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6-19 08:3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朝对大月氏并不陌生,它是一个非常传奇的民族,与中国有着极深的历史渊源,直至今天,在国外的史籍中,仍然称其为“中国的大月氏人”。月氏最早为游牧民族,居住在河西敦煌(今甘肃敦煌)一带,一度强大,有“控弦之士”一、二十万,与北方的匈奴相邻。匈奴头曼单于在位时,因为宠爱宠妃之子,想立其为太子,故意将太子冒顿送到大月氏为人质,不久又发兵进攻大月氏,想借大月氏之手除掉冒顿。不料冒顿十分机灵,盗取了一匹好马,传奇般地逃回了匈奴,随即杀父自立为单于。正是从冒顿单于开始,匈奴崛起,日益强大,之后称霸北疆,导致中国第一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外患。匈奴强大后,打败了月氏,月氏人被迫离开故地。其中一部分人留在南山(即祁连山)一带,被称为小月氏,与青海当地羌人逐渐融合。另一部分人则向西逃去,进入伊犁河流域,不久后又被匈奴攻击,被迫向西南迁徙,击败大夏国,夺占了阿姆河流域,被称为大月氏。大月氏人后来在中亚一带建立了历史上十分著名的贵霜王朝(西方记录为Kushan),著名的迦腻色迦王便是此王朝的第三代君王。贵霜王朝最强盛之时,统治范围囊括了整个北印度地区,但中国史籍仍然习惯上称其为大月氏。月氏故地河西之地则被匈奴占领,匈奴单于还将被杀死的月氏国王的头颅做成酒器喝酒,大月氏因此对匈奴恨之入骨,一直有报复之心。只是匈奴当时强大,势力弥漫西域天山南北,大月氏势单力孤,加上距离匈奴遥远,纵有复仇之心,却是鞭长莫及。
4 r9 F7 s( y% s2 _% {' a 汉武帝初年,匈奴中有人投降了汉朝,汉武帝刘彻从他们的谈话中了解到大月氏的情况,非常重视。他认为月氏既然在匈奴西边,如果能跟汉朝联合起来,就可以切断匈奴跟西域各国的联系,直接截断匈奴的右臂(西域在匈奴之右)。然而,大月氏离开敦煌原驻地后,究竟迁徙到何处,却没有知道。要联络到大月氏,就必须派人去西域寻找。建元三年(前138年),汉武帝下令招募使臣,负责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1 V9 }. l m3 n$ b2 A' Z9 S
张骞当时任郎官,他对遥远而神秘的西域很有兴趣,于是奋而应征。不过,当时汉朝西部边界只到金城(今甘肃兰州),整个河西地区都在匈奴的控制下,要去西域就必须冒险通过匈奴占领区,出使西域实际上是一个既艰难又危险的任务。而祁连山南麓,有杀人掠货的羌民族部落。更西则是西域,当时没有人知道西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根据风言风语的传说,西域全是无边无涯的沙漠和沙碛,暴风时起,天翻地覆,光天化日之下,处处鬼哭神号。又有寸草不生的咸水(指罗布泊),举目荒凉,上不见飞鸟,下不见走兽,往往走一个月都不见人烟。也没有正式道路,行旅只有沿着前人死在途中的枯骨,摸索者前进。在这样的情况下,张骞敢于应征,前往传说中恐怖而陌生的地方,充分显示了他超人的智慧和见识。
P% v& l5 B& S 在这次招募中,有个在长安生活多年的匈奴人堂邑父也前来应征。同年,年青的张骞肩负着沟通中原和西域的任务,偕同堂邑父以及随从百余人一起,从长安出发去寻找大月氏。张骞率领的队伍从陇西出塞。当他们刚一进入匈奴境内,就被匈奴骑兵发现,被抓了起来,并押送到单于王庭。当时匈奴单于是军臣单于。军臣单于听说张骞一行是汉朝使者,要去西域,立即发了火:“月氏在我们匈奴北边,汉朝怎么可以派使者从我的土地上通过?如果我派使节去南越王国(今广东广州),请问汉朝同不同意我的使者从它的领土上通过?”坚决不肯放行。不过,军臣单于也没有杀他们,只是派人把他们分散监禁起来。只有堂邑父跟张骞住在一起。堂邑父原本是匈奴人,善于骑射。穷困时,张骞便依靠他射猎鸟兽来维持生活。
5 P4 D, C% ?4 s( I" ~' W+ P% N 军臣单于为了拉拢张骞,将匈奴女子嫁给他为妻。这是匈奴对待汉朝使节或投降匈奴的大将的一贯策略,如李陵、李广利投降匈奴后,均娶匈奴公主为妻。匈奴这样做,无非是要笼络汉臣。就这样,张骞在匈奴王庭一住就是十多年,匈奴妻子所生的儿女也渐渐长大。匈奴王庭在匈奴腹地,远离中土。而张骞此时早已经能够讲一口流利的匈奴话,不仅拖家带口,还被严密监视,按理来说,基本上已经没有希望返回中原,但他性情坚毅,仍然手持汉节,表示不忘记他的使命。因张骞为人宽厚,深受敬重,日子久了,匈奴人满以为他已以匈奴为家,遂放松了戒备。张骞却无时不刻不在寻找机会,找到合适的机会后,抛弃妻子儿女,与堂邑父一起盗马逃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