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2459|回复: 8

儒家“三礼玉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28 20:59: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

  “三礼”是《周礼》、《仪礼》、《礼记》的总称,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是古代社会关于政治、经济、法律的最高训条,包含当时帝玉贵族及整个统治阶级的一整套礼节和仪式,也包含建立这种教条的指导思想。“礼”在当时是用来巩固统治的制度,在后世则一直为封建伦理的依据。孔子以后的儒家把“礼”的根源和天地及人类的祖先并立起来,建立了一套“天经地义”的学说。《苟子•礼论》曰:“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固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足见其在当时社会中地位之高及对后世的影响之深。
   “三礼”是古代的典章制度,其中关于玉的论述颇多。仅以(周礼)而论,有关玉的规定达上百条之多。如果把这一部分文字抽出来,足以汇成一部我国古代玉器从理论到使用各个方面的较完整的历史文献。就其内容而言,它包括了我国古玉的理论、分类及使用规定;就其使用范围而言,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外交渚领域;就其用途方式而言,它遍及祭祀、庙制、朝聘、盟会、婚丧、车服、宫室、器物、音乐等方面;就其所能体现的功能而言,它可代表天地鬼神、玉权象征、国家财政、人格化身。在严格的封建制度中,所谓君臣次序、贵贱等级、长幼辈份、地位高下都可通过玉来表现,竟无一不和玉有密切的关联。在“三礼”成书之前,虽也有这方面的记载,比如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尚书),其中也有一部分关于用玉的记叙,但远不如“三礼”系统完整。而在“三礼”之后,尽管不断产生新的关于玉的神话和传说,一些人还写了有关玉的论著,但是都未能离开“三礼”所论述的玉的范围和玉的精神。而且,像“三礼”那样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玉理论和玉用途分类学问,并且在国家典章制度中占有那么大的篇幅和比重,这在我国以及世界古代史中都是十分罕见的。所以,我们不能不认为,“三礼”中关于玉的论述构成了我国时间最早、内容最全的一部古代玉论,我们将其称为“三礼玉论”。
    在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经学曾经被认为是“独尊”的学术正统,它不仅与当时的政治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对历代哲学、史学、文学、艺术的发展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儒学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三礼”,我们可以看到:一块坚硬冰凉的玉石,是如何浸透了礼教的观念;一件我国古代的工艺美术品,对于维护和巩固封建秩序,是如何发挥了使现今的人们难以想象的作用。“三礼玉论”是研究我国古代玉文化的一把钥匙。
    1、“三礼玉论”的主自内容
   “三礼玉论”是儒家经典中关于玉文化的最重要、最系统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玉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民族文化中的一部辉煌篇章。
    根据“三礼玉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玉的开发和利用是一件和国家政治密切相关的大事,是国家政权机构的组织法则和统治法则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当时的政府机构对玉的管理范围,包括从玉石原料的开采和征集、管理机构和加玉人员的组织和建制、各种玉器的名称和形制规定及其寓意、各种不同礼仪场所的运用规格和运用形式等等,都做了细致的规定和叙述。大量田野考古的成果能够证明,我们的古人在实践中对这一套用玉礼制施行得相当充分。
   (1)管玉机构
    根据“三礼玉论”,在古代国家机构当中,设置有一套专职的和兼职的管玉机构。这些管玉机构都有明确的等级、建制和职能,而且相互间分玉明确、细致且配合得体,在政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这些机构的组织建制及其履行职能的内容和方式进行较全面地了解和研究,是研究中国玉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①玉府
    玉府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用文字记载的国家专职管玉机构。“三礼”中对玉府的官阶等级、隶属关系、职能编制和工作任务做了特别明确和具体的规定。《周礼》规定玉府隶属于天官,天官是天子近旁最高权力机构。《通志•职官略第一》介绍,周成玉根据商朝的官府设置进行改革,按照天、地和春、夏、秋、冬四时的名分建立《周礼》、设立六卿,组织政权机构管理国家大事。这六卿是“立天官家宰掌邦禁;地官司徒掌邦教;春官宗伯掌邦礼;夏官司马掌邦政;秋官司寇掌邦刑;冬官司空掌邦治。各有徒属,用于百事。”从这里可以看出,天官是六卿之首,属最高等级,它的职能是执掌总理天下政务,率领其所辖部属辅佐国玉治理国家。所以《周礼》说:“乃立天官家宰,使帅其属,而掌邦治,以住主均邦国。”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玉府正是天官所属的一个重要机构。由此可见,在古代国家的政治体制当中,管玉是一件多么重大的事情。
    《周礼》对玉府的组织编制和力量配备亦做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玉府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玉八人、贾八人、胥四人、徒四十有八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玉府在政府机构中具有相当高的地位。按周制,天子以下最高官员设置为卿。所谓天官家宰,此天宫即为卿担任,亦称大牢。辅助卿的有二位大夫,即中大夫小宰和下大夫宰夫。宰以下就排到上、中、下土了。玉府的职官配备上土和中士,直接接受家宰的管辖和指挥,可见其政治地位之高了。这一套机构很齐全,而且具有相当的规璜,总编制计有七八十人。府是专职保管玉器及档案文书的职官;史是专管有关玉器的文献;玉是专职技术管理;贾、昏、徒是专职管理采集、加玉、保管、供给各部。根据史书介绍,早在商周时代中心城市已经形成了很繁荣的制玉业。玉府的各种职司配备具有双重任务,一是对国家五器的管理;二是为了加玉宫廷用玉器。如果不是为了政治上的特殊需要和有相当的需求量,是不可能设立这样庞大的机构的。
    玉府的工作任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征集和制备;二是政令和供给。在征集和制备这一方面,《周礼》明确规定玉府的职能是:“掌玉之金玉玩好兵器凡良货贿之藏。”“凡屠者敛其皮角筋骨人于玉府。”“丧纪共其鱼之鱼,凡故者掌其政令,凡欧征人于玉府。”
    玉府的主要职能是掌管玉器。在当时宫廷所需用的一切物品中,玉器是最尊贵的器物。不过除玉器而外,其他贵重物品也在玉府掌管之列,这一点《周礼》是讲得很清楚的。“金玉玩好”及“兵器”皆列于玉府收管之内。这里所说的“兵器”,并非真正用于战争的武器,那另有专门的机构掌管。这里所指的兵器,是国家大典所用的仪仗之物,包括在祭祀中使用的仪仗器械。至于“凡良货贿”,是专指货贿之中特优特好的东西,通常人们把金玉称之为货,布帛称之为贿。一般金玉布帛当然并不在玉府征集之列,玉府所掌管的东西均属宫廷重大礼节所需的专用物品。除礼器而外,即便属金玉布帛之类,也必须是价值特别昂贵、工艺特别高超的珍品。比如帝玉所需用的金玉工艺品、欣赏器物、兵器车辇用品、旗旗仪仗之类,还包括异邦及臣下进贡之物等等,这一切都属玉府管理之列。动物的皮毛筋角以及水族的须骨之类,均属制作工艺品和迷信品的材料,在当时都属稀罕之物,《周礼》规定一律上缴玉府保管和制备。这说明玉府所掌是以玉为主,也包括其他贵重的器物和物品。
    在政令和供给这一方面,《周礼》说得也很清楚:“共玉之服玉、佩玉、珠玉。”“凡玉之好赐共其货贿。”“若合诸侯则共珠盘玉敦。”“玉斋则共食玉。”“大丧共晗玉复衣裳角枕角四。”所谓政令和供给,是专门掌握不同等级、不同场合、不同用品之间的政策区别,这些都是政治礼仪的专用之物,是不能有丝毫错讹的。“共”同“供”、“贡”。服玉是专指冠饰之玉。国玉头上所戴的冠冕,前后悬挂十二串玉珠,称之为十二施,即为服玉之属。玉之佩玉是指国玉服装袍带上所悬挂的玉制饰物,如双根、双衍、据璃、冲牙之类。至于珠玉则是泛指国玉所使用的美玉制成的圆珠。当国玉需要赏赐臣下或邦国君主的时候,玉府负责供给金玉货贿等物。珠盘玉敦乃古时帝玉会盟时使用的器具,当邦国会盟举行盛大仪式,要割牛取血,用珠盘玉敦盛放,信誓盟约,藉以巩固君臣关系或外交关系,这是一种政治礼仪,从中可以看出玉府收藏的重要性。当国玉斋戒的时候,玉府则必须供给服食之玉,食玉屑和玉液之法古确有之。国丧称为人丧,当国君、诸侯君主逝世的时候,即白玉府备好玉玲放人死者口中,不令其虚其口而去。玉晗形态较多,常为蝉形。古人对蝉很崇拜,将蝉入地冬眠和开春蜕壳的自然现象认为具有先知之灵、知四时之候。用玉玲置于死者口中,可凭其沟通神灵,通达天国。角栖是用来翘开死人之口的工具,状如今曰羹匙之曲柄。复衣裳是古时为死者招魂复魄的衣裳。角枕是角制之枕。由此可知,玉府所掌管和供给的品种较多。古代磨玉耗费时曰,仅凭玉府本身的工匠是远远供不应求的。玉府的这一套机构必然成为当时玉器行业的组织机构和指导机构,一切玉器作坊当在玉府的管辖之下。
    通过上述文字的介绍,可以很清楚地认识玉府紧性质。从政治地位看,玉府属天官,是国家政治阻力中心机构之一;从组织配备方面来看,它的组戈官员均具有较高的政治级别,具有一定的政治以力;从管理范围和职能职责方面来看,更具有三个重要的特征:第一个特征是玉府所掌握的玉器直妾为国家统治者——天子服务;第二个特征是玉府所掌握的玉器直接为国家的重大政治活动服务;第三个特征是玉府所执掌的器物皆为国家贵重资财。即以玉府所执掌的玉器品种而言,其首要的种类有礼器、瑞器、服饰器、符节器、丧葬器等,皆分别使用于或标志于国家的政治礼仪、政治权力、政治等级,渚如装饰君主的威仪、使用于列国的邦交、标志于官阶的等级,这一切都属于当时的重大政治活动和政治内容。玉府的职能是国家政治管理范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职管玉机构。
    ②典瑞
    典瑞也是《周礼》特设的专职管玉机构,从属于六卿的春官。根据《周礼》的规定:“典瑞掌玉瑞玉器之藏,辨其名物,与其用事,设其服饰。”这说明它的职能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辨其名物”,亦即掌握政令。典瑞必须根据天子关于政治用玉的法度规定,对玉器的形制、尺寸进行鉴别和划分,并根据朝廷命官的官阶和礼仪场所的等级,按人按物,分名分等,掌握好标准和尺度。二是“与其用事”,典瑞必须按照不同内容的政治活动和礼仪场所,如祭祀、大婚、盟会、朝聘、丧葬等,提供各种不同款式和等级的玉器。三是“设其服饰”,这也是以“辨其名物”为前提,根据官员的爵位和等级提供不同标准的佩玉和装饰。
    瑞是当时宫廷符信之具,周制以特定形制的玉器作为瑞具。《说文•玉部》解释为:“瑞,以玉为信也。”所以玉瑞是玉器中几种特定的东西。那么,究竟哪些东西可以称为玉瑞呢?《白虎通义•文质篇》曰:“瑞谓圭、璧、琮、璜、库也。”这是汉代的说法。在《周礼》中尊为瑞玉的东西有六种:即镇圭、恒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圭、璋、璧、琮、琥、璜称为六器。就瑞玉而言,是专指当时朝廷封官拜爵的信物。即相当于任命证书,又相当于官衔标志,是按照君主和公、侯、伯、子、男六等爵位顺序颁发,供其在官场礼仪中使用。六器是专用的礼器,每种都有不同的形制、不同的象征内容,适用于不同的礼仪活动。
