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144|回复: 1

崇祯皇帝磔杀袁崇焕的真正原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12 12:53: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袁崇焕(1584—1630),字自如,又字元素,祖籍广东东莞,明末著名爱国将领。他戎马一生,为守卫明朝东北边疆、抵御清军进攻,立下了赫赫战功。不幸遭奸佞陷害,致使崇祯帝中了皇太极的离间计,错杀袁崇焕,造成千古奇冤。在这一官方评价中,袁崇焕的死因是崇祯帝中了皇太极的离间计,错杀袁崇焕,造成千古奇冤。
5 Z) [3 G$ Y' I4 D$ B
, g) q1 h9 G7 d9 ]2 B% H. j然而,真正原因则源于掌权者的通病——“刚愎自用”。以下三个与袁崇焕本人有关的问题,则给崇祯帝在磔杀袁崇焕问题上表现的“刚愎自用”埋下了种子,是真正原因。至于皇太极的离间计只是导火索而已:
7 B* @- c' b# L& A; V
/ D! S1 I# o2 u+ R5 }3 I第一,袁崇焕虽然曾经挫败过努尔哈赤、皇太极的一次又一次进攻,特别是宁远一战,使努尔哈赤负伤败退,从此威名大振,清军也不得不承认“议战守,自崇焕始”。但自崇祯元年被崇祯帝二次启用后,袁崇焕以固防、议和为初期战略,还未给大明朝收回一寸土地,这与崇祯帝重用他的初衷是不一致的。能不能消灭皇太极是一个问题,但出不出兵又是另外一个问题,出兵了,即使失败也能向皇帝表明一个态度。反之,则给了崇祯帝一种养寇自重的错觉。如崇祯帝见袁崇焕到边境未立一战功,请饷之奏却频传,便颇为不悦的说:“将兵者果能如家人父子,自不敢叛,不忍叛。不敢叛者畏其威,不忍叛者怀其德,如何有鼓噪之事?”对袁崇焕的十分信任减去了三分,虽然勉强发去了军饷,但心中却开始怀疑袁崇焕恃边逼饷以充私囊。
" G' A" g# j/ f6 D2 e: B" E! s% F& [# R# O- V! f( O" G
第二、袁崇焕上任不久即杀了皮岛总兵毛文龙。毛文龙原系辽东明军将领,辽东失陷后撤到濒临朝鲜的皮岛上择壮为兵,多次袭击清军后方,有力地牵制了清军的南下。但毛文龙恃功跋扈,根本不听袁崇焕的指挥,反而虚功冒饷,诬袁崇焕克扣了他的军饷。为了统一边防号令,袁崇焕借督饷赴皮岛之机诱捕毛文龙,先斩后奏。崇祯帝接到袁崇焕的奏疏,心中十分恼怒他竟敢不经圣裁擅杀边将。但碍于自己曾亲赐尚方宝剑,又指望袁崇焕早日恢复辽境,所以还是强忍怒气,“优旨褒答”。还“传谕暴文龙罪,以安崇焕心”。然而,此时的崇祯帝恐怕已经开始考虑是否要除掉袁崇焕了。
5 M8 W: r9 X0 _0 H& q4 ^& Y4 G
5 t0 d; [! }( {! D第三,袁崇焕认为清廷出现了经济问题。粮食、衣物等资源短缺料想皇太极不敢轻易出兵。谁知皇太极居然率领上三旗精兵绕道蒙古突袭喜峰口,甚至到了这个时候袁崇焕还仅仅认为,皇太极不过是穷极了,出兵抢点粮饷而已,未引起充分的重视。皇太极攻陷喜峰口后,不但没有带着战利品回师,反而扔了这些抢来的东西,率领三万骑兵日夜兼程奇袭北京城,等袁崇焕知道的时候,八旗军已经到了顺义了。皇太极此举只是侵袭和骚扰,崇祯帝却给吓傻了,他怕皇太极真玩命把北京城给打开了,因此也就恨死了袁崇焕。所以袁崇焕随紧急救援,在广渠门大败皇太极,但在请求入城休整再战时,却遭到了崇祯帝的坚决拒绝,只好移师城外驻防。这实际上已注定他的死期不远了。) D0 ^4 [$ D4 ]- z; }' A
5 l4 H* ^, ~4 S  j# ]" n% |
后来皇太极用反间计可以说只是配合了一下崇祯的心理,让崇祯找到了一个除掉袁崇焕的借口。而且袁崇焕当初是东林党的重要人物,在明朝内部有不少仇家,尤其是那些阉党余孽,在此时更是推波助澜,最终落得一个非常凄惨的下场。
4 R: a3 c% y- f+ ~- s0 R/ K  H! T4 @! m' `1 v. B' {* k
袁崇焕是忠诚的爱国将领、出色的军事家,但却不是政治家。他的死是一个悲剧,但这悲剧难道是不可以避免的么?回答是正因为他不是政治家,所以才不可避免。
发表于 2008-6-13 11:55:12 | 显示全部楼层
碧血剑 的后文里面好像也有介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4-20 13:13

灵隐岛灵异社区

© Since 20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