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6-6 04:57:53
|
显示全部楼层
1871年闵妃终于得子,她兴奋异常,认为这下可有以嫡夺庶、清除头上阴影的机会了。谁知此婴儿一连数日大便不畅,大院君进山参医治,服药三天后竟然夭折,这使闵妃的期望顿时化作了清烟。她痛不欲生,更加坚定地认为这是大院君有意所为,遂暗中切齿。 " y4 s. Z. J0 N/ Q# ]
( B% I" W9 s* e' u
; r+ {. k% ]1 G' F: D
6 @ r5 e: J$ M G# B# [1 S, T4 j
' y; P7 k& @0 |0 m' P' W3 Y
此时朝鲜王朝正经历着空前的内忧外患。北方天灾,边民外逃;美国武装商船入侵被民烧毁,扬言报复,派舰来攻;德国人潜入朝鲜企图盗掘大院君父南延君墓未果;民间有人煽动造反;国家粮仓失火,损失惨重。更为危险的是,日本明治维新后向外扩张,“征韩论”甚嚣尘上。
$ V8 \4 j3 M* Z: X
. o5 H+ P2 Y: G6 u8 j# g
$ Z3 l, ^( E! r' Y6 L! B H; ~/ }3 Y
- T9 e- A, X5 b' X- D: S! Y, \
闵妃认为条件成熟了,开始出击。他首先离间国王父子关系,说服20岁的高宗临朝亲政,然后鼓动言官臣僚上疏弹劾大院君,在朝野掀起一股强劲的倒大院君风潮。
( s- E& w$ Z" U2 G% n4 s" o8 \! t! g. G
) c* Y/ d7 [) A1 n, [, ]
, \ L: _7 r' d8 }
7 @# E% n9 x( D- d0 [: t大院君被这突如其来的波涛打得不知所措,一时难以找到说得过去的理由阻止业已成年的国王亲政,遂被迫隐退云岘宫私邸。这样,大院君苦心经营了十年的政权,竟突然被尚是小女子的儿媳颠覆了。是年1873年,闵妃23岁。
F- U, u; e; Z! V& L3 F$ C5 U6 x0 c- P1 T, R+ H! O

2 c3 J+ @% f! l* [7 u唐玄宗有位“洋贵妃
; M" K; N h! z. n* t5 q; c+ X8 L# N0 R. ~5 K+ X
+ p+ ~6 W4 \- `9 g0 f6 ?: v9 U+ v) f) o& J. l' x8 o
1 E7 b7 w" V7 L) B* A唐玄宗钟意异邦女子 有位来自中亚的洋贵妃(来源: 现代快报)
" L: Z; m" X3 N! p# _; s6 j1 j1 S: T4 ^
* v7 u; B Y, O% Y8 v0 \6 K% I+ z
$ i. n; b. W' f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一首唐诗常常激起先贤后人对唐玄宗李隆基一世风流的遐想。“天生丽质难自弃”的杨贵妃——杨玉环,让大诗人白居易挥就了流传千古的《长恨歌》。
4 O; J2 v* b( m4 K0 r/ i9 C6 E! v. t
* Q) p( T7 S8 K2 W F3 p- s3 y) p7 m8 D" N8 R9 E i2 i6 z/ [6 A
+ u( S: k3 c& D W4 V
# R( I# H; C# F4 T b% n8 U$ \3 ?# @ s0 B, w* Y- m+ I- N
如今,著名文史专家、文物杂志总编辑葛承雍先生经过研究发现,杨贵妃外,唐玄宗的姬妾中,还有一个“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转篷舞”的胡旋女,一个来自中亚的“洋贵妃”!
/ A( z) O2 U% B
& Q& Y2 t+ J/ g
3 U# |9 R. o/ b; L8 e
* Z8 s! G: F- h" u+ e! Z% \7 x! ]8 S+ T
野那:“最喜欢的人”
* d: D3 l4 y% J$ N( J# G# S. ~' Z: v8 }9 ]
( p/ u( t; k" c- L
5 i+ E X# \$ x9 D
& g% W7 u$ s/ P! k& m
唐玄宗有29个女儿、30个儿子,记录在案的皇后嫔妃有刘华妃、赵丽妃、钱妃、皇甫德仪、武惠妃、柳婕妤等20人,还有一些嫔妃失传,其中最令人蹊跷的是“曹野那姬”。《新唐书》的《诸帝公主传》仅载:“寿安公主,曹野那姬所生。”
K2 Z k$ V1 t/ P5 r0 Y
, w2 S( T( K X7 @& r8 U' O- L; J
$ O& a4 B# m$ N9 j4 Z' h1 v, w G2 J- n/ b. n
0 m% C1 W/ a- X, ]: R, d; {* J( ?