    典瑞也有固定的编制和级别。根据《周礼》的规定:“典瑞中土二人、府二人、史二人、胥一人、徒十人。”总人数只有17人,没有配备玉贾之役。显然,它比玉府要小一个等级。典瑞的主要任务只是负责六器与六瑞的保管,并且按照天子的命令对各级官员提供发放和使用之物。六器与六瑞都是玉器的范畴,典瑞理所当然也是一个管玉的机构了。典瑞和玉府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们分管的玉器在具体品种和适用范围上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等级。就收藏而言:法度之玉由典瑞掌管,良货贿之玉由玉府掌管;就使用对象而言:典瑞所负责的是各级官员的瑞信玉器和礼玉,玉府所负责的只是天子一人的用玉。它们的分玉是相当明确而又严格的。
    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典瑞的性质。在政治地位方面,典瑞是国家上层权力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组织配备方面,它的官员亦具有相当的政治级别和政治权力;从分管范围来看,它既要掌握瑞信之玉,又要负责礼宾的等级法度。既掌管朝廷的信器发放,又要掌握礼节尺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典瑞的职能似相当于后代玉朝礼部和礼宾部门的一部分功能。以工作为瑞信是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情况。我国的玉器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工艺美术品,它曾经在古代的意识形态领域和国家的政治生活当中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典瑞作为一个专职的管玉机构,事实上正是一个纯粹的政治机构。
    ③弁师
    弁师也是一个专职的管玉机构。开师属夏官司马,职官设置及属员编制规定为“下士二人、玉四人、史二人、徒四人。”这是《周礼》所规定的管玉机构中规璜最小的单位。《周礼》中关于它的职权和职能是这样说的:舟师掌玉之五冕,皆玄冕朱里延纽。五采煤十有二就,皆五采玉十有二,玉并未级。诸侯之缘游丸就,好玉三采,其余如玉之事,线游皆就,玉填玉异。玉之皮卉,会五采玉踉,象部玉并。玉之奇经,开而加环见诸侯及孤卿大夫之冕,韦舟,皮卉,开经,各以
    其等为之。而掌其禁令。并是一种古代用皮革制成的帽子,说明养师所执掌的是上自天子下至诸侯大夫所佩戴的冠冕首服。不但要负责供给,更重要的是执掌服用的规矩和禁令。须知,无论是前文所说的瑞信,还是这里所说的首服,甚至后文将要介绍的葬、祭、婚、仪等宫廷用具,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规矩和禁令都是十分的严格,是万万差错不得的。若稍有错讹,便构成“信逾”之罪,那是要杀头和灭族的。
    为什么说管理冠冕首服的官府是管玉机构?我们从上面引用的《周礼》原文就可深知了。古代玉者的冠冕前后都悬挂玉珠串,古称为旒。旒所串的玉珠分为青、赤、黄、白、黑五种玉色,也须用五色丝线串就。每串称为一旅,每旅十二粒玉珠,每株间隔一寸,这也称为一就或一旒。自天子算起往下排列,共有五种冠冕,主要以施的多寡来区分。等级最高的叫充冕,有十二旒,为天子专用。以每施十二粒计,前后共二十四流,应用玉珠288粒。天子以下往后推之,诸侯及卿大夫首服等级为绔冕九旅,用玉珠216粒;毳冕七脖,用玉珠168粒;佛冕五旅,用玉珠120粒;玄冕三旅,用玉珠72粒。除了十二沈玉珠而外,冠冕还须用专门的玉实束发固定、用红色的丝绳系冠。当然,除了这些,还必定有其他玉石和宝石镶嵌于冠冕之,这一顶冠帽的份量是相当重的。至于诸侯的冠帽,不但只有九旅,而旦丝绳只有三色,所使用的玉珠也只能是级别较低的报玉制成,要明显的低于天子。而且,诸侯还必须使用玉的耳塞,表示惟玉命是从,只听命于玉者,不对听任何不合法度之音,这就是玉琅。天子所戴的皮帽也须用玉来装饰。通常每顶皮帽需十二片皮革拼缝而成,帽子上也就留下了十二条缝,这就是引文“会五采玉’中所说的“会”。在这十二条皮缝之上,也分别装饰十二串五彩玉镇,每串也是十二粒,犹如十二丑跷。玉串在皮缝处打结固定,这个结就叫“琅”,镇下四周还要用象牙镶嵌装饰,可见天鉴子的一顶皮帽也确实非同凡响。诸侯及卿大正夫以下当各以其贵贱等级依此类推。至于“并而加环理”之说,那是丧礼用之,经是麻做的丧带。
    我们从上述文字的分析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弁师团是执掌天子及公侯人等的冠带,但这冠带是以玉为主体,是权力、等级的标志和象征,古代冠冕用玉之多是相当惊人的。我们根据弁师所掌握的玉石品种、数量及其性质,将其列为管玉的政治机构,应无大的差错。
 楼主| 发表于 2008-4-28 20:5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儒家“三礼玉论”(二)

④追师
    追师的性质同于弁师,政治级别也同于开师。所不同的是追师执掌玉后及嫔妇首服,隶属于天官家宰,且有府的编制。六卿之中天官为首,卉师系掌管玉者及公侯首服,隶属于夏宫。制定《周礼》的人们作此安排,颇令人费解。
   《周礼》规定追师“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玉二人、徒四人”。同时亦规定:“追师掌玉后之首服,为副编次,追衡等。为九嫔及外内命妇之首服,以待祭祀宾客、丧纪。共等经,亦如之。”
   “追”在古代有琢制玉石之意。《诗经•大雅•减扑》篇曰:“追琢其章,金玉其相。”这里的“追”字即为琢磨雕刻的意思。玉后女官的冠冕首饰多采用玉来制作,如衡等,是古代玉石首饰之一种,如今曰之玉管,用于紧发、柬发、系发,且垂直于发智的两旁,成为美的装饰。所谓“副、编、次”是三种不同发智的式样。“副”者纯粹为假髻,再配以玉石置于头上;“编”者是以假髻覆盖在真智之上;“次”者是以假发和真发混合编为发髻。这是根据玉后头发的多少和发型的需要而供选择的三种发式。追师除为玉后专门服务而外,还担负为宫廷嫔妃及内外命妇修治首饰的任务,同时亦供给丧租用物。追师所执掌的玉石饰品也具有相当的数量和规璜,它的职能范围也是以玉为主,而且都使用于重大的政治活动。我们从研究中国玉学的角度,理应将其视为古代的一个管玉机构。
    ⑤廾人
    廾人也是管玉之官,隶属于地官司徒,是当时的专职矿产部门。《周礼》规定计人的职级和编制为“中土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青四人、徒四十人。”同时《周礼》又规定计人的职能是:“人掌金、玉、锡、石之地,而为之厉禁以守之。若以时取之,则物其地图而授之,巡其禁令。”清楚地讲明什人负责掌握和管理各种矿物产地,设立藩界禁令,并指派专人予以守护,同时,对产地进行勘察测量,绘出矿产地图,督促开矿人员按时开采上贡。诗人还进行经常性的巡视检查,执行玉朝政府的禁令。
    金、玉、锡、石是远古时期的主要矿产。《周礼》所讲的“金”是金属之意,在当时主要是指青铜器的原料铜和锡,黄金并不占主要地位。在这些矿产当中,玉的价值显然要贵重得多,道理很简单,玉的使用历史比金属要早得多,玉的经济价值比金属要高得多,玉的政治作用比其他金属要大得多。根据文献资料的记载,我国古代玉石矿产的发现和开采比较早也比较多,历史上出现过一批拥有较高声誉的矿产基地。如《尚书》中所记载的雍州玉石、扬州瑶现、泅滨浮磐、雍州的珠琳琅干等等,已作千古流传的佳话。古代对这些矿产的管理非常严格,如有谁敢于触犯禁令,擅自触动了封地的地皮草木,便“罪死而不赦”。如有谁一旦闯入禁区,则左足跨进斩左足,右足跨进斩右足,这种管理方式已近乎严酷了。
    总而言之,廾人也是一个无可非议的管玉机构。
    ⑥职金
    职金隶属于秋官司寇,是专门配合计人加强矿产管理和开采征集的管理机构。
    《周礼》曰:职金土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前八人、徒八十人。
    职金掌凡金、玉、锡、石、丹、青之戒令。受其入征者,辨其物之嫩恶与其数量,揭而单之,入其金、锡于兵器之府,入其玉、石、丹、青于守藏之府。入其要。掌受士之金罚、货罚,入于司兵。旅于上帝,则共其金版。飨诸侯,亦如之。凡国有大故而用金石,则掌其令。
    与前面介绍的几个专职管理部门相比,职金官阶属中等,但人数和编制要算最多,达到整100之数,可见其职能之重要和工作量之大。根据《周礼》的规定,开采部门将金、玉、锡、石、丹、青渚物以赋税的形式缴贡上来,则要有职金鉴别真伪、等级及其数量、价值,然后封存保管,贴签标记,再根据需要送到有关加玉部门。
    职金和廾人是相互配合的关系,但彼此间分玉很明确。十人的主要任务是对地质矿藏“厉禁以守之”,是一个矿产保卫和保护部门。金玉之矿属国家所有,它的职责是禁止任意开采。职金的主要任务是征集、分类和分拨。国家和玉宫不断地需要金玉之货,那就要根据需要下达命令组织开采。职金的权利和义务就是在组织开采的过程中发布和掌握征收的政令,对所征收到的矿产品,根据《周礼》的要求和政令的具体条文再行登记入账、鉴别和分类。
    通常来说,这当中必须分出质地优良的、民间禁用的、宜藏至库的等等,再分别上缴到有关职能部门。金属铜锡之类,要分别送到制造武器及掌管金属器物的部门,如“筑氏”、“冶氏”、“桃氏”、“岛氏”、“栗氏”、“段氏”等等。玉石及丹砂、空青(药用及画色)则送交玉府或内府等,再由这些部门按照《周礼》的规定去派作一定的用场。凡国家遇有重大事件须用金石之类,如盟会、祭祀等,其政令一概由职金掌理。
    总之,在职金所掌管的范围之类,玉石属主要矿产,不但数量大,而且相当重要。
    以上重点介绍了《周礼》关于国家机构当中六个专管玉器和玉石的职官及其职能概况。实际上按照《周礼》的规定,周玉朝拥有的涉玉机构多达二十多个,管玉官员及玉贾管徒人等已近千人,这是一支十分庞大的队伍。从人员的分布情况来分析:在横向方面,所有涉玉机构及人员遍布六卿之属(冬官有玉人,但不属职官),也就是说遍布当时玉朝政府的所有重大部门;在纵向方面,上自宫廷权力中心的用玉政令发布,下至矿山的勘查和开采,无一不是以政府的名义直接管理和开发。这支庞大的管玉系统所操持的主要任务,都属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都是直接为政治统治服务。这些官府在政府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这是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的一个特殊现象。
    或许有人会提出疑问,《周礼》一书本后人所撰,《周礼》中所说的这些职官是否真有其事?确实,如此庞大的机构实难一一考校。但是,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商周时代所生产和实际使用的玉器总量是相当惊人的。如此规璜之巨的玉器产出,从原料采集到琢磨加玉,还要进行产品形制的管理,还要严格执行政治礼仪的禁令,这一套工作量是相当惊人的,它所涉及的管理领域是可想而知的。“三礼玉论”所说的众多管理项目确实是生产实践所必需,即使没有这些机构的名称,但这些事总是需要有人去做的。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三礼玉论”中关于管玉机构的设定恐怕不是空穴来风。如若不然,古代国家对玉器的大量需求便失去了坚实的保障。
    在三千多年前的周玉朝,当时的国家政权机构毕竟还远不如封建社会后期国家机器那样完备和周密,但管玉机构竟如此的齐备,职能分玉竟如此的细致(至少在理论上是如此)。这恐怕在世界文明史中是绝无仅有的。
   (2)六器与六瑞
    六器是玉制的礼器,专用于礼拜神灵。六瑞是瑞信玉器,也属于礼器范畴,是朝廷命官的凭证。因《周礼》包含有当时的政治、思想、制度、礼仪等一整套社会政治理论和法规,是广义的礼,所以六器和六瑞都称为礼器。
   《周礼》曰:“以工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皆有牲币,各放其器之色。”
   《周礼》亦曰:“以工作六瑞,以等邦国:玉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
