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3986|回复: 28

方舟子破解世界之谜:为什么人们相信怪异的事情?&为什么要反对伪科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30 15:53: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什么有人会相信人是外星人的实验品?为什么有人会相信人类与恐龙甚至三叶虫共存过?为什么有人会相信“特异功能”?为什么连“哈佛大学的基因科学研究者”也会相信埃及金字塔有魔力,一只猫在里头冬眠了四千年?……一句话,为什么人们会相信怪异的事情?

  《为什么人们相信怪异的事情》(Why People Believe Weird Things?)是美国著名怀疑论者迈克·谢莫(Michael Shermer)在1997年出版的一本书的名字。谢莫的经历颇为奇特。他曾经是一名职业自行车运动员,经常参加横穿美国大陆的比赛,在那时候,他很相信“新时代宗教”的歪理,为了提高比赛成绩,尝试过种种离奇古怪的营养、疗养法,然后在十几年前,突然醒悟,变成了一位反伪科学的怀疑论者,并创建怀疑者学会和创办《怀疑者》杂志(Skeptic),该杂志在1992年春天为悼念阿西莫夫而创刊,现在已成为美国反伪科学的一个重要阵地。在这本书中,最有趣的部分是谢莫描述他本人与伪科学打交道的经历,比如他在参加横穿美国大陆的自行车比赛时,曾经因为劳累而产生幻觉,被“外星人”(救护人员)绑架。他到一所著名的伪科学研究所听讲座,反客为主给其他听众上概率分析戳穿“超心理学”的把戏的故事也很有意思。著名生物学家斯蒂芬·古尔德(Stephen Jay Gould)在这本书的序言中指出双盲试验法和概率统计分析是反击伪科学的战无不胜的武器,对这点我很赞同。谢莫在书中就用这两样武器和理性思维分析、驳斥了“超心理学”、外星人绑架、濒死体验和出窍体验、神创论等伪科学,也顺带批判了否认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的新纳粹主义和坚信非洲是西方文化发源地的“非洲中心论”等伪历史学。

  《为什么人们相信怪异的事情》一书的封面。美国著名怀疑论者迈克·谢莫在朗读其新作。

  这本书的副标题《我们时代的伪科学、迷信和其他虚假观念》更能反映其内容,或许书名叫做《人们相信的种种怪异事情》更为合适。对人们为什么会相信这些怪异的事情,谢莫在书中只有一章做了分析,归纳出25条思维谬误,事实上可视为严密思维和实证的一些判断准则。在批判伪科学时我们经常用的,象轶事不能当做证据、流言不等于事实、从个案得不出普遍结论、类比不是证据、异端不等于正确(这是指伪科学的鼓吹者经常将自己打扮成受迫害的异端,以哥白尼、伽利略自居)、使用科学术语不等于科学理论、你无法解释的现象不等于不能解释(比如你无法解释魔术是怎么变的,不等于就真的是奇迹)、取证的责任在反主流的挑战者一方、权威的语录不是证据、无法证明不存在不等于必定存在、巧合不是证据等等。还有几条比较重要的准则被谢莫遗漏了(虽然他在具体分析案例时也用到),像个人体验不是证据、提出者的私德有问题不等于其理论无效、相关的事件不等于因果关系、非常的声称需要非常确凿的证据。如果这么一条条地列出来,大家都会觉得很显然,但是一到处理具体的问题,就老犯糊涂。毕竟,人并不是天生就是理性的动物。理性的思维是需要严格的教育和训练才能具有的,而且必须时时警惕不让推理出现偏差。

  思维出了差错,只能算是迷信怪异事物的直接的、近期的因素。中期的因素,应该放在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之中来考察。而远期的因素,则恐怕要追溯到人类的进化起源了。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一定是相当有启发意义的,可惜谢莫在书中对此只是一笔带过,没有做深入的探讨。迷信很可能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到现在仍然没有消失的迹象,几乎可视为人类的一种本能(不管是生物本能还是文化本能),那么就有许多进化的问题值得研究,比如,在人类的蒙昧时期,迷信是不是也有某种生存优势?这种优势是体现在个体水平(属于自然选择)还是群体水平(属于文化选择)?是自然选择(写入了基因)还是文化选择(成了弥因(meme))的结果?为什么人们会相信怪异的事情,其答案,并不是那么简单明了的