葛承雍说:“对于寿安公主的生母‘曹野那’,学界长期无疑无考。但是,随着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史研究的逐渐深入,中亚的粟特人与古代中国的密切关系日显重要。”
7 T$ L5 C, n! E6 n% E* F/ w
( s; o' K- `6 m( Y& s6 ]0 R 8 ^) R+ M' P. H) l7 S$ a
* Y& g5 t# N9 C8 h @3 `
$ H/ t( h; f$ v2 w0 v; d d9 a( Y2 u# k在魏晋隋唐时代,“姬”是人们用来称呼年轻貌美女性的,是代表女性身份的一种称谓。“野那”是外来语,而“曹”姓是出身中亚曹国的粟特人入华后改用汉姓时常用的姓氏。“曹野那”是不是来自中亚曹国的人? % N4 U. l# \# P' d- N
2 W( L# P; R8 f2 C6 A; |! k
/ L( j0 i7 [6 o6 j7 E
' N1 u: e; ]6 ^* y0 ]
7 U( A' \% \' p' j# i据记者了解,曹国是中亚粟特地区的一个国家,地跨今日的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隋唐时期,中国一般对来自粟特地区的人以国命名,著名者如“昭武九姓”。与米氏、史氏、康氏、安氏等以国为氏一样,来自曹国的曹氏是进入或居住在中国境内最常见的粟特姓氏之一。
) O' n: D7 }) E) l4 K6 t$ C* w* G; V
6 q7 y' i4 E4 C( e 7 G+ ^# \# y6 X, Z5 k* t! }1 Y5 K. C- s/ _
[! r, e e% b, W% g2 x: u9 c2 N0 I1 o
( F" P D" ]. S8 l2 k葛承雍说,敦煌吐鲁番文书透露出丰富的姓名信息,大大扩展了后人对“曹”姓的研究。吐鲁番出土的文书记载有曹延那、曹野那等粟特人名,桂林西山石室有唐代景龙三年(709年)安野那题名。
. o' H) w1 y2 @+ Y6 ^* v% Q/ p7 {1 U3 S3 |2 m
5 A6 x/ Y% P. o/ O( S' Q5 I6 L$ }* L' Q
/ H4 F# A3 l0 H% H( @ h # W3 x9 z% \3 J/ h A- m& k! v6 ^
唐玄宗后宫佳丽何其多+ u+ v) B0 v! I& J" N% \* ]. r: B) u
" E8 R, G! \2 Y* O- x0 u+ x * e# l; r! c+ b# K# k3 A8 {) H
! I5 I& h1 V; n/ e5 `) W
“曹野那姬的名字无疑是汉文转写,曹是以曹国为姓氏的粟特人通例称呼,‘野那’二字明显是一个粟特人常见的名字,其粟特语原意是‘最喜欢的人’,俊男靓女都可用此名,无非是男的长相精神,女的长相漂亮。”葛承雍说。
0 |1 z% ^ `8 O5 ~+ H8 A7 \+ ~1 X" K. J* S
+ v1 f8 N( o' m5 s: K) K
" e1 a+ u4 I' V3 Z
0 P/ K( P" N; M8 n' {) ]) I: [+ T. w N0 P) A9 l
3 L9 i0 K! N* j) m葛承雍说:“曹野那的名字没有改变胡音,说明她汉化尚不深。一般说来,如果外来粟特人在取名习尚上多用汉名,则说明汉化已经很长很深,那就很难判断她是不是粟特人4 f' Z3 W7 E" d/ a
" r3 |% H! E% c3 B6 B. D/ M
; V% |. V( f7 ?$ N" C1 D" G
4 p3 m2 i% b: Y# ]& x6 C# h4 W* v9 h
& @7 p; C+ r d, n% j: m8 Z曹野那:中亚的胡旋女? ; d1 G" N _; V' Y
7 {2 G5 |$ l- y4 x ! h# T. O' t$ Q
0 ^" N+ N, e- U* _" h( ]- r9 U$ p
) W- | h: i1 {& I' C; |. ^作为“开元盛世”的缔造者,唐玄宗拥有“后宫佳丽三千人”,其中一名名叫“曹野那”的女人,曾经是唐玄宗一度迷恋的姬妾。那么,作为一名外国女子,她是如何来到中国,且有机会接近唐明皇的呢? ' @3 U+ ]+ I3 Z$ d3 O. J/ \