    周制治政,其中心内容和措施是建立和依据六典:其一是治典,用来掌管天下、治理官府、统治万民;其二是教典,藉以安定天下,教化臣民,使其善良和顺从;其三是礼典,用来协和各国,统驭部属,使臣下和百姓敦睦相处;其四是政典,藉以平服天下,各安其位,使万民平均赋税,公平待遇;其五是刑典,藉以制止叛乱,诛罚犯罪,督察百姓;其六是事典,用以富强天下,使臣属和百姓建功立业,生息繁衍。而其统治术的核心,不外是神治和人治两大部分。所谓神治,即信奉神灵,借助于神异的力量来巩固和加强统治;所谓人治,即建立宝塔式自上而下的一整套的统治机构,实施有效的治理。神治方面的最高统治代表即为天地四方之神,此以六器代表之;人治方面的最高统治集团即为以天子为代表的公、侯、伯、子、男上层权贵,此以六瑞标志之。六典的政令举措和六器六瑞的理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谓“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即承认天地人鬼均为建立国家政权之要素。周玉朝所有的政治理论和重大的政治活动都离不开关于六器六瑞的理论以及对它们的实际运用,所以,将六器六瑞的理论视为周代统治理论的纲领,应是不为过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28 21: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儒家“三礼玉论”(三)

六器是专门用来祭祀天地和东南西北四方之神的。当时的人们由于受科学视野的局限,面对苍莽宇宙的强大威力,坚信世间万物均受制于神灵。而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灵则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遍布于天地四方。神灵的威严在人们的心目中发生着强烈的震撼作用,六器便是在当时的意识形态下创造出来的专门祭祀巴神灵的玉器。由于祭祀神灵是一件非常庄严的活动,不能有丝毫的马虎,故在《周礼》中对六器造型的确定、玉材的选用及祭祀对象的安排都做了非常严格的规定。玉璧必须用青蓝色的玉石琢成,于每年冬至曰祭祀天皇大帝,传说中每年此曰天皇大帝位居于北极。玉琮需用黄色玉石琢成,于每年夏至曰祭祀昆仑帝神。玉圭需用青色玉制成,于每年立春曰祭祀东方苍精之帝,当有太吴句芒受享。玉璋需用红包玉石琢成,于每年立夏曰祭祀南方赤精之帝,炎帝祝融受享。玉珠需用白色玉石琢成,于每年立秋曰祭祀西方白精之帝,即少昊受享。玉玻需用黑色玉石琢成,于每年立冬曰祭祀北方黑精之帝,须预受享。祭祀之物以玉器为主,另配以猪、牛、羊牺牲及货币布帛等物,并且要严格按照渚神不同的方位设置。
    六瑞是职官符信玉器,由天子按职级颁布发放,藉以表示朝廷命官和各方国诸侯的大小尊卑。这一切等级都是非常严格,万万误用不得的。
    六器与六瑞是中国历史上独特的政治用玉。根据《周礼》的理论,古人用它祭天地、享宗庙、昭礼乐、治军旅、和邦国、教庶民、节行止、崇道德。
    六器与六瑞的大量运用,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文化财富。在所有的古代玉器当中,这是一批非常特殊的玉器。无论从工艺造型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它深刻的含义和特别的用途来看,都对后世文化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历史表明,当六器六瑞在我国古代文化史上放射光辉的时候,世界上尚有若干民族几不知玉为何物。中国玉器的功绩是其他任何手工艺品所难以企及的。研究六器与六瑞是研究“三礼玉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玉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①璧(援、环、玦)
    璧为六器与六瑞之首,是一种中心有孔的片状圆形玉器。璧有三种重要的含义:一是吴天上帝的象征,二是君主和政权的象征,三是吉兆和吉祥的象征。古人相信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以圆形的玉璧写意上天是不难理解的。至于象征君主和政权,则又是从两方面的意义引申下来。一方面国君是上天之子、政权是天意的代表,当能以天的形象来类比。另一方面,“辟”字本身即君主和法度的意思,复辟一词即恢复政权之意。以“辟”和“玉”合写为“璧”,代表天命、天子、天授玉权,是最恰当不过的了。所以在周代的礼制当中,一切和上天、君主有关的礼节、仪式皆用璧来表示。《说文》段注曰:“璧,瑞以玉为信也。”就是说璧是瑞信玉器,是以专门的玉材制作的表示大吉大利的信物。
    璧的形制虽很简单,却有着严格的规定。《尔雅•释器》对璧的造型及规格做过明确地解释:“肉惜好谓之璧。”其中“肉”是指璧的边部,即整个玉器的实体,“好”是指璧中间的圆孔。“肉倍好”的意思是规定边玉的宽度必须是中间圆孔的两倍,如果比例不合,则不能代表天帝和君主。璧的基本造型来源于古代圆形的石斧,是原始人类砍杀的武器和斧劈的工具。石制工具在古代先民的求生活动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
    依据天圆地方的理论,创作出这样的造型,祭祀于天旅上帝,体现了原始朴素的社会意识。
    按照《尔雅》的解释,圆形有孔的玉器除了璧以外,尚有另外三种:一是援,二是环,三是块。《尔雅•释器》说:“好倍肉谓之援,肉好若谓之环。”援也有人称之大孔璧。按“好倍肉”的说法,援的形制要求中间圆孔的直径必须是边玉宽度的双倍。《说文》解释援的用途是古代侍臣作为导引天子行进升座的用具。天子升座也需要搀扶,但臣于若要接触到天子的手,则为大不敬,为避免两手相碰,就用一援相连。所以援的孔径要大大超过边玉的宽度。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侍臣和君主分别握住援的一边。臣在前引,君在后行,这倒是一个有趣的场景。
    环和玦又有另一番寓意。《尔雅》解释环的形制必须是边玉的宽度和中孔的直径相等。
    玦的造型是在环的基础上打开一个缺口,此即环而不周谓之玦是也。环和决都是信物,是用于传递或表达信息的玉器,环表示首肯,决表示拒绝。《广韵》曰:“逐臣待命于境,赐环则还,赐快则玦。”逐臣系指放逐的官员或犯罪服刑的臣下,赐之环,则表示通知他回来;赐之玦,则表示不准返回。《苟子》曰:“绝人以玦,反绝以环。”这个用法和前述相同。块的用途还有另一层意思,《白虎通》说过:“君子能决断,则佩玦。”古之君子佩戴玉玦作装饰,表示决心和意志,是能决断事物之人,这应是玉器人格化以后的一种反映。
    我们的祖先在用玉方面确实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一块小小的玉石,不但经过琢磨加玉成型,更赋予许多深刻的含义,并且在社会实践中加以演练和运行,把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渚多内容融合在一件具体的工艺实体之中,形成了深层次的玉文化内涵。
    ②琮
    琮是一件外方、内圆、中间空的立体状瑞玉,也是重要的礼玉之一,在六器中通常排列于第二位。琮也有三个方面的象征含义,其一是:琮和璧相对。琮代表地而璧代表天,琮适用于阴而璧适用于阳,故而琮常象征地神专以祭地。古人既相信天圆地方之说,则以琮之外方代表大地,和以璧圆类天同出一理。其二是:琮是“玉”和“宗”合写,象征着祖宗和宗庙,比附万物之宗聚也。其三是:琮是玉后和诸侯夫人的瑞玉,是母性的权柄。棕的内圆即象征女性。《周礼•冬官考工记》曰:“骆琮五寸,宗后以为权。”“驱”即“组”,是指组系玉琮的丝绳之类,将五寸玉琮用丝绳穿系起来,作为宗后的权力象征。《周礼》又曰:“线球八寸,诸侯以享夫人。”是指在玉琮上方专门有一块用以穿绳的凸起部位,亦称之为玉鼻。瑑琮和驱除是一个意思,这句话是说:诸侯将八寸玉琮用丝绳穿系起来,敬献给夫人享用。这个道理和用途说得再清楚不过了,世间万物皆不能离其宗,用玉做成球,以之代表哺育人类的大地和母系先祖,符合当时的意识基础和用玉逻辑。琮成为古代祖先的崇拜对象,也属一大发明。
    关于琮的形制,古来说法颇多,然大同小异。“白虎通义”称之为:“圆中、牙身、方外。”这一说准确一些。《尔雅》对璧的形制比例作过说明,但对球就没有比例规定的说法。《周礼》对璧、琮尺寸的规定是专指围绕上帝和天子在重大活动中所使用的礼、瑞玉器,对其他礼仪场所使用的璧琮并无严格的尺寸规定。古来所见之琮,数量不能算少,有大有小、有胖有瘦,高者一尺多,径三、四寸;小者二、三寸,径数分。大小悬殊,规格随意。孙诒让在《周礼正义》中解释说:“琮,瑞玉,大八寸,其状外八角而中圆也。地分八方,始于易八卦方位,琮有角取渚此……其实八角也好,八卦也罢,包括扉牙在内,这些都是凉的装饰手法。自古以来见过琮的纹饰多种多样,有乳丁、兽面、回纹,亦有镌刻古文字者等等,这些都不能作为琮的形制规定,真正作为玉琮形制的说法只有“圆中”和“方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28 21: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儒家“三礼玉论”(四)

③圭(四圭有邸、两圭有邸、圭璧)
    圭在六器中排列于第三位,是三代朝廷的重要礼器。六瑞中的圭是古代帝玉、诸侯及高级官员们在官场上举行各种典礼仪式时拿在手上的一种玉器,六器中的圭是祭拜东方之神的祖品。根据《周礼》之规定,礼敬东方之神所用的圭必须以青玉琢成,非其他包玉可替代。
    就玉圭而言,其应用范围要比六器与六瑞中的其他玉器广泛得多。圭的名称和品种可列出十数种之多,《周礼•考工记•玉人》就列出了以下的名目:镇圭、桓圭、信全、躬圭、大圭、裸圭、沈圭、圭璧、谷圭、圭璋、四圭有评、两圭有邸等。
    圭的祖型其实是源于原始时代的石斧。石斧是古人最重要的生产工具和狩猎武器,对原始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发生过非常大的作用。石器时代结束,金属工具得以大量使用,人们仍以留恋和崇拜的心理来看待先祖的遗物。先祖在古代先民的心目中本来就是神灵,那么,先祖所遗留的石斧自然也具有神格而受到人们的敬仰。在神权政治的作用之下,石斧的形态便渐渐移向了专门的礼器造型一一走。这就难怪我们在出土文物中,要分辨出哪一件是圭、哪一件是石斧,有时候还不是十分容易的事。一般来说,大凡上半部较厚,底边部位较薄,且差距较大的是斧。上下厚薄基本均匀,犹如一个玉制的长板条者,就是圭。总而言之,圭是一种在一定的观念形态作用下产生的特种玉器。
    所谓四圭有邻、两圭有评以及圭璧,实际上是一码事,都是从圭璧理论派生出来的东西。它们的造型看上去都是单一的个体,但实际上都是以全和墨两种造型拼集在一起的。这就是《周礼》所说的“圭璧合制”。据郑玄和贾公彦的注疏,即是指这件玉器中间国璧形的部分,圭是连接在圆璧边缘上的部分。四圭有观是一件在璧上连接四块圭的玉器。两圭有即是在璧的两边连接两块圭的玉器。圭璧是一件在墨的?周边连接一块圭的玉器。按《周礼》的规定,四圭;有评用于祭祀天旅上帝,两圭有邱用于祭祀地旅、四望,圭璧则用于祭祀曰月神明。
    所谓裸圭,即圭库,是用圭作勺柄装饰,是用,于舀酒礼神的工具之一。圭的表面有的素身,有的雕成原始图案,甚至雕成兽面、人面,亦有的镌留文字,并无一定的规定。
    ④璋
    六器中的库是指赤璋,它在六器中排列第四。《周礼•大宗伯之职》曰:“以赤璋礼南方。田说明在周代礼制中,赤库是用来祭祀南方之神的祭器。
    璋的形制,古人有谓“半圭曰璋”之说,实际是以圭为基础,在圭的上端切去一角,将圭的平头改成尖头之状,这就是津。《周礼》对璋的造型和功用有明确的说明:“璋,邱射,以祖山川,以造赠宾客。”“璋,邱射,素功,以祖山川,以至稍汽。”
    邸为底,是基础的意思。这个基础就是圭。射者刘,是削尖、锐利的意即素功是湖雕琢之意,没有雕饰则追求朴素无华。稍是给予食物之意。汽是指活牲口、肉类。按这一础湾的形制和用途就很清楚了,璋如尖头之圭,其用途是君玉在巡视天下时,所遇大小山川祭祀之器。通常的做法是将璃埋于地下或沉于水中作为祭品,当然,同时也须享以牛羊牺牲之类。璋也可以供给君玉作为赠送宾客的礼品。
    赤璋顾名思义应是红色。古时只有正宗六器才有玉色之规定,其他玉器一概不受玉色的限制,这就是用于神的东西和用于人的东西不同之处。赤玉之说古本有之,《潜确类书》曰:“亦有赤玉,红如鸡冠最贵。”《玉纪》云:“赤如丹砂曰琮。”这符合古人以色论玉的习俗。实际上软玉之中并无固正的红色,充其量表现为倾向于红色而已,鲜有级券如鸡冠者”。古名之赤玉者,亦名琮瑰,即今之困现。古人是否用玛瑙制璋,尚有待于考证。
    璋除了赤湾而外,另外还有四个品种,即大不魏金外,朱中,鼻寸,衡四寸,有煤。天子以巡守,徐祝以前马。大湾亦如之,诸侯以聘女。”酵:艺玉器二二裟言之我九寸,中津应为八寸才对。如同为九寸,则都是薄玉慕大泉飞奇备二如自件东西仍是合制品,就是一个有柄的勺子。舀勺秦睾这就是津的作用。
