我是徐素素,生在秦楼楚馆,朝暮送旧迎新,世上人情薄如纸,掺满银臭铜锈。只有唐生并不轻薄于我,蒙他神来之笔为我写下这幅真容,得与张郎相逢。若是张郎不嫌卑贱,素素愿执帚持箕侍奉张郎一生。”
" t* v3 m  W' Q# C9 b8 L( i  
6 Y+ R9 C9 d  g6 Q: e8 A   这个美丽的民间故事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唐伯虎绘画艺术的高度评价,也寄托着他们对这位杰出的艺术家崇敬和怀念的心情。唐寅性格狂放不羁,在绘画中则独树一帜,自成一路。他行笔秀润缜密,具潇洒清逸的韵度。他的山水画大多表现雄伟险峻的重山复岭,楼阁溪桥,四时朝暮的江山胜景,有的描写亭榭园林,文人逸士优闲的生活。山水人物画,大幅气势磅礴,小幅清隽潇洒,题材面貌丰富多样。人物画多描写古今仕女生活和历史故事。他画的《秋风纨扇图》,笔墨富于变化,含蓄有思致,并自题一首绝句:“秋来纨扇合当收,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家谁不逐炎凉。”所画名山,都是江南山川名胜,很现实具体,令人有可游可居之感。其所画《山路松声图》,松泉相映,似可闻声,极尽清妙。他的人物仕女图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线条细劲,设色妍丽,如《孟蜀宫妓图》和《簪花仕女图》。后来的陈老莲一派就是从这里继承发展的。另一种是笔墨流动,挥洒自如,如《东方朔偷桃图》和前面提到的《秋风纨扇图》。但无论哪种风格,都达到了秀润缜密稳健凝重的艺术效果。就以《秋风纨扇图》来说吧,全图以水墨绘成,但富有墨韵,浓淡枯湿,变化无穷;线条遒劲飞舞,刚中含柔,表现出生动的形象。王世懋评价其“美人图”“意在言外”,而文征明更以一首小诗表达了自己对于唐画的感受:“知君作画不是画,分明诗境但无声。古称诗画无彼此,以口传心还应指。”
 楼主| 发表于 2008-6-25 11:5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寅足迹遍名川大山,胸中充满千山万壑,这使其诗画具有吴地诗画家所无的雄浑之气,并化浑厚为潇洒。千百年来,中国画坛群星照耀,画派林立,名作无数,浩如烟海,唐伯虎就是名家之一,他的画堪称名画的代表。世人皆称李白为诗仙,若称唐寅为画仙,当无人来砸招牌。有学者说,我们解读唐寅的绘画艺术,首先应从“天地之大美”的观念悟入。解悟这种东方文明主张和谐的传统审美观念。乃至由这种传统审美观念,所衍生出来的传统绘画艺术形式。或继承,或弘扬都应该从这里开始。诚如是也,对于美术和国画我不敢说更多,只是想在此谈谈一个题外话,当今的很多人都把中国落后的根源归于儒家思想,我觉得这种看法应有商榷的余地。我们应当记得在一九八八年,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在法国巴黎集会。会后发表的共同宣言中提到:“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来,必须回到二千五百三十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如果一切的错都在于儒家思想的话,那么这又怎么解释呢?话说回来,公元1500年,在过了一段与张灵的玩世不恭的日子后,唐寅离开苏州,坐船到达镇江,登金山、焦山,遥望金陵,回忆往事,百感交集,打消了重游金陵的念头。去到扬州,游览瘦西湖、平山堂等名胜。然后又坐船沿长江过芜湖、九江,到庐山。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给唐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在他以后的绘画作品中被充分地反映了出来。9 j% o$ G7 O# b) c* N$ r9 j) L" d
   接着他又乘船溯江而上到了黄州,看到赤壁之战遗址。后来唐寅的《赤壁图》即依此所画。后又南行入湖南,登岳阳楼,游洞庭湖。在那里逗留数日,又南行直至衡阳,登南岳衡山。再入福建,漫游武夷诸名山和仙游县九鲤湖。传说湖畔的九仙祠,祀奉的九鲤仙十分有灵气,唐寅夜宿此祠,梦见了九鲤仙。他后来对朋友说,“梦神惠之墨万个。”(见祝允明《梦墨亭记》)尤侗《明史拟稿》也说:“唐寅……少尝乞梦九鲤,仙赠墨一担,自是文思大进。”为纪念此事,唐寅在他以后建造的桃花庵别墅中专门修建了一间“梦墨亭”。