; h( U+ A& ?) ?" | * Q9 |! x9 I& m# A4 T" ~8 _: A
' S- o: b v1 p4 `1 d7 K) B1 R
q, n/ i. a5 M3 Q3 w
0 Z5 B8 j+ m0 J1 W' L- k! d ~/ c* q; \: I9 C* K
根据历史文献的线索和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入华粟特文化的深入研究,入华中亚女性的来源主要有三种可能: 7 z: z% @) ^* S+ F, w# k! G
% J& `1 T6 _8 e6 Q
( y+ Q" e) i! s% ?' C: m, [9 t+ v
9 x- E8 D0 U8 w% [
. ?" I& Y$ I* {" L* x3 f8 b1 z首先,来源于丝绸之路上的胡婢贩卖。唐代龟兹和于阗都置有女肆,西州继承高昌遗留下来的奴婢买卖市场兴盛,尤其是买卖胡人奴婢特盛。葛承雍说,当时京城长安奴婢价格相当高,每人合绢250匹,而西州才40匹,长安是西州的6倍,刺激来往中原的行客和兴生胡们购买胡婢带往关中、江淮地区。
+ `2 S- X+ N1 q) U" N$ C
, p1 ?! n5 r. a: \4 _: R
2 w8 C, X3 O: K+ `5 U6 }& S, X `3 R5 w. p+ ?
3 v/ W8 V7 I# o" S" }- f0 \其次,是长安粟特胡人聚落的粟特女子。中亚九姓胡流寓迁居长安的人员较多,特别是来往于丝绸之路上的胡人,常常以到长安为贸易中转枢纽或目的地,后来,他们多客居长安。
, L/ J' s0 G' o5 o! [$ ^- ~
; _* ?& B, {7 o1 D% m. E! O
0 ^ v+ ^1 T4 R
/ y @4 `7 ^- n/ N6 w$ s2 q5 {
, y7 t1 U% {3 }史载,长安西市作为唐长安最大的消费市场和商品集散地,其主力军就是胡商,他们开设铺肆,坐商经营牟利,行商奔波供货,一般皆有家口寓居长安,娶妻生有子女,出现有许多“土生胡”,即胡人血统二代或三代的移民后裔。长安酒肆中美貌如花的“胡姬”中可能有曹姓胡人女子。
- h" Q- v# d1 P; M4 L0 ?6 r& ~2 X+ H- T, a+ ^7 f$ _
1 a9 L$ D, r$ O$ b$ R: [. O% {7 P0 D! e- @" J+ m
' c1 W" X& h) O& ]/ x
此外,皇家梨园中有不少胡人艺术家,胡姓曹家的女子作为乐户身份入宫有可能被选为皇帝姬妾。但曹野那姬如果是出生于长安胡人乐户家庭,一般不会再使用“野那”这样的粟特名。 1 P. r1 N6 B* x1 y. w
8 R6 w" A ^. `* A4 w, C
8 H5 A4 i7 T3 T: ?: ?2 F
$ R5 ~, w8 u5 x ^5 m; i; m4 D# I' ]- c3 G
第三,是来源于中亚粟特人进贡的“胡人女子”或“胡旋女”。中亚昭武九姓胡与唐王朝正式交往经常通过“贡”与“赐”作为手段,而且次数可观,种类繁多。 6 D- }2 `( O G0 q7 i
, x/ v$ \ e4 \# F0 d2 Z7 x! n
" Q x2 q+ E6 ]" S5 Q2 M
“洋贵妃” 究竟为何许人也?1 C0 B; R# W: m0 X, u
! m/ r& e$ A$ j8 d& T7 V: q! {9 T
“洋贵妃” / f6 K' H+ {5 e+ z0 A
; p( l0 P+ s! c, \
" X3 P. U& X& L! N8 k
长期致力于中西交流史研究的蔡鸿生教授根据《册府元龟》统计,唐代九姓胡从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到代宗大历七年(722年)计100年间,共入贡94次,其中曹国8次。特别是八世纪上半期阿拉伯帝国向东不断军事进攻,对中亚诸国步步进逼,迫使他们向中国求救,唐玄宗时代就占了一半以上,天宝四载(745年)曹国国王哥罗仆禄呈贡表,明确希望从阿拉伯人威胁下挣脱出来,愿做一个唐朝的小州。如此一来,进贡胡旋女也是自然的。
1 |3 M' r: q. \& H6 x" p
5 W* S/ Z$ J% Q: O j 0 W, F& h# {: r: ]! k& y
. ~: }8 u+ z$ ^: [2 V. ?
