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年到杭州,去游览了西湖边上的岳庙。在殿堂内转了一圈后,走出后门,停在了一块风化严重的石碑前。碑上的字迹还是分得清的,上书:“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天下何愁不太平。”这是清人镌刻的岳飞的名言。岳飞元帅确实慷慨激昂,一如那首脍炙人口的《满江红》词所展现的人格。
3 M2 {* |5 ?+ Y& X" V 7 F* ^/ @0 Q: R) ^, K0 M
历史上有很多人被歪曲了,被误解了,比如曹操,比如王安石。其实抗金名将岳飞也是被人有意无意地歪曲了。尽管史书上写的明明白白,但人们总认为岳飞“愚忠”,这也近似于“莫须有”的罪名。
; x) O% U- P2 [5 G) V; t0 e 4 E0 V& B# y, ?- O. G; q# Q
历史上的岳元帅分明是一个金怒目似的人物。他的被削夺兵权,被诬陷下狱,因“抗命”罪被杀,并非是唯皇上马首是瞻,并非处事畏首畏尾,而是因为敢于坚持正义,敢于说真话,敢于批评朝政时事,不屑与权奸宵小同流合污,这才得罪赵构——秦桧集团的。
. P6 h# i1 \- R+ v" M. c. H* x
0 }% M/ }/ j! g2 ~0 r, O7 \1 g 岳飞是不掩饰自己的意见的,有时甚至很自负,根本不是一个谦谦君子。都督张浚有次以某地人事安排征询岳飞意见,张浚每提一名将领,岳飞都认为不适宜。张浚很生气,讽刺说,我就知道除了你岳太尉,没有人能够胜任!张浚权重位高,而且有多次提携之恩,但岳飞却并不照顾面子,仍是要在言语上争个输嬴。明朝的李贽在读这段史实时也认为岳飞“一再胡说”。图一时口舌之快,不计后果,岳飞确实太直,胸无城府,很容易得罪人。岳飞不是圆滑的政治家,而是一位勇气过人的大将,他在军事上深通谋略,但做人却缺少心眼。岳飞的悲剧,当然首先是时代、社会的悲剧,但多少跟性格也有点关系。高尔基说,性格决定命运。) t' W7 Y) x- S) _ |
6 o& i, k# v6 M# w7 W
由于和张浚闹意见,岳飞便向皇帝提出辞呈。他守候在母亲的坟墓旁尽孝心,不理军事。朝廷着急了,催促岳飞赶快赴任,岳飞置之不理;部属跪下来以死相求,他也不为所动。直到第六天,他才回到军营。还有一次也是不满皇帝的处置,他也把军权上交,自己本来伤病需要疗养,就呆在翠微山上不下来。可见,岳少保是很有个性的,甚至有点任性。对那位新贵秦桧,岳飞更是不留情面,曾多次为赵鼎罢相鸣不平,公开说秦桧执政只能丧权辱国。一次秦桧代表朝廷与金人签订了“和约”,朝臣们都向秦桧祝贺,岳飞也写了一联贺词:“莫守金石之约,难充沟壑之欲。“(和约并不是像金石一样牢固,金人的贪欲是没有止境的)气得秦桧七窍生烟。, I) w0 t# Q8 R! P: J3 R
) d3 Y7 Y- O! A9 y; n
其实以上几件小事,都可以为岳带来祸患。皇帝天下独尊,权臣炙手可热,谁敢与之斗气?历朝历代多少贤臣名士,稍稍露了点怨声,就被高高在上的皇帝老儿杀头或流放。甚至还有腹诽一说,你对皇帝的意见不表示态度,不发言,那么你肯定是在心里(肚腹)诽谤皇帝,这也是犯了大不敬的罪名,应该问斩的。当时是国难当头,用人之际,赵构不得不忍一忍,表面上若无其事,其实心里肯定是不舒服的。张浚这位大都督本来是很欣赏岳飞的,大约此后也对岳飞冷淡了。岳飞被诬陷,张浚没有落井下石,但也没有施以援手。而权奸秦桧,就此把岳飞当作了眼中钉,肉中刺。/ M9 ?7 k& i- P* c/ F/ W