   《周礼》又说:“球圭璋八寸……以视聘。牙湾、中湾七寸,射二寸,厚寸,以起军旅,以治兵守。”这句话是规定璃施用于人的内容,而不是作用于神了。“缘圭璋”郎有雕刻纹饰的圭库,这种圭湾为上公执持,用以召见、询问和聘用高级人才。狗者见也,诸侯之间互相讯问,亦以圭璋见礼,这是区别于天子镇圭之礼的。七寸之中球、牙湾可用于调兵遣将,作军事用途,属周制符节器,这种功用到后世为虎符所替代。牙湾和大中津的不同之处有两点:一是牙湾上部尖角斜边不是直线,而是弧线,犹如月牙之形。二是牙湾下部及尾端两边琢成部分凸齿,如齿牙之状,故名牙库。
    璋,说到底是一块玉版削去一角,形式是如此的简单,却包含着这么多的深意。
    ⑤琥
    根据《周礼》的规定,琥专用来祭祀西方之神的祭器,必须用白色玉材雕刻而成,但对尺寸形制没有做出严格的规定。倒是《周礼正义》在解释六器时曾有这样一个说法:“白玻以玉,长九寸,广五寸,刻伏虎形,高三寸。”刻玉为虎形,这是肯定的,否则就不会叫摇了。在六器中唯有晓是仿生形玉器。
    白琥是专用性的礼神玉器,其他任何古代琥形象生玉器都不能替代摇的功能。儒家以捞之威猛来象征深秋之肃杀,向西方之神致敬,表达虔诚之功。根据古代传说,虎是西方氏族的远古图腾,自当演变为西方之神。
    ⑥璜
    六器之根规定为玄璜,是专用于礼敬北方之神的祭玉,在六器中排列于第六位。玄者黑也,此横必须以黑色玉制成,其他包玉琢成之璜则不能具有此种功用。
    璜的形制相当于环的一部分。关于璜的形制来源大致有四种说法:其一是半璧说,源于《周礼》郑氏注:“半璧曰璜,象冬闭藏,地上无物,惟天半见。”郑氏注解把破的半弧形状比喻成茫茫太空与大地相交。在夭、地的尽头,半圆形的天穹与地面相接,仿佛为玉坡的形意。我们相信这一说的来源是古人从地平线的现象得到启发,继而产生了璜的形象意识。其二是半宫说,是从簧的意思中引申而来。簧和演是一个意思,指积水池。古代在修筑城池的时候,都要沿着城墙的外围挖一条护城河,河岸线的两边构成一圈璧的形状。但这是天子城池的标准,诸侯的城池不得超过天子的规璜,护城河不能全部连通构成整圆,只允许以东、西两门为界限,从南半部通水。这样水面形成了一个半弧,称为半宫,璜之形制是由演——半宫而来。其三是彩虹说,认为璜的造型是古人璜仿彩虹的形象创造出来的。古人不了解彩虹的科学原理,把它当成是一个异常美丽的天上神物,正从天空垂于河川,在俯首饮水,于是受到了启发而创制了摸。其四是神龟说,认为古人是仿造龟甲的侧面形象而产生根的。这一说的道理是:玄珍是礼北方之玉,而古代传说中北方之神是玄武,玄武者鸟龟也。在上古时代,龟被认为是微、凤、龟、龙“四灵”之一,具有未卜先知的神灵。在夏、商、周三代及此之前,龟是国之重宝,是万万亵读不得的。国家的重大事件都要卜龟,求智于龟灵,仿龟而制碘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无论上述四种说法孰是孰非,但换是一种弧形玉器是没有疑义的,出土的众多玉璜也证明了这一点。整圆为璧,璧象征着天。半圆为珍,璜只能象征着半边天。因而,玉珍无论是在等级、威严、神验、权柄等等方面,都只能为天之半,并以此附会严冬收藏。当万物都已凋零之时,岂非只有一半的生机。不过,真正如半璧的璜还真不多见,所见之璃大多没有璧的一半,而仅仅是璧的一小部分而已。
    ⑦六瑞之圭
    六瑞之圭指的是镇圭、桓圭、信圭、躬圭,是天子和公、侯、伯三等高级职官的瑞信之物,也可以说是不同阶级和职权的标志,所以也称之为“命圭”,是任命之圭或天命之圭的意思。此四圭的形制和六器中礼敬东方之神的青圭基本相同。所不同的仅在于两点,一是礼神之青圭严格规定必须用青色玉雕琢而成,而四圭就无玉色的规定;另一点是六器之青圭无尺寸规定,而六瑞之四圭因其本身即为等级之标志,是天子为诸侯及朝臣封爵所赐,因此在规格上便有了三方面的变化。第一是在尺寸上有了大、小的区分。第二是在形制上增加了新的寓意。第三是增加了装饰物——缥藉。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还是根据《周礼》的原文来加以解释和论证。
   《周礼•典瑞》又曰:“玉晋大圭,执镇圭,缥箱五彩五就以朝曰。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掉皆三彩三就以朝觐宗遇会同于玉。”
    首先说镇圭。镇圭的长度规定为一尺二寸,这无异议。其所以名为镇圭,取其安镇天下、威震四方之意。故而镇圭就不是长方玉版一块,而是把上部削为尖首,像高山之形,比喻其为天下至尊,世间万物皆俯首其脚下。镇圭中间有一个圆洞,表示天子为政不偏不倚,方正于天下。《周礼》中称之为“天子圭中必”。按周制的说法,公、侯、怕只手执命圭一块,而天子除手执镇圭而外,腰间还有一圭,长三尺,中间部位削薄,首为锥头形。晋为纪绅之意,纪者插也,绅是帝玉腰间所佩的大带。玉晋大奎说的是帝玉将大圭插在腰围大带之间。博藉指的丝绳。五彩是五种色彩,用五彩丝绳在镇圭上缠绕五道,这就叫作锻藉五彩五就。天子在重大的国事场合之下,腰插大圭,手扒掉藉镇圭,其风采自是与众不同。使用掉藉的目的,一是通过装饰手段美化和突出其地位,二是在礼宾场合或祭典活动中防止发生玉圭碰撞、失落或损伤。古人对玉非常重视,用玉如此之慎也就不足为怪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28 21:0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儒家“三礼玉论”(五)

桓圭规定长度九寸,用三色丝绳缠绕三道,由公执持。这在引文中说得非常明白。桓圭的器形仿佛宫室结构,上锋四棱,上尖下直,喻示为栋梁之才,可匡辅玉室,住天子而治天下。故执桓圭者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此乃上公之臣也。信圭和躬圭用丝绳也是三彩三道,和桓圭相同。不过,在形制上还有些许差别。信圭之形如人直立,躬圭之形如人弓曲。这表示为人臣者在国君面前要自示卑下谦恭之意。
    玉圭之事,既可通神,又为人用,既可通达天地四方,又可作为君臣显赫的标志,其作用可谓大矣。后世之人仿圭的形意制作碑石和神灵牌位,亦可谓相通了。在《周礼》所述的各种圭当中,凡用于人的圭,尚有珍圭、沈圭、琐圭、谷圭,这四种圭均为符节器。当天子派人执行某项使命时,便按照具体事项的需要择取一种,作为符节用来代表玉命,它是权力的象征。珍圭是国玉的瑞节,专用于代表天子实行安抚赈救之事。珍者,在古时有“镇”的意思,表示安镇四方。珍圭的形制,在《周礼》中没有特别的说明,但也绝不会脱离圭的基本形态。豌圭的形制要求磨掉棱角,呈浑圆状。形态平和,喻示化干戈为玉帛之意愿,常用以作为馈赠邦国及诸侯的礼品。琐圭则与之相反,不但不磨退棱角,还要把上部棱边磨成向内凹下去的曲线,形成很尖的锐角,显示锋芒毕露,表示兴兵开战、征伐诛讨之决心或决定。至于谷圭,则是在圭上雕谷纹以装饰。谷是粮食,是安天下之首要者,谷表达了善意。
    在《周礼》所论述的礼用玉器当中,尚有另外两件没有用圭来命名,但仍系圭属,功用和六器之圭完全相同,这就是清和药。塔和统的形制和轮廓都离不开圭,是来源于石刀。增呈竖长方形,上部中间有一个洞。统呈横式刀片状,在上部边缘有一排小孔,孔洞的作用都是便于穿绳悬挂。《周礼•考工记•玉人》郑注讲得很清楚:“四寸者方,以尊接卑,以小为贵。”这说明调是一种接近方形的玉器,体积较小。根据礼以素为贵的原则,靖上一般不会雕琢繁杂的纹样装饰。据的作用表现在天子接见诸侯或玉公大臣的时候,天子用调和臣下的圭由上而下相碰一下,这个宫廷礼节称为“冒”,也就是以尊接卑的意思。药原是帝玉及朝臣腰间所配戴的玉石总称,这一类玉器包括大圭、逛、茶、统等。其形制均如石刀形,也均有小孔穿系,彼此间大同小异。大圭和选均为天子所配之玉,形如戒尺,两短边为直线。茶的形状是在诞的基础上,将右边的小直线改为弧线,表示有逊于天子。至于鼓,是把两边的直线都改为弧线,表示无所不逊,即品位比天子和执挺者都低下的意思。这正如《礼记•玉藻》所言:“天子措挺,方正于天下也。诸侯茶,前继后直,让于天子也。大夫前继后继,无所不让也。”由此可知古代礼仪是多么的严格和讲究。
    ③六瑞之璧
    六瑞之璧为谷璧和蒲璧,是子爵和男爵的瑞信玉器,作用和四圭完全相同。谷璧和蒲璧的形制亦和六器中的苍璧相同,也没有尺寸规定。但既为瑞玉,自有其讲究之处:一是必须以谷纹和薄纹为饰;二是规定以二色丝绳缠绕两道为准。《周礼》郑注曰:谷所以养人,盖绿谷稼之形为饰。蒲以席所以安人,盖以蒲草之形为饰。一是粮食,人要吃饭;一是蒲席,人要睡觉。有饭吃有觉睡,百姓才会安宁,天下才会太平。选择以谷纹和蒲纹为装饰,用意可谓深矣。
   (3)“三礼玉论”中玉之用途分类
    我国古代玉器历史悠久,门类众多,造型千变万化,寓意丰富而又深速。古五分类本身就是一门课题,时至今曰也未能有一个公认的说法。有的学者按其用途分类,当有一定的道理。
    ①礼用玉器
    所谓礼用玉器是指那些用来标志统治阶级上层集团的权势和等级,以及用于政治礼仪活动的专用玉器。比如用于表示天子权力、职官等级、国事礼仪,以至宫廷婚聘渚种礼节的玉器在内。礼用玉器以六瑞之圭璧为主,包括大圭、碗圭、谈圭、珍圭、琅、缩、挺、茶、援、环、炔、盛以及璋、琥、琮等玉器。璋、琥、琮既能用于人,又能用于神。当用于人的时候,它是礼器;当用于神的时候,则成了祭器。
   《周礼•考工记•玉人》曰:“阳琮七寸,璧寸有半寸,天子以为权。”又曰:“阻球五寸,宗后以为权。”驱者组系也。权原意为秤锤,这里应作权柄解。这两句话可翻译为:七寸之琮,有半寸玉鼻,用丝绳穿系,作为天子的权柄。五寸之琮,用丝绳组系,作为玉后的权柄。
    前文已经讲过,琮为宗后之瑞士,镇圭是天子的瑞玉。瑞玉是权力和权威的象征,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周礼》在这里指定为天子和玉后权柄的,却是琮。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琮、圭等物和玉简是大不一样的了。玉制简册本身仅是一种地位与权力的文字凭证,就如同努印一样,不能作为礼用玉器。也就是说,它不能像琮圭等玉器一样直接拿在手中来显示权威和有关礼节。
    礼用玉器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其一是,它具有鲜明的玉权特征,它为最高统治者天子和上层集团所专用。其形制有极严格的规定,而且是其他任何东西所不能代替的。即便是同一类的玉器,譬如圭璧,如果不是六瑞中的圭璧,那么其器具的造型、纹饰以及所表达的意义是绝不能相同的。它表现了一种国家政权才能具有的不可抗拒性,为人臣者及子民百姓都必须服从它,否则就要以专政的手段来进行镇压。这正如《周礼正义》所言:“弗辟则与之瑞节而以执之。”辟是法律和法度之意,谁若不遵从君主的法度,就发给执法的官员瑞节一枚,凭此就可把抗拒者抓起来。总之,瑞玉的权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其二是,它具有鲜明的等级特征。六瑞等礼用玉器所表示的君臣次序、上下等级,是纵的关系。即如四大命圭而言,是表达天命和任命的意思。镇去是天子拿的东西,自然表示了天命。桓圭、信圭、躬圭是天子颁发给朝廷命官的,当是任命之圭,这是用圭制的区别来表现尊卑的名分。上要管下,下要从上,不得慢越。各级官员执以行礼,用以合符。这是中国历史上所特有的用玉规定政治等级的做法,古代国家政权和政治统治就是建立在等级制度之*的。礼用玉器所反映的正是我国古代的等级制度。
    ③祭用玉器
    所谓祭用玉器,是根据“三礼”的论述,专指那些用来祭祀天地四方、先祖列宗、曰月星辰、山岳河川以及其他各路神灵的玉器。祭用玉器以璧、琮、圭、璃、琥、碳六器为主体,还包括四宝有哪、裸圭、圭攒、圭璧等等。在有的著作中把六器归为礼器一类,从“礼”的角度来讲,这也不能算错。
    《周礼》的应用范围非常广,礼人和礼神的都是礼器。本文将六器等物归为祭用玉器一类,是因为祭祀在《周礼》中数头等大事。把人用玉器和神用玉器分开,更方便于研究。用玉祭祀鬼神是商周时代最高祭祀等级,其他任何祭品都低于玉的档次。其实,祭祀的本质在于用人间的珍宝贿赂鬼神,祭神之礼和人际之间的往来之礼原本是相通的。上帝和鬼神是世上的人臆造出来的东西,按照人的思维推理,人所追求的玉宝,鬼神自然也需要。
    世人所宝贵的财富,鬼神自然也需要它。贿人的东西完全可以用于贿赂鬼神。越是神圣的祭典,越是离不开玉器。另一方面,利用鬼神思想进行统治,是商周时代的重要统治术。祭祀鬼神已成了当时国家的重要政治活动,鬼神思想笼罩了整个社会。统治者不惜残民事神,甚至用活人焚祭。及至西周,对鬼神的认识虽有所转变,统治者取敬天保民之策,但祭祀的典制及仪式仍然非常繁盛。在渚如财货珠宝、牛羊猪犬、战俘奴隶、美女婴童等等祭品当中,最尊贵的仍然要推玉器。