# w4 s; r- Z( m) D  
4 S' G5 h' v- Y5 E6 x5 D    唐寅由闽转浙,游南北雁荡山、天台山,又渡海去普陀,观看壮丽的日出。游览杭州西湖后,再沿富春江、新安江上溯,抵达安徽,上黄山与九华山。此时唐寅囊中已罄,只得返回苏州。进得家门,见家物俱被妻子典卖。夫妻争吵后,妻抛他而去,再也未回。唐寅因长途跋涉,心力交瘁,大病了一场。
4 Q; x" B! Z7 S6 J   ' c, k6 G) s& k7 b
    病好后伯虎又开始奋发了,当然不再为了考试,而为了学问的精深,也为了赚钱糊口。于是一篇篇画作一首首好诗都出来了,一句“闲来写就青山卖,不食人间造孽钱。”颇能表现他此时的心境:放浪形骸,怀才不遇!更有诗为证:0 G7 m5 Y. X$ B; Y1 q
   : |+ }+ D# h" `- k9 B+ Z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宝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桃花庵》: O, t1 C$ E/ I
  
# N5 F7 R0 W0 E4 h; j8 F0 V  李白前时原有月,惟有李白诗能说。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今人犹歌李白诗,明月还如李白诗。我学李白对明月,月与李白安能知?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
/ x6 S# |0 Z! D" V+ q! `, O  《把酒对月歌》. H& S. y8 Z0 H' |  C
   , @8 Z3 o$ D8 u7 z0 [0 ^: L
   这些是不能实现理想之后的自我陶醉和慰籍。“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濯我足。”与此类似耳!一方面是对不能建功立业而感伤。伯虎年轻时也有建功于沙场,谈笑于战场之壮志。有诗为证:$ k1 }. K& L6 h: l7 ^) {4 |% m
  侠客重功名,西北请专征。惯战弓刀捷,酬知性命轻。7 j1 C+ `; K/ B0 _7 E
  孟公好惊坐,郭能始横行。将相李都尉,一夜出平城。
' k3 R$ J4 A8 Y+ ^8 l0 ~; c7 o$ A  《侠客》- @' q% ~. [1 R: p( L  U+ o
  
: _! S  J9 ^* d   另一方面是想求得精神的解脱。若世之阿Q早出,伯虎焉能如此痛苦?明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伯虎36岁时选中城北桃花坞,建了一优雅清闲的家园,度其清狂生活。祝允明《唐子畏墓志铭》言:“日般饮其中,客来便共饮,去不问,醉便颓寝。”从此话看起来这种生活应该不差。据史书记载:唐寅虽科举不成,但并不是没有人赏识他。《明史》曰:“宁王宸濠厚币聘之,寅察其有异志,佯狂使酒,露其丑秽。宸濠不能堪,放还。筑室桃花坞,与客日欢饮其中,年五十四而卒。”公元1514年,江西宁王朱宸濠派人来吴地征聘贤豪名士,四十五岁的唐寅不甘于终生埋没于闾巷之间,以为是一次好机会,抱着美好的理想与谢时臣、章文等人赴江西应聘,并得到宁王的热情款待,唐寅却每日只管写诗作画。这位在正德年间造反并被王守仁活捉的宁王聘他作甚?不用说就是招他来做谋士,这事成虽然也是建功立业,但终归于伦理道德有关,何况就其实力来讲也不以定能成功,伯虎显然慢慢的发现了这一点,所以虽身在王营,但心却在家乡,并不和那批甘心附逆,整天做着新朝功臣梦的“蛋白质”们一起醉生梦死。想逃出这个事非窝,却又不敢提出辞呈,于是唐寅乃“佯为清狂,使至,或纵酒箕踞谩骂,至露其秽。”使朱宸濠最后也觉得“孰谓唐生贤,真一狂生耳”,于是在正德十年派人将他遣送回苏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7 21:4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南四大才子啊  风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1-27 13:0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