- M0 X/ i% R8 [* ?/ G& B+ h4 l 官场人心难测,有的人你对他很友好,他也会把你当敌人。绍兴年间的别一位大将张俊,就是这一种人。当岳飞职位比他低,受他节制时,他尚能公正对待,在一次大战后还向皇帝表奏岳飞军功第一。一有战事,他就把岳飞调到自己麾下冲锋陷阵。当岳飞也成为一个方面军的主帅后,张俊的态度就变了,虽然也常在一起并肩抗击金兵,但却对岳飞的战绩心生忌妒,并且上表歪曲事实。岳飞平定洞庭湖“水贼“扬么,向朝世忠和张俊各送了一条楼船,韩世忠很高兴,张俊却感到不舒服。
E c- h+ F& ~) H# H9 q; a 2 h {; P. D _3 Y8 Z
张俊本是抗金大将,却投靠一心主和的权相秦桧。开初,秦桧一伙恨岳飞碍后碍脚,但还没有下杀手,而把矛头对准另一员抗金主将韩世忠。他们认为韩世忠武勇彪悍,敢做敢说,行事不计后果,不大听招呼,肯定是“和议“的最大障碍。他们先削去了韩世忠的兵权,再由张俊出面拉扰岳飞,提议平分韩世忠的部队。岳飞当然不愿干这种缺德事,张俊碰了一鼻子灰。秦张没有就此罢休,马上再出毒招。秦桧秘密逮捕了韩世忠的部下统领胡访,逼他诬告韩世忠谋反。当是时,如果岳飞袖手旁观,“风波亭”的悲剧主角则是韩世忠了。但是忠怀激烈的岳飞哪能不管,他得知了这一消息,立即派人驰马告诉韩世忠。韩世忠连忙去见皇帝,澄清了事实,避免了杀身之祸。秦桧、张俊一伙由此深恨岳飞,他们放开韩世忠,转而陷害岳飞。: p& g2 K2 q2 A
5 [8 ^3 t3 y& | ?0 n5 t v0 ]
秦桧把整韩世忠的手段照样搬到岳飞身上,也是先逼部将诬告,然后连及主帅。岳飞被捕下狱及遇害后,富于正义感的韩世忠数次为岳飞鸣冤,甚至当面责问秦桧:“你们说岳飞谋反有什么真凭实据?”秦桧厚着脸以“莫须有”作答。韩世忠愤怒地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 K) x f7 L4 l& E. }9 e- Q* M; H2 g* |: y& n O
历来是功高震主,功臣良将本来是极聪惠之人,但当局者迷,如韩信攻下三齐之地后,就要求刘邦封他“假齐王”,岂不是捋虎须。岳飞在汉被是韩信,在明末是袁崇焕,在秦二世时是蒙恬,总是会与帝王的屠刀结缘。韩世忠后来是醒悟了,他交出兵权,买田造屋,悠游山水,信奉佛老,不与从前的部属来往,这才躲过了赵构——秦桧集团物杀戮,得以尽享天年。但是岳飞38岁(1103—1141)的生命是不朽的,他在历史上的彰显程度是韩世忠无法比拟的。
7 U6 U6 o( m) Q2 l: r/ I8 @: |6 i9 W* J) K
岳飞在军事上是全才:他左右手都能拉开“三百石”的强弓;能力战,曾单骑执丈八铁枪闭入敌阵,刺杀金兵黑风大王而归;他精于野战,灵活运用兵法,善于以少胜多;他有民主作风,每次军事行动前,都要召集部下统制官开会,集思广益,共同决策,所以战无不胜;即使在战术上也有创新,用砍腿战术大破金兀术的拐子马(铁甲连环马);他治兵严谨,军纪良好。岳飞甚至在诗词、书法也有造诣,自成一家。这样一位天才的军事家,本来是上天赐予南宋的救星,是统一中原的希望所在。可惜统治者最需要的是奴才,而不是将才,有杰出才能而又有傲骨的岳飞是不能为赵构——秦桧集团所容的。