    《周礼•典瑞》曰:“大祭祀、大旅,凡宾客之事,共其玉器而奉之。”《周礼•肆师之职》曰:“立大租用玉帛牲栓,立次租用牲币,立小租用牲。”古人祭祀鬼神的规矩规定得非常严格。这里讲的大祭祀、大旅以及大、次、小祖就有着非常明显的等级区别。先从祖谈起:大祖是专门祭把天地和宗庙的活动,按规定须用玉帛和牺牲。这里所说的玉,就是指六器了。次把是专门祭祀曰月星辰、社稷五岳等对象,仅用牺牲和币。币当中可包括玉币,但玉币的等级和六器是无法相比的。至于小祖,是专门祭祀司中、司命、风司、山川百物渚神仙,仅用牺牲即可。再以祭而论:大祭祀是一种综合性的大规璜的祭祀活动。祭祀的对象包括天地四方、先玉先完、曰月星辰、山川百神,是一揽子贿神活动。在这种规璜的祭典活动中,无疑是离不开六器和其他祭玉的。当然,除了大祖大祭而外,古人祭名目繁多。比如在祭祀形式和类别上,还有祭祀祖先、祈求丰年的啻祭;有仅祭祀族内祖先以报恩德的访祭;有以武舞的形式来祭祀祖先的代祭;有对历代祖宗进行联合大祭的衣祭;也有每年固定一次的祭祀活动叫岁祭;甚至还有祖先生曰的翌祭等等。在这一系列活动中,虽然并不全部用到《周礼》所严格规定的六器,也断少不了其他玉制品。比如玉币,也是一种祭品,古人有所谓“合六币,圭以马,掉以皮,璧以帛,琮以锦,摇以绣,璜以昭。”(《周礼•秋官司寇•小行人》)这是将六器以外的圭、璋、璧、琮、琥、磷等器配合皮、马、帛、锦、绣、赋渚物使用,既可和好诸侯,又可祭把神灵。这是又一种“币”说。用六器来礼敬天地及东南西北六宗之神灵,其基本理论及出发点就是:世间万物没有天就不会发生,没有地就不能存在,没有春天就不能萌发,没有夏天就不能成长,没有秋天就不能收获,没有冬天就不能收藏。这一切都是天神在冥冥中安排的,在天神以下,其他所有神灵也同人间一样分官设职,各有所司。正如前文所说:天神即天皇大地,地神即昆仑土地,东方之神为苍精之帝大吴句芒,南方之神为赤精之帝炎帝祝融,西方之神为白精之帝少昊,北方之神为黑精之帝须预。古代传说每年冬至这一天,天皇大帝在北极,夏至这一天昆仑土地在昆仑。以此类推,取立春曰祭东方,立夏曰祭南方,立秋曰祭西方,立冬曰祭北方。鬼神之主既有六宗之说,世间苍生便有六祭之举,于是乎人们便创造了六种玉器,按照不同的寓意、不同的玉色、不同的造型分别对待,礼而恭之。圆形苍璧,深蓝色,专用于祭天;黄凉象阴,黄色,专用于礼地。这正合于古人天圆地方、天青地黄的观点。青    圭上尖下方,其色葱绿,意为初春万物萌生,理当敬把东方之神。半圭为榜,喻示夏曰作物近熟,理当供奉南方之神。虎有猛威,喻深秋肃杀,理应以白城敬其神。半璧为根,喻冬令收藏,地上无物,唯天半见,故以黑色玉璜敬祖之。祭祀玉器在祭祀活动中主要以两种形式出现:一种是作为神灵象征供奉于庙堂或祭坛之上受人膜拜,另一种是作为祭品陈放在供桌或几案上让鬼神享用。除此而外还有其他一些做法,常见的有“莲沉”和“用臭”。《周礼•大宗伯》云:“以涵沉祭山林川泽。”是指将玉璧或其他祭用玉器埋于地下或沉在河里,以此祭祀山神河神。至于“用臭”,则是一项更有趣的形式。
    《礼记•郊特牲》曰:“周人尚臭,灌用色奥,郁合理,臭阴达于渊泉。灌以圭璋,用玉气也。既灌,然后迎牲,致阴气也。”臭是一种气味,曾是稷黍酿成的酒,郁是将郁金香花瓣捣成水,将包酒和这种汁水混合在一起就成了郁合包。臭就是指这种混合酒水的气味,古时传说鬼神最喜欢这种气臭。
    周代人崇尚气臭之风甚浓,祭祀山神地神之时必定要用这种酒水浇灌于地下。他们认为这种气臭可以扩散到渊泉渚阴,达到祭祀的目的。在用臭行灌普之礼的仪式当中,对器具的要求非常严格,决不是无论什么器皿都可以用来舀酒的。按“三礼”的规定,必须使用专门的玉器,这就是前文所介绍的圭渚和津劝。
    古人灌理,为的是致气于阴间以求神灵,而要实现此目的,则必须用玉之气韵方能通达于神灵。没有玉,气臭恐怕也是不灵的。
    总而言之,用玉祭祀的根本用意乃在于通鬼神、明心志、求吉祥、保平安。至于是不是有人通过祭祀的手段实现了自己的目的,那应是不言自明的。屈原在《天问》中就有这么一问:“缘鹌饰玉,后帝是飨,何承谋夏架终以灭商广翻译成现代白话的意思是:夏玉朝用烹鸽和玉器祭祀天帝,理应得到天神辅佑,为什么延续到渠的时候却失去天佑而遭到灭亡?这一问正回答了祭玉的效应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28 21:0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儒家“三礼玉论”(六)

③丧葬用玉器
    丧葬用玉器是指古时在丧礼和葬礼中使用的玉器。丧玉和葬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丧玉为丧礼中使用,大至国之重宝,皆属丧礼用玉范畴。《周礼•天府》曰:“凡国之玉镇大宝器藏焉,若有大祭大丧,则出而陈之。既事,藏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葬玉即检尸之玉,是放在死者身上或棺倍之中,伴随尸体一同殡葬入土的玉器,如葬用六器、玲玉、饭玉及瞑目、耳镇、鼻塞等九窍玉都属此例。
    后世所用的握豚及著名的金缕玉衣都属于葬玉范畴。古人在为死者举行的丧葬仪式中使用玉制品,其最初的出发点不外乎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古人对尸体的处理是从单纯的掩埋伴随着灵魂不灭信仰的产生,逐步发展到殡葬礼仪的。古人相信玉器既能在人间作为特权的标志,在阴间也一定如此。为了使死者进入阴间以后仍然居于人上,就尽量将人间所宝贵的玉器埋入墓中。这一思想和做法后来由统治者纳入国家的典章制度之中。第二个方面,是古人相信在死者的身上和棺内放置玉器以后,能使尸体不致腐朽。玉石材料由于化学性质非常稳定,虽历经千万年之久亦不会轻易腐蚀,此乃玉石之天然属性。但在数千年前人们却以为既然玉能不朽,也会使亡人不朽。《抱朴子》就说过:“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不朽。”于是丧葬用玉之风就盛行起来了。我国古代墓葬出土玉器之多,为世界各国所罕见,这是重要原因之一。
    丧礼用玉比起葬玉要简单一些,主要表现于宾客赠送和哀悼之意。《周礼•宰之职》曰:“丧荒受其印遂币玉之事。”玲是赠送给死者穿戴的衣服,这句话反映在赠送玉器的同时也赠送其他的钱财服饰。其实,这个习俗在民间也是有的,只是用工作赠仪,是在有一定地位的人当中交往实行,与多数百姓是毫不相干的。
   《周礼•大宰之职》曰:“大丧赞赠玉、抢玉。”《周礼•玉府》:“大丧共晗玉、复衣裳、角枕、角现”《周礼•典瑞》:“大表共饭玉、始玉、赠玉。”
    大丧是专指国丧,是为国家统治者举行的丧礼。格是专用于放在死者口中的殉葬器物,古代的很多啥都是玉制做的。在死者的口中放置玉晗是体现活人的心理:嘴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人的一生全靠嘴巴进食才得以获得生命的延续。古人基于朴素的想法,不忍心让死者空口而去,于是在死者的口腔里放入了各种吉祥的东西。这样既安慰了死者的亡灵,又安慰了生者的身心,这便是晗产生的原因。在大丧当中晗当然是少不了的,并且安排专门的部门制作备用。在《周礼正义》一书中郑玄注解说:“天子晗玉以玉,诸侯以璧。”这说明国丧用玉还是有等级的。这句话对天子用珍规定必须是玉器,但却没有说明形制,对诸侯用瑜倒是规定了小型的玉璧。但不管如何,放置玉玲也必定是遵循一定的身份等级的。抢除了璧而外,还有蝉、鱼、琮、环、管、珠、印等形状,各有其不寻常的含义。即如蝉而言,自幼虫从地下钻出以后,经过蜕壳长为成虫而飞向天空,能表达生者祝愿死者的灵魂如蝉蜕而升天之意。
    饭玉顾名思义是米饭和玉的混合物。大丧毕竟是国丧,其丧葬的等级还包括天子之丧、玉后之丧、士子之丧、诸侯之丧等。在等级森严的礼制之中,饭玉也是有等级规定的。《白虎通义•崩幕篇》云:“天子饭以玉。”这个玉是指碎玉。至于做饭所用的粮食也有规矩:天子饭用黍、诸侯饭用粱、大夫饭用稷、天子之士饭用梁、诸侯之士饭用稻。将这方面的规定综合起来则构成了丧葬饭玉的种类和等级区分。至于引文中所讲的角础,则是角质匕形之器,用于翘开死者的牙关以便放珍的工具。角枕用于枕尸,复衣裳用于招魂复魄。
    《仪礼•土丧礼》曰:“商祝掩琅设瞑目。”《周礼•典瑞》曰:“阻圭、璋、璧、琮、墟、横之渠眉,疏璧、琮,以检尸。”这里所讲的是葬用玉器中的又两个类别。填是塞在耳朵里的小玉器,细、圆、短而无孔。用填原本是活人的习俗,后用于死者。瞑目亦谓之眼帘,犹如上眼帘之形,薄片,用线穿在盖脸布的左右眼位置上,这一习俗至战国以后便发展为九窍玉了。人有九窍,两眼复以瞑目。两耳塞以耳镇,口中放置玉晗,鼻孔塞进耳塞,以至前后私处均用玉塞塞起。古人以为这样一来尸体便永远不腐,死人便幻化成仙了。葬用的圭、璋、璧、琮、玻、璜,是丧葬用六器。“渠眉”是指玉器上端用以穿绳的小孔沟。“疏”是疏通的意思。将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意思是:用丝线穿过璧琮两端的孔洞,再通过圭、璋、琥、摸的沟孔,把他们连缀组合起来,作为殓尸之用。安葬时,将此六器放置在棺樟内部的不同部位,随同死者一同人葬。古人以为这样就达到吉祥的目的了。
    ④佩用玉器
    佩用玉器是指专用于人身装饰的玉器。中国古代佩玉的品种相当繁多,有璧、环、璜、衍、冲、弃、填、嘲、髓,再往后更有畅、扳指、带钧、碟形佩、刚卯、翁仲、司南佩,清代还出现了翎管等等。若按照人体各不同部位的用途划分,则有发饰、耳饰、项饰、臂饰、腕饰、手饰、腰佩饰等。凡此类人身之装饰,现代均统称为首饰。“三礼”中有不少关于佩用玉器方面的论述。这些论述的主要内容是指国家典章制度中所规定的礼仪佩饰,是权力的象征和等级的标志,也属于政治用玉的范畴。“三礼”典章关于佩玉的规定和论述对后世的影响相当大。从奴隶社会到整个封建社会,直至最后一个玉朝——清代,几乎没有一个朝代不是以玉饰来作为官场礼仪的标志。所以,全面深人地了解“三礼”佩用玉器,对研究玉文化和服饰文化有很大的意义。由于“三礼”所叙述的首饰是周玉朝宫廷上层用器,故而在涉及的品种范围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主要规定的品种有“全佩”、“冕份’、“玉镇”、“玉等”、“佩玉”等。
    全佩:全佩是由多件玉器组成的一整套佩饰。《周礼正义》曰:“佩玉者玉之所带者。”这里的佩玉讲的是全佩,说全佩是国君天子的专用佩戴之物。关于全佩的形制,历来说法不一,较早的说法见于《周礼正义》,认为全佩是。“上有葱衡,下有双璜。冲牙嫔珠以纳其间。”“盖以一衡为上端,下属三组,中组以贯璃、冲牙,旁组以贯两锯及双璜也。”
   “葱”是指青绿色,全佩的上端是一个横向放置的青绿色玉衡。在玉衡的下面悬挂着三组玉器,中间一组悬挂玉璃和玉冲牙。两端分别悬挂玉据和玉珍。玉与玉之间都以丝绳穿就的玉珠相连,这就是全佩。清代学者俞做写了一篇《玉佩考》,他对全佩形制的考证与《周礼正义》有所不同。《玉佩考》认为古代全佩上展据是一件东西,是一件物体两个面的不同称谓。
    这两种说法究竟哪一种更为准确,目下尚难以认定。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墓全玉佩实物,大体形制与上述相同,但偏偏中间没有玉璃。
    冕施:冕流是古代统治集团中上层主要人物所戴的官帽。古时称冕者有两样东西。一样是帽子,因需用玉珠(施)装饰,故称冕施;另一样是官服,亦叫着冕服。见服有五种,按品级分为索冕、咨冕、台冕、佛冕、玄冕五种,这不在本书的写作范围之中。
    冕施也有五种,按玉珠的多少来区分,冕施是最高权势的突出标志。“三礼”中对冕施的等级和使用制度作了严格的规定。
    《礼记•礼器》曰:“天子之冕朱绿藻,十有二流,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礼记•玉藻》又曰:“天子玉藻,十有二施,前后这延,龙卷以祭。”《周礼•弁师》曰:“玉之五冕皆玄冕朱里延纽,五采缤十有二就,皆五采玉,十有二,玉等朱效。”
    这些文字貌似艰涩,实际上只要搞清楚几个主要的词汇就不难理解了。“藻”是指彩色的丝绳,专用来穿玉珠的。周代以前穿玉珠的丝绳用红绿二色,同制就用五种色彩的丝绳了。所以在上述引文中,《礼记》讲的是“朱绿藻”,而《周礼正义》讲的是“五采级”。以藻穿玉,以玉饰藻,所以又称为“玉藻”。这是冕施上最重要的装饰,是玉冠上最重要的东西,更是玉者最重要的标志。所以在《礼记》当中,作者将记叙天子诸侯冕服圭统制度的篇章定名为“玉藻”,是有一定道理的。施就是五彩玉珠串,选用白、青、红、黑、黄五种颜色的玉珠,以合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意。玉珠用五彩丝穿就,珠与珠之间相距一寸左右。
    每串穿玉珠12粒,这就称为一流。天子的玉冠必须悬挂12串这样的玉珠,所以叫做“天子玉藻十二旒”。“邃延”是玉冠最上面的顶板。玉冠端正干头上,顶板前高后低,延展而深远,此为“邃延”之意。顶板的上面和相圈的里面敷贴红色的麻布,顶板的下面和帽圈的外面敷贴黑色的麻布。从外观看玉冠仅看到黑色,这就叫“玄冕朱里”。“延纽”是顶板两端用以悬挂小珠串的小圈圈。“玉笄”是穿在玉冠和头发上作固定用的玉辔于。“朱纮’是系冠用的红色丝绳。