4 x9 C! ^3 | X
# \1 L% w* G. u, F H
( B9 b: |, i5 S
葛承雍说:“史载,开元期间俱密国进献胡旋女子,康国进贡胡旋女子,史国多次进献胡旋女子,米国曾经一次进献胡旋女子3人。作为传统惯例,曹国进贡胡旋女等自是应有之意。” ! O1 q) t$ S4 n
0 }% ?2 U6 ~4 q3 p
* ^$ W- J! c$ ~" U& B( ~
6 T% c* b' d" O" E# A. W9 T 5 k2 P3 \4 B3 k7 j
f4 R5 J5 B& Y8 ]8 H+ H5 w; h0 W$ W9 \" S. G: v. q& f2 E
“作为能歌善舞、仪态万方的漂亮女子,胡旋女是外国女性中最容易接近皇帝的。曹野那应该是开元年间曹国进贡的胡旋女,因色艺赢得玄宗喜爱进入后宫。这和靠‘善歌舞,晓音律’迎合玄宗大悦的杨贵妃是一样的。”葛承雍说。(冯国)
: {6 ~' C- ]1 X% d* \! J1 j
! t Q: J8 E$ X1 A9 z# y; k - x. @6 G4 t F) y
小说中苏菲亚被描述成容貌美丽的公主! m" v. Y5 }9 H( X5 `- G! i# D& }
7 x6 _* f5 h, h
相关阅读:金庸小说的历史真相 揭秘韦小宝的俄国小情人(来源:千龙网)
% B8 B/ {$ q4 C0 U# p4 C& C5 ^0 v6 h, Q: y- c4 S: P$ r+ A
. H7 z$ s# f: K; N; k+ x, @1 k- T V/ L$ C$ h; V8 i
, M, `8 V( [5 ^2 N/ l( F: }
" a& i. L2 E3 q3 f
《鹿鼎记》第三十六回中,描写了主人公韦小宝与罗刹国公主苏菲亚之间的一段奇遇。先是韦小宝在雅克萨城阴差阳错地遇到了苏菲亚,随即被后者带到了莫斯科,并由此引发了一段异国情缘。后来,凭着听书看戏学来的谋略,韦小宝竟然帮助他的这位金发碧眼的情人成为了罗刹国摄政女王。 # V; m y" N" t
! n) [6 U! O! C( I; i* l5 z# k4 c" Y/ }
5 ], x7 z& \. @# W9 U* X2 o4 ?1 j5 R. t, e
% R/ `. ~" W" v) Q
) Y% O7 _2 E+ T9 E* g& L6 C1 M3 b
6 e/ R" e! w* F! J" ]% z4 U! j) }' o0 [6 \
这场浪漫的跨国艳遇当然纯属虚构,但苏菲亚这个人物却不是空穴来风,她的原型就是俄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女摄政索菲娅公主(1657年—1704年)。抛开小说中虚构和戏说的成分,回头再看索菲娅的真实故事,其曲折惊险的程度,丝毫不输于金庸先生的生花妙笔。
% n$ [8 [0 a7 n5 r7 p" m3 A* W
# W# H0 h0 g5 g" r, q
! u) R6 P3 u% H7 P4 e( q: W
/ `) b5 u2 S( y, z1 k
4 T8 f9 w' q4 R; w3 k; W! s X
# H, y& C$ [; O谎称皇子被杀,索菲娅公主煽动“御林军”造反 ! K$ Y4 Q) p: O! f) T4 g0 M
; ?7 D+ p6 U- V ) ]' }; j( y1 {+ Z( F5 a
1 ^5 G* D: v, }* `# Z% y! i x" h. q+ |2 v$ y7 W) Z+ J3 h' [. C& t