岳家军真的“直捣黄龙府”,救回微宗、钦宗皇帝怎么办?岳家军、韩家军、扬家军、张家军、刘家军灭了金国,功高权重,难保没有人要谋反?本朝太祖赵匡胤就是以出征大将的身份发动陈桥兵变,奇得天下的。皇帝赵构不能没有自己的小算盘,他权衡来权衡去,只有照秦桧的意见办,签订“和议”最保险。尽管偏安一隅,尽管要用大量财物进贡金国,但父亲和兄长不能来争夺皇位,臣下手中也没有重兵,这不就天下太平了么!处死兵飞,就是向金国表示求和的诚意,赵构断然与秦桧站到了一起。
9 P' H/ w8 ~9 a8 }- h
3 w5 Q1 }1 q: n, E7 o) f 其实赵构这个皇帝也是渐渐变坏的。开初他也有中兴之志,很想收复中原,因而对岳飞等将领奖励有加。岳飞生于农家,没有任何背景,完全是靠军功从下级军官中脱颖而出的,从列校十几年间升为宣抚使、枢密副使、太子少保,封列侯,是当时最年轻、升得最快的大将军,这说明赵构是很赏识岳飞的。赵构还为岳飞手书“精忠岳飞”,托以“中兴大业”。大敌当前,他并不信任张俊、扬沂中等将领,只要有岳飞在,赵构才感到放心。岳飞平定曹成、扬么等多起内乱的六年期间,频频得到赵构的奖励。那时候赵构政权刚刚建立,内忧外患,行无定所,必然要有强大的武装才能稳固半壁江山,因而朝中是主战派占上风,赵构在贤相赵鼎的辅佐下,在艰苦环境中,倒也像人明君。当岳飞、韩世忠等将领扫平内乱,赵构进驻杭州,坐稳江山,统治集团就开始享乐腐化,就不思进取了。在这种形势下,权奸秦桧的投降主义路线就很合赵构的胃口,而天天喊抗战抗战的主战派就很令人讨厌了。随着秦桧担任宰相,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赵构就一天天昏了,沉浸在歌舞升平中,直把临安作汴京。% b6 Q1 b) x# i7 @# ~9 R
( L2 Q/ o* d3 y3 M4 @4 ` 有这样的皇帝,有这样的权相,有这样的高度集权,再有十个岳飞也不能恢复中原。当岳飞等将领在取得朱仙镇大捷,金兵全线崩溃,金兵统帅金兀术准务放弃河北,退回东北之时,一位书生就拦住金兀术的马头说,你们不必仓皇撤退,该后撤的是宋军。自古以来朝中有权相,大将在外很少有成功的。这位书生的话是说对了,岳飞一连收到十二道后撤的命令。当他还在力争时,秦桧先调走了听话的张俊、扬沂中的军队。后人总是责备岳飞这时不该听命朝廷,而应继续进军,这其实是不负责任的话。没有友军,没有后勤补给,孤军深入是很危险的;朝廷还会宣布岳飞反叛,调动几支军队来围剿,张俊等人是外战外行,内战内行的,岳家军只有死路一条。再说,军队也还有自己的管理制度和严密的纪律。民国时的大汉奸汪精敢评价岳飞是“不要节制的军阀”,这是不确的。
: k0 U) c* _6 A. _& _* o3 P6 d2 ?
6 z0 s# C. D1 q- m1 h' N: x 1141年,岳飞因莫须有的罪名被害,南宋朝廷与金国签订了“和议”,赵构生理上的阳萎转化为政治上的阳萎,甘愿成为金国的儿皇帝。赵构的衣冠由金国提供,宋廷每年向金国贡币50万,一半是白银,一半用绢匹。金人为了向赵构表示抚慰,送还了他的母亲(靖康之难时被俘),但是赵构的父亲和哥哥这两个皇帝却被囚死在王国城。中原百姓盼望王师北伐终成泡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