评分

参与人数 2 +10 +2 收起 理由
zhangqin + 2
天问 + 10 ????“??–????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8-5-30 15:5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目睹了现代迷信、邪教的猖獗之后,大家痛定思痛,都承认应该大力加强科学普及工作,大批出版、推荐科普图书了。但是许多热心人分不清科普和伪科普。2000年10月间我去北京大学演讲,顺便参观了校门口的“风入松”书屋。一进书店门口就见到摆着一个“科普专柜”,惊喜之后不由得又感到可悲,因为我发现里面有十几种是宣扬飞碟神秘现象、外星人光临地球之类的伪科普读物。“风入松”据说是一个品位较高的书店,尚且如此,其他书店也就可想而知了。最近在网上检索到首都图书馆为“2000北京科技周”推荐的百种科普读物书目,也发现里面至少有四分之一是宣扬飞碟、外星人、有神论、反进化论等神秘现象的伪科普读物。即使是某些专家在创作科普读物时,也将科普和伪科普混为一谈,比如署名“哈佛大学吴柏林”著的《人体革命》一书,里面就以“基因科学”的名义掺杂了“金字塔内冬眠了4000年的猫”、“人类记忆可以移植”等伪科学内容。

  这是我在中国才见到的怪现象。我并非没在美国见到伪科学读物。事实上,美国出版了大量的伪科学读物,中国的这类读物实际上是从国外引进的。这类读物的市场很大,在商业社会自然就有供应者。但是在美国,这类读物一般是由不入流的小出版社出版的,严肃的大出版社极少为了赚钱自坏声誉出版它们,专门出版科普读物的出版社更与之无缘。而且,这类读物到了美国书店、图书馆,就被归入了“新时代宗教”一类,不会掺杂在科普专柜之中误导读者(至今我只见过极个别“科学神创论”的著作被放在“进化论”书架上。我们对美国店员、图书馆员的专业水平也不必太苛求,而且在这种书的旁边就可以找到数量多得多的批判“科学神创论”的专著和进化论读物)。

  中国可不可以出版这种伪科学读物呢?只要中国法律允许,当然是可以出的。但是我希望中国的出版、图书界能够借鉴美国同行的做法。严肃的大出版社,特别是那些以科普为己任的科技、教育出版社,应该与这类图书划清界线。书店、图书馆应该把它们归入宗教、信仰、小说读物。这类读物打着科学的旗号,实际上对消费者构成了欺诈。它们所宣扬的种种神秘现象,或者是不存在的,或者是可以有合理的解释的:比如国际考古学界早已证明用古代技术可以建造大金字塔,考古发现表明大金字塔的确是古埃及人建造的,大金字塔的“神奇数字”有概率统计上的解释,关于金字塔的种种神秘现象都是捏造出来的。又比如,统计表明,在百慕大三角区失踪的飞机、船只数目实际上要少于周围的区域,并不存在“百慕大三角区神秘失踪现象”;1947年在新墨西哥州罗斯威尔附近发现的“飞碟残骸”其实是用来监测苏联核实验的绝密军事气球,所谓外星人尸体其实是美国空军用于试验飞行员紧急逃生的假人,等等。

  有人辩解说,阅读这类神秘现象的读物,可以激发读者的科学兴趣。但是这并不成为把这类读物归入科普的理由,正如阅读小说、童话、神话、宗教读物也可能会激发读者的科学兴趣,我们不能把所有这些读物都当成科普读物推荐。而且,靠阅读伪科普读物所激发出来的科学兴趣,是一种扭曲的、虚假的兴趣。科学精神包括探索、怀疑、实证、理性四个方面。伪科学读物所能激发的,至多是探索的兴趣,而与怀疑、实证和理性格格不入。如果读者在阅读了伪科学读物之后真的产生兴趣从事科学学习和研究,那么有三种可能的结果:一,他继续排斥怀疑、实证和理性精神,从事伪科学的宣传和研究,那么对科学普及和研究只能产生负面影响。二,他在了解了科学研究是真正如何进行的之后,意识到受到伪科学的误导,丧失了对科学的兴趣。三,他接受了科学精神和方法,继续保持对科学的兴趣而从事真正的科学研究。即使后者,也要经过一个痛苦的、困难的脱胎换骨的转变过程。可见,由阅读伪科学读物所激发的科学兴趣,实际上是有害无益的。科学的兴趣,应该通过阅读真正的科普读物来培养,比如科学伟人的传记、科学史上的争论故事、自然界的奥妙介绍、科学技术发展展望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8 00:4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不要迷信科学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8 23:3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8 23:4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就顶顶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8 23:4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就顶顶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4 00:4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说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该如何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4 20: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学论点不等于解释,科学证据并不能完全证明,没有不等于不存在<像古代生物,现在都没有了,但我们能说它不存在过吗?>,神秘学不等于伪科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6 21:27:04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实话,我不喜欢方子舟,他只是以他的思维在考虑,完全的信科学,而排除了其他的道理,人类那么大,世界那么广,难道只能用科学来解释清楚?科学才是真理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7 00:4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历史的长河里.
方舟子会留名的.....

但,只是笑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11-15 10:5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