索菲娅公主是沙皇阿列克谢一世的女儿。阿列克谢一世子女众多,奇怪的是,儿子个个体质虚弱,女儿却都体格健壮。他的头5个儿子中,3个早夭,太子费奥多尔患有“坏血症”,小皇子伊凡不仅体弱,智力也远逊于他人。所幸的是,续娶的新皇后娜塔利娅给老沙皇生了个健康的儿子,取名彼得,他就是后来俄罗斯帝国的一代名君——彼得大帝。在小说中,索菲娅被描绘成一个肌肤雪白、容貌美丽、精明狡猾、生性放荡的女人,但真实的索菲娅却长得黑粗高大,与金庸大师描述的相差甚远,性格则与小说中一样的凶狠狡诈。
6 { E: l7 V0 m
1 ^, m8 k3 y/ F: A / ^4 R n, G+ n, l1 H
3 ~. r- o2 X, [4 B7 j! V% ~ : d2 N3 P+ F& i) @; ]' Y, [4 r
. e: M& t# E% o8 N: z8 X/ N4 n' a
: u: G `2 A* ]5 b0 n3 [3 t* Z4 j9 i8 r
1682年4月,年仅20岁的沙皇费奥多尔去世,由于没有子嗣,两位皇弟伊凡和彼得成为皇位继承者的候选人。索菲娅支持同母弟弟伊凡,皇后娜塔利娅自然支持亲生儿子彼得。由于俄国传统的“杜马会议”站在了皇后一边,最终10岁的彼得成为沙皇,娜塔利娅也当上了摄政。 2 ]" b2 q& A" [: g! j) l
7 A) G6 q3 t- E7 b% j 2 R1 p8 T# B; ~
" l+ ~+ c9 _7 T% j9 |/ M0 P9 x
' L" L7 M' b5 a' B
2 U1 W x( [9 ]' @* k
8 p. p' e3 Q7 f. t0 a9 u6 O" Q野心勃勃的索菲娅岂肯甘居人下?很快,莫斯科的射击军为她提供了一个夺回权力的机会。当时,射击军负责守卫京城莫斯科,相当于中国的“御林军”,射击军原本享有许多特权。但是,沙皇费奥多尔在位时,他们的许多特权被取消,军官们也开始克扣军饷、欺压士兵。这些都引起了射击军的强烈不满。沙皇死后才三天,射击军因粮饷久久未发而进宫请愿,结果娜塔利娅事后却把16名射击军军官撤了职,并处以笞刑。索菲娅趁机散布谣言,称射击军的困境是娜塔利娅造成的,还说娜塔利娅杀害了伊凡皇子。射击军听信谣言,把仇恨的矛头对准了娜塔利娅家族,发动了一场宫廷政变。 1 U4 |; w# B2 l2 l
8 n2 U3 b1 B, W ! Y& b: N8 C5 s& u
电视剧中的苏菲亚形象6 i9 a* i: g: P) |3 z
$ C% U3 M5 l' U+ m6 N1 g
$ A; b+ d! f, }$ j4 Y
靠政变夺取摄政宝座,索菲娅同时拥立两个沙皇
9 B- F5 m% w, y9 J: w3 b/ {3 x. h% x
5 f7 s+ d' J' A2 [4 Y( |
8 M5 o0 P; g0 a# b" l% x! Y4 p: X& q$ Y
4月30日早晨,莫斯科城内的警钟发出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哀鸣。射击军冲进皇宫,展开大屠杀。他们按索菲娅的命令,疯狂地寻找娜塔利娅的哥哥伊凡·纳雷什金,因为索菲娅说他是加害伊凡皇子的头目。听到射击军暴动的消息后,纳雷什金吓得躲进壁柜里,藏在堆积如山的被褥下,搜寻的士兵一次次从他躲藏的地方经过,但没有发现他。于是,狂怒的暴乱士兵扬言:“不杀死纳雷什金,就将全部权贵杀死!”莫斯科的贵族朝臣们被吓坏了,他们跪着向娜塔利娅皇后求情。娜塔利娅只好忍痛献出了自己的哥哥。结果,暴乱士兵揪着纳雷什金的头发,把他拖到广场上,先施以酷刑,又用长矛乱戳,最后将还有一口气的纳雷什金大卸八块,他的头、手臂、腿分别被钉在木桩上。
+ ]2 a3 g: p, U$ t# h$ ?* n
. [& F/ |5 q( i! H6 e6 t1 j+ y; H ! L/ f J e3 y% v& }0 \