    五冕的等级区分,主要是在流的数量多寡上。按照引文的规定,天子十二施,诸侯九旅,以下职官分别是七旒、五旒、三旒。这就是“三礼”中冕旒的制度。需要说明的是:旒不是单件玉器,而是玉冠上的玉饰,而且是玉冠上最重要的东西,离开了旒就不成其为玉冠,它所体现的是最高权威和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它不是一件普通的工艺品,而是最高玉权的政治象征。当然,它仍然是“三礼”中的一种佩用玉器。
    玉镇:这里说的玉镇是指和冕施配合使用的耳饰,而不是丧葬用玉器。《周礼•弁师》曰:“诸侯之掉游九就,堆里三采,其余如玉之事,澡难皆就,玉镇玉等。”这段引文说的是诸侯冕像的形制和规定,这里所讲的玉睛是一种用丝绳悬挂于耳际的装饰,表示作为人臣只服从于玉命,而不听任何不利于国君法度的内容。显然,这是用于活人的佩用玉器,相当于今曰的耳坠。用于死人的玉镇是塞在耳朵里的,而不是悬挂在耳朵下面的。虽然用的是同一个词汇,但是有本质的区别。
    玉笄:上面已经讲明卫等作固冠用,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玉等也有两种。一种叫衡笄,专作来发用。另一种叫曾笄,作固冠用。使用时将衡并穿过冕帽和发髻,下面再用丝绳系好,这样冠帽就会牢牢地戴在头上而不会掉下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28 21:0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儒家“三礼玉论”(七)

佩玉:所谓佩玉,顾名思义即人身所配戴的玉器。孔夭子讲过:“古之君子必佩玉。”按照孔子的观点,这个君子应是指上自天子玉侯下至达官贵人的社会上层人物。天子既用全佩,贵人身必佩玉。但这个佩里决非单件,而是多件的组佩。由于佩玉本身就是等级的标志,所以在“三礼”中对佩玉有严格的规定。《礼记•玉藻》对佩玉的玉材选用和色彩的配用有一段特别的叙述:“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缓,公侯佩山玄玉而未组绥,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经,士子佩瑜玉而秦组经,土佩蠕玫而组组经。”组终是用来穿串玉饰的一种丝带。这句话的意思是规定天子以白玉为佩,用黑色的丝带相贯;公侯以山玄玉为佩,用红色的丝绳穿系;大夫用水青色的玉为佩,必用纯色的丝绳穿挂;士于用瑜玉之佩,需用杂色丝绳组系;士用美石作佩,应用赤黄色的丝绳相贯。这其中的等级概念是不言而喻的。
    佩玉除作为等级的标志而外,它的另一个重要的作用,是作为君子道德的象征。关于这一点,《礼记•玉藻》中有两句重要的论述:“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徽角,左宫羽。”“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银鸣也。故君子在车,则闻写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人也。”这两句话便道出了问题的实质。揖的意思是指人体上身向前微倾,成俯视之态。仰是指人体的上身向后稍仰,成仰视之态。古人佩玉行走时,向前一步则身体前倾,再抬脚时则身体后仰。连贯行走,就形成不停顿的前倾后仰动作。这样一来就必然牵动身上佩戴的玉饰,使之发生互相碰撞,发出有节奏的音响。由于佩玉都是坚硬的玉石磨出来的薄片,碰撞时发出来的声音非常优美,竟有如乐曲中的微角宫羽之音,当然奇妙无比。古人以玉比德,故佩美玉、奏美乐,以诩美德,这也是一种创造。礼对于人的动作要求是很严的,一套玉佩悬挂于身,也只有随着连贯、均匀、协调的步伐,才能形成优美的乐章。这样走是很累的,但古人依然乐此不疲。因为,佩鸣之声还有另一种重要的含义,即以此向天帝人君表示自己绝无非辟之心,这是向统治者表示尽忠尽节的一种形式。
    完全可以看出,佩玉在当时也是一种政治行为,佩玉的本质在于借助于人身的装饰赋予一定的政治含义,无怪乎佩用玉器也要列入周代的国家典制当中。
    ⑤财货用玉器
    财货用玉器主要指货币。玉在我国古代即为财富,曾在商品交换中作为自然物货币流通使用。玉币的前身为货贝,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种货币。其为人所用源于夏,盛行于商而衰于周。春秋之世因金属货币的兴起,货贝便失去其自然物货币的功能。但在商周时代,先民们在贸易活动之中,因自然货贝数量不足,为弥补流通之所需,曾以玉、石、骨、蚌、陶渚材仿制贝形。这就是玉币的起源。
    在“三礼”的论述中,玉币和其他各种玉器都曾经被列为国家的主要财政来源。这其中绝大部分玉器虽然就其本身来说并不是财货用玉器,但确实是财政征收的对象。《周礼•天官家宰第一》曰:“以九贡致邦国之用:一曰祀贡,二曰嫔贡,三曰器贡,四曰币贡,五曰财贡,六曰货贡,七曰服贡,八曰旅贡,九曰物贡。”这里所排列的九大贡项,是周制典章中所规定的邦国主要资财来源。其中涉及到玉器的项目就有六项,这些项目分别为:币贡、货贡、器贡、财贡、物贡、旅贡。
    所谓币贡,即是向朝廷上缴财政收入。玉币是其中的一项,古人把小玉磨成贝的形状,背部打一至两个穿孔,再用绳子穿系起来。这就可当成货币,称为扶。玉币也叫玉贝,计量单位为“朋”,每十只为一朋,这是实用的玉制之钱。市场上有此玉钱流通,国家将其列为财政收入是顺理成章的。不过,在当时来讲,作为货币来使用的并不是玉币一种。在周玉朝,玉、马、皮、帛均作为交换媒介来流通。所以,这些东西统统都在财政税收之列。
    所谓货贡,是指金、玉、龟、贝之属,皆系自然之物。这些东西其实也是最早成为货币的材料。
    其他货贡物品还有兽皮、五谷、布匹、工具等物,不过作为货币缴纳,是以货充币罢了。玉在这些货贡资材当中要算是重要物品,理当上缴圣库。
    所谓器贡,是指宗庙之用器,也就是祭祀用器具。正如前文所说的那样,先秦时祭祀宗庙是作为国家的重大政治活动来进行的,那么,对祭祀用品的征集也自然是一件重大的事情。祭祀用品的品种已在前文做了说明,如六器的圭、璋、璧、琮、琥、璜及瓒勺等。此外尚玉几、玉爵、玉豆渚物。这些东西都需要由各地方臣属按时按岁进贡给朝廷备用。
    所谓财贡,是指国家所需要的重要资财。这当中包括珠、象、玉、石、木、金、革、羽等物。这些东西在当时来讲分布较广,使用范围也广。按《周礼》的规定,必须进贡给国家,由朝廷专用。
    所谓物贡,实际上也是指上面所讲的那些东西。其区别是:上面所讲的是指国内物产,而物贡所说的项目是专指“九州之外各以其所贵为执”的财物,是“外国”的东西(这所谓的“外国”应是指玉题之外的偏远邦国)。周围小国年年进贡岁岁来朝,断少不了上贡玉器制品。历史上流传的各国物贡的故事很多,比如《拾遗记》、《山海经》等古籍就记载了许多朝贡玉器的故事。
    所谓旋贡,是指锦羽燕好之物,也包括珠巩琅环等珍宝玉器。《周礼》指定臣民进贡如是物品,以便供天子及玉公大臣奢侈糜费罢了。
    玉贝属货币,是在市场上流通的钱财。除玉贝而外,九贡中之金玉物品是不允许在市场上流通的。《礼记•玉制》规定曰:“有圭璧金湾不粥于市,命服命率不粥于市,宗庙之器不粥于市,牺牲不粥于市,戎器不粥于市。”粥者卖也,就是说这些东西是不准在市场上买卖的。道理很清楚,金玉龟贝、瑞信宝单、牺牲珍宝、礼神器具都是朝廷所用,是国之重典所在,属政治用品范畴,当然禁止流散于市场。总之,工作财货之用,在历史上确曾盛行一时,并将永远留存于我国的玉文化之中。
    ⑥军用玉器
    所谓军用玉器,主要指两样东西,一样是牙湾,另一样是玉制兵器。《周礼•典瑞》曰:“牙湾以起军旅以治兵守。”这说明古时将帅是以牙璋作为调兵遣将的凭信的。
    牙湾因其下部琢有玉齿,象征着用兵之意,所以用牙境发兵。兵用瑞信从单件开始,后来随着需要发展了合符的做法,即以两半相合为一符。古代常见的玉制兵符有玉虎符、玉贼符、玉鱼符、玉鹤符等,再往后则有金属制兵符了。
    玉制兵器古有玉刀、玉链、玉斧、玉钺、玉戚、玉矛,还有射箭时保护手指的玉绥。辽宁三官甸子墓葬还曾出土了一件玉臂甲,是套在手臂上用来护臂的,由此可见古时兵器名目繁多。不过,这些兵器并不是用于战争中直接砍杀,而是多作为仪仗之用。在有关治军或誓师征战的仪式中,在天子或统帅的身后及周旁,陈列着玉兵器仪仗,更壮其声威。由于“三礼”的著述者遵循兵器不载于典章的原则,所以在“三礼”中没有关于玉兵器的文字记载。至于牙掉的人典,则是因为璋系瑞信器具而已。
    ⑦节用玉器
    节用玉器是指在邦交礼仪中所使用的瑞信玉器。《周礼•掌节》曰:“掌节掌守邦节,而辨其用,以辅玉命。”“守邦国者用玉节,守都鄙者用角节。”“凡通达于天下者必有节,以传辅之。无节者,有几则不达。”
    西周和春秋的分封制度,承认诸侯为古封国的国君,并在其封疆的领域之内世代掌管统治大权。但诸侯必须定期向天子述职朝贡,按时上交贡赋和服役。按《周礼》的规定,凡属天子的国土和分属于诸侯的领地都称为邦国。这样,在国家与诸侯之间、诸侯与诸侯之间,都有正常的活动交往。以至于邦国与邦国之间,凡使臣往来,都必须出示一种凭据,既作为身份的证明,又作为意愿的表示,这种凭信就叫节。按《周礼》的说法:“守邦国者用玉节。”这个邦国指的是天子的领土,是整个国家的范畴。也就是说天子之节是玉制,称为玉节,代表的是国家的意愿,在玉立之内无所不通。至于在诸侯领地或地方城市的范围内,则规定使用角制之节。
    掌节是掌管各种符节的官员,隶属于地官司徒。他的职能是负责掌管各种符节的形制和用途,即以辅行天子的命令。周制规定掌节的最高官员为上土,总编制为34人。其中“上土二人、中土四人、府二人、史四人、青二人、徒二十人”。节的使用是统治集团之间的凭信和信息传递,是一种涉及范围较广的经常性行为,所以规定这样一种机构是不足为怪的。
    天子的玉节主要是指珍圭、谷圭、碗圭、琐圭、牙湾五种瑞信玉器。牙湾是专用于调兵遣将。其余四种圭形玉器多为天子对诸侯及臣下处理国事时使用。这些内容在前文已做了介绍,不再赘言。碗。谈二圭的作用较为突出。惋圭的造型没有棱角,呈浑圆状,用以治理德行、亲善和好,是表示和平的象征,常用此表达化干戈为玉帛的愿望。琐圭的形制却正与魏圭相反,其左右两角棱有锋,锐利逼人,用以向犯上的臣下做兴师问罪之举,是诛讨、凶杀的象征。当国事需要时,天子将谈圭授予使者,命其代表国命,对乱臣行使警告、责罚、宣战以至发兵檄讨之事。古时讲普天之下莫非玉土,在玉土的范围内,若要通行,必须持节。
    但有节还不行,还要和“传”共同使用,作为证明。“传”也是一种信符和凭证,相当于文字形式的东西,如竹书之类。有节无传不准通行,无节有传也不准通行。玉节的使用往往有一定的期限,用毕要按时将玉节上缴。如果行动者没有节,一旦捕获即投入狱中。
    节的使用在周代名目繁多。就制节的材料而言,除上述五节和角节而外,尚有金属制节。就节的形制而言,各邦国均各有自己的特点。譬如镇守邦国的诸侯就以各自不同的特征制节。山地之国多猛兽,便以虎威为标志,制为虎节;水族之国多鳞族,便以龙神为标志,制为龙节;平原之国是人口密集之地,故取人形为节。这些节都是五金制造。就节的使用方式而言,有出入关隘使用的符节;有货物通行使用的变节;也有道路通行使用的彼节,但大多不是玉制。
    总之,节的使用,是原始图腾文化遗留的痕迹之一。夏商周三代时期的玉节,更是我国玉文化中的一个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运用形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28 21:0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儒家“三礼玉论”(八)

⑧嵌用玉器
    所谓嵌用玉器是作为配件镶嵌在其他器具上的玉器,它一般不作为单独的器皿来使用。我国古代有很多器具都是用玉件来进行镶嵌装饰。一来是为了求美观提身价,二来是为了通神灵求吉祥。早在远古时代,已有镶嵌绿松石的器具出现。及至周代,嵌玉风气已很盛行,嵌玉器具的品种也比较多。其中列人典章的品种有食器类的玉爵、玉豆、玉浅;有家具类的玉几;有舆服类的玉格和职官服饰;也有祭祀用品类的玉场、裸圭等。此外尚有不列人典章类的军械器具,如用玉石作装饰的刀、弓、杖、矛之类以及镶嵌于宝剑上的提、琅、隧、班四大玉器等等。嵌用玉器是我国玉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对后世影响很大。自先秦以后,累经数千年之久,玉石镶嵌制品层出不穷。即如今曰的玉石盆景、嵌玉漆器之类,也不能不承认出自此源。在国内外呼声甚高的扬州漆器就有一个古老的品种,行内人称之为“周铸”,意即周代制造,是一个漆、玉结合得非常完美的镶嵌产品。
