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我做了一个实验,实验的对象是十个四岁的小孩子。我把这十个小孩子分为两 组,A组七个,B组三个,然后找十个房间,每个房间放一大盘梨子,跟A组的七个小孩说,他们每个人都可以去拿一个梨子,剩下的将分给他的亲戚朋友,结果七 个小孩子都拿了相应房间最大的那个梨子。对于B组的三个小孩子,我对小孩1说,如果选梨子的时候,你不会谦让,就要骂你一顿;对小孩2说,如果选梨子的时 候,你不会谦让,就要狠狠骂你一顿;对小孩3说,如果选梨子的时候,你不会谦让,就要揍你一顿。结果,小孩1选了相应房间里梨子中一个较小的,小孩2选了 相应房间里梨子中一个更小的,而小孩3则选了相应房间里梨子中那个最小的。
5 f4 Q! n, h. }8 @
. [- t8 w. K) k1 j' _# E$ D* e' b- G' r' v8 v1 P2 V) A* P: t M
由以上实验,我得出了两条定律,分别是: 8 n; g5 X- E' J$ ]- ]
+ R7 ~6 @0 v" \3 n
* I2 m- h5 G) ^% p6 g+ ?
第一道德定律--------在不受到外力胁迫的情况下,四岁小孩子选梨子的时候,将总挑选最大的那个。 4 e$ Y1 K6 i' c' P- Y8 B
- N' c% Y1 n/ d/ D7 X9 ?0 A
2 r M+ p4 W" N* {/ {6 ]第二道德定律--------四岁小孩子在选梨子的时候,受到的外力胁迫的程度越大,他所选的梨子将越小。
7 T1 ?$ L* v ^! O" w
# X3 N4 }" m+ h: x) K% D
8 C& _7 l+ C$ Z1 o) v- ^看了上面的实验以及结论,你还相信“融四岁,能让梨”的话吗?孔融让梨的故事根本就是忽悠,孔融不仅不是像书本上说的一样,是一个宽容,谦让的人,相反还是一个非常小气,奸诈的人。不仅实验室得出的结论对孔融不利,而且历史上有很多事实也可以佐证我的观点。
! K$ L3 O, x, x% |& o
- |, K2 S7 S0 Y% m# U3 J1 E
# o7 q4 S8 N+ o! g( ]2 W& c比如孔融推荐祢衡给曹操,完全就是出阴招,明知祢衡狂傲无比,口无遮拦,还向曹操说祢衡什么“淑质贞亮,英才卓跞。”结果祢衡一见曹操便耀武扬威, 把荀彧、荀攸、郭嘉、张辽、徐晃等文武百官贬得一无是处,最后曹操忍无可忍,终于借刘表之手,刘表再转借黄祖之手将祢衡杀了。其实孔融压根就知道事情最后 的结局,而这正是他想要的,他看不惯曹操的权大势威,也看不惯祢衡的清高自大,于是就设计让他们两个互相搅和,自己在一旁偷笑看热闹,毫无君子之风。
3 q0 d V) _7 z$ |3 s4 A1 O) z1 k7 }# o" {8 K% q
. i8 F. D) j% r, }( t- a5 P! {! _还有,曹操因为粮食紧缺问题,曾颁布禁酒令。孔融这个酒鬼知道后,怒火攻心,居然写信给曹操说“天有酒旗之星,地列酒泉之郡,人有旨酒之德,故尧不 饮千钟,无以成其圣。且桀纣以色亡国,今令不禁婚姻也。”你说这种人,明明是自己酒瘾大,阻碍禁酒完全是为了一己私欲,却偏偏要把尧舜禹,商纣之类的都搬 出来做幌子,而且语带讥讽,令人不齿。这种人不是奸诈小人,又是什么?而且孔融还不守孝道,他居然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 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这样的人别说不容于古代,在现代开放社会,也难有立足之地啊。 # J* Z- H! A0 a- W0 j- Z2 Q! }6 n
3 M; C" w G, s1 c9 R. G5 l
; W+ H6 L& W( ^% I' ^1 s! A回到开始的 话题,我通过实验论证了“孔融让梨”的故事是不可靠的。那么大家不禁要问,难道史书上记载有假?没有,历史上的确有那么一件事,只是史书上是断章取义了。 事情是这样子的,孔融的老爸从小就教育孔融做人要知道谦逊,要低调。所以每每在一家人吃东西的时候,看到小孔融专捡多的东西的时候,就一顿痛打,久而久 之,孔融就形成了条件反射,吃什么都选最小的,这与谦让没有任何关系,完全符合金茵第二道德定律。而后来的历史表明,孔融事实上是一个气量小而且奸诈的 人。
) O/ {3 e* v; t; l( v' P) M/ |
, V- K" W! i4 i3 k* z* P3 ?
# ]3 _, r0 I$ i' z不过,奸人自有奸人治。孔融奸诈一生,最终死在了更奸诈曹操手里,这是他必然的结局,他是咎由自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