4 v- j% P; F( A % {2 D: g4 u* Q1 n' L( q/ M
) p5 M& F! L) ~; f# N5 X2 c" \1 l0 ^
/ f) c; _6 |3 c接着,射击军军官要求加冕伊凡为沙皇,与彼得共同执政。否则,他们还将进行更大规模的杀戮。“杜马会议”同意了这个荒谬的要求。于是,俄国历史上出现了彼得一世和伊凡五世两个沙皇同时掌政的怪事。“杜马会议”还决定由25岁的索菲娅担任女摄政。索菲娅终于达到了目的。 / ~3 m( b/ F0 P+ ?9 q
2 X7 g$ s' |% w/ I+ a
& h( i) \9 v. X+ T, U7 [3 ^( s4 I5 R$ u
' K- Z& ~, ^5 E) b+ W
想当首个女沙皇,索菲娅与彼得大帝公开决裂
8 }2 c9 V. y: Z- M/ @/ ?4 g6 A; e' e, H+ M% n
" C0 b& q4 v, ]6 [5 o& v4 ?9 u" L7 j+ n' I) f6 h; M4 l' a6 F( X3 a
/ Q p8 G: L7 h' N& d; G" M身为摄政,索菲娅自然掌握实权,两位小沙皇只不过是装点一下门面,只能在宗教仪式和外交场合上走走形式。小彼得更是被赶出皇宫,与母后一起迁居城外的皇村。但索菲娅并不满足于这种姐弟三人共主帝国的局面。尤其是七年之后,当彼得长成一个高大英武、才能出众的青年时,她更感到自己的专权已面临威胁。上一次,她抓住机会,成为女摄政;这一次,她要制造机会,夺位当俄国第一位女沙皇。
1 m3 Y( q4 e( Z& @2 R& C/ [6 T& A
3 N1 }: J6 q0 a, f E
. Q5 z2 Y: Y" |+ l( V
; e B. k3 s- ~
. V8 |7 W* m$ r8 D! n2 P
; _% u1 |( ~3 g. `* L6 A& S+ ]
1 P; D: F7 ^% l1689年,彼得完婚。按照皇室传统,沙皇结了婚就应该亲政,摄政必须交权。但索菲娅毫无让位之意,甚至用“公主陛下或大公”的尊号签署官方文件,俨然要做女沙皇。在7月8日举行的一场宗教典礼上,索菲娅决定给彼得一个下马威。她挑衅性地参加了只有男人才可以参加的教徒游行,手捧十字架和圣像,趾高气扬地走在游行队伍的前面。彼得看了怒不可遏,当即骑马离开。 此后不久,双方再次公开反目。这次冲突是由欢迎戈里津(即小说中苏菲亚的情人高里津的原型)从克里米亚远征归来的庆祝典礼引起的。这次远征并不成功,但索菲娅却要大张旗鼓地嘉奖戈里津,目的就是要拉拢握有兵权的戈里津。为了表示抗议,彼得拒绝参加庆祝活动。索菲娅认为这种行为是对她的直接挑衅,双方的关系已完全破裂,冲突一触即发。 5 G9 P6 L# m3 U0 y8 f+ b- ~, q1 N
4 q/ R0 W$ W4 M9 o4 s) v! E0 {
8 P4 y) s: k9 L2 {' c3 u/ J# [& s肖像画:1968年的索菲娅公主: X+ Q4 y2 L" Z1 O; `
9 Y- Z: r% [) }; I' w2 J
9 u F& i6 Q4 X
1 y5 H% M& i- g' z- r- x
7 ]# D0 }* O( H( d a4 k
) e# v V: A0 C走漏消息政变失败,女摄政修道院里度过余生 * g; L3 I) l2 k& w+ N) ]4 ]
4 `' L6 I1 [4 v: T: n; W, R 2 ] k. P; f1 O7 E0 C+ d
" ]; v3 r8 L! P" _2 S- |: M- P u4 N