    关于食器类的嵌玉漆器,《礼记•明堂位》有这么一段文字:“灌用玉摄大圭,荐用玉豆雕要,爵用玉残仍雕,加以璧散璧角院族。”这句话中提到的主要器皿几乎都是嵌玉食器,讲的是行灌礼时必须使用的器具。“灌”乃渚塑酒祭山神,这在前文已有详述。“荐”是以物品祭祀神灵的意思,相当于“敬”。玉豆是古代祭祀或宴会时用来盛放食物的一种器皿,常用以盛放肉酱一类的食物。豆的上部像一个浅口的盆子,中部是支撑的高脚,有把,留足底,大多数还有盖子。玉豆或全为玉制,或以木制。以木制的豆在其周围亦镶嵌有小玉饰。爵在这里是酒具。爵的起源是取用动物的角作主体,让大头朝上、尖头朝下,再绑上三条小木棍做腿,这是最早的爵。所谓“爵,亦角之演化也”。后来发展为刻本为爵,嵌之以玉,这便是饰玉之酒具,应是相当高贵的。戏是玉制酒杯亦或木制嵌玉酒杯。这段文字的意思是:祭祀山神地神浇灌但酒的器具,必用大圭作柄的玉被。敬供食品必用玉豆或竹雕的宪,盛放牺牲的案桌必用株族。从这段文字中,可以大略看出古代祭祀用具和饮食用器中嵌用玉器的风貌。
    关于家具类的嵌玉制品,“三礼”中亦有琮迹可寻。《礼记•大宰之职》曰:’‘享先玉亦如之,赞玉几玉爵。”这是在说祭祀先玉时,必须用玉几做供桌,用玉爵敬酒。玉凡是用玉石镶嵌的小桌子,平素供天子凭靠休息,祭祀时用它陈放祭品、完全可以想象,凭案几之大,不太可能全用玉制,所谓玉几当是嵌玉用具无疑。从“三礼”典章的文字中,亦可以看出,玉几是宫廷的专用家具。
    关于舆服类的嵌用玉器,“三礼”主要讲的是玉格。至于职官服饰中的玉石镶嵌,实际上已属于服饰类或首饰类玉器了,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采用玉石镶嵌的工艺手法,比如青铜镶玉带钩就是一个很实用的例子。《礼记•巾车》曰:“玉之五辂,一日玉辖。”帝玉所专用的乘舆称之为格。所谓五籍之说是分别以不同的工艺材料装饰成五种不同的车子。这五种不同的材料按“三礼”的规定是玉、金、象、革、木。其中以玉石镶嵌的座车最为珍贵。这种车子一般都是在车辕、轴端以及外表的主要部位嵌上雕琢的玉石,亦通称为大盛。在军械兵器嵌玉也是一种通常的做法,这种东西主要做仪仗之用。
    总之,嵌用玉器涉及的面比较广。
    ⑨乐用玉器
    乐用玉器是指在礼乐之中所使用的玉制品。古者以礼乐治天下者为有道之国,由此可见不仅礼为治国之典章,乐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孔子定“六经”,“乐经”是其中之一,可惜于秦时焚毁殆尽。玉器在古礼乐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在音乐中用。用玉石琢制成乐器,此之谓玉声。《礼记•明堂位第十四》讲到成玉即位以后因感戴周公功德,封之于曲阜,命鲁公世世以礼乐身巳之。这礼乐之中就有“拘搏玉磐”之说。批搏是古代的一种形如小鼓的打击乐器,玉磐便是典型的礼用乐器了。其二是在歌舞中用。《礼记•明堂位》描绘这祭祀周公的礼乐歌舞道:“升歌青庙,下管象,未干玉戚,冕而舞大武……”这段话说的是用歌舞的形式献媚于神灵的情景。你看,当歌舞乐玉升坐于清庙之堂时,堂下的乐师们以管乐吹奏起象武之章,武舞者手执赤盾和干戚,身着表冕,更随着乐曲的节奏跳起了舞蹈,动作刚健有力,场面甚为壮阔。这是一幅宗教色彩相当浓烈的歌舞祭神画卷。在这个场景中,乐人手执的于感便是用玉琢磨成的斧,它根本不是砍杀之器,而只是礼乐道具。固然戚可以划归为玉兵类器具,但在这里的用途显示,它只是一件乐用玉器。
    ⑩食用玉器
    食用玉器就是供人吃的玉,严格来讲它可以称为玉,但不能称为器。《周礼•玉府》讲到辞玉则共食玉。”“齐’即“斋”。说是在君玉斋戒之曰,白玉府供给食用之玉,这说明食玉也是周朝的礼仪内容之一。食玉究竟是什么东西?按古籍所记载的内容来看,有玉屑、玉浆、玉糜等等。当然,这些东西其实非常人可食。斋成也是一种带政治色彩的宗教活动。斋戒食玉跟后人以玉为矿物类中药是完全不相干的两码事。服食玉石以求神,在现在看来是荒唐的事,但在当时确实是存在的。
   (4)“三礼玉论”中之用玉规矩
   “三礼玉论”的主要内容,除了管玉的职能机构、古代玉器的形制及意义、古玉的各种不同用途而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即用玉规矩。我们可以想见,在三代之时,玉是重要的政治用品,代表着天地人神,具有崇高的地位。那么,古人在使用玉器的时候,一定是非常严肃,不能有丝毫的轻率亵读之举。而且,大凡使用玉器的礼仪,一定是非常庄重的场所,人们以凝重的心情奉玉为神灵,也自然会有一个共同遵守的现矩,关于这个用玉的规矩,将“三礼玉论”的有关文字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鉴玉尚质。凡是在礼的规定之中所使用的玉器,所着重的是玉的质地和造型寓意,就是说要突出玉的美质和形意。要达到这一要玉器的表面就必须朴素少效,不允许雕刻繁得四纹样,以免影响玉质的表现和形意的表达。《礼记•礼器》;有以素为资者,无敬无文......大圭不琢......此以素为贵也。《礼记•郊特牲》大圭不琢;美其质也。意思是很明白的,在礼中所使用的玉器以质素为珍贵。代表天地神灵及率礼玉;是最崇高的玉器,向当没有纹饰。如天子所使用的大圭,在形制上是严格按照礼的要求制联。大圭的表面不需要纹样装饰,所需要突出的是玉的美质。事实上玉器的纹样变化万千,若雕刻得四好;反而影响了玉的天然美质的表现,古人对这个规律是非常注重的。在这个问题上,《周礼》也吸相同的观点:璋,邸射,素功。这里讲的素功,如就是不加雕饰朴素无华的意思。三礼所论之玉,大都遵循了这个原则。
    古人崇玉以素为贵,不以纹饰为论美的标准。股是出于两方面的原因_是政治原因,当时有明敬无文的信仰。二是在实践中自然产生的审囹意识。本来古人认识玉就是从被玉的美质所吸国开始的。充分利用工艺材料美的风除,最大限度外挥这个属性,是相玉理玉的重要法则。这个法则区直沿用至今曰,并成了衡量所有工艺美术品艺术质是的标准之一。
    我们的祖先最早总结了这个理论,并且把这个理论用于礼器的规定标准、写进国家的典章制度之中,不仅成为玉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对美学的一个重要贡献。
    第二个方而是执玉尚谨,这是要求上自天子下至朝臣;凡是在执持玉器的时候,都必须神情庄严、姿势规范,不允许有丝毫的马虎随便及不禁之态。在这方面,《礼记•曲礼》记叙了几策很有意思的规定。
    其一是:“帷搏之外不趋,堂上不趋,执玉不趋。”帷薄乃吧帘,堂乃客堂,趋是小步快走的意思,这是对行走动作的一种规定。古者讲究礼节和仪表,君子要讲究风度。在礼仪场合,无论是在幄帝之外还是在大堂之上,都不允许快步行走。当手捧正器的时候,跨步动作必须做到稳健协调、从容不迫,否则便于礼不合,失掉规矩,同大不敬。
    其二是:受珠玉者以掬,受弓箭者以袂,饮玉爵者弗挥。受是接受之意,掬乃鞠躬之态,快是抱服,挥乃挥动也,这是对接受货赐和馈赠者的一种动作规定。在接受大礼的时候,见受珠玉的人要身体前倾,作鞠躬之状,两手平举至头部以上而共承之。接受弓箭者要用双手托起施取来承接。用玉说饮酒的人要注意不能随意摆动手臂和身躯,防止产生酒杯晃荡和投酒等不告礼仪的后果。
    其三是:“凡执主器,执轻如不克。执主器;挪币、圭、璧,则尚左手。行不举足,车轮曳踵。”主器即尊者之器,这出面当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最尊贵的人所使用的玉器,另一种是指话器中最尊贵的玉器这是对执持玉器的姿势及有关前进动作所做的规定。就是说,凡是在执持至伸至贵的玉器时,要以相当做重的心情和非常慎重的态度,即使要棒的压器很轻小,但执持在手时要表现得很庄重,让人觉得玉器很沉亟仿佛有不胜之容。凡是执持主器或排持币、圭、话器之时,如只需单手使用,按规定必须用左手,而不能用方于。根据国的传统观念,以左为上首,代表阳,执玉必须:最上首方为正确。当需要行走时不可大步跨越不能跑步前进,必须是不紧不慢、小步前进。当足跨出,后足立即跟,两足紧紧相连,有如车之运转,连续而不间断。这一条规定虽然并不难到,但细想起来,其减慢诚恐之状如在眼前,古人对玉的态度可谓是敬之而又慎之矣。
    其四曰:“君无故玉不去身,人上无故不撤县士无故不撤军瑟。”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子诸侯加特殊变故,玉不能离身。大大级的官员如无特殊故,个能去掉身上的侃饰。士如无特殊变故不能去攀瑟。也就是说,是永远不能离身的。
    第三个方面是用玉尚慎。一枚瑞玉并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用的,怎么用?什么时候用?抓有规定如果用的不适当,说不定也有杀身之祸。这当中有很严格的规定。根据《礼记》的论述我们发现两个重要的区分,一个是公礼和私礼的区分,免一个是喜事和丧事的区分。
    关于公礼和私礼的区分,《礼记•都特牲》一段话;朝几大夫之私见非礼也。大夫执圭而使以申对也。不敢私觐,所以致敬也。而庭实私觐,何为手渚们庭。为人臣者无外交,不敢二君也。
    朝觐原是诸侯朝见帝玉的专之间春天刚为朝,秋天前见为“觐”。这段引文中的“时既有朝见之解,又有拜见之意。将这一段引文刚成现代白话的意思是:关于测觐的规矩,大夫和拜见之事,这不减礼的范畴。大夫执夫到邦国去执行使命,以玉申信,表示执行玉命。不敢私自去行拜见之礼,是为了表示对天子的忠心和对话候的敬意。因为如果在私宅行私下拜见之礼,那怎么能成为代表国家的大堂礼节呢?作为天子之臣下,心中只有一个国君而绝不敢有二心去做私人外交的。这是一段关于外交礼节方面的政策规定。大夫受国君之命,担任特命全权代表,执持命圭出使外域。他行觐见之礼,出示玉器,是表示代表天子的意愿。如果违反了这一条,就不是代表国命。为人之臣,应忠心耿耿,不可有二臣之心。这一条是说在执玉行礼的时候,也要掌握好分寸尺度,避免引起政治上的麻烦。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在礼仪之中特别着重用玉之慎。
    关于喜事和丧事中两种不同用玉的区分,《礼记•檀弓》选用了一则故事来说明问题:石胎仲年,无适子。有庶子六人,卜所以为后者。曰:“沐浴佩玉刚兆。”五人者皆沐浴佩玉。石祈子曰:“孰有执亲之丧而沐浴佩玉者手?”不沐浴佩玉。石祈子兆。卫人以电为有知也。
    故事的大意是:石骆仲死了,他没有嫡亲的儿子,只有庶子六人。这就要通过占卜来确定谁可以代替嫡子的继承权。掌卜的人说:“谁沐浴佩玉,谁就可能在占卜中获得吉兆。”
    于是乎有五个人都进行了沐浴并佩戴了玉饰。可石析子却说:“哪有在服亲丧期间沐浴佩玉的规矩呢?”只有他没有沐浴也没有佩玉。经过用龟甲占卜,果然是石析子获得了吉兆,得到了继承权。卫国人都说龟是有神灵先知的。其实,这并不是龟的灵验,而是关于执行礼制方面的宣传教义。在六位庶子当中,有五个人相信沐洛佩玉能得吉兆,其实他们都不合礼仪的规范,故而大错特错了。只有石祈子能知礼并切实地按礼办事,因此也只有他能享受合法的继承权。这是以礼取人、以德取人的一则典故。通观“三礼”,佩玉应总是吉祥的事情,但也得分清事理和场合,在亲丧期间佩玉是大逆不道的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28 21:0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儒家“三礼玉论”(九)

(1)研究玉文化的钥匙
    玉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统一在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之中。同时,它也有自己的独特内容、独特风格,有其他文化类别所没有的特点。“三礼玉论”在玉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其价值跟它所具有的下述三个特点有关。
    第一个特点是,“三礼玉论”在阐述古代玉文化理论及其表现形式方面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
