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568|回复: 1

欣赏原生态民歌,体验少数民族文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24 01: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

  
    作为一名来自于民歌广泛流传的山西的音乐爱好者,看过了西部民歌大赛的实况DVD,我的感受颇多。她给我以视觉上和听觉上的双重冲击,最大的特点是原生性,我完全被这些参赛选手的歌曲创作、演唱风格和演唱方式所折服,并且从中学到了相当丰富的少数民族音乐知识,其中的精彩之处多到数都数不清,说也说不完。
  在世界上一直有一种言论,认为中国民族音乐虽好,但缺乏和声,其实不然,在我国五十六个少数民族中,有二十九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多声部音乐,有二声部、三声部……,有的可达八声部。在西部民歌电视大赛上,使得我国少数民族的多声部音乐得以展示,向世人昭示了中国的多声部音乐的发达程度。难怪它是一次“电视大发现,银屏大展演”,这对于国人和国外友人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认识起到了极大的推广作用。
  在大赛中,我对侗族大歌印象颇深,它是侗族人民的优秀的智慧结晶,是一种一领众和、分高低声部谐唱合唱种类。它的主要特色在于合声,各部旋律不同,主旋律在低声部,高声部多为派生旋律,复杂的复调及和声产生了悠扬开阔的效果。参加大赛的贵州侗族多声部组合,由成人和少年共同组成,她们演唱的《布谷催春》声音悠远响亮,和谐完美的和声,再加上一领众和的具有层次感的演唱方式,真是应了评委阎肃老师的话,那就是“此曲只应民间有,书斋哪得几回闻”,给人们充分的美的享受。
  欣赏过了南方多声部音乐的美妙,我们再来领略北方多声部音乐的豪放。不得不提到的是蒙古族的一种神奇的多声部音乐——呼麦(又称浩林·潮尔)。说它神奇是因为音乐中一位歌手可以唱出两个声部。它是一种喉音演唱艺术,演唱时声带发出的是低沉的基音,而口腔发出的是高亮的泛音,加上气息的调控,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内蒙古蒙族男歌手胡格雷勒图表演的《呼麦颂》充分体现了这一唱法的独特性。他先发出主音上的持续低音,接着在上方用泛音唱出富于华彩的旋律,他的音色透明清亮,带有金属声,令人大开眼界。除了上述音乐,还有很多优秀的多声部音乐,如羌族多声音乐、傈僳族多声部音乐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去传承、发扬光大,让中国的少数民族多声部音乐走向世界。
  通过大赛我对民歌手的演唱有了新的认识,以前总认为民歌手根本就是瞎喊,没有科学的发声方法。但是这些参赛选手一次又一次地震撼了我,他们的发声方法都自成一种体系,能很好的表达作品,即使难度很高的歌曲,他们也都游刃有余。内蒙古蒙族歌手奇附林演唱的漫翰调《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演唱风格是蒙汉音乐的融合,高亢激昂,他的高音到达了高音D,这是很多专业歌手也不一定能攀越的高峰,可在奇附林的上下贯通的声音中我们却领略到了。漫翰调中旋律有很多大跳,这更需要有科学的发声,以及对声音的良好控制,奇附林在保持大跳的基础上,声音的状态不变,咬字也很清楚,真是佩服他的唱功。藏族山歌歌手尼玛拉毛的声音就好像百灵鸟一样清脆明亮,她演唱的《吉祥九与酒》,气息流畅,好像没有了高音低音的界限,颤音也是那么自然,令人不禁联想到了青藏高原的高山、草地、雄鹰,勾勒出大自然的一片美景。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山西的辛礼生、刘美兰演唱的《五月散花》高音明亮、曲风欢快,歌手深厚的演唱功底完美的展示了这首歌的魅力。还有信天游歌手孙志宽、花儿歌手马俊,高音站得很稳,字正腔圆。傈僳族的王志芳演唱的《放羊调》,藏族的洛桑……,他们都在气息、声区、咬字上有一定的艺术功力。他们充份展示了各民族的不同风格特点。
  CCTV西部民歌电视大赛的精华实在是太多了,实在不能一一尽述。总之它是一次真正意义的民歌大赛,是对民间歌曲的一次大检阅。它能让广大音乐爱好者感受到朴实的民族之风,增长音乐学习者的民间音乐知识,甚至可以给音乐家们带来创作的灵感……。为了使更多的人欣赏到这一难得的佳作,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和天天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合作推出了这次比赛的实况和精彩的颁奖晚会系列光碟,让我们可以通过这一系列专辑再次的回味一席美味又益处多多的西部民歌大餐,感受这在广袤的地域、缤纷的山水中孕育出的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宝藏!
发表于 2008-6-24 17:0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1-22 23:5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