不久后,索菲娅得到密报:彼得已经武装了两个军团,准备向莫斯科进攻。索菲娅紧急召见了射击军总监沙克洛维蒂,授意他制定一项政变计划。8月6日,沙克洛维蒂召开了射击军指挥官参加的秘密会议,宣读了攻打皇村和逮捕彼得及其谋臣、军官等的计划,政变时间定在8月7日凌晨。; S, q. L/ `& [7 r4 R
9 f$ N% {& J* q! o$ ~! ]8 k
" d+ r" ]3 Y8 p/ g
2 V' K/ l. O5 W% W& h! A: B7 X
4 F& N! Y# l7 ?5 x. Z3 L
- G& I- \( X) m5 ]# F
( \6 j# f2 g3 ]2 H2 E然而就在行动前三小时,少数指挥官动摇了。他们将政变计划报告给彼得。彼得立即带几个心腹逃到一座修道院。次日,倒戈的军官带领一些部队赶了过来,彼得的亲信也筹建了一支雇佣兵团前来支援。有了这几支部队,彼得信心大增。他派人给在莫斯科的所有军官发出命令,要他们不得擅自行动,否则一律处死。射击军不愿冒险同支持彼得的军队发生武装冲突,他们开始违抗索菲娅的命令。
# c& u; q/ c& |! a6 C: J9 p: _% @1 E/ E2 W7 f* m: P
& U2 c/ T: L) C* O# b4 ]' F8 l
4 ?# r, A4 C( i; h( Q7 [! y
2 o: b' b/ S% Q4 |$ k
: g, w) L5 R; e7 L* e* p/ u& k* l! N# _- }6 i
彼得还致函哥哥伊凡,说明了自己铲除索菲娅的原因和决心,信中写道:“皇兄陛下,吾兄弟业已长成,你我身侧仍有某无耻之徒越俎代庖,执掌我国家大权,视吾辈如同等闲,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封信让他获得了伊凡的支持,也让宫廷斗争最终落幕。这样,彼得几乎未费一枪一弹就挫败了索菲娅的宫廷政变。索菲娅则被迫前往莫斯科近郊的新圣母修道院当修女,并在那里走完了自己的后半生。彼得及其亲信掌握实权后,痴呆的伊凡只在名义上履行沙皇的职责,直到1696年逝世。此后,彼得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俄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改革,从而成为一代雄君。 `5 [# ^6 ^( G4 }$ z+ O
: A; w1 c% h6 ?4 N9 e
" `& ~7 ^( d: v4 v
( \6 D3 Q" @6 J/ \" m g& @* p4 P5 r) h
! d) H, K7 A( y4 {
) }3 \# p; E6 h& u7 O
6 I# T% Q% V& |+ v, g金庸先生将一向诡秘复杂的俄国历史和索菲娅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引入自己的小说,显示出大师丰富的史学修养。据史书记载,索菲娅在当政前确实有一段时间滞留在雅克萨城,金庸借韦小宝到雅克萨城而安排了这段“历史邂逅”,进而塑造了一段“跨国恋情”,导演了一场中国版的“罗马假日”,令人称绝。但是故事毕竟是故事,通过考证后我们发现,历史上并没有这么一个中国人与索菲娅建立过“战略盟友关系”,索菲娅本人在发动宫廷政变前也未与任何中国人接触过,这段历史完全是虚构的。但是俄国历史上这段“索菲娅时代”的故事确实太精彩了,它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金庸先生把它写到自己的大作当中,令人产生了无限的遐想,从而成就了金庸先生戏说历史的生花妙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