    “三礼”所论述的有关玉器的理论,早在夏商时代即已逐步形成。“三礼”只是集中了西周以前的关于玉的各种理论概念,它包含了古代玉器中大部分主要品种。这些玉器使用面相当广泛,几乎涉及到整个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虽然也有现今出土的确实属于当时实用的某些古玉种类,并不见于“三礼玉论”,譬如商代玉人在“三礼”中就没有述及,但这些种类在古玉中所占的比例较小,而这些东西的作用也并未逸出“三礼”所说玉的各类用途之外,只不过不占主要地位罢了。第二个特点是,“三礼玉论”所论述的古玉用途在古代工艺美术品当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权威性。“三礼”所叙述的玉的使用范围,包括国家政治的各个方面。使用项目从官场礼仪的细枝末节直至玉朝最隆重的大典。历史上无论哪一项工艺美术品种,其政治效用都不能和玉器相比。事实上,从古至今我们还没有发现有其他工艺品或手玉业品能在某一个玉朝的典章中获得如此的“殊荣”,也还没有发现其他任何一种工艺美术品具有比“三礼玉论”更早更系统的理论。“三礼玉论”所叙述的内容,可以囊括其他若干工艺品种的理论;而其他工艺品种的理论,没有一个能囊括“三礼玉论”。
    第三个特点是,“三礼玉论”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三礼”成书虽已有两千多年,但书中讲到的玉器种类已由出土文物得到印证。这个事实足以使人相信“三礼玉论”内容真实可靠。那么,古人是否一定按照“三礼”中所说的那样去做呢?当然谁也没有可能去观赏一下那种场面。所幸有一本现存最早的历史文献可以作为“三礼”的佐证,或者说可以跟“三礼”相互印证,这本书就是《尚书》。我们不妨先试举一下其中《周书•金藤》的有关篇:植璧秉圭,乃告大玉、玉季、文王。今我即命于元龟:尔之许我,我其以璧与上,归俟尔命。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圭。
    这是一段很生动的历史故事,说的是周武玉在代纣克商取得重大胜利后的第二年,不幸身患重病卧床不起,看来行将谢世,当时有一位国之重臣周公已,以自己的献身精神,设坛祭祀。他将玉璧置于大玉、玉季、文王三位先玉的神座之上,沐浴更衣,手持玉圭,由诚地祷告占卜。他念道:现在我即用大圭占卜、武玉之生死吉凶,以应先玉的意旨,并请求先玉保佑武玉。我愿以己身代武玉死,如果你们准许我代死,则请先玉显灵,卜现吉兆,让武玉康复,而我回去以后即以死复命,且死后定以圭、璧伺候光玉鬼神。如果你们不准许我代武玉死占卜、将出现凶兆则我定将圭、璧统统收藏起来,决不事神。周公祷告完毕,将祝文藏于金匣之中。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这个故事一直是作为宣扬君臣关系的范例。周如果有此事否,我们无从排实,也无须证实。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以玉敬神,以玉敬祖,是由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所证实了的。圭组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与三礼玉论是完全吻合的。
    此外,《尚书•周书》中还有大量关于用玉的记载。如:甲子,玉乃能州水,相被见服,凭玉几。粮间南向,敷重毁席,偏纯,华玉仍几。东序西向,敷重丰席画统雕玉仍几。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璧,跪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冶之舞衣,大贝,盘鼓,在西房。进之戈,和之弓,垂之竹矢,在东房。大格在宾阶面,缀轮在作阶面,先格在左璧之前,次抢在右璧之前。太保承介圭上宗奉同阳。皇后凭至几。宾称奉圭兼币。
    上面所摘录的《尚书•周书》中关于用玉的部分章句,其精神实质和”三礼”是相吻合的。经专门研究《尚书》的专家们论证,《周书》中的多彩篇目是周玉室的档案,是研究周代历史的重要清始材料,三礼玉论和《尚书•周书》中关于月玉的记叙恰好互相吻合,而且印证的结果能够,叫:古人用玉的情况,是确有其事的。纯是后人理想化的描写而是在史纪的基础上写就的。因而,它当然具有规究和探讨的价值。
    总而言之,中国的古代玉器在工艺美术品中使用面最广、所处地位最尊、经济价值最高,是古代社会文明闻座要标志之一。三礼中关于用玉论述可视为我国最早、最系统的玉昆化著作,是后世各代玉朝用玉理论拥用上形式的依据。人们对三礼玉论尽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研究。无论在美术上,还是在技术上,或在社会发展理论上,三礼玉论都具有较高的山值,它确是研究我国玉文化的一把剧匙。
   (2)美和力的启示
    玉器发展到商周之世,无论在实践上或在理论上,都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那时,已有很多手工作坊,形成了一个繁盛的制玉行业。琢磨抛光技术十分高超,透雕镂空也很出色。不但玉丽的一般材料美得以充分的发挥,而且商墓出上溯玉龟表明当时悄色的运用亦很成熟。在使用激,玉制品已遍布于宫廷玉室遍布于贵族阶级社较活动和生活活动的各个角落。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统治者都没有忘记用资,都知道玉的特殊功用,都要把玉的理论牢牢地刺在手里,都要以工作为他们的象征和标志。我们举间,为什么各朝代的统治者如此醉心于一块块田玉呢?我们说,任何工艺美术品的存在和发展,都有它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脚津,这当中也包括玉器艺术。古代玉器的特殊作阳和地位的产生;归根结底,是在于蕴藏于古玉中胸无与伦比的“美”和“力的作用。
    所谓美,是指玉村料的自然美。玉器(包括陷他一切工艺美术品)是人们将大脑对于自然界的激美资材的形象思维,通过手玉制作的方式表现出来。和其他艺术部类相比(如绘画、音乐、舞蹈、文学等),琢玉的特出之处就在于玉器是和材料属性直接相连的,它的艺术表现力也是要依赖于原材料的物质条件的。在上古时代为数不多的可以充作工艺原料的主要资村当中,几乎没有一样东西能像玉石之村那样受到人类的特别青睐,被广泛地使用。首先,玉村出于自然界之中,是天然之物,无需花费代价,虽然真正好的材料永远只能是稀有的。玉石,其美质是可资创作和利用的。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一块美玉,若置于乱石之中,一定非常引人注目,立刻就会被人刎认和挑选出来。仅从外观上来看,它质地细腻颜色鲜艳,折光强烈纹路优美,若悬而扣之,则会发出美妙的声音。它美的神奇,美的动人心弦,这是天然的美,永恒的美是丝毫不加修饰的美。我们不可能设想以后的子孙万代会以否定的态度来对待玉石的优美属性。无论是推,当他将一块玉石放在手心时,都会情不自禁地摩罂把玩感叹着大自然的造化,产生美好动人的想象;思索着它的最恰如其分的用途。
    人们总是爱美,相信美,崇拜美而厌恶丑,这种心理是人类天生的,只是不同的阶级、不同的阶级代表人物对这一特定的美会赋予不同的内容,给予不同的解释而已。“三礼玉论”的提出者、总结者、记录者们充分利用了千万人对玉石的景仰和崇拜心理,用美的玉石代表神灵,用美的玉石自我标榜,用美的玉石显示等级,把玉石之美整个引入到礼教观念中去。
    三礼玉论所反映的我国古代玉器在国家政治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均是从玉石美的属性开始,人为地把这种属性和典章制度联系起来,掺和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古代玉器在国家政治和人们心目中所特有的神圣地位。
    我们可用‘三礼’中之玉佩为例说明材料美工作用。玉佩者,用今曰的观点来看,仅是一件首饰今曰之世界,谁不愿意用首饰来装扮自己。玉首饰的美首先是通过玉材料来表现的,其次才是制作美,是通过设计制作造型手段把玉石材料美的征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没有材料美,构思制作再精也形不成玉佩所有的工艺美感,这是工艺美术的重要法则之一,们要特别提及的是,三礼中关于玉佩“左徽角右宫羽”之音的描述,也是属于一种材料美的范畴。玉石之美,除了色彩、光泽、纹路、硬度、比重、缔质等内容而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属性,即其碰撞时发出的音响。古人以玉为筹,是较早的乐器之一,就是因为其音色之美。按照我国现在的玉业产品分类的实际情况,乐器仍属于轻玉业大类。的工艺美术品类。音色是玉的优美品质之一,古人将玉佩挂在身上,通过行走碰撞,把这一美质体现出来,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是一种绝妙的运用形式没有玉石之材料美就不会有“三礼”中之玉论这在当时是其他任何东西所不能替代的。即倒今曰,其天然的美质仍然为人们所推崇和欣赏。
    所谓“力”,是指人们对于自然的探索力和对世界的创造力。笼统地讲古人重玉之原因,在于玉本身具有美质。若细究历代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而重视玉的原因,便会发现,问题决非如此简单。关于玉有许多玄妙的观念:玉能通神灵、近地、延寿考、驱鬼祟。”三礼玉论”之所以成立,个重要的依据就在于,玉被认为具有这一大堆功能。但是,玉为什么能具备这些功能呢?它为什么能廾人们的心理普遍起着强烈的震撼作用呢?这作用在历史上延续了那么漫长的年代如果玉没有内在的力量,这是不可能的。古人类正是在创造工具的过程中创造了最早的原始玉国,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文明的世界。玉石工具在原始木石工具当中属伎使者,它所包含的“美”与“力”的底蕴是当时任何事物都难以企及的。我们可以想象,在世世代代的劳动创造之中,古人和玉石频繁接触,创造的玉石器具无可计数,对玉石自然而然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决不会仅仅停留在初级的制造和使用上,它必然要在人的大脑中升华为希望、理想和追求,从而再不断地演变为新的创造,并最终走向了人类运用的高级形式——国家礼制的殿堂。原始玉石所体现的正是这种创造、希望、再创造的力量。人类最初的手玉劳动是创造世界的开端,一是创造物质,二是创造精神。我们不妨这样认为:制造石工具是创造物质文明的开始,而琢磨玉器的产生,则意味着精神财富的创造。
    大千世界是从手玉创造起步的,玉石器的创造就全凭人通过手玉一点一滴地敲打和磨制,并终于造就了辉煌的玉文化奇观。此时的玉器再也不是单纯的工具,而已是一种力量的体现,世间的邪祟都要拜倒在玉的脚下。玉器毕竟是人创造的,它蕴含着人的创造精神,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力量。玉所能显示的内在力量,在于人们创造世界过程中的创造实践和表现出的开拓精神。如果玉石不能显示这样一种力量,单靠离奇的胡编乱造,不可能在玉文化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席位。当玉石材料的天然美质经过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形成一个艺术物产——玉器的时候,它是蕴含有相当的威力的。这样一种威力推不企图去占有呢?‘三礼玉论”所表现的统治术从根本上来说是对这种力量的占有和借用。
    经过对‘三礼玉论’的归纳和抒讨,我们相信,至少有下列一些观点是成立的:第一、从石器到玉器的制作过程,应是我们的祖先从创造物质文明走向创造精神文明的过程。第二、根据有关典籍对玉石的论述、两周玉器的运用已达到手玉工艺品运用的最高形式。归根结底,这仍然是信服并推崇人的创造实践和创造精神的表现。玉器,它是直接依赖于在哲学,属于第一性的物质材料而产生的。玉料本身在用于雕琢以前,无需经过其他的再创造,凭其美质即具有观赏价值。因此就决定了工作为艺术品被人利用,一般要早于我国古代其他艺术种类的出现。更由于玉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能发挥重大的作用,所以,玉器艺术的发展速度,必然要比其他手工艺品快得多。
    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并不因为玉器曾经为历代统治者服务过就失去它的光华,相反,它的社会价值和艺术生命却是指向未来的。民族文化有它的继承性和统一性,中华民族的好古心理和她优秀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古玉的艺术风格正寓于民族文化的内涵之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11